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四章第一節(jié)_第1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四章第一節(jié)_第2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四章第一節(jié)_第3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四章第一節(jié)_第4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四章第一節(ji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其本質同學們好!今天開始我們學習第四章: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其本質。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不僅發(fā)現(xiàn)了剩余價值產生的秘密,揭示了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社會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化生產的一般規(guī)律。所有這些,對我們認識資本主義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章分三節(jié),今天我們學習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資本主義的形成及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矛盾在這一節(jié)里,主要講三個問題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二、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三、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意義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

在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作用下,人類社會經過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又經過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同以往其他社會的更替一樣,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也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經歷了長期的過程。(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所謂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指的是私有制基礎上資本雇傭勞動的經濟關系。這種生產關系最初怎樣產生的呢?也就是說,最早的資本家和雇傭工人是從哪里來的呢?馬克思:“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結構是從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中產生的。后者的解體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备爬ǖ刂v,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從封建社會內部小商品生產者兩極分化基礎上產生的。在封建社會初期,封建生產關系同以鐵器工具為特征的比較低下的生產力基本上是適應的。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增長特別是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封建生產關系便越來越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的障礙。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的矛盾,引起了農村自然經濟和城市行會組織的瓦解,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逐漸削弱,導致城鄉(xiāng)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這一過程。資本主義萌芽,最早于14世紀末15世紀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例如威尼斯、佛羅倫薩)出現(xiàn)。它產生的途徑有兩個:一是從小商品經濟分化出來;二是從商人和高利貸資本轉化而成。途徑一從小商品經濟分化出來所謂小商品經濟,又稱“簡單商品經濟”,是一種以生產資料的個體私有制和個體勞動為基礎的商品經濟形式。也就是說,商品生產者占有生產資料,自己勞動,產品歸自己所有;他出賣自己的產品,是為了借以購買滿足自己消費需要的其他產品。從原始社會末期商品經濟開始產生,到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商品經濟都以簡單商品經濟的形式出現(xiàn)。在封建社會末期,小商品生產者之間不斷進行競爭,發(fā)生貧富兩極分化,從而導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封建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在手工業(yè)者和商人的集聚地逐漸形成了城市,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構成了城市經濟的基礎。為了保護城市手工業(yè)者的生產穩(wěn)定,限制競爭,在城市里出現(xiàn)了各類手工業(yè)行會。行會是手工業(yè)者的封建組織,每個手工業(yè)者都必須加入相應的行會。這些行會內部都有自己嚴格的行規(guī),它規(guī)定產品質量、銷售價格、勞動時間、學徒人數(shù)以及待遇標準等等,參加者不得違犯。行會中有三個等級,即行東(師傅)、幫工和學徒。學徒在期滿“出師”后,可升為幫工;幫工在積累了生產經驗、考核合格后,經行會同意,可自設作坊成為行東。行東擁有生產資料,是作坊的主人,對幫工和學徒有輕微的剝削,但他同幫工、學徒之間的關系還不是資本主義的雇傭關系,而是一種封建的師徒關系。封建行會制度,既是商品生產有了一定發(fā)展的結果,又是商品生產發(fā)展不夠充分的產物,因此它具有封建保守性和排它性。初期,它在一定程度內限制了競爭和分化,保護了手工業(yè)者的利益,對城市手工業(yè)的鞏固和發(fā)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后來,由于商品生產的發(fā)展和市場的擴大,行會組織的各種清規(guī)戒律則越來越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的障礙。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條件較好的作坊主成為率先吃螃蟹者,他們突破行規(guī):不斷擴大生產規(guī)模、添置設備、增加工人、延長勞動時間,逐漸富裕起來并成為最早的工業(yè)資本家,把幫工和學徒變成自己的雇傭工人。相反,多數(shù)作坊主則在競爭中逐漸衰落下去,直至破產,最終同其幫工和學徒一起淪為雇傭工人。手工作坊中的師徒關系逐漸轉變?yōu)楣蛡蜿P系,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形式之一。行會制度因而逐漸瓦解。途徑二從商人和高利貸資本轉化而成商人和高利貸資本早在奴隸社會就已經出現(xiàn)。起初,商人只是小生產者交換商品時的中介;到了封建社會末期,隨著商人積累的財富的不斷增加,一些大商人成了包買商,他們一方面包銷小生產者的全部商品,另一方面又供給手工業(yè)者需要的原料和設備,從而割斷了小生產者與銷售市場和原料市場的聯(lián)系,逐漸控制了這些商品生產者。商人和高利貸者還乘生產者經營困難之機,用很高的利息貸給他們所需要的資金、原料和生產工具。使他們背上來沉重的債務包袱,一旦無力還債,只好拿自己的手工作坊去抵債。于是,作坊主喪失了獨立的生產者身份,連同其幫工和學徒成了商人或高利貸者的雇傭勞動力,商人或高利貸者則成為工業(yè)資本家,這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另一種形式。正如列寧所說:“手工業(yè)者成了在自己家中為資本家工作的雇傭工人,包買主的商業(yè)資本在這里就變成了工業(yè)資本。”農業(yè)中資本主義關系的產生封建社會末期,隨著工業(yè)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出現(xiàn),農村中封建關系也開始瓦解,資本主義關系也應運而生。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貨幣地租代替了實物地租,剌激了封建主階級貪欲的增大,剝削日益加強,使農民的私有經濟遭到破壞,同時,農民對封建主的人身依附關系進一步削弱,漸遠變成契約關系。在實物地租的條件下,農民之間已經有了貧富分化的萌芽;當農民的生產一旦卷入商品經濟的漩渦,兩極分化急劇發(fā)展,大多數(shù)農民貧困破產成為農村中的無產階級——雇農,少數(shù)農民則上升為富農,并出現(xiàn)了租地農業(yè)資本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在農村中發(fā)展起來。(二)資本的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形成,在經濟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喪失了一切生產資料的無產者;第二,少數(shù)人手里集中了大量的為組織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需的貨幣財富。