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愛情悲劇”的社會內(nèi)容和象征意涵_第1頁
《浮士德》“愛情悲劇”的社會內(nèi)容和象征意涵_第2頁
《浮士德》“愛情悲劇”的社會內(nèi)容和象征意涵_第3頁
《浮士德》“愛情悲劇”的社會內(nèi)容和象征意涵_第4頁
《浮士德》“愛情悲劇”的社會內(nèi)容和象征意涵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浮士德》“愛情悲劇”的社會內(nèi)容和象征意涵

摘要

歌德作為最偉大的德國文學家之一,其主要代表作《浮士德》,以浮士德思想精神的發(fā)展變化為線索,寫出了一位資本主義發(fā)展初期的先進分子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

逐步在追尋社會崇高理想的道路上探索人生的真理

。作為詩劇雖未有首尾和連貫的情節(jié),卻完整的表現(xiàn)了浮士德命運的五大悲劇。其中的“愛情悲劇”引起了眾多讀者的共鳴,使其影響廣泛。這部發(fā)生在封建宗教統(tǒng)治森嚴的德國社會的“愛情悲劇”,以浮士德和平民少女——瑪甘淚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展現(xiàn)了一位剛從書齋生活出逃的老博士,在恢復情欲后對愛情的渴望和追求,以及當“小我世界”的追求到達一定程度后,精神世界向往“大世界”的探索。這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宗教和傳統(tǒng)倫理道德對人性自由的束縛,還象征著人類的自強不息的探索。本篇論文就以《浮士德》中的愛情悲劇為主,探索歌德讓“愛情悲劇”出現(xiàn)第一部中的意義、這部愛情悲劇中所反映的社會內(nèi)容以及“愛情悲劇”中蘊藏的的象征意涵。

關鍵詞:愛情悲?。簧鐣?nèi)容;象征意涵;人類發(fā)展

Abstract

Goethe,asoneofthegreatestGermanwriter,hismainrepresentativeworksFaust,whichwiththedevelopmentandchangesofFaustspiritthoughtclues,describeanadvancedmolecular’sdissatisfactionwithsocialreality,andtoexplorethetruthoflifeonthewaytothepursuitofloftyidealsocietyinearlystageofcapitalistdevelopment.Asapoeticdramanoforeandaftandtheplotofcoherent,butcompleteperformanceoftheFaust’sdestinythroughfivemajortragedy.Thelovetragedystruckachordwithreadersandmakesitwidely.ThestoryhappenedinGermary,thisperiodwhenthefeudalreligioussystemheavily.AfterFausthassignedinblood,FausthasafewexcursionsandthenrunsontoMargarete,Richinclassicalallusion,theromanticstoryofthefirstFaustisforgotten,andFaustwakesinafieldoffairiestoinitiateanewcycleofadventuresandpurpose.Thisplotnotonlyreflectthesocial,religiousandtraditionalmoralityofhumannature,alsoasymboloftheexplorationofhumanunyielding.

ThispaperisbasedonthelovetragedyofFaust,exploreGoeheletthemeaningofthelovetragedyinthefirst,andthislovetragedyreflectsthesocialcontentandsymbolicmeanings.

Keywords:lovetragedy;socialcontent;symbolicmeanings;

humandevelopment

目錄

摘要I

引言1

一、“愛情悲劇”存在的必要性2

(一)歷史性2

(二)社會性3

(三)象征性3

二、“愛情悲劇”的社會內(nèi)容4

(一)封建宗教的統(tǒng)治4

(二)社會倫理舊俗的壓制6

三、“愛情悲劇”的象征意涵7

(一)人類發(fā)展的追求7

1.人格發(fā)展中的本我與超我7

2.鍥而不舍的發(fā)展與實踐9

(二)哲學思想的升華10

1.靈與肉10

2.善與惡11

3.“小我”與“大我”13

結論14

引言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是經(jīng)歷啟蒙運動后的德國偉大詩人、作家和思想家,德國文學也因為他創(chuàng)作的存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狀態(tài),并在整個歐洲文學的發(fā)展史中留下了精彩的一幕。其主要代表作《浮士德》是作者融匯一生心血完成的巨作。這長達60余年的創(chuàng)作歷程,貫穿于歌德的整個寫作生涯。

如果說歌德的其他作品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許多片斷”?[1]?,那么《浮士德》可以被稱為他總結性的作品

