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317條疏解_第1頁
傳習錄317條疏解_第2頁
傳習錄317條疏解_第3頁
傳習錄317條疏解_第4頁
傳習錄317條疏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317】 先生曰:先儒解“格物”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謂 一草一木亦皆有理1,今如何去格?縱格得草木來,如何反來誠得自家意2? 我解“格”作“正”字義3,“物”作“事”字義。大學(xué)之所謂“身”, 即耳、目、口、鼻、四肢是也。欲修身便是要目非禮勿視,耳非禮勿聽,口非禮 勿言,四肢非禮勿動4。要修這個身,身上如何用得工夫?心者身之主宰,目 雖視,而所以視者心也,耳雖聽,而所以聽者心也,口與四肢雖言、動而所以言、 動者心也。故欲修身,在于體當自家心體,常令廓然大公,無有些子不正處5。 主宰一正,則發(fā)竅于目,自無非禮之視;發(fā)竅于耳,自無非禮之聽;發(fā)竅于口與 四肢,自無非禮之言、動,此便

2、是修身在正其心6。然至善者,心之本體也,心之本體那有不善?如今要正心,本體上何處用得 功?必就心之發(fā)動處才可著力也。心之發(fā)動不能無不善,故須就此處著力,便是 在誠意。如一念發(fā)在好善上,便實實落落去好善,一念發(fā)在惡惡上,便實實落落 去惡惡。意之所發(fā)既無不誠,則其本體如何有不正的?故欲正其心在誠意,工夫 到誠意,始有著落處。然誠意之本,又在于致知也。所謂“人雖不知而己所獨知”者7,此正是 吾心良知處。然知得善,卻不依這個良知便做去,知得不善,卻不依這個良知便 不去做,則這個良知便遮蔽了,是不能致知也。吾心良知既不能擴充到底8, 則善雖知好,不能著實好了,惡雖知惡,不能著實惡了,如何得意誠?故致知者

3、, 意誠之本也。然亦不是懸空的致知,致知在實事上格。如意在于為善,便就這件事上去為, 意在于去惡,便就這件事上去不為。去惡固是“格不正以歸于正”,為善則不善 正了,亦是“格不正以歸于正”也。如此,則吾心良知無私欲蔽了,得以致其極, 而意之所發(fā),好善去惡,無有不誠矣,誠意工夫?qū)嵪率痔幵诟裎镆?。若如此格物?人人便做得,“人皆可以為堯舜”9,正在此也。注釋:1小程子:“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須是察”。傳習錄117 條 日孚曰:“先儒謂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 如何”?先生曰:“夫我則不暇,公且先去理會自己性情。須能盡人之性,然后 能盡物之性”。傳習錄129 條 “若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

4、即工夫始有下 落。即為善去惡,無非是誠意的事。如新本先去窮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蕩蕩,都 無著落處。須用添個敬字,方才牽扯得向身心上來。然終是沒根源”。傳習錄86 條 問格物。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 也”。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 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傳習錄 119 條 先生曰:“為學(xué)工夫有淺深,初時若不著實用意去好善 惡惡,如何能為善去惡?這著實用意,便是誠意。然不知心之本體原無一物,一 向著意去好善惡惡,便又多了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書所謂無有作好作 惡

5、,方是本體。所以說有所忿懥好樂,則不得其正”。大學(xué):“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 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朱子大學(xué)章句:“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傳習錄225條 先生曰:“我輩致知,只是各隨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見 在如此,只隨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所知擴充到底, 如此方是精一功夫”。孟子告子下 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何以異于人哉?堯舜與人同耳”。疏解:孔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顏子請問其目, 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

6、勿言,非禮勿動”。非禮勿視、聽、言、 動,是克己復(fù)禮的功夫,還是從萬物一體之仁起仁民愛物之“用”?其實對于顏 子來說,“成己,仁也”與“成物,知也”兩個環(huán)節(jié)幾乎是合一的。而仲弓同列 德行科,問仁,孔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區(qū)分一個盡己之“忠”與對人之“恕”。孔子對顏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對仲弓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從中也可體會出“顏冉之學(xué),其高下淺深, 于此可見”。程子與朱子對“非禮勿視”一節(jié)解釋得很到位。“非禮者,己之私也。勿者, 禁止之辭。是人心之所以為主,而勝私復(fù)禮之機也。私勝,則動容周旋無不中禮, 而日用之間,莫非天理之流行矣”。 程子曰

7、:“顏淵問克己復(fù)禮之目,子曰,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應(yīng)乎 外,制于外所以養(yǎng)其中也”??思簭?fù)禮為仁,仁是大本之“中”,“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其實是孟子所謂“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 至也”,或中庸“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孟子曰:“君子所性,仁、義、 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視聽言動是“四體不言而喻”的境界,是“踐形”,是“率性”?!坝奚肀闶且糠嵌Y勿視,耳非禮勿聽,口非禮勿言,四肢非禮勿動”。 陽明以論語“非禮勿視”等四節(jié)目來解大學(xué)“修身”,并說:“要修這 個身,身上如何用得工夫”;

