10.2《師說》 20212022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課件67張)_第1頁
10.2《師說》 20212022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課件67張)_第2頁
10.2《師說》 20212022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課件67張)_第3頁
10.2《師說》 20212022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課件67張)_第4頁
10.2《師說》 20212022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課件67張)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Word文檔,下載后可任意編輯 10.2師說 20212022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課件67張)韓愈韓愈(768824)師說不虛南謫八千里,贏得江山都姓韓。趙樸初訪韓文公祠口占韓山 韓水 韓渠 昌黎路 昌黎學校潮州李淵父子雖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沒有聽說哪山哪河易姓為李,倒是韓愈一個罪臣,在海邊一塊蠻夷之地施政八月,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歷朝歷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廟建祠,但哪一塊碑哪一座廟能大過高山,永如江河呢?梁衡韓愈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1. 解放奴婢,禁止買賣人口;2. 興修水利,鑿井修渠;3. 興辦學校,開發(fā)教育;4. 祭殺鱷魚,安頓百姓。韓愈被貶,潮州受益可笑的

2、歷史三歲而孤,靠兄嫂鞠育成人。懷瑾握瑜,滿腹經(jīng)綸卻仕途坎坷(19歲進軍長安,三試不第),歷盡艱辛方才進士及第。走入仕途后又因性格耿直、直言無忌而嫁禍,三起三落1. 803年論天旱人饑狀 一貶連州陽山令。2. 806年 奉召回長安 知國子博士 二貶河南令3. 814年 平定淮西亂 軍功晉授刑部侍郎4. 819年 憲宗鳳翔迎佛骨,信佛狂潮席卷京城,以文人的勇力和膽魄寫論佛骨表三貶 潮州刑史5. 820年 兵部侍郎 吏部侍郎 終年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邊一貶陽山、再貶為河南、三貶潮州,顛

3、沛流離,身心交瘁,但他能做到宦海浮沉而榮辱不驚。從政為官,鞠躬盡瘁,有惠及民;執(zhí)筆為文,瀉玉飛珠,成為一代宗師。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 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成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為“韓柳”。簡介文起八代之衰, 道濟天下之溺。蘇軾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唐宋八大家?guī)熣f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在長安任國子監(jiān)博

4、士時寫的。唐時的國子監(jiān)是中央辦的學校,是國家最高學府,學生來源大都是高官與貴族的子弟。師說就是針對當時恥于從師的時弊而寫的。寫作背景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在長安任國子監(jiān)博士時寫的。唐時的國子監(jiān)是中央辦的學校,是國家最高學府,學生來源大都是高官與貴族的子弟,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他們特權觀念根深蒂固,不重視學習,也不尊重老師,而這些學生的家長對此也等閑視之。韓愈親歷此事,感受頗深。師說就是針對當時恥于從師的時弊而寫的。寫作背景“說”是古文中的一種議論文體,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如馬說、捕蛇者說、愛蓮說、師說等都屬于這一種文體?!罢f”,陳述和解說,也即 “解說的道理”

5、。師說題解“師說”,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句讀( ) 或不焉 ( )經(jīng)傳( ) 近諛( )老聃( ) 傳道( )李蟠( ) 萇弘 ( )無長無少( ) 擇師而教之( )不恥相師( )正 音句讀(du ) 或不焉 (fu )經(jīng)傳(zhun) 近諛( y )老聃( dn) 傳道(chun)李蟠( pn) 萇弘 (chng )無長無少(zhng) 擇師而教之(jio)不恥相師(xing)正 音第五段文章為誰而寫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古文:指先秦及秦漢散文。六藝經(jīng)傳:六藝的經(jīng)文和傳文。經(jīng),經(jīng)書本文;傳,古代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通習:普

6、遍學習。之:助詞,湊足音節(jié),不譯。于:介詞,表被動,可譯為“被”。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嘉:贊美,贊許。古道: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以:連詞,表目的,譯為“來”。貽:贈送。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詩書等六藝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地研習過,又不被恥學于師的習俗所約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地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一 朗讀文章最后一段,師說一文為誰而寫?A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一代文學宗師的韓愈為何會給一個17歲的毛頭小伙子,寫這么一篇流芳千古的文章?B 這三個原因中,哪一個最重要,或者哪個字最關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

7、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贊許愛好古文,詩書等六經(jīng)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地研習過,又不被恥學于師的習俗所約束,向我學習。第一段文章為何而寫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二

8、、朗讀第一段,給藍色句子斷句。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2)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3)恥學于師思考:1. 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2. 倡導從師的觀點和標準是什么?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研讀第一自然段 之:結(jié)構助詞,的。學者: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所以:用來的,的憑借。跟現(xiàn)代漢語里表因果關系的“所以”不同。道:道理,此處指儒家的思想。受:通“授”,傳授。惑:形容詞用作名詞,疑難問題。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

9、授道理,傳授學業(yè),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而知之: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而,連詞,表承接,就。者:語氣助詞,表停頓。孰:疑問代詞,誰。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卻。從:跟從,跟隨其:指示代詞,那,那些。為:動詞,成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了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了。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生乎吾前,其聞

