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史研究課件_第1頁
會計史研究課件_第2頁
會計史研究課件_第3頁
會計史研究課件_第4頁
會計史研究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會計史研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會計研究所康均博士1會計史研究對象會計史是研究會計產生、發(fā)展的歷史進程,探索其歷史運行規(guī)律并將這些規(guī)律用于預測會計未來發(fā)展方向的科學。它既是會計學科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進行會計理論研究的先導部分,會計史學的研究始終涉及到會計學的精華部分。會計史是會計知識的海洋,會計思想的寶庫。是會計文化中的文化,會計理論中的理論。2學習意義 (1)有助于我們了解會計學科的根基由來與現(xiàn)在?!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 。歷史是現(xiàn)實的活水之源“在所有的學科里,理論和概念都是在歷史的持續(xù)中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思想導致另一種思想,我們今天的現(xiàn)狀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賴于昨天的成就。

2、 ”享德里克森會計理論3(2)有助于我們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正確把握會計學科的現(xiàn)狀。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1938年美國的McKesson&robins公司倒閉事件與GAAS的出臺以及“應收賬款必須函證、存貨必須盤存” 審計方法的強制執(zhí)行。4(3 )探索會計發(fā)展規(guī)律,科學地預測會計學科的未來發(fā)展趨勢。 史學將提供給人們其他學科所不能給的兩個概念:一個是全面的概念,另一個是必然的概念。5教材及學習參考書(中文部分)會計史研究(第一卷),郭道揚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版會計發(fā)展史綱,郭道揚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中國會計史稿(上、下)郭道揚編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

3、2、1988年版會計大典(第二卷會計史),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版7 西方會計史(上),文碩著,中國商業(yè)出 版社,1987年版 會計思想史,(美)邁克爾查特菲爾德著, 文碩等譯,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89年版 會計發(fā)展史,(蘇)索科洛夫著,陳亞民 等譯,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90年版 郭道揚先生的有關文章,主要參考會計 研究、財會通訊、財會月刊8導論歷史觀會計環(huán)境會計環(huán)境系指與會計產生、發(fā)展密切相關,并決定著會計思想、會計組織、會計法制、會計理論、會計方法、會計工作發(fā)展水平,以及與會計相關聯(lián)的財務、審計發(fā)展的客觀歷史條件及其特殊情況。10會計環(huán)境的正面構成要素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科學技術水平社

4、會文化教育水平 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發(fā)展、文化的影響 11第一講會計的起源 第一章會計思想與行為的起源 第一節(jié)會計思想、行為產生的 歷史動因12第一節(jié) 會計思想、行為產生的歷史動因一、會計思想、會計行為產生的 根本前提條件人類最早會計思想、會計行為的產生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直接影響的結果14基本結論P28(一)只有在人類生產行為發(fā)生之后,才有可能產生人類最早的會計思想、會計行為。(二)社會生產是推動人類原始會計思想、會計行為產生的第一歷史動因,是兩者產生的根本前提條件。15(一)在蒙昧時代的低級階段由古猿向人的轉變(二)在舊石器時代的初期,由“自然主體”向征服自然的“生產主體”轉變(三)在舊石器時

5、代中晚期(距今約十至二、三萬年)人類進入定居性及生產型經濟發(fā)展階段1.生產水平的提高 2.生活水平的提高17第二節(jié)史前時期計量、記錄行為產生、發(fā)展的歷史演進階段(1)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歷史劃期會計的歷史起點:簡單刻記與直觀繪圖記事階段(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客觀現(xiàn)實迫使人們不得不在頭腦之外的自然界去尋找?guī)椭M行記事的載體,以及進行計量、記錄的方法了。18會計歷史起點時期的計量、記錄方法(1)簡單刻記方法(2)直觀繪圖記數、記事方法(3)舊石器時代中晚期計量、記錄方 法發(fā)明應用的意義。19(1)簡單刻記方法p36簡單刻記是古代原始人最初采用的一種計量、記錄方法。通常以堅硬的石器等為刻具,在巖石等載體

6、上刻劃出簡單、直觀的條紋或缺口來反映一定的經濟數量或事物。20(2)直觀繪圖記數、記事方法直觀繪圖是舊石器時代中晚期與簡單刻記并存的一種計量、記錄方法。通常是描繪所需記錄事物或經濟活動的具體形象反映經濟事物的數量。21(3)舊石器時代中晚期計量、記錄方法發(fā)明應用的意義。歷史起點;與數學、藝術起源的歷史淵源關系;與語言、文字的歷史淵源關系22(二)新石器時代人類改進計量、記錄方法的動機1.管理生產;2.管理生活;3.管理物品交換24黏土標志:遠古時代中東地區(qū)原始人類所采用的一種計量、記錄方法,通常將計量、記錄不同農業(yè)收獲的黏土標志存放在刻有以特殊符號作封殼標記,表明所記事物品名與數量的大黏土殼內

7、。它反映了由刻符記事與繪圖記事向“書契”計量、記錄方法萌芽階段的過渡。(三)新石器時代人類計量、記錄方法演 進、應用狀況 1.刻符計量、記錄法及其進步的四個方面p492.繪圖計量、記錄法P613.中東地區(qū)的黏土標志P644.復雜黏土標志的歷史性進步。P69251.結繩計量、記錄法(1)中國的結繩計量、記錄方法P82(2)國外的結繩計量、記錄方法:印加人p83(3)結繩計量、記錄方法的重要意義p85 (二)原始社會末期的計量、記錄方法與變革中經濟 “書契” 方法的萌芽、產生27會計的起源結繩已表現(xiàn)出后世賬簿記錄的原理,明確了賬目的幾個要素:記錄對象、應記數量、數量變化及結果數學的起源明確了數與事

8、物的關系,顯示了具體的計算方法、過程與結果統(tǒng)計的起源文字的起源文字創(chuàng)造方法“六書”中的指事、會意兩種方法的運用282.經濟類“書契”記錄方法的產生(1)“書契”表現(xiàn)要素的構成 必須以刻記為手段,具有契刻的基本特征 必須是用文字形成的記錄 “書契”內容的組合形成初步的規(guī)則 記錄哪些內容; 文字和數字的排列組合方式、事件記錄先后順序; 記錄載體的收藏與保管29(2)“書契”計量、記錄方法的產生數碼及運算方法的創(chuàng)造及在“書契”中的應用其一,原始數碼創(chuàng)造的成因及其歷史過程p91 “數生于手”;石子計數;以其他實物作為數碼及計算工具其二,原始數碼在“書契”記錄中的應用p98 兩河流域古代巴比倫神庫中的“