。在這60年的創(chuàng)作期間,歌德的思想隨著外在客觀世界的發(fā)展產(chǎn)生的變化都反映在這部詩劇之中。

《浮士德》的第一部的創(chuàng)作就處于歌德的青年時期,也是狂飆突進運動的高峰期。其中第一部中的“愛情悲劇”更是廣為人知。雖然講述的是浮士德與瑪甘淚的愛情故事,卻放映出在德國舊社會的大背景下,資產(chǎn)階級初期產(chǎn)生的階級矛盾和宗教壓迫下的舊封建禮俗。與此同時也包含著強大的象征意涵:浮士德不屈于愛情“小世界”的精神沖突;墨菲斯特“惡”和“否定”勢力的伴隨;瑪甘淚超乎于世俗道德的完美人格等。這都是浮士德精神發(fā)展的組成部分,也是象征著整個人類發(fā)展過程的必經(jīng)階段,里面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哲學思想。本篇論文就以《浮士德》愛情悲劇為主,從歷史性、社會性和象征探索愛情悲劇出現(xiàn)第一部中的意義、愛情悲劇中所反映的社會內(nèi)容及象征意涵。

一、“愛情悲劇”存在的必要性

歌德耗時多年完成了史詩般的巨作《浮士德》,這段拉鋸長達六十多年的創(chuàng)作,描繪了一位百歲的老者一生的故事,也充分的表現(xiàn)了作者歌德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心路歷程。其中在《浮士德原稿》以及一七九零年的片斷中,“瑪甘淚悲劇”都占了主要的篇幅。除了知識悲劇和與魔鬼達成契約關系的情節(jié)之外,《浮士德》的“愛情悲劇”在整個第一部中影響廣泛,也在整部《浮士德》中占據(jù)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它在浮士德的精神發(fā)展旅途中發(fā)揮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歷史性

《浮士德》的第一部創(chuàng)作出于歌德的青年時期,也是德國狂飆突進運動進行的如火如荼時期。

這個時期的德國文學界,提倡自然、感情和個人主義,是文藝流派從古典主義過渡到浪漫主義的階段,也可以說是未成熟的浪漫主義

。該時期作為此運動的代表者之一的歌德,他在作品中也常常表現(xiàn)出人類感情的沖突和奮進的精神追求。也正因為這種文化大背景的影響,《浮士德》的第一部就把浮士德定調(diào)為一生都在鍥而不舍追求的探索者。而作為當時德國文學中心主題之一的愛情悲劇,也就這般順其自然地作為浮士德一生中的小片段出現(xiàn)于此。

在當時的德國狂飆突進運動中,愛情悲劇多以貴族誘騙少女而慘遭悲劇的命運為故事線,集中的反映出封建背景下的貴族勢力對市民的壓迫,以及兩種階級的道德對立。類似于這樣的戲劇在當時盛產(chǎn)不斷,萊茵霍爾德·梭茨的劇本是其杰出的代表作;而萊辛的《艾米麗婭·伽洛蒂》和席勒的《陰謀與愛情》更是在刻畫這種階級壓迫和對立方面達到了頂峰。歌德青年時期的創(chuàng)作自然也難以逃離這一主題,并且將狂飆突進運動中強調(diào)的人類內(nèi)在情感的沖突和奮進精神融入其中。在《浮士德》的“愛情悲劇”里,當男女主角都深陷愛戀的沼澤時,彼此內(nèi)在的心理沖突就開始噴涌而出,瑪甘淚全然投入的愛與世俗道德的沖突、浮士德貪戀瑪甘淚的小幸福與內(nèi)心又不愿只活在“小世界”的沖突??僧斔麄儽舜硕枷蚯斑~進一步時,瑪甘淚突破世俗道德的約束為愛獻身、浮士德沖出“小世界”的束縛走向“大世界”。這一刻兩人分離的悲劇本質(zhì)展露無疑。在這個大家普遍運用的愛情題材上,青年歌德將當時的文學思潮的影響悄悄的灌入作品之中。雖然,后世之人因“瑪甘淚悲劇”的完整性,常常將其單獨分裂于整部《浮士德》進行研究。但不可否認“愛情悲劇”為浮士德后期的人生探索的奠定了基調(diào),也幫其揭開了“大世界”探索的帷幕。

