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黃念祖的心經(jīng)講解_第1頁
黃念祖居士-黃念祖的心經(jīng)講解_第2頁
黃念祖居士-黃念祖的心經(jīng)講解_第3頁
黃念祖居士-黃念祖的心經(jīng)講解_第4頁
黃念祖居士-黃念祖的心經(jīng)講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黃念祖居士 |黃念祖的心經(jīng)講解黃念祖居士|黃念祖的心經(jīng)講解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 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一、心經(jīng)要義今天給大家講我們經(jīng)常念的一本經(jīng), 也是字數(shù)最少的一本經(jīng)。它 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簡稱心經(jīng)。我們學(xué)習(xí)的題目叫做生 活中的智慧-心經(jīng)導(dǎo)讀”。心經(jīng)共268字。正文260字,題目8字。這268字,把佛教 的要義,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講得極為透徹。心經(jīng)是打開佛法大門的鑰匙,是我們學(xué)習(xí)佛法的綱領(lǐng),也是我們觀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心經(jīng)這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內(nèi)容。它主要是教導(dǎo)我們怎樣 觀照當(dāng)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質(zhì)生活境界, 教導(dǎo)我

2、們在圣凡迷悟之間 怎樣處理修行者所面對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心經(jīng)突出地講了一個空字,這一個“空字,掃除了凡情圣解 ;也突出地講了一 個“無”字,這一個“無”字,顯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門。心經(jīng)還有兩句話,一句是“真實不虛,一句是“究竟涅槃。這八個字, 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標。所以說心經(jīng)雖然字數(shù)很少,內(nèi)容卻很深刻,道理很透徹。要 把心經(jīng)學(xué)透徹,是我們每個學(xué)佛人天天要訓(xùn)練、天天要思考、天 天要體會、天天要觀照的中心內(nèi)容。第1頁共24頁可以這樣說,佛學(xué)是透徹、完整、精辟地揭示宇宙生命的真相和 奧秘的學(xué)問。宇宙的精華是生命,生命的精華是人,人的精華是般若 智慧。佛學(xué)的核心,就是講人生的大智慧, 般若心經(jīng)就是講

3、人生 的大智慧。佛法的大智慧就是告訴我們怎樣來處理內(nèi)心的煩惱、生命深處的煩惱、生活中的煩惱;就是告訴我們怎么樣開發(fā)每個人生命深 處的潛在能量。這個潛在的能量就是大智慧,就是我們?nèi)巳吮揪叩恼?如佛性。我們每個人在生活工作中,在處世接物中,往往有許困惑與 窘迫、煩惱與痛苦;人生道路上往往會遇到種種坎坷,種種難以逾越 的困難。這些都是生命的現(xiàn)實,生活的現(xiàn)實。面對這些現(xiàn)實,我們應(yīng) 該怎么辦呢?心經(jīng)這本僅有268字的無上寶典,為我們提供了生 活的大智慧。心經(jīng)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敝挥袝r時以甚深的般若進行觀照, 才能見到我們身心世界五蘊皆空所顯示

4、的真理。見到了真理,開發(fā)了 智慧,才能夠度一切苦厄。心經(jīng)開宗明義的第一句,就是這本經(jīng) 的總綱。般若要用,要觀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見 五蘊緣生無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觀、要深行,才有在真理指導(dǎo)下的 度一切苦厄。般若智慧不是靜止的。對于每一位修行者來說,般若是 在觀照中不斷深化、不斷升華的。五蘊不是五件事,其實是一件事。色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生命的當(dāng) 下,生命的現(xiàn)實,生活的現(xiàn)實第2頁共24頁心經(jīng)開示明義的這一句話,既是此經(jīng)的綱要,也是整個佛法 的綱要。佛法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人生如何從迷惑中覺醒過來,度 脫一切苦厄。這一句話指出了修行般若的任務(wù)是什么,實踐是什么, 所取得的效果是什么