在封建社會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所引起的小商品生產者的分化,實質上就是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準備條件。但是,單純依靠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來實現(xiàn)這兩個條件,是一個相當緩慢的過程,馬克思形容為“蝸牛爬行的進度”,它“無論如何也不能適應十五世紀末各種大發(fā)現(xiàn)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場的貿易需求?!币虼?大地主和資產階級借助于野蠻的暴力來加速這兩個條件的形成,這個過程,發(fā)生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確立之前,所以叫做資本的原始積累?!八^原始積累只不過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所以表現(xiàn)為‘原始的’,因為它形成資本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的前史?!痹谖鳉W,資本原始積累開始于15世紀后30年,經過16世紀的高潮,一直延續(xù)到19世紀初才告結束。資本原始積累主要是通過兩個途徑進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奪貨幣財富。1.用暴力掠奪農民的土地,把農民變成無產者并趕進城里去成為雇傭工人。這是原始積累過程的基礎。它在英國表現(xiàn)得最為典型。在英國,從15世紀末一直延續(xù)到19世紀初,經歷了300多年掠奪農民土地的過程,這就是有名的“圈地運動”。革命前的英國,圈地是零星的“個人暴力行為”,革命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運用他們所掌握的國家政權,以“議會立法為名頒布了幾千項圈地法令。于是,圈地運動大規(guī)模地、合法地進行起來。1700─1760年,議會通過圈地法令208項,圈占土地31萬英畝;1761─1820年,共通過圈地法令3,209項,約圈占土地318萬英畝。這種所謂“議會認可的圈地”,按照法令規(guī)定,申請圈地者在得到本教區(qū)土地持有者的4/5同意后,即可向議會提出申請?!笆康爻钟姓叩?/5”,不是以農戶為單位,而是按所占田畝面積或地價計算。因此圈地往往只憑一兩戶犬地主的意志決定。議會圈地法今已成為掠奪人民土地的工具,廣大農民遭受到比革命前更為狂暴的剝奪。圈地運動迫使成千上萬的農民離開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園。17世紀末,全國的自耕農還有16─18萬戶,到18世紀末,自耕農作為一個階級來說已經不存在了。被剝奪土地的農民或流亡到殖民地,或成為農場主的雇工,大部分流入城市成為工業(yè)勞動后備軍,遭受資本家的殘酷剝削。大批不受土地束縛的“自由”勞動大軍的涌現(xiàn),為工業(yè)革命提供了勞動力。同對圈地運動消滅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僅勞動者所需的一切物品取之于市場,農場主也要在市場上購買消費品和農場需要的生產資料,從而促進了國內市場的日益發(fā)展和擴大。大規(guī)模的圈地運動,使英國農業(yè)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促進了地產的集中和農業(yè)資本主義的發(fā)展。17世紀末,英國地主的地產平均面積是70英畝,1780年擴大到300英畝。1740─1788年,4萬多個土地在100英畝以下的農場被消滅,300英畝以上土地的大農場數(shù)量增加。地主把掠奪來的土地改作大規(guī)模的農場,或把它租給農場主經營,收取地租。農場主雇傭農業(yè)工人耕作,利用大農場的優(yōu)勢,采用新的農業(yè)技術裝備,改進耕作技術,采取科學的耕作方法和施肥方法。如用人工牧草和糧食作物的輪作制代替了休耕制;牛羊由放牧改為大規(guī)模的圈欄飼養(yǎng);1701年開始使用的播種機,既節(jié)省種子,成活率也高。資本主義大農場的發(fā)展,向城市供應大量的糧食和原料,農場主獲得了巨額利潤。英國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和農業(yè)生產的技術革新,標志著英國農業(yè)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為工業(yè)革命的進行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當時,由于毛紡織業(yè)的興起,引起對羊毛需求的增加和羊毛價格的上漲,大地主和農場經營主把大批農民從土地上趕走,拆毀和焚燒他們的房屋,把土地變?yōu)槟翀?逼得廣大農民到處流浪。同時,資本家和封建貴族還通過“掠奪教會地產,欺騙性地出讓國有土地,盜竊公有地,用剝奪方法、用殘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財產和克蘭財產轉化為現(xiàn)代私有財產”,建立了資本主義的土地私有制,從而奠定了資本主義私有財產制度的基礎。與此同時,國家卻頒布了各種血腥法律,用鞭打、監(jiān)禁以至處死來禁止農民流浪,強迫他們成為雇傭勞動者。例如,英國16世紀30年代的法律規(guī)定,對沒有職業(yè)的“流浪人”,第一次被捕要鞭打到身體流血為止;第二次被捕鞭打后還要割去半只耳朵;第三次被捕則判處死刑。從1509年至1547年,被處死的達7萬多人。此外,美國國旗上星星的增加與印第安人部落的家園喪失是同時發(fā)生的。2.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進行殘酷的殖民掠奪。這是資本原始積累的又一個重要方式。最初的貨幣財富的積累,是通過強盜式的行徑進行的。資產階級遠涉重洋,通過征服殖民地、殘殺土著居民、搜掠黃金和財物、販運奴隸、進行掠奪性的殖民貿易、進行商業(yè)戰(zhàn)爭等,在少數(shù)人手中集中了大量的、建立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需的貨幣資本。途徑之一,強盜般的海外掠奪。例如,英國資產階級向中國販賣鴉片,就是殖民貿易的一種。15世紀末在海地島上的土著居民有100萬人,由于被掠奪殘殺,到1914年只剩下139000多人。在奴隸貿易方面,英、荷等國資產階級販運到美洲的黑人竟達1,500萬人之多。17─18世紀大規(guī)模的殖民掠奪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英國資產階級取得政權后,首先完成了對愛爾蘭的血腥征服。為了爭奪海上霸權和殖民地,英國先后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法國展開了激烈的斗爭。17世紀中期,打敗了已經趨衰落的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荷蘭。此后,英國和法國成為爭奪殖民地和海上霸權的主要對手。18世紀,英法兩國展開了激烈的爭霸戰(zhàn)爭。1701─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是英法兩國爭奪霸權的第一次大沖突。1740─1748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英法又成敵手。1756─1763年的七年戰(zhàn)爭是英法爭霸具有決定性的戰(zhàn)爭。一系列爭霸戰(zhàn)爭的結果,新興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英國打敗了封建大國法蘭西。在地中海,它奪取了直布羅陀海峽,控制了大西洋通往地中海的航線;在北美,它奪取了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土地;在印度,它排擠了法國的勢力,取得了在印度的實際統(tǒng)治權。至此,英國取得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殖民地霸權。此后,英國資產階級全力以赴地從事海外殖民事業(yè),更加瘋狂地進行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對殖民地人民殘酷地榨取和掠奪,使英殖民者獲得驚人的則富和廣闊的國外市場、英殖民者在西印度群島的巴巴多斯、牙買加等地推行奴隸制度,經營巨大的甘蔗種植園,殘酷地榨取不斷從非洲運來的黑人奴隸的血汗。l789年以前,英國在西印度群島每年收入達400萬英鎊。在印度,英殖民者通過洗劫國庫、課征繁重的田賦、勒索土邦王公納貢、獨占食鹽和鴉片貿易等手段,使印度的財富源源不斷地流進英國。1757年,英軍侵占印度的孟加拉邦之后,僅搶劫國庫財寶就多達6,000萬英鎊。英國殖民強盜頭子克萊武一個人就搶了23.4萬英鎊,到1760年回國時已有價值100萬英鎊的財產”。1757─1815年間,英國掠奪印度財富達10億英鎊之多。隨著殖民掠奪的加強和殖民地的不斷擴大,英國的海外貿易迅速發(fā)展。1697年,英國的進口貿易額為334萬英鎊,出口額為339萬英鎊;到1767年,進口額增到1,200萬英鎊,出口額增至1,380萬英鎊。整個18世紀,英國對外貿易總額增加了6倍。倫敦成了世界貿易的中心。罪惡的奴隸貿易是英國殖民掠奪的重要手段,也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之一。英國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后,獵取和販賣黑奴就成為殖民者發(fā)財致富的源泉。17世紀末,英國在西非岡比亞建立捕奴站,象獵捕野獸一樣捕捉黑人。根據(jù)1713年的《烏特勒支條約》,英國取得了向西屬拉丁美洲販賣黑奴的權利后,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奴隸販子。1771年,英國販賣奴隸占用的海船達191艘。奴隸販子從本國用船載上廉價的紡織品,玻璃制品、煙、酒、槍支,金屬制品等運去北洲,用欺騙用暴力手段掠取奴隸,然后運往南印度群島和北美,賣給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種植園主。再從那里運回英國工業(yè)所需要的棉花、煙草和糖。這就是所謂的“三角貿易”。