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教學方案_第1頁
《游褒禪山記》教學方案_第2頁
《游褒禪山記》教學方案_第3頁
《游褒禪山記》教學方案_第4頁
《游褒禪山記》教學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游褒禪山記》教學方案

——政治家的“別樣情懷”

教學目的;通過對文言文本的學習及對相關資料的了解,走進,深入探討文章意蘊。

教學方法:朗讀,爭論

教學手段:powerpoint課件

教學時數(shù):共三課時

〔以下為第二課時〕

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疏通了全文,理解了字詞文句,了解了文章內(nèi)容。我想聽一聽同學們朗讀課文,爭取做到字正腔圓,有節(jié)奏感。

〔同學朗讀全文〕

〔朗讀中有個別同學仍舊將“長樂王回深父”中“父”字讀為“fù”,老師正音,強調(diào)通假用法〕

師:字詞的理解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我們考查一下上節(jié)課學習的狀況。

〔投影〕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

世之奇?zhèn)ァ⒐骞?、特別之觀

不得極夫游之樂

往往有得

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

母孫二人,更相為命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何可勝道也哉

沛公不勝杯杓

余觀夫巴陵勝狀

那么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其孰能譏之乎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無物以相之

險以遠,那么至者少

由山以上五六里

〔分兩頁請兩位同學先后說明粗體字的意義和用法,狀況比較好〕

師:通過學習,我們知道的主要思想涌現(xiàn)在——

生〔眾〕:第三段

師:那么讓我們一起重讀第三段,再次領悟的觀點。

〔朗讀課文第三段〕

師:從探險本身談開去。一般人淺嘗輒止,畏難而退;王安石卻認為要探險就要去“險以遠”之地,那里才有“奇?zhèn)ス骞帧敝?。而要到達勝景之處,需要——

生〔眾〕:需要要“志”“力”“物”三個條件。

師:王安石對這三者的看法如何?

生〔黃〕:“志”“力”“物”都特別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志”,沒有它就沒有志向和意志。是確定不能勝利的。但同時“力”和“物”也不能缺少。

師:嗯,“志”是成就事業(yè)的原動力,“力”是勝利的保障,是“硬件”,此外,外物的援助也不可少,假如“至于幽暗昏惑之地,而無物以相之”也不能至?!泊虺鐾队啊?/p>

“立志”

“蓄力”——至

“借物”

師:這是王安石的觀點,同學們是怎樣看待“志”“力”“物”的呢?跟王安石一樣嗎?請大家爭論發(fā)言。

生〔劉〕:一個人應當有志向,從小老師就要求我們樹立遠大抱負,我想,這就是志向吧。

生〔黎〕:“志”是一切行動的動力,它最重要。許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克服了許多困難取得勝利的。有了志,“物”和“力”的問題都可以想方法解決。

師:用一句話表達這個意思,這就是——

生〔黎〕:“有志者事竟成”

生〔鄒〕:那可不肯定,由于其他緣由,而最終失敗的例子許多。比如,項羽他最末不是失敗了嗎?他不是“有志者”嗎?

師:問得很好。

生〔黎〕:但是他曾經(jīng)所向無敵取得過成功,他即使失敗了也是無怨無悔呀。

師:嗯,你的意思是他不遺余力去奮戰(zhàn)過,所以他即使失敗,也——

生〔眾〕:“可以無悔矣”。

生〔康〕:其實,我認為,外物也很重要?!秳駥W》里面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假如不借助外物的能量,人將會寸步難行。

師:特別好,聯(lián)系到已經(jīng)學過的課文。剛才大家對“志”“力”“物”三者的關系談了自己的看法。過去,我們都認為王安石寫這篇文章最重要的觀點就在于此了,但現(xiàn)在有人提出異議,理由是:這個觀點無法涵蓋文章中提到的“不可不深思而慎取”這個觀點。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呢?這是兩個互不相關的觀點嗎?

〔同學思索片刻,無人回答。此問稍顯困難?!?/p>

師:我們先來考察一下第三段,這一段在強調(diào)“志”“力”“物”時,事實上兩次提到“至”所需的另一個條件。這個條件是什么,找找看。

〔思索片刻〕

生〔一部分〕:“不隨以止”“而又不任意怠”。

師:特別好,“不隨”,沒有特地提出來強調(diào),卻兩次看似不經(jīng)意地提到,這可不是贅言呀?!安浑S”是什么意思?

生〔眾〕:不跟隨,不跟從。

師:對,不跟隨他人,不盲從。那么,誰能告知我第四段“深思而慎取”和這里的“不隨”有怎樣的關系?

生〔周〕:“深思而慎取”也是不盲從,不輕信,就是“不隨”的一種表現(xiàn)。

生〔黎〕:不人云亦云,隨聲附和。

師:大家說得很好,細細分析我們發(fā)覺這兩個看似分別的觀點統(tǒng)一起來了。王安石由于“不隨”,有意考證“華山”的命名,卻由于“隨”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故而感慨不已。這些觀點集中表達在兩個段落的談論中,而這部分談論與前文的記敘有什么聯(lián)系?

生〔周〕:記敘是基礎,談論跟它相照應,談論是升華。

師:那么,在內(nèi)容上,他們是怎么照應的?