5、?!庇^自在菩薩”是修行般若的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所修的般若行了照見五蘊皆空”是修行般若的境界、任 務(wù);”度一切苦厄”是修行般若的效果。整個佛法修行的過程不外乎境、行、果。 心經(jīng)這第一句話, 就把學(xué)佛任務(wù)(境)、實踐(行)和效果(果)三者包括無遺。所以說這一 句話就是心經(jīng)的總綱,也是我們每一位學(xué)佛人修行的總綱,也是 佛法的總綱。大家請把心經(jīng)打開。既然是導(dǎo)讀,那就是要引導(dǎo)大家來讀一 遍。在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把心經(jīng)的段落分一分。二、經(jīng)文的段落及大意題目:”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整個經(jīng)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顯說般若,從”觀自在菩薩” 至“真實不虛”。第二部分是密說般若,從”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6、至”菩提薩婆訶”。再細分可分為五分。第一分就是心經(jīng)的總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钡诙謴摹吧崂印敝翢o智亦無得, 是講般若的妙義。我們 來看這一段文字:第3頁共24頁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边@一段是講我們凡夫身心世界的基本組成要素-”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是進一步地講,在真空當(dāng)中,沒 有五蘊之相?!睙o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 是講的我們凡夫的生活現(xiàn)實,六根對六塵(十二處)。眼、耳、鼻、舌、 身、意是六根,色、聲、香

7、、味、觸、法是六塵。也就是說,在真空 當(dāng)中,緣生無自性,這六根六塵都是無相的。”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边@是講十八界。(眼界就是眼睛,眼睛有它自己一定的界限,所以叫眼界。然后是耳界、鼻界、舌界、 身界、意界。再就是色界(可視物)、聲界(聲音)、香界(氣味)、味界 (食物)、觸界(引發(fā)觸覺之物)、法界(意識所緣境界);然后是眼識界 (視覺)、耳識界(聽覺)、鼻識界(嗅覺)、舌識界(味覺)、身識界(觸 覺)、意識界(思維認知)。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稱為十八界,也 就是十八個部分。這十八個部分,有物質(zhì)的部分,有精神的部分。屬 于物質(zhì)的部分有十一種,屬于精神的部分有六種多一點點。因為其中 的法界,雖

8、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純精神的活動, 但是也有屬于法塵的 一部分,也就是意識中呈現(xiàn)出來的物象,叫做”法處所攝色”?!睙o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講十二因 緣;”無苦集滅道”講四諦;”無智亦無得”講菩薩以甚深智慧所取第4頁共24頁 得修行的成果。智就是智慧(菩提),得就是涅槃。在真空當(dāng)中,既無五蘊,也沒有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這 是講凡夫的生活境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 盡”是講緣覺的生活境界;”無苦集滅道”是講聲聞的生活境界 ;” 無智亦無得”是講菩薩的生活境界。以上這一段,是講般若的妙義。因為在我們凡夫看起來,這些都 是生活的現(xiàn)實。但是把它提升到甚深般若

9、境界的觀照下, 凡夫的生活 境界也好,聲聞、緣覺、菩薩的生活境界也好,實質(zhì)上都是因緣所生 法,其性本空。所以說,在真空當(dāng)中,既無五蘊六根六塵之相,也沒 有十二因緣、四諦、菩薩的得與智之相。所謂無相,所謂空,其目的 就是要我們破除凡夫的執(zhí)著,破除二乘的執(zhí)著,破除大乘在修行過程 中的一切執(zhí)著。一切都要以無所求心、無住的心,來面對凡夫和圣者 的生活境界。所以以上這一段,就是講的般若的妙義。第三分講般若的妙行?!币詿o所得故,菩提薩土垂,依般若波羅蜜 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是講菩薩在無所得的甚深般若觀照下所取得修行成果。修行成果是什么呢?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

10、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就是修 行所取得的成果。菩薩在行甚深般若時,所取得究竟成果,那就是無 上大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三世諸佛也是依般若成就,依般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般若為 佛母就是這個道理。因為行深般若,所以能夠得到究竟涅槃;能行甚深般若,所以能第5頁共24頁 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第四分,以秘密般若來稱贊顯了般若?!惫手闳舨_蜜多,是 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钡谖宸?,以秘密般若加持顯了般若?!惫收f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日: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贝私?jīng)268字分這五個部分,大家把這五個部分

11、區(qū)分好了,記牢了, 我們再來念心經(jīng),就能夠隨文入觀。在觀照中,逐步地照見五蘊 皆空,照見六根六塵皆空,照見十八界皆空,照見十二因緣、四諦皆 空,照見菩薩的智與得皆空。在沒有所求心、沒有執(zhí)著心、沒有分別 心的甚深般若指導(dǎo)下,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三、釋經(jīng)題上面是總體上將心經(jīng)的段落大意給各位提示一下,下面稍微具體地講一講。但是要在兩小時以內(nèi)把這260字講得淺顯明白,也不 容易。我們先講經(jīng)題。經(jīng)題由四部分組成。(一)般若。梵語”般若”中譯為慧、智慧、凈慧。不管譯成什么,都不能完 全表達般若一詞在梵文中的含義。為了不以智慧二字局限”般若這 個名稱,所以仍然保留梵音。一般說有三種般若:文字般

