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察傳》課件_第1頁
《呂氏春秋·察傳》課件_第2頁
《呂氏春秋·察傳》課件_第3頁
《呂氏春秋·察傳》課件_第4頁
《呂氏春秋·察傳》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察傳——審察傳聞察傳——審察傳聞1夫句首語氣詞,表下文要發(fā)議論。得言課本注釋:“得”應(yīng)作“傳”。察審察。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shù)傳而白為黑,黑為白。夫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shù)傳而白為黑,黑為白。2

“察”是仔細(xì)看,看清楚。……正因?yàn)椤安臁庇凶屑?xì)看,看清楚的意思,所以才有“視”“觀”“察看”等說法。(郭錫良本898頁)察

《說文》:“察,覆也。從宀、祭?!毙戾|《繫傳》“察,覆審也。從宀,祭聲?!倍斡癫米ⅲ骸皬腻舱撸「捕鴮徶?,從祭為聲,亦取祭必詳察之意?!薄安臁笔亲屑?xì)看,看清楚?!?yàn)椤安臁庇胁?視:近看,引申出“視察”義。望:遠(yuǎn)看,引申出“盼望”義。觀:有目的地看,引申出“欣賞”義。見:“視”“望”的結(jié)果。睹:“見”的同義詞(但少用)??矗禾酵?、訪問。[辨]視、望、觀、見、睹、看教材第一冊220頁視:近看,引申出“視察”義。[辨]視、望、觀、見、睹、看教材4玃:大母猴。注意:母猴的性別。“沐猴而冠”。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yuǎn)矣。玃:大母猴。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yuǎn)矣。5大過過,犯錯誤?!按筮^”,犯大錯誤。課本注釋為“用如動詞”之說,不可取。注意翻譯時句法成分的轉(zhuǎn)換。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大過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6所以之所以(一)

古代漢語裏的“所以”主要有兩種意義。第一種意義比較具體,大致和現(xiàn)代漢語的“用來……的方法”,“憑它來……的”等相當(dāng),說明“怎樣”。例如: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輸》)……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來源:郭錫良本《古代漢語》333頁所以之所以(一)古代漢語裏的“所以”7

“所以”的第二種意義比較抽象,用來表示原因,大致和現(xiàn)代漢語的“導(dǎo)致……的原因”相當(dāng),說明“為什麼”。例如: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君不此問而問舜冠,所以不對也。(《荀子·哀公》)……所以之所以(二)來源:郭錫良本《古代漢語》333頁“所以”的第二種意義比較抽象,用來表示原因,所以8

例一是先說結(jié)果,後說原因,“吾所以為此”的意思是“導(dǎo)致我這樣做的原因”,“所以”之前還可以加上“之”字,如果說成“吾之所以為此者”,意思完全相同。後兩例是先說原因,後說結(jié)果?!灾裕ㄈ﹣碓矗汗a良本《古代漢語》333頁例一是先說結(jié)果,後說原因,“吾所以為此”所以9

用“所以”來表示原因,現(xiàn)代漢語還一直沿用,但一般只限於先說結(jié)果,後說原因,而且一般只用“之所以”來表示,例如“敵人之所以不肯退出歷史舞臺,是由它的階級本性決定的?!彼灾裕ㄋ模﹣碓矗汗a良本《古代漢語》333頁用“所以”來表示原因,現(xiàn)代漢語還一直沿用,所以10而:連詞。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而:連詞。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11之代詞,指代“鮑叔”和“沈尹筮”。霸動詞,做(諸侯的)盟主。身自身,自己。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之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12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jìn)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一)《史記·管晏列傳》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齊桓13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饼R桓公聞管子於鮑叔(二)《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14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三)“……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p>

鮑叔既進(jìn)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史記·管晏列傳》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三)“……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15

孫叔敖、沈尹莖相與友。叔敖遊於郢三年,聲問不知,修行不聞。沈尹莖謂孫叔敖曰:“說義以聽,方術(shù)信行,能令人主上至於王,下至於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說義調(diào)均,以適主心,子不若我也。子何以不歸耕乎?吾將為子遊。”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一)《呂氏春秋·不茍》沈尹莖:與他篇的“沈尹筮”“沈尹蒸”“沈尹巫”等實(shí)為一人。孫叔敖、沈尹莖相與友。叔敖遊於郢三年,聲問不知16

沈尹莖遊於郢五年,荊王欲以為令尹,沈尹莖辭曰:“期思之鄙人有孫叔敖者,聖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荊王於是使人以王輿迎叔敖,以為令尹,十二年而莊王霸。此沈尹莖之力也。功無大乎進(jìn)賢。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二)《呂氏春秋·不茍》沈尹莖遊於郢五年,荊王欲以為令尹,沈尹莖辭曰:“期思17

