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諫 詳細版課件_第1頁
求諫 詳細版課件_第2頁
求諫 詳細版課件_第3頁
求諫 詳細版課件_第4頁
求諫 詳細版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求 諫中國文化經典研讀學習目標1.初步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以及它的弊端。2.通過學習課文,了解貞觀之治形成的原因。3.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培養(yǎng)概括能力。4.能夠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論證方法。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及思想中國古代政治是以君主為中心的,詩經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詩句,是封建社會里形容皇權至高無上的慣用語,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卻是皇權的至尊無上與君主專制的現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統(tǒng)一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tǒng)帝國。在中國歷史上,廣大民眾首次被置于統(tǒng)一政權的控制下。秦亡,漢承秦制,以后歷代王朝基本上沿襲這一格局,無多大變動。處在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無比尊貴的君

2、主,包括立法權、政權、財權和軍權在內的所有國家權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國家政務均由君主一人聽斷,由此極易產生個人專斷。因此,君主的個人素質、品德、能力在封建國家的政治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往往是“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為了限制君主權力,防止君主個人專斷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們?yōu)榫飨氤隽艘惶仔袨橐?guī)范,稱為“君道”,這包括個人修養(yǎng)、君臣關系、君民關系等方面。本單元所選的求諫一文所論及的君主納諫問題就屬于君臣關系的范疇,而我們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論則是君民關系的范疇。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會避免上下堵塞、政務失常的產生,維護封建王朝的穩(wěn)定。但這些思想畢竟要依賴于君主

3、個人才能產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當君主個人貪欲膨脹,任情喜怒時,這些思想就都成為脆弱無力的說教了。處在這一格局中間的是作為君位附屬物和君主統(tǒng)治工具的官僚集團。封建君主為了有效地控制黎民百姓,必須設立機構,任用官吏,給予職權,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統(tǒng)治體系,于是有官僚制度的出現。官僚制度與君主專制制度相結合,構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官僚的任命和官僚的權力,均來源于君主,官僚只需對君主負責,按君主的旨意辦事。違抗“圣旨”要被貶職、撤職,甚至有殺頭、滅族的危險。君主和官僚的關系是主和奴的關系。封建的思想家把這些關系歸納為一條不可更易的倫理原則,即“君為臣綱”,并為臣子的行為規(guī)定了眾多

4、的條條框框,稱為“臣道”。這種理論發(fā)展到極致,就成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這一系列的思想,都可以歸結為從董仲舒開始發(fā)展起來的三種觀念:“三綱五?!薄熬龣嗌袷凇薄疤烊烁袘?。這些思想,為封建地主階級統(tǒng)治和等級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辯護,成為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統(tǒng)治的基本理論,為歷代統(tǒng)治者所維護和提倡,起著禁錮人們思想、行為的作用,同時也維系著中國封建社會異乎尋常的穩(wěn)定性。處在寶塔最底層的是廣大的黎民百姓,他們作為整個社會的底層和被統(tǒng)治層,處于整個統(tǒng)治秩序的基礎部位,以自己的堅忍承受著統(tǒng)治階層的壓榨與剝削?!芭d,百姓苦;亡,百姓苦。”朝代更迭,廣大百姓用自己的累累白骨把新的君主扶上了帝位

5、;社會發(fā)展,他們又用自己的辛勞和勤勉創(chuàng)造著社會的繁榮與穩(wěn)定,并給帝王及其家族提供著維持其豪華生活的奢侈品。百姓的力量是弱小的,但超出了他們的限度,爆發(fā)出來的破壞力又是驚人的。歷史見證著這種變革的力量,這使得歷朝的帝王和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不敢輕易忽視民眾的力量,由此形成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民本思想”,成為貫穿封建政治思想的一條紅線,至今仍對現實政治起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介紹歷史背景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個兒子,公元627年到649年在位。617年,李世民隨父親在晉陽起兵。唐朝建立后,封為秦王,任尚書令。后來他率兵消滅周圍各種割據勢力和農民起義軍,成為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的主要統(tǒng)帥。626年,他發(fā)動“玄武

6、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迫使李淵讓位。唐太宗在位期間,推行均田制、租庸調法,注意吸取隋亡國的教訓,輕徭薄賦,發(fā)展生產。同時又虛心納諫,知人善任,在他的統(tǒng)治期間,唐朝成為一個強盛的封建國家,境內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初步繁榮,民族關系融洽,社會安定,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 唐太宗李世民像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三個人當中,數李世民功勞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幾次戰(zhàn)斗中,他立的戰(zhàn)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戰(zhàn)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為他是高祖的大兒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謀,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齡、杜如晦等