生〔黎〕:前面他記敘了自己游山洞由于聽信別人的勸告而放棄的事情,后面由這件事情聯(lián)想到人生,人應當要達到這些條件才可以勝利。

生〔廖〕:巡游山洞,半途而廢,特別懊悔,所以后面對這件事是有感而發(fā)。

師:“有感而法”,很好,從一次半途而廢的巡游總結(jié)出發(fā)人深思的教訓,闡發(fā)了人生哲理和治學立場。大家對前面的.褒禪山華陽洞的景色印象深刻嗎?

生〔眾搖頭〕:似乎不深。

師:以前我們學的游記有哪些?

生〔紛紛〕:《小石潭記》《醉翁亭記》《岳陽樓記》《始得西山宴游記》……

師:留意《岳陽樓記》雖然寫景特別美,但它不是游記,而是借為重修岳陽樓作記的機會寫景抒情的一篇文章。那么,《游褒禪山記》與剛才大家在記憶中找到的這些游記有很大的不同,最明顯的區(qū)分在什么?〔投影〕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柳宗元《小石潭記》

野芳發(fā)而暗香,佳木秀而繁陰。

——歐陽修《醉翁亭記》

生〔鄭〕:《游褒禪山記》重在談論,其他游記重在寫景。

師:是的。本文記游的過程很平淡,無形象刻畫,無生動描繪,本文閃光之處在于理性的思索。所謂“深人無淺語”。為什么有這樣的特點?讓我們對比一下后人是怎樣評價這三位的?

〔投影〕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一般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5》〕

柳宗元〔773——819〕,唐代河東人。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病兑话愀咧姓n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5》〕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病稓W陽修全集》〕

師:王安石首先是政治家,其次才是文學家,他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溫主席在談到中國農(nóng)村問題的時候還多次提到他。他一生力圖濟蒼生,救社稷,經(jīng)學濟世。針對文章,他也提倡“務在有補于世”,強調(diào)其實際作用。因而本文也是政治家借游記抒發(fā)的“別樣情懷”,而不僅僅是“嘆人生”。那么,我們不妨把本文放到他的一生中去探討,看看能否從文中找出四年后開始走上改革之路的政治家的影子。

〔投影其經(jīng)受〕

思索:你能看出本文與王安石為之奮斗一生的變法之間的聯(lián)系嗎?

王安石二十二歲進士及第。才華橫溢,少年得志。

此后多年任地方官??疾鞎r弊,尋求改革之道,探求治國良策。同時也感到宦海之險惡,改革之困難。

1054年,辭職回家探親,途經(jīng)褒禪山。同年七月,以追憶形式寫下《游褒禪山記》。次年復出任職。

1060年呈《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簡稱《萬言書》),對北宋中期的內(nèi)形狀勢、問題和改革方向作了一個總的考察論析。

1069年,經(jīng)天緯地,開始熙寧變法。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后、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聯(lián)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

1074年四月第一次罷相。次年二月復相。次年再次被罷。

1085年新法盡廢。王安石與世長辭。

〔同學看完投影,開展爭論?!?/p>

生〔陳〕:王安石早在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在地方上進行改革了,所以,他寫下本文的時候可能也有對改革的一些想法。比如說進山洞很困難,就像改革的路很困難一樣,看不清前路。

生〔康〕:其實,王安石當時是回家探親,路經(jīng)褒禪山,對這一次行程感到缺憾,所以寫下這篇游記,可能他只是談自己的人生感想而已,沒有別的。

生〔黎〕:對,他那時候不是還沒開始變法嗎?還有好多年呢。一篇游記可能沒有更多別的。

生〔曾〕:我覺得還是有聯(lián)系。至少還是有他的作為政治家的一些思索的,由于這篇游記跟別的游記很不一樣。

生〔黃〕:我想,本文跟他的變法有關系。最少表達了他要堅決不移地將改革進行究竟的決心,他可能正在反思,改革和游山洞一樣困難,但是“我”不能像這次失敗的巡游一樣,半途而廢,“我”肯定要堅持究竟。

生〔劉〕:我覺得,可能王安石寫作這篇文章的時候沒有想這么多,但是在后來改革的過程中,他的立場和思想跟這篇文章是全都的吧。

師:怎樣的思想和立場啊?

生〔劉〕:比如說,不輕易跟從別人,不人云亦云,要“深思而慎取”什么的。

生〔曾〕:后來,他改革的時候,不是有許多貴族士大夫都反對他嗎?他是肯定要有堅決的“志”才可以堅持下去的。

生〔黃〕:我在資料上看到,說王安石有“三不足”觀點,〔拿起資料〕,“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篇文章也表現(xiàn)了“人言不足恤”的觀點吧。

師:由于時間關系,今日我們就爭論到這里。剛才大家的發(fā)言都很不錯,我們認為只要言之成理都是可以的,是我們自己思維的結(jié)晶。我們說,九百多年前,王安石在這狹窄的洞中痛楚地轉(zhuǎn)身,大發(fā)感慨,“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但這一缺憾,并未在其改革生涯中重演,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是個“有志者”,“可以無悔矣”。改革,意味著挑戰(zhàn)傳統(tǒng),拋卻舊有,意味著沖突沖突,困難痛楚,改革邁出的每一步都要付出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