(文)種止句踐曰:“夫吳太宰嚭貪,可誘以利,請間行言之。”於是句踐以美女寶器令種間獻(xiàn)吳太宰嚭。嚭受,乃見大夫種于吳王。種頓首言曰:“原大王赦句踐之罪,盡入其寶器。不幸不赦,句踐將盡殺其妻子,燔其寶器,悉五千人觸戰(zhàn),必有當(dāng)也。”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一)《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文)種止句踐曰:“夫吳太宰嚭貪,可誘以吳王聞越王勾18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二)

嚭因說吳王曰:“越以服為臣,若將赦之,此國之利也?!眳峭鯇⒃S之。子胥進(jìn)諫曰:“今不滅越,後必悔之。句踐賢君,種、蠡良臣,若反國,將為亂?!眳峭醺ヂ?,卒赦越,罷兵而歸。《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二)嚭因說吳王曰:“越以服為19

智伯,晉哀公時的權(quán)臣,和韓、趙、魏並稱爲(wèi)晉國的四大家。張武,智伯的家臣,他勸説智伯糾合韓魏,把趙襄子圍在晉陽。趙襄子用張孟談的計策,暗地聯(lián)合韓魏,滅了智伯。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智伯,晉哀公時的權(quán)臣,和韓、趙、魏並稱爲(wèi)晉國的四大家20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yàn)之以理。熟:深入,周詳。成語“深思熟慮”。論:研究。其:指代“言”,“言論”“說法”。凡是聽到傳聞的言辭,一定要仔細(xì)辨別,這種言辭涉及到人的,必須要用常情事理去檢驗(yàn)它。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yàn)之以理。熟:深入,周詳。成語“深思熟21復(fù)習(xí):“議”“論”之別

“議”著重在得失,所以“議”的結(jié)果往往是作出決定;“論”著重在是非,所以“論”的結(jié)果往往是作出判斷。“議”往往是許多人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地交換意見;“論”不一定要有許多人在一起。作為名詞用時,“議”和“論”更有分別:“議”是建議,而“論”是評論或議論。來源:課本1066頁:[辨]議,論。復(fù)習(xí):“議”“論”之別“議”著重在得失,所以“議”22正主管人,長。如古代樂官之長稱“樂~”。儀禮大射:“樂~命大師曰?!贬崾烙写濉薄把e~”。(課本227頁)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正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23“問”的句式分辨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孟孫問孝於我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子貢問君子司馬牛問君子孟武伯問孝“問”的句式分辨魯哀公問於孔子曰24“足/腳”的替換演變(一)“腳”的詞義發(fā)展和取代“足”的過程頗為複雜。從先秦起,“腳”就存在著泛指人體及動物下肢的傾向,在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用法得到空前的發(fā)展,並取代了相應(yīng)的文言詞“足”,當(dāng)時“腳”的詞義和今天的吳方言類似。這是“腳”字歷史發(fā)展的第一階段。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57—58頁“足/腳”的替換演變(一)“腳”的詞義發(fā)展和取代“足”25“腳”進(jìn)一步發(fā)展成為專指腳掌,是唐以後的事(但在六朝後期的北方話中已經(jīng)可以看出端倪),是它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並未在所有的方言裡都完成,直到今天,吳方言仍停留在第一階段的狀態(tài)?!白?腳”的替換演變(二)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57—58頁“腳”進(jìn)一步發(fā)展成為專指腳掌,是唐以後的事“足/腳”的替26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一)時間名詞+者(語氣詞“者”)在時間詞“今”“昔”等字的後面也常常用“者”字。(課本364頁)“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數(shù)詞或時間詞之後表示一定的範(fàn)圍或種類。(郭錫良本330頁)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一)時間名詞+者27傳教:傳播教化。教、化教是教育,化是教育所產(chǎn)生的影響,有時候“化”還可以指潛移默化,二者並不相同。因此,“因俗以成化”不能說成“因俗以成教”。(課本1076頁·[辨](二)教,化。)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二)傳教:傳播教化??鬃釉唬何粽咚从詷穫鹘天短煜拢ǘ?8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jìn)之,舜以為樂正。舉:推舉。草莽:等於說草野,指民間。進(jìn):推薦。以為:以之為,用他作。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jìn)之,舜以為樂正。舉:推舉。29課外補(bǔ)充:草莽的含義①草叢。亦指草木叢生的荒原?!诓菀埃幻耖g。與“朝廷”“廊廟”相對?!睹献印とf章下》:“孟子曰:‘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趙岐注:“民會於市,故曰市井之臣;在野居之曰草莽之臣?!保ā稘h語大詞典》9/370—371)課外補(bǔ)充:草莽的含義①草叢。亦指草木叢生的荒原?!?0課外補(bǔ)充:草、艸、屮草