奴隸貿易的利潤率高達100─300%,它不僅僅使奴隸販子賺了錢,工業(yè)家、土地貴族、造船主等都從中得到了好處,1783─1793年,僅利物浦的販奴船,從非洲裝載到西印度群島的奴隸達30萬,販奴商人獲利達1,500多萬英鎊,利物浦是當時奴隸貿易的中心,它就是吸吮黑人的鮮血繁盛起來的,由一荒僻的小村莊發(fā)展成為了英國第二大港口城市。馬克思指出:“美洲金銀產地的發(fā)現(xiàn),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yè)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途徑之二,“文明”地進行國內剝削新興資產階級在國外進行瘋狂掠奪的同時,還通過國債制度、課稅制度和保護關稅制度,加強對國內人民的剝削,積累起巨額貨幣資本。國債和稅收制度也是資本原始積累的又一途徑。從17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20年代,英國連年進行對外戰(zhàn)爭。為籌集經費,政府向金融家和商業(yè)公司大舉借債和增加捐稅。1694年英格蘭銀行開始營業(yè)的第一筆生意,就是以8%的利率貸款120萬英鎊給政府,這是英國國債制度的開始。1771年英國國債為5,400萬英鎊,1782年增至2.3億英鎊。政府為了償還國債和支付利息,不斷增加稅收。1688─1755年,英國捐稅由181萬英鎊增加到668萬英鎊,其中消費稅由62萬鎊增加到350萬英鎊。18世紀30年代,勞動人民收入的一半,以消費稅的形式被政府搜刮而去,政府又以支付利息的形式塞進了資本家的腰包。資本家就是這樣以向政府放債取息的方式,經過國家稅收的渠道,吮吸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血汗,積聚了資本。正如馬克思所指出:國債“象揮動魔杖一樣,使不生產的貨幣具有了生殖力,這樣就使它轉化為資本?!笨梢?,殖民掠奪、奴隸貿易、國債和稅收制度等作為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在積累資本,開辟國內外市場和提供工業(yè)原料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為工業(yè)革命準備了必要的經濟前提。這一切,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縮短了封建生產方式轉變?yōu)橘Y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過程。資本的原始積累在所有資本主義國家初期都存在過,盡管采取的形式不同,但實質上都是借助于暴力,迫使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并把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集中到少數(shù)資本家手里。資產階級學者卻故意歪曲歷史,說什么資本家的祖先是“勤勞”、“節(jié)儉”起家的;工人的祖先是由于“懶惰”、“揮霍”而窮困,以致他們的子孫成為無產者。這是一種謊言。資產階級是靠剝削和暴力起家的。資本原始積累的事實表明,資產階級的發(fā)家史就是一部罪惡的掠奪史,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保ㄈ┵Y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何謂生產方式?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是生產力,其社會形式是生產關系,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統(tǒng)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是社會化大生產與私人所有制的統(tǒng)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如何形成的?1.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初步確立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迅速發(fā)展使資產階級在經濟上站住腳,經濟基礎確立了。這封建社會內部產生和初步確立后,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已經得到確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確立必須排除封建制度對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重重障礙和束縛,這政治上實現(xiàn)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統(tǒng)治,建立起資產階級政權。在封建社會末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出現(xiàn)了兩個新的階級: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農民階級、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都是反對封建制度的階級力量。農民階級因受剝削最深,人數(shù)最多,每一次農民起義都動搖了封建統(tǒng)治的根基,為推翻封建制度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是推翻封建制度的主力軍。但是,農民階級不是新生產方式的代表,他們所向往的是建立在個體小生產基礎上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已經完全不適合商品經濟和生產社會化逐漸發(fā)展的趨勢,這個階級自然不能成為領導階級;而無產階級還比較年輕,還沒有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所以,反封建的領導者就自然而然地由代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新興資產階級來擔當。17世紀中葉以后,源于歐洲并逐步擴展到世界各地的資產階級革命風起云涌,新興資產階級領導各種反封建力量進行來武裝革命,經過反對封建復辟的反復斗爭,終于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確立了資產階級的政治統(tǒng)治,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fā)展掃清了道路,從而使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得到初步確立。2.產業(yè)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完全確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雖然初步確立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但其物質技術基礎仍然是手工生產,尚處在工廠手工業(yè)發(fā)展階段,遠遠不能適應日益擴大的國內外市場和商品經濟發(fā)展的需求,迫切要求通過科學技術革命發(fā)展社會化大生產,建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物質技術基礎。這個歷史任務是通過產業(yè)革命實現(xiàn)的。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進行產業(yè)革命。產業(yè)革命又稱工業(yè)革命,即從手工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從工廠手工業(yè)過渡到機器大工業(yè)的生產技術革命。通過產業(yè)革命,一方面實現(xiàn)了生產技術的根本變革,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獲得了與其相適應的物質技術基礎,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fā)展;另一方面,它又鞏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使雇傭工人喪失了依靠手工技術而獨立勞動的可能性,成為資本家掌握的機器的附屬物,鞏固了資本主義雇傭剝削制度。因此,產業(yè)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并最終建立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二、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在上個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席卷資本主義世界,一個美國工人的妻子和他兒子的對話引人深思,兒子問:媽媽,天氣這么冷,為什么不生火?媽媽說:因為我們沒有錢,爸爸失業(yè)了,沒有錢買煤。兒子問:爸爸為什么失業(yè)?媽媽說:因為爸爸挖的煤太多了,賣不出去。在當時的資本主義世界,千百萬勞動人民挨餓,是因為他們?yōu)閯e人打的糧食太多了;千百萬勞動人民受凍,是因為他們?yōu)閯e人挖的煤太多了。富裕成了平窮、匱乏的借口和來源,資本主義將這一荒唐的邏輯變成了荒唐的現(xiàn)實。在經濟危機中,為什么牛奶有倒掉的、變質的,卻沒有喝的?為什么煤炭有庫存的,卻沒有燒的?為什么一切商品好像都有多余的,卻又沒有用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一)商品經濟產生的歷史條件商品經濟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作為自然經濟的對立物而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1.自然經濟自然經濟是一種以自給自足為特征的經濟。在自然經濟中,生產者從事生產活動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者自身的需要和家庭成員的需要,而不是為了交換。