7、,號稱十八學士;武的有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著名勇將。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齊王元吉聯合,一起排擠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寵愛一些妃子,就經常在這些寵妃面前拍馬送禮,討她們的歡喜。李世民就沒有這樣做。李世民平定東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宮里的珍寶,還為她們的親戚謀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絕了。于是,寵妃們常常在高祖面前說太子的好話,講秦王的短處。唐高祖聽信寵妃的話,跟李世民漸漸疏遠起來。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計想除掉李世民。 有一次,建成請李世民到東宮去喝酒。世民喝了幾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別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陣疼痛,竟嘔出血來。

8、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趕快請醫(yī)服藥,總算慢慢好了。 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世民手下勇將多,真的動起手來,占不到便宜,就想先把這些勇將收買過來。 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給秦王手下的勇將尉遲敬德,表示要跟尉遲敬德交個朋友,還給尉遲敬德送去一車金銀。 尉遲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說:“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來往,對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個貪利忘義的小人。這樣的人對太子又有什么用呢?!闭f著,他把一車金銀原封不動地退了。 建成受到尉遲敬德的拒絕,氣得要命。當天夜里,元吉派了個刺客到尉遲敬德家去行刺。尉遲敬德早就料到建成他們不會放過他。一到晚上,故意把大門打開。刺客溜進院子,隔著

9、窗戶偷看,只見尉遲敬德斜靠在床上,身邊放著長矛。刺客本來知道他的名氣,怕他早有防備,沒敢動手,偷偷地溜回去了。建成、元吉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那時候,突厥進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議,讓元吉代替李世民帶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帥后,元吉又請求把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三員大將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劃歸元吉指揮。他們打算把這些將士調開以后,就可以放手殺害世民。有人把這個秘密計劃報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勢緊急,連忙找他舅子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商量。兩人都勸李世民先發(fā)制人。李世民說:“兄弟互相殘殺,總不是件體面的事。還是等他們動了手,我們再來對付他們?!蔽具t敬德、長孫無忌都著急起來,說如果世民再不動手,他們也

10、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堅決,就下了決心。當天夜里,李世民進宮向唐高祖告了一狀,訴說太子跟元吉怎么謀害他。唐高祖答應等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進宮,由他親自查問。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帶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宮北面的玄武門,只等建成、元吉進宮。沒多久,建成、元吉騎著馬朝玄武門來了,他們到了玄武門邊,覺得周圍的氣氛有點反常,心里犯了疑。兩人撥轉馬頭,準備回去。李世民從玄武門里騎著馬趕了出來,高喊說:“殿下,別走!”元吉轉過身來,拿起身邊的弓箭,就想射殺世民,但是心里一慌張,連弓弦都拉不開來。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緊接著,尉遲敬德帶了七十名騎

11、兵一起沖了出來,尉遲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馬來。 東宮和齊王府的將士聽到玄武門出了事,全部出動,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揮將士抵抗,一面派尉遲敬德進宮。 唐高祖正在皇宮里等著三人去朝見,尉遲敬德手拿長矛氣吁吁地沖進宮來,說:“太子和齊王發(fā)動叛亂,秦王已經把他們殺了。秦王怕驚動陛下,特地派我來保駕?!?高祖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嚇得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宰相蕭瑀等說:“建成、元吉本來沒有什么功勞,兩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計?,F在秦王既然已經把他們消滅,這是好事。陛下把國事交給秦王,就沒事了。” 到了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對也沒用了,只好聽左右大臣的話,宣布建成、元吉罪狀,命令各府將士一律歸秦王指揮

12、。過了兩個月,唐高祖讓位給秦王,自己做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唐太宗以善于納諫而著稱,他重用取于直言的魏征,以歷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魏征原是李建成的謀士,玄武門之變以后,唐太宗見他為人正直,對他備加器重。魏征進諫時,常據理力爭,不留情面。魏征前后進諫200多次,唐太宗非常贊賞他。魏征死后,太宗悲傷地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 魏 征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們,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了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一代盛世“貞觀之治”,其治政要略一直為后人所賞鑒。貞觀盛世

