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全套電子課件完整版ppt整本書電子教案最全教學教程整套課件_第1頁
法律全套電子課件完整版ppt整本書電子教案最全教學教程整套課件_第2頁
法律全套電子課件完整版ppt整本書電子教案最全教學教程整套課件_第3頁
法律全套電子課件完整版ppt整本書電子教案最全教學教程整套課件_第4頁
法律全套電子課件完整版ppt整本書電子教案最全教學教程整套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5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1章 經濟法基礎理論本章主要介紹經濟法產生背景、發(fā)展脈絡,內涵、調整對象與地位以及經濟法律關系、經濟法律責任,使初學者對經濟法有總體的框架把握。重點在于經濟法內涵與經濟法律關系,難點是經濟法產生背景,但它也是本章學習的前提和關鍵。第一節(jié)法的一般理論一、法的概念與特征 一般情況下,法與法律通用。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tǒng)治階級意志,以權利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fā)展統(tǒng)治階級所期望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guī)范。根據該定義,法具有如下特征: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guī)范 、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guī)范 、法是調整人的行為和社

2、會關系的規(guī) 、法是規(guī)定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guī)范二、法律規(guī)范 (一)法律規(guī)范的概念 法律規(guī)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反映國家意志的,具體規(guī)定權利義務及法律后果的行為準則。 法律規(guī)范具有如下特點: 、法律規(guī)范是具體規(guī)定權利、義務以及法律后果的準則。 、法律規(guī)范規(guī)定普遍的行為模式,具有適用的普遍性和可重復性。 、法律規(guī)范的可操作性較強,確定性程度較高,具有微觀上的指導性。詳見圖。(三)法律規(guī)范的邏輯結構 一般認為法律規(guī)范由假定(或稱條件)、模式和后果三個部分構成。在法律規(guī)范的邏輯結構上,假定、模式是后果的前提,后果是對人們遵守或違反假定和模式的認定。 三、法的淵源和法系 (一)法的淵源 法的淵源,也就是法

3、的表現(xiàn)形式,反映不同法的效力與地位。我國法的淵源主要有以下幾種。、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規(guī)章、國際條約與國際慣例、司法解釋(二)法系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主要區(qū)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法律淵源方面的差別、在適用法律技術方面的差別、在法典編撰方面的差別、在法律分類方面的差別、在法律概念、術語上也有不少差別、哲學傾向上的差別 四、法律體系 法律體系,也稱為部門法體系,是指一國的全部現(xiàn)行法律規(guī)范,按照一定的標準和原則,劃分為不同的法律部門而形成的內部和諧一致、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法律體系不同于法系,是一個國家全部現(xiàn)行法所構成的,而法系研究古今中外所有國家的法律制度,偏重于法律文化現(xiàn)象。我國的法律

4、體系是以憲法為核心,包括七個法律部門:憲法及憲法相關法、刑法、行政法、民商法、經濟法、社會法、程序法。所謂法律部門,也稱部門法,是根據一定標準和原則所劃定的調整同一類社會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一般認為劃分法律部門的主要標準是法律所調整的不同社會關系,即調整對象;其次是法律調整方法。五、法律關系(一)法律關系概念 法律關系是指經過法律規(guī)范調整形成的法律主體之間具有權利和義務性質的社會關系。據此,法律關系是一種意志關系,屬上層建筑范疇;法律關系是根據法律規(guī)范建立并得到法律保護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具體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由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內容三個要素構成。這三個要素是互相聯(lián)

5、系、缺一不可的。法律關系主體是法律關系的前提,法律關系內容是法律關系的核心,法律關系客體則是主體權利義務的依托。缺少其中任何一個要素,就不能構成法律關系;變更其中一個要素,就不再是原來的法律關系。(二)法律關系的主體 法律關系的主體,又稱權利主體,即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是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受者和義務的承擔者。享有權利的一方稱為權利人,承擔義務的一方稱為義務人。要成為法律關系的主體,應當具備權利能力和相應的行為能力。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國家。法律關系的主體應具備相應的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權利能力 權利能力是權利主體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行為能力 行為能力是指權

6、利主體能夠通過自己的行為取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自然人分為完全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無行為能力人三種。()完全行為能力人。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行為能力人。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無行為能力人。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

7、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社會組織作為法律關系的主體也應當具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但是,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不同于自然人。以法人為例,法人的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在法人成立時同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同時消滅。(三)法律關系的內容 權利與義務是法律關系的內容。權利是法律允許權利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可以作為或不作為,或者要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并有他人的法律義務作保證的資格。義務則是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人應當按照權利人要求從事一定行為或不行為,以滿足權利人的利益。(四)法律關系的客體 法律關系客體,是指法律關系主體間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法律關系的客體可以分為物、行為、人格利益、智

8、力成果。(五)法律關系的變動原因法律事實 所謂法律事實,是指法律規(guī)范所規(guī)定的,能夠引起法律后果及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現(xiàn)象。根據不同的標準,法律事實可以分為兩類:事件和人的行為。、事件 與當事人意志無關,但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發(fā)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情況。能夠導致一定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的事件如下。()人的出生與死亡。人的出生與死亡能夠引起民事主體資格的產生和消滅,也可能導致人格權的產生和繼承的開始等。()自然災害與意外事件。()時間的經過。時間的經過可以引起一些請求權的發(fā)生或消滅。、人的行為 人的行為指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活動。根據人的行為是否屬于表意行為,可以分為兩

