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地區(qū)綜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_第1頁
廬山地區(qū)綜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_第2頁
廬山地區(qū)綜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_第3頁
廬山地區(qū)綜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_第4頁
廬山地區(qū)綜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廬山實習報告 PAGE 24 PAGE 23廬山地區(qū)綜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九江學院生命科學學院B1241班樊筱莉17號二零一三年十二月目錄一、廬山概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廬山地理位置概況- - - - - - - - - - - - - - - - - - -3 廬山的地貌- - - - - - - - - - - - - - - - - - - - - -4 廬山的氣候- - - - - - - - - - - - - - - - - - - - - -6 廬山的土壤- - - - - - - - -

2、 - - - - - - - - - - - - -6 廬山的植被- - - - - - - - - - - - - - - - - - - - - -6二、實習路線及觀察的主要內(nèi)容- - - - - - - - - - - - - - -6月照松林廬山氣象站牯嶺鎮(zhèn)觀云亭- - - - - - - - - 7 女兒城大月山五老峰五教祈福文化園-大月山水庫- - 9女兒城大校場含鄱口植物園- - - - - - - - - - - - -12女兒城-牯嶺西谷錦繡谷仙人洞三寶樹- - - - - - -15三部分個人觀點- - - - - - - - - - - - - - - - - - - -

3、 -18馬刀樹及醉林- - - - - - - - - - - - - - - - - - - - - -18關于廬山冰川問題- - - - - - - - - - - - - - - - - - - -19飛來石的形成- - - - - - - - - - - - - - - - - - - - - -20關于廬山的別墅- - - - - - - - - - - - - - - - - - - - -21四實習總結及感受- - - - - - - - - - - - - - - - - - - -22 實習目的:調(diào)查廬山的自然地理概況,主要是地貌,土壤,水文,氣象和植被的概況。實習時間:20

4、13年11月4日至2013年11月8日實習地點:廬山實習內(nèi)容:廬山的自然地理概況(地貌:通過實地的觀察了解廬山的大概地貌特征,進而分析一些地貌的成因,如構造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等。水文:了解,分析水系的形態(tài),河流襲奪等氣候:實地觀看廬山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特色及水熱狀況存在的垂直分異。土壤:了解土壤形成的自然條件及其他植被:辨認廬山地區(qū)部分植物等)。 實習生:生命科學學院12級地理教育班 樊筱莉廬山概況廬山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155011610,北緯292829 45。廬山是由斷裂抬升而形成的斷塊山,山體平面形態(tài)呈腎形,由西南向東北方傾斜延伸,中部寬而向東北和西南漸收窄,長20多公里,最寬1

5、0多公里,主峰為大漢陽峰,海拔1473.8m,高出四周平原約1440m,屬于中山類型。廬山的形成經(jīng)歷了復雜而又漫長的歷史過程,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素有“ HYPERLINK /view/1325062.htm t _blank 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廬山概況廬山地理位置概況 廬山,位于九江市廬山區(qū)內(nèi), HYPERLINK /view/8920.htm t _blank 九江縣以東, HYPERLINK /view/702324.htm t _blank 星子縣以西。是 HYPERLINK /view/8083.htm t _blank 世界級名山,相對高1,2001,400公米。最高峰

6、 HYPERLINK /view/130215.htm t _blank 漢陽峰海拔1474米。位于東經(jīng)115521168,北緯29262941。雄踞于江西省北部。廬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孤立形山系。它經(jīng)過漫長復雜的地質運動:早在 HYPERLINK /view/135982.htm t _blank 震旦紀就在淺海底開始沉積,經(jīng)過“ HYPERLINK /view/2479232.htm t _blank 呂梁運動”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銼磨,后下沉淹沒汪洋海水繼得洗禮,直至 HYPERLINK /view/19810.htm t _blank 白堊紀時發(fā)生“ HYPERLINK /view/2

7、05755.htm t _blank 燕山運動”,掀起“褶皺”波濤重新露出水面,斷塊續(xù)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經(jīng)長期積雪覆蓋,到四世紀末地球變暖,再經(jīng)更強烈的冰川剝蝕,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崢嶸瀟灑,雄俊詭異,刻切劇烈,雄踞在 HYPERLINK /view/4185.htm t _blank 長江與 HYPERLINK /view/4173.htm t _blank 鄱陽湖之間的廬山。 廬山的地貌概況廬山是由北東南西向斷裂作用上升而形成的斷塊中山(1000m)。山體內(nèi)的褶皺、斷層和單斜構造地貌都很明顯,河谷地貌特殊。此外還有尚在爭議中的第四紀山岳冰川地貌。1.構造地貌廬山由構造(褶皺和斷層)所控制

