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道古代文化常識判斷題,附答案及解釋,來檢測_第1頁
100道古代文化常識判斷題,附答案及解釋,來檢測_第2頁
100道古代文化常識判斷題,附答案及解釋,來檢測_第3頁
100道古代文化常識判斷題,附答案及解釋,來檢測_第4頁
100道古代文化常識判斷題,附答案及解釋,來檢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00 古代識判附答釋, 1 古人常用 “ 庠 ” 代學校,如孟子 人之于 國也的 謹庠序之教 ” “ 庠 ” 就是這個意思。 ( )2 韓愈的師說有 “ 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 一句, 其中 “ 六 ” 指禮、樂、射、御、書、術這六種 基本技能。 )3 大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有時也是教育行 政機構(gòu)。 )4 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學者或博學多才之人,與官職沒有任何關系。 ( )5 書院是古代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gòu),是由私人 所設立的與官府沒有任何關系的聚徒講授、研究學 問的場所,如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容山書院 等 ( )6 察舉是漢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形式,朝廷專門選 那些孝順父母的人,封之以

2、“ 孝 ” 的榮譽稱號并加 以重用。 )7 征辟是漢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形式。 “ ” 般是皇 帝親自征聘人才, “ ” 則大多數(shù)是由中央高官或地 方政府向朝廷推薦人才。 ( )8 古代科舉考試,由低級到高級一般經(jīng)歷以下四 個階段: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 )9 古代科舉考試,鄉(xiāng)試被錄取者稱為 “ 舉 ” ,第一 名 “ ” 會試被錄取者稱為 “ 貢 ” 第一名為 “ ” ;殿試及第者稱 ” ,前三名依次為:狀 元、榜眼、探花。 ( ) 、一般認為,科舉考試始于漢武帝時期,終于清 朝光緒年間。 ( )答案:1 對2 錯(韓愈師說的 ” 指詩書 禮藝樂春秋這六部經(jīng)書)3 錯(應該是 太 ” “

3、國子 ” )4 錯 “ 博 ” 秦漢時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 官職 “ 教 ” 開始也是學官名)5 錯(書院一開始是私人設立的,但后來官府也 參與干涉了)6 錯(應該是選那些 “ 才德之人 ” 此外, “ ” 不是榮譽稱號,而是察舉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針對 “ 順父母 也選那些 “ 事廉正 ” 之)7 對8 對9 對 錯(始于隋煬帝時期) 、古人把山南水北稱為 “ 陽 ” 山北水南稱為“ ” 如衡陽在衡山之南,江陰是長江之南。 ( ) 、古代的 “ 河 專指黃河, “ 江 專 “ ” ,所以 鴻門宴里 “ 軍戰(zhàn)河南 ” 的 “ ” “ 黃河以南 的地 ” ,不是今天所說的 河南 ” ( ) 、

4、 “ 五 ” 是指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 北岳恒山和中岳黃山。 ( ) 、古代分天下為九州,即兗州、冀州、青州、徐 州、豫州、雍州、揚州、梁州、廣州。 ( ) 、根 “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 的地理常識推斷, 古代 “ 江 ” 指長江以西的地區(qū)。 ( ) 、古人把 “ 坐北朝 ” 位置認為是尊位,反之為 卑位,因此 “ 北 ” 稱臣的意思。 ) 、古代以中原為中心,人們將處于東、西、南、 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分別稱為東夷、西戎(西羌)、南 蠻(南閩)、北狄,有鄙視之意。 ( ) 、古代的 “ 山 般是崤山以東地區(qū),和今天的 山東省不是一個概念;古代的 “ 中 ” “ 中原之國 的意思,和今