自然經濟一種古老的經濟形式,它存在于整個原始社會歷史時期,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雖然出現(xiàn)來商品經濟,但商品經濟仍然處于從屬地位,占統(tǒng)治地位的是自然經濟。在資本主義社會和現(xiàn)今某些經濟落后的地方,還存在自然經濟的殘余。在自然經濟條件下,每個生產者或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幾乎都是在生產者個人或本單位范圍內完成,生產著生產者所需要的絕大部分產品。那時,各個生產者或經濟單位的生產規(guī)模很小,勞動生產率低下,各自閉關自守,很少聯(lián)系,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十分緩慢。我國廣大農村在歷史上長期以“男耕女織”為特點的小農經濟,就是典型的自然經濟。2.商品經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縫隙中,逐漸產生出一種嶄新的經濟形式——商品經濟。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是一種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社會經濟形式,即生產是為了滿足市場需要的經濟形式。它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商品經濟存在和發(fā)展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分工的出現(xiàn);二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第一個條件:社會分工。所謂社會分工,是指社會勞動劃分和獨立化為不同部門和行業(yè),通俗地講,就是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隨著社會分工的產生和發(fā)展,形成了專門生產各種不同產品的生產者和經濟單位。在社會分工條件下,生產者生產的產品相對單一,而他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對產品的需求具有多樣性,為了滿足自身在生產和生活方面的多種需要,各行各業(yè)的生產者都要求互通有無,以取得對方產品作為生產資料或者消費資料,因而產生了相互交換產品的要求。社會分工越是發(fā)展,生產專業(yè)化的程度越高,交換的范圍就越是廣泛。恩格斯指出:“隨著生產分為農業(yè)和手工業(yè)這兩大主要部門,便出現(xiàn)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即商品生產”。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礎和條件。沒有社會分工這個條件,是不可能產生商品經濟的。但是,僅僅存在社會分工,并不能夠決定商品經濟的存在。例如,古代印度公社中就存在著社會分工,但產品并不產品商品。第二個條件: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也就是說,存在著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經濟主體。這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fā)展的決定性條件。在私有制下,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私人占有,一個人要想得到別人的產品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就只有進行交換。私有者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在彼此發(fā)生經濟聯(lián)系和相互交換的產品時,要求遵循等價交換原則,因而勞動產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產品的生產和交換便必然采取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形式,這種形式就是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商品經濟經歷了簡單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三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商品經濟萌芽于原始社會末期,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自然經濟是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形式,而商品經濟只是處于從屬的地位,處于簡單商品經濟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商品生產者生產的目的是通過交換滿足自己的需要。市場規(guī)模狹小,市場發(fā)育不完善。

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社會化大生產代替了分散的、以個體勞動為基礎的生產方式,勞動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很高,市場體系日臻完善,市場機制在配置社會資源中起著基礎作用,商品經濟進入高度發(fā)達的階段,即市場經濟階段。(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價值與價值商品是用來交換的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tǒng)一體。(1)使用價值我們首先來討論商品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通俗地說,就是商品的有用性。例如,面包可以果腹、房屋可以遮風避雨、音樂能夠陶冶性情,等等。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關系,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一切勞動產品所共有的屬性。使用價值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千差萬別的。不同的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同一物品可以具有多種使用價值。這是由物品本身的自然屬性(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特性)所決定,使用價值本身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某種物品所具有的使用價值,并不隨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小麥,無論是農奴生產的,還是雇傭工人生產的,它所具有的滿足人類對營養(yǎng)物質的需要這樣一種使用價值,并不會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說,物品的使用價值是不體現(xiàn)特定社會經濟關系的。因此,考察各種物品的特殊使用價值本身,是商品學的任務,而不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任務。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要研究的是社會經濟關系,那我們?yōu)槭裁从忠谶@里討論商品的使用價值呢?因為作為交換對象的使用價值是商品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誰也不會去交換它,只有借助于使用價值我們才可以考察商品交換關系。(2)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不是用來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的,它是通過交換用來滿足別人的、社會的需要的,因而作為商品又具有交換價值。交換價值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比如,在古代進行物物交換的集市上,某個農民用20斤大米換另一個農民的9尺布,9尺布就是20斤大米的交換價值。這個農民還可以拿20斤大米與其他使用價值相交換,比如從鐵匠那里換回2把斧子,這時,20斤大米的交換價值又表現(xiàn)為2把斧子??梢?,一種商品在與其他商品交換時,會形成不同的數(shù)量比例關系,因而可以有多種交換價值。為什么20斤大米的交換價值等于9尺布或2把斧子?不同商品之間交換比例是由什么決定的呢?或者說,商品的交換價值是如何決定的呢?早在古希臘時代,哲人亞里士多德就注意到并試圖回答這些問題。他認識到,用5張床換1間房,意味著床與房這兩種不同的物品之間有著某種本質上的等同性。他說,兩種物品如果“沒有等同性就不能進行交換,沒有可通約性,就不能等同”。這說明,兩種不同的使用價值能夠按照一定比例相交換,它們中間必定存在著共同的可以相互比較的東西。馬克思認為,這種共同的東西就是各種商品都是經過人類勞動生產出來的,它們都包含著人類勞動。人類勞動凝結在商品中形成了商品的價值。價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會屬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價值,但只有這種有用物品是勞動產品并作為商品時,它才具有價值。價值的實體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值之間在質上是相同的,只有量上的差別,因而它們可以相互比較。商品交換實際上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商品的價值在本質上體現(xiàn)了生產者之間的一定的社會關系。