13、的出現,有著多方面的因素,其中與唐太宗的虛懷納諫之風是密不可分的。 納諫之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昭示聞諫之誠,倡 導直諫;二是納諫方法得當,兼聽則明;三是注重納諫效果,擇善而從;四是完善制度措施,暢達言路。 吳兢(670749),唐代史學家。開封人。少時勵志勤學,博通經史。武后長安年間被詔入史館,撰修國史。公暇時,私撰唐書、唐春秋,撰述甚多,僅貞觀政要一書傳世。貞觀政要分類記載了唐太宗同大臣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問答、大臣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設施。吳兢修史四十余年,被譽為唐代良史。 貞觀政要全書10卷40篇,8萬余言。 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征、王珪、房

14、玄齡、杜如晦等人關于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 貞觀政要寫作于開元、天寶之際。當時的社會仍呈現著興旺的景象,但社會危機已露端倪,政治上頗為敏感的吳兢已感受到衰頹的趨勢。為了保證唐皇朝的長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總結唐太宗君臣相得、勵精圖治的成功經驗,為當時的帝王樹立起施政的楷模。貞觀政要正是基于這樣一個政治目的而寫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國安民的重大參考價值,而得到歷代的珍視。 本文選自貞觀政要卷二求諫第四,記載唐太宗積極求諫的做法和言論。“主欲知過,必借忠臣?!?唐太宗勉勵臣子極言規(guī)勸,勿擔心觸犯龍顏,而他也深切自我反省,虛心求諫,故能

15、創(chuàng)造出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貞觀之治。 研習課文 太宗威容儼肅,百僚進見者,皆失其舉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冀聞諫諍,知政教得失。貞觀初,嘗謂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故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至于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須極言規(guī)諫?!?翻譯太宗儀表威武,面容嚴肅,百官中進見的人,都舉止失當。太宗知道大家這樣,每次接見臣下啟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顏悅色的樣子,希望聽到臣子的直言規(guī)諫,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貞觀初年,太宗曾對王公大臣們說:“一個人想

16、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須要有一面明鏡;一個國君想知道自己的過失,必須借助于忠臣。國君如果自以為賢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敗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國君失掉國家,臣子也不能單獨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煬帝那樣殘暴淫虐,臣下都閉口不說話,終于聽不到自己的過失,結果國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誅殺。前朝的事情不遠,你們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規(guī)勸?!保?)唐太宗說這番話的主旨是什么?希望忠臣發(fā)現君主過失就“極言規(guī)諫”。(唐太宗在這段論述中道出了自己對于理想的政體運作模式的設想君主開懷納諫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這對于君臣關系的論述是有一定說服力。但是,在皇帝占主導地位

17、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地位并不是對等的,這種政體運作模式能否順暢進行,主要取決于皇帝一方。隋朝的滅亡雖然有“臣下鉗口”的原因,但這種局面的造成從根子上講是因為隋煬帝的“暴虐”。 )(2)唐太宗是如何闡明這一思想的? 運用了比喻論證和假設論證、舉例論證的方法。 先以照鏡比喻,提出“主欲知過,必藉忠臣”的觀點;然后假設了“主自賢,臣不匡正”的情景,表明了臣不匡正君之過失的危害。接著從反面加以闡述,并列舉隋煬帝君臣的例子作為佐證;最后提醒吸取歷史教訓,殷切希望臣子們“極言規(guī)諫”。作業(yè)翻譯后面的幾段文章。 第二課時 貞觀元年,太宗謂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

18、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敝G議大夫王珪對曰:“臣聞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爭臣七人,言而不用,則相繼以死。陛下開圣慮,納芻蕘,愚臣處不諱之朝,實愿罄其狂瞽?!碧诜Q善,詔令自是宰相入內平章國計,必使諫官隨入,預聞政事。有所開說,必虛己納之。 翻譯貞觀元年,太宗對侍臣說:“正直的國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國家達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惡的國君,也不能使國家達到治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魚得到水,這樣天下才可以安定。我雖然不聰明,幸而有你們多次匡正補救,希望憑借你們耿直的議論,使天下達到太平?!敝G議大夫王珪