9、類:()法律行為,即以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為要素的行為;()事實行為,即是與表達法律效果、特定精神內容無關的行為。第二節(jié)經濟法概述一、經濟法的產生與發(fā)展(一)經濟法的詞源(二)經濟法的產生與發(fā)展、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法的產生與發(fā)展、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法的產生與發(fā)展二、經濟法的概念 圍繞經濟法的概念及與其緊密相關的調整對象及地位問題,學界爭論從未停止過,迄今尚無定論。但是,不論是否承認經濟法的獨特調整對象及其獨立部門法地位,經濟法作為一種有別于傳統(tǒng)民商法和行政法的普遍社會現(xiàn)象,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學界的爭論并不妨礙我們對經濟法現(xiàn)象和本質的基本認同,也不妨礙在此基礎上對經濟法概念進行一般性的定義。通常認為,

10、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基于公共利益在經濟管理和協(xié)調經濟運行過程中所發(fā)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其含義如下:、經濟法主體是國家干預經濟之法。其中一方必須是國家經濟管理主體,雙方地位不平等,這不同于傳統(tǒng)民商法。但是,國家干預必須建立在充分尊重市場經濟規(guī)律和私人利益基礎上,即國家干預要適度。違反市場運行的基本原理,無視私人利益合理訴求,盲目干預,只能適得其反。、經濟法是追求公共利益之法。將追求公共利益或者說社會整體利益作為首要法益目標既是經濟法產生的動因也是其根本價值所在。公共利益既是對傳統(tǒng)民商法“個體本位”的矯正,也是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的正當性基礎與界限。超越這個界限,經濟管理主體干預所謀求的不過是部

11、門私利。、國家干預并不僅限于強制性干預,也包括非強制性干預。經濟法上強制性干預的實現(xiàn)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經濟法立法對市場主體的行為提出命令、禁止的明確要求或者對私法上的法律關系直接加以變更或修改;二是,經濟法通過執(zhí)法、司法指令市場主體承擔一定作為或不作為的法律責任。但是,這兩種方式并不代表經濟法上干預機制的全部。經濟法確認并實施的還有大量指導性、協(xié)商性、給付性、激勵性、投資性等不具有命令服從內容、不依賴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非強制性干預機制。它們有的依托于國家公共權力,在宏觀經濟調控或市場秩序調節(jié)的過程中得到運用;有的存在于國家以出資者身份組建公用企業(yè),彌補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場合;還有的在授權

12、行業(yè)協(xié)會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中體現(xiàn)出來??傊洕ń鉀Q市場失靈問題,并不是單純依賴公共權力,即使借助公共權力也未必采取強制性措施作為唯一手段。經濟法上的非強制性干預劃分為投資經營、經濟合同、經濟促導、民主協(xié)商、行政給付、信息供給、行業(yè)協(xié)會干預幾種類型。三、經濟法的特征(一)經濟法的綜合性、調整范圍的綜合性,即經濟法調整的內容廣泛性。這是因為,現(xiàn)代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干預的廣度與深度空前加強,全方位介入經濟運行的諸環(huán)節(jié)。當然,也正由于經濟法調整范圍的綜合性,且彼此關聯(lián)不夠緊密,經濟法難以法典化。、調整手段的綜合性。這主要表現(xiàn)在經濟法往往綜合運用民事的、行政的、刑事的調整方法,即程序保障的非獨立

13、性。經濟法調整手段既包括制裁也包括獎勵;既包括強制性干預也包括非強制性干預。、規(guī)范構成的綜合性。經濟法規(guī)范既包括實體規(guī)范,也包括程序規(guī)范;既包括強制性規(guī)范和任意性規(guī)范,也包括指導性規(guī)范和誘導性規(guī)范。(二)經濟法規(guī)范的相對易變性 作為一種社會規(guī)范,法的穩(wěn)定性(也可稱為法的滯后性)是法的基本屬性之一,這是法治的應有之意。但是,另一方面,為了適應社會關系發(fā)展的需要,法又要具有適度的適應性,這是法的生命力所在。與其他的部門法相比,經濟法律規(guī)范的變動性更大一些,其原因主要在于經濟制度、體制、經濟關系、經濟規(guī)律、經濟思想、經濟政策等方面的易變性,無論是出于經濟法部門內部規(guī)范之間銜接的需要,還是為了適應經濟

14、關系而進行的法律規(guī)范的完善和深化,都導致經濟法律規(guī)范的更新速度比較快。但是,必須強調的是,經濟法規(guī)范不同于經濟政策,不能以經濟政策來替代或者廢止經濟法規(guī)范。當然,在急劇的社會轉型時期,如何通過立法技術滿足經濟法的穩(wěn)定性和適應性的緊張關系,是值得研究的課題。(三)經濟法表現(xiàn)形式多樣性受其調整范圍廣泛性影響,經濟法在表現(xiàn)形式上,主要以單行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形式存在,特別是行政法規(guī)與規(guī)章總體占有絕對比例。這是因為,各地、各部門在社會經濟發(fā)展方面差異較大,在保證國家憲法、法律以及基本的國家經濟政策實施前提下,要進行授權性立法,采取針對性措施。四、經濟法的地位經濟法地位問題,即經濟法是否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

15、法律部門存在,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經濟法與其他部門法的關系問題,在國內外學界均有激烈爭論,而是否承認經濟法具有獨特的調整對象則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因為調整對象是判斷法律部門的最主要的依據。(一)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二)經濟法的地位、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關系論中的經濟法()經濟法與民法的關系歷史地看,經濟法是對民法的矯正,二者關系尤為密切。它們有著共同的前提市場經濟,并將促進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fā)展作為自己的使命,但是二者的區(qū)別也至為明顯:其一,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發(fā)生在政府、政府經濟管理機關和經濟組織、公民個人之間的以社會公共性為根本特征的經濟管理關系;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的公