因此,交換價值和價值的關系是: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3)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統(tǒng)一體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是一對矛盾。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使用價值和價值對立性的表現(xiàn):對于任何的商品所有者來說,二因素不可兼得。任何人,不可能同時擁有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無一例外。要獲得商品的價值,就必須放棄商品的使用價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價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價值。對于商品生產者而言,他生產商品并不是為了取得使用價值,而是為了取得價值,只是為了取得價值,才關心使用價值。商品生產者只有將商品的使用價值讓渡給商品購買者,才能取得價值。對于消費者而言,他的需求只有通過實實在在的使用價值才能夠得到滿足,而要獲得使用價值就必須支付商品的價值。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tǒng)一性的表現(xiàn):作為商品,二因素缺一不可。任何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無一例外。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寓于使用價值之中。一種物品如果沒有使用價值,就是無用之物,即使人們?yōu)樗冻隽舜罅康膭趧?,也沒有價值。一種物品盡管具有使用價值,但如果不是勞動產品,也沒有價值。2.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商品為什么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呢?由于商品是一種勞動產品,所以,這個問題只能從生產商品的勞動的性質中去尋找答案。但是,生產商品的同一勞動過程,怎么會產生出商品的兩個不同的因素呢?這個問題曾經難倒來包括古典經濟學家在內的許多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馬克思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正是這種勞動的二重性,決定了商品的二因素。(1)具體勞動生產商品的勞動,一方面看是具體勞動。所謂具體勞動,是指生產一定使用價值的具有特定性質、目的和形式的勞動。具體勞動是千差萬別的。區(qū)分各種不同性質和不同具體形式的勞動,是根據(jù)勞動的目的、勞動對象、操作方法、所使用的勞動資料,以及勞動的成果來劃分的。在對勞動過程進行直觀考察中我們可以看到,勞動總是以具體的形式同某種特殊的使用價值相聯(lián)系。例如,“縫”這種勞動的具體形式,就是同衣服這樣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聯(lián)系在一起的;“織”這種勞動的具體形式,則是同布這種特殊的使用價值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此等等。由此不難推知,某一種商品所特有的使用價值都是某種具體形式的勞動的產物,或者說,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商品世界的使用價值多種多樣,這種多樣性反映了具體勞動的多樣性,表現(xiàn)了按部門、行業(yè)和職業(yè)分類的社會分工。具體勞動過程是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質,使之適合人們需要的過程。它是人類社會維持自身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沒有人們的具體勞動,就沒有物質資料生產,從而人類社會就不可能存在和發(fā)展。因此,具體勞動同特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無關,它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到,具體勞動不能憑空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如果沒有種子和土地,僅有勞動是生產不出糧食的。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的過程,是人們以特定的勞動方式來改變自然物質形態(tài),以適應自身需要的過程。所以,使用價值是自然物質和勞動兩個要素的結合。17世紀英國學者威廉配第的名言“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里所講的“土地”,泛指自然物質。(2)抽象勞動商品生產者的勞動除了有具體形式不同的一面,還有同質的一面:不管勞動的具體形式如何不同,它們都是人類勞動力的支出,即人們的腦力和體力的支出。性質不同的生產活動,例如前面提到的縫和織,不過是人的大腦、肌肉、神經、骨骼等等的生產耗費的具體形式。這種撇開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人類勞動,就是抽象勞動。我們已經知道,正是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在價值中,不包含任何自然物質原子。作為價值源泉的抽象勞動反映著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它是商品經濟特有的歷史范疇。(3)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關系。生產商品的勞動既是具體勞動,又是抽象勞動,它們之間是矛盾統(tǒng)一的關系。一方面,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統(tǒng)一的。商品生產者在從事具體勞動的同時,也就支出來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不是各自獨立存在的兩種勞動或兩次勞動,它們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統(tǒng)一的,是商品生產者的同一勞動過程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另一方面,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又是有差別(有矛盾)的。生產各種商品的具體勞動,在性質上是不同的;而生產各種商品的抽象勞動在質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別。具體勞動所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它是勞動的自然屬性,而抽象勞動所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的社會關系,它是勞動的社會屬性。(4)勞動二重性決定商品二因素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正是勞動二重性決定商品的二因素: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正如馬克思所指出:“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體的有用的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瘪R克思提出勞動二重性原理的重大貢獻。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由馬克思首先提出并科學論證的,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一,解決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在勞動價值論方面的重大缺陷,從根本上論證來價值的本質,把勞動價值論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之上。第二,勞動二重性理論為剩余價值理論奠定來科學基礎。我們后面學習資本主義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乃至于資本積累理論時候將運用到這個理論。所以,馬克思稱勞動二重性理論為“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三)商品的價值量以上我們主要是從質的規(guī)定性上來討論商品的價值的。現(xiàn)在我們轉而分析商品價值量的規(guī)定,即價值的大小如何決定的問題。1.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既然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那么,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它所包含的抽象勞動的多少決定的。又由于計量勞動量大小的自然尺度是勞動時間,所以,商品的價值量便是由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衡量。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梢钥吹?,生產同一種產品的不同生產者,由于生產的主客觀條件的差異,生產單位產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是長短不一的。生產者所使用的設備、自然資源等客觀條件越好,其技術熟練程度越高、體力和腦力越強、勞動態(tài)度越積極,他的生產效率就越高,生產單位產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就越少;反之亦然。既然不同生產者生產同樣的單位產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是長短不一的,那么,這種商品的價值量該由誰說了算呢?是用時最長的還是最短的抑或是不長不短的?都不是。