9、寺廟賬單” 實物計量單位的創(chuàng)造與應用數碼只能反映數量,不能反映事物,因此需要計量單位原始交換需要衡量標準:兩種標準:以人體為量度;取用自然界天然物件為量度數碼、實物計量單位與文字的配合應用。只有三要素結合,才能反映完整的經濟信息:數量、實物、內容30第三節(jié)研究人類會計思想與行為起源 所揭示的基本問題一、人類會計思想、會計行為產生的根本前提條件(一)人類的生產行為的發(fā)生是人類會計思想、會計行為產生的根本前提條件(二)人類的會計思想、會計行為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三)生產剩余物品的出現(xiàn)既是衡量人類生活得到保障的標志,而又是衡量人類最早會計思想、會計行為得以產生的重要標志。31二、人類會計思想

10、產生、形成的邏輯思維活動過程三、原始計量、記錄方法演進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基本歷史規(guī)律(一)社會生產越發(fā)展,所體現(xiàn)出來的經濟關系越復雜,人類發(fā)明創(chuàng)造與應用的原始計量、記錄方法便越進步。(二)原始交換關系是推動原始計量、記錄方法發(fā)展的一個關鍵性力量。(三)會計發(fā)展史上的第一次變革發(fā)生于原始公社向奴隸制社會更替之際,主要進步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32四、原始計量、記錄工作的歷史地位五、人類起源階段會計與相關學科之間的關系六、原始計量、記錄行為發(fā)生與發(fā)展所體現(xiàn)出來的管理目標:私有占有財產現(xiàn)象出現(xiàn)之前與之后有巨大不同33第二章“會計 ”命名的起源“會計”命名起源的研究意義會計的本質第一節(jié)中國“會計 ”命名起源之爭

11、議一、起源于夏代之說史記夏本紀“自虞夏時,貢賦備矣,或言禹會諸候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 ”“會計”命名不可能起源于夏代的原因二、起源于戰(zhàn)國時代之說先秦時代記載有“會計 ”的部分著作戰(zhàn)國策齊策“孰習計會?”孟嘗君與馮諼 “會計”命名不可能起源于戰(zhàn)國時代的原因34第二節(jié)“會計”命名起源及其基本概念的形成一、“會計”命名起源于西周時代的背景原因(一)農業(yè)、手工業(yè)生產效及商業(yè)的發(fā)展農業(yè)發(fā)展;手工業(yè)分工號稱“百工”; 商品交換范圍擴大、種類增多、 “質人”管理官營交換市場、使用金屬貨幣(二)經濟制度與文化的發(fā)展“井田制”;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鐘鼎文出現(xiàn)35二、關

12、于“會計”命名起源于西周時代的考證(一)“會” 與“計”二字造型、立意考證許慎說文解字 “會,合也”。(二)“會計”命名產生過程的考證分析P1341. “會”字產生與應用的歷史過程2. “計”字產生與應用的歷史過程3. “會”與“計”構詞連用的意義 清代焦循注釋孟子萬章下之注解“會,大計也。然則零星算之為計,總行算之為會”。36第三節(jié)研究“會計”命名起源所說明的問題“會計”命名的出現(xiàn)與應用是社會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們在管理國家經濟與私人經濟中開始重視會計工作的結果。西周時代“會計”命名的出現(xiàn)與應用形成了世界上最早關于“會計”概念的解釋,是中國古代會計發(fā)展史上的一大貢獻。37“會計”命

13、名的出現(xiàn)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是我國古代會理論發(fā)端的一種表現(xiàn)。通過“會計”命名的產生與應用,以及古人在周禮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對其特定含義的認識中可知,管算結合,古今一理。古代人們和近代人們對“會計”概念的認識存在著根本差別。38第二講中國古代官廳會計組織 部門的產生與發(fā)展第三章會計專職與職能部門的起源第四章 官廳財計職能部門在封建制時代 的發(fā)展第五章 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時期政府會計 職能部門的發(fā)展39第三章 會計專職與職能部門的起源第一節(jié)“會計”專職的起源一.會計專職產生的歷史原因(一)經濟動因。生產規(guī)模的擴大,管理活動的復雜,使得原來由氏族首領兼任的計量、記錄工作逐漸由專人擔任。(二)政治

14、動因。階級和國家出現(xiàn)以后,為了維護私有財產和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行,需要對生產活動及財產增加和減少加強管理。40二.會計專職的產生及其反映出的問題會計專職產生的歷史實證P193-197會計專職產生的歷史史實說明的問題1.以權力對經濟進行控制為出發(fā)點,逐步形成了由“王”直接控制的經濟管理專職及其經濟職能部門的萌芽形態(tài),從中既體現(xiàn)了一種經濟集權的需要,也同時體現(xiàn)了一種管理的需要。2.從分工管理著手,以分門別類對不同經濟環(huán)節(jié)進行管理為出發(fā)點,按經濟管理環(huán)節(jié)確定某種管理專職,并逐漸圍繞對國家的收入與支出的管理,在若干管理專職的基礎上構建了原始的財計部門的基本框架,是創(chuàng)立國家所必須的一個前提條件。413.在

15、軍事民主制體制下,公有或私有部分經濟收支事項的管理最初都是通過簿記工作者的作用具體體現(xiàn)出來的。4.在“簿記”僅僅作為一種附帶性工作時期,尚無法具體明確“簿記”工作的受托責任,然而,當簿記作為一種專職工作出現(xiàn)之后,“簿記”專職所體現(xiàn)的受托責任便在經歷萌芽階段之后被確定下來。42第二節(jié)官廳會計職能部門 的產生與初步發(fā)展一.官廳會計職能部門的概念與建立標志概念:官廳會計系我國古代對于國家會計的統(tǒng)稱。標志: (1) 會計已成為國家事務中的一項專門工作,而且這項工作在國家財政經濟管理工作中已占有一定地位。 (2) 在國家財政經濟組織體制中,對會計部門的設置巳在了適當的安排,會計官員也在了相應的配備。 (

16、3) 會計事項處理方面已有一定之規(guī),并且采用了一定的會計方法,會計工作已能夠正常展開。43二.中國奴隸制時代的財計官制在奴隸制國家各職能部門建立之初,財政與會計職官,以及職能部門在建立建立過程中便形成了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會計工作以財政為本,財政工作以會計為依托。故統(tǒng)稱“財計”。 1.國外奴隸制時代的財計職能部門建設 2.中國奴隸制時代的財計官制周禮一書所反映出來的周代的財計官制周王之下設六卿,天官之長大宰為六卿之長,總攬王朝政務大權,包括財計籌劃、組織與管理。下設兩大職能部門。參考圖P222441. 會計組織部門最高長官為司會。具體職能: 組織對官廳財政收入的全面核算,定期提供會計報告,供大