16、民之間、法人之間、自然人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其二,調整目的不同。經濟法對其對象進行調整的主要目的是維護國家和國民經濟的整體利益,提高宏觀經濟效益;民法調整的主要目的是保障私人的合法民事利益。其三,主體不同。經濟法的主體主要是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主體地位可以具有不平等性;而民法主體是平等地位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其四,調整方法不同。民法主要采取民事的方法,而經濟法則采用經濟的、行政的和刑事的綜合方法。()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經濟法和行政法之間的關系恰似一對孿生姊妹,二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二者的相同之處表現(xiàn)為:體現(xiàn)國家對社會生活的干預或者強制;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具有某種含以上的

17、隸屬性;引導和命令在調整方法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行政訴訟程序在解決問題時將起到一定的作用。二者之間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其一,主體側重和關注焦點不同。行政法主要規(guī)范行政機關的行為,而不關注市場主體經濟上的具體權利義務,而經濟法主要規(guī)范市場主體的行為,關注市場主體經濟上的具體權利義務。其二,設定權力與控制權力不同。行政法的基本功能是保障人權,控制政府,防止政府權力的濫用,所以,從控權的理論出發(fā),行政組織法并非行政法的典型,因為設定權力只是為了控制行政權的權源。其三,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不同?,F(xiàn)代行政法的典型是行政程序法,通過對行政機關行使權力的程序的規(guī)范和制約,最能達到行政法控權的目的。行政權對于行政相

18、對人權益的影響不僅在于其權限的范圍,而且在于權力行使的方式,后者甚至更為重要。經濟法中的正義主要是實體的正義。五、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貫穿于經濟法制全過程的總的指導思想和根本法律準則,是經濟法的性質、任務、目的、調整對象與調整方法的綜合反映,是經濟法本質的集中體現(xiàn)。我國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主要如下。(一)社會整體效益原則社會整體效益原則,也稱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則,是指經濟法著眼于整個社會的綜合發(fā)展和國家的經濟安全,為此當個人利益、局部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相沖突時,以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xiàn)作為評判標準。市場規(guī)律本身具有配置社會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但是市場在放任情況下往往會出現(xiàn)市場“失敗”或“失靈

19、”的情形,即社會資源配置無效、經濟秩序混亂甚至社會動蕩。(二)國家適度干預原則強調社會整體效益,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只是解決了國家干預社會經濟生活的正當性問題,但尚不是國家干預的全部,還需要同時滿足干預的范圍、程度、程序和方式,否則可能導致權力濫用,特別是在公共利益和正當程序觀念淡漠的社會傳統(tǒng)下,尤其如此。這就涉及到經濟法另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國家適度干預原則(三)經濟民主原則經濟民主是民主由政治領域向經濟領域跨越的結果,因此,要界定經濟民主,必須首先明確民主在政治領域的基本理念。在政治領域,民主的基本內涵是,在同一共同體中,“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并保護少數(shù)”。其中“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建立在自由表達意見

20、的基礎上;“保護少數(shù)”意味著平等對待;無論是“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還是“保護少數(shù)”,都是為了實現(xiàn)共同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的各自利益,簡言之,就是追求共生。因此,自由、平等和共生是民主的三大基本理念?;诿裰鞯淖杂?、平等和共生理念,經濟民主的基本內涵至少應當包括以下要點。、市場主體自主市場主體自主即市場主體在市場上能夠充分地表達自身的意愿、要求和行動指向,即各個市場主體相對于交易對象、競爭對手、規(guī)制主體和調控主體,能夠根據市場信息和預期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作出自由選擇而不受相關主體的限制,主要表現(xiàn)為投資自由、交易與競爭自由、就業(yè)自由和勞動參與、消費者主權。就企業(yè)自主的實現(xiàn)而言,一方面需要國家積極

21、地為企業(yè)提供開業(yè)的平等權利,保障企業(yè)之間無論大小、強弱都平等地擁有參與經濟活動的機會;另一方面需要國家盡可能減少行政權力對微觀經濟生活的不當控制,給企業(yè)以自由生存的空間。、利益共享 在一定意義上,經濟民主就是使各個利益主體都能從利益共同體中平等地享有經濟發(fā)展的機會、財富、權力(利)的利益配置機制。利益共享關系既存在于當事人之間,也存在于當事人與相關人之間;既存在于當代人之間,也存在于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既存在于一個企業(yè)、地區(qū)、產業(yè)內部,也存在于不同企業(yè)、地區(qū)、產業(yè)之間;等等。利益共享需要通過民主的利益配置機制來實現(xiàn)。在現(xiàn)代市場經濟體制中,利益配置機制包括市場配置和政府配置兩種層次。經濟民主要求

22、這兩種配置機制以各利益主體平等地享有利益為目標,為追求共同富裕、共同發(fā)展而相互配合。、合作參與 在現(xiàn)代市場經濟體制中,利益相關主體之間一方面由于實力、地位等因素的差別而實際存在著諸如勞資對立、區(qū)域沖突等利益矛盾;另一方面由于置身同一利益共同體而需要相互依存。這就要求各利益主體為緩解利益矛盾而合作。在很多場合,合作是通過共同參與,特別是弱勢一方的參與來實現(xiàn)的。如勞動者對企業(yè)管理與利潤分配的參與,消費者和經營者對政府定價行為的聽證參與,消費者、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對公司治理結構的參與。結構均衡經濟領域的結構均衡,可以從所有制結構均衡、主體結構均衡、資源配置機制結構均衡等多個層面來理解,其實質是多元經

23、濟利益的協(xié)調、多元發(fā)展機會的均等、多元控機制的并存。在一定意義上,經濟民主是發(fā)展、公平與安全的均衡,市場機制與政府干預的均衡,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均衡,授權與控權的均衡,公權與私權的均衡權利與義務(責任)的均衡,利潤最大化與社會責任的均衡;等等。經濟領域實現(xiàn)結構衡,既是經濟民主的內容和目標,也是經濟民主實現(xiàn)的條件。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大國,由于歷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在國有經濟與非國有經濟之間、城鄉(xiāng)之間、區(qū)域之間、產業(yè)之大中小企業(yè)之間、大中小股東之間等等,存在著嚴重的失衡現(xiàn)象。矯正這些失衡現(xiàn)象,并在它們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才可能形成一個有助于實現(xiàn)市場主體自主、利益共享、合作參與的宏觀環(huán)境。

