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錯誤資源例談_第1頁
有效利用錯誤資源例談_第2頁
有效利用錯誤資源例談_第3頁
有效利用錯誤資源例談_第4頁
有效利用錯誤資源例談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有效利用錯誤資源例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數(shù)學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一些資源,能使數(shù)學學習活動更具生命的價值。但課堂上常常會生成一些錯誤資源,教師如果能有效利用這些錯誤資源,捕捉到錯誤資源中有價值的信息,課堂將會因“錯誤”而美麗,教學因“探究”而精彩,下面談談筆者在這方面的體會。一、捕捉“錯誤”信息,探究更具樂趣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斷:師:同學們手里有12根小棒,請大家根據(jù)老師的要求,拿出相應的小棒。老師多媒體顯示:1/(.)(有的學生拿出了1根小棒,有的不知所措,有的則不知所措,有的則充滿了信心。)師:你怎么想到拿出1根小棒的?生:分子是表示所取的份數(shù),分子是,就是取出份。生:我

2、反對。因為這里的分母并沒有告訴我們是多少,所以無法取出小棒。我們大家都知道:這里講的分數(shù),其中的一份不一定正好表示根,正是學生學習過程中需要突破的思維難點。生對拿出對拿出的為什么是根的理解(認為就是因為是份,所以拿了根)明顯是錯誤的,但這一錯誤的理解是帶有普遍性的,是學生能否順利抽象分數(shù)本質意義的一個關鍵,對這一錯誤理解的辯析正可以達到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分數(shù)意義的目的,所以這是一個十分難得的“錯誤資源”。在生反對后,教師不妨作這樣的引領:師:剛才第一位同學說“因為分子是,就是取出份”,第二位同學說“因為這里的分母并沒有告訴我們是多少,所以無法取出小棒”,老師這里有幾個疑惑:()、份可以表示根,但

3、份難道只能表示根嗎?()、這里的分母并沒有具體告訴我們是多少,我們真的無法來分這些小棒嗎?如果假設一個分母是,我們能根據(jù)假設的分母把根小棒具體地分一分嗎?請大家想一想,再動手分一分,最后說一說。()、剛才我們根據(jù)假設分母是,把根小棒分了分,得到份是根。分母除了,還可以假設成什么數(shù)呢?請大家把自己想到的數(shù)寫下來,比一比,誰想到的情況多?然后根據(jù)自己的假設把根小棒再分別分一分,并跟小組內的同學交流。如果圍繞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學生因抓住了理解分數(shù)意義的本質,不但可以通過自己的探究、思辨,同伴的合作、幫助,老師的點撥、引領,正確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更可以經歷一番不同一般的心智發(fā)展歷程,體會到發(fā)現(xiàn)的

4、快樂和探究的樂趣。二、善用錯誤資源,課堂更顯精彩記得有一次數(shù)學測驗,筆者就出現(xiàn)了一次筆下之錯。有這樣一道應用題:上海到天津有千米,一輛汽車從上海到天津每小時走千米,行了小時,問這輛汽車離上海有多遠?當時拿出一份試卷作參考答案,是一個平時數(shù)學成績非常拔尖的學生,他的算理是(千米)筆者沒加思考全部按他的答案改卷。卷子發(fā)下去以后,同學們就議論開了,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大聲說:“老師,這道題改錯了,正確算式應當是(千米)?!惫P者聽后一愣,難道我真的改錯了?于是筆者馬上問;“為什么?說說你的理由。”然后那位學生說:“因為問題是要求車離上海有多遠?也就是車離出發(fā)地有多遠?出發(fā)了小時,所以只需求出這小時行了多少