19、說:“我聽說木頭經過墨線就能鋸直,國君采納規(guī)諫就會圣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諫諍的臣子七個,向國君進言不被采納就要以死相諫。陛下開啟圣明的思慮,采納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見,愚臣處在這個不避忌諱的朝代,實在愿盡自己愚劣的能力。”大宗稱贊王珪的話對。下令從今以后宰相進宮籌商國家大事,一定讓諫官跟隨進去,讓他參加接見,了解國家大事,如果有所陳說,一定虛心采納。 (1)從這一段對話和做法的敘述,可見唐太宗君臣之間關系如何?請用原文中的詞語回答。(2)根據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唐太宗怎樣的形象?唐太宗以“天下太平”為追求目標,愿意得正臣事己,希望聽取諍諫,匡救政教過失,并能夠付諸行動,真正虛心地采納諫

20、言。他是一個正直、有作為、虛心納諫的開明君主。關系融洽。君臣相遇,有同魚水。 3運用了對比和比喻論證的方法。對比論證:君臣都有正邪兩類,正主和邪臣的組合、正臣和邪主的組合,都不能使國家太平。這是從反面做的論證,意在說明只有正主和正臣組合,“君臣相遇,有同魚水”,才能“海內可安”。比喻論證:魚兒有水才能活,離開了水,就成了枯魚。用木頭經過墨線標定就能鋸直,比喻國君采納規(guī)諫就會圣明。舉例論證:古圣主有諍臣七人。 貞觀五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則濫賞無功,怒則濫殺無罪。是以天下喪亂,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嘗不以此為心,恒欲公等盡情極諫,公等亦須受人諫語,豈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護

21、短不納?若不能受諫,安能諫人?” 翻譯貞觀五年,太宗對房玄齡等人說:“自古以來,帝王之中多有放縱情性、喜怒無常的,高興時就任意賞賜無功的人,發(fā)怒時就亂殺無罪的人。因此,國家遭受損失,造成混亂,沒有不是從這里開始的。我現在從早到晚,無時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常常希望你們盡情極力規(guī)諫。你們也要接受別人的規(guī)諫,怎能因為別人的話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護自己的短處而不采納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別人的規(guī)諫,又怎能規(guī)諫別人呢?”這一節(jié)唐太宗的話主要有哪兩層意思? 唐太宗先列舉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現象:“喜則濫賞無功,怒則濫殺無罪”,指出這樣做的結果就會導致“天下喪亂”。為避免這種情況,唐太宗認為大臣們應該“

22、盡情極諫”。不僅如此,唐太宗還把納諫的意義擴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僅我做皇帝的要接受勸諫,你們做大臣的也要虛心接受別人的“諫語”,不能因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護短不納”。接著又用一個反問做了進一步強調:“若不能受諫,安能諫人?”這就使得求諫、納諫的意義擴充了,泛化為聽取意見和建議的意思,這對于今天我們每個人的為人處事無疑都有借鑒意義。一是臣子規(guī)諫的必要性;二是納諫的廣泛意義。 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閑居靜坐,則自內省,恒恐上不稱天心,下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諫,欲令耳目外通,下無怨滯。又比見人來奏事者,多有怖懾,言語致失次第。尋常奏事,情猶如此,況欲諫諍,必當畏犯逆鱗。所以每有諫者,

23、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若即嗔責,深恐人懷戰(zhàn)懼,豈肯更言!” 翻譯貞觀八年,太宗對侍臣說:“我每次閑居靜坐,就自己從內心反省,常怕自己的所作所為,上不符天意,下為百姓怨恨。只想得到正直的人來匡扶規(guī)諫,希望自己的視聽能與外界相通,使百姓不懷怨結于心。另外,近來看見前來奏事的人,大都心懷恐懼致使語無倫次。普通奏事,情況尚且如此,更何況想直言規(guī)諫的,一定會畏懼觸犯龍鱗。所以每有前來進諫的,縱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認為是他忤逆犯上。假若當即對他喝斥責怪,我深怕奏事人心懷恐懼,怎敢再說話呢?!睘榱说玫健罢丝镏G”,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為了得到“正人匡諫”,唐太宗采取了很多措施。在這一節(jié)的后

24、半部分,唐太宗闡述了他的又一英明舉措。唐太宗見到許多前來奏事的大臣,“多有怖懾”,使得說話語無倫次。對此,唐太宗表示理解,甚至更做了一層思考:“尋常奏事,情猶如此”,何況是抗言直諫呢?那一定要有很大的勇氣,冒著掉腦袋的危險才行。想到這一層,唐太宗認為應該對臣僚多一些寬容,只要有進諫的,縱然“不合朕心”,也不應該認為是忤逆犯上。如果馬上就大聲斥責,就怕臣僚心里戰(zhàn)戰(zhàn)兢兢,鉗口不言了,這樣反而堵塞了言路。從前面“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到“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為了求諫,唐太宗可以說是煞費苦心。雖然都是一些小的改變,卻有著深遠的影響,“貞觀之治”局面的開創(chuàng),不能不說與他點點滴滴的努力

