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法上的因果關系_第1頁
侵權法上的因果關系_第2頁
侵權法上的因果關系_第3頁
侵權法上的因果關系_第4頁
侵權法上的因果關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侵權法上的因果關系主講人:王軍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教授評議人:朱巖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德國不來梅大學法學博士德國漢堡馬克斯-普朗克國際私法研究所博士后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基地專職研究人員主持人:景朝陽博士時間:2007年5月24日18:30地點: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法學樓708教室主持人: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晚上好。歡迎大家參加“民商法前沿”論壇。首先對主講人王軍教授表示歡迎?。ㄕ坡暎┩瑫r,也對擔任本次講座的評議人朱巖副教授表示歡迎?。ㄕ坡暎撜f,王老師大家都已經(jīng)很熟悉了。王老師是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中國法學會國際經(jīng)濟法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同時,還兼任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學術調研顧問、中國國際經(jīng)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北京仲裁委員會和廈門仲裁委員會資深仲裁員等社會職務,也參與了《合同法》等很多重要法律的起草工作。下面讓我們以熱烈掌聲歡迎王老師開始精彩演講?。ㄕ坡暎┲髦v人:最近在黃山市參加了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2007年的年會。與會的學者、專家都充分的認識到,物權法順利的通過了,下面侵權法可能馬上就要開始起草了。我今天演講的主題是《侵權法上的因果關系》?,F(xiàn)在的研究成果還不是很成熟,目前研究的基礎是,法律出版社和我簽訂了一個出版合同,出版成果的名稱是《侵權法學說匯篡》,想法就是把西方發(fā)達國家有關的制度搜集整理到一個資料庫里面?,F(xiàn)在,關于侵權法的因果關系,我已經(jīng)搜集到一些材料,目前還沒有出版,還在整理過程當中。為了今天的演講,我從這個資料庫當中抽出一些東西出來。總的感覺是,關于因果關系問題的資料太多,情況太復雜,要進行全面的介紹在時間上是不容許的。所以,我只是就其中框架性的內容與大家一起進行討論。一、故意或重大過失構成的侵權首先,有必要把故意與重大過失背景下的因果關系專門拿出來討論。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各國法都有一種傾向性,在認定因果關系的時候,假如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法官就應該更傾向于認定因果關系的成立。這樣講可能會使大家產(chǎn)生一個疑問:因果關系成立或者不成立應該是一種客觀情況??墒牵S著我們下面進行的分析,我們會意識到,實際上情況不完全是這樣的。因果關系的成立問題其實與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關系非常密切,所以,首先提出故意與重大過失背景下的因果關系的構成。(一)美國美國《第三次侵權法重述》第33條第1款規(guī)定:故意給他人人身造成損害的,侵權人須對損害負責,即使損害是不易發(fā)生的。