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是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而只能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xiàn)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边@里的“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是指勞動力的正常性質,即“勞動力在它被使用的專業(yè)中,必須具有在該專業(yè)占統(tǒng)治地位的平均的熟練程度、技巧和速度。……這種勞動力必須以通常的平均的緊張程度,以社會上通常的強度來耗費”。它意味著形成價值的主觀的勞動力和客觀的生產條件都必須具有正常的性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商品生產者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如果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正好相等,他的勞動耗費就可以通過交換全部得到補償;如果他的個別勞動時間大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他的勞動耗費就無法在交換中得到完全補償;如果他的個別勞動時間小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則他不但能使自己的勞動耗費全部得到補償,而且還會在交換中獲得額外的回報。2.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勞動生產率指的是勞動者生產使用價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用單位勞動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shù)量來測量;也可用單位產品中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測量。影響勞動生產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guī)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等。顯然,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越多,則單位商品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越少,從而商品的價值量就越小;反之亦然。這就是說,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3.商品價值量與勞動復雜程度的關系商品的價值量同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有密切的關系。簡單勞動是指不需要經過系統(tǒng)的學習和較長時間的專業(yè)訓練,每一個健全的人都能夠從事的勞動。例如,掃地,是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幫老師干的活,一般成年人則不在話下。復雜勞動是指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yǎng),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和技術專長的勞動者所從事的勞動。例如,編制計算機軟件的勞動,可不是什么人都干得了的,非經過專業(yè)學習和訓練不可,比掃地的勞動復雜多了。那么,一個清潔工和一個軟件工程師同樣工作8小時,他們創(chuàng)造的價值量是一樣的嗎?如果說不是的話,那該怎樣比較呢?在比較不同商品的價值量時,不僅需要將生產它們的各種具體勞動看做是無差別的抽象勞動,還需要將復雜程度不同的勞動化為復雜程度相同的勞動,而不能夠簡單地按勞動時間的長短來確定價值量。將復雜程度不同的勞動轉化為復雜程度相同的勞動,是通過將復雜勞動換算為簡單勞動來實現(xiàn)的。復雜勞動包含著大于簡單勞動的支出。就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復雜勞動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簡單勞動。這樣,也就可以以單位時間內的簡單勞動為基準,將同一單位內的復雜勞動換算成多倍的簡單勞動。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之間的這種換算關系,不是商品生產者自覺計算出來的,而是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實踐中,經過反復多次的調整,逐漸確定下來并為社會所公認的。值得一提的是,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的區(qū)分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它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標準,但就一定時期和特定國家而言,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的區(qū)別還是明顯的。(四)價值形式的發(fā)展與貨幣的產生在前面關于價值的討論中,為了分析上的方便,我們假設商品交換采取的是物物交換的形式,沒有貨幣介入其中。然而,在現(xiàn)實經濟生活中,一起商品交換都以貨幣為中介,貨幣成為一切商品的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從而成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這是為什么?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對貨幣的起源作一番分析。而貨幣的起源問題,也就是作為商品價值表現(xiàn)形式的交換價值或價值形式的發(fā)展問題。研究這個問題,就是要說明商品的價值表現(xiàn)怎樣從最不起眼、最簡單的形式,發(fā)展到炫目的貨幣形式。商品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是從簡單價值形式開始,經過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逐漸發(fā)展成貨幣形式。1.價值形式的發(fā)展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商品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那么,相應地,它就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即商品使用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和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商品使用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是指商品的自然形式,如商品的形狀、式樣、大小、顏色等,它可以通過商品體自身被直觀地感覺到。商品的價值表現(xiàn)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從單個商品本身是看不出來的。一種商品只有與另一種商品相交換,即與別的商品發(fā)生關系時,它的價值才能通過別的商品表現(xiàn)出來。下面我們舉例說明商品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第一階段:1只羊=2把石斧第二階段:1只羊=2把石斧\3公斤茶葉\20公斤小麥\1分黃金\其他商品第三階段:2把石斧\3公斤茶葉\20公斤小麥\1分黃金\其他商品=1只羊第四階段:2把石斧\3公斤茶葉\20公斤小麥\1只羊\其他商品=1分黃金這四個圖示依次代表價值形式發(fā)展的四個階段。2.貨幣的產生及其影響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fā)展到一定歷史的必然產物,貨幣和商品生產是緊密聯(lián)系的。隨著貨幣的產生,商品的交換由以物易物變成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貨幣是在長期交換過程中形成的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具有五種基本的職能,即價值尺度、流能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隨著貨幣的產生,整個商品世界就分化為兩極:一極是各種各樣的具體商品,它們分別代表不同的使用價值;一極是貨幣,它只代表商品的價值。這樣就使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發(fā)展成為外在的商品和貨幣的矛盾。一切商品只要轉換成貨幣,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就能得到解決,從而使商品的價值得到實現(xiàn)。所以,貨幣的出現(xiàn),有利于解決商品交換的困難,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但是,貨幣的出現(xiàn)并沒有也不可能解決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擴大和加深了。因為,如果在交換中商品不能轉換成貨幣,生產商品的私人勞動就得不到社會的承認,商品的價值也不能實現(xiàn)。因此,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能否轉換為貨幣,對商品所有者來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所以,馬克思把商品轉換成貨幣的過程,稱為“商品的驚險的跳躍”,而且說“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五)價值規(guī)律