17、宰理財使用,接受周王檢查。 通過定期鉤考,監(jiān)督各種稅收的實現(xiàn)及財物在各管理部門的收支動態(tài)。凡財用必管,凡會計必攬。 通過下屬司書掌管戶籍及土地圖冊,將此數據作為考核稅賦征收的依據。司會其下設置四個職能部門:司書(擔任會計一職)具體主管會計核算;職內,職歲、職幣(三者共同擔任出納一職)。452. 國庫組織部門。最高長官為小宰,與司會平級,掌握預算。國庫具體領導官員為大府,級別低于小宰。大府之下,分倉設官專庫管理。大府的職責有四: 總管國庫的財物收入(部分稅賦收入除外); 統(tǒng)領各庫長官,組織財物保管; 總管國庫的財物支出(地方地方所管部分除外); 歲終組織總考國庫財物入出,向上報告考核結果。 46

18、3. 部分稅收事務由地官大司徒主管。大司徒系統(tǒng)分掌賦稅收入組織工作,從稅種方面講主要集中在商稅與農牧稅賦的組織管理方面。也包括部分雜稅。商稅征收由司市下大夫征收,由泉府負責錢幣保管。商稅可用于賒貸;農業(yè)稅由載師、閭師及縣師負責,所收糧谷的保管發(fā)放由稟人負責。474. 周禮中財計官制確定與組織設置的總體格局及其所體現(xiàn)的總精神:“九府出納,統(tǒng)由司會監(jiān)管”“九府出納”:九府是指職內、職幣、大府、玉府、內府、外府、泉府,及春官宗伯統(tǒng)管之下的天府與秋官司寇統(tǒng)管之下的職金。天府掌管祖廟里的全部財物,職金則掌管錫石、顏料和罰金。由于以上九大保管部門掌管著整個王朝的財物保管與收發(fā)工作,故史稱“周禮九府”。48

19、統(tǒng)由司會監(jiān)督 從組織設計方面講,在這“九府”之間也存在著相互牽制關系,其中總出納部門(職內、職幣)起總控制作用,通過大府、地官、春官、秋官系統(tǒng)控制國庫,而大府直接控制玉府、內府和外府。這九大保管出納部門又統(tǒng)一受到司會的控制。司會通過司書控制總出納部門,而總出納又控制著國庫組織系統(tǒng),這樣,最終使王朝的財物保管、出納之權通過會計核算都置于司會控制之下。495.歷史的進步性P2271. 圍繞中央行政系統(tǒng)分部建制的組織格局已更加明確,為封建制時代的財計組織系統(tǒng)建設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組織實踐基礎。2. 獨立的會計職能部門的產生及會計、出納內部分工關系的框架已經形成。3. 會計與稅務、國庫組織及職官設置分工

20、明確,責任界線清楚,并逐級形成了受托責任。 504.在財計組織構建中,已形成了一種經濟牽制關系。5. 國庫組織系統(tǒng)的形成,構建了專庫責任管理關系。6. “九府出納”統(tǒng)歸司會控制的思想是對世界財計組織建設的一大貢獻。7. 宰夫就地考核與監(jiān)察職能體現(xiàn)了官廳組織中審計職掌與審計思想的萌芽。51第四章中國封建制時代的財計組織建設及其運行規(guī)律一.秦漢時期的財計組織部門與職官設置(一)秦代的財計官制1.中央的財計組織皇帝專權,下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權分立。秦代將國家財政與皇室財政分開管理。治粟內史為掌管國家財政的最高長官。下設太倉令、大內,分管糧谷收支及糧谷以外其他財物的收支。國庫基層會計人員為“計”

21、。少府掌皇室財政的最高長官。掌管皇室的山海池澤與官辦手工業(yè)收入。下設庫官及會計官員,分工理事。522.地方財計組織。秦代實行郡縣制??な貫橐豢ぶL,主管財政,負上計之責??h令負責一縣上計?;鶎訒嬋藛T為“計”。每年郡縣兩級都須通過遞交“上計”報告的方式,將財政收入上交情況及地方財政收支情況向中央呈送公文,接受中央財計與監(jiān)察部門的審查。53(二)西漢時代的財計官制 1.中央財計組織。在中央財計組織設置方面,西漢因襲秦制將財政組織機構劃分為國家財政與皇帝財政兩大系統(tǒng)。會計處理各依其據,分別報告各負其責。兩者既有聯(lián)系,而又相互制約,通?;适沂杖敕e蓄多用作國家財政支出不足之調劑。在國家財政系統(tǒng)方面,漢

22、初以治粟內史掌理,統(tǒng)率財計官員各司其事。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為大司農。為國家財政最高執(zhí)行官,國家的一切財政收支歸其統(tǒng)一籌劃,國庫收發(fā)亦由其承擔調度供應之總責,而且凡倉儲、貨運、水利,以及官辦經濟事業(yè)均由其統(tǒng)管。54大司農以下設置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 五令丞。由大司農統(tǒng)管的官員,按照中央的分工 掌事關系,在郡、縣兩級都有相應設置。在歸口 核算方面亦由相應的會計官員進行。西漢亦把最 基層的會計人員稱之為“計” 。在皇室財政系統(tǒng)方面,首席主管官亦為少府。下 設掌財物保管的中藏府令,掌管文書計籍及其核 算的尚書。歲終由少府詳考一歲入出,編制皇室 財政部分的上計報告。西漢時,掌管皇

23、室財政的 除少府之外,尚有水衡都尉一職。552.地方財計組織西漢采用郡縣兩級制,為“上計”的基本單位。郡之長官為太守,下設倉曹掾一職分掌一郡財計,具體負責官員為“上計吏”??h由縣令掌一縣之政務,下設縣丞分掌具體政務工作,設典知、倉獄分掌一縣財政。設計吏分掌會計及負責“上計”工作。鄉(xiāng)有大小之分,大鄉(xiāng)長官為“秩”,小鄉(xiāng)長官為“嗇夫”,掌財計,其下設“計”具體進行會計工作。56(三)秦漢時期財計組織建設的基本特點封建財計組織系統(tǒng)的初步建立。橫向分部建制,各司其職;縱向從中央到地方,逐級統(tǒng)治、層層上計。國家財政與皇室財計組織建設分立,并實行分管、分算之制。從實現(xiàn)經濟集權出發(fā),進一步從不同方面構建了相互