8、的山脊主要有5列:五老峰、大月山、女兒城、牯嶺、虎背嶺。山脊之間為谷地,主要有4列:七里沖、大校場船洼、中谷(東谷)、西谷(大林沖),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東南西走向。褶皺構造主要地貌如下: 五老峰單面山 七里沖向斜谷 大月山背斜山 大校場(谷地名稱)及西谷次成谷 女兒城(山名)及牯嶺次成山 東谷(又稱中谷)蓮谷、王家坡谷向斜谷 虎背嶺單面山 斷層構造主要地貌如下: 虎背嶺斷層崖地貌 五老峰斷層崖地貌 2.河谷地貌發(fā)源于廬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軟弱層和向斜構造發(fā)育,其流向以日照峰為分水嶺,其東流向東北,其西流向西南,少數(shù)是橫切構造發(fā)育的較新河流。它們流向大都與上述流向垂直,作南東北西向。河

9、谷的形態(tài)十分特殊,與常態(tài)河谷不同,這就是上游為寬谷,下游反而是峽谷,兩者之間出現(xiàn)裂點和瀑布。3.水系及其演變 水系的形態(tài) 在構造影響下,河流流向與構造走向一致,兩者相互平行,作北東南西向,少數(shù)河流流向與構造垂直,作南東北西向。 河流襲奪(三處) 錦繡谷襲奪西谷: 三疊泉河襲奪七里沖: 東谷支流襲奪大校場河:4.河流襲奪原因分析:廬山上升之前,山體內(nèi)的河流已發(fā)育為成熟的老河谷階段,即河流循軟弱巖層發(fā)育和沿巖層走向(作北東向或南西向)流動。當山體上升后,新出現(xiàn)的東西向或南東向河流溯源侵蝕,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縱比降大,所以不論下切或溯源侵蝕的速度均大于老河流,因此襲奪了東北流或西南流向的古老河流。 其

10、他水體 廬山人工湖有蘆林湖、如琴湖以及承接黃龍?zhí)?、烏龍?zhí)秲λ膹]山水庫,并建成水力發(fā)電站,即電站大壩。廬山瀑布分布廣泛,著名的有三疊泉、黃巖瀑布等。與瀑布相關的還有許多深潭,著名的有黃龍?zhí)?、烏龍?zhí)丁⑶嘤駦{、碧龍?zhí)兜取4送?,由流水侵蝕、塑造,山上山下溝谷發(fā)育,溪流眾多。它們與瀑布、深潭、人工湖共同組成廬山水文網(wǎng)。5.關于廬山第四紀冰川問題的爭論問題的提出:1947年李四光先生在專著冰期之廬山一書中提出,廬山在第四紀更新世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三次冰期。它們是:鄱陽期(Q1)、大姑期(Q2)和廬山期(Q3),證據(jù)是: 冰蝕地貌1)冰斗:如大坳冰斗、五乳寺冰斗、鼓子寨冰斗等。2)冰川谷:如大校場、王家坡、七里沖

11、冰川谷。3)羊背石:如白石嘴的羊背石。4)冰窖:如東谷、西谷、天花井、窯洼等。 冰磧地貌1) 終磧壟:在山下東側的高垅、新橋一帶;在山上的王家坡、蓮花寺谷內(nèi)。2) 側磧:如裁縫嶺側磧。3) 漂礫:如西谷中的“飛來石“等。質疑:近20多年來,我國許多學者對廬山是否出現(xiàn)過冰川及冰川地貌等問題,提出不少質疑。例如關于冰斗與冰蝕盆地的區(qū)別,冰川谷與向斜谷和次成谷的區(qū)別,冰磧地貌與泥石流、洪積地貌的區(qū)別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應用地質、地貌學方法分析以外,還需與古氣候學及古植物學的分析結合起來,才能得到科學的結論。 廬山的氣候廬山地處我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qū)域,因受東亞季風環(huán)流影響,具有鮮明的亞熱帶季風濕