(二)社會性

首先,瑪甘淚悲劇是1771年歌德青年時期在故鄉(xiāng)法蘭克福聽過一個女子因殺了自己未婚而孕的孩子被處于死刑的新聞后,受其振動和啟發(fā)寫下的。表達了歌德對市民女子這類不幸命運的強烈同情。在這結構上就該層次而言,“瑪甘淚悲劇”在《浮士德》全劇中可以說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市民悲劇”。

另外,放眼于整部《浮士德》,詩劇中浮士德的探索正是西方資產(chǎn)階級三百多年的精神發(fā)展縮影,生動地再現(xiàn)了發(fā)展中的資產(chǎn)階級對乏味書齋這一精神枷鎖的擺脫,對個人感官欲望束縛的超脫,從古典美的幻境中清醒,從政治改進的幻想中的頓悟,以及對崇高的社會理想追求卻慘遭破壞的過程。其實從本質(zhì)上隱喻了眾多先進分子在探尋精神出路的過程中,依然無法擺脫悲劇的命運。而“愛情悲劇”的存在,一方面是是對十八世紀德國社會現(xiàn)象的無情揭露。雖經(jīng)歷了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但這個依舊處于分裂形式下的國家仍被教會和貴族階級的勢力所牢牢控制,市民階層此時倍顯軟弱、無助。這也成為了浮士德和瑪甘淚愛情結合必定成為悲劇的社會性因素。另一方面,以浮士德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貴族階級有時雖沉迷于及時行樂的貪欲中,然而總是在靈魂與享樂的斗爭中掙扎。他開始反省自責自己沉迷于感官享受的鄙俗追求,厭惡自己“墨菲斯特”式的靈魂,說明浮士德已經(jīng)超越資產(chǎn)階級發(fā)展初期毫不收斂的縱欲享樂人生觀。

因而從整體上講,作為浮士德精神發(fā)展的一個階段,“愛情悲劇”也可以看成近代西方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在精神歷程中擺脫感官享受這一低級趣味的特定結構

(三)象征性

《浮士德》的“愛情悲劇”從主人公的愛情中出發(fā),突出的反映了兩種階級道德的對立:貴族道德主義的墮落和虛無同市民階級符合道德的健康情感的對立。這種對立充分地描寫出市民階層的軟弱和他們對貴族欺壓下的無能無力。當然,歌德不僅從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內(nèi)在矛盾出發(fā),還添加他的個人傾向,從人類全面發(fā)展的角度升華了這一主題。在該悲劇中浮士德作為人類代表,表現(xiàn)出在人生道路前進過程中遭遇兩難選擇的境地,即美好的小幸福生活使人迷醉,而平庸且滿足于現(xiàn)狀的愛情生活又違背在人生道路上一直探索追尋真諦的本性。

這在本質(zhì)上變現(xiàn)出西方社會心理中一直存在的靈與肉、感情與理性之間的悲劇性沖突的縮影

。

在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的社會中,充分實現(xiàn)個人愛情與婚姻是極少數(shù)的存在。

恩格斯之前說過,這在市民階層中,尤其是無產(chǎn)階級中,由于對立的社會傾向,在人的思想和社會實踐中會存在相互的斗爭

。這些矛盾對立中,最簡單原始的形式就是個人已產(chǎn)生的愛情激情同他的社會和經(jīng)濟利益的矛盾?!皭矍椤迸c“前程”出現(xiàn)了艱難的抉擇,在這難以避免產(chǎn)生悲劇的同時,其實也是主人公更高層次追求的轉折點。

另外,愛情作為促進個人性格完整的重要角色,更是不可或缺。根據(jù)弗洛姆“愛的藝術”角度分析,愛情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是一種“零星的現(xiàn)象”的存在。因為資本主義的生產(chǎn)方式使得個體的獨立性、整體性、創(chuàng)造性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只有極少數(shù)的個體才能沖破重重束縛,享受自由的成熟的愛情。所以,愛情作為一種同人格塑造密切相連的體驗經(jīng)歷。它與培養(yǎng)獨立的、完整的、創(chuàng)造的人格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正如弗洛姆所說:“沒有生命力的就是沒有創(chuàng)造愛情的能力”?[2]?