5、天的 “ ” 不是同一個概念。 ) 、 “ ” 宋代時期區(qū)域的名稱,與今天的省區(qū)大 致相似,如福建路、廣東路。 ( )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的封地稱為 “ ” ,士大 夫的封地稱為 “ ” 。 )答案: 對 對 錯(中岳是嵩山) 錯(廣州不是,還有一個應該是荊州) 錯(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君王坐北朝南, 其左邊是東,因此,江左是指長江以東一帶) 對 對 對 對 對 、古人用干支紀年、紀月、紀日,如甲子、乙丑 等,一個循環(huán)下來共有六十種排列組合。 ( ) 、十二天干排第一的是甲,十地支排第一的是 子 ( ) 、古人用十二地支紀時,其中子時是指23 點至1 點,辰時是指 7 點至 9 點,午時

6、是指 11 點至 點 ( ) 、古人拿十二種動物配十二地支,寅為虎,午為 馬,戌為狗。 ( ) 、十二生肖排第一的是鼠,排最后的是狗。 ( ) 、古人根據(jù)月亮的圓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 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 這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 ( ) 、二十四節(jié)氣中排第一的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 ) 、農(nóng)歷每月的第一天叫 “ 朔 ” 最后一天叫 “ 晦 ” 。 ( ) 、古人把農(nóng)歷每個月的十五稱為 “ ” ,每個月的 十六稱為 既 ” 。 ( ) 、古人把每個季節(jié)三個月順次稱為孟、仲、季, 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個月。 ( )答案: 對 錯(天干是十個,地支是十二個) 對 對 錯(排最

7、后的是豬) 錯(是根據(jù)太陽一年內(nèi)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 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分為二十四段) 錯(除夕不是二十四節(jié)氣里的,排最后的是大 寒) 對 錯(是小月的每月十五才叫 “ 望 小月的每月 十六 “ 既 ” 對 、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禮儀、祭祀、科舉、 學校的是禮部。 ) 、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與考核的是吏 部,主管軍事的是兵部。 ( ) 、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國土的某一塊地方作 為獎勵賜給功臣,如淮陰侯韓信所在的淮陰就是劉 邦賜給他的封邑。 ( ) 、成 “ 下車伊始 ” “ 下 ” 最初是借指官吏初 到任 “ 乞骸 ” 是官員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 “ 致 仕 ” 有辭官或者

8、退休的意思。 ( ) 、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獄的是刑 部,主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的是民部。 ( ) 、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的是 戶部 ( ) 、在唐代,官員官服的顏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 不同,高級官員一般是紫色或紅色,有 “ 紫大 紅 “ 紅得發(fā)紫 等說法,官階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 色,從琵琶行 “ 馬青衫 ” 可以看出,李白當時 的官階比較低。 ) 、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 周代已有此詞,具體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指司 馬、司徒和司空。 ( ) 、 “ ” 古代官吏調(diào)動常用的詞語,具體表示升 官之意常用 “ 右 ” 詞 ( ) 、 “ ” 古代一般是

9、指地方的官員到朝廷擔任要 職,如琵琶行中有 “ 出官二年 ( )答案 對 對 錯(是把國土中某一塊地方的財政收入或者賦 稅獎勵給某人,不是把國土獎勵給他) 對 錯(唐代,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沒有 “ 民 部 ” 說,主管戶口的應該是 “ 戶 ” ) 錯(是工部) 錯 “ 司馬青衫 ” 的是白居易,不是李白) 對 錯 “ 遷 ” 升有降, “ 左 ” 是貶職,升官極少 用 “ ” 詞) 錯(是指京官到地方就任) 、古人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稱 為上元或元宵。 ) 、端午節(jié),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 國主義詩人屈原而形成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 ) 、七夕,農(nóng)歷七月初七,和民間傳說牛