24、牽制的關系。57秦漢兩朝中央組織體制及其中財計組織體制構建,為其后“三省六部”組織體制的構建奠定了思想基礎與實踐基礎。秦漢時期會計已成為國家各級財計組織機構中的基本配備,會計工作既自上而下,而又自下而上在國家財政管理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經濟監(jiān)察與審計合二為一組織形式的產生。58二.唐宋時期財計組織部門的發(fā)展完善 (一)唐朝的財計組織部門的發(fā)展唐朝繼承隋代的制度,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在尚書、中書、門下三省中,由尚書省主掌包括財政、會計在內的一切政務,其首席長官為尚書令。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之中戶部為國家財計的總理機關,刑部中的比部則為具有司法性質的審計機關。戶部所屬部門及其分工

25、理事關系如下:591.會計與出納部門戶部之稱出自漢代尚書中的民曹。東漢末,曾改民曹為度支。三國時一度改度支為戶部。魏晉以后設置度支尚書和左、右民尚書,其中由度支掌財政、會計,左民管戶籍,右民則掌公私田宅之事。唐太宗貞觀23年(公元649年)避太宗諱,改民部為戶部,此后便得到長期穩(wěn)定使用。從戶部之名本義上考察,戶與戶籍計帳之登統(tǒng)及信息之應用密切相關,戶籍登統(tǒng)對象主要是農戶,其次是其他民戶,這些是課稅的主要來源。按人戶計征,形成計帳,從而,使稅收與會計、統(tǒng)計職能作用結合起來,故將財計最高主管部門取名戶部較之“大司農”含義更確切、更深刻一些。唐朝戶部掌管全國田地、人戶之登統(tǒng),賦稅之征收及全國會計事宜

26、。戶部統(tǒng)轄四大主管部門:60(1)戶部。因名稱與總名稱相一致,故俗稱其為本司或頭司。戶部本司的職權與責任范圍體現(xiàn)在二方面:其一,負責全國田土、人戶之登統(tǒng),并據此編造計帳,作為征稅之依據;其二,按照戶籍計帳所規(guī)定的納稅名目,具體進行各項賦稅征收,并將所征錢幣、糧谷等財物按歸口要求人庫。這兩項工作前者體現(xiàn)了會統(tǒng)工作的結合,后者體現(xiàn)了稅征的專門職能。61(2)度支部。度支部“掌判天下租賦多少之數,物產豐約之宜,水陸道途之利。每歲計其所出而度其所用,轉運征斂送納,皆準程而節(jié)其遲速凡天下邊軍,有支度使,以計軍資糧丈之用。每歲所費,皆申度支會計,以長行皆為準?!?從職責方面講,度支部所掌一是財政預算,以它

27、為標準考核各項收入,并按照規(guī)定度其所用,以最終體現(xiàn)貫徹“量入為出”之制;二是總攬?zhí)煜聲?,上至中央各部門,下至地方各機關,以及軍隊所撥及所用,均須向其申報年度會計結果,并接受其檢查。此外,凡月度,季度國庫及財管部門須向度支申報本期財物結存之數。62(3)金部。金部“掌判天下庫藏錢帛出納之事,頒其節(jié)制,而司其簿領?!?錢帛是易于流通之財,是國用控制中的一個重點,故由金部專管之。按規(guī)定凡國庫錢、帛之出納,必須持有經金部審核所簽發(fā)的原始憑證,否則不得支取。(4)倉部。掌理全國錢谷出納及軍隊出納事宜,為出納之指令簽發(fā)部門。凡糧谷入庫與發(fā)放須先由倉部審核其原始憑證,認定為無誤后簽發(fā),管庫官員方可據此發(fā)放

28、。63倉部與金部是出納的兩個方面,二者分工主事與國庫組織部門形成對應關系,這種分工在于強化對財物的專門管理。這兩部雖與度支部不存在上下級隸屬關系,但在會計核算方面卻要受到度支部的監(jiān)督制約。凡一年財物收支及其結存情況,金、倉二部均必須及時向度支部報告,由度支統(tǒng)考一歲之出入,作為解脫其責任或追究其責任之依據,故度支、金部、倉部之間的關系已與近代會計與出納關系大體一致。642.國庫組織部門。與金部、倉部所行使的財物出納審核簽批權相一致,唐朝相應設置了二個財務出納執(zhí)行部門,與金部相應者為太府寺,與倉部相對應者則為司農寺。 (1)司農寺。凡糧谷或粟米儲積、保管及出納之權責歸司農寺,其所掌為各種類型的國庫

29、,各庫設倉監(jiān)統(tǒng)管之。凡人庫則按單驗收,并歸口入庫保管;凡支出則以倉部指令為依據,查點名目,如數發(fā)放,并詳登帳簿加以考核。65(2)太府寺。凡錢帛、金銀之類財物歸由太府寺承擔驗入及發(fā)放之責。驗收入庫有據,查驗支出以金部簽發(fā)指令為準,日常保管有責。司農、太府二寺出納帳目既受倉、金二部制約,而同時又須在一定時期接受度支部考核,受制于度支部。故從出納角度亦可將兩寺劃歸出納部門。金倉二部所行使的出納權又與國庫組織密切相關,從出納審批權與執(zhí)行權相統(tǒng)一的方位來考查,金、倉二部又可劃歸國庫組織系統(tǒng)。663財計監(jiān)察與審計組織。唐朝的御史臺執(zhí)掌政治、經濟監(jiān)察大權,歲計報告須送交其審核,經濟案件亦須其到堂審理,故監(jiān)

30、察御史在財計方面具有較強的監(jiān)督作用;置于刑部之中的比部則是具有獨立作用的審計部門,它對于財計之審計不受行政干預,具有一定權威性,并且它的作用與監(jiān)察御史相配合,是強化經濟集權的一個重要方面。67唐朝財計組織部門建設的成就唐朝中央政府的財計組織部門間分工明確,責任界線清楚,圍繞國家財計管理在稅收、國庫、會計、出納、統(tǒng)計方面建立了環(huán)環(huán)銜結的關聯(lián)關系。從內部牽制關系構建方面講,在唐朝財計官制中,集中體現(xiàn)了五分管的組織建制關系,它使盛唐時期經濟集權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68五分管的組織建制關系258頁圖2-6,從內容上可作如下劃分:(1)會計部門與稅征部門工作相配合并相互牽制;(2)會計職掌與出納職掌相

