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微生物學資料:感染病例_第1頁
醫(yī)學微生物學資料:感染病例_第2頁
醫(yī)學微生物學資料:感染病例_第3頁
醫(yī)學微生物學資料:感染病例_第4頁
醫(yī)學微生物學資料:感染病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感染病例 患者,男,34歲,因“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于2008年2月23日入院神經外科,緊急進行“開顱蛛網膜下腔血腫清除術”,術后體溫波動于36.838.2,未給予抗菌藥物,3月22日起體溫逐漸升高,最高可達39.0,進行腰穿檢查:白細胞升高,多核細胞為主,糖和氯化物減低,考慮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故與3月24日起加用萬古霉素1g/次,i.v.,2次/日,同時給予亞胺培南/西司他丁1g/次,i.v.,2次/日。腦脊液培養(yǎng)回報為“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藥敏結果:萬古霉素敏感,MIC 2g/ml,10天后患者仍持續(xù)高熱,腦脊液檢查無好轉。于4月3日更換為利奈唑胺600mg/次,i.v.,2次/

2、日治療,體溫逐漸下降,2周后體溫完全恢復正常(圖10-4-1),繼續(xù)用藥1周復查腦脊液白細胞接近正常,糖和氯化物恢復正常。隨訪1個月體溫正常,未發(fā)現不良反應。病例1-表皮葡萄球菌患者,女,61歲,因“左面肌痙攣”于2008年2月25日入院,3月4日進行“開顱左面神經微血管減壓及Teflon植入術”,術后13天出現發(fā)熱,進行腰穿檢查:白細胞升高,多核細胞為主,糖和氯化物減低,提示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但腦脊液培養(yǎng)陰性,遂給予萬古霉素3g/d,聯合美羅培南6g/d,治療2周余,效果不佳。因不除外藥物所致發(fā)熱,停用所有藥物2天,仍高熱,于4月9日改為利奈唑胺600mg/次,i.v.,2次/日治療。5天后

3、患者體溫逐漸降至正常,復查腦脊液白細胞明顯降低,糖和氯化物恢復正常,CSF培養(yǎng)陰性。繼續(xù)應用至19天后停用利奈唑胺。停藥3天后患者體溫再次升高,復查腦脊液白細胞升高,多核細胞升高,糖和氯化物減低,再次加用利奈唑胺,體溫漸降。同時行“開顱探查術”,取出原植入物并送細菌培養(yǎng),結果報告為“耐甲氧西林的沃氏葡萄球菌”:萬古霉素敏感MIC 2g/ml,繼續(xù)應用利奈唑胺體溫恢復正常病例2-沃氏葡萄球菌患者,男,25歲。因“右膝關節(jié)疼痛、腫脹1個月余,發(fā)熱10天”收入院?;颊呷朐呵?個月無明顯誘因出現右膝關節(jié)腫脹、疼痛、活動受限,未在意。10天前無誘因出現發(fā)熱,體溫最高達39.6,無寒戰(zhàn)。自覺右膝關節(jié)疼痛加

4、重,并波及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及左側膝關節(jié),受累關節(jié)持續(xù)性疼痛、腫脹,偶有咳嗽,咳白色稀痰,痰中偶有血絲。在其他醫(yī)院住院治療。檢查發(fā)現WBC 32.71012/L,PLT 71109/L,ALT、膽紅素升高,RF陰性;痰涂片抗酸染色未查到結核桿菌;骨髓涂片顯示感染象,未見異型細胞,外周血見異常網狀細胞;肺CT顯示雙肺感染性病灶,雙側胸腔積液(以右側為顯著),診斷為惡性組織細胞病、肺內感染。入院5天前應用COMP方案(第1天第5天服用氫化可的松200mg/d;第1天時,服用長春新堿2mg/d;第2天時,服用環(huán)磷酰胺1.2g/d;第3天時,服用甲氧蝶呤40mg/d)化療,聯合美羅培南、萬古霉素、氟康唑治

5、療,效果不明顯,體溫波動于37.439.4,故收入院血液科診治,因病情繼續(xù)惡化而于翌日轉入ICU進一步治療。既往史:6年前患急性腎炎,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史。追問病史否認近期皮膚軟組織受傷或蚊蟲叮咬史。入院查體:T 38,P 80次/分,R 30次/分,BP 140/90mmHg。意識清晰,精神差,抬入病房;全身皮膚輕度黃染,淺表淋巴結不大;左肺下部呼吸音減弱,雙肺可聞及濕啰音,心律齊,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雜音,腹軟、不脹,腸鳴音為3次/分,右側臀部可見皮損3cm3cm。雙側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疼痛,活動時加重,皮膚溫度正常。右膝關節(jié)腫脹、疼痛明顯,活動受限,皮膚溫度高。關節(jié)以外的肢體部位沒有發(fā)現水腫,血