(二)德國德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在1981年1月27日判決的案件中發(fā)表了這樣的意見:“故意行為產(chǎn)生的后果總是有相當性的”;“加害原告的故意排斥了遠因問題?!笔裁唇凶鱿喈斝??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者在談到因果關系的時候,經(jīng)常使用一個詞就是相當性,當具有相當性時因果關系就成立了,不具有相當性因果關系就不成立。以上略微地介紹了,在故意侵權下與重大過失的情況下,涉及因果關系的成立,法官傾向于加以認定。二、過失侵權過失侵權分為三個層面來介紹:(一)事實上的因果關系在因果關系研究的問題上,大陸法和英美法都有著非常豐富的資料,但總的來說,大陸法在這個領域的法律發(fā)展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德國學者認為,德國法官在判案時通常不談及因果關系問題。什么意思?就是當法官在寫判決書的時候,他肯定會談到過錯,或者在無過錯責任的領域不談過錯,也要談危險責任;但是因果關系問題不一定會談,為什么呢?因果關系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是根據(jù)法官們自然的感覺得出結論的。但是德國法學家也承認,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復雜情況,如果不專門探討因果關系問題,很多問題就不能得出確定的答案,所以,現(xiàn)在在德國等大陸法系國家,也傾向于深入地討論典型因果關系問題。1、“若非一一則無”規(guī)則在決定事實上的因果關系是否存在時,英國法官首先采用的是“若非一一則無”(but-for)檢驗標準。其含義是,假如沒有被告的行為,這種損害結果本來不會發(fā)生,那么,就認定這個因果關系是存在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違反義務的行為,該損害本來不會發(fā)生,事實上的因果關系就存在了。例如,在1969年英國王座法庭判決的巴耐特案(Barnettv.CheiseaandKensingtonHospitalManagementCommittee[1969]1Q.B.428.)中,原告的丈夫到被告醫(yī)院就診時告訴醫(yī)生,他在不斷地嘔吐。該醫(yī)院急診室的醫(yī)生沒有收治這個病人,說我這是一家小醫(yī)院,請你馬上到大醫(yī)院去治療,結果在5個小時之后,該病人死亡了。于是,原告的家屬就起訴了這家醫(yī)院。后來法院判決,病人死亡的原因是砷中毒,即使該醫(yī)生對他作了檢查,他也會在得到確診和有效治療之前死亡,因此,在醫(yī)院拒絕收治的行為與病人的死亡之間沒有因果關系,故該違反義務的行為不是該病人死亡的原因。這就是適用了“若非一一則無”標準進行的裁決?!叭舴且灰粍t無”標準目前在發(fā)達國家得到了普遍的采納。例如在德國,在證明因果關系的存在時,法律要求采取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證實某一行為或原因力是所導致的結果的“必要條件”。英國經(jīng)常采用“若非一一則無”標準來裁決,大陸法系國家經(jīng)常適用的是“必要條件”,這兩個概念的含義完全是一樣的。在這里,我解釋一下什么叫作原因力?被告的行為,或者第三人的行為,或者動物的“行為”,以及某種自然力,都可以對一個損害結果的發(fā)生起作用。所有這些對損害結果起作用的力量稱之為原因力。以上探討了“若非――則無”規(guī)則的含義以及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普遍的確認。這個規(guī)則是用來干什么的呢?這個規(guī)則是用來證明事實上的因果關系成立的。但是這個規(guī)則有一個很大的局限性:假如有兩個原因先后地或者平行地對損害結果發(fā)生作用時,“若非一一則無”規(guī)則不能夠解決由此產(chǎn)生的因果關系問題,或者說,不能夠導致公平的結果。在這個時候就出現(xiàn)了第二個標準。