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敕語》死灰復燃的歷史地層_第1頁
《教育敕語》死灰復燃的歷史地層_第2頁
《教育敕語》死灰復燃的歷史地層_第3頁
《教育敕語》死灰復燃的歷史地層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教育敕語?死灰復燃的歷史地層前不久,因日本森友學園旗下塚本幼兒園推行尊皇愛國教育而備受爭議的?教育敕語?問題,再度成為日本國內外廣泛關注和批評的焦點。與此同時,現(xiàn)任防衛(wèi)大臣稻田朋美也指出日本要建立道義國家就必須回復敕語精神。最近安倍內閣又表示不反對各學校將?教育敕語?作為教材使用。不難發(fā)現(xiàn),在安倍政府加緊強化愛國心教育步伐的今天,這種尚未跳出敕語精神窠臼、戀執(zhí)傳統(tǒng)的情形所透露出的是,在戰(zhàn)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進程中,去教育敕語幾乎從未成為社會的共同議題。我們必須回溯這種狀況形成的歷史地層,從戰(zhàn)后日本的原點梳理并總結戰(zhàn)后日本有關教育敕語問題討論的特點。由于歷史的原因,愛國心在日本是一個具有特殊含義

2、的詞語。我們不能無視形成此種價值觀念,并在戰(zhàn)前與戰(zhàn)時支配日本國民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敕語?。值得一提的是,?教育敕語?其實也具有作為國家神道教典的功能,與?國體的本義?一九三七、?臣民之道?一九四一一樣是近代日本軍國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文本。自明治維新以后,明治政府以西方列強富國強兵的現(xiàn)實經歷為其取向坐標,推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逐步邁向近代化。而在這一過程中,勢必也會產生近代化與傳統(tǒng)的價值觀混雜的場面。如何實現(xiàn)價值的統(tǒng)一、培養(yǎng)近代國民國家所需要的國民意識成為明治政府與知識精英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一八九年明治二十三年以天皇名義公布的?教育敕語?不僅使此前長達十多年之久的甚囂塵上的德育論爭告一段落

3、,由此確立此后日本學校教育的根本方針,即義勇奉公扶翼皇運的國家主義教育。與此同時,作為道德教育的修身教育逐步得到強化。?教育敕語?作為近代日本天皇統(tǒng)治的重要支柱,對戰(zhàn)前、戰(zhàn)時日本國民精神的塑造與開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它將神道中對于皇室祖宗的追念以及對天皇的忠誠結合起來形成了民族的神圣使命意識,為日本培養(yǎng)出龐大的忠孝國民群體。正是由于忠孝國民群體的存在,日本才得以實現(xiàn)舉國一致,并發(fā)動了一連串的對外侵略戰(zhàn)爭。但是,以十九世紀末制定的?大日本帝國憲法?與?教育敕語?為制度根據(jù)和精神根干的國體觀念卻因戰(zhàn)敗而喪失了其標準國民精神的效力。一九四七年三月,?教育根本法?公布并施行,從時間上來看,它的施行

4、早于?日本國憲法?,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日本戰(zhàn)后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特別是在戰(zhàn)后初期日本的精神廢墟上,如何培養(yǎng)出具有自由思想與獨立人格的人成為日本戰(zhàn)后民主改革的重中之重。但是,在一些政治精英與知識精英看來,?教育根本法?中尚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局限便是其并未涉及有關精神層面的課題。占領期的民主改革雖然確立了戰(zhàn)后日本的民主體制,卻無法解決日本人在面臨戰(zhàn)敗時所受的精神沖擊,以及面臨戰(zhàn)后遽變世界的自我失落。特別是,一九四八年六月,眾參兩院迫于美國占領當局壓力相繼通過了?關于教育敕語等的排除決議?關于教育敕語等的失效確認的決議?,這使得近代以來日本人所尊信的天皇的神性滅私奉公的精神等價值

5、觀念發(fā)生崩塌,也意味著戰(zhàn)后的日本喪失了倫理教育的根本原理。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六月眾參兩院通過關于?教育敕語?廢止的決議,占領軍的民間情報教育局IE,盟國占領軍總司令部下施行教育制度改革的一個機構與日本文部省就?教育敕語?問題展開了較長時間的劇烈交鋒,而最終達成的這兩份決議案可以說是各方權力最終妥協(xié)的結果。然而,眾參兩院的兩份決議案中卻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其中最為顯著的是,排除與失效的不同措辭反映出眾參兩院在對?教育敕語?處置上的對立態(tài)度。在眾議院的決議案中,以?教育敕語?為代表的詔敕違背了日本國憲法強調的主權在民理念,且由于其中蘊含的神話式的國體觀會招致國際信義等問題,于是根據(jù)日本憲法第九

6、十八條違背憲法條規(guī)的法律、命令、詔敕及關于國務等其他行為的全部或是一局部不再具有其效力的規(guī)定,排除?教育敕語?等詔敕。但是,參議院的決議案主旨那么在于確認敕語的失效,并未涉及敕語的排除問題。在這次參議院本會議上,曾擔任過文部大臣的田中耕太郎在朗讀完決議案后做了這樣的說明:且在這里有一點需要大家注意。這是法理上的問題,本決議案的性質是為了確認?教育敕語?等的失效,并非是指?教育敕語?等在今天開場被廢止或是被排除本決議案并非言及與憲法第九十八條第一項的關系。這樣的表述其實從根本上回避了對?教育敕語?的反思及批判,甚至流露出敕語仍可今用的心態(tài)。而這種論調在田中耕太郎發(fā)表的很多有關敕語的言論中俯拾即是