12、潤氣候特色。廬山是一座中山,隨著海拔高度增加,水熱狀況存在著垂直分異。與周圍平原地區(qū)相比較,又具有山地氣候特色。廬山年太陽輻射能比較豐富,如南昌為4676.15MJ/,而在海拔1165m的廬山牯嶺為5040.4MJ/。 廬山氣溫比同緯度平原地區(qū)低。 廬山降水比同緯度的山下平原多。 廬山相對濕度山下山上也有差別。 廬山的氣候有明顯的垂直帶性差異。 廬山的土壤1.主要土壤類型 紅壤 紅壤廣泛分布于海拔4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帶,植被為常綠闊葉林、馬尾松林以及灌叢草本。 黃壤及山地黃壤 黃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較低平的部位,或發(fā)育在黏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質上。 山地黃棕壤 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

13、m地帶的各種母質上,植被為常綠、落葉混交林,或灌木、草本。 山地棕壤 分布于海拔1200m以上的山地,植被為落葉闊葉林。 山地草甸土 這類土壤曾分布在大月山一帶, 山地沼澤土 該土類分布于地勢平坦、低洼,容易積水之處,例如仰天坪、大校場一帶。2.土壤的垂直分布規(guī)律山地由于海拔的增加,土壤形成的生物、氣候條件產(chǎn)生相應地變化,致使土壤形成的類型和分布產(chǎn)生垂直變化的現(xiàn)象。廬山土壤的垂直結構類型比較簡單,自山麓至山頂,依次分布著紅壤和黃壤、山地黃壤、山地黃棕壤、山地棕壤。 廬山的植被廬山植被的垂直分帶由于廬山獨特的地理位置,典型的山地地貌,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條件,因此發(fā)育了多種多樣的土壤,以及比較

14、典型的山地植被。根據(jù)廬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點,可以分為三個垂直帶。 山地常綠闊葉林帶 山地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帶 實習路線及觀察的主要內(nèi)容月照松林廬山氣象站牯嶺鎮(zhèn)觀云亭月照松林:經(jīng)緯度:1155823E 29340.6N海拔:1125m 溫度:23.9 濕度:50.4 氣壓:897.6mpa 風向:西北風 風速:0.7m/s月照松林位于牯牛嶺脊部,植被由黃山松林組成,林下有多種常綠和落葉灌木。在此地我們學習了如何使用地質羅盤儀測走向,傾向,傾角。廬山氣象站:經(jīng)緯度:11559E 2935N海拔:1164.5m 溫度: 濕度:48.8 氣壓:892.7mpa 風向:西北風 風速:0m/s廬山氣

15、象站位于海拔1164.5m的山上。周圍植被以松樹為主,針葉林,闊葉林混交,觀測場明顯高于周圍的樹木,視野開闊。主要觀測常規(guī)的氣壓,氣溫,濕度,風向,風速。此外還觀測過太陽輻射,進行過酸雨觀測等。觀云亭:經(jīng)緯度:1155844.9E293437.3N海拔:1070m溫度:19.8濕度:67.5氣壓:702.8mpa風向:西風風速:0女兒城大月山五老峰五教祈福文化園-大月山水庫大月山脊:經(jīng)緯度:115596E 293335N海拔:1339m 大月山: 大月山本是夾在大馬頸和五老峰兩個大背斜之間的較小的背斜,均是在燕山構造運動時期形成,在此之后,區(qū)域地貌受主要外力的作用。第四紀時期,廬山地殼抬升,發(fā)

16、生斷裂,大馬頸和五老峰與斷裂平行,大馬頸僅西南部隨斷裂抬升,五老峰則是東北不隨斷裂抬升,最后變?yōu)榻裉斓膯涡睒嬙臁4笤律奖承鄙绞艽笤律奖承睒嬙炜刂?,走向北東南西,主要由石英巖組成。高1453米。這里背斜發(fā)育典型,形態(tài)完整,出露的地層主要是南沱組下部的石英砂巖和含礫石英砂巖。大月山背斜由大月山背斜的核部構成;由于受背斜構造的控制,山體大致呈北東南西向延伸;因中部上升量最大,故該背斜山分別向北東南西端傾伏。五老峰一峰:經(jīng)緯度:1155859E 293348N海拔:1314m 溫度:17.2 濕度:77.7 氣壓:879mpa 風向:西南風 風速:1.0m/s五教祈福文化園人文廬山,祈福圣地廬山,這座