25、是分不開的 貞觀十六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自知者明,信為難矣。如屬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謂己長,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詆訶,蕪詞拙跡,于是乃見。由是言之,人君須得匡諫之臣,舉其愆過。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復憂勞,安能盡善?常念魏征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币蚺e觴賜玄齡等數人勖之。 翻譯貞觀十六年,太宗對房玄齡等說:“能正確了解自己的人就明智,但確實很難做到啊。就像寫文章的人和從事技藝的工匠,都自以為有超人之術,別人趕不上。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互相品評比較,詆毀斥責,雜亂無章的文詞、低劣的技藝于是就暴露出來了。從這說來,國君必須得到輔佐、規(guī)諫的臣子,指出他的過失。一天之中

26、,國事紛繁,由一個人去聽政決斷,雖再三思慮勞神,又怎能件件事都處理得好呢?我經常想到魏徴遇事隨時規(guī)諫糾正,許多事都切中我的過失,就像明潔的鏡子照見自己的形體一樣,美丑都全然顯現。”于是舉起酒杯,賜酒給房玄齡等幾人,勉勵他們。這段話說的也是納諫的必要性,太宗論述的角度卻有什么不同?唐太宗首先從人性的弱點出發(fā)闡述納諫的必要性。他說“自知者明,信為難矣”,也就是說人貴有自知之明,但這卻是很難做到的。由此,他得出結論:“人君須得匡諫之臣,舉其愆過?!?這是他從自身的實際體會中得出的經驗,實際上已經觸及到了君主專制政體的弊端。他當然不可能有這種超前的認識,因為他不可能否定自己的存在,因此只能在現有的體制

27、內尋找合理的措施消除這種弊端,納諫是他的第一選擇。接下來,他想起了魏徵這位經?!半S事諫諍”的忠臣,認為他的諫諍“多中朕失”,他的存在就像一面鏡子一樣,使自己的優(yōu)缺點都顯露無遺。唐太宗在不同的場合無數次提到過魏徵,無疑這是唐太宗樹立的一個納諫的典范,一個群臣學習的榜樣。結尾唐太宗舉起酒杯,賜酒給房玄齡等人以勉勵他們。勉勵什么呢?自然是期望他們能像魏徵一樣“隨事諫諍”。 貞觀十七年,太宗問諫議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當時諫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間,何須苦諫?”遂良對曰:“雕琢害農事,纂組傷女工。首創(chuàng)奢淫,危亡之漸。漆器不已,必金為之。金器不已,必玉為之。所以諍臣必諫其漸,及其滿盈,無所復

28、諫?!碧谠唬骸扒溲允且?。朕所為事,若有不當,或在其漸,或已將終,皆宜進諫。比見前史,或有人臣諫事,遂答云業(yè)已為之,或道業(yè)已許之,竟不為停改。此則危亡之禍,可反手而待也?!?翻譯貞觀十七年,太宗曾經問諫議大夫褚遂良:“過去,虞舜制造漆器,夏禹雕鏤案板,當時規(guī)諫禹舜的就有十幾個人。有關裝飾食物器具這些小事,何必要苦苦規(guī)諫?”褚遂良說:“雕刻器物會貽誤農業(yè)生產,織造五彩絲帶,就會耽誤婦女的工作,首先倡導奢侈淫逸之風,這是國家危亡的開始。漆器不斷做下去,一定又用金來做。金器不斷做下去,一定又用玉來做。所以剛正的臣子一定在事情開始時加以勸阻。等到過失已多得不能再多時,就沒有再規(guī)諫的必要了。”太宗說:“