6、液流動良好。輔助檢查:WBC 0.5109/L,Hb 65g/L,PLT 102109/L。血氣分析:pH 7.503,PCO2 32.1mmHg,PO2 74.2mmHg,HCO3- 24.6mmol/L。ALT 135 IU/L,AST 60 IU/L,Cr 50mol/L,TBIL 141.3mol/L,DBIL 79.3mol/L。CEA 4.99g/L,CA125 71.5U/ml,NSE 24.79g/L,CA199 1.89U/ml。右膝關節(jié)(圖10-5-1)和右肘關節(jié)X線片(圖10-5-2)均可見軟組織密度降低影。胸部CT顯示雙肺浸潤陰影,內見空洞;雙側胸腔積液,右側明顯(圖1

7、0-5-3)。入院診斷:全身性感染,右膝雙肘肌筋膜壞死伴膿腫,雙側肺炎伴胸腔積液,中度貧血,粒細胞減少癥。入院后給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治療,入院翌日,右腘窩膿腫自發(fā)破潰,引出血性膿液200ml,涂片顯示革蘭陽性球菌,連續(xù)4次培養(yǎng)均為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藥敏試驗僅對萬古霉素、替考拉敏感。最終診斷: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全身性感染,右膝、雙肘肌筋膜壞死伴膿腫,肺炎伴胸腔積液,中度貧血,粒細胞減少癥。治療及轉歸:給予萬古霉素0.5g,q8h.,靜脈點滴;聯合保肝、胸腺素和烏司他丁免疫調理等治療。經抗感染治療后,全身癥狀好轉,但雙肘關節(jié)、右膝關節(jié)部位腫脹明顯,并且有波動感,行

8、雙肘關節(jié)、右膝關節(jié)處切開引流。引流物培養(yǎng)為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7月28日、7月29日、7月31日、8月1日)。入院第4天患者體溫降至37以下,WBC 11.7109/L,Hb 105g/L,ALT和膽紅素下降。住院6個月痊愈出院。病例3金黃色葡萄球菌病例4-慢性阻塞性肺?。–OPD)- 鮑曼不動桿菌 病情介紹:患者,女性,53歲,工人。因慢性咳嗽、咳痰、喘息,四季均可發(fā)病,發(fā)病時咳嗽、咳黃痰、喘息,間斷住院治療。病情緩解期自服平喘、止咳藥物,病情尚可控制。3年前病人出現夜間陣發(fā)性呼吸困難,未經系統(tǒng)治療。4個月前出現雙下肢水腫,于外院診治,診斷為“支氣管擴張,肺源性心臟病”。治療好轉后出

9、院。20天前患者再次出現咳嗽加重,咳黃色粘液樣痰,并出現呼吸困難,就診本院ICU科,給予抗感染、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等治療,但患者肺部感染控制不佳。既往史:否認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史,否認肝炎、結核病等傳染病史及密切接觸史,否認藥物及食物過敏史。無手術、外傷史。初步診斷: COPD急性加重期,支氣管擴張合并肺部感染,慢性肺源性心臟病,II型呼吸衰竭,低蛋白血癥。 入住本院ICU后,患者無發(fā)熱,呼吸困難明顯,口唇發(fā)紺,雙肺廣泛濕羅音。WBC8.0 x109/L,N75%,BUN7.82mmol/L,Cr45.7umol/L,2次痰培養(yǎng)陰性。經驗用美羅培南0.5g,每8小時一次抗感染治療,同時機械通氣治

10、療10天,呼吸困難好轉,停用機械通氣治療。但黃痰量仍較多,每天約100ml,再次痰培養(yǎng)為鮑曼不動桿菌(泛耐藥)。復查WBC13.5x109/L,N77.0%。根據藥敏結果,給予頭孢哌酮/舒巴坦1.5g,每8小時一次靜脈滴注,共10天;依替米星0.2g,每天一次,靜脈滴注;米諾環(huán)素0.1g,每天3次,口服?;颊呖忍盗繙p少,每天50ml左右,呼吸困難明顯好轉,雙肺濕羅音明顯減少。但病情無明顯好轉,痰培養(yǎng)仍為鮑曼不動桿菌,頭孢哌酮/舒巴坦敏感,余均耐藥,于28日頭孢哌酮/舒巴坦3.0g,每8小時一次,一周,病情好轉,出院。痰培養(yǎng)仍為鮑曼不動桿菌。最終診斷: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肺炎,支氣管擴張合并肺部感

11、染,COPD急性加重期,慢性肺源性心臟病,II型呼吸衰竭,低蛋白血癥。治療與轉歸:患者鮑曼不動桿菌肺部感染,多種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給予頭孢哌酮/舒巴坦(提高劑量)治療后好轉,但細菌沒有清除。病例5-呼吸機相關肺炎-鮑曼不動桿菌病情介紹: 患者,男性,72歲,平谷縣農民。主因“咳嗽、咳痰、喘憋8個月,意識障礙1小時”于2009年10月29日急診入院。2009年2月起,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咳嗽,咳較多黃痰,痰粘不易咳出,出現伴輕度呼吸困難,痰無臭味,不伴有咳血、胸痛,無心悸,心前區(qū)疼痛,夜間陣發(fā)性呼吸困難。就診當地醫(yī)院,胸片提示左下肺高密度實變影,胸部CT顯示左下葉膨脹不全,左下支氣管開口未見,縱

