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導讀教學教案_第1頁
〈四書〉導讀教學教案_第2頁
〈四書〉導讀教學教案_第3頁
〈四書〉導讀教學教案_第4頁
〈四書〉導讀教學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15PAGE15四書導讀教案論語導讀教學設計 姚海燕 任宏麗 周峨 曲如意 本課程的教學對象是七年制本科生的一部分。教學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研讀國學經典的能力。教學以學生查閱資料、思考問題和課堂討論為主;教師起指導學生閱讀、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的作用。具體教學思路和過程如下:先把校勘過的論語部分原文材料提前一周發(fā)到學生手里,并且布置好思考問題。問題如下:(1)論語關于“修身”提出了哪些要求?(2)你怎樣理解儒家“修齊治平”的思想 (3)論語是怎樣論述“仁”的你怎樣看待這種學說 (4)論語的“仁”學與“忠恕”觀念有什么關系?(5)論語的“仁”學在后代有哪些發(fā)展?試論述之。(6)論語對于交友提出

2、了哪些建議,你怎么理解?(7)對于“友”在于古代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你有哪些了解?試論述之。(8)你怎樣理解和看待論語關于“君子”、“小人”以及“義”與“利”的二元劃分?(9)怎樣看待孔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觀點,你覺得二者之間有無矛盾?后者和“養(yǎng)生”思想有無淵源關系?(10)在當時人的眼中,怎樣看待孔子和他的學說?可以嘗試查找其它經典著作論述這個問題。要求學生結合問題,熟讀原文。請學生自行分成兩個討論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三個題目。各小組成員,利用課前時間查閱相關資料,對所選題目擬列討論提綱。兩個小組輪流討論,當一小組就一個問題討論完畢,另一小組就其討論進行評說。教師

3、視小組實際討論情況進行啟發(fā)式總結。附件一:關于論語: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論語首創(chuàng)語錄之體。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成

4、書于戰(zhàn)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fā)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并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F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附件二:論語原文(略)大學教學設計 郭穎、袁開惠因為教學對象是七年制本科生的一部分,學生水平較高,教學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研讀國學經典的能力。

5、所以大學的整體教學以學生查閱資料、思考問題和課堂討論為主;教師起指導學生閱讀、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的作用。具體教學思路和過程如下:先把校勘過的大學原文材料提前一周發(fā)到學生手里,并且布置好思考問題如下:(1)朱熹說:“某要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guī)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fā)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大學一篇有等級次第,總作一處,易曉,宜先看?!敝祆錇槭裁粗鲝堃茸x大學(2)大學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哪些方面?(3)研讀大學,談談此“大學”和當代大學有何異同?并試加評述。(4)如何理解“止于至善”(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對于學業(yè)和人生有什么現實意義?(6)結合大學和

6、現實,談談“修身”在人生成長中的重要性。(7)如何理解“內圣外王”在我們今天所倡導建設和諧社會過程中價值和意義? 要求學生結合問題,熟讀原文。請學生自行分成兩個討論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三個題目。各小組成員,利用課前時間查閱相關資料,對所選題目擬列討論提綱。課堂伊始,先請同學們齊聲誦讀大學原文。誦讀后,兩個小組輪流討論,當一小組就一個問題討論完畢,另一小組就其討論進行評說。教師視小組實際討論情況進行啟發(fā)式總結。附件:一、題解儒家基本經典之一。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曾子作,近代許多學者認為是秦漢之際儒家作品。全面總結了先秦儒家關于道德修養(yǎng)、道德作用及其與治國平天下的關系。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

7、中庸合稱為“四書”。(1)禮記中的大學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至于大學的作者,程顥、程頤認為是“孔氏之遺言也”。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本褪钦f,“經”是孔子的話,曾子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2)大學的版本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

8、最廣、影響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學章句本。(3)“大學”的含義“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讓人們革舊圖新。止于至善是指要達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

9、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強自身修養(yǎng),提高自身素質。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國平天下是談治理國家的事。怎樣治理國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討厭的,不加給別人;要得眾、慎得、生財、舉賢?!暗帽妱t得國,失眾則失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見賢能舉,舉而能先。二、大學原文(略)三、大學譯文(略)中庸導讀教學設計 劉慶宇 張亭立本課程以部分七年制本科生為教學對象,教學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研讀國學經典的能力,增強人文素養(yǎng)。課程教學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以充分開拓學生的自學能