17、宗教名山,集五教于一身,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這里和諧共存,這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外來佛教在這里中國化,民間道教在這里殿堂化,西方教派在這里得到弘揚與發(fā)展,還有誰能懷疑宗教文化在廬山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呢?當走進五教祈福文化園,就踏上了祈福之旅。請“五福鈴”,敬“五福香”,撞“五福鐘”,點“五福燈”,轉“五福運”,拓“五福印”,這些活動,都寓意著好運連連。所謂“五福”,指的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人們所熟知的“福、祿、壽、喜、財”這五種吉祥,將他們聯(lián)系在一起,則視為能帶來好運之神,成為人們追求、向往、期盼的最高理想和生活目標。而這“五福”,廬山與生俱來,并且一一得到應驗。人文廬

18、山,祈福圣地,就像中國著名學者易中天詩中所說:“未近山門先拜佛,才臨西畔已成仙”。廬山不僅集五教于一身,同時還兼具“五福”于一身。大月山水庫:經(jīng)緯度:1155844.9E 293437.3N海拔:1238m 溫度:19.1 濕度:52.1 氣壓:882mpa 風向:西南風(陣風) 風速:0m/s大月山水庫:河流襲奪觀測點。東谷支流襲奪大校場河,該小河切穿女兒城山嶺,襲奪大校場河上游,使大校場上游原來流入蘆林盆地的河流現(xiàn)改向西北流入東谷,造成漢口峽。女兒城大校場含鄱口植物園大校場u型谷谷底:經(jīng)緯度:1155829E 293326N海拔:1089m 溫度:12.4 濕度:82.6 氣壓:901.9

19、mpa 風向:陣風(西南風) 含鄱口:經(jīng)緯度:1155852E 293246.8N海拔:1122m 溫度:15.2 濕度:77.4 氣壓:896.6mpa 風向:陣風(北風)含鄱口附近:在前往含鄱口的公路兩邊,我們觀察到一些裸露的長石石英砂巖,因抗風化能力弱,破碎逐漸形成含有高嶺石顆粒的小層土壤。含鄱口: 在嶺脊上,北可望五老峰,東可瞰鄱陽湖,南可眺大漢陽峰,西可觀廬山植物園。 含鄱嶺西,漢陽、五老兩峰如兩角相對,而犁頭尖山正界其中,這座由第四紀冰川刻切的角峰,如一快鋒利的犁頭,在蒼天間耕耘。含鄱嶺東南,為太乙峰,峰下是頗有盛名的太乙村。太乙峰角峰:由冰斗不斷擴大和后退,使山坡受到顯著刻蝕,兩

20、個相鄰冰斗間殘留的嶺脊,便成為尖銳的刃脊。一般由三個以上的冰斗所夾峙的殘留山峰,便成了角峰,而太乙峰角峰棱角分明,是一個典型的角峰。太乙峰的角峰是前寒 武紀的長石和石英砂巖變質成石英巖硬度、產(chǎn)狀較大。在嶺西,漢陽、五老兩峰如兩角相對,而犁頭尖山正界其中,這座由第四紀冰川刻切的角峰,如一快鋒利的犁頭,在蒼天間耕耘。這也是一座典型的角峰。廬山植物園 位于廬山東谷大月山和含鄱嶺之間,海拔10001300米,是我國唯一的亞高山植物園,創(chuàng)建于1934年。廬山植物園以引種可馴化植物為主,開發(fā)利用亞熱帶山地野生植物資源,培育品種,是以植物聯(lián)系農(nóng)、林、園藝、藥物和環(huán)保等的綜合性研究機構,也是普及植物學知識的園

21、地,面積30平方公里。園內(nèi)設有杉柏區(qū)、樹木區(qū)、巖石園、翠花園、溫室區(qū)、沼澤植物區(qū)、苗圃、云霧茶園、獼猴桃引種區(qū)、藥圃等。著名的廬山特產(chǎn)云霧茶及眾多的觀賞植物,均產(chǎn)于此。 儀器的認識與使用主題:水準儀的認識與使用。水準儀的結構:主要由望遠鏡和三角座組成。部件有 目鏡、物鏡、調(diào)焦手輪、微動手輪、物動手輪、管狀水準器、圓形水準器。水準儀的使用:水準儀的使用包括水準儀的安置、粗平、瞄準、精平、讀數(shù)五個步驟。安置是將儀器安裝在可以伸縮的三腳架上并置于兩觀測點之間、粗平是使儀器的視線粗略水平,利用腳螺旋置圓水準氣泡居于圓指標圈之中、瞄準是用望遠鏡準確地瞄準目標、精平是使望遠鏡的視線精確水平、用十字絲,截讀