24、第三節(jié)經濟法律關系一、經濟法律關系的概念經濟法律關系,是指經濟法主體在進行經濟管理和經濟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由經濟法加以確認的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過程中,隨時發(fā)生著各種各樣具體的經濟關系。當這些關系屬于經濟法的調整范圍而為經濟法所調整時,這些現(xiàn)實的具體的經濟關系就具有了法律關系的性質,形成某種經濟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并為國家法律所保護。可見,經濟法律關系與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密切相連:經濟法調整對象的具體化就形成了經濟法律關系。二、經濟法律關系的特征經濟法律關系首先是一種法律關系,具備法律關系的一般特征,即經濟法律關系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關系,是一種權利義務關系

25、,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但同時,經濟法律關系又有其自身的特征,具體表現(xiàn)為: (一)經濟法律關系體現(xiàn)了國家意志和當事人意志的統(tǒng)一(二)經濟法律關系體現(xiàn)了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的統(tǒng)一(三)經濟法律關系體現(xiàn)了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jié)的統(tǒng)一(四)經濟法律關系體現(xiàn)了當事人自覺實現(xiàn)和國家強制力保證實現(xiàn)的統(tǒng)一三、經濟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如前述,任何一種法律關系都由主體、內容和客體三個要素構成。經濟法律關系也不例外。(一)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 、經濟法主體的特征()參加國家經濟調節(jié)管理活動不參加到國家經濟調節(jié)管理活動中的,就不是經濟法主體。()經濟法主體權利和義務具有非均衡性()經濟法主體具有縱橫統(tǒng)一性()經濟法主體具有

26、責任優(yōu)先性經濟法主體資格經濟法主體必須具備一定的主體資格。主體資格是指當事人參加經濟法律關系,享受經濟權利和承擔經濟義務的資格或能力。只有具有經濟法主體資格的當事人,才能參與經濟法律關系,享受經濟權利和承擔經濟義務。經濟法主體資格由經濟法規(guī)定。經濟法對經濟法主體資格的認可,一般采用法律規(guī)定一定條件和規(guī)定一定程序成立的方式予以確認,包括:()依照憲法和法律由國家各級權力機關批準成立;()依照法律和法規(guī)由國家各級行政機關批準成立;依照法律、法規(guī)或章程由經濟組織自身批準成立;()依照法律、法規(guī)由主體自己向國家有關機關申請并經核準登記而成立;()由法律、法規(guī)直接賦予一定身份而成立等各種情形。、經濟法主

27、體的范圍經濟法主體的范圍是由經濟法調整的對象范圍決定的。()國家機關()企業(yè)和其他社會組織()農村承包經營戶、個體工商戶和自然人(二)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經由濟法主體依法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 、經濟法權利 經濟權利是指經濟法主體在國家管理與協(xié)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依法具有的自己為或不為一定行為或者要求他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資格,它具有以下特征:()經濟法權利源于經濟法律規(guī)范的規(guī)定,并得到國家強制力的保障:()經濟法權利是保障經濟法主體實現(xiàn)其利益的法律手段;()經濟法權利與經濟法義務密切相關、相輔相成,以相應的義務為保證;()經濟法權利在內容上表現(xiàn)為其可作出或不作

28、出一定行為,或者要求義務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經濟法義務 經濟法義務是指法定義務人應當依照經濟法權利人的要求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以滿足權利人利益的責任。經濟法義務具有以下特征: ()義務以法律規(guī)定為界定范圍,不履行義務者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 ()義務人履行義務的方式包括作出一定行為和不作出一定行為兩種方式。 國家機關的義務主要包括履行上級交給的經濟管理任務的義務,發(fā)布相應信息,依法管理并提供相應服務的義務;市場活動主體的義務主要有公平競爭、依法納稅、服從經濟管理、接受監(jiān)督、協(xié)助以及賠償?shù)攘x務。作為行業(yè)協(xié)會的義務主要是及時發(fā)布市場信息,引導市場活動主體趨利避害,并在

29、成員教育、維權和懲戒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三)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 、經濟法律關系客體的概念 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經濟法律關系主體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客體是確定權利義務關系性質和具體內容的依據,也是確定權利行使和義務履行的客觀標準。如果沒有客體,經濟權利義務就失去了依附的目標和載體,也就不可能發(fā)生經濟權利和義務。因此,客體是經濟法律關系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經濟法律關系客體的種類()物。物是指能夠為人控制和支配、具有一定經濟價值并可通過具體物質形態(tài)表現(xiàn)存在的物品。物包括自然存在的物品和人類勞動生產的產品,以及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和有價證券等。物是經濟法律關系中存在最廣泛的客體。()經濟行

30、為。經濟行為是指經濟法主體為達到一定經濟目的、實現(xiàn)其權利和義務所進行的經濟活動。它包括經濟管理行為、提供勞務行為和完成工作行為等。作為經濟法律關系客體的經濟行為,僅指具有法律意義即為實現(xiàn)權利和義務而實施的行為。 ()智力成果。智力成果又稱精神財富,是指經濟法主體從事智力勞動創(chuàng)造取得的成果,如科學發(fā)明、發(fā)現(xiàn)、技術成果、藝術創(chuàng)作成果、學術論著等。智力成果本身不直接表現(xiàn)為物質財富,但可以轉化為物質財富。智力成果作為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其法律表現(xiàn)形式主要為商標權、專利權、專有技術、著作權等。四、經濟法律關系的確立(一)經濟法律關系確立的概念 經濟法律關系的確立,是指由經濟法律規(guī)范所確認的、經濟法主體之