5、千米就可以了。”又有幾個同學的附和聲,筆者拿起試卷一看,發(fā)現(xiàn)把幾個同學正確的算式也打了叉,做錯的打了勾。筆者本想立刻讓他們改正過來,可轉念一想,這不正是一個提高他們分析能力的好機會嗎?于是筆者首先表揚了同學們敢于指出老師錯誤的勇敢行為,其次,筆者為自己的錯誤而道了歉,最后筆者對同學們提出了要求:既然老師已經把錯的打勾了,那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分析一下象這樣列式算出的是什么結果嗎?這時同學們開始獨立思考了。不一會兒,一個同學站起來說:“這求的是行了小時還離天津的路程?!彼陌l(fā)言引來了陣陣掌聲。這樣一堂平平常常的數(shù)學試卷分析課,成了學生主動交流探索的場所,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而且達到了最理想的

6、教學效果。課堂上的錯誤資源是教學的巨大財富,教師要能主動應對,把“錯誤”作為資源,及時收集與分析,設計巧妙的途徑與方式,相機誘導,喚起學生對完美與成功目標的向往,并在共同與錯誤的斗爭中增長智慧與才干。 教學過程,是一種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教材是這種動態(tài)生成過程中實現(xiàn)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更多的教學資源,則是在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過程中產生的,比如學生的學習錯誤。真實的教學會因探究、嘗試、發(fā)現(xiàn)而產生錯誤。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卞e誤是正確的先導,錯誤是通向成功的階梯,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由不知到知之,由知之甚少到知之更

7、多的過程,也是一個錯誤不斷產生、不斷修正和完善的過程。培根說,“從錯誤中比從混亂中易于發(fā)現(xiàn)真理”。然而,一直以來,在數(shù)學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中,我們的教師沒有很好地把學生的學習錯誤當成一種積極、有效的課程資源加以利用,甚至害怕學生“出錯”。對待學生的學習錯誤,在認識上,是把“錯誤”當成了教育的“敵人”,以至于“不錯”便是“成功”,“不錯”成了我們不懈的“追求”;在實踐中,則把其重點放在批評錯誤、聲討錯誤上。當然,有經驗的老師也會幫助學生分析錯因、糾正錯誤,但缺乏一種“主動應對”錯誤的理念和策略。教育專家指出:“課堂上的錯誤是教學的巨大財富?!蹦敲?,如何利用這一“財富”,作為我們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

8、資源,引導學生向自己的錯誤學習,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同時在教學中,老師更主動地引導學生規(guī)避錯誤呢?一、利用學習錯誤,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學生的學習錯誤有些具有不可預見性,這樣的錯誤不僅是學生思維的真實反映,實際上還蘊含著不少寶貴的“思維亮點”。讓學生充分展示思維過程,挖掘其產生錯誤的內在因素,能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建構;而且學生的學習錯誤更是一種來源于學習活動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學習材料,它來自于學生、貼近學生,教學時又回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對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認識角”一課中,教師出示鐘面上的兩個角,讓學生比較它們的大小。有的學生數(shù)

9、指針所隔的格數(shù),有的用活動角去比,有的用紙折成的角去比等。其中有一位學生用直尺去量角的兩邊叉開的長度,從而判斷角的大小。要在以往,老師馬上會“槍斃”這個學生的方法,但我卻沒有武斷地加以否定,而是讓這個學生先向全班說出他的想法。他認為:“因為角的大小與角兩邊的長短無關,只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所以我只要量一下角的兩邊的距離,就可以知道哪個角大了?!彼倪@種想法看似正確,還得到了不少學生的贊同。針對這種情況,我及時組織學生進行探究:這種方法真的沒有問題嗎?有沒有什么限制條件呢?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學生終于認識到這種方法的不合理性。在此基礎上得出了正確的理解:如果在兩個角所取的邊長相等的情況下是

10、可以的,而且在不使用量角器的情況下這種方法也是簡便可行的,但卻不具有科學性。這樣不僅糾正了學生的錯誤認識,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的認識,獲得了正確的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二、利用學習錯誤,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課堂是個出錯的地方,學生的錯誤不可能單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復的練習得到根除,必須經歷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以自我反思為基礎,以內在的“觀念沖突”作為前提。利用學習錯誤,并及時引發(fā)學生的“觀念沖突”,能促使學生對已完成的思維過程進行批判性的“掃描”;從另一個角度看,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并形成一種良好的“質疑”習慣。因此,針對學生的錯誤,教師應結合錯誤的特點巧設思辨情境