31、配合并相互牽制;(3)現(xiàn)金類出納與實物類出納分管并相互牽制;(4)在國庫組織中財物出納簽證與財務發(fā)放分管并相牽制;(5)審計職掌與經濟監(jiān)察職掌分管并相互配合,對會計、出納、稅征、保管環(huán)節(jié)進行牽制。69唐朝確立了會計職能部門在中央政府中的組織地位,構建了會計的組織系統(tǒng),并充分發(fā)揮了它在財政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唐朝不僅明確了比部作為獨立于財計部門之外的審計組織的重要地位,而且在對財計所進行的審計監(jiān)督、檢查中發(fā)揮了它的作用,并明確了比部與經濟監(jiān)察部門的分工協(xié)作關系。同時,比部在組織系統(tǒng)上劃歸刑部,故其不僅具有獨立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從審計受托責任關系方面講,比部所進行的審計具有司法性質,這在古

32、代審計組織建制上是一個典范,它具有世界性影響。 70(二)宋朝財計組織部門設置的變 化、反復及其教訓1宋朝初年(公元9061068年) 在中央政府中便形成了中書省、樞密院與三司并列的局面。設置三司使專掌財計,把財計權從宰相府中劃分出來。從公元960年到1068年,在這長達108年的時間里,北宋統(tǒng)治者反復進行了多次變革:71(1)三司組織的初建階段(公元960992年)。三司獨立,專掌全國財計,故號稱“計省”。設三司使一員,為國計總理大臣,號稱“計相”。三司之中所屬有鹽鐵、度支、戶部三大部門,分設三使掌管。鹽鐵使主管稅收,度支使主管會計,而戶部使掌理天下賦役戶籍。三個部門彼此配合形成對全國財計的

33、一體控制。歲終各地呈送會計報告匯于三司,由三司統(tǒng)一進行勾稽。72(2)總計司設置階段。公元993年,宋太宗從健全財計組織系統(tǒng)出發(fā),改三司為總計司。(3)三部使設置階段。淳化五年(公元994年) 復置三部使。鹽鐵、度支及戶部三使分掌稅收、會計及賦役戶籍。然而復歸僅僅幾年,統(tǒng)治者又感到別扭,遂于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罷三部使,復置三司一員?!?(4)宋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恢復宋初太祖時的財計組織體制。732王安石變法時期的財計組織變化 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王安石呈請“制置三司條例司” 作為推行改革的總機構。該司在宋神宗支持之下設立,成為中央政府執(zhí)掌財計的最高機關

34、,并由王安石主持三司條例司的工作。在改革期間,王安石罷除三司使之名,將鹽鐵、度支、戶部三機關合并為一,使財計大權又回到宰相手中。三司條例司剛一成立,宋神宗便令其考核鹽鐵、度支、戶部三司簿籍,并作出規(guī)定,凡全國一年經費開支,先編制預算,然后再依據預算執(zhí)行,以節(jié)制國家財政支出。74 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宋神宗詔準設立“三司會計司” ,以總考天下財賦出入。該司設立之后,一度實行一州、一路匯總會計報f告,最后由會計司統(tǒng)一勾考的辦法。像會計司這樣的一種組織形式及以會計作為全國性機構的命名均是史無前例的,它是建立獨立會計部門的一次重要嘗試。它的出現(xiàn)不僅在組織上確定了會計部門在皇朝中央財計組織中的重要

35、地位,而且在自下而上逐級考核方面了體現(xiàn)出一種新的格局。此外,從歷史發(fā)展趨向方面考察,這一組織建制對后世所產生的影響也是深刻的。 753元豐改制后的財計組織體制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推行新官制,史稱元豐改制。包括財計在內的中央組織體制又回復到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組織格局。三省六部組織體制復歸之后,省、部、寺、監(jiān)依舊收回自己的職權,而財計主管部門依然為戶部。戶部下設度支掌會計,設金、倉二部分掌出納,另相應設置太府寺、司農寺分掌錢幣、糧谷出納保管事宜。76宋朝地方的財計組織機構在州、縣二級中,知州與知縣掌握實權。在較大的州設置府,其長官為知府。為便于統(tǒng)治,宋又把全國劃分

36、為若干路,從而形成了路、府、州、縣的層級及組織形式。在這四方面,中央對地方控制的重點放在州、縣二級,故宋的地方組織體制依舊稱為“州縣二級制”。在元豐改制以前,各路的財計由轉運使掌管,路在財計官員配備方面與中央相適應,分別設有分管稅收、會計及賦役戶籍的官吏。77宋朝的財計監(jiān)察與審計組織宋朝亦由御史大夫掌政治、經濟監(jiān)察,但其權勢亦較唐朝有所削弱。元豐改制以前已無獨立于財計組織部門之外的審計組織設置,僅有隸屬于三司的內部審計組織設置,如三司勾院(或稱三部勾院)、都磨勘司等。根據三司在財計方面的分工,三司勾院又分設戶部勾院、度支勾院、鹽鐵勾院分工審核相關方面所申報帳籍。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

37、設“審計院”?!皩徲嬙骸毕略O“干辦諸司審計司”與“干辦諸軍審計司”兩部,分別審計中央各部與軍隊帳籍152j,其隸屬於戶部。南宋“審計院”較之北宋“審計司”在審計范圍、對象方面大為擴展,并且院下置司,形成以“審計”命名的組織系統(tǒng),這種歷史性進步影響也是深遠的。 78對趙宋財計組織設置反復更替之評價 1. 從提高官廳財計組織的地位,充分發(fā)揮會計部門的作用方面著手,來改善國家財政經濟管理狀況,以達到通過控制財權實現(xiàn)中央經濟集權之目的,這是元豐改制前推行財計組織變革的可取方面。2. 在宋初財計組織機構反復變化中,朝中先后有三司、總計司、三司條例司,以及三司會計司之設置。北宋會計機構的明確命名及南宋國用

38、司、國用參計所之類機構設置嘗試,對后世官廳財計組織機構設置有著直接影響,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由于這些組織機構設置頻繁變更,反復失常,以至造成這些組織機構根基不穩(wěn),不能正常發(fā)揮作用,并直接危及財權的集中,這又是一個教訓。793. 在王安石變法中,以“制置三司條例司”作為變 法的中樞機構,以“理財”作為變革進取之首要 目標,并努力端正理財的指導思想與理財之方 法。然而,王安石在改革機關的設置方面,卻 也未能處理好事權統(tǒng)一與集中的關系,因而造 成新舊組織體制相沖突。4. 否定獨立于行政部門之外的審計組織部門的作 用,在經濟監(jiān)控中降低了審計組織的地位,從 而削弱審計監(jiān)控的事權及權威性,造成了財計 的

