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夢中 唯我獨先覺_第1頁
茫茫大夢中 唯我獨先覺_第2頁
茫茫大夢中 唯我獨先覺_第3頁
茫茫大夢中 唯我獨先覺_第4頁
茫茫大夢中 唯我獨先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茫茫大夢中 唯我獨先覺【內(nèi)容提要】李白飄逸豪邁的背后,隱藏著深深的孤獨。造成其孤獨的根源:一是自我中心意識的過分龐大;二是揮之不去的漂泊感,而這種漂泊無依之感首先是源于他身世的特殊,其次是李白思想的復(fù)雜。李白的一生都在為獲得群體之認同從而擺脫內(nèi)心之孤獨而奮斗?!娟P(guān)鍵詞】李白;孤獨;自我;漂泊感;認同在李白生命中,并不總是飄逸豪邁的自在,逍遙遠游的灑脫,相反,李白始終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無所歸依的漂泊感和孤獨感。李白思想深處有一個孤獨的“自我,這種孤獨的情形源于其內(nèi)心對歸屬的渴望。對于自己的孤獨,李白將其歸因于外部社會,他高喊“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有一種“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送蔡山人?的悲哀

2、。其實,與杜甫的孤苦一生不同,李白的一生幾乎都生活在盛唐時代,這已經(jīng)不能說是“生不逢時了。然而縱觀其一生,卻又不得不說是坎坷曲折的。李白的一生,就像一場一個人的比賽,沒有對手,實力超群的李白遠遠地跑在了世人的前面,最后他成了孤獨的“阿甘。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寫道:“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來,爾其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來,一人而已。“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在李白的詩文里,我們總是看見一個獨吟的孤客,很少看到其與人“忘形相爾汝的熱鬧場景。這一點,李白與阮籍不同,阮籍更多的是亂世的苦悶與悲哀;也不同于陶淵明,陶淵明始終是清醒的、沖淡的,有時

3、也有些寂寞,但很少陷入孤獨。古往今來,李白給人的印象似乎總是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中那個孤獨者的形象,有如空曠原野的一株獨樹,又像一顆孤獨懸掛在深遠天空的星星,飄然立于世人之上,人們對他總是一副仰望姿態(tài),無法與其對語。甚至李白也不同于杜甫,杜甫完全是一種醒著的痛,面對現(xiàn)實他早有獻身的心理準備。杜甫也有孤獨,也有痛苦,如他在?登高?中曾吟道:“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之中也蘊涵著一種深深孤獨。但杜甫卻是一個仁者,他能以真正的儒家精神排解自己的痛苦,無論何時何地,其關(guān)注的目光永遠不只是“自我,而是將目光投向更宏大的世界。正所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4、遠乎??論語泰伯?如錢志熙先生所說:“儒在后世有兩種表現(xiàn),一種是真正的儒家精神,以濟世弘道為原那么,貞剛宏毅為人格;一種是統(tǒng)治者所說的儒術(shù),即指禮法制度,所謂禮儀之士所執(zhí)守的就是這種儒。無疑,杜甫同時具備這兩種表現(xiàn),在其精神深處更執(zhí)著于前者。杜甫幾乎可以算是一個純粹的儒者,所以他不必陷入孤獨。因為儒者是一個群體概念,每一個儒者他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群體中的一份子,自己永遠不是孤立的。李白那么不同,他是一個思想復(fù)雜的人,他沒有純粹的儒家品格,也不純粹是道家精神,他還有俠者、縱橫家等多種精神思想在內(nèi)。對李白的思想,王輝斌先生曾經(jīng)總結(jié)出九種:儒家、法家、道家、佛家、縱橫家、游俠、隱逸、哲學和文學。盡管

5、王氏分類有點不科學,但李白思想的復(fù)雜程度于此足見一斑。思想的復(fù)雜導致人生觀的多極變動之態(tài),因此他沒有一個主導的價值觀。縱觀李白一生,也多是隨心所欲的,沒有絕對信仰,沒有絕對理念,似乎根本不準備為某種理念獻身。更多時候,李白關(guān)注的只是自我,包括自我形象、自我價值以及自我的歸屬。其每一個思想的放出,都是從“我中產(chǎn)生,以致當其思想分開“自我之后,就失去了依附之物,找不到歸屬。對于一個思想擁有者來說,找不到歸屬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為這意味著他將終生漂泊漂泊,如無根的浮萍隨波飄蕩,如飄蕩的云朵,一生彌漫無邊地孤獨。這種孤獨,我們通過細讀李白的詩文作品,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檢校李白全部作品發(fā)現(xiàn),李白的表達