11、、以親和的、平常的態(tài)度進行分析和點評,幫助學生剖析錯誤、反思成因,進而增強數(shù)學的能力和素質。如在“被除數(shù)和除數(shù)都是整百數(shù)的除法”教學中,余數(shù)的處理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例題是“印刷廠包裝8500本兒童讀物,每200本裝一包。這些書可以裝成多少包,還余多少本?”。教學時,先讓學生獨立嘗試、自主探索;然后再讓學生大膽交流或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先讓學生對自己的探究結果做一個基本的判斷。由于受思維定勢的影響,一些學生認為商不變,那么余數(shù)也不會變,所以得出余數(shù)是“1”的錯誤答案。針對這一典型的錯誤,老師問:“你是怎樣發(fā)現(xiàn)錯誤的?”學生在這種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的誘導下,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很快找到了

12、兩種判斷錯誤的方法:(1)余數(shù)1在百位上,表示1個百,就是100;(2)可以用驗算來驗證,如果余數(shù)是1,得到的兒童讀物是8401,不符合題意。最后師生一起分析,找到正確的余數(shù):被除數(shù)和除數(shù)同時縮小了100倍,商雖然是不變的,但余數(shù)縮小了100倍,所以正確的余數(shù)應該把1擴大100倍,是100。上面的例子中,老師抓住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的錯誤,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充分探究、交流磨合的基礎上,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這樣,不僅把問題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糾錯,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漸漸接觸到問題的本質,從而解決問題。同時,把“錯誤”留給學生,促使學生反思,讓他們從錯誤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對錯誤的辨

13、別能力,做到盡可能少犯錯誤,甚至不出錯,使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更趨嚴謹與規(guī)范,認知水平不斷提高。三、利用學習錯誤,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克服壞習慣,將關乎學生的一生。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經說過:“習慣養(yǎng)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yǎng)得不好,則終身受其累?!弊鳛橐幻麛?shù)學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但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光靠教師的“苦口婆心”,學生往往不領情,有時還產生逆反心理。如果充分利用學生自己在學習中所犯的錯誤作為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的資源,就會做到“警鐘常鳴”,事半功倍。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犯的的錯誤,是發(fā)生在他們自己身上的事,他們會比較“敏感”,覺得“丟不起人”,從

14、而在心理上更容易糾正錯誤,改正錯誤。1、充分利用學習錯誤,培養(yǎng)學生“說”的習慣。俗話說,言為心聲。“說”是思維的外殼,思維的工具。有說必有思,會說必會思,要說必要思。說”與“思”是密不可分的。培養(yǎng)學生“說”的習慣,就是一要學生敢說,二要學生會說。所以在引導學生糾正錯誤的過程中,讓犯錯的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是培養(yǎng)學生敢說;讓其他學生說一說錯在哪里,說出為什么錯的理由,組織學生針對錯誤進行辯論,讓學生在思辯中深化認識,在思辯中澄清錯誤,在思辯中學會表達,就培養(yǎng)學生會說。2、充分利用學習錯誤,培養(yǎng)學生“聽”的習慣。“聽”是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思維活動的基礎。沒有認真的聽,就沒有思維活動的基礎?!奥牭?、聽懂、領會”是聽的基本功。也就是說,聽到聲音,并領會話語的意義,是聽的起碼能力。所以,教師在讓犯錯的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時候,可以提出“看誰聽后能說一說他說的是什么意思”,或是“大家認真聽一聽,看誰聽后能說出自己不同的想法”等要求或是問題,讓學生帶著思考問題聽課,讓學生聽后復述,提出意見評論。這樣聽答結合的訓練,既促進了聽的注意力集中,培養(yǎng)了學生聽的習慣,又檢查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善于挖掘和運用學生學習中的錯誤,會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蓬勃的生機和活力。錯誤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心理矛盾和問題意識,所以錯誤的出現(xiàn)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