12、若,觀照般 若,實相般若。由經(jīng)教所顯示的道理,比如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而 獲得的智慧為文字般若。第6頁共24頁在文字般若的基礎(chǔ)上,隨文入觀,隨文生解,隨文起行,進行正 思惟所獲的智慧為觀照般若。經(jīng)文中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 五蘊皆空”,就是講觀照般若。所謂觀照般若,就是把文字所顯示的 般若在修行生活中具體運用。第三是實相般若。我們觀照什么呢?觀照諸法的實相,諸法的實 相是什么?”五蘊皆空”,空的道理就是實相,實相無相。由現(xiàn)實而 悟證的智慧為實相般若。窺基法師是玄奘法師的弟子,他說:實相般若就是真理,觀照般 若就是真慧,文字般若就是真教。真教、真慧、真理就是三種般若。 由真教產(chǎn)生

13、真慧,由真慧而證得真理,是為三種般若的相互關(guān)系。上面說到,般若是佛母。一切諸佛從般若生,由此而言,即是諸 佛之母。仁王護國經(jīng)說:”般若波羅蜜多是諸佛母、諸菩薩母。” 又說:”般若能出生一切佛法、一切菩薩解脫法、一切國王無上法、 一切有情出離法?!?一切諸佛之所以成佛,是由般若而產(chǎn)生;一切菩薩要成佛,必須依般若而成就而解脫;一切世間事業(yè),好事、善事、 利益眾生的事,都是從般若而產(chǎn)生;一切有情必須依止般若波羅蜜多 才能出離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二)波羅蜜多”波羅”者,彼岸。經(jīng)典作者說彼岸有二:一是菩提,二是涅 槃?!逼刑崾怯X悟、是智慧;涅槃是究竟圓滿、究竟寂滅。菩提涅槃 是為彼岸。“蜜多”者,

14、到義、離義。由行般若,離諸障染,因此到達彼岸。”第7頁共24頁 波羅蜜多”合起來就是“到彼岸”。要到彼岸,就要發(fā)心修菩薩行, 要修到彼岸的功德,首先要具備七種最勝方便。具足此七種最勝方便, 才可以稱為到彼岸。這七種最勝是:1、住菩薩種姓。修菩薩行,行菩薩道,一定要具備菩薩種姓, 要有這樣的善根,要有這樣的福德因緣。沒有菩薩的善根,沒有福德 因緣,就發(fā)不起修菩薩行、行菩薩道的大道心。2、依大菩提心。修菩薩行,行菩薩道,它的動力就是大菩提心。3、悲憫有情。行菩薩道的目的,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要下化眾生,必須要有對有情眾生的悲憫之心。4、具行事業(yè)。有了發(fā)心,有菩提心,有慈悲心,僅僅發(fā)心而不

15、付諸實踐,那種發(fā)心永遠不能成為現(xiàn)實,所以要具行事業(yè)。就是要行 六度萬行,以這樣?;凼聵I(yè)來莊嚴菩提心、菩薩道。5、無相智所攝。修一切善法,修六度萬行,都要以無相智作為 出發(fā)點,不要起執(zhí)著,不要為名聞利養(yǎng)而修。不能修有相法,要修無 相法。所謂無相,就是要破除執(zhí)著。6、回向菩提,將所修一切善法功德,不回向人天小果,一定要 回向無上菩提。7、不為二障間雜。二障就煩惱障、所知障。在修萬行,修一切 功德時,都不能從煩惱障、所知障出發(fā),要破除二障,不要讓二障在 修行過程中,導(dǎo)致信心不專一,誓愿不專一。要修”波羅蜜多”行,必須具備此七種最勝方便。(三)心第8頁共24頁心,顧名思義,這里的心有兩個意思。就其本意

16、而言,這268字, 是般若的心臟,是般若的綱要,是般若的要領(lǐng),是般若的根本。它就 像人的心臟,是人身體中最重要的器官。心,在人生中,起到?jīng)Q定一 切、指揮一切的作用。此經(jīng)就是600卷般若經(jīng)的核心內(nèi)容,故稱為心 經(jīng);一切佛法都以般若為中心為根本。第二個意思,這 268字就是 講的凡夫的心、圣者的心、成佛的心。就是講從凡夫的心如何修成圣 者的心,修成佛的心。所謂心,如果從一般意義上講,有四種心:1、肉團心。肉團心是身體器官,它雖然是物質(zhì)的,卻是我們精 神的依托、思維的依托,所以把它叫做心。2、緣慮心。遇到種種因緣、種種景象、種種境界,心有所思、 有所慮,叫做緣慮心。緣就是對象,慮就是主觀思維活動。主