39、混亂,這是宋朝初年的一大教訓。但“審計 司”、“審計院”等審計機關的設置,也在中外審 計組織建制中產生了一定影響。80三.元、明、清三朝財計組織部門設置之變化(一)元朝的財計組織部門 1元朝中央財計官制 元世祖實行中央集權,不采用以往三省之制,而獨留中書一省,形成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三權鼎立之制。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掌理全國行政事務,樞密院掌軍事,御史臺則掌握政治、經濟監(jiān)察。81 中統(tǒng)初年(公元1260年)設左右部,掌國家財計, 左右部均獨立于中書省之外,其后改二部為“制 國用司”,再改稱為尚書省,到至元八年(公元 1272年)又并入中書省之下的戶部,由戶部掌理 全國財計。戶部令史若干人,分掌金

40、科、倉科、 內度科、外度科、糧料科及財計勾稽部門。金、 倉二科掌出納,前者經管金。帛、寶鈔,后者經 管糧谷實物;內度科掌會計,外度科掌戶籍,而 糧料科則掌軍用糧草,財計勾稽部門則掌理戶部 之內部審計。82元朝戶部除掌貨幣發(fā)行與廢止以及賦稅征納之事外,頗為注重專庫的設置與管理,其中尤以京都四大專庫為管理之重點。都提舉萬億寶源庫掌管寶鈔與玉器;都提舉萬億廣源庫掌香藥紙扎諸物;都提舉萬億綺源庫掌管諸色段匹;都提舉萬億賦源庫掌管織錦布帛諸物。83(二)明朝的財計組織部門與經濟監(jiān)控組織1明朝的財計組織部門 明初承襲元朝官制,中央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凡事先經丞相而后奏報皇帝。左右丞相下統(tǒng)吏、戶、禮、兵

41、、刑、工六部事務,其中,戶部掌財計,下設民部掌天下之戶籍計帳,度支掌會計,金部、倉部掌出納;刑部下設比部,掌審計。地方亦設行省。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由其掌理財計民政,另設按察使司掌理刑法,都指揮使司掌軍事,合稱之為“三司”?!叭尽敝g無統(tǒng)屬關系,各自直屬于中央。布政使司以下分設府、縣兩級,這是明太祖為加強集權改革的第一步。 84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謀不軌”為罪名判處左丞相胡惟庸以死刑,遂罷中書省,廢除丞相制度,分相權于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自此六部尚書直接為皇帝負責,奉行皇帝的旨意。85明初戶部歸中書省,其下分設一、二、三、四科分

42、掌稅收、會計、出納等事,又設總科主管戶籍計帳。各科之中設置司計四人,管勾一人。洪武十三年罷中書省分相權于六部之后,確立戶部為中央最高財計主管機關,其下分設四部,總部、度支部、金部、倉部。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改總部為民部,自此由民部掌戶籍計帳。次年分以上四部為河南、北平、山東、山西等十二部,每部對口負責一布政司的戶口、錢糧征納與會計等事,每部之內又分別設置民、度、金、倉四科。洪武二十九年又改十二部為十二清吏司,后改設十三清吏司對口管理十三布改司的戶籍計帳及稅征、會計工作。86明初戶部歸中書省,其下分設一、二、三、四科分掌稅收、會計、出納等事,又設總科主管戶籍計帳。各科之中設置司計四人

43、,管勾一人。洪武十三年罷中書省分相權于六部之后,確立戶部為中央最高財計主管機關,其下分設四部,總部、度支部、金部、倉部。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改總部為民部,自此由民部掌戶籍計帳。次年分以上四部為河南、北平、山東、山西等十二部,每部對口負責一布政司的戶口、錢糧征納與會計等事,每部之內又分別設置民、度、金、倉四科。洪武二十九年又改十二部為十二清吏司,后改設十三清吏司對口管理十三布改司的戶籍計帳及稅征、會計工作。87在地方財計組織設置方面,各布政司(全稱承宣布政使司)、府、縣三級財計組織亦協(xié)調一致起來,稅務征納、庫藏保管及會計之分工主事已在這三級達到一致。在縣以下還分別設有正、副糧長,一般

44、由地主充任,具體負責基層的征糧、調糧工作。糧長之下設有知數一人計算帳目,設斗級十二人負責征納糧谷的秤量驗收。這是朱明王朝實行經濟集權在最基層的體現(xiàn)。 882明朝的經濟監(jiān)控組織部門 明朝初年,設置有比部,然到洪武二十二年便被罷除,自此,獨立的審計組織不復存在。從監(jiān)察組織方面講,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改御史臺為都察院,實行審計與監(jiān)察合二為一,并進一步強化監(jiān)察體制。自此,都察院與掌握政事的中書、掌握軍權的都督鼎三而立,形成中央“三大府”的組織格局。89科道制度都察院置都察御史八人,并以十三布政司為監(jiān)察目標相應設置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具有針對性地進行監(jiān)控工作。他們有權舉發(fā)一切官吏,皇帝亦聽從他

45、們的告發(fā)。此外,為了既對準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而又對準都察院,又另外設置了專掌行政監(jiān)察權力的六科給事中,與都察院平權,在二者之間形成相互牽制、相互糾彈之關系,這是中國歷史上通過強化經濟監(jiān)控以強化中央經濟集權最典型的一個例證。六科給事中與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并行設置,形成為一種針對同一部門而又各自分立的監(jiān)控關系,對于這種復合型監(jiān)控組織制度,史稱“科道制度”。903.明代財計組織體制的特點三大特點:一是實行財務行政、軍事與監(jiān)察三權分立,各行其事,不相統(tǒng)屬,而大權最終又集中于皇帝之手。二是注意經濟監(jiān)控組織體系構建,一方面從總體方面以皇帝為龍頭,糧長為龍尾,形成一條龍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系統(tǒng),另一方面又以