22、水準尺上的讀數(shù)。水準儀的實際操作:架設好儀器,轉動三個角螺旋初平儀器,使圓形水準器、氣泡居中,瞄準目標(在遠處目標物旁豎放一有刻度長尺)、用微傾手輪使管狀水準器氣泡居中。在圓形水準器、管狀水準 器兩者氣泡都居中后,再去讀數(shù)值。 女兒城-牯嶺西谷錦繡谷仙人洞龍首崖三寶樹飛來石:經(jīng)緯度:1155821E 293413N海拔:1110m 溫度:14.1 濕度:75 氣壓:904.8mpa 風速:0【飛來石】 位于西谷上游,廬山中學附近為重疊石。屬于冰桌,冰桌又稱為冰臺,是指在U形谷中或山麓地帶聚集的巨大冰川漂礫橫置于其它冰川漂礫之上的現(xiàn)象。其位于廬山西谷上部,廬山中學附近。由于它的巖性與周圍的巖石性

23、質大相徑庭,因此可以斷定它是從別處通過某種作用搬運而來,才故名為飛來石。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將其稱為冰桌,認為石第四紀冰川遺跡。但人們對此提出了很多疑問,其主要有三種觀點:飛來石是泥石流搬運而來的呢,還是大月山發(fā)生山體崩塌搬運來的,還是第四紀冰川作用下遺留下來的?飛來石的底部為石英砂巖,其層里是巖石堆積而成的磨圓度較好,而頂部主要是石英片巖(變質巖),呈片麻狀且有方向,表面有云母片;因兩部分的巖性不同,可推測出兩者形成的時間不同,又因在巖石上發(fā)現(xiàn)“丁”字擦痕和壓抗這些冰川作用的關鍵證據(jù)。因冰川搬運能力相當?shù)拇螅苁股先f噸的巨大巖石隨冰川一起移動,因此能搬運300余噸的飛來石是不成問題

24、的,故我同意飛來石是第四紀冰川作用下形成。如琴湖 從牯嶺街的街心公園出發(fā)沿大林路下行,經(jīng)飛來石便到如琴湖,因湖形如琴而得名。湖中有曲橋、亭榭、花徑,花徑又稱“白司馬花徑”,以白居易曾循徑賞花而得名。這是一個山中公園,園門有楹聯(lián):“花開山寺,詠留詩人”,門上為“花徑”二字。園內(nèi)有花徑亭,亭中有“花徑”二字刻石,相傳為白居易所書。還有“景白亭”、“紫莉亭”、“花徑人工湖”、“花展室”、“動物園”等諸景。園中遍植桃花和各種名花,白居易的名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就指此地。錦繡谷自天橋循左側石級路前行至仙人洞,為一段長約1.5公里的秀麗山谷,這便是錦繡谷。由大林峰與天池山交匯而成。沿錦繡谷傍

25、絕壁懸崖修筑的石級便道游覽,谷中千巖競秀,萬壑回縈;斷崖天成,石林挺秀。 仙人洞:經(jīng)緯度:1155729.1E 293357.9N海拔:1005m 溫度:16.7 濕度:65 氣壓:914.8mpa 仙人洞 :仙人洞是震旦紀砂巖中的一個潛蝕洞。砂巖層面平緩,傾的劈理面,有一組陡且有一條小斷層,流水沿斷層及裂面潛蝕崩塌成洞。其下為廬山西北側的大斷裂帶,斷層崖發(fā)育,巖層是含礫石英砂巖夾片巖,產(chǎn)狀近于水平,節(jié)理相當發(fā)育,這有利于巖石的風化,侵蝕和崩塌,從而為巖洞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巖洞形成以后,又加以人工修飾,才形成目前這個樣子。仙人洞寬約4 m、深12 m,是道教活動圣地。我們看過錦秀谷之后,通