10、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乎:介詞,同“于”。前者為“在”,后者為“比”。聞:知道,懂得。師之:以之為師?!皫煛笔敲~的意動用法。師:動詞,學習。夫:句首語氣詞。庸:副詞,表反問,豈,哪。知:管,過問。無:無論,不分。所存:名詞性“所”字結(jié)構,相當于“存在的地方”。在我前面出生的人,他知道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并且以他為老師;在我后面出生的人,他知道的道理如果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并且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學習道理的,哪里計較他的出生年份在我的前面還是在我的后面呢?所以

11、,不論地位顯貴或低下,不論年長或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師存在的地方。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道:從師學習的風尚。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出人:超出一般人。眾人:普通人。下:名詞活用為動詞,低下,相差。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羞

12、恥。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第一個“圣”為名詞,圣人;第二個“圣”為形容詞,圣明。所以:的原因。其:語氣副詞,表揣度,大約,大概。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也很難,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已經(jīng)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并且向老師請教;現(xiàn)在的普通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吧?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

13、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二、第一段小結(jié)(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2)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3)恥學于師思考:1. 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2. 倡導從師的標準和觀點是什么?第二段恥學于師父母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于其身:

14、對于他們自己。身,自身,自己。彼:遠指代詞,那,那些。之:代詞,他,指童子。其:代詞,指書。句讀:一句話叫“句”,句子中間需要稍稍停頓的地方叫“讀”。其:指示代詞,那,那些。指篇首提出的“道”“惑”句讀之不知:賓語前置句,之,賓語前置的標志。不:通“否” 小學:小的方面學習。小,形容詞用作名詞,小的方面。(人們)愛他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對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糊涂??!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文字、學習那些斷句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老師。不懂得句讀,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學習,可是大的方面卻放棄,我不能看出

15、這種人的明智!第三段恥學于師士大夫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之:代詞,這些。相師:互相學習。之族:這類人。族,類。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群:名詞作狀語,成群。相若:相似,差不多。不齒:不值得提起,看不起。乃:副詞,竟。其:語氣詞,加強反問語氣,感嘆語氣。醫(y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

16、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yǎng)和學業(yè)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實在覺得羞愧,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唉!古代跟隨老師學習的風尚不復存在從這里可以明白了。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君子們認為不值得一提,現(xiàn)在他們的見識竟然反而比不上(他們),這難道值得奇怪嗎?研讀前三段這段文字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首先提出了一個怎樣的分論點?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論點,下文是怎樣論述的,請用原文回答。思考以下問題:對比古圣人今眾人童 子 父 母百 工 士大夫恥學于師古之圣人今之眾人從師而問恥學于師圣益圣愚益愚其子擇師而教其身猶恥師小學而大遺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不恥相師群聚而笑

17、師道之不傳恥學于師其智不能及古之學者必有師(中心論點)正反對比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以為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強,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術學問各有專門研究,如此罷了。固定比賢能不一定這類比得上技術學問研究這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jīng)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鬃诱f:“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币虼藢W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

18、有各的研究,像這樣罷了。思考:1、在本段里,提出了怎樣一個分論點“圣人無常師”2、在本段里,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 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孔子的言和行行:言:“孔子師郯子老聃?!薄翱鬃釉唬喝诵校瑒t必有我?guī)熝??!钡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結(jié)構分析師道之不傳贈李蟠古之圣人 今之眾人于其子 于其身巫醫(yī)樂 士大夫師百工圣人無常師古之學者必有師孔子言:三人行(引用)孔子行:無常師(舉例)正反對比“恥學于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全文總結(jié)(一)1、對比論證古之圣人從師今之眾人恥師愛其子擇師而教于其身恥學于師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恥相師其智乃反

19、不及通過三組對比抨擊“恥學于師”的社會風氣。圣益圣愚益愚小學大遺未見其明全文總結(jié)(二):根據(jù)各段的中心句和論述方式,歸納本文的寫作方法。3、引用論證引用孔子的話“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闭f明從師學習的原則。2、舉例論證以“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例說明從師的必要性。隨堂練習一、選擇填空A、老師 B、從師 C、以為師 D學習吾師道也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孔子師師襄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吾從而師之 則恥師焉D、學習B、從師C、以為師A、老師C、以為師B、從師(一詞多義)課文中出現(xiàn)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1、作名詞,有三種情況1、“師”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專門技藝人)孔子師郯子

20、師襄(姓)2、作動詞,有三種情況吾師道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學習、效法)或師焉,或不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吾從而師之( 以為師,意動用法)師不必賢于弟子而恥學于師不拘于時于其身2、于:A、對于 B、向 C、比 D、被C、比B、向D、被A、對于課文中出現(xiàn)次,它的用法如下:1、作代詞,有兩種情況擇師而教之(指代人或事物,相當于“他”“他們”)郯子之徒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同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3、“之”2、作助詞,不譯,有四種情況古之學者(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相當于“的”)師道之不復可知矣(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句讀之不知(賓語前置的標志)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