2、實質性侵害標準這個標準主要是在英國和美國的侵權法當中發(fā)展起來的。我們先看一個案例。這個案例是英國1962年的表演汽車案(PerformanceCarsv.Abraham[1962]1Q.B.33.)。其中,第一被告和第二被告的汽車曾先后與原告的汽車相撞,而致使原告的汽車發(fā)生損害的部位相同。王座法庭以“若非一一則不”標準為依據(jù),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呢?在這個案件中,第二被告可以這樣為自己辯護:我并沒有給你造成任何損害,因為即使沒有我的這次碰撞,原告的汽車也要進行噴漆;我只不過在原告噴漆之前撞了一下。最后,王座法庭以“若非一一則不”標準為依據(jù)進行判決,駁回了原告對第二被告的起訴。該法院認為,第二被告不就該噴漆的費用承擔責任,因為在事故發(fā)生時,該汽車已經(jīng)處于需要噴漆的狀態(tài)。大家可能會覺得這樣判決不公平。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若非一一則無”(but-for)不好用,或者說,機械地適用它會導致不公平的結果呢?關鍵在于,這個案件中發(fā)生的是多因一果的情況。當多個原因力對同一個損害結果產(chǎn)生作用的時候,“若非一一則無”(but-for)就不好用了。然后,我們再看下面這個案例,即1970年英國的貝克案(Bakerv.Wolloughby[1970]A.C.794.):由于被告的過失,原告的左腿受了傷。此后,一群劫匪開槍射擊,又擊中了原告的原已受傷的左腿。最終,他的左腿被截肢了。后來,原告把被告告上了法庭,因為即使找到了劫匪,劫匪可能也沒有錢進行賠償。我們仔細地思考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案件與表演汽車案并不是完全一樣的:在這個案件當中,原告的左腿第一次傷到什么程度我們并不知道。也許發(fā)生的情況是,第一次傷害把原告?zhèn)梢粋€拄枴的殘疾人,但是這條腿還是存在的,但是第二次傷害以后,左腿被截肢了。但是無論如何,法院在判案的時候立場發(fā)生了改變:英國上議院拒絕將“若非一一則不”標準適用這一案件,而是認定,被告須對原告的全部損失承擔責任。其判決的理由的是,即使原告能夠起訴那伙兒劫匪,他們也僅就奪去原告已受傷的左腿而承擔責任。也就是說,被告對于原告的腿被鋸掉,起了重要的作用??傊?,在貝克案中,英國法院覺得,基于公正的考慮,應該支持原告的賠償請求。下面我們再看美國法。它顯然找到了一個比較好的解決這類問題的規(guī)則。美國《第二次侵權法重述》第432(b)條寫到:假如有兩種力量積極地發(fā)生作用,其中一個是由于行為人的過失,但任何一個均足以導致另一人損害時,則該行為人之過失可被認為是導致?lián)p害之“實質性因素”。在這里,有兩個力作用于這個損害,其中一個來自被告,而該力是實質性的,另外一個力是不是實質性的就不用管了。因此,只要被告的行為對損害結果的發(fā)生起了實質性的作用就足夠了?,F(xiàn)在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用這一標準判決前述英國的表演汽車案和貝克案,會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呢?在第一個案件中,汽車在同一個部位被兩輛汽車分別撞到,而兩次碰撞顯然都是實質性的,因為如果其中任何一個都可以導致這個損害,它就是實質性的。這樣一來造成什么樣的結果呢?原告可以選擇在兩個被告當中起訴任何一個,這樣對于受害人來說是比較有利的。這個時候我們自然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不讓兩個被告分別承擔一部分責任呢?答案是,這樣做會導致對受害人的不公平,因為首先,受害人要對不同的被告分別起訴。其次,即使能夠將案件合并審理,在執(zhí)行的時候還要分別執(zhí)行,如果兩個被告一個有錢一個沒有錢,受害人就只能夠得到一半的賠償。總地來說,“實質性作用”原則會導致對原告比較有利的后果。我們再看下面這兩個案例——兩個美國的案例。