31、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實現(xiàn)。它包括經濟法律關系的設立、變更和終止三種情況。經濟法律關系的設立,是指在特定的經濟法主體之間形成某種權利與義務關系;經濟法律關系的變更是指在原有的經濟法律關系中,部分或全部要素發(fā)生改變;經濟法律關系的消滅,是指特定經濟法主體之間原有的權利與義務關系不再存在。(二)經濟法律事實 、行為 行為是指當事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分為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合法行為是指符合法律規(guī)范的行為,包括經濟管理行為、市場活動主體的法律行為和經濟司法行為。經濟管理行為是指國家經濟管理機關依法實施的、能夠引起法律后果的行為,如工商企業(yè)設立登記等。市場活動主體的法律行為是市場活動主體

32、為發(fā)生、變更或終止一定的法律關系,按照法律規(guī)定而實施的行為,如依法簽訂計劃合同。經濟司法行為是指司法機關所為的行為,其中包括判決、裁定、調解等。如經過法院的判決或裁定,就要按照判決或裁定發(fā)生新的法律關系或變更、終止原有的法律關系。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行為或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違法行為不能產生行為人所預期的法律后果,但可能產生其他法律后果,也會引起相應的經濟法律關系發(fā)生、變更或終止,如引起經濟制裁法律關系等。、事件事件是指不依當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事件包括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引起的事實。自然現(xiàn)象引起的事實又稱絕對事件,如自然災害等。社會現(xiàn)象引起的事實又稱相對事件。相對事件雖由人的行

33、為引起,但其出現(xiàn)在特定經濟法律關系中并不以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如因戰(zhàn)爭導致計劃合同無法履行等。第四節(jié)經濟法律責任一、經濟法律責任的概念和特征法律責任制度是任何一個法律部門都不可或缺的法律制度。所謂法律責任即指法律主體因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而必須承擔的,帶有否定性的法律后果。經濟法律責任是指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因違反經濟法義務而必須承擔的,帶有應當性的不利后果。與其他部門法律責任,尤其是與民事法律責任和行政法律責任相比,經濟法律責任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特征。、從責任目的上來看,經濟法律責任側重于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不受侵犯,或者說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不受侵犯是經濟法律責任的第一目的,這便使它與民事法律責任和

34、行政法律責任有了實質上的區(qū)別。、從歸責原則上來看,經濟法律責任因經濟法主體主要由國家機關和市場活動主體構成,且二者間存在明顯主動和被動地位差異,為了平衡這種關系經濟法對國家機關采取無過錯責任歸責原則,而對于市場活動主體則采取過錯推定或特殊情形下采取無過錯責任原則。而民法律責任和行政法律責任則側重于過錯歸責原則和無過錯歸責原則。、從責任形式來看,限制或剝奪經營性資格和經濟補償是經濟法律責任的主要形式。而民法以賠償?shù)蓉敭a責任為主要形式,行政法責任除罰款外皆與財產責任無關。二、經濟法律責任的種類由于經濟法主體具有二元結構,即主要由國家機關和市場活動主體構成,且性質、地位不同,由此二者責任也具有明顯不

35、同。同時,由于經濟法的社會本位及對整體公平、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價值追求,決定了其從整體主義審視社會經濟關系及人的行為影響,即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每一主體的每一種行為,都同時產生兩種行為后果。一方面,對其行為的直接作用對象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因其行為的外部性作用,對不特定的其他經濟主體或社會有機體產生的間接影響。按這種認知態(tài)度,參與經濟活動的任何主體的任何一種經濟違法行為,都同時對經濟整體及處于整體中的個體造成損害,即同時損害了社會整體利益與某一個體的經濟利益。這就是經濟違法行為后果的二重性。經濟法主體的二元結構以及違法行為后果的二重性必然反映在經濟法責任中,具體表現(xiàn)為:(一)經濟管理行為責任經濟管理行

36、為責任,是指國家經濟管理機關因違反職責致使其行為受到某種限制任的不利后果。經濟機關的經濟法責任表現(xiàn)為國家承擔責任為主,又有其自身的責任。即經濟機關因同時具有兩種身份,同一違法行為可能同時損害功能個體(市場主體)與其代表的社會有機整體(表現(xiàn)為國家),就負有對個體與整體的二重責任。 、對個體承擔的社會責任當社會的委托人或代表經濟機關在行使職權時侵害了個體的權利或沒履行對個體所負義務都應承擔法律責任,這就是代表整體的經濟機關向個體承擔的社會責任。這種責任的形式多種多樣,概括地說有六種()具體行為主要證據不足、適用法律法規(guī)錯誤、違反法定程序、超越職權或濫用職權的行為,應當予以撤銷;()不履行或拖延履行

37、法定職責的,應當限期履行;()顯失公正的,應當予以變更;()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賠禮道歉,恢復名譽等。、對整體承擔責任這種責任因違法主體及侵犯的利益都具有公共性,加之,機關及工作人員與整體(國家)之間又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因此,又有內部性,所以這種責任是傳統(tǒng)公法責任。作為這種責任起因的違法行為,有的是機關所為,有的是機關的工作人所為,因此,在現(xiàn)實的經濟法律、法規(guī)中,這種責任就被籠統(tǒng)地表述為: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具體的形式就表現(xiàn)為各種行政責任(如降級,撤職,行政處分等)與刑事責任。(二)功能個體的

