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新博物館學定義及基本內容_第1頁
1.3 新博物館學定義及基本內容_第2頁
1.3 新博物館學定義及基本內容_第3頁
1.3 新博物館學定義及基本內容_第4頁
1.3 新博物館學定義及基本內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新博物館學定義及基本內容參考文獻甄朔南:什么是新博物館學,中國博物館,2001年第1期,25-28+32頁。雨果戴瓦蘭 張晉平:新博物館學和去歐洲化博物館學,2005年第3期,第1頁。曹兵武:博物館作為文化工具的深化與發(fā)展兼談社區(qū)博物館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化問題,中國博物館,2011年第1期,46-53頁。侯春燕:新博物館學理念的創(chuàng)新和倡導國際博協(xié)第23屆大會研討主題管窺,中國博物館,2013年第3期,10-13頁。皮埃爾邁朗:新博物館學的確立,國際博物館(中文版),2016年第2期,29-31頁。高原:新博物館學在陶瓷博物館中的實踐以臺灣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中國博物館,2017年第2期,92-

2、98頁。一、新博物館學的發(fā)展歷程(一)提出:社會思潮推動反思20世紀60-70年代 亞非拉的前殖民地國家的獨立、北美馬丁路德金領導的民權運動、拉丁美洲的多個國家反對軍事獨裁、1968年歐洲的學生運動等小地方的“部落”的文化和社會價值重新被發(fā)現(xiàn)和重視批判傳統(tǒng)博物館的精英傾向 (二)新博物館學的興起-改革階段1964年,在墨西哥舉行了博物館周活動,由墨西哥本土的“專家”主導并參與。在美國誕生了“鄰里博物館”代表性的是阿納科斯亞鄰里博物館(1967年創(chuàng)立),由約翰肯納德創(chuàng)建。以此作為工具重建華盛頓特區(qū)的非洲裔居民的民族自尊心,并解決他們對于社會和文化的緊迫需求。 北歐地區(qū)多家戶外博物館建立。1971

3、年國際博協(xié)第9屆大會,提出“生態(tài)博物館”。1972年國際博協(xié)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智利圣地亞哥召開圓桌會議,確立了“整體博物館”的觀念,并成立“新博物館學派”。1984年國際博協(xié)在加拿大魁北克通過魁北克宣言,正式承認新博物館學(運動)。(三)新博物館學的興起-概念形成1984年魁北克宣言:確立新博物館學的基本原則 關懷社群、社區(qū)的需求博物館的最高指導原則博物館學必須擴大其傳統(tǒng)作用以及鑒別、保存和教育功能,需要多學科性、合作、當代傳播手段以及現(xiàn)代化的管理方法新博物館學在保存“物”的同時,著眼于人的發(fā)展,并面向未來新博物館學運動具有科學的、文化的、社會的、經濟的性質成立“國際新博物館學運動”組織(I

4、nternational movement of new museology )(四)新博物館學興起實踐與發(fā)展 工業(yè)博物館,大多分布于歐洲和北美,一般產生于關閉的歷史原址,如礦區(qū)、鋼廠、發(fā)電廠。墨西哥嘗試在首都城市貧民窟建立生態(tài)博物館、學校博物館和社區(qū)博物館 。美國博物館學家哈里森(J. D. Harrison)在1993年發(fā)表的90年代博物館觀念: 新博物館學的觀念是相對于“傳統(tǒng)”博物館學的觀念而言的,并嘗試對過去的概念做一番全面的檢討與批判。它的重心不再置于傳統(tǒng)博物館所一向奉為準則的典藏建檔、保存、陳列等功能,轉而關懷社群與社區(qū)的需求,成為博物館經營的最高指導原則。博物館不再局限于一個固定

5、的建筑空間內,它變成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以全方位、整體性與開放式的觀點洞察世界的思維方式。二、新博物館學定義三、基本內涵1、核心理念:以人為本(Well being of peoples)。新博物館學把工作和關懷的重點放在社會上的人,而不僅僅是博物館的物質基礎藏品。關注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倡環(huán)境教育,強調博物館在終生教育中的獨特作用。2、展陳:博物館陳列應有貫徹博物館功能的明確主題,陳列主題的確定首先要考慮社會效益,其次是經濟效益,傳播(展示)手段要與時俱進。3、功能:強調尊重并展示文化的多樣性,保護原住民文化。4、博物館內涵應博大精深,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博物館學的內涵將與更多的學科交叉。

6、一般地說,新博物館學是指具有一整套關于博物館的目的和功能的側重理論的探討,并且在運作中與傳統(tǒng)博物館學有較大區(qū)別的博物館學。新博物館學與傳統(tǒng)博物館學的差異傳統(tǒng)博物館學新博物館學以何為本物人側重方法、技術目的、理論理論基礎藏品管理、保存技術、陳列設計、歷史學等博物館應為社會及其發(fā)展服務,除方法與技術外,還要懂得自己專業(yè)外的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等發(fā)展策略學術研究、專家為主、精英主義觀眾需求為主、大眾主義、專家參與使命鞏固主流文化,提升文化素養(yǎng),改善社會行為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關懷環(huán)保教育與社區(qū),強調終身教育,提高觀眾素質展示(陳列)手法靜態(tài)的,分類清晰,內容側重過去,學術氣氛濃厚,很少讓觀眾參與,一般認為展示是教誨式的,展出時間較長。動態(tài)的,采用主題單元展示,內容側重現(xiàn)在與未來,采用高科技,盡可能讓觀眾參與,展示為啟發(fā)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