《說文解字》27頁:“草,草斗,櫟實(shí)也。一曰象斗子。從艸早聲?!逼H

《說文解字》15頁:“艸,百芔也。從二屮?!卞?/p>

《說文解字》15頁:“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為艸字。讀若徹。凡屮之屬皆從屮?!闭n外補(bǔ)充:草、艸、屮草31和五聲,以通八風(fēng),而天下大服。和調(diào)和。五聲即宮商角徵羽五音。以連詞,來,連接有事理關(guān)係的前後兩項(xiàng),前項(xiàng)是手段,後項(xiàng)是目的?!跬ㄕ{(diào)和?!醢孙L(fēng)八方之風(fēng),又叫八卦之風(fēng),指陰陽之氣?!醴w服,順服。和五聲,以通八風(fēng),而天下大服。和□通32重黎又欲益求人

*益(古今字)“益”的反義聚合為“損”(課本428頁)*求人尋找人。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不同。表示“尋找”這一概念,上古漢語用“求”“索”等,現(xiàn)代漢語用“找”。在魏晉南北朝,則常用“覓”和“尋”。(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130頁)李斯《諫逐客書》:“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敝乩栌钟媲笕?益(古今字)表示“尋找”這一概念,上古漢語33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jié)也。

精:本義是上等的細(xì)米。這裡是“精華”的意思。節(jié):這裡是“關(guān)鍵”的意思。古人很重視音樂,認(rèn)為音樂的興廢,是一個國家治亂的關(guān)鍵。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jié)也。精:34“節(jié)”詞義引申的方式節(jié)約法度節(jié)操節(jié)奏節(jié)氣關(guān)節(jié)木節(jié)竹節(jié)“節(jié)”詞義引申的方式節(jié)約法度節(jié)操節(jié)奏節(jié)氣關(guān)節(jié)木節(jié)竹節(jié)35本義:竹節(jié)。第一組:用於樹木,則為木節(jié);用於動物,則為關(guān)節(jié)——與“竹節(jié)”的共同點(diǎn):堅(jiān)硬突出處。第二組:用於時日,則為節(jié)氣;用於音樂,則為節(jié)奏——與“竹節(jié)”的共同點(diǎn):事物的分段處。第三組:用於道德,則為節(jié)操;用於社會,則為法度;用於行為,則為節(jié)約——與“竹節(jié)”的共同處:約束?!肮?jié)”的引申分析本義:竹節(jié)。“節(jié)”的引申分析36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

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許維遹認(rèn)為:故唯聖人為能和,和,樂之本也平:課本注釋“使動用法”,沒有必要。平,就是“平定”“安定”的意思。一而足:而,用於主謂之間,表示假設(shè)。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

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37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保ㄒ唬?/p>

“夔一足”歧義結(jié)構(gòu):夔||一足;夔一||足這個歧義結(jié)構(gòu)的產(chǎn)生與“一”“足”的多義性有關(guān)?!耙弧弊鳛閿?shù)詞,可以作謂語,也可以作定語;“足”,既可以是名詞,受“一”這個數(shù)量詞的修飾;也可以是形容詞,作謂語。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保ㄒ唬百缫蛔恪逼缌x結(jié)構(gòu):38“夔一||足”,主語是主謂詞組“夔(人名)一”,謂語是形容詞“足(足夠)”,是一個敘述句。也可以理解為緊縮複句?!百鐋|一足”,主語是“夔”(人名),謂語是定中結(jié)構(gòu)“一足(腳)”,是一個描寫句。“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保ǘ?/p>

“夔一||足”,主語是主謂詞組“夔(人名)一”,謂語39

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fēng),風(fēng)憐目,目憐心。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踸踔而行,予無如矣。今子之使萬足,獨(dú)奈何?”(《莊子·秋水》)憐:羨慕。蚿:

xián多腳蟲,俗稱百腳蟲。踸踔:chěnchuō跳躍貌;跛行貌。“夔一足”的另一種可能性(一)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fēng),風(fēng)憐目,目憐心?!百缫蛔恪钡?0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fēng)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夔一足”的另一種可能性(一)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41宋之丁氏家無井

丁氏:丁姓人家。

(上古時期)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帐遣蛔兊?。而氏的變化很大?!瓚?zhàn)國以後,人們往往以氏為姓,姓氏逐漸合而為一,到了漢代,通稱為姓,而且自天子以至於一般平民就都可以有姓了。(郭錫良本510—511頁)宋之丁氏家無井丁氏:丁姓人家。42而出溉汲

出,出門,在家外面。溉,灌注。汲,從井中打水。溉汲,就是打水?!案取薄凹场币饬x的側(cè)重不同。而出溉汲出,出門,在家外面。43常一人居外(一)

“居”是定居,“住”是暫住。“住”是比較後起的詞。它的反面是“去”。“去住”等於說“去留”。在這點(diǎn)上“居”和“住”的差別較大。唐代“住”已有“定居”的意思。杜甫曲江詩:“故將移住南山邊。”在這種情況下,“居”和“住”是同義詞。只是後來“居”成為文言,“住”成了口語。“宿”指臨時寄宿或投宿?,F(xiàn)在“宿舍”的“宿”距古義已經(jīng)很遠(yuǎn)了。(課本第三冊1200頁·[辨]居,住,宿。)常一人居外(一)“居”是定居,“住”是暫住。“住”是比44