17、客觀一 經(jīng)接觸,就有思維活動。3、集起心。就是指八識心王阿賴耶識。集指八識種子,指因。 通過第七識、第六識、前五識的作用,不斷地把所接觸的外界的一切 信息,反饋到八識田中,就成為種子貯存起來。第八阿賴耶識就是以 第七識為橋梁,不斷地反饋和輸出。反饋進去成為種子,輸出出來就 成為現(xiàn)行?,F(xiàn)行生種子(集),種子生現(xiàn)行(起),這樣的心我們稱為集 起心。4、真實心。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真如佛性通過甚深般若的薰 習(xí)、開發(fā)、挖掘,能夠產(chǎn)生無窮的妙用,所以也把它叫做心。(四)經(jīng)第9頁共24頁經(jīng)有五義:1、出生義。能出生一切義理。因為佛法的一切義理,都在經(jīng)典 的記載中。我們要懂得佛法,與佛祖進行溝通交流,只有從

18、經(jīng)書入手 經(jīng)書能夠出生無窮的妙義。2、涌泉義。一切經(jīng)典所講的道理,其義味無窮無盡。反覆品味、 反覆研究,從古到今,永遠都不過時,永遠都有新意。3、顯示義。經(jīng)書的文字內(nèi)容,能夠顯示佛法的深妙之義。4、繩墨義。經(jīng)書中所講一切道理,都是教我們?nèi)绾纬帮@正、 改惡修善,可以成為我們?nèi)松磺醒孕袑嵺`的標準。5、結(jié)絨義。世間人用繩子把許多花貫穿起來成為花絨,花就不 會散落。經(jīng)書也就好像是一根繩子,把佛教的法門貫穿起來成為一個 整體。這是從譬喻立名。梵語修多羅,譯為法本。教為理本,理為教本,教理互顯,并皆 為本。心經(jīng)這本經(jīng),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從古到今,譯成漢文的有 十個譯本。這十個譯本有詳有略。最早的譯本是

19、鳩摩羅什的,最遲的 譯本是諾那活佛從藏文翻譯過來。除漢譯之外,心經(jīng)還有日文、韓文、越南文、梵文、藏文、英文、法文、德文、蒙文等多種語言的 譯本。我們現(xiàn)在所讀的心經(jīng),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翻譯家、佛 學(xué)家,大師級的高僧玄奘三藏法師所譯。這是一位在國際上,從古到 今享有盛名的大師級的高僧。有關(guān)心經(jīng)的經(jīng)文只能作簡單地介紹。四、釋經(jīng)義,共有五分第10頁共24頁第一分,全經(jīng)的總綱”觀自在菩薩”。觀者,觀察。自在者,所行無礙。沒有障礙才 叫做自在。自在從何而來?從觀來。觀什么呢?觀”照五蘊皆空”。以 什么來觀照?”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所以觀自在,是能修般若之 人;”波羅蜜多”是所修般若之法;”照見五蘊皆空”

20、是在修行過程 中不斷地運用般若來觀照我們的身心性命。觀的結(jié)果是什么呢?空??樟艘院笤趺礃幽兀慷纫磺锌喽?。運用般若,觀照五蘊皆空,最后得 到度一切苦厄的無上妙用、無上妙果、無上妙法。每一位學(xué)佛者如果時時刻刻都能行甚深般若,都能觀照五蘊皆 空,就能度一切苦厄。人人都是觀自在,人人都是觀世音,人人都成 了上求下化的菩薩。菩薩二字是稱謂時的簡化,全稱菩提薩土垂”。菩提者,覺悟義。 薩土垂者,有情義。菩薩有覺悟,所以能上求佛道 ;菩薩有慈悲,所以 能下化有情。菩薩以上求下化為目標,所以稱為覺悟了的有情。我們 能行菩薩道,就能觀自在,就能覺有情。我們每一個學(xué)佛的人,都不 要在此大愿大力面前發(fā)生退轉(zhuǎn)之心,都