。浮士德從書齋生活的逃離剛剛“入世”,就需要愛情給予他沉悶許久的靈魂再生的動力,只有一個人格逐漸完整的人才能在漫長的探尋之路上越走越遠。這也就是浮士德精神的發(fā)展過程中為什么必須存在愛情痕跡的原因所在。但是歌德給浮士德愛情悲劇設置的結局卻不是與愛人一起死于封建道德輿論的壓迫下,而是讓其在經(jīng)歷絕望后,讓他重新開啟另一番生活體驗。從這場悲劇中可以看出,歌德一方面承認了感官欲望的強大,但另一方面也極力表達出愛情并非人生的全部,而只是人生道路追求過程中的一抹靚麗風景,浮士德在愛情中豐富靈魂的同時,也不妨礙他開啟人生的另一番征途。

二、“愛情悲劇”的社會內(nèi)容

在《浮士德》中歌德面面俱到向我們呈現(xiàn)了當時德國社會生活的點點滴滴。作者戴著各類人的面具對社會的進行針砭時弊,各類的社會現(xiàn)象都表現(xiàn)在這部巨著中。就具體的“愛情悲劇”而言,浮士德和瑪甘淚生活在由封建意識形態(tài)和封建生產(chǎn)關系占據(jù)主導地位的德國社會,封建宗教統(tǒng)治和社會倫理舊俗成為當時壓迫于平民階層的兩座大山。這也是整個“愛情悲劇”集中反映的兩大社會內(nèi)容。

(一)封建宗教的統(tǒng)治

在愛情悲劇的發(fā)展之初,浮士德曾悄悄的送給瑪甘淚一些珠寶,單純的瑪甘淚將來歷不明的珠寶告知了虔誠信教的母親,母親認為不義之財是不祥之兆,想將之獻于圣母,便請來教士。

當教士看見珠寶后,不禁滿臉堆笑,贊賞瑪甘淚母親的做法,開腔說道:“教堂的胃口很強,雖然吃遍了十方,也不曾過量而食傷;信女們功德無量,能消化不義之財?shù)闹挥薪烫?/p>

?!?[3]?便將所有的東西,理所應當?shù)娜渴兆?,如同幫忙收下一籃子廢棄品。并僅僅是向這對虔誠的母女空許下許多毫無意義的恩福,而她們?nèi)愿械叫臐M意足。歌德通過墨菲斯特的口吻巧妙的諷刺了貪婪的教會,不僅愛財還表現(xiàn)出一份偽善的面孔。在這樣的封建宗統(tǒng)治下,教會依靠信仰來麻痹和欺騙視角狹小的市民階層,并從他們身上獲取各種形式的利益。

當瑪甘淚和浮士德第二次在瑪爾塔花園中幽會時,此時雙方都早已傾心對方,但歌德卻不再對雙方重逢時的纏綿愛意進行描寫,而是讓瑪甘淚開始對浮士德發(fā)理智的提問“你怎樣看待宗教?”這也是歌德遺留給后人著名的“甘淚卿問題”,并被收錄在德語字典,后來用作泛指一切簡單卻棘手的問題。作為一名虔誠信徒的瑪甘淚,對她而言宗教信仰是能夠維系他們之間的精神交流和言語溝通唯一橋梁,并且她深信神明可以保佑浮士德對愛情忠貞。除此之外,在宗法制度前提基礎下,共同的宗教信仰也是構成婚姻的基石。但浮士德對于瑪甘淚棘手的提問進行了巧妙的回避,非但沒有進行正面回答還反問道:“誰個敢說:我信神!”他又說:“誰又感覺到,

而膽敢聲稱:我不信神?這個保羅萬象者,難道不保羅和化育,你,我和他自身?”?[4]?

歌德借助這段瑪甘淚和浮士德關于宗教問題的著名回答,賦予了浮士德泛神論思想,也表露出作者的自然觀:神存在萬物之中,人們常常與神同在。人們只要感到自然萬物與我同在,只有彼此感情達到真摯的交流,那將隨意命名:“那你就可以隨意將它命名,叫它是幸福!是心!是愛!是神!我對此都無名可名!感情便是一切;名號只是虛聲!”。這種愛、信仰和感情三位一體不可分離的自然主義泛神論,強調(diào)了自然的至高無上,也擺脫了一神論(基督新教)中神權和世俗權利對民主進步的束縛。