表示“居住”這個概念,上古用“居”(作者注:有時也用“止”“處”等),現(xiàn)代漢語用“住”?!熬幼 笔切屡f成分的合璧詞。這個交替過程也發(fā)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一般認(rèn)為,先秦文獻(xiàn)中沒有“住”字。常一人居外(二)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288頁:“居、止/住”條表示“居住”這個概念,上古用“居”(作者注:常45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p>

穿:開鑿,挖掘?!墩f文解字》152頁:“穿,通也。從牙在穴中。”告:告訴。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贝?6報、告、語、誥的區(qū)別

(1)報,告?!皥蟆弊忠话阌渺陡裁?,“告”字用於告訴,所以它們的差別頗大。(2)告,語。在“告訴”的意義上,“告”與“語”是同義詞,但對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語”。(3)告,誥。“告”與“誥”同音同義,後來分化了:告上為“告”,告下為“誥”。課本第一冊45頁報、告、語、誥的區(qū)別(1)報,告。“報”字一般用於覆命,47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甭劧鴤髦郝劊ㄖ┒鴤髦衸聞而傳之||者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甭劧鴤髦郝劊ㄖ┒鴤髦?8國人道之道述說?!暗馈弊诌€有述說一義。走在道路上是一個行走的過程,而述說是一個說話的過程,與引導(dǎo)的意思有類似之處。(郭錫良本571頁)國人道之道“道”字還有述說一義。走在道路上是一個行走的過程,49聞之於宋君教材:使動用法?!稘h語大字典》1786—1787頁:“聞……⑧奏,使君主知道。《正字通·耳部》:‘聞,凡人臣奏事於朝,亦曰聞?!薄稘h語大詞典》第12卷103—104頁:“聞1……⑤指使君主聽見,謂向君主報告。亦泛指向上級或官府報告?!甭勚端尉滩模菏箘佑梅ā!稘h語大字典》1786—1787頁50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使:使用,役使,使喚。對(復(fù)習(xí))(一)回答在上的提問?!⒁猓河袝r“對”並不是真回答什麼問題,只是在上的說了,在下的接著說,也叫“對”。……注意:在古代漢語裏“對”字一般只用於對上回答,對下回答則不用“對”。(課本第二冊586頁)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使:使用,役使,使喚。5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得一人這個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歧義,與“夔一足”不同。有時,語句特定的語境之中有特定的含義,把同一語句放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把特定語境的臨時義解讀為常見義,就會產(chǎn)生誤解。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得一人52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1527頁作“求能之若此,不若無聞也?!弊⒃疲焊咦ⅲ簾o聞則不妄言也?!旬呫湓唬簩O疑是“求聞若此”?!哑骈喟福簩O說非也。“求能之若此,不若無聞”,猶言求賢能而得之傳聞,不加審察,即信以為真,不若無聞於所傳。改作“求聞”,殊不辭。高謂“無聞則不妄言”,亦非。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15253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

之:動詞,去?!爸⑷?、適、往、赴”之別,見課本320頁。史記:記載歷史的書。涉河:過黃河。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敝?4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

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p>

是己亥:這是己亥。是,代詞。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見課本注釋。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

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笔?5至於晉而問之,則曰,

晉師己亥涉河也。(問)之:之,代詞,指代“己”與“三”、“豕”與“亥”相混的情形。★形近而訛的事例在古籍中非常常見。至於晉而問之,則曰,

晉師己亥涉河也。(問)之:之,代詞,指56魯魚亥豕魯魚亥豕57

劉尹謂謝仁祖曰:“自吾有四友,門人加親?!敝^許玄度曰:“自吾有由,惡言不及於耳?!倍私允芏缓蕖#ā妒勒f新語·品藻》)回變四友(一)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527頁劉尹謂謝仁祖曰:“自吾有四友,門人回變四友(一)余嘉58回變四友(二)

《尚書大傳》曰:“孔子曰:‘文王有四友,自吾得回也,門人加親,是非胥附(使疏遠(yuǎn)者相親附)邪?自吾得賜也,遠(yuǎn)方之士至,是非奔走邪?自吾得師也,前有輝,後有光,是非先後邪?自吾得由也,惡言不入於耳,是非禦侮邪?’”校注:“四友”字當(dāng)為“回”,與下句一例,形近故誤耳。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527頁回變四友(二)《尚書大傳》曰:“孔子曰:‘文王有四友59唐寅變庚黃(一)

薛蟠笑道:“你提畫兒,我才想起來。昨兒看見人家一張春宮,畫的著實(shí)好,上面還有許多的字,也沒細(xì)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黃畫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寶玉聽說,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畫也都見過些,那里有個庚黃?”《紅樓夢》第二十六回唐寅變庚黃(一)薛蟠笑道:“你提畫兒,我才想起60唐寅變庚黃(二)