案例1:甲在自己的土地上筑了一個水壩以便將流經(jīng)這里的溪水蓄起來。這個水壩修建得不夠牢固,不足以擋住在春季常常泛濫的洪水。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暴雨引發(fā)的洪災沖垮了這個水壩,泛出的水淹沒了乙的土地。但是甲辯護說:我這個水壩修建的不是很牢固,在這次洪災當中被沖垮了,由此導致了對乙土地的損害,但即使是我修建得很牢固,這場洪災的來勢如此地迅猛,這樣猛的山洪我的水壩是不可能抵擋住的,無論修建得多牢固,同樣會被沖垮。因此,甲認為,他并沒有給乙造成實質性的損害。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在該案的情況下,關于被告的行為有沒有造成實質性侵害,有另外一種判斷方法:什么叫做實質性侵害呢?法院在審理這個案件的時候應該把被告的行為所引起的作用與其他力所引起的作用進行比較。假如經(jīng)過比較以后,發(fā)現(xiàn)被告的行為盡管不是很妥當,但是與另外一個作用力相比,它實際上并沒有造成一種有害的情勢,被告就可以免責。案例2:甲和乙是兩家鐵路公司,它們在一個干旱季節(jié)在一片森林地區(qū)從兩個地點因它們的過失行為引發(fā)了火災。這兩片火勢后來連成了一片,然后進入了丙的土地,燒毀了其中的林木和房屋。在正常情況下,其中任何一把火都足以導致該損害后果,所以法院認為,兩個被告的行為都是實質性的。在這種情況下,甲或乙的過失,或者它們的共同過失,都可被視為導致該損害的實質性因素。3、損害在不同原因之間的分割剛才在講到實質性損害的時候,有的同學可能就會想到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不對損害進行分割呢?比如在引起森林火災的案例中,讓兩家鐵路公司就分別對原告造成的損害承擔一定比例的賠償責任。在我們國家的司法實踐當中就出現(xiàn)過這樣案例。在楊立新教授編著的《侵權行為法案例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一書當中就有這樣一個案例:哈爾濱市需要鋪設一條供暖管道,后來陸續(xù)有好幾家施工單位介入進來:有實際施工的,有分包商,有總包商。后來,當一家施工公司要把自己承包的工程交接給另外一家施工公司的時候,城市的道路上已經(jīng)挖開了大溝,夜里路面上自然要設路障和警示標志,但是在進行交接的當晚,原來施工的公司把路障和警示標志撤掉了,而新來的這家公司沒有把路障和警示標志重新擺放好。恰恰就在這天晚上,有一個下夜班騎著自行車人掉下了這個大溝,最后由于傷情比較嚴重導致了截癱。這個訴訟一直打到黑龍江省高院,最后,該法院判決這幾家公司分別承擔責任。這個案件的判決有一點點附合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傳統(tǒng),就是大家都承擔一點責任。那么,從理論上說,在什么情況下可以把原因進行分割呢?美國《第二次侵權法重述》第433A條(將損害分割給不同的原因)寫到:“(1)在以下情況下,應將因損害而發(fā)生的賠償金分割給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原因:(a)存在著明顯不同的損害,或者,(b)有合理的依據(jù)認為,應將每一種原因歸因于一種單獨的損害。(2)因其他損害而發(fā)生的賠償金不能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原因之間進行分割。”先讓我們分析一個存在“明顯不同”的損害案例:乙是一家鐵路公司,甲在乙經(jīng)營的車站的站臺上滑倒,摔傷了右腿。這一傷害是甲對該站臺維護不當所致。一個月之后,當甲乘坐丙公司經(jīng)營的公共汽車時,該車因駕駛不當與另一輛汽車相撞,導致甲的左腿受傷。在這樣的案例中,乙和丙應分別就甲的右腿和左腿蒙受的傷害負賠償責任。這就是明顯不同的損害。明顯不同的損害主要是指,損害結果上的差異?,F(xiàn)在的問題是,剛才講到的英國貝克案與這個案例一樣嗎?