26、過小路來到了仙人洞。聽了老師的講解后,我們對仙人洞有所了解:仙人洞是傾俯的背斜,形狀象右手手掌倒扣下來,五個手指都很明顯。它形成的原因有可能是:中間是石英片巖,比較軟,容易風化,再加上人為的加工,就形成了中間的洞穴。外圍是石英砂巖,比較硬,不容易風化。洞穴內(nèi)還有泉水一滴一滴流下,這些泉水是裂隙式的。石門澗經(jīng)緯度:115570.3E 293323.7N海拔:640m 氣壓:945.2mpa 風向:東南風 水的流速:0.42 m/s廬山博物館: 廬山博物館位于牯嶺東谷,蘆林湖畔,九奇峰下。那是毛澤東在廬山期間曾住過的地方,人稱蘆林別墅,1985年改名為廬山博物館。館內(nèi)有大量歷史文物和毛澤東同志在廬

27、山時期使用的物品和書籍,但這并不是我們來這的目的,我們來這主要是了解廬山博物館中的地質、地貌廬山地質博物館,館內(nèi) 展示山中大量的地質實物標本、圖片以及文獻資料,為地質學家、高等教育機構提供科研、教學服務,同時為感興趣的游客傳播地學知識。目前博物館共設有4個展室,展覽內(nèi)容有“地質歷史展”、“復合地貌景觀陳列室”及多媒體電子演示。在博物館內(nèi)我們看到了不同地質年代時期廬山地質發(fā)展史,和廬山在各個地質年代的巖石和化石,在“第四紀冰川陳列室”我們看到了廬山在地四紀冰川時期的。多年來,廬山博物館為來山地質科學家、大中專院校師生和廣大游客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科研、教學與了解地學知識的場所。廬山國家地質公園和世界

28、地質公園開園后,為中外游客全面介紹地質公園的地質景觀、地質科學史和其他景觀,進行地質科學和環(huán)保知識的教育。在博物館內(nèi),我們觀看了整個廬山地區(qū)的地貌模型,讓我們在野外實習過程中對廬山地形地貌有了整體把握。同時還觀看了各個地層中獨有的一些礦物巖石,開闊了視野。博物館公路旁經(jīng)緯度:1155819E 293319N海拔:1000m 溫度:16.5 濕度:68.8 龍首崖 由大天池西南側,循石階下行數(shù)百米,便可見一崖拔地千尺,下臨絕壑,孤懸空中宛如蒼龍昂首,飛舞天外,這就是著名景點“龍首崖”。游客若從懸崖左邊一石亭觀看,龍首崖懸壁峭立,一石橫亙其上,恰似蒼龍昂首。崖下扎根石隙的幾棵虬松,宛如龍須,微風吹

29、佛,恰似龍須飄飛。部分個人觀點馬刀樹及醉林 在大校場U型谷谷底,我們見到了眾多的馬刀樹,馬刀樹可形成醉林。 HYPERLINK /view/144443.htm t _blank 滑坡在滑動過程中,滑體上的樹木向滑動方向傾斜,叫做醉漢林;此后滑坡非常緩慢,甚至數(shù)年,十多年停止滑動,傾斜樹木上部向上直長,形成下部彎、上部直的樹干稱為馬刀樹。醉漢林是新滑坡整體、慢速滑動的標志,如果滑坡滑速快了,滑體碎裂,滑體上的樹林會發(fā)生東側西歪,亂七八糟倒在一起,形成不了醉漢林。直線型滑動面,醉漢林向滑動方向傾斜,圓弧型滑動面,由于轉動滑移,使醉漢林向坡上(與滑坡方向相反)傾斜(仰斜)。馬刀樹是老滑坡的識別標志

30、,“馬刀樹”林所在的斜坡,說明此斜坡數(shù)年、數(shù)十年以前發(fā)生過滑動,滑動速度比較慢。關于廬山冰川問題。1933年,李四光發(fā)表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正式宣稱在廬山發(fā)現(xiàn)了第四紀冰川遺跡,至1937年寫成廬山之冰期。憑借李四光的學術聲望和社會地位,廬山第四紀冰川學說為許多研究者所擁護。1960年代,在李四光主持下,成立了一個規(guī)模不大的“第四紀冰川遺跡研究聯(lián)絡組”,許多地方都有發(fā)現(xiàn)第四紀冰川遺跡的報道。據(jù)統(tǒng)計,到上世紀末,這樣的地方一共有120多處。以廬山為代表的中國東部中低山地是否普遍流行過第四紀冰川,是我國乃至國際地學界爭鳴延續(xù)了將近一個世紀的重大學術問題。中國地質學會主辦的學術期刊地質論評雜志新近