想了半天,不覺笑將起來,命人取過筆來,在手心裏寫了兩個字,又問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黃?”薛蟠道:“怎麼看不真?”寶玉將手一撒,與他看道:“別是這兩個字罷,其實(shí)與庚黃相去不遠(yuǎn)。”眾人都看時,原來是“唐寅”兩個字,都笑道:“想必是這兩個字,大爺一時眼花了也未可知?!薄都t樓夢》第二十六回唐寅變庚黃(二)想了半天,不覺笑將起來,命人取過筆來61以訛傳訛的語言學(xué)考察

以上三個事例說明,語言文字在傳達(dá)信息的時候,句法、語境、文字等任何一個方面的誤讀,均可導(dǎo)致信息傳播的失敗。因此,對文獻(xiàn)、傳言解讀時應(yīng)注意“驗(yàn)之以理”的原則,不應(yīng)輕信,而應(yīng)“熟論”,最大可能地保證信息傳播的有效性。以訛傳訛的語言學(xué)考察以上三個事例說明,語言文字在傳62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

之經(jīng),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

辭:言詞,話。類:像。經(jīng):劃分界限,這裡指界,界線。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

之經(jīng),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63然則何以慎?(一)

“然則”,本來是指示代詞“然”和連詞“則”的連用,意思是“這樣就”或“既然如此,那麼”,多用於對話。用“然則”的句子往往是順著上文的語意,申說應(yīng)有的後果?!醽怼叭粍t”變?yōu)槟痰男问?,可以認(rèn)為是一個詞,相當(dāng)於“那麼”。(郭錫良本344頁)然則何以慎?(一)“然則”,本來是指示代詞“然”和連64“然則”中的“然”字也是表示“如此”?!叭粍t”實(shí)際上等於說“如此,就……”。(課本453頁)何以:怎麼,詢問方法。然則何以慎?(二)“然則”中的“然”字也是表示“如此”。然則何以慎?(二)65緣物之情及人之情緣:本義是衣邊飾,古代的一種花邊。引申為循著,順著。情:《說文解字》217頁:人之陰氣有欲者。引申為事物的規(guī)律和人的情理。緣物之情及人之情緣:本義是衣邊飾,古代的一種花邊。引申66察傳——審察傳聞察傳——審察傳聞67夫句首語氣詞,表下文要發(fā)議論。得言課本注釋:“得”應(yīng)作“傳”。察審察。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shù)傳而白為黑,黑為白。夫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shù)傳而白為黑,黑為白。68

“察”是仔細(xì)看,看清楚?!?yàn)椤安臁庇凶屑?xì)看,看清楚的意思,所以才有“視”“觀”“察看”等說法。(郭錫良本898頁)察

《說文》:“察,覆也。從宀、祭?!毙戾|《繫傳》“察,覆審也。從宀,祭聲。”段玉裁注:“從宀者,取覆而審之,從祭為聲,亦取祭必詳察之意。”“察”是仔細(xì)看,看清楚?!?yàn)椤安臁庇胁?9視:近看,引申出“視察”義。望:遠(yuǎn)看,引申出“盼望”義。觀:有目的地看,引申出“欣賞”義。見:“視”“望”的結(jié)果。睹:“見”的同義詞(但少用)??矗禾酵?、訪問。[辨]視、望、觀、見、睹、看教材第一冊220頁視:近看,引申出“視察”義。[辨]視、望、觀、見、睹、看教材70玃:大母猴。注意:母猴的性別?!般搴锒凇薄9使匪偏P,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yuǎn)矣。玃:大母猴。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yuǎn)矣。71大過過,犯錯誤?!按筮^”,犯大錯誤。課本注釋為“用如動詞”之說,不可取。注意翻譯時句法成分的轉(zhuǎn)換。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大過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72所以之所以(一)

古代漢語裏的“所以”主要有兩種意義。第一種意義比較具體,大致和現(xiàn)代漢語的“用來……的方法”,“憑它來……的”等相當(dāng),說明“怎樣”。例如: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輸》)……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來源:郭錫良本《古代漢語》333頁所以之所以(一)古代漢語裏的“所以”73

“所以”的第二種意義比較抽象,用來表示原因,大致和現(xiàn)代漢語的“導(dǎo)致……的原因”相當(dāng),說明“為什麼”。例如: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君不此問而問舜冠,所以不對也。(《荀子·哀公》)……所以之所以(二)來源:郭錫良本《古代漢語》333頁“所以”的第二種意義比較抽象,用來表示原因,所以74