英國的貝克案的情況是,受害人的左腿因為被告的過失而受傷,不久以后又遭到了劫匪的槍擊,后來這條左腿被截掉了。這是明顯不同損害嗎?應該不是!因為損害發(fā)生在同一條腿上,這個傷害是不可分的。再讓我們看,什么是有“合理的依據(jù)”將損害分割的情況。我們分析兩個案例。案例1:甲在開車時因過失而將乙撞倒,引起乙的顱骨受傷。此后,甲開車逃逸。不久,丙開車經(jīng)過這里,從乙的身上壓了過去,使他的雙腿被壓斷。在這種情況下,甲對乙的兩次受傷都起了作用:由于甲把人撞到了,導致第二輛汽車壓斷了受害人的腿。而對于丙來說,對于顱骨的傷害,沒有起任何作用,而對于壓斷腿的傷害,起了作用。在這種情況下,丙只應對乙的第二次受傷負責。這就是“合理的依據(jù)”標準。在這個案例當中,能夠不能夠適用存在“明顯不同”損害標準呢?最主要的問題是,對乙的腿的傷害是兩個力造成的,是混合在一起的,是分不開的。案例2:五條由甲和乙飼養(yǎng)的狗進入了丙的農(nóng)場,咬死了10只由丙擁有的羊。有證據(jù)表明,甲和乙擁有的狗分別為3條和2條,并且,它們的強壯和兇猛程度是一樣的。根據(jù)這些證據(jù),法院判決,甲對其中6只羊的死亡承擔責任,乙對其中4只羊的死亡承擔責任。這就是“合理的依據(jù)”標準??傊?,《第二次侵權法重述》第433A條在將責任分配給不同的被告的時候采用的兩條標準。我個人認為,前一個標準,即“存在明顯不同的損害”標準,可以合并到“合理依據(jù)”標準中。歸納起來我認為,在對原因進行分割的時候,應受到限制,而不是可以輕易地可以分割的,;只有在有合理依據(jù)的情況下才能夠把損害進行分割??偟膩碚f,關于事實上的因果關系,首先用的是“若非一則無”(but-for),標準。這個標準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接下來就是多因一果的情況,而“若非—則無”(but-for)標準不能很好的解決這類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出現(xiàn)了實質性侵害標準。實質性侵害標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多因一果的問題,怎么解決的呢?如果某一個被告的行為造成了實質性的侵害,或者,對于侵害結果的發(fā)生起到了實質性的作用,就應當讓該被告承擔全部的責任。但實質性侵害標準對于加害的行為人有時會造成不是很公平的結果,于是就產(chǎn)生了讓損害在不同原因之間的分割問題。(二)法律上的因果關系什么叫做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呢?簡單地說就是,法官在處理因果關系問題的時候,有很大的裁量權:即使事實上的因果關系已經(jīng)存在了,法官依然可以通過政策上的考量,否定因果關系的存在。在這方面,目前在英美法國家采用得最多的原則就是所謂的“近因原則”。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碰到的因果關系經(jīng)常表現(xiàn)為一個很長的因果鏈,就象一個鐵鏈子一樣,有很多的環(huán)節(jié);所謂近因原則就是說,如果在損害行為的作出到損害結果的發(fā)生之間,距離很近,一般可以認定因果關系的存在。而在歐洲大陸,最流行的是“相當因果關系”(causaadequata)標準。在這個認定的過程中,法官擁有很大的裁量權。由位于奧地利的歐洲侵權和保險法研究中心(EuropeanCentreofTortandInsuranceLaw)組織編寫的《侵權法的統(tǒng)一:因果關系》(UnificationofTortLaw:Causation)一書中,有這樣一個值得討論的案例:被告的車與一輛大轎車相撞,該大轎車載著一些美國律師,這些律師的收入都很高;這次撞車的結果是,這些美國律師受了重傷,由此導致了因他們暫時不能工作而損失的收入,總計至少為25萬美元。大家都知道,醫(yī)藥費肯定是要賠償?shù)?,精神撫慰金需要不需要賠償值得討論。但現(xiàn)在的問題是,這些律師的工資損失要不要賠償?工資損失是不是純經(jīng)濟損失?