38、經濟法責任整體主義把社會經濟看作由具有不同功能的個體構成的有機體,在經濟有機整體的運行中,不僅各個體間功能互補,互為依存,而且每一個體與整體也是互為依存的有機關系。這意味著處于有機關系中的任何個體的行為都有外部性。因此,個體的經濟行為后果不僅影響到其直接作用的對象,且因外部性而間接作用于其他不特定主體,或者說作用于社會整體。據此,個體的任何違反經濟法的行為,都同時侵害兩種主體(某一個或某一些功能個體與社會整體)的權益,與此相應,就同時承擔對別的個體損害的私的責任與對社會損害的公的責任,即其經濟法責任有二重性。、對個體承擔的責任 這種責任主要存在于市場秩序規(guī)制法中,有較強的私法性。這種責任的形式

39、多種多樣,主要有: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修理、重作、更換、退貨,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等。、對整體承擔責任 按整體主義的觀念,雖然社會有機體的存在與發(fā)展以個體的存在及每一個體功能的發(fā)揮為基礎,但個體的存在及功能的發(fā)揮又都依社會的存在為條件,特別在科學技術及社會化高度發(fā)展的現(xiàn)代經濟條件下,個體所處社會的經濟發(fā)展的狀況對其取得的經濟成就尤為重要。因此,從整體主義講,處于社會有機體中的功能個體的權利,與其說是持有者之權利,不如說是權利保持者之社會的權能而已。經濟法是基于市場經濟的局限和缺陷而由國家以公共利益之名進行適度干預的產物,公共利益優(yōu)先是其本質屬性,由此決定了經濟法不可替代的功能

40、和調整對象,奠定了經濟法獨立部門法的重要地位。經濟法律關系是經濟法主體在進行經濟管理和經濟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由經濟法加以確認的權利和義務的關系,由經濟法主體、客體和內容構成,核心是經濟法內容,即經濟法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經濟法責任是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因違反經濟法義務而必須承擔的,帶有應當性的不利后果。它在責任目的、歸責原則以及責任形式方面具有獨特性,包括經濟法管理主體和功能主體(市場活動主體)的責任兩類第2章民法相關制度考慮到經濟法與民法密切關系以及相關章節(jié)的聯(lián)系,因此有必要適當介紹民法的基礎制度。本章簡介了民事代理和訴訟時效制度。代理制度是民事主體制度的延伸和補充,主要包括代理的概念、種類、

41、代理權的行使以及無權代理的法律后果;訴訟時效制度在日常甚或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對于保護當事人權利至關重要。因此有必要了解訴訟時效的概念、類型、適用規(guī)則以及訴訟時效期間經過的法律后果。本章重點是代理內外關系區(qū)分及其意義、訴訟時效的適用規(guī)則及其法律后果。了解代理和訴訟時效制度的種類和意義;理解代理關系的內外規(guī)則、狹義的無權代理制度、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的關系;掌握表見代理制度、訴訟時效制度中止、中斷與延長的規(guī)定。第一節(jié)代理制度一、代理的概念和特征(一)代理的概念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權范圍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第三人為民事行為,由此產生的法律效果直接歸屬于被代理人的法律制度。代理關系的主體包括代理人、被

42、代理人(亦稱本人)和第三人(亦稱相對人)。其中,以他人名義為他人實施民事行為的人,稱為代理人。由他人代為實施民事行為的人,稱為被代理人。與代理人實施民事行為的人,稱為第三人。代理制度是商品經濟高度發(fā)展的產物。(二)代理的特征、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活動代理人只有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活動,才能為被代理人取得權利、設定義務。如果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進行民事活動,那么這種活動就不是代理,其所設立的權利與義務也只能由代理人自己承受。大陸法系民法理論中,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義進行的代理行為稱為“直接代理”,而把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進行的代理稱為“間接代理”。大陸法系國家的民法只承認“直接代理”為代理關系

43、,而對“間接代理”,被代理人不得直接對代理人的行為承擔后果,只是當作行紀關系處理。但在英美法系,代理制度與大陸法系有原則性的分歧,包括未公開的代理、隱名代理和顯名代理。、代理人必須在代理權限內進行活動代理權是確定代理人代理行為的實施和代理行為法律效果歸屬的依據,表明了代理人得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向第三人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的資格。代理人必須在被代理人的授權范圍內,或法律規(guī)定或指定的權限范圍內進行民事活動,不得擅自變更或超越代理權限。否則,事后若被代理人不予追認,代理人所進行的活動則是無效的,被代理人對此不承擔責任,而由代理人自己承擔由此造成的損失。、代理人直接向第三人進行意思表示代理的目的就在

44、于與第三人設立、變更或終止權利義務關系,因此,只有代理人直接向第三人為意思表示,才能實現(xiàn)代理之目的。這個特征使得代理與其他委托行為,如代人保管物品區(qū)別開來。、代理行為的法律后果歸屬于被代理人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同第三人進行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在法律上產生與被代理人自己的行為同樣的后果。這是基于以上三個特點而產生的必然結果,也是當事人設立代理關系的目的所在。因而,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被代理人承擔的責任范圍,既包括對代理人在執(zhí)行代理事務中的合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也包括對代理人在執(zhí)行代理事務中的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二、代理的適用范圍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

45、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它以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為基本要素,以在當事人之間設立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目的。民事主體的大多數(shù)民事活動都是民事法律行為,因而,代理人的代理行為也有很多是民事法律行為。但代理人的代理行為又不限于民事法律行為。代理人除代理被代理人進行民事法律行為外,還可以代理其他具有法律意義的非民事法律行為,如律師代理行政訴訟,代理企業(yè)登記及申請營業(yè)執(zhí)照的行為,就其性質而言屬于行政法律行為,而不是民事法律行為。但這些行為是合法的,并能產生民法上的后果,即公民、法人的民事權益可以得到維護。企業(yè)可以產生經營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等。對這些行為的代理,我國法律并沒有禁止。三、代理