21、要勇往直前地承擔(dān)起這一個上 求下化的重任。要學(xué)佛,就一定要承擔(dān)這個重任。不想承擔(dān)這個重任, 又說自己在學(xué)佛,那是不究竟的。要發(fā)心修菩薩道、行菩薩行,必須具足十種勝德:親近善友 ;供 養(yǎng)諸佛;修集善根;自求勝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心性平 等;信樂大乘;求佛智慧。由觀照所得,而有十種自在:壽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yè)自在;第11頁共24頁 身自在;勝解自在;愿力自在;神力自在;智慧自在;法自在。法自的意 思是什么呢?自己掌握了真理,生活在真理中,所以于法自在。有此 法自在,就能夠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這十種自在不是憑空而來,都 是由于修習(xí)施戒忍進禪智六度而獲得。觀自在菩薩與我們娑婆世界的

22、眾生極為有緣。 不管是信佛的人還 是不信佛的人,都供奉觀世音菩薩,念誦觀世音菩薩,祈求觀世音菩 薩。我想,我們最重要的,還是要按照觀世音菩薩的法門,行深般若 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脫一切苦厄。大家能夠把心經(jīng)的總綱掌握了,下面這些具體內(nèi)容就容易掌 握。各位按照今天所分的五分將心經(jīng)的結(jié)構(gòu)弄明白了,哪些是凡 夫法,哪些是緣覺法,哪些是聲聞法、菩薩法、佛法,再來念誦心 經(jīng),就會減少盲目性,增強自覺性,就能更好地運用心經(jīng)的道 理,指導(dǎo)我們的日常生活,使我們在生活中具大智慧,具大慈悲,覺 悟人生,奉獻人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第二分,般若的妙義現(xiàn)在講第二分般若的妙義。般若的妙義就是空義,就是講這個

23、” 空”字。我們現(xiàn)見世間一切萬法宛然存在,但是心經(jīng)上說一切皆 空。我記得禪宗有一個公案:一個小和尚才出家,出家以后就學(xué)心 經(jīng),他在讀心經(jīng)的時候產(chǎn)生了一個疑問。心經(jīng)上說,無眼耳 鼻舌身意。他把自己身體上的眼耳鼻舌身意摸一摸,都宛然存在。然 后他就問師父:師父?。∥业难鄱巧嗌硪獠欢际呛煤玫膯??為什么第12頁共24頁心經(jīng)上說無眼耳鼻舌身意,這是什么道理呢 ?”老師父見到小徒 弟這樣發(fā)問,就覺得這個小徒弟將來一定會成大法器,成為人天師表, 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為什么呢?他一接觸佛法,就在觀照,就在思考, 就在對人生產(chǎn)生種種疑惑。所以老師父就介紹小徒弟到一位高僧那里 去學(xué)習(xí)佛法,參禪打坐,讓他真正能夠明

24、白無眼耳鼻舌身意的道理是 什么。我們一般人說到空,往往就有種種恐懼。一切都空了,我們怎么 生活,怎么生存?我們修學(xué)佛法,做一切善事,還有什么結(jié)果?如果這 樣地理解空,把空理解為什么都沒有,那就不是善解空義。善解空義 的人,一定會從真實不虛的角度來理解空義,從”色不異空,空不異 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角度來理解空義?!吧崂印?,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舍利弗尊者。在佛陀的十大弟子 中,舍利弗智慧第一。宣說甚深空義的經(jīng)典,只能夠?qū)τ写笾腔鄣娜?來講。只有具備大智慧的人,才能夠理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甚深空義。這里所說的空,是絕待的空,不是 空有對立的空,不是有和沒有對立的空,

25、更不是虛空的空。這個空是 超越了有無,超越了一切對立的空理,是真空。真空不是一,不是二, 它是一個整體,它是真理,它是一切事物的實相。我屢屢說到,佛教講空,是從緣起性空的角度來觀察一切事物的 實相。一切事物都不是獨立的存在,不是無緣無故的存在,都是有條 件地存在,都是有因有緣的存在。這是空”的第一層意思。第二層意思,一切因緣也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空間上相依共存,第13頁共24頁 在時間上相續(xù)不斷,都要以自身以外的所有事物作為條件, 才能有某 一件事物存在的可能性。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所以說是空。第三層意思,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不變的。有沒有永恒不變的事 物?沒有。雖然我們現(xiàn)前看到有情的生命和無