31、刊出中科院資深院士施雅風的新作論李四光教授的廬山第四紀冰川是對泥石流的誤讀中進一步明確指出,被李四光認為是冰磧物的泥礫混雜堆積實際上是泥石流堆積。第四紀(距今250萬年前)是地球上人類起源和發(fā)展的地質時期,研究第四紀冰川,探索第四紀氣候與環(huán)境的變遷,是打開地球現(xiàn)代史奧秘的一把鑰匙。對于地貌形態(tài)和沉積物成因的認識,正是廓清疑案、還廬山歷史以真面目的關鍵所在。長期以來雙方爭論的焦點在于,廬山較廣泛分布的泥礫混雜堆積到底是冰期冰磧還是泥石流堆積。然而,廬山在第四紀真的存在過冰川嗎?1980年代,在施雅風倡導下,發(fā)起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問題的討論,他與學術界幾位同仁一道,明確提出了對廬山存在第四紀冰川

32、的否定意見。他撰寫的廬山真的有第四紀冰川嗎一文,刊登在1981年第 2期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上。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篇文章很快在學術界引起了一場爭鳴。1989年施雅風與多人合作的60萬字的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環(huán)境問題專著系統(tǒng)闡明這一觀點。施雅風認為,此專著過于專業(yè)化,不易為廣大讀者接受。事隔多年,此問題仍未澄清,故有必要撰文專論李四光 誤解之所在。上世紀80年代,施雅風與學術界幾位同仁一道,明確對李四光先生的結論進行了質疑,并引起了對這個問題的長期爭論。在近日發(fā)表的上述論文中,施雅風進一步明確指出,李四光先生提出的作為冰磧物的泥礫混雜堆實際上是泥石流堆積。施雅風的論據(j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廬山牯嶺海拔

33、1165米,從現(xiàn)代氣候記錄推測,7月氣溫必須下降20攝氏度,處此高度的廬山才具備積雪成冰的條件,而事實上,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在任一冰期均未降溫達如此大的幅度,從而判斷地處中緯度的廬山形成第四紀冰川絕無可能;從礫石組成、礫徑變化、沉積結構、擦痕等各種沉積物特征來分析,廬山較廣泛分布的泥礫堆積均是因泥石流而非冰川所成;包圍礫石的網(wǎng)紋紅土與孢粉(即植物的花粉)組成表明,沉積時期的暖溫帶-亞熱帶濕熱環(huán)境,而并非寒冷冰川環(huán)境;借助何培元先生古地磁測年法推算古溫度,可推斷李四光先生所定“廬山冰期”、“ 大姑冰期”、“鄱陽冰期”及何培元先生所定的大排冰期,恰恰在時間上相當于中國西部和北半球的間冰期時段,排除了具

34、有積雪成冰川的可能性。我認為廬山存在冰川遺跡。 1、大校場冰川谷地,又稱U型谷,這是廬山頂上遠古時代一支山谷冰川的遺跡,位于中谷東南,在蘆林大橋東南上面。這支冰川的流向是從東北向西南流動,最后流到蘆林盆地。 2、第四紀冰川搬運巨礫:這座冰川巨礫存于牯嶺西谷,大林路中部,廬山中學對面的大林路畔,人們稱之為“飛來石”。該飛來石的高度為4.8米,長度為6.6米,寬度為2.5米,它的運動方向為NW60。飛來石下墊的巨石的高度為4米,長為7.4米,寬度為7.1米。根據(jù)觀察發(fā)現(xiàn)上下兩塊石頭的巖性不一樣,上面石塊幾乎都石英砂巖,下面石塊還含有大里的礫巖,所以證明兩塊石不是同一地方,是發(fā)生在兩個不同時期冰川運

35、動。 3、角峰是三個以上冰斗所夾峙的尖銳山峰,由冰斗不斷發(fā)展,相互連接而成。犁頭尖位于含鄱口一側,外表形如金字塔,由三個面組成,是冰川地貌所獨有的。 在廬山上有著大量冰川U型谷、冰斗、角峰、冰窖、冰磧物、羊背石、冰川等。故我認為廬山存在冰川遺跡。飛來石的形成。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將其稱為冰桌,認為石第四紀冰川遺跡。但人們對此提出了很多疑問,其主要有三種觀點:飛來石是泥石流搬運而來的呢,還是大月山發(fā)生山體崩塌搬運來的,還是第四紀冰川作用下遺留下來的?飛來石的底部為石英砂巖,其層里是巖石堆積而成的磨圓度較好,而頂部主要是石英片巖(變質巖),呈片麻狀且有方向,表面有云母片;因兩部分的巖性不同