10、郎織女的 故事有關。 ) 、中秋節(jié),農(nóng)歷八月十五,辛棄疾的詞水調(diào)歌 頭 月幾時有正是寫于中秋之夜。 ( ) 、重陽節(jié),農(nóng)歷九月初九,古人有重陽節(jié)帶老人 家登高的習俗,以示對老人家的尊敬。 ( ) 、臘日,農(nóng)歷十二月廿八, “ 廿八,洗邋遢 ,這一天,古人有清洗家具、大搞清潔的習俗。( ) 、除夕,農(nóng)歷十二月三十,因此也叫 “ 三十 ” , 那一天人們往往通宵不眠,有除舊迎新的意思。 ( ) 、寒食,節(jié)令名,在清明節(jié)的一天或兩天。寒食 節(jié)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 ) 、社稷: “ 社 ,古代指谷神,即農(nóng)業(yè)之神;“ ” 指土地之神。社稷后來成為國家的象征。( ) 、旦日:太陽初出、天亮時,或

11、指第二天、明 天,也特指農(nóng)歷正月初一。 ( )答案 對 對 對 錯(水調(diào)歌頭 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詞) 錯(古人有重陽節(jié)登高的習俗,但沒有帶老人 家登高的習俗) 錯(臘日是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 錯(除夕是農(nóng)歷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不一定 是十二月三十,有時是十二月廿九) 對 錯(搞反了, ” 是農(nóng)業(yè)之神, ” 土地之 神,看偏旁部首就能推斷出來) 錯(不能指農(nóng)歷正月初一)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yōu)?“ ” ,如牛 羊豬;色雜為 “ ” ,如雞鴨鵝。 ) 、古代帝王祭祀時,牛羊豕三牲全備為 “ 太 ” 只有羊豕沒有牛為 “ ” 。 ) 、頓首,古代的一種見面禮,行禮時點點頭以示 問候 ( ) 、

12、稽首,古代的拜禮,行禮時頭碰地須停留一段 時間,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禮。 ( ) 、古代男子二十歲成年,行加冠禮并取字取號, 故男子二十歲稱為 “ ” ,如蘇軾字子瞻,號東坡 居士 ( ) 、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為表虔誠, 往往要沐浴更衣并忌葷,不喝酒,不吃肉。 ( ) 、古代的座次有時以左為尊,成語 “ 虛左以 ” 就 是最好的證明。 ) 、封禪,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禮節(jié),多由 皇帝親自到華山主持。 ( ) 、嗣位是指繼承君位,我國封建王朝奉行長子繼 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 ( ) 、九賓:古代祭祀活動中最隆重的禮節(jié)。 ( ) 答案 錯(體全為 “ 牲 對 錯

13、(頓首,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 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之間的敬禮) 對 錯(男子二十歲成年只取字,不取號) 錯 (齋戒時并非不吃肉,而是忌食有辛辣有臭氣的食 物,如蔥蒜、芥末等) 對 錯(是到泰山主持) 錯(這個說法太過于絕對,一般是嫡長子繼 承,但到了清代康熙之后,這一傳統(tǒng)被打破) 錯(應該為 “ 外交活 ” 中最隆重的禮節(jié)) 、垂髫:借指三歲到九歲的兒童??偨牵喊藲q到 十四歲的少年。 ) 、及笄之年:古代把十五歲的女子稱為及笄,所 以及笄之年是指女子十五歲。在古代,女子十五歲 成年,表示可以出嫁了。 ( ) 、而立之年:男子三十歲。不惑之年:男子四十 歲 ( ) 、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

14、森嚴,天子、帝后之死曰 崩,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卒,庶人之 死曰不錄。 ) 、 “ ” 常指封建帝王到達某地,也叫巡幸。 “ 召 幸 ” 指皇帝對妃嬪的召見、寵幸。 ( ) 、賜姓:古代天子給有功之臣賜予天子的姓氏以 示褒寵。 ) 、冠族是指當?shù)刈钣绣X、最有勢力,人口最多的 豪門世族。 ) 、象笏:用大象的腳趾甲做的笏。古代大臣上朝 時用的手板,可以做備忘記事。 ( ) 、古人成年取字,名和字使用有別,名供晚輩呼 喚,字供長輩或平輩呼喚。 ( ) 、陛下是對帝王的稱呼,古代不敢直稱帝王,轉(zhuǎn) 而稱呼他殿前階下的人,表示尊重。 ( ) 、古人的稱謂有謙敬之分,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 時 “