12、膈內可見小淋巴結。支氣管鏡提示左下支氣管炎。診斷為“左下肺陰影性質待查;肺部感染”給予抗感染、平喘、對癥治療,癥狀反復,時好時壞,為進一步診治轉入本院。轉院途中,患者感到喘憋加重,面唇青紫,痰粘不易咳出,呼吸淺弱,伴嗜睡,呼之不應,住院當日轉入ICU,給予氣管插管,呼吸機支持,抗感染、平喘、化痰、營養(yǎng)支持、對癥治療,患者咳嗽、咳痰略好轉,11月4日因痰粘不易咳出,再次出現意識障礙,呼吸停止,面部發(fā)紺,血壓下降,再次插管轉入ICU,性氣管切開,呼吸機支持,抗感染、平喘、化痰、營養(yǎng)支持、對癥治療,痰培養(yǎng)示鮑曼不動桿菌3次,氣管鏡灌洗液培養(yǎng)鮑曼不動桿菌1次,遂給予頭孢哌酮/舒巴坦靜脈滴注抗感染。最終

13、診斷:左肺陰影待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可能性大);II型呼吸衰竭;呼吸機相關肺炎(鮑曼不動桿菌);營養(yǎng)不良;腦梗死恢復期;氣管切開術后。治療和轉歸:繼續(xù)抗感染等支持對癥治療,體溫正常,血象正常,咳嗽、咳痰好轉,復查胸片仍有左下肺不張,胸腔積液吸收,病情穩(wěn)定。病例6-鮑曼不動桿菌菌血癥關鍵詞:人工血管置入術后 菌血癥 鮑曼不動桿菌病情介紹:患者,男性,58歲。3年前患2型糖尿病,口服二甲雙胍、阿卡波糖片、格列美脲等治療,空腹血糖控制在6.0-8.0mmol/L,餐后2小時血糖空腹控制在8.0-10.0 mmol/L。1年前體檢時發(fā)現腹腔內膿腫物,于本院血管外科診斷為“左髂總動脈血管瘤”,行人工血管置

14、換術(2008年11月),術后病情平穩(wěn)。本次以“反復發(fā)熱、寒戰(zhàn)5個月”為主訴于2009年10月27日入本院?;颊?個月前無誘因急性發(fā)熱,體溫最高達39.0 ,無發(fā)冷或寒戰(zhàn),應用抗感冒藥約2小時后體溫正常。5天后癥狀重復出現,對癥處理后緩解。此后上述癥狀每隔3-5天發(fā)作一次,每次持續(xù)數小時后緩解。3個月前患者出現先寒戰(zhàn),之后體溫上升,最高達41,無其他伴隨癥狀,于某醫(yī)院應用頭孢吡肟1.0g,每12小時一次,靜脈滴注7天無好轉,出院。20天前再次就診某醫(yī)院,血培養(yǎng)先后5次培養(yǎng)出“溶血不動桿菌”先后應用頭孢哌酮/舒巴坦3.0g,每12小時一次,靜脈滴注10天;美羅培南0.5g,每12小時一次,靜脈滴

15、注9天,仍間斷發(fā)熱伴寒戰(zhàn),每次寒戰(zhàn)持續(xù)10余分鐘。3天前再次出現寒戰(zhàn)、高熱,T40.0 ,伴有神志不清10分鐘,尿便失禁,來診。入院查體:T36.5 ,P80次/分,R16次/分,BP120/70mmHg。神志清楚,狀態(tài)逍遙,周身皮膚黏膜未見皮疹及出血點,淺表淋巴結未觸及,心肺聽診未聞及異常,腹軟平,下腹正中可見一縱向長約20cm手術切口瘢痕,表面無紅腫,肝脾肋下觸及,雙下肢無水腫。輔助檢查(2009年10月16日):血常規(guī):WBC6.0 x109/L,N72.6%,Hb84.2/L,PLT155x109/L,;尿常規(guī):PRO(-),BLD微量,pH6.5,RBC18.10/ul,血離子:K+3.65mmol/L,Ca2+2.07mmol/L,Mg2+0.77mmol/L;空腹血糖:9.56mmol/L,;ESR70mm/h;CRP10.10mg/dl。入院后診療經過:入院后行髂-股動脈CTA(2009年10月30日),提示腹主動脈-髂股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左側髂動脈動脈瘤形成可能性大。盆腔CT平掃提示腹主動脈下段及雙側髂總、髂內、髂外動脈走形異常,官腔粗細不均,部分官腔內可見充盈缺損影。經外科會診考慮患者臨床表現及影像學結果尚不支持人工血管感染,不需外科干預,建議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