8、“故欲修身,在于體當自家心體,常令廓然大公, 無有些子不正處,主宰一正,則發(fā)竅于目,自無非禮之視”。如果把“非禮勿視” 簡單理解為“不符合禮的事物就不去察看”,這是“不曉得頭腦”。若曉得頭腦, “非禮勿視”則是“主宰一正,則發(fā)竅于目,自無非禮之視”,朱子所謂“日用 之間,莫非天理之流行矣”。迄今只有陽明揭示出大學(xué)“修身在正其心”章的義理,朱子對“修身” 章的注解偏離了主旨?!八^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 程子認為“身有之身當作心”,是錯誤的,應(yīng)該是“身有所忿懥,則心不得其正”。 “正”與“不正”在“心”不在“身”,這才是“從本原上用力”,所謂“行有 不得者,皆反求諸己”。中

9、庸曰:“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 強哉矯”。大學(xué)“修身”章強調(diào)不能有“所”,如同 中庸全篇反復(fù)強 調(diào)“不顯”(“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靶?正則中,身修則和”,反之,一旦有“所”,則是“流”而不“和”,心體也不 能“中立而不倚”。中庸首章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惟有“慎其獨也”, 才能全得大本之“中”,從而實現(xiàn)“發(fā)而皆中節(jié)”。只是大學(xué)之“修身”是 “誠于中,形于外”,不及中庸“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的境界高?!靶牟辉谘桑暥灰?,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人之視、聽則必然有所視、有所聽,這是“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其結(jié)果是

10、“不能反躬,天理滅矣”?!靶牟辉谘伞闭欠辞笾T己,化“所”為“能”以復(fù) 其心體,此本是修身功夫,陽明所謂“體當自家心體,常令廓然大公,無有些子 不正處”。而朱子說“心有不存,則無以檢其身”,認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是身不得其修的表現(xiàn),正好解釋反了。大學(xué)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八條目所蘊含的義理,子思在中庸23章 以“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這樣一段更精煉的文字予以闡發(fā)。 大學(xué)“修身”以下四條目其實不是功夫,而是從心體起“用”,正如中庸 23 章“誠則形”以下只是效驗,功夫全在“致曲”上。當說“此謂修身在正其 心”,似乎“正心”是“修身”之功夫。但陽明說:“心之本體那有不善?如今 要正

11、心,本體上何處用得功?必就心之發(fā)動處才可著力也”。四句教前兩句“無 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也是此意?!坝湫恼?,先誠其意”,“正 心”之功夫又追溯到“誠意”。雖然“意誠而后心正”,但大學(xué)“正心”環(huán) 節(jié)不可省略,它是八條目中功夫與效驗之間的分界:從“格物致知誠意”到“正 心”,是由功夫復(fù)歸本體;從“正心”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從 “體”起“用”。中庸言“性”不言“心”,內(nèi)外本末一以貫之,所謂能盡其性,則能盡 人之性、物之性,不必在“用”外別立一個心“體”。中庸說“中”不說“正”, 本體即功夫,功夫即本體。而大學(xué)則區(qū)分終始、本末,終始體現(xiàn)在“欲必 先”的格式,本末體現(xiàn)在“壹

12、是皆以修身為本”一句。既然“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以修身為本,其實是以正心為本。因為修、齊、治、平是效驗而不是功夫, 所以它們不是動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均不是一個“動詞+賓語”的結(jié) 構(gòu)。陽明說:“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個明明德,雖親民亦明德事也”。 如修身是明明德于身,齊家是明明德于家,“心無本體,工夫所至,即是本體”, 反之,則是“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故身、家、國、天下均是“心”,是“主” 而不是“客”。大學(xué)之格物、致知、誠意才是功夫,相當于中庸“其次致曲,曲能 有誠”?!扒毕鄬τ凇罢\”而言,有內(nèi)外、開合、往來。“致知在格物”是“往 者屈也”,“誠意”是“來者信也”?!疤煜?/p>

13、之物如何格得?且謂一草一木亦皆 有理,今如何去格?縱格得草木來,如何反來誠得自家意”。為了避免格物致知 “茫茫蕩蕩,都無著落處”,須“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 有下落”,所謂“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故格物致知之“往”其實是“始條 理也”,“誠意”之“來”是“終條理也”。無“始”則無“終”,不開花哪能 結(jié)果?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爸挛嵝闹贾撸?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陽明以“致良知”來解“致知”,從 心體上說格致功夫,才真正打通“格物致知”與“誠意”。中庸曰“成己, 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nèi)之道也”,在大學(xué)則是“事事物物皆 得其理”的同時,也“誠”了自家之“意”。既然“合外內(nèi)之道也”,向外擴充 之“致知”,即是反身而誠之“誠意”,“吾心良知擴充到底”,此正是“終條 理也”。故陽明曰:“故致知者,意誠之本也”。既然“致知”是“誠意”之本,那么大學(xué)“致知在格物”一句所蘊含的 義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