26、情的物質(zhì),有一種相對 的穩(wěn)定性;但是,當(dāng)我們用電子顯微鏡來觀察,我們會發(fā)現(xiàn)沒有一件 事物不是瞬息萬變,沒有一件事物有一秒鐘停留在原來的狀態(tài)。任何 事物都是遷流不息,瞬息萬變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五蘊皆空、萬法皆 空。空者,無常義,變化義。第四層意思,一切事物既然是相依共存,是有條件的存在,而且 又是在不斷地遷流變化,那么一切法都是沒有主宰的,一切法都是無 我的。在佛教的意義上,我是主宰義。什么是主宰義呢 ?既然有我, 我就可以不要任何條件獨立存在,我就不需要依賴任何因緣而存在。 現(xiàn)見世間沒有這樣的一件事物。從以上這些道理和觀點來看待每一件事物,色受想行識,六根、 六塵、六識,都只有空,沒有實體。在

27、真空中,又顯示妙有。雖然一切是空,但是一切事物又宛然存 在。這種存在,是以空的形式而存在,是以空的性質(zhì)而存在,所以它 是妙有。所謂妙有,就是在存在的當(dāng)體離一切分別、離一切執(zhí)著、離 一切邪見。所謂邪見,就是執(zhí)著是有、執(zhí)著是無、執(zhí)著是斷、執(zhí)著是 常等。這些都是邪見,都不是中道。中道的意思是非有非無、非常非 斷。中道就是實相,中道就是真空,中道就是妙有。一切色法包括內(nèi)五根、外六塵,一共H一種色法。其中法塵中有第14頁共24頁 一部分是心法,有一部分是色法。這是色??站褪钦婵彰钣械目铡T谡婵彰钣兄?,由于排除了一切偏見與執(zhí)著,所以就是”色不異 空,空不異色”。色和空沒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空與色也沒有什么

28、 不相同之處。在這里,色與空好像還是兩個東西,只是不異而已。下 面兩句則強調(diào)”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說色的當(dāng)下就是空, 空的當(dāng)下就是色。這種道理,在我們一般人聽起來,就等于是聽天書 一樣。有一定社會哲學(xué)思想作基礎(chǔ),有一定的世間的哲學(xué)思想作基礎(chǔ), 才能夠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般若智慧。五蘊當(dāng)中,色法是這樣,受、想、行、識,也是這樣。受不異空, 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所謂亦復(fù)如是,就是說受想行識四 法,也是在真空中了不可得,在妙有中宛然存在。五蘊就是組成我身心的五個組成部分。色是物質(zhì)的五根和六塵, 受想行識則是我們的精神現(xiàn)象。色是生命的物質(zhì)組成部分,受想行識 是生命的精神組成

29、部分。我們的生命就是色受想行識五個部分積聚在 一起而組合起來的假我。這個假我,這個身心生命,它也是在時時變 化。昨日的凈慧走路快一點,今日的凈慧走路要拄拐杖,這說明了什 么呢?說明凈慧是空,說明凈慧不異空,空不異凈慧,凈慧就是空, 空就是凈慧。因為它在無常規(guī)律的作用下時時刻刻都在變化。昨天還 有說有笑,睡了一覺,不起來了,這樣的事在我們身邊發(fā)生過好幾起。 大家知道,在三字禪茶苑有一位茶友佛友,叫趙海波,年輕輕的一個 居士,一個會做生意的人,一個會搞設(shè)計的人,體重將近三百斤,有 一天吃了午飯,躺在床上就不起來了,一點痛苦也沒有,但是走得太第15頁共24頁 早了。這就是說,我們的生命總是在遷流不息

30、的變化。但是我們千萬 不要理解錯了,以為趙海波走了,所以說沒有趙海波。不是這樣。趙 海波沒有走之前就沒有趙海波,因為根本就沒有一個常一不變的趙海 波。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既存在又不存在。所謂存在,是指在排除了一切執(zhí)著的基礎(chǔ)上有這樣一個假我的存 在;所謂不存在,是指被執(zhí)著的那個真實的我是不存在的。只要執(zhí)著 于有一個真我,不是落入常見就是落入斷見??樟x要這樣來理解。這樣來理解空義,空義就是非常積極的理念。所說的無常、無我、 空,正因為無常,一切事皆無常,都不是固定的,所以它可以改變, 可以發(fā)展。事物的改變有兩個方向。有積極的方向,有消極的方向, 就看人們?nèi)绾伟盐?。把握得好,在無常道理的指導(dǎo)