46、的種類代理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其中最重要的分類方法是根據代理權產生的原因的不同,將代理分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一)委托代理、法定代理、指定代理我國民法通則第條規(guī)定:“代理包括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委托代理委托代理是指基于被代理人的委托授權而發(fā)生代理權的代理。由于它是依據本人意思而產生代理權的代理,本人意思表示是發(fā)生委托代理的前提條件,因此又稱為意定代理。委托授權行為是被代理人以委托的意思表示將代理權授予代理人的行為,它是委托代理產生的根據,一般以授權委托書為表現(xiàn)形式。、法定代理法定代理,是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發(fā)生代理權的代理。這種法律規(guī)定,即法定授權行為,是國家立

47、法機關基于保護公民和維護交易秩序的特別需要,而作出的關于具有特定身份的民事主體有權代理他人為民事法律行為的規(guī)定。取得法定代理人的資格既不需要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也不需要人民法院的指定,這是法定代理的一個顯著特征。、指定代理依據人民法院或者有關單位的指定行為而發(fā)生的代理,稱為指定代理。這里所謂的“有關單位”,是指依法對被代理人的合法權益負有保護義務的組織。人民法院可以依法為那些因特殊原因不能親自處理自己事務,又不能通過法定代理人或委托代理人處理其事務的公民指定代理人。如為失蹤人指定財產代管人,為沒有法定代理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諉代理責任的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指定訴訟代理人。在不能由法院指定代理人的

48、情況下,應由依法對他的合法權益負有保護義務的單位為其指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實際上屬于法定代理行使中的特殊情形,因此,民法通則將其與委托代理和法定代理并列,并不科學。(二)一般代理與特別代理一般代理與特別代理的劃分,是以代理權限范圍為劃分標準的。一般代理是指代理人享有一般意義上的代理權,即其代理權沒有范圍限制,代理人可以代理被代理人進行任何法律允許進行的民事活動。因此,一般代理又稱為全權代理或者總括代理。但是,在律師訴訟代理中,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進行和解以及提起反訴或上訴等。這些都屬于被代理人的特別授權的代理行為,其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擔。(三)直接代理與間接代理關于該種劃分,見前述

49、代理的特征,不再贅述。(四)單獨代理與共同代理根據代理人的人數(shù),可以將代理劃分為單獨代理和共同代理。代理人只有一人,代理權由其單獨行使的,稱為單獨代理,或稱為獨立代理。代理人為二人或二人以上,代理權由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行使的,稱為共同代理。(五)本代理與復代理本代理與復代理是以代理人是否親自為代理行為為劃分依據的。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親自實施代理行為的,稱為本代理,也稱為普通代理;不是由代理人自己而是由代理人委托的其他人實施代理行為的,稱為復代理,也稱為再代理、次代理或轉委托。接受代理人委托的人稱為復代理人。復代理人是被代理人的代理人,而不是代理人的代理人,因此,他只能以被代理人的名義為民事

50、行為,其行為的法律效果直接歸屬于被代理人。選任復代理人之后,代理人仍可繼續(xù)行使代理權。復代理人的行為,受代理人的監(jiān)督。代理人對復代理人還享有解任權,可取消其代理權限。代理人選擇他人擔任復代理人的權利,稱為復任權,是代理權的一項內容。四、代理證書代理證書,又稱授權委托書,是委托授權行為的書面形式。它是由被代理人制作的,證明代理人之代理權并表明其權限范圍的證書。代理證書只存在于委托代理中,在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中,不存在代理證書。依據民法通則第條第款的規(guī)定,代理證書應載明代理人的姓名或名稱、代理事項、代理的權限范圍、代理權的有效期限,并應由委托人簽名或蓋章。在實際生活中,介紹信也被作為代理證書使用,

51、司法實踐承認其法律效力。代理證書具有單獨的證明力。實踐中,代理人實施代理行為,只需出具代理證書,即可表明其代理權的存在,無須再出具以調整代理人和被代理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為使命的委托合同。代理證書的各種事項應記載明確,代理證書授權不明的,被代理人應當向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代理人負連帶責任。五、代理權的行使(一)代理權行使的要求、親自行使代理權被代理人之所以委托特定的代理人為自己服務,是基于對該代理人知識、技能、信用的信賴。因此,代理人必須親自實施代理行為,才合乎被代理人的愿望。除非經被代理人同意或有不得已的事由發(fā)生,不得將代理事務轉委托他人處理。在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中,也應堅持這一原則。、謹慎、勤

52、勉、忠實地行使代理權代理制度為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設,被代理人設立代理的目的,是為了利用代理人的知識和技能為自己服務,代理人的活動是為了實現(xiàn)被代理人的利益。因此,代理人行使代理權,應從被代理人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他自己的利益出發(fā),應謹慎、勤勉、忠實地處理好被代理人的事務,以增進被代理人的福利。代理人應謹慎、勤勉地行使代理權。代理人應向被代理人忠實報告處理代理事務的一切重要情況,以使被代理人知道事務的進展以及自己利益的損益情況。在代理事務處理完畢后,代理人還應向被代理人報告執(zhí)行任務的經過和結果,并提交必要的文件材料。代理人在執(zhí)行代理事務過程中,應盡保密義務,對于其知曉的被代理人的個人秘密和商業(yè)秘密,

53、不得向外界泄露,或利用它們同被代理人進行不正當競爭。(二)代理權濫用的限制濫用代理權的行為是代理人對忠實義務的違反。、自己代理所謂自己代理,指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與自己為民事行為。在這種情況下,代理人同時為代理關系中的代理人和第三人,交易雙方的交易行為實際上只由一個人實施。由于交易皆是以對方利益為代價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很難避免代理人為自己的利益犧牲被代理人利益的情況,因此,自己代理,除非事前得到被代理人的同意或事后得到其追認,法律不予承認。對此,我國企業(yè)立法和公司法關于自我交易、證券法關于承銷證券的規(guī)定中均有明文。、雙方代理雙方代理又稱同時代理,指一個代理人同時代理雙方當事人為民事行為的情況