不是,它是間接損失,間接損失并不當然是純經(jīng)濟損失,純經(jīng)濟損失是不賠償?shù)模话愕慕?jīng)濟損失是要賠償?shù)?。最后,這些美國律師提起訴訟,要求就此項損失得到賠償。下面是來自幾個國家的參編該書的學者分別按照他們國家的法律對此案件發(fā)表意見:1、 奧地利學者科茲奧爾的觀點認為:對于這種損失,應當給予賠償,因為由人身傷害導致的收入減少是實際損失的一部分;這是一種“既存的財產(chǎn)的損失”,即當事人工作的能力已經(jīng)被剝奪了。但是他指出,在奧地利,也有的學者認為,對于此類責任應加以限制,因為一方面,全額的賠償將使被告瀕臨破產(chǎn)境地,另一方面,受害人并不依賴這樣的賠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侵權人假如生活很困難,只不過是一個每月掙三千塊人民幣的出租車司機,而受害人是一個知名的律師,每年的收入有200多萬人民幣,法官可能認為,讓侵權人少賠償一點沒關系。這就是大陸法的特點。大陸法會給法官較多的自由裁量權。他可以根據(jù)過錯大少、收入程度等決定這樣問題。由此可以看出,奧地利的答案并不是一種確定的答案,一方面有原則,另一方面又可以有許多的例外。2、 比利時學者科西和萬德斯皮肯認為:對于這一案例,因果關系的成立是沒有問題的,被告應對全部的損害負賠償責任。在考量因果關系是否成立時,賠償?shù)慕痤~是否過高并不是一個相關的問題。3、 德國學者馬格納斯認為:根據(jù)推定,被告在駕車時有過失,因此,根據(jù)《德國民法典》第823條第1款(損害賠償義務)和第252條的規(guī)定(失去的利益),他有義務作出全額的賠償。根據(jù)進一步的推定,被告是該肇事汽車的車主,因此,依照德國的《道路交通法》第12條第1款第2項,即使他沒有過錯,他也有義務作出全額的賠償。4、 希臘學者克拉繆斯認為:根據(jù)《希臘民法典》第929和298條的規(guī)定,如果原告能證明被告對該撞車的發(fā)生應承擔責任,則原告能獲得賠償??墒?,“相當因果關系”(causaadequata)標準會使賠償額限制在中等收入水平,除非該轎車中乘客的特殊情況已經(jīng)清楚地顯示給了原告。最后一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說,如果該結果對被告來說可以預見,“相當因果關系”就是存在的。實際上,關于“相當因果關系”說,用“可預見說”加以解釋,在歐洲是最多的。進一步說,在講到可預見的時候,又有主觀說和客觀說,主觀說是說,你在從事這個行為的時候,是不是能夠預見到該結果的發(fā)生;其實現(xiàn)在更流行的是客觀標準說。該標準認為,應當從事后的角度,把結果與行為進行對照,看看所出現(xiàn)的結果是不是一個出人意料的結果,即,可不可預見并不在于行為人在行為的時候的心理的狀態(tài),而在于結果的出人意料性、反常性或罕見性。5、美國學者施瓦茨認為,所有的原告都能得到全額的賠償。這是廣義的近因理論中的一條特殊規(guī)則決定的,即“對可預見因素,無需給予太多的關注”。這句話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說,在法律近期的發(fā)展當中,法官已經(jīng)不完全的去恪守可預見原則了。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法律的因果關系其實就是一種政策考量,在考量的過程當中,可借助的考量因素相當?shù)囟?。替代的原因和因果關系的中斷首先,我們有必要談到“介入力”(interveningforce)這一概念。介入力是插進來的力,是在被告的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插進來的一個力。如果用圖示法表述,可以在被告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畫一條連線,表明因果關系。而介入力是該連線上的一個點。因此,該線段上有三個點:第一個點是起點,即被告的行為,第二個點是插進來的因素;第三個點是終點,即損害結果。