15、” 稱呼對方的父親用 “ 家 ” ) 、朕是古人的自稱,本來沒有貴賤之分,自秦始 皇開始專用為皇帝的自稱。 ( ) 、對皇帝的稱呼,有謚號、年號和廟號,謚號最 早,年號自漢武帝始,廟號自唐太宗始,一個皇帝 一個年號則自朱元璋始。 ( ) 、古人對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稱謂,父親去世曰 “ ” ,母親去世曰 ” 。 ) 、對于皇帝的稱謂,在古代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稱 法,有稱廟號的,如 “ 武帝 ” 有稱年號的,如 “ 唐 太 ” 有稱謚號的,如 “ 康 。 ) 、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字是為了便于他人 稱謂,對平輩或者尊輩一般稱字,如 “ 蘇東 ” ( ) 、普通人稱自己已故的父親為 “ 先 ” ;

16、已故的母 親稱 “ ” 、 先 ” 已故父母就合稱 “ 考 ” 如成 語 “ 喪考妣 ” 。 ) 、古代對已婚婦女的稱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別, 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 人,庶人曰妻。 )“ 天 、謚號,專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賜予的寓含善 意評價或表揚性質(zhì)的稱號。 ( ) 、謚號專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帶有 評價性質(zhì)的稱號。如文帝、武帝等屬于褒謚,厲 帝、煬帝屬于惡謚。 ( )答案: 對 對 對 錯(士的死曰不祿,庶人之死曰死) 對 錯(一般是賜以國姓,不賜天子的姓氏) 錯(冠族是指名門望族) 錯(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 錯(名供長輩呼喚,字供晚輩或平輩呼喚) 對 錯(搞反

17、了) 對 對 錯(搞反了) 錯(漢武帝是謚號,唐太宗是廟號,康熙是年 號) 錯(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東坡算號) 對 對 錯(不一定是功臣,也不一定是善意的評價) 錯(謚號不一定是皇帝專用,大臣也有) 、 “ 風 ” :風,詩經(jīng)里的 國 ” ;騷,楚 辭里的 離 ” 。后來用 風 ” 借指文采。 ( )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 ) 、四書五經(jīng):四書,指大學中庸論 語孟子;五經(jīng),指詩書禮 易左傳。 ( ) 、左傳,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 書 ( )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 ) 、說文解字,我國第一部字典。 ( ) 、孔雀東南飛和長恨歌合稱為 “ 樂府雙

18、璧 ” ) 、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清史的二十四部 紀傳體史書。 ( ) 、漢書,又名前漢書,東漢班固所著, 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 ) 、 “ 經(jīng)史子集 是中國古籍按內(nèi)容區(qū)分的四大部 類。經(jīng),指儒家經(jīng)典著作;史,即正史。 ( ) 、按照一般說法, ” 指稷(小米)、黍 (黍子)、麥(大麥小麥)、菽(豆)、麻(大麻 子) ( ) 、桎梏,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具,在手上的戴的 為梏,在腳上戴的為桎。 ( ) 、棺是古代盛放尸體的盒或柜,槨是在棺材外面 的大棺材。 ) 、 “ 陛 ” 原來指的是帝王宮殿的臺階之下,后來引申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時,對帝王的敬稱。( ) 、 “ 黜 ” 指人才的進退,官吏的升降。其中 “ ” 指對官員的晉升或進用, “ 陟 ” 指對官吏的降職或罷 免 ( ) 、 “ 徒 ” 是古代刑法。 “ 徒 是奪罪犯一定期限 的自由并強制其服勞役, “ 流 ” 是將罪犯放逐到邊遠 地區(qū)進行懲罰。 ) 、倉廩在古代是指儲藏谷物的倉庫,它是專為災 荒之年用于賑濟百姓而設立的。 ( ) 、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種刑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