10、力與思考能力,教師起指導學生閱讀、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的作用。課程設計擬以貫穿全文、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的十二個問題為線索,由教師引導學生自我學習,研讀文意,并通過小組討論,充分交流意見,互取短長,領悟儒家經義,增強人文素養(yǎng);討論時可聯系實際情況,闡發(fā)傳統經典的現實意義。具體教學思路和過程如下:1、將已??钡闹杏乖模ò孜模┨崆耙恢馨l(fā)給學生,布置思考問題如下:(1)什么是“中”什么是“和”什么是“致中和”(2)中庸既是以致“中和”為目的,如何才能致中和?(3)誠的含義是什么?(4)誠的修養(yǎng)主要有哪些過程聯系自身有何現實意義(5)如何把“致中和”躬行于實踐(問題五)(6)“躬行”的出發(fā)點是什么?(7)

11、如何理解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你如何看待儒家的這一思想(8)“躬行”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9)“學”、“知”、“行”三者的關系如何對我們的學習有何啟發(fā)(10)中庸的適用范圍如何?(11)為何說:“中庸難行?”(12)作為一種思想方法,我們如何理解 “中庸”有何現實意義2、學生在課前熟讀原文,并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就上述思考問題分組討論。3、兩個小組輪流討論,當一小組就一個問題討論完畢,另一小組就其討論進行評說。4、教師視小組實際討論情況進行啟發(fā)式總結。附件一 中庸原文(學生使用) (略)附件二 導讀設計(教師使用)解題:中庸是儒家又一重要經典。程頤說:“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

12、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敝杏雇ㄆ闹髦际钦撝泻停J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本來狀態(tài)。人的可告,就在于能中和;政教的作用,就在于致中和。故中庸開篇便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什么是“中”什么是“和”什么是“致中和” (問題一)提示:中庸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本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苯猓褐袨楸?,和為道,合而言之“中和”就是道,而且是達道?!爸小钡谋旧聿⒎窍才?,而是指對喜怒哀樂的持中狀態(tài),就是說對喜怒哀樂等情欲要有一個適

13、中的度的控制,過度的喜不叫喜,過度的樂也不叫樂。朱熹注釋說:“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fā),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毙约幢拘裕緛淼臓顟B(tài),也就是本身固有的質和量。對喜怒哀樂能按應有狀態(tài)掌握,無所偏倚,這就叫“中”,平時能持中,一旦表現出來,就能中節(jié),這就叫和。因為效果的“和”決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頤解釋中庸一詞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辈灰渍f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別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則的不可更易?!爸泻汀庇钟蟹趾现^,合而言之指一種高度和諧的境界,一種十分完美的境界?!爸轮泻?,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狈侄灾?,“中”指思想方法,而“和”則指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行為效果。中庸既是以致“

14、中和”為目的,但如何才能致中和,也就是如何才能“達道”呢 (問題二)提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解:從思想上認識,需要誠。誠的含義是什么(問題三)提示: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解:至誠無妄的心態(tài)。提示:中庸:“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苯猓赫\己。誠的修養(yǎng)主要有哪些過程聯系自身有何現實意義(問題四)

15、提示: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解: 提出了學、問、思、辨、行五字,而且分別提出學必博、問必審、思必慎、辨必明、行必篤的要求。審、慎、篤是個態(tài)度問題,只要認真、刻苦,也就不難做到。但博學和明辨不光是態(tài)度,主要是個下功夫的問題了,所以中庸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人的資質,體力是不一樣的,有強有弱,但有了這種己百己千的精神,也就無不可至了。這就肯定每一個人都可以“致中和”,只要有心。提示:中庸:“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解:施諸已而不愿勿施于人。誠的反面是偽,所以“至誠”還得與欺偽作斗爭,不但不能欺人,也

16、不能欺心。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能忠能恕,也就距中庸之道不遠了。然則哪些東西是忠恕呢中庸舉了一個最為淺顯的例子:“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諸人?!狈彩露寄茉O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凡不愿加在自己頭上的,決不強加在他人頭上。這樣,人間就多了許多理解,增長了許多“中和”的氣氛。提示:中庸:“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苯猓菏┲T已而不愿勿施于人,是至誠無偽的一個方面,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則是至誠無偽的另一方面。要求別人是容易的,口使令指就可以了,但要把對別人的要求反求諸已,要求兒子對自己作到的首先自己