另一個相關的概念叫做替代的原因(supersedingcause)。替代的原因是介入力的一種。在因果關系發(fā)展的過程中,介入力是很多的,而替代的原因會切斷因果關系的鏈條,它一旦出現(xiàn),因果關系就中斷了??傊?,替代的原因是使因果關系中斷的介入力。美國《第二次侵權法重述》第440條(替代原因的定義)寫到:“一個替代原因是某一第三人的行為或其他力,由于它的介入,該行為或力使行為人不再就所引起的對另一人的損害承擔責任,盡管該行為人先前的行為構成了導致?lián)p害的實質性因素”。歸納起來,介入力是可以構成替代的原因的由某一第三人的行為或其他的力構成的導致?lián)p害的力,而替代的原因是導致被告的行為與原告受到的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中斷,從而導致被告的責任被免除的原因。下面我們再討論一個案例。前面我們提到的由奧地利學者寫的《侵權法的統(tǒng)一:因果關系》(UnificationofTortLaw:Causatior)—書中有這樣一個供討論的案例:被告是一輛汽車的車主。他在離開自己的汽車時忘記了取下車鑰匙。結果,一個小偷盜走了該汽車,并造成了事故,使原告受到了傷害。現(xiàn)在的問題是,忘記拔汽車鑰匙的人要不要對小偷撞的人承擔責任?在這個案例中,小偷的行為是一種介入力,問題是,該介入力是否替代的原因。在這里,有三個點:第一,司機忘記拔汽車鑰匙的行為;第二,汽車撞了人導致了損害;第三,小偷竊取汽車和汽車撞人的行為。我們在討論的過程當中需要回答什么問題呢?需要回答的是:小偷的行為是不是導致了因果關系的中斷?以下是參編該書的幾個國家的學者的意見:1、比利時學者科西和萬德斯皮肯認為,在比利時,在大多數(shù)的“汽車鑰匙案”(carkey-cases)中,得到采納的觀點是,直接引起事故的是偷車賊的行為;這種行為使車主的過失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受到了干擾。其中,有多次判決認定,車主不應承擔責任。其理由是,該損害并不是車主過失的必然結果。另一種理由是,小偷的過錯是獨立于車主的過錯的。對于比利時學者的觀點,我把它概括為兩句話:第一,特定原因導致特定結果的必然性;也就是說,我們在決定因果關系中斷還是沒有中斷的時候,法官應考慮,被告的行為是不是必然的得出這樣的損害結果:有人把汽車鑰匙忘在汽車里面了,但這并不必然導致?lián)p害結果的發(fā)生。第二,第三人的過錯程度。這一評判標準在美國的判例中適用得特別多。相似說法是,第三人應受譴責的程度:假如中間插入進來的行為是犯罪行為,因果關系很可能就中斷了;假如插進來的行為是一個故意的犯罪行為,因果關系可能也會中斷,所以叫做第三人的應受譴責性。2、奧地利學者科茲奧爾認為,在本案中,被告忘記取下車鑰匙,成為小偷偷走汽車和造成事故的必要條件。假如車主沒有忘記拔下汽車鑰匙,這個損害結果就不會發(fā)生,這叫做“若非一一則無”(but-for)。這個條件具備了,僅僅意味著,事實上的因果關系存在了,法律上的因果關系還不一定存在。他們認為,在處理這樣問題時,相關的法律上的原則是,如果一種行為構成了對他人的引誘并會由此招致某種特殊的危險,那么,任何人均負有注意義務,不去從事這樣的行為。車主雖然忘記了拔走汽車鑰匙,但是不要忘記了,這是一個給周圍的人帶有危險性的機器,車主忘記拔下汽車鑰匙的行為構成了很嚴重的過錯,并且,還起到了誘惑的作用。因此,被告違反了義務是毫無疑問的。我把這個觀點歸納為,車主忘記拔下汽車鑰匙行為招致了導入介入力的危險。3、 英國學者羅杰斯認為,在英國1993年的托普案中,英國法院審理的正是這種案件,結果,車主的責任被否定了。這就是英美法最有特色的地方:對于特定的情況,往往可以找到相應的法律規(guī)則。這樣判決所依據(jù)的理論是,當?shù)谌说男袨槭怯幸獾貙嵤┑臅r候,讓車主負責是牽強的。這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第三人的行為的應受譴責性。我把英國學者的觀點歸納為,第三人的故意侵權或犯罪行為導致因果關系的中斷。4、 德國學者馬格納斯認為,依德國的《道路交通條例》第14條第2款,汽車的駕駛者和所有者在離開車時有義務將車鎖上?!