例一是先說結(jié)果,後說原因,“吾所以為此”的意思是“導(dǎo)致我這樣做的原因”,“所以”之前還可以加上“之”字,如果說成“吾之所以為此者”,意思完全相同。後兩例是先說原因,後說結(jié)果。……所以之所以(三)來源:郭錫良本《古代漢語》333頁例一是先說結(jié)果,後說原因,“吾所以為此”所以75

用“所以”來表示原因,現(xiàn)代漢語還一直沿用,但一般只限於先說結(jié)果,後說原因,而且一般只用“之所以”來表示,例如“敵人之所以不肯退出歷史舞臺,是由它的階級本性決定的?!彼灾裕ㄋ模﹣碓矗汗a良本《古代漢語》333頁用“所以”來表示原因,現(xiàn)代漢語還一直沿用,所以76而:連詞。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而:連詞。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77之代詞,指代“鮑叔”和“沈尹筮”。霸動詞,做(諸侯的)盟主。身自身,自己。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之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78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jìn)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一)《史記·管晏列傳》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齊桓79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饼R桓公聞管子於鮑叔(二)《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80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三)“……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p>

鮑叔既進(jìn)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妒酚洝す荜塘袀鳌俘R桓公聞管子於鮑叔(三)“……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81

孫叔敖、沈尹莖相與友。叔敖遊於郢三年,聲問不知,修行不聞。沈尹莖謂孫叔敖曰:“說義以聽,方術(shù)信行,能令人主上至於王,下至於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說義調(diào)均,以適主心,子不若我也。子何以不歸耕乎?吾將為子遊?!背f聞孫叔敖於沈尹筮(一)《呂氏春秋·不茍》沈尹莖:與他篇的“沈尹筮”“沈尹蒸”“沈尹巫”等實(shí)為一人。孫叔敖、沈尹莖相與友。叔敖遊於郢三年,聲問不知82

沈尹莖遊於郢五年,荊王欲以為令尹,沈尹莖辭曰:“期思之鄙人有孫叔敖者,聖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鼻G王於是使人以王輿迎叔敖,以為令尹,十二年而莊王霸。此沈尹莖之力也。功無大乎進(jìn)賢。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二)《呂氏春秋·不茍》沈尹莖遊於郢五年,荊王欲以為令尹,沈尹莖辭曰:“期思83

(文)種止句踐曰:“夫吳太宰嚭貪,可誘以利,請間行言之?!膘妒蔷溘`以美女寶器令種間獻(xiàn)吳太宰嚭。嚭受,乃見大夫種于吳王。種頓首言曰:“原大王赦句踐之罪,盡入其寶器。不幸不赦,句踐將盡殺其妻子,燔其寶器,悉五千人觸戰(zhàn),必有當(dāng)也?!眳峭趼勗酵豕篡`於太宰嚭(一)《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文)種止句踐曰:“夫吳太宰嚭貪,可誘以吳王聞越王勾84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二)

嚭因說吳王曰:“越以服為臣,若將赦之,此國之利也。”吳王將許之。子胥進(jìn)諫曰:“今不滅越,後必悔之。句踐賢君,種、蠡良臣,若反國,將為亂。”吳王弗聽,卒赦越,罷兵而歸?!妒酚洝ぴ酵豕篡`世家》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二)嚭因說吳王曰:“越以服為85

智伯,晉哀公時的權(quán)臣,和韓、趙、魏並稱爲(wèi)晉國的四大家。張武,智伯的家臣,他勸説智伯糾合韓魏,把趙襄子圍在晉陽。趙襄子用張孟談的計策,暗地聯(lián)合韓魏,滅了智伯。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智伯,晉哀公時的權(quán)臣,和韓、趙、魏並稱爲(wèi)晉國的四大家86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yàn)之以理。熟:深入,周詳。成語“深思熟慮”。論:研究。其:指代“言”,“言論”“說法”。凡是聽到傳聞的言辭,一定要仔細(xì)辨別,這種言辭涉及到人的,必須要用常情事理去檢驗(yàn)它。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yàn)之以理。熟:深入,周詳。成語“深思熟87復(fù)習(xí):“議”“論”之別