29、你說的對啊!我所做的事,如果有不妥當的,有的可能才開始,有的恐怕已快結束,不管哪種情況都應進言規(guī)諫。我近來看前代的史書,有的臣子向國君規(guī)諫事情,國君就回答說:已經辦過了?;蛘哒f:已答應過了。竟然不為之馬上停止并改正錯誤的做法。這樣做的話,那國家危亡的災禍,可以像翻轉手掌那樣很快就會到來啊?!碧铺诰紝υ挼闹行囊馑际鞘裁矗空堄靡粋€成語概括。防微杜漸唐太宗援引了古時候的一個事例問諫議大夫褚遂良:“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當時諫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間,何須苦諫?” 褚遂良回答說:造漆器、雕鏤俎影響了農業(yè)生產,所以群臣會苦諫。更重要的是此種行為從性質上來講是“首創(chuàng)奢淫”,而這恰恰是“危亡之漸”,因為人的

30、貪欲是無窮無盡的,制造了漆器,還會要金器,有了金器,可能就想要玉制的器物,久而久之,小的錯誤就會發(fā)展成大的錯誤。因此,諫者實際上是從這些小事中發(fā)現了事物發(fā)展的苗頭,才極力規(guī)諫的。唐太宗對自己的大臣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為事,若有不當,或在其漸,或已將終,皆宜進諫。”就是說不管是才有苗頭,還是快要終結了,都應該進諫,即使不能防微杜漸,也要做到亡羊補牢。而皇帝本人,面對這種情況,也決不能以“業(yè)已為之”“業(yè)已許之”為借口搪塞大臣,而應該立即“停改”,否則“危亡之禍,可反手而待也”。這種認識是建立在唐太宗對歷朝覆亡教訓的深刻把握上的,體現了他的謹慎細致。問題研討1唐太宗在論述“納諫”時采用了什么樣

31、的論證方法?采用的論證方法有:比喻論證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 常念魏徵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類比論證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假設論證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對比論證如屬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謂己長,他人 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詆訶,蕪詞拙跡,于是乃見。事實論證至于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太宗對納諫有怎樣的認識?探究分析:太宗參加了推翻隋唐統(tǒng)治的斗爭,從自己的經歷出發(fā),他深深懂得要想保住剛剛建立的大唐江山,必須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實行開明的政策,為此,他以隋煬帝為例,虛懷若谷,從諫如流,避免和

32、糾正了許多錯誤,同時他也任賢使能,實行了開明的利國利民政策,從而出現了安定想和的社會環(huán)境.學生討論從太宗和房玄齡的談話中,唐太宗認為如何看待自己?2、從課文中,我們可看出唐太宗是一個怎樣的人?(1)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規(guī)諫,以匡救自己的過失,對此“夙夜未嘗不以此為心”。(2)虛懷若谷。為了求諫,他放下架子,“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為了防止大臣因恐懼堵塞言路,“每有諫者”,縱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為忤”。(3)寬厚體諒。對大臣進諫時的心情和處境表示理解,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圍。(4)處事謹慎。時常將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訓掛在嘴邊,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閑居靜坐”的時候,也在反省自

33、己的行為,唯恐出了差錯,“上不稱天心,下為百姓所怨”。古時諫者“及其滿盈,無所復諫”,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為事,若有不當,或在其漸,或已將終,皆宜進諫”,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漸,也要亡羊補牢。從善如流,屈己納諫居安思危,滿懷憂患愛才重賢,知人善任 寬厚愛民,恭儉節(jié)用 當然,由于唐太宗晚年居功自傲的情緒增長,逐漸“不悅人諫”,獨斷專行,留下“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歷史遺憾。 你還能想起歷史上有哪些從善如流的佳例?有哪些閉目塞聽的例子?參考示例:歷史上從善如流的佳例:堯設諫鼓,禹拜昌言;齊威王鄒忌;魯莊公曹劌;秦孝公商鞅;劉邦樊噲和張良;朱元璋朱升。歷史上閉目塞聽的例子:夏桀關龍逢;商紂王比干;周厲王邵公;蔡桓公扁鵲;楚懷王屈原;吳王夫差伍子胥;項羽范增;隋煬帝。結語 虛心納諫其實不僅是一個政治問題,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面對批評與建議。若我們能虛懷若谷,對他人的批評與建議抱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tài)度,我們就能更大程度地認識真正的自我,做更好的自我。感謝苛刻挑剔你毛病的人,因為他們以殘酷的方式讓你發(fā)現了自己的不足;更感謝誠懇批評你的人,因為他們真心愛你!太宗納諫故事太宗納諫故事史書上講唐太宗也懼怕下屬的批評。有一回,唐太宗得到了一只很漂亮的鷂子,于是帶著玩弄。突然,魏征來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