1.價值規(guī)律的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在商品經濟中,每一個商品生產者根據(jù)自己的利益決定投資方向和經營的規(guī)模,事先誰也難以確切知道各種商品的需求量及其變動,因而,社會生產和流通不可避免的處于自發(fā)狀態(tài)。那么,是什么在調節(jié)和支配社會生產和流通以及各個部門、各個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活動呢?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即價值規(guī)律。價值規(guī)律是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規(guī)律。它的基本內容是:(1)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2)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商品實行等價交換是商品經濟的法則和客觀規(guī)律。價值規(guī)律既支配商品者的生產,又支配商品的流通;既包括價值的決定,又包括價值的實現(xiàn)。凡是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地方,它必然客觀存在并發(fā)揮作用,因此,價值規(guī)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guī)律。在商品經濟中,價值規(guī)律的表現(xiàn)形式是,商品的價格圍繞商品的價值自發(fā)波動。價值規(guī)律要求商品生產者之間要以價值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即商品價格和價值相符合。但是,在現(xiàn)實的經濟生活中,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商品的價格與價值往往是不一致的。當商品供過于求時,商品的價格低于價值;當商品供不應求時,商品的價格高于價值。商品的供求關系是經常變化的,往往處于不平衡的狀態(tài),所以,商品價格總是不停地圍繞著價值這個軸心上下波動。從較長時間來看,價格高于價值的部分和價格低于價值部分能夠相抵,商品的平均價格也價值是相一致的。正如馬克思所說:“價格和價值量之間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價格偏離價值量的可能性,已經包含在價格形式身中。但這并不是這促形式的缺點,相反地,卻使這種形式成為這樣一種生產方式的適當形式,在這種生產方式下,規(guī)則只能作為沒有規(guī)則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數(shù)規(guī)律來為自己開辟道?!?.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價值規(guī)律是在市場配置資源的過程中體現(xiàn)它的客觀要求和作用的。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調節(jié)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生產的各部門之間的分配。通過供求變動和競爭,市場價格的波動,社會各生產部門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大體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不過,價值規(guī)律的這種自發(fā)調節(jié),是以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為代價的。第二,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并在競爭中獲勝,就會刺激商品生產者不斷改進技術,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力求使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結果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但是,價值規(guī)律刺激生產力的發(fā)展,又常常是以一部分商品生產者破產,以社會勞動的一定程度的損失為代價的。第三,促使商品生產者在市場競爭中實現(xiàn)優(yōu)勝劣汰。在商品經濟中,各個商品生產者的生產條件是不同的。一些生產條件好的商品生產者,由于勞動生產率高,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競爭力強,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就會擴大生產規(guī)模。同時,一些生產條件差的生產者,勞動生產率低,商品個別價值高于社會價值,競爭力差,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不斷虧損,甚至破產。價值規(guī)律的優(yōu)勝劣汰機制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社會生產率,促進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一種推動力。但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兩極分化。值得注意的是,價值規(guī)律在對經濟活動進行自發(fā)調節(jié)時,會產生一些消極的后果。其一可能導致壟斷的發(fā)生,阻礙技術的進步。因為首先采用先進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辦法,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的商品生產者,為了保護其在競爭中的優(yōu)勢,往往會限制技術的擴散,嚴守經營秘密,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技術的推廣和生產經營的普遍改善,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條件的生產者可能積累大量的財富,而一部分處于不利地位的生產者可能虧損甚至破產。此外,價值規(guī)律自發(fā)調節(jié)資源在社會生產各個部門的配置,可能出現(xiàn)比例失調的狀況,造成社會勞動的浪費。(六)私有制基礎上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1.私有制基礎上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具有兩重性:既是具有社會性質的社會勞動,又是具有私人性質的私人勞動。一方面由于存在廣泛的社會分工,每個商品生產者所從事的只是某一種商品的生產,或者是某一環(huán)節(jié)的勞動,他們相互依存,需要彼此交換所生產的商品。這樣,每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都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是具有社會性質的社會勞動。另一方面,由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存在,每個商品生產者獨立地進行商品生產活動,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如何生產,都由自己說了算,并對決策后果承擔責任。因此,在私有制條件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又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進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質的私人勞動。(圖示:商品生產者的勞動的兩重性——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進一步發(fā)展成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構成私有制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這種矛盾進一步發(fā)展成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和生產的社會化之間的矛盾,正是這一矛盾的不斷運動,決定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走向。在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具有兩重性:既是具有社會性質的社會勞動,又是具有私人性質的私人勞動。商品生產者的勞動的社會性質是由社會分工決定的。由于存在廣泛的社會分工,每個商品生產者在社會分工體系中從事的只是某一種商品的生產,或者是某一環(huán)節(jié)的勞動,他們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需要彼此交換所生產的商品。這樣,每個商品生產的勞動都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是具有社會性質的社會勞動。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和私人性質是由生產資料私有制決定的。由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存在,每個商品生產者獨立地進行商品生產活動,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如何生產,都由自己說了算,并對決策后果承擔責任,自負盈虧。因此,在私有制條件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又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進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質的私人勞動。