“議”著重在得失,所以“議”的結(jié)果往往是作出決定;“論”著重在是非,所以“論”的結(jié)果往往是作出判斷?!白h”往往是許多人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地交換意見;“論”不一定要有許多人在一起。作為名詞用時,“議”和“論”更有分別:“議”是建議,而“論”是評論或議論。來源:課本1066頁:[辨]議,論。復(fù)習(xí):“議”“論”之別“議”著重在得失,所以“議”88正主管人,長。如古代樂官之長稱“樂~”。儀禮大射:“樂~命大師曰。”後世有村~”“裡~”。(課本227頁)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正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89“問”的句式分辨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孟孫問孝於我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子貢問君子司馬牛問君子孟武伯問孝“問”的句式分辨魯哀公問於孔子曰90“足/腳”的替換演變(一)“腳”的詞義發(fā)展和取代“足”的過程頗為複雜。從先秦起,“腳”就存在著泛指人體及動物下肢的傾向,在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用法得到空前的發(fā)展,並取代了相應(yīng)的文言詞“足”,當(dāng)時“腳”的詞義和今天的吳方言類似。這是“腳”字歷史發(fā)展的第一階段。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57—58頁“足/腳”的替換演變(一)“腳”的詞義發(fā)展和取代“足”91“腳”進(jìn)一步發(fā)展成為專指腳掌,是唐以後的事(但在六朝後期的北方話中已經(jīng)可以看出端倪),是它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並未在所有的方言裡都完成,直到今天,吳方言仍停留在第一階段的狀態(tài)。“足/腳”的替換演變(二)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57—58頁“腳”進(jìn)一步發(fā)展成為專指腳掌,是唐以後的事“足/腳”的替92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一)時間名詞+者(語氣詞“者”)在時間詞“今”“昔”等字的後面也常常用“者”字。(課本364頁)“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數(shù)詞或時間詞之後表示一定的範(fàn)圍或種類。(郭錫良本330頁)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一)時間名詞+者93傳教:傳播教化。教、化教是教育,化是教育所產(chǎn)生的影響,有時候“化”還可以指潛移默化,二者並不相同。因此,“因俗以成化”不能說成“因俗以成教”。(課本1076頁·[辨](二)教,化。)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二)傳教:傳播教化??鬃釉唬何粽咚从詷穫鹘天短煜?,(二)94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jìn)之,舜以為樂正。舉:推舉。草莽:等於說草野,指民間。進(jìn):推薦。以為:以之為,用他作。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jìn)之,舜以為樂正。舉:推舉。95課外補(bǔ)充:草莽的含義①草叢。亦指草木叢生的荒原?!诓菀?;民間。與“朝廷”“廊廟”相對?!睹献印とf章下》:“孟子曰:‘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壁w岐注:“民會於市,故曰市井之臣;在野居之曰草莽之臣。”(《漢語大詞典》9/370—371)課外補(bǔ)充:草莽的含義①草叢。亦指草木叢生的荒原。……96課外補(bǔ)充:草、艸、屮草

《說文解字》27頁:“草,草斗,櫟實(shí)也。一曰象斗子。從艸早聲?!逼H

《說文解字》15頁:“艸,百芔也。從二屮?!卞?/p>

《說文解字》15頁:“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為艸字。讀若徹。凡屮之屬皆從屮?!闭n外補(bǔ)充:草、艸、屮草97和五聲,以通八風(fēng),而天下大服。和調(diào)和。五聲即宮商角徵羽五音。以連詞,來,連接有事理關(guān)係的前後兩項(xiàng),前項(xiàng)是手段,後項(xiàng)是目的。□通調(diào)和。□八風(fēng)八方之風(fēng),又叫八卦之風(fēng),指陰陽之氣?!醴w服,順服。和五聲,以通八風(fēng),而天下大服。和□通98重黎又欲益求人

*益(古今字)“益”的反義聚合為“損”(課本428頁)*求人尋找人。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不同。表示“尋找”這一概念,上古漢語用“求”“索”等,現(xiàn)代漢語用“找”。在魏晉南北朝,則常用“覓”和“尋”。(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130頁)李斯《諫逐客書》:“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敝乩栌钟媲笕?益(古今字)表示“尋找”這一概念,上古漢語99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jié)也。

精:本義是上等的細(xì)米。這裡是“精華”的意思。節(jié):這裡是“關(guān)鍵”的意思。古人很重視音樂,認(rèn)為音樂的興廢,是一個國家治亂的關(guān)鍵。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jié)也。精:100“節(jié)”詞義引申的方式節(jié)約法度節(jié)操節(jié)奏節(jié)氣關(guān)節(jié)木節(jié)竹節(jié)“節(jié)”詞義引申的方式節(jié)約法度節(jié)操節(jié)奏節(jié)氣關(guān)節(jié)木節(jié)竹節(jié)101本義:竹節(jié)。第一組:用於樹木,則為木節(jié);用於動物,則為關(guān)節(jié)——與“竹節(jié)”的共同點(diǎn):堅(jiān)硬突出處。第二組:用於時日,則為節(jié)氣;用於音樂,則為節(jié)奏——與“竹節(jié)”的共同點(diǎn):事物的分段處。第三組:用於道德,則為節(jié)操;用於社會,則為法度;用於行為,則為節(jié)約——與“竹節(jié)”的共同處:約束?!肮?jié)”的引申分析本義:竹節(jié)?!肮?jié)”的引申分析102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

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許維遹認(rèn)為:故唯聖人為能和,和,樂之本也平:課本注釋“使動用法”,沒有必要。平,就是“平定”“安定”的意思。一而足:而,用於主謂之間,表示假設(shè)。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

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103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一)