兜聡穹ǖ洹返?23條第2款規(guī)定:“違背以保護他人為目的的法律的人,負有相同的義務。”將這兩個法律結合起來來適用,構成了原告勝訴的基礎。我把它歸納為,依“保護目的”規(guī)則確定因果關系的中斷問題。5、 美國學者施瓦茨認為,關于“汽車中的鑰匙案”這樣的案例,美國的許多司法轄區(qū)都有法院作出過裁判,而關于什么樣的結果是適當?shù)?,在這些裁判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分歧。這也反映了美國的法律文化,它的多樣性。關于在我國未來的侵權法中怎么解決因果關系當中的替代原因問題,我個人認為,適用一條規(guī)則是解決不了的。正如用一條規(guī)則解決不了什么叫過失一樣。關于什么是過失,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違反注意義務的行為。關于這一點,目前國內學者的觀點沒有出現(xiàn)多大的分歧。但是接下來要問,什么構成對注意義務的違反?對此,《歐洲侵權法原則》規(guī)定了6點供考慮的因素,其中包括了法律的經(jīng)濟分析方法。(見該《原則》第4:102條)也就是說,對于被告有沒有過失,要把風險和利益進行權衡,在權衡的基礎上才能夠得出答案。在我國未來起草侵權法的時候,要不要采納美國以及歐洲的多種因素考量的方法。可能有人懷疑我國的法官有沒有能力把握其中的分寸。我個人的觀點是,我們可以放心地采納這種方法,因為我們中國人是非常聰明的;中國的法官,在經(jīng)過相應的實踐和學習以后,會很快地掌握這樣的裁判方法。進一步說,對多種因素加以考量,有助于借助法院的力量來推動法律的建設。根據(jù)以上對盜竊汽車案的分析,對于介入力是否構成替代的原因,通過考慮以下因素來解決,看看可行不可行?第一種,被告對該損害結果的可預見性。當你忘記拔汽車鑰匙的時候,你應該不應該預見到這是一種很危險會導致?lián)p害結果的行為。第二種,特定原因導致特定結果的必然性。即在通常情況下,這樣的結果或者會不會出現(xiàn)。第三種,被告的過錯程度。被告過錯程度越高,法官就越應傾向于認定因果關系已經(jīng)成立。第四種,被告的行為是否造成了產(chǎn)生或引人介入力的風險。第五種,當介入力由第三人的行為構成時,第三人的過錯程度,即,第三人的行為是否故意侵權行為或犯罪行為。第六種,被告的行為是否違反了特定制定法保護特定當事人的目的。以上就是我給大家報告的全部內容,不對的地方希望同學們提出來我們一起進行討論,謝謝大家!(掌聲)主持人:非常感謝王老師的精彩演講,下面請朱巖老師進行評議!評議人:聽了王老師的演講以后有一些啟發(fā)和感受。我記得十幾年前我學習民法的時候,王老師當時剛從美國回來,王老師所著的《美國合同法》和《美國合同法案例選評》兩本書對我們合同法的起草產(chǎn)生了比較大的影響。王利明老師還特別推薦我們要仔細讀一下這兩本書。近年來,王老師在侵權法方面進行了很深入的研究,并且出版了很多比較有影響的著作,為我們填補英美侵權法的知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今天聽了王老師的報告以后我有以下幾點感受:第一,王老師關于主觀狀態(tài)對因果關系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以前經(jīng)常忽視掉在故意和過失侵權當中對因果關系判斷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在故意侵權當中,原則上應加重責任,帶有一定的懲罰性,故而對因果關系判斷的標準是比較松的。另外,在過失侵權下面,由于過失侵權對當事人的主觀性相對來說可規(guī)責性較弱,所以對因果關系的認定采取了較為嚴格的標準。另外,王老師主張用多點因素來判斷在過失侵權責任中因果關系的認定,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由于因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