因為,就政治體制而言,封建宗教統(tǒng)治的“君權神授”思想與祭司領袖代行神意的神權政治等同,這種神權政治無論是以祭司權利形式還是世俗權利形式為依托,都存在著達到一種類似于“神意獨裁”的地步的可能性。

泛神論對于組織形式的期待,可以借用托蘭德的這一段話來清楚表明:“如果從先輩得來或由法律強迫信奉的宗教完全是或在某些方面是不道德的

邪惡的、卑污的、殘暴的或剝奪人的自由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泛神論團體的會友們就可以完全合法地立刻皈依一個更寬厚、更純正、更自由的宗教

。

他們不僅堅決肯定和堅持思想自由,而且堅決肯定和堅持行動自由,同時他們憎惡一切無法無天的特權,是一切暴君(不論是專制君主、跋扈貴族、還是暴民領袖)的不共戴天的仇敵

?!备璧逻@種宗教信仰的轉變,將上帝的權柄改造的適合人自由本性的泛神論思想,正是對當時封建宗教壓迫現(xiàn)實的一種選擇和突破。

(二)社會倫理舊俗的壓制

歌德除了在《浮士德》的“愛情悲劇”中的表現(xiàn)出來的宗教態(tài)度,還有富有濃厚的封建舊俗壓制色彩?!八叀本褪且粋€“短小且精悍”的情節(jié):瑪甘淚和一名叫黎絲沁的年輕姑娘一起打水。黎絲沁向她講述了一名姑娘未婚先孕又被人拋棄的遭遇。作者聊聊數(shù)筆通過對話的方式,立刻烘托出一種生活在宗法制度統(tǒng)治下的充滿封建舊俗社會的強烈壓迫感?!暗椭X袋,穿著罪服進教堂”“男孩們會撕掉她的花環(huán),我們會在她門前撒干草料”這些因未婚先孕又遭人拋棄的代價,讓瑪甘淚從他人的故事仿佛看到自己的命運。正是這般的宗教時代和世俗的偏見,她把自己默認為罪人,自卑自責。

“而今我自己成了罪人,但是啊——是我走到這步田地的情形,上帝啊,真實好!噯,真實甘心!”?[5]?

歌德用瑪甘淚的內(nèi)心獨白的形式,在表現(xiàn)了深切的同情之時,更向封建宗教法制與新興資本主義制度交替時代的傳統(tǒng)習俗與偏見進行抨擊和譴責。而瑪甘淚在自責后又甘愿為愛犧牲的精神更是反映了少女愿突破舊俗壓制的反抗精神。

隨后,瑪甘淚從“水井邊”走向“城墻角”向圣母瑪利亞傾訴自己的內(nèi)心痛苦,用三十三行的內(nèi)心獨白,把瑪甘淚利劍穿心的痛苦、深切的自責、虔誠又無助的祈求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社會的倫理舊俗就如同一只“惡靈”,不斷的侵蝕著少女脆弱的靈魂?!熬染任野桑“盐揖瘸鰫u辱和死亡!受苦受難的圣母啊,請俯首垂簾我的災殃”。最初沖破倫理舊俗的勇敢為愛獻身的行為,終究被巨大的倫理道德網(wǎng)牢牢束縛死,讓瑪甘淚對她的未婚先孕開始感到恥辱,并預感到了死亡命運的逼近?,敻蕼I此時不再是封建意識的反叛者而是奴役者。

除了她自己,連曾經(jīng)將她引以為豪的哥哥華倫亨也是如此。他作為一名視榮譽高于一切的軍人,當他得知妹妹未婚先孕的事實后,想要宣泄憤怒時,恰好看見了欺負自己妹妹的浮士德,并拔劍比試,卻未料因魔鬼的插手使他劍死浮士德的手下。在他自己奄奄一息的時候,哥哥的行為卻是當著圍觀街坊領居的面,譴責前來痛惜的瑪甘淚行為不軌,敗壞家庭的名聲?!耙磺姓墒忻瘢蓟乇苣氵@個妓女,如同回避傳染的死尸?!薄澳悴慌鋷S金的項鏈!也不配站在教堂的圣壇旁邊!你已領上不配有美麗的花邊。”“縱使上帝饒恕你的罪孽,你也要永遠受世人的非議!”?[6]?這番惡毒的責備正出于曾經(jīng)寵愛的瑪甘淚的哥哥口中,雖然源于愛,但卻以宗法制度下可怕的社會傳統(tǒng)和倫理道德觀念去衡量自己的妹妹。這種可怕的舊俗就像一張大網(wǎng)籠罩著每一個生活在這樣社會中的人,即便是至親也會被中傷。