31、下,你有無限發(fā)展 的空間;把握不好,也是變,也是在發(fā)展,但那是向負面的方向發(fā)展, 走向消極墮落,最后成了走投無路的人。那也是無常的規(guī)律,因緣法 的規(guī)律,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逃避這一規(guī)律。這一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 的,這一規(guī)律時時刻刻在起作用。”色受想行識”的意義。蘊以積聚為義,色以質(zhì)礙為義。這個(墻)是色法,人走到這里, 墻的性質(zhì)雖然是空,但是它的作用不空。作用是什么呢 ?作用就是質(zhì) 礙,人過不去。有質(zhì),有障礙。從這里我們應(yīng)該明白佛教所講的空, 不是說這個物質(zhì)燒掉了沒有了破壞了的空,是說這個物質(zhì)本身就是 空。不是色后空,是當(dāng)體空。受以領(lǐng)納為義,也就是感受。六根對六塵,中間有六識,感受六第16頁共24

32、頁 塵境界是違、是順、還是不違不順。所謂違,就是不符合自己的需求 所謂順,就是符合自己的需求;所謂中,就是無所謂符不符合。受就 領(lǐng)納內(nèi)外境界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嗍芎蜆肥?,是生活中的 特殊現(xiàn)象,只有不苦不樂的感受才是生活當(dāng)中經(jīng)常有的現(xiàn)象。想就是思想。有受就有想。怎么想呢 ?我所接受的這個環(huán)境是苦 的、樂的,或者不苦不樂的,在思想就引起分別構(gòu)想。思想上有分別, 在思想指導(dǎo)下,就會有種種的造作。行者,造作義。怎么造作呢?就是采取種種的措施來對待苦受, 對待樂受,對待不苦不受。這就是造作。接受外在的好的境界,排除 外在的不好的境界,容忍外在不苦不樂的境界,這就是行的作用。識者,了別義。了別的意

33、思是說,對于外在的種種境界,我們怎 么樣去分別它是違是順是中間,這都是識的作用。各位要記住:我們在說某一件事的時候,色受想行識五蘊似乎有 次第有先后,但是在真正接觸外在環(huán)境時,五蘊都在一念之間,都是 當(dāng)下的。佛教把精神活動分析得很微細,而實際上,受想行識是在一 念之間完成的思維過程?!笔?、想、行、識,亦復(fù)如是。”就是說:受、想、行、識皆不 異空,空不異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行、識。這是語言上的省略?!鄙崂?!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一切法的空相,就是說一切法的實體不可得。一切諸相的不可得性體 現(xiàn)在六個方面,叫六相。”不生、不滅、不垢、

34、不凈、不增、不減”,第17頁共24頁 就是一切諸法的六相。真空妙有的一切諸法,離生滅、離垢凈、離增 減。它是一個真理,它是一個規(guī)律,它是在我們有情無情的世界里起 支配作用的永恒而普遍的規(guī)律,所以它沒有生滅、沒有垢凈、也沒有 增減。是真理就沒有生滅、垢凈、增減,不是真理才會有生滅、有垢 凈、有增減。所以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睙o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一段是講六根、六塵、六識。大家手上的經(jīng)本,標點符號有一 點問題。”度一切苦厄”后面可以劃一個大圈,表示是一段?!辈辉?不減”這里是一段?!蹦酥翢o意識界,分號 ;”乃至無老死盡”,

35、分號;”無苦集滅道”,分號;”無智亦無得,句號。這樣就層次、 段落清楚。在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諸法實相的大規(guī)律當(dāng)中,一 切法都受此規(guī)律的支配,既無眼耳鼻舌身意,也無色聲香味觸法,也 沒有十八界。沒有一法不受空性的支配,沒有一法不受規(guī)律支配,沒 有一法不是在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中顯示。無色等五蘊,無眼等十二處,無眼界等十八界,所空的是凡夫法, 凡夫的生命境界。凡夫的六根、六塵、六識,是在此規(guī)律支配下,不 會在空性以外還有六根、六塵、六識,所以用一個無”字來表述六 根、六塵、六識空的本質(zhì)規(guī)定性。六根、六塵、六識的本質(zhì)性就是 無”?!翱铡白峙c“無字在意義上區(qū)別不大, 但是在表述上“無更

36、第18頁共24頁徹底、無更究竟。這個無”,不是與有相對的無,不有有無的 無,而是超越一切對立的絕對真理。凡夫的精神境界和生活境界,在本質(zhì)上是空也是無。”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边@幾句話 是講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緣覺的精神境界、生命境界和修行過程。 緣覺的修行過程,也是在真空妙有這一真理的指導(dǎo)下來落實。在” 無”這一最高真理的規(guī)定下,十二因緣其性本空。如果說十二因緣不 空,緣覺所修的法就不究竟,就不能提升,就不能夠度一切苦厄。因 為還有執(zhí)著。緣覺和聲聞斷了我執(zhí),還沒有斷法執(zhí),所以有不究竟的一面。只 有在無”的原則提升之下,進一步破除法執(zhí),才能夠進入到更高的 修行層次?!睙o苦