17、對父親做到,要求下級做到的首先對自己的上級做到,就很不容易了,連無所不能的孔子也說“丘未能一焉”。而這種推己及人,反躬自問的思想作風,正是人品的偉大和崇高所在。如何把“致中和”躬行于實踐(問題五) “躬行”的出發(fā)點是什么(問題六)提示: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解:從實際出發(fā)的原則。中庸強調的一種重要原則是從實際出發(fā),從自己所處的境地出發(fā),從日常生活的瑣事出發(fā)。 “君子”行事,必須從現實的情況出發(fā),不能有外慕之心:“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就是說人處在富貴的地位就按富貴者的情況行事,處在貧困的境地就按貧困者的情況行事,

18、處在不開化的夷蠻之地就按夷蠻的情況行事,處在患難的境地就按患難中的情況行事,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不外求,不幻想,不眼高手低,這樣才“無入而不自得”。提示:中庸:“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解:在有階級的社會里,人們所處的地位是不可能同等的,所以所謂從實際出發(fā)就是從自己所處的實際環(huán)境出發(fā),不作人為的拔高,不搞硬性的助長。在上位不凌下以立威,在下位不援上以附勢,一切順其自然,不怨天,不尤人,這樣就無時不心地和平。不能持中的小人則不是這樣,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冒險行事,以期僥幸取勝。即使偶爾達到目的,也是身心憔悴,離中

19、庸甚遠。提示: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苯猓簭膶嶋H出發(fā),必須從低處著眼,從小處著手。不管你要走多遠,都是從身邊的第一步開始的;不管爬多高,都是要從最低的第一級開始的。提示: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解:從實際出發(fā)除了空間的實際,還有時間的實際。所謂時中,一是隨時而中,指的是時時處處無所不中。一是因時而中,指的是與時俱進,適應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如何理解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蹦闳绾慰创▎栴}七)提示:中庸:“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的運用究竟應該從哪些地方開始 “修身-事親-知

20、人-知天”表現出何種原則?解:中庸引詩及孔子的話說:“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從調整家庭關系開始。夫妻之間,如鼓瑟琴;兄弟之間,和樂且耽。再加上對父母的孝順,一個家庭也就臻于“中和”了?!肮小钡膽B(tài)度怎么樣(問題八)提示: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提示:中庸:“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迸e舜和顏回的事例為了說明什么?解:行而不倦的精神。中庸的作者認為,舜之所以為舜是因為他堅持中庸之道。他注意調查研究,傾聽周圍意見,而且能隱惡

21、揚善。對聽來的意見善于分析,排除左右兩個極端,就其中最合實際者,取而用之。中庸強調實踐,不僅在實踐中運用“中庸”,而且要在實踐中學習“中庸”。運用要像舜一樣,“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至于學習要像顏回。選擇中庸,就是善于選擇那些最精當的,真理性最強的,也就是反映了事物本質的“中庸”,拳拳服膺,使之成為己有。這就告訴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很多東西都是有偏激的,沒有反映事物本質的,所以要善于選擇。選擇不是選那些嘩眾取寵的,顯赫一時的,更不是人云亦云的,而應該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真實反映了事物本質的?!皩W”、“知”、“行”三者的關系如何對我們的學習有何啟發(fā)(問題九)提示:中庸:“或生而

22、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虬捕兄蚶兄?,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解:中庸在這里特別強調學與行的重要,無論何種人,無論何種情況,只要堅持學習,就能“知”。無論何種人,也無論何種情況,只要堅持實踐,就能成功。朱熹作注說:“蓋人性雖無不善,而氣稟有不同者,故闡道有蚤莫,行道有難易,然能自強不息,則其至一也。呂氏曰:所入之途雖異,而所至之域則同,此所以為“中庸”。若乃企生知安行之資,為不可幾及;輕困知勉行,謂不能有成,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朱熹認為,人的天賦不同,所以學、行的難易有別。呂氏的論述更為深刻:如果人們只希望自己能生而知之不肯力學,希望能安而行之不能困勉