36、,可推測出兩者形成的時間不同,又因在巖石上發(fā)現(xiàn)“丁”字擦痕和壓抗這些冰川作用的關鍵證據(jù)。因冰川搬運能力相當?shù)拇?,它能使上萬噸的巨大巖石隨冰川一起移動,因此能搬運300余噸的飛來石是不成問題的,故我同意飛來石是第四紀冰川作用下形成。關于廬山的別墅 廬山別墅 是指位于中國 HYPERLINK /wiki/%E6%B1%9F%E8%A5%BF%E7%9C%81 o 江西省 江西省 HYPERLINK /wiki/%E4%B9%9D%E6%B1%9F%E5%B8%82 o 九江市 九江市境內(nèi)的 HYPERLINK /wiki/%E5%BA%90%E5%B1%B1 o 廬山 廬山上的 HYPERLINK

37、 /wiki/%E5%88%AB%E5%A2%85 o 別墅 別墅群,主要分布在 HYPERLINK /wiki/%E7%89%AF%E5%B2%AD o 牯嶺 牯嶺的東谷和西谷。 廬山別墅始建于 HYPERLINK /wiki/19%E4%B8%96%E7%BA%AA o 19世紀 19世紀末,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主要建設于兩個時期,一是19世紀末至 HYPERLINK /wiki/%E6%8A%97%E6%97%A5%E6%88%98%E4%BA%89 o 抗日戰(zhàn)爭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二是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HYPERLINK /wiki/1895%E5%B9%B4 o 18

38、95年 1895年,英國傳教士 HYPERLINK /wiki/%E6%9D%8E%E5%BE%B7%E7%AB%8B o 李德立 李德立看中了牯嶺,遂租地建房。 HYPERLINK /wiki/%E4%B9%9D%E6%B1%9F%E7%A7%9F%E7%95%8C o 九江租界 九江租界乃至 HYPERLINK /wiki/%E6%B1%89%E5%8F%A3 o 漢口 漢口等地的各國傳教士、商人紛至沓來,在此建設別墅。到1935年共建成322幢(其中1900年前56幢,19001910年61幢,19101920年85幢,19201930年104幢,19301935年18幢)。這一階段前期

39、主要以外國傳教士、商人建設為主后期以國民政府黨政軍要人建設為主。目前保護級別較高的別墅大多建設于這一階段。 HYPERLINK /wiki/20%E4%B8%96%E7%BA%AA o 20世紀 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HYPERLINK /wiki/%E4%B8%AD%E5%85%B1 o 中共 中共中央在廬山召開了三次大會,這一階段又建設了大量的別墅。廬山近代別墅群,雖然是建筑群落,但建筑密度較低,體態(tài)輕盈,層面不高,多為一至二層。別墅建造時盡量保護原有高大喬木,別墅建成后又在周圍廣植鄉(xiāng)土觀賞樹木,別墅從而掩隱在綠陰叢中,使人賞心悅目。 別墅建筑單體,簡潔而自由,緊湊而不規(guī)則,一幢別墅就呈一種幾何形體,形體的變化與地形的起伏相互配合,與道路的蜿蜒曲折相互呼應。一幢別墅一種式樣,幾乎難以尋覓到兩幢面目相同的別墅,永遠予人以新鮮的感受。 廬山的別墅,常設置庭院,庭院經(jīng)過精心的綠化和美化,營造出深邃 、寧謐的氛圍。別墅室外常營建券廊,即券廊為引導至主入口。先入庭院,再入券廊,再入房庭,意趣油生。別墅墻體,大都由未打磨的不規(guī)則的粗石塊砌筑,呈現(xiàn)出厚重樸實、質感強烈、色調(diào)沉著的美感。與別墅墻體那深褐色、灰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別墅屋頂?shù)纳剩煞Q得上是濃墨重彩,或褐紅,或青綠,或深藍,形成特有而又動人的景色。屋頂?shù)男问?,以四坡頂較為普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