37、集滅道”,是講四諦法門。四諦法門是佛教的基本法門, 是聲聞所修的法門,是聲聞的精神境界、生活境界??嗑褪俏覀兩目喙?;集就是招致苦果的因??嗯c集屬于世間 因果,也就是凡夫的因果。滅就是苦果永滅苦因永滅的精神境界、生 活境界,就是涅槃;道就是達致涅槃的方法。滅為圣者出世間之果, 道為圣者出世間之因。要滅苦果,先滅苦因;要成樂果,先修樂因?!?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能成就聲聞圣果。同樣,在真空界四 諦法也不可得,也是無。”無智亦無得,是講菩薩的精神境界、生活境界。智就是菩提, 得就是涅槃。以智慧而得涅槃,是為智與得。這里講無智亦無得。盡第19頁共24頁 管菩薩在修行當(dāng)中,能以智慧獲得涅槃,

38、但是不能執(zhí)著。一執(zhí)著,就 成了有為法、有漏法;只有不執(zhí)著,才是無為法、無漏法。第三分,般若的妙行?!币詿o所得故”,(此處的句號改成逗號)這一句總說凡夫與圣人 的所有精神境界、生活境界,在真空妙有當(dāng)中都是不可得的。正因為 不可得,所以菩提薩土垂,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 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毙慕?jīng)是講的觀自在菩薩的法門。觀自在菩薩的法門,就是所 有修菩薩行之人的法門。一切修行,都要在無所得的真理指導(dǎo)下,依 仗般若波羅蜜多這個能使我們到達彼岸的大智慧,才能心無掛礙。”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 間好時節(jié)?!彼^掛礙,就是這首詩中所說的閑事。這

39、些閑事,不是 說我們生活中的鎖事,也不說驚天動地的大事。既不是大事,也不是 小事,是一切事。一切事提得起放得下,心就無掛礙 ;一切事提不起 放不下,心就有掛礙。一切事都在著相中求,都在著相中修,心有掛 礙。修學(xué)佛法不要修有相行。有相則有漏,無相則無漏。心無掛礙就 是修無相行?!毙臒o掛礙故”,無有恐怖。這個恐怖,包括死亡、天災(zāi)、天魔 外道等等。一切來自自然、來自社會的種種苦難,都是恐怖,都是對 生命的威脅。只有當(dāng)我們心無掛礙、心無所求的時候,才真正無有恐 怖,才真正生活得自在,生活得瀟灑。無有恐怖,就能遠離一切顛倒夢想。頭下腳上是顛倒;以無為有、第20頁共24頁 以有為無是顛倒;以空為有、以有為

40、空這也是顛倒;一切不順真理、不 順佛法空理的觀念和行為都是顛倒。 有顛倒就有夢想,只有遠離了顛 倒夢想,得大自在,度一切苦厄,才能獲得究竟涅槃。所謂涅槃,就是我們學(xué)佛人所希求達到的無有痛苦、無有掛礙、 遠離顛倒夢想的精神境界,解脫境界。涅槃是梵語”摩訶般涅槃那”的略稱, 譯成漢語叫大滅度、大圓 寂、大圓滿。涅槃的含義是眾苦永滅、眾德備具,所以叫圓寂。所謂 大,就是涅槃的法身德;所謂滅,就是涅槃的解脫德;所謂度,就是涅 槃的般若德。涅槃具有法身、解脫、般若這三種德性、三種能量、三 種本質(zhì),可見涅槃就我們學(xué)佛人所要到達的清涼地、究竟地。此三德并非別有,斷除了三障就有三德。迷失了就是三障,開悟 了就是三德?!鄙兰捶ㄉ恚瑹兰窗闳?,結(jié)業(yè)即解脫?!?一切事, 一切修行過程,如果以禪宗的頓悟精神指導(dǎo),都是當(dāng)下一念的事情。 所以一切菩薩都要以般若波羅蜜多作指導(dǎo),然后得到究竟涅槃?!比乐T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 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從般若出生,佛的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從般若產(chǎn)生 的。梵語阿”,譯為無;耨多羅”譯為上;三”譯為正;”藐” 譯為等、遍;“菩提”譯為覺、知。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佛的覺悟,再沒有誰能超過,所以是無上 ;正等, 表示這種覺悟與因地所修的菩薩行正等無異;正覺,只有佛具備無上 的正覺、正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