23、,則中庸永遠只能是理論意義上的中庸,而不能為人所用,所以說“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敝杏沟倪m用范圍如何(問題十)提示: 中庸:“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中庸:“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凡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贝藘啥斡靡夂卧??解:天下之達道五,是外向的,對家庭社會而言的;天下之達德三,是內向的,對自己而言的。無論內向外向,對人對己,原則是一樣的,“所以行之者一也?!辈粌H普遍人如此,一國

24、之君,天下之主,也不例外。為何說:“中庸難行?”(問題十一)提示: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解:中庸是極難掌握的,除自身的修養(yǎng)、認識外,還有個方法問題。中庸借孔子之口說:“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睘槭裁春芫靡詠頉]有人能夠做到呢這是孔子有名的過猶不及論。過與不及,都是非中庸的表現。過者過頭,超過了應有的度;不及者不足,未達到應有的度。過與不及的兩種傾向有兩種人最容易犯。就實踐而言,聰明人容易過頭,而愚蠢者往往不足。就理解而言,

25、好人容易過頭,不肖者容易不足。何以會如此中庸的作者沒有展開論述。其實都有個思想方法問題。善于思考的知者、賢者,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容易參雜自己的主觀成份。所謂的愚者、不肖者(這里的不肖者實際上還是指愚者)表面看來好像是思考能力不及,實則同樣是參雜了自己的主觀成份,只是愚者、不肖者通常受知者、賢者的影響乃至愚弄罷了。作為一種思想方法,我們如何理解 “中庸”有何現實意義(問題十二)提示: 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敝杏梗骸熬又杏?,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苯猓骸爸杏埂笔强陀^存在的規(guī)律,人的思想必須遵循這一規(guī)律,而不能須臾偏離。君子中

26、庸,他的思想無時不在中庸規(guī)范之內。小人反中庸,其思想沒有任何約束,以至肆無忌憚。肆無忌憚,指的是離開客觀規(guī)律的胡思亂想。中庸講究的是不偏不倚,故其思想方法也應該是不偏不倚的,既不能過,也不能不及。就一般而言,在上位的人往往易過,而在下位的又往往不及,因為位置的上下是相對而言的,官員中都有自己的下屬,就是最低級的官還有他治下的百姓,所以官員這個群體總的傾向是容易過頭,而組織體系愈強的愈易過頭。故中庸特別強調“君子”的思想方法要防止過頭。中庸引詩立論說:“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絅者衣無里也,也就是單衣。為什么繡有

27、花紋的錦衣外面還要加上單衣呢就是嫌花紋太露了。以此知君子之道貴在內蘊,而不在外表。內蘊既深,外表雖然暗淡,日久而愈加顯露它的光芒;內蘊膚淺,雖然外表引人注目,但很快就會在人們的印象中消失。淡而不厭,簡而有文,溫而成理,這才是行中庸的正確方法?!爸杏埂辈⒉皇侨藗兞晳T所說的折衷主義,不是與放棄原則劃等號的“中庸之道”,更不是于兩者間取其平均值的簡單算式,而是一種非常老到的思想修養(yǎng)和極其嚴格的效果要求。追求的是人與事的“中和”境界。惟其尚“中”,所以能“和”,惟其樂“和”,所以要“中”。做人要中,處世要中,思慮要中,審事要中,一切惟是求,惟中是律。孟子導讀教學設計 周峨 任宏麗 本課程的教學對象是七年制本科生的一部分。教學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研讀國學經典的能力。教學以學生查閱資料、思考問題和課堂討論為主;教師起指導學生閱讀、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的作用。具體教學思路和過程如下:孟子部分原文(含朱熹集注)材料提前一周發(fā)到學生手里,并且布置好思考問題。問題如下:(1)關于孟子的“仁政”學說: 1、孟子的仁政學說包含哪些內容?2、孟子的仁政學說與孔子的仁學思想有什么聯系?3、怎樣理解孟子的仁政學說與勞心勞力說法的關系?(2)關于孟子的“性善”學說: 1、孟子怎樣論述“性善”觀點的與孟子辯論的告子怎樣看待人性的2、除了“性善”說,關于人的本性,你還了解哪些說法? 3、你怎樣看待人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