46、稅征、會計、出納與監(jiān)察組織為經濟監(jiān)控系統(tǒng),既自上而形成監(jiān)控級次,而又相互牽制,形成相互制約關系。三是分科建制在財計組織建設中得以普及,為近世分科建制奠定了實踐基礎。91(三)清朝的財計組織部門 1清朝中央的財計組織機構清朝以內閣作為中央的最高行政機關,而以六部作為執(zhí)行之機關,然事實上其軍、政、財權卻由皇帝操縱的軍機處控制,軍機處設置是清朝中央集權的一大特色。承秦漢之制,清朝在中央又明確了國家財政與皇帝財政兩套管理機構,實行分管分算之制。92國家財政的主管部門為戶部,其職掌與唐宋戶部管轄范圍基本相同。 戶部所屬機構的設置又承襲明朝的作法,一方面分設十四清吏司對口管理十四布政司的錢糧征收、調運及會

47、計出納事宜,并實行分科建制的財計組織制度,另一方面又注重中央直屬國庫的設置與管理,以此控制全國大部分財物。由戶部所控制的為三大庫,一為銀庫,二為緞匹庫,三為顏料庫,三庫之會計、出納由戶部直接控制。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改戶部為度支部,其下分設十司,其中由田賦司掌握農稅征收,會計司則掌會計核算及內部審計事宜。光緒三十三年,又仿日本作法設立省財政處,隸屬度支部,這是中國財計組織建設史上首次對財政部門的明確命名。93皇室財政由內務府掌管,內務府下設七司,其中由會計司掌皇室會計核算,廣儲司掌財物保管出納。會計司命名雖然系由宋朝會計司而來,不過清朝會計司掌皇室財物核算卻一直是一個擁有實權的部門

48、。廣儲司所管與戶部直屬各庫一樣,系分專庫管理,每庫設有保管、會計、出納人員。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將六科給事中并入都察院,自此監(jiān)察權力進一步集中。清朝設十五道監(jiān)察御史,掌彈劾官邪、審查會計、注銷案卷、檢核庫款、監(jiān)放口糧,以及稽查工程等重大事項。在六科并入都察院之后,二者兼由都察院指揮,朱明王朝以來所形成的“科道制度”,至清朝更為名符其實。 942清朝地方的財計組織機構 清朝在中央以下劃分為省、道、府(州)縣四級,一省或者合數省設一總督,代表皇帝掌理一省或數省之軍、政、財權。各省又設巡撫,掌本省之軍、政、財權。督撫以下設藩司和臬司,藩司主管一省之財政會計,上受戶部清吏司之監(jiān)控,下管道、府(州

49、)縣三級財計。藩司之下又設有督糧道,掌稅糧儲存及運輸;設鹽法道掌鹽稅之征納;設關司道掌關稅之征納。道、府(州)二級所設財計組織與省級大體相適應,稅征、會計、出納對應設立,在條條與塊塊方面大體協(xié)同一致。95幕友三席清朝縣一級的財計組織??h級行政長官為知縣,下設縣丞一人。與中央六部對稱分設吏、戶、禮、兵、刑、工六房。六房之中聘有三個最為重要角色,一為刑名師爺,主管一縣之刑獄;二為錢谷師爺,主管縣內之錢糧征納;三為帳房師爺,掌一縣之會計出納,所謂“幕友三席”即指此。三席由知縣聘請,系非正式官員,然而卻缺一而不可。一縣之刑獄、財計狀況如何,知縣政績如何,便取決于知縣與“幕友三席”之配合。96(四)元、

50、明、清三朝財計組織設置之評價 三朝財計組織機構設置,上承西周至唐宋財計官制建設中的一些主要方面,而又進一步從強化集權出發(fā)進行新的組建,及至在基層財計組織建設方面出現(xiàn)新的格。1從明、清兩朝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亦可見,經濟集權是中央集權之基礎,而財計組織部門直接由皇帝控制則是實現(xiàn)經濟集權之保障。2明、清兩朝實現(xiàn)經濟集權由皇帝直接控制財計部門,而財計部門既從中央到地形成了由財稅、會計、國庫、出納構成的經濟監(jiān)控組織系統(tǒng),又配合以由清吏司實行的經濟監(jiān)控,從而使這一歷史時期的經濟集權達到系統(tǒng)化。 973自元初步采用行省制及確立分科主事的財計組織制度,到清朝得以穩(wěn)定下來,從而使封建國家的財計組織管理體制落實在

51、條條與塊塊相結合的基礎之上。這種組織格局直接影響到近世的省級行政體制的確立及近世國家機關及民間企業(yè)中所實行的科室組織制度。4明、清兩朝所設立的都察院及所實行的巡回監(jiān)察御史制度,把財計監(jiān)察組織制度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一方面正是從強化濟監(jiān)控出發(fā)將審計與監(jiān)察合二為一,另一方面又形成監(jiān)察組織之外又有相牽制的監(jiān)察組織設置的氣勢,清朝調整并歸之后的“科道組織制度”旨在進一步強化經濟監(jiān)控,并使這種監(jiān)控處于由皇帝直接掌握的超然狀態(tài)。98 5元、明、清三朝國庫組織建設及分專庫所進行的財物管理達到較為完善的地步。在專庫劃分中,其一,把現(xiàn)銀、現(xiàn)鈔與一般財物的管理劃分開來,以加強對流動性較大的財物管理;其二,將貴重

52、財物管理與一段性財物管理分別開來;其三,將糧庫管理作為重點。 6在清朝后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萌芽,近代工業(yè)在中國的產生,以及日本明治維新和帝國主義人侵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清政府的財計組織仿效日本作法發(fā)生了一定變化。這對其后北洋軍閥政府及國民政府的財計組織設置產生了直接影響。99第五章 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時期 政府會計職能部門的發(fā)展第一,主計處。第二,財政部會計處(會計司)。第三,會計立法機關與司法機關。第四,國民黨政府中的“計政聯(lián)綜組織形式。對中華民國時期財政、會計組織的評價 100第一,主計處。國民黨政府執(zhí)政之初,全國總會計之權由財政部掌握,全國尚無獨立的會計專門機構的設置。民國十七年冬,

53、立法院成立,認為主計機關置于財政部之下,由于未取得獨立地位,無法發(fā)揮計政監(jiān)督作用,議定計政機構獨立。于民國二十年三月(公元1931年),宣告成立主計處。主計處直屬國民黨政府,所謂以超然之地位執(zhí)掌全國會計、統(tǒng)計權力。自此, “超然主計”名稱出現(xiàn),全國總會計之權由財政部移轉于國民黨政府主計處。主計處由主計長綜理處務,下設歲計、會計和統(tǒng)計三局,分掌局務。歲計局掌管總概算、預算的編制和設計,頒行會計、統(tǒng)計表冊等事;會計局掌管全國日常的會計核算和會計人員的管理工作,如會計人員的任免、遷調、訓練和考核等事,統(tǒng)計局則主管全國統(tǒng)計事宜。101第二,財政部會計處(會計司)。民國十七年國民黨政府試行“五權憲法”,