6、角度總是第一人稱的。而“我、“吾、“余等第一人稱的字眼在其詩文中出現(xiàn)頻率之高,令人驚訝:幾乎篇篇有“我。與此相對,其作品中第二人稱出現(xiàn)不多,第三人稱那么極為罕見。試舉幾例:“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卷?古風五十九首?其一“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diào)。卷?古風五十九首?其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將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卷?將進酒?“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卷?遠別離?“狂客落拓尚如此?熏何況壯士當群雄。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鼔。智者可巻愚者豪,世人見我輕鴻毛。卷?梁甫吟?“我欲彎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歸路

7、。卷?獨漉篇?“我見樓船壯心目,頗似龍驤下三蜀。卷?司馬將軍歌?“胡為乎?東風為我吹,行云使西來,待來竟不來,落花寂寂委青苔。卷?久別離?“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卷?南陵別兒童入京?“茫茫大夢中,唯我獨先覺。卷?與元丹丘方城寺談玄作?這樣的例句不勝枚舉,在王琦校注本?李太白全集?中,僅“我字就出現(xiàn)次之多,而“余字和“吾字出現(xiàn)次數(shù)分別是、。而作為李白思想代表之作的?古風五十九首?中,出現(xiàn)“我、“余、“吾之類第一人稱字眼者竟有篇之多??梢姡畎钻P(guān)注的焦點始終有“我,一生立身行事的出發(fā)點總在“自我,其觀察和表達的角度都在“我這個支點上。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自我生命的考慮,一種反思。然而李白這

8、種考慮、反思的結(jié)果是矛盾的、沖突的,因為其過度的自我觀照迷失了儒者的理性而選擇了道家的自我逍遙,使得詩人沉陷于孤獨之中。這點李白不像陶淵明“他一生的努力都在于使自身所遭遇的各種生命矛盾得到一種和諧。這種只關(guān)注自我的生存方式的后果就是寂寞與孤獨。鮑照早在?擬行路難?中說過“古來圣賢皆寂寞,李白承其言道:“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事實上,鮑、李二氏都誤解了歷史,皆誤認為圣賢皆是寂寞孤獨的。這種人生觀照方式,只能讓他們自己陷入迷茫,進而陷入孤獨。北宋理學大家邵雍在?觀物篇外篇?中說:“不我物那么能物物,圣人利物而無我。任我那么情,情那么蔽,蔽那么昏矣。因物那么性,性那么神,神那么明矣。又言:

9、“以物觀物,性也;以情觀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于暗。這就是說,只從自己出發(fā),觀照萬事萬物,容易為“情所蒙蔽,容易偏激,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利物而無我。無論鮑照還是李白,其審視人生的第一出發(fā)點都是“我,因此他們都將寂寞、孤獨。與此相照應(yīng),在李白詩文中“孤獨之意象出現(xiàn)極為頻繁。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獨字就出現(xiàn)有次之多。如“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茫茫大夢中,唯我獨先覺,“獨酌勸孤影,閑歌面芳林,“哀哀歌苦寒,郁郁獨惆悵一類的句子滿卷皆是。此中之“獨顯然含有“孤獨之意。至于其他表示“孤獨之意的如“孤、“單、“一、“愁的字眼也是使用相當頻繁,而內(nèi)含“孤獨之意的如“長風萬里送歸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萬里浮

10、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之類的詩句,那么難以統(tǒng)計。值得注意的是,集中僅標題明示孤獨之意的篇章有相當之數(shù)量,如?獨酌?、?月下獨酌四首?、?春日獨酌二首?、?獨酌清溪江石上寄權(quán)顧二侯?、?秋夜板橋浦汎獨酌懷謝朓?上皆為卷;?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卷和?春日獨坐懷鄭明府?卷;?獨坐敬亭山?、?秋夜獨坐懷故山?上二皆卷等等。此中“獨酌“獨坐之語,顯然是孤獨的寫照。無論是思念親友還是鄉(xiāng)愿之思,都緣起于自身的孤單和內(nèi)心的孤獨。此外,李白集中大量的飲酒詩篇,恐怕亦是詩人孤獨的反映。轉(zhuǎn)貼于論文聯(lián)盟.ll.此中?月下獨酌四首?其一是李白描繪自我孤獨形象最為典型的一首了。其詩曰

