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怎么寫作_第1頁
蘇東坡怎么寫作_第2頁
蘇東坡怎么寫作_第3頁
蘇東坡怎么寫作_第4頁
蘇東坡怎么寫作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 蘇東坡怎么寫作1500多年前,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道:“為情者要約而寫真,為文者淫麗而煩濫。意思是說,為了表達情感而寫出的文章,一般都能做到文辭精練、內容誠懇;而一味為了寫作勉強寫成的文章,往往看似文辭綺麗精彩,實則內容煩亂泛濫。近段時間,翻閱幾本與名山、名人、名篇等有關的圖書,發(fā)現蘇東坡便是一位文筆夸誕、文風嚴謹,人到心到、求真寫真的文學家。蘇東坡的一生,為后人留下了2700多首詩、近三百首詞和卷帙浩繁的散文作品。其數量之巨,為北宋有名作家之冠;其質量之優(yōu),堪稱北宋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至今廣為流傳、常頌

2、常新。其所以然,除了自身出類拔萃的文采,還與要約寫真的文風密不可分。以蘇東坡那首婦孺皆知、極具哲理的題西林壁為例。雖然只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短短四句,卻并非一氣呵成、信手拈來的,而是他花費10多天時間,身臨其境、深入其山,細心觀測和思考,認真提煉與升華的結晶。蘇東坡要約而寫真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由此可見一斑。而賞析了石鐘山記,蘇東坡超凡的文采、嚴謹的文風躍然紙上,感人至深。石鐘山,海拔61.8米,相對高度約40米,面積則僅有0.2平方公里。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石鐘山風景獨特秀麗在長江與鄱陽湖的會集處,渾濁的江水,碧藍的湖水,“劃出了一

3、條涇渭明顯、奔流不息的水上“分界限。而當人們登至山頂時,可遠眺廬山煙云,能近睹江湖清濁自古以來,石鐘山便是長江沿線主要景點之一、鄱陽湖上一大奇景雖然“個頭不高、“塊頭不大,卻傲然挺立于長江之岸、鄱湖之濱,既似一道自然屏障,又如一把穩(wěn)固巨鎖,牢牢“掛在湖口縣大門前,故有“江湖鎖鑰之稱,端的是軍事要塞。但凡人名、地名、山名、水名,都有各自名稱的“緣由或“說法。石鐘山,石是明擺著的,看得見,摸得著;鐘也好理解,其基本字義是“金屬制成的響器。然而,石是怎樣與鐘“掛鉤的,“依據何在?盡人皆知,只要是山,大都有石。而偉岸身軀下,激流激蕩中的石山、石壁多了去。譬如赤壁,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謫居黃

4、州時,就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慨嘆:“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但也只能“卷起千堆雪罷了,并不會發(fā)出鐘鼓響聲。唯獨這座小小的石鐘山,竟與“鐘聯(lián)系在一起,這讓蘇東坡好生古怪。在蘇東坡之前,探析并認可石鐘山名稱由來的人有:南北朝時期大名鼎鼎的北魏官員、地理學家酈道元,他認為石鐘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風振動波浪,水和石頭相互拍打,發(fā)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因此而得名。唐朝詩人、江州刺史李渤,在石鐘山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擊它們,凝聽聲音,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亮而洪亮,鼓槌中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余音逐漸消失,便相信自己找到了石鐘山命名的依據。蘇東坡寫石鐘山記時,已年近半百。憑他的閱

5、歷與經歷、名氣和才氣,只要借用前人的說法,在“約定俗成的基礎上,順水推舟,抒發(fā)一番感情;借題發(fā)揮,生發(fā)幾句慨嘆,即可大功告成。可是,抱著“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理念的他,寧可多吃力氣、多吃苦頭,也要探明事實真相。元豐七年(1084)六月,當蘇東坡送兒子蘇邁抵達湖口后,寺僧依照讓人“手持斧頭、擇石而擊的“老套路忽悠蘇東坡。他臉上堆笑,可心里質疑。況且,蘇東坡手頭缺少可靠而必要的佐證材料。假若閉門造車,寫出來的東西,綺麗自然不成問題,真實難免大打折扣。這不是蘇東坡的文風。怎么辦?這天晚上,天公作美,在敞亮的月光下,蘇東坡毫不躊躇地和兒子坐著小船來到斷壁下面。但見巨大的山石傾斜而立,有千尺

6、之高,宛如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想要攻擊人,蘇東坡不免有點心驚,正想要回去時,突然響亮的聲音從水上發(fā)出,像連續(xù)不斷的敲鐘擊鼓。就連不曾到過這種地方的船夫,也感到十分害怕,巴不得快快離開。而求真心切的蘇軾,卻讓船逐漸地靠近考察。這才發(fā)現,“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原來,山的下面都是些孔洞石縫,不知它們有多深,微波沖入其中,水波激蕩因而發(fā)出這樣的聲音尋根究底、探明緣由后,胸有成竹的蘇東坡揣摩,酈道元的所見所聞,大約和自己的一樣,可是他描述不夠詳細;士大夫不樂意用小船在夜里到懸崖絕壁下面觀測,自然沒有誰能知道個中奧秘;漁人和船夫,或許知道石鐘山命名的“由頭,卻無法用文字來記載。這大約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來龍去脈的真正理由。于是,他經過一番思考,大筆一揮、瀟灑寫來,記錄下來自己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藉此嘆惜酈道元記事的簡潔,譏笑李渤見識的淺陋。就這樣,石鐘山記如一朵奇葩,燦然盛開了。隨著時光的流逝,山,因文聲名遠揚;文,因山千古流傳。上月底,我借前往九江加入戰(zhàn)友女兒婚宴之機,再次登臨石鐘山?;匚督涍^900多年歲月檢閱的石鐘山記題西林壁等蘇東坡散文和詩篇,我的心中,既仰慕他超凡脫俗的文采,更欽佩他是要約寫真的典范。曹丕講:“蓋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柳青說:“作家是以60年為一個單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