54、。在交易中,當事人雙方的利益總是互相沖突的,通過討價還價,才能使雙方的利益達到平衡。而由一個人同時代表兩種利益,難免顧此失彼,因此,對于雙方代理,除非事先得到過雙方當事人的同意或事后得到了其追認,法律應不予承認。如,根據律師法,律師不得在同一案件中為雙方當事人擔任代理人。、惡意串通所謂“惡意串通”,是指代理人與第三人相互勾結,實施損害被代理人利益的行為。這種行為顯然違反了代理關系的誠信性質,是一種典型的濫用代理權的行為。故民法通則第條第款規(guī)定:“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負連帶責任?!绷?、無權代理(一)無權代理的概念和類型無權代理,是指行為人不具有代理權而以他人

55、名義實施代理行為。無權代理不具備代理的實質特征,即欠缺代理權,但具備代理行為的表面特征。在民法理論中,無權代理分為廣義的無權代理和狹義的無權代理。狹義的無權代理就是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而且第三人也沒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權。廣義的無權代理包括表見代理,而狹義的無權代理不包括表見代理。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條的規(guī)定,狹義的無權代理包括如下三種情況。()根本未經授權的代理即當事人實施代理行為,根本未獲得被代理人的授權。()超越代理權的代理即代理人雖然獲得了被代理人的授權,但他實施的代理行為,不在被代理人的授權范圍之內。就其超越代理權限所實施的代理行為,成立無權代理。()代理權已終止后的代理即代理人獲得

56、了被代理人的授權,但在代理證書所規(guī)定的期限屆滿后,代理人繼續(xù)實施代理行為,就其超過代理權存續(xù)期限所實施的代理行為,成立無權代理。(二)狹義無權代理的法律效果、因被代理人的追認而產生代理的法律效力被代理人對無權代理行為有追認權,通過被代理人行使追認權,可使無權代理行為中所欠缺的代理權得到補足,轉化為有權代理,發(fā)生與有權代理同樣的法律效果。被代理人追認權的行使,有明示和默示兩種方式。所謂明示的方式,指被代理人以明確的意思表示對無權代理行為給予承認。所謂默示的方式,是指被代理人雖沒有明確表示承認無權代理行為,但以特定的行為,如實際履行無權代理行為所產生的義務或實際接受享有無權代理所產生的權利,視為默

57、示承認無權代理行為。、因被代理人的拒絕而對被代理人不發(fā)生代理的法律效力無權代理行為發(fā)生后,被代理人享有追認或拒絕追認的選擇權,代理行為處于效力未定的狀態(tài)。如果被代理人明確表示拒絕追認或在催告期內不作出追認的表示,就可視為被代理人拒絕追認,無權代理行為對被代理人不發(fā)生代理的法律效力。,在無權代理未獲被代理人追認時,無權代理人應對第三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如第三人明知代理人屬于無權代理,仍與其實施民事行為的,給他人造成損害的,要與無權代理人一起承擔連帶責任。、無權代理中第三人的催告權與撤銷權在無權代理中,法律為保護被代理人的利益,賦予其追認權與拒絕權,同時為了保護第三人的利益,賦予其催告權與撤銷權

58、。()催告權。催告權是指在無權代理中,第三人有權向被代理人發(fā)出催告通知,要求其在一定的合理期限內答復是否承認無權代理行為,如超過期限本人未予答復,即視為被代理人拒絕承認,被代理人也就喪失追認權。()撤銷權。撤銷權是指第三人有權在被代理人承認無權代理行為之前撤銷其與無權代理人所為的意思表示。第三人一旦行使撤銷權,被代理人就不能再行使追認權。行使撤銷權的第三人必須是善意的,即不知代理人無代理權。明知代理人無代理權而仍與其為法律行為的第三人,即惡意第三人,法律無賦予其撤銷權的必要,如給被代理人造成損害的,還要與無權代理人一起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三)表見代理、表見代理概念表見代理是指雖然沒有代理權,但

59、表面上有足以使他人相信有代理權而可以請求由本人承擔法律后果的代理。表見代理制度的意義在于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維護交易安全。以商品社會中典型的代理委托代理為例,因交易信息不對稱,接近真實信息遠近、難易不同,以此為為標準,代理關系中的三方主體可以歸結為兩類關系: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其中,代理人和被代理人的委托合同關系為內部關系,而代理人和第三人之間的關系為外部關系。由于主客觀原因,委托合同規(guī)定和第三人所見的授權事項可能存有出入,或者行為人根本沒有獲得授權,但是從風險防范以及調查成本角度考慮,由“被代理人”承擔相應風險更具合理性。、表見代理的成立要件()代理人不具有代理權。如果代理人實際上擁有代理

60、權,則屬于有權代理,不發(fā)生表見代理的情況。()客觀上存在使第三人相信表見代理人有代理權的理由,即存在所謂的“外表授權”。()第三人需為善意。即第三人不知道也不應知道表見代理人不具有代理權,表見代理只維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暗谌诵铻樯埔狻笔潜硪姶淼淖铌P鍵構成要件。若相對人有惡意,明知行為人無代理權還要與之為民事法律行為,按民法通則第條第款的規(guī)定,由行為人與相對人對本人負連帶賠償責任。()表見代理人與第三人實施的代理行為除不具備代理權要件外,須具備代理民事法律行為的其他有效要件。、實踐中,表見代理的認定表見代理的成立要件相對抽象,一般說,實踐中,發(fā)生如下情形,可以認定第三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具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