11、:“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彷徨,我舞影混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這里,一個孤獨的酒客對月自飲,酣然起舞?!芭e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堪稱描繪孤獨之情的絕妙之句:唯一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的影子,哪怕是“對影成三人我、杯中之影和月中之影,這仍然不過是自己一人而已,杯中也好,月中也好,影子畢竟也不過是影子。從上所引例句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獨字幾乎總是與“我字同時出現(xiàn)。這里,我們完全可以按照邵雍的意思,把“孤獨解釋為“情的一種。詩人“以我觀物,自然為“情所蔽。當李白關(guān)注世界、人生時,其出

12、發(fā)點始終難以分開“自我,那么他必然“情偏于暗,即必陷入無邊的孤獨之中。正如陳來先生所說:“假如人在認識、觀照、體驗、理論以及各種社會活動之前,心中有一個強烈的從自我出發(fā)的意識,以這樣的心態(tài)去與物打交道就叫做任我或以我觀物。其結(jié)果是,情感的發(fā)生就不能做到中節(jié),對于事物的理解就會因為昏蔽而不明。這里的“中節(jié),含有中庸、平和、和諧、靜穆之意。“不中節(jié)就是不平和,也就是偏激。其實,孤獨情緒就是一種偏激的情緒。所以,世人面前飄逸如仙的李白,其“任我的背后其實就是孤獨。“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卷?行路難?其二,“奈何青云士,棄我如塵埃。珠玉買歌笑,糟糠養(yǎng)賢才。方知黃鶴舉,千里獨彷徨卷?古風五十九首?其十五

13、,正是這種情緒的反映。對于這種觀照方式帶來的孤獨之苦痛,也許直到李白的晚年才有些許改變。而改變的緣由恰恰是其對世界、人生觀照方式的調(diào)整。五言絕句?獨坐敬亭山?應(yīng)該算是李白集中最為超脫、平和的一首佳作。其詩曰:“眾鳥髙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里,之所以說李白調(diào)整了觀照方式,正是因為李白在此中終于隱去了“我,而做到泯滅物我、物我同一的莊子所謂“齊物我的“無我之境。此中的山已經(jīng)不再是被動觀照之對象,也具備觀照“我的功能。物我兩相泯滅,才能最后到達和諧之境,到達朱光潛先生所謂“靜穆之境。但是,李白可以做到這一步的時候并不多,這恐怕與其與生俱來的自我中心性格相關(guān)。他這種自我中心的意識

14、在理論上的表現(xiàn)就是對功名事業(yè)的積極追求和樂觀自信。所以,胡國瑞先生強調(diào):“以樂觀信心追求自己理想功業(yè)的積極精神在李白身上始終是居于主導地位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正是這種理想追求和樂觀心態(tài)的表現(xiàn)。但結(jié)果是,自我形象的過分龐大使得李白無視于身邊的別人之存在,無視于現(xiàn)實的丑陋的存在,他陶醉于自我理想的建構(gòu)無視了社會的構(gòu)造,故其結(jié)果不是碰得頭破血流就是墜入孤獨的深淵。李白并不是一開場就是只關(guān)注自我,關(guān)注生命。事實上,他一生都在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注國家。他一生最高的理想就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然后像魯仲連那樣功

15、成身退。如安旗先生所說:“他形形色色的思想中自有一根宏大的紅線貫穿始終。這就是對封建盛世所激發(fā)出來的雄心壯志,要實現(xiàn)偉大的抱負,要建立不朽的功業(yè)。一念之貞,終身不渝,欲罷不能,至死方休。在這一點上,他同屈原一樣,同杜甫一樣,同一切偉大的歷史人物一樣。他們的一生都像一場熱戀,一場苦戀,一場生死戀。確實,李白一生都在朝著“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前進,真誠而又執(zhí)著。日本學者岡村繁說:“李白的這種生活理想看來并非出自知識分子的纖細精微的感覺,而恐怕是來自更為自然,更為野性的感覺。岡村繁先生的說法是準確的。所謂“野性的感覺就是真誠的情感流露。這種流露就是自我情感流露,并非理性的考慮,其難以擺脫“我的出