2.為什么說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構成私有制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貫穿商品經濟發(fā)展過展過程的始終,決定著商品經濟的各種內在矛盾及其發(fā)展趨勢。首先,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決定著商品經濟的本質及其發(fā)展過程。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為目的經濟形式,交換體現(xiàn)了商品經濟的本質。商品經濟的交換本質正是由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決定的。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每個生產者的勞動本身是私人勞動,而私人勞動要轉化為社會勞動,就必須用自己的產品去同別人的產品相交換。在這里,交換是解決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矛盾的唯一途徑。其次,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商品經濟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礎。在私有制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的矛盾是由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是不能直接進行量的比較的,只有將具體勞動還原為抽象勞動,也就是從具體勞動中抽象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才能進行量的比較。具體勞動能否還原為抽象勞動,在根本取決于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能否實現(xiàn)統(tǒng)一。商品生產者的勞動生產的產品如果與社會的需求不相適應,這種私人勞動就不會承認為社會勞動,它作為具體勞動的有用性質也就不會被社會所承認,因而不能還原為抽象勞動,這意味著商品的價值不能實現(xiàn),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的矛盾沒有得到解決。反過來,如果私人勞動生產的產品為社會所接受,則這種私人勞動就會被承認并轉化為社會勞動,它作為具體勞動的有用性質就會被社會所承認,因而可以還原為抽象勞動,這意味著商品的價值得到了實現(xiàn),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的矛盾得到了解決。最后,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決定著商品生產者的命運。商品的售賣過程,是私人勞動轉化社會勞動的過程,這個過程進行得是否順利,決定著生產者的經濟利益甚至命運。商品生產者生產的商品只有賣出去,其耗費的勞動才能得到補償,生產者才能生存和進生再生產。如果商品賣不出去,他的勞動耗費得不到補償,再生產就難以進行。三、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意義通過對商品關系的深刻分析,馬克思闡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勞動的二重性及其相互關系、價值的質和量的規(guī)定性及其變化規(guī)律、價值形式的發(fā)展和貨幣的起源、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規(guī)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第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揚棄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為剩余價值論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基石。在馬克思之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的代人物亞當·斯密已經認識到了商品的二因素,提出了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觀點;大衛(wèi)·李嘉圖甚至已經認識到決定商品價值量的是社會必要勞動量,而不是生產商品實際耗費的勞動量。但是由于他們不懂得勞動二重性,所以不懂得什么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不能明確區(qū)分價值和交換價值示是從生產商品中所耗費的勞動來解釋價值,而是從該商品所換來的另一種商品包含的勞動量來解釋該商品的價值;不懂得勞動二重性,因此不理解社會必要勞動量是如何決定的。結果,在價值的形式、價值的本質、價值的源泉和價值量的決定等重大理論問題的認識上出現(xiàn)了混亂和錯誤。馬克思在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理論的同時,創(chuàng)立了勞動二重性理論,第一次確定了什么樣的勞動形成價值,為什么形成價值以及怎樣形成價值,闡明了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在商品價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從而為揭示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創(chuàng)立剩余價值理論奠定了基礎。此外,馬克思的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資本積累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理論等政治經濟學的一系列重要理論的創(chuàng)立也都同勞動二重性學說有關。因此,勞動二重性理論成為“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頁。第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揭示了商品經濟的一般規(guī)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提供了理論指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在對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分析中得出的,但是如果撇開其中的制度因素,它包含的關于價值的本質和價值量的規(guī)定的理論,關于價值形式的演變和貨幣的本質的理論,關于價值規(guī)律的理論等,都是對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市場經濟發(fā)展最一般規(guī)律的揭示。我國正在實現(xiàn)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馬克思在勞動價值論中所揭示的關于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的一般理論,對于我國深化經濟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二)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馬克思創(chuàng)立勞動價值論的時代,是工業(yè)初期的蒸汽時代?,F(xiàn)在人類進入了21世紀,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社會經濟條件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面對新的情況,必須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根據(jù)變化了實踐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前進。自從馬克思的巨著《資本論》發(fā)表一百多年來,世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期間,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社會生產力迅速發(fā)展,資本主義所有制結構、階級結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社會主義制度的產生,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出現(xiàn)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主要表現(xiàn)是:第一,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導致了產業(yè)結構的變化,勞動向其他領域延伸。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第一產業(yè)比重下降,第二產業(yè)經過上升后,比重逐漸減少,第三產業(yè)迅猛發(fā)展。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出現(xiàn)了許多新興產業(yè),如金融業(yè)、教育產業(yè)、文化產業(yè)、體育產業(y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許多高科技產業(yè),如信息產業(yè)、新材料產業(yè)、新能源產業(yè)、生物工程產業(yè)、航空航天產業(yè)等。另一方面,大量勞動力向第三產業(yè)轉移,近年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