7、。田中認為,?教育敕語?在過去被國家主義者濫用,并被文部省及教育者用于培養(yǎng)國民的盲目服從。然而這是濫用者的罪責,不應歸罪于天皇或是?教育敕語?的內容。?教育敕語?中集合了個人道德、家族道德、社會道德、國家道德等諸多標準,與儒教、佛教、基督教的倫理有共通之處,具有普遍性。其中的一旦緩急雖有不合理之處,但絕非錯誤。兩份決議案內容雖有所不同,卻共同蘊含了否認去教育敕語的根本看法,有以下三點值得注意:一、?教育敕語?與明治憲法具有共同的思想背景,其基調與明治憲法的精神一致,然而在戰(zhàn)后,其必然也要與明治憲法一起走向喪失效力的命運;二、成認?教育敕語?中存在著局部真理,雖然否認了其作為教育的根本原理、最高

8、原理的地位,但并不否認其作為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理念繼續(xù)存在;三、?教育敕語?是關于倫理道德的一個歷史文獻,是一份過去的文本,這也意味著在將來日本的道德重建中不能完全丟掉這一傳統(tǒng)的資源。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敕語?被廢止前后,朝野曾展開一段討論。在擁護?教育敕語?的聲音中存在著這樣一種普遍認識,即認為?教育敕語?包含了具有普遍性的人類道德。不能否認,敕語中的某些德目,如孝順、友愛、信、恭儉、博愛等具有普遍性,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敕語開篇所指出的臣民之忠孝為日本國體之精華教育之淵源,而其公布的宗旨在于培養(yǎng)臣民的忠孝之心,并在愛國心的道德之名下,將日本人收斂進國民臣民的框架內,在國家一旦

9、緩急之際,作為臣民須隨時本文由論文聯(lián)盟搜集整理為天皇做出犧牲。然而,戰(zhàn)后初期包括當時文部大臣田中耕太郎在內的多數(shù)知識分子并未對?教育敕語?中的忠孝倫理做出深入批判,他們照舊與忠孝倫理互相纏繞。如當時的教育家平野武夫就認為:忠孝倫理的本質即使在今天也不應該有變化。而兼具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和政府官員雙重立場與身份的天野貞祐對于?教育敕語?的態(tài)度尤為典型。在天野看來,用西方現(xiàn)代的新倫理并不能使戰(zhàn)后的日本人得到適宜的安排,毋寧說出現(xiàn)了從西方尋求到的民主主義使得日本從國家主義迅速向個人主義的一端轉化的危機。他認為?教育敕語?的廢止對于日本人的心理產生了宏大的影響,同時也提出了敕語這一傳統(tǒng)的資源仍然可以為戰(zhàn)

10、后的日本人提供意義。不過,他也意識到讓這些德目以?教育敕語?的形式作為道德準那么來教誨國民是不妥當?shù)模鴳云渌男问絹戆l(fā)揮?教育敕語?的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天野囑托京都學派的高坂正顯、西谷啟治、鈴木成高編寫了?國民理論要領?一九五一。這部被稱作天野敕語的?要領?在某些內容上參照了?教育敕語?,甚至可以說繼承了敕語的某些精神。天野雖然舍棄了忠孝倫理的語句,卻用天皇是道德的中心這一邏輯對忠孝倫理進展改造,并以此來淡化、稀釋忠孝倫理在戰(zhàn)后日本道德重建中的惡劣印象。而這種對忠孝倫理的曖昧處理使得?國民理論要領?表達出一個異常明顯的意圖,即培養(yǎng)日本國民對天皇的忠誠之心。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高坂正顯

11、為首的中央教育審議會發(fā)表的?理想的日本人?一九六六更是繼承了?要領?中所提倡的愛國心及敬愛天皇等的主旨。作為日本道德準那么的?教育敕語?雖然在戰(zhàn)后的第三年被廢止,但敕語背后的病癥卻被遮蓋住了,沒有被戰(zhàn)后的日本人充分認知。五十年代初出現(xiàn)的?國民理論要領?僅僅是戰(zhàn)后日本重新塑造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訴求與重要文本嗎?并非如此,五十年代的思想命題其實在更深的層面上制約了六十年代以后道德問題討論的內在理路,而?理想的日本人?便是一個佐證。從五六十年代出現(xiàn)的這兩個重要文本中我們可以看出,戰(zhàn)后日本知識精英與政治精英互相通約的共同的歷史地層,即在處理戰(zhàn)后日本精神倫理的困境中,他們共同利用和分享了?教育敕語?的思

12、想命題與理論資源,通過修復、再版?教育敕語?構造的基因,意圖使敕語的基因逐漸固著于戰(zhàn)后日本人的身心,成為他們的價值基線。通過以上回歸到歷史情境中去考慮?教育敕語?及其對戰(zhàn)后初期日本精神倫理秩序重建的影響,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由舊時代轉入新時代,戰(zhàn)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雖然根本確立了日本的民主主義體制,但是由于日本并沒有深沉的民主文化為其憑借,所以也沒有形成合適其社會開展的一套民主社會的倫理價值。在戰(zhàn)后初期,舊的倫理尚未完全崩塌,新的民主倫理也尚未誕生,新舊倫理道德的矛盾沖突使得日本社會呈現(xiàn)出這樣一幅場景:一方面是對民主化及新生的贊歌,另一方面卻也飄蕩著對往昔精神風土的眷戀以及難以割舍的鄉(xiāng)愁。從戰(zhàn)前、戰(zhàn)時那種以國家為本位的價值系統(tǒng)中解放出來的個人終究應該怎樣安排?在日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