16、發(fā)點。當這種真性遭到挫折時,將會如一個聲音、一個皮球撞到硬壁而再次彈回原點,從而回到孤獨之境。李白之孤獨的另一根由就是與生俱來的漂泊感,或者說歸屬渴望。造成李白內(nèi)心深處的無依感、漂泊感,筆者以為首先在于李白身份的特殊性,即為胡人血統(tǒng)的身份。李白的身世有如他思想那么飄忽不定。在此,筆者支持陳寅恪先生關(guān)于李白身世的觀點,即李白乃是西域胡人。盡管李白多處聲稱他乃是隴西成紀李氏,并且到處交攀李姓名流,攀結(jié)宗親關(guān)系,但在當時李白始終沒有真正被接納。例如,玄宗曾經(jīng)征召李白為翰林供奉,但始終是把他當作點綴風景的細微人物。岡村繁先生通過比照同時代王維作品,發(fā)現(xiàn)此期間李白幾乎全是一些無關(guān)國家社稷大計的應(yīng)景酬贈之

17、作,而王維卻作有大量關(guān)乎朝廷重大事件的應(yīng)制、應(yīng)教之文,由此得出結(jié)論:李白從來就沒有真正被玄宗重視過11。找不到歸依感,這在李白內(nèi)心深處,無疑會加重那種與生俱來的漂泊感,從而產(chǎn)生可怕的孤獨。其次是對群體的歸屬感的渴望。前文已經(jīng)說到:李白不是一個純粹的儒者。故他在儒者為主流的唐代,難以獲得群體的認同。根據(jù)馬斯洛的理論,人對群體認同之歸屬感的渴望屬于第四層級,屬于高級的精神領(lǐng)域的一種需求。人本能地渴望獲得這樣群體歸屬感,因為這是自我價值得以確立的必要條件。李白一生的行游證明了他這種找不到歸依的孤獨感。李白自多歲出川之后,幾乎遍游天下。李白的遨游雖然客觀上造就了他的詩文創(chuàng)作的輝煌,但就目的而論,其出游

18、決不是像司馬遷一樣是為了創(chuàng)作。岡村繁先生認為,李白之游絕非簡單的遨游,而是為了尋找援引之人,尋找出仕的時機。事實上,包括李白揚州“散財三十萬金在內(nèi)的種種行為,都不是為顯示富公子哥兒的灑脫,而是為了結(jié)交友朋。而其結(jié)交友朋的目的,外表上是為了尋求出仕時機,更深處實際上是為了獲得群體認同,獲得歸依感,從而擺脫內(nèi)心可怕的孤獨。可以試舉一例以說明李白心語之跡。如?春日獨坐寄鄭明府?一詩:“燕麥青青游子悲,河堤弱柳郁金枝。長條一拂春風去,盡日飄揚無定時。我在河南別離久,那堪對此當窗牖。情人道來竟不來,何人共醉新豐酒。一位朋友的踐約竟然讓豪放的李白如此悲愁,如此無所適從,令人費解。外表上是李白情深義重,在乎

19、友誼,其實,筆者更以為:詩人李白在此是害怕朋友爽約而觸動其心底的孤獨心弦。“情人一詞與今天的意義不同,但無論如何在李白這里是一個表露心靈的詞眼。李白本能地對群體有一種歸依的渴望,這可從李白集中的大量酬贈詩得到明證,如?上李邕?卷、?贈常侍御?卷、?贈汪倫?卷、?別金陵諸公?、?別廣陵諸公?卷、?黃鶴樓送孟浩然?卷、?酬崔侍御?卷、?上韓荊州?、?上安州裴長史書?卷等。當李白得到賀知章的稱贊時狂喜之情溢于言表,此處的欣喜并不完全是因為遇見了伯樂,可以向世人宣告自己的天才,實際上,李白從來不擔憂自己的才華不為人所知,此處其欣喜之情更多是源自他認為自己獲得了人們的認同,找到了歸依感。鄧曉芒先生說:“

20、中國人幾千年來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人之所以會誤解自己,是因為自己還不夠誠,所以只要這次我可以做到絕對的誠,人就絕對不可能誤解自己。我這次是否做到了絕對的誠,這同樣沒有一種確定的標準,也只是一種未嘗欺心的自我感覺。而這種感覺卻阻止了我對自己再作一步疑心和追問甚至足以使人自我膨脹到天上地下,惟我獨尊,對自己本心這種幾乎是本能的中止判斷其實是出于一種恐懼,即害怕墮入內(nèi)心的無底深淵,失去安身立命的結(jié)實根據(jù)。12李白一生以“將復(fù)古道,非我而誰歟的姿態(tài)自居,高喊“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其實是一種自我價值的追問與確認。誠然,李白“清水出芙蓉般的態(tài)度是真誠的,但仍然沒有免于孤獨。因為他過于相信自我的“真誠,忘記了現(xiàn)實準那么的存在,這種準那么鄧曉芒先生承康德意思稱之為“偽善。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