54、成立五院(即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jiān)察院)以后,財政部隸屬于行政院,為全國財務行政的最高管理機關。一九二七年六月,財政部成立之初,其下設有總務、參事兩廳、賦稅、公債、錢幣、國庫、會計五司,以及關務等四處。一九三一年四月,主計處成立,全國會計、統(tǒng)計事務集權于主計處,財政部所屬機構也隨之發(fā)生變化。一九三四年后財政部成為出納、保管之管理機關。一九三六年,國民黨政府修正財政部組織法,改會計司為會計處,會計長一席則由主計處簡派,自此會計處僅經管財政部內部機關之歲計、會計和統(tǒng)計,其職權范圍大為縮小。102第三,會計立法機關與司法機關。按照程序,形式上每年由主計處歲計局編制總概算,轉送國民黨中央政

55、治會議,經國民黨中政局核定,再據以編制總預算,預算送行政院,由該院轉交立法院議定。以上為會計立法機構的權力。預算的執(zhí)行,各項收入由財政部征收后繳入金庫,各項支出,由財政部頒發(fā)支付命令,送審計部審核后,再向金庫支款,歲終由主計處編制總決算書送交審計部審核,然后由審計部編制審計報告書,連同決算書送交國民黨政府。以上為會計司法機關之職權。103第四, “計政聯(lián)綜組織形式。從整頓吏政,防范貪官,提高公務效能出發(fā),當時,參加國民黨政府財會工作的一些愛國知識分子,參照我國古代財計組織建設的作法和西方國家所謂內部牽制關系的建設經驗,為國民黨政府設計了“計政聯(lián)綜組織制度”。104所謂聯(lián)綜組織,是由以下四個聯(lián)立

56、系統(tǒng)組合而成的連環(huán)性的組織形式:一為財務行政系統(tǒng)。主管賦稅征收和簽發(fā)支出命令,其主管部門為財政部。二為主計系統(tǒng)。主管會計核算和統(tǒng)計,由主計部門掌理。三為出納保管系統(tǒng)。具體負責現(xiàn)金和其他財物的出納,保管、轉移,以及對原始單據的管理,其由國民黨公庫和中央銀行負責。四為審計系統(tǒng)。主管全國審計事宜。以上四大部門,權責分立,各自成一系統(tǒng),彼此合作而又相互牽制,在組織形式上表現(xiàn)出連環(huán)的銜接狀態(tài),學者稱其為“聯(lián)綜組織”。105對中華民國時期財政、會計組織的評價 第一,參照國外作法,改傳統(tǒng)的戶部、度支部為財政部,第一次從名稱上揭示了國家財政工作的性質,同時繼承中國傳統(tǒng)的作法,以會計司、會計處、會計科作為各級財

57、計組織常設機構的名稱,又較為明確地揭示了政府會計的性質。第二,處于獨立地位的主計處的建立,使計政自成體系,自此財政與計政分立,使會計、統(tǒng)計在國家政權機構中的地位從形式上得到提高,便于發(fā)揮會計、統(tǒng)計的作用。106第三,孫中山先生提倡“五權分立”的政府組織制度,系參照資本主義國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權鼎立的作法,同時,結合我國封建制時代的考試、監(jiān)察二權分立的作法,建立一種分權制度。國民黨政府試行五院分立之制,并且參照我國古代和歐美國家建立內部牽制關系的作法,在財務行政方面建立了聯(lián)綜組織關系。值得肯定。107第三講復式簿記的產生與發(fā)展第一節(jié)中國固有的復式簿記第二節(jié)借貸復式簿記的產生與發(fā)展第三節(jié)借貸復式

58、簿記發(fā)展規(guī)律108第一節(jié)中國固有的復式簿記一.中國傳統(tǒng)的賬簿組織體系(一)成熟的中式三帳賬簿組織體系細流草流銀錢流水簿進貨流水簿批發(fā)流水簿門市流水簿其他流水簿總清銀錢總清簿進貨總清簿批發(fā)總清簿門市總清簿其他總清簿紅帳(會計報告)109中式三賬中式三帳是指“草流、細流、總清”這三種賬簿。它們是中式會計賬簿的骨干,是最基本的賬簿設置。草流也叫作底賬,它是人類最初所使用的一種流水帳簿。它僅起趕急暫記的作用,也作為原始憑證。草流上的帳目通過整理,恭恭正正地轉記于細流??偳遒~又名謄清賬,是一種具有總分類性質的賬簿。它定期根據細流加以歸納整理,一般一張賬頁記錄一個項目,定期分類匯總,一次登記。中式三賬設置

59、起始于西周,發(fā)展于南北朝、宋元時期,在清代得到完善。三賬之間的關系。由草流到細流是整理轉記,由細流到總清是歸類整理。110(二)中式會計記錄方法與記賬規(guī)則的發(fā)展變化中國單式記錄方法的演進單式記賬法原始計量記錄法簡單刻記結繩記事“書契”方法的萌芽文字敘述式會計記錄法(夏至戰(zhàn)國)夏商時代敘事較為煩瑣西周時代的會計記錄逐漸簡化春秋戰(zhàn)國開始向第三期過渡定式簡明會計記錄法(秦至明清)會計記錄格式逐步固定記錄內容日益完善記錄層次日漸分明各種賬簿記錄各有標準日月書寫、數碼運用嚴守標準111(三)中國古代的“四柱結算法”1.“四柱結算法的基本概念“四柱結算法”簡稱“四柱法”,是按照四柱”特定格式,定期清算帳目

60、的一種結算方法。我國古代的“四柱”系指“舊管”(上期結存)、新收(本期收入)、開除(本期支出)、“實在”(本期結存)這四大要素,古人形象地把它比作支撐大廈的四根支柱,以此表明四大要素在會計結算中的重要作用,故有“四柱”之名。1122.四柱結算法的基本公式基本公式:舊管新收開除=實在 由于這一結算公式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故現(xiàn)代會計學中稱其為“四柱結算方程式”,或“會計方程式”。根據結算需要,遵循解方程移項的原理,已知三柱可以求得任何一柱。 四柱平衡公式: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四柱差額平衡公式:新收開除=實在舊管1133.四柱結算法的基本評價四柱結算法萌芽于東漢至唐代前期,產生和初步運用于唐中期至宋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