“夔一足”歧義結(jié)構(gòu):夔||一足;夔一||足這個歧義結(jié)構(gòu)的產(chǎn)生與“一”“足”的多義性有關(guān)。“一”作為數(shù)詞,可以作謂語,也可以作定語;“足”,既可以是名詞,受“一”這個數(shù)量詞的修飾;也可以是形容詞,作謂語。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一)“夔一足”歧義結(jié)構(gòu):104“夔一||足”,主語是主謂詞組“夔(人名)一”,謂語是形容詞“足(足夠)”,是一個敘述句。也可以理解為緊縮複句。“夔||一足”,主語是“夔”(人名),謂語是定中結(jié)構(gòu)“一足(腳)”,是一個描寫句。“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保ǘ?/p>

“夔一||足”,主語是主謂詞組“夔(人名)一”,謂語105

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fēng),風(fēng)憐目,目憐心。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踸踔而行,予無如矣。今子之使萬足,獨(dú)奈何?”(《莊子·秋水》)憐:羨慕。蚿:

xián多腳蟲,俗稱百腳蟲。踸踔:chěnchuō跳躍貌;跛行貌。“夔一足”的另一種可能性(一)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fēng),風(fēng)憐目,目憐心?!百缫蛔恪钡?06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fēng)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夔一足”的另一種可能性(一)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107宋之丁氏家無井

丁氏:丁姓人家。

(上古時期)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姓是不變的。而氏的變化很大?!瓚?zhàn)國以後,人們往往以氏為姓,姓氏逐漸合而為一,到了漢代,通稱為姓,而且自天子以至於一般平民就都可以有姓了。(郭錫良本510—511頁)宋之丁氏家無井丁氏:丁姓人家。108而出溉汲

出,出門,在家外面。溉,灌注。汲,從井中打水。溉汲,就是打水。“溉”“汲”意義的側(cè)重不同。而出溉汲出,出門,在家外面。109常一人居外(一)

“居”是定居,“住”是暫住?!白 笔潜容^後起的詞。它的反面是“去”?!叭プ 钡褥墩f“去留”。在這點(diǎn)上“居”和“住”的差別較大。唐代“住”已有“定居”的意思。杜甫曲江詩:“故將移住南山邊。”在這種情況下,“居”和“住”是同義詞。只是後來“居”成為文言,“住”成了口語?!八蕖敝概R時寄宿或投宿?,F(xiàn)在“宿舍”的“宿”距古義已經(jīng)很遠(yuǎn)了。(課本第三冊1200頁·[辨]居,住,宿。)常一人居外(一)“居”是定居,“住”是暫住?!白 笔潜?10

表示“居住”這個概念,上古用“居”(作者注:有時也用“止”“處”等),現(xiàn)代漢語用“住”?!熬幼 笔切屡f成分的合璧詞。這個交替過程也發(fā)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一般認(rèn)為,先秦文獻(xiàn)中沒有“住”字。常一人居外(二)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288頁:“居、止/住”條表示“居住”這個概念,上古用“居”(作者注:常111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穿:開鑿,挖掘?!墩f文解字》152頁:“穿,通也。從牙在穴中?!备妫焊嬖V。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穿:112報、告、語、誥的區(qū)別

(1)報,告。“報”字一般用於覆命,“告”字用於告訴,所以它們的差別頗大。(2)告,語。在“告訴”的意義上,“告”與“語”是同義詞,但對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語”。(3)告,誥?!案妗迸c“誥”同音同義,後來分化了:告上為“告”,告下為“誥”。課本第一冊45頁報、告、語、誥的區(qū)別(1)報,告?!皥蟆弊忠话阌渺陡裁?13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聞而傳之:聞(之)而傳之有|聞而傳之||者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聞而傳之:聞(之)而傳之114國人道之道述說。“道”字還有述說一義。走在道路上是一個行走的過程,而述說是一個說話的過程,與引導(dǎo)的意思有類似之處。(郭錫良本571頁)國人道之道“道”字還有述說一義。走在道路上是一個行走的過程,115聞之於宋君教材:使動用法。《漢語大字典》1786—1787頁:“聞……⑧奏,使君主知道?!墩滞āざ俊罚骸?,凡人臣奏事於朝,亦曰聞。’”《漢語大詞典》第12卷103—104頁:“聞1……⑤指使君主聽見,謂向君主報告。亦泛指向上級或官府報告?!甭勚端尉滩模菏箘佑梅??!稘h語大字典》1786—1787頁116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使:使用,役使,使喚。對(復(fù)習(xí))(一)回答在上的提問?!⒁猓河袝r“對”並不是真回答什麼問題,只是在上的說了,在下的接著說,也叫“對”?!⒁猓涸诠糯鷿h語裏“對”字一般只用於對上回答,對下回答則不用“對”。(課本第二冊586頁)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使:使用,役使,使喚。117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得一人這個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歧義,與“夔一足”不同。有時,語句特定的語境之中有特定的含義,把同一語句放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的理解。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