可怕的輿論和社會道德習俗是華倫亨對妹妹的愛的出發(fā)點,也是成為甘淚卿悲劇的社會根源。包括當瑪甘淚入獄后,浮士德在得知她處境時,責備墨菲斯特為何沒有及時匯報,墨菲斯特卻冷靜的說:“他并不是第一個這樣的女子!”。魔鬼這句玩世不恭的坦率回答諷刺了當時市民女子被始亂終棄,已不是罕見的個別事件。在這封建宗教統(tǒng)治的壓破下,還要遭受封建倫理舊俗的道德捆綁,市民階層的軟弱性和無助性在瑪甘淚身上無形放大,“愛情悲劇”中變現(xiàn)出的社會現(xiàn)象令人痛心。

三、“愛情悲劇”的象征意涵

《浮士德》除了有宏大的社會內(nèi)容,還包含著深刻的象征意涵。

浮士德在開場不久有這樣一段獨白:“凡是賦予全體人類的一切,我要在內(nèi)在自我中領略,用我的精神掌握高深的至理

把全人類的苦樂積聚在心頭,將我的小我擴為人類的大我,最后我也同人類一樣消磨精光

。”這段話鮮明的表現(xiàn)了為什么《浮士德》能被作者譽為一部“異乎尋常的作品”:它通過浮士德一生在探索之路上各種具有代表性的體驗和不斷向上的曲折發(fā)展,映射出全人類的探索奮進的縮影。作者堅信人類一旦從舊世紀的思想牢籠中解放出來就能逐漸發(fā)展,并在生命齒輪轉動的過程中進行無限的完善。

而在浮士德身上就“集中了一切偉大的發(fā)展傾向”?[7]?,因此浮士德“所走的荊棘叢生迷路縱橫的道路

,

是人類發(fā)展本身的一個縮影”?[8]?,他與瑪甘淚的愛情體驗不僅是他自身全面發(fā)展的一個片斷,也是人類發(fā)展史中愛情體驗的一個代表

(一)人類發(fā)展的追求

1.人格發(fā)展中的本我與超我

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法將人格的發(fā)展分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概念

。

所謂的本我,即指人格中發(fā)展中的起始部分,是一切“我”存在的心理前提和能量來源

。在浮士德剛走出書齋牢籠時,魔鬼讓他服下的“魔藥”喚醒的情緒之火,就是浮士德剛剛“入世”后的一種本我變現(xiàn)。當他在街上第一邂逅瑪甘淚時,“漂亮的小姐,我可不可以送你回家?”我們顯然能從這樣突如其來的搭訕中發(fā)現(xiàn),浮士德對瑪甘淚的最初追求只是來源于剛服下“魔湯”喚醒的情欲而非愛情。當人格初級階段——本我產(chǎn)生了低級的感官需求,就會需要立刻得到滿足。所以他向魔鬼提出第一個請求:“把那個小妞兒給我弄來!”?[9]?并對魔鬼提出粗俗的要求:“若是那甜美的心肝,今晚不能投入我的懷中安眠,我們夜半就兩下分散。”?[10]?

這種本我的人格初級發(fā)展階段,在浮士德身上還變現(xiàn)為享樂主義和自我主義的放大。作為所有驅力能量的來源,雖然他與瑪甘淚的結合同他原本不滿現(xiàn)實,追求理想人生和社會的初衷相悖,縱使他經(jīng)歷過內(nèi)在兩個自我的斗爭,但仍舊放縱自己的感官享受。并在同時拋棄瑪甘淚,讓她獨自陷入“暗淡煩瑣的墳墓”般的市民社會?,敻蕼I母親的毒殺、哥哥華倫亨的死去,都產(chǎn)生于浮士德自我欲望需求實現(xiàn)的過程。當他在魔鬼手段的幫助下殺害瑪甘淚哥哥后,他也從未替瑪甘淚的遭遇考慮,而是出于本能的好奇心理被魔鬼帶走逃離到“瓦普幾司之夜”。

踏上通向喧囂的瓦普幾司之夜的路上,他是興致勃勃的,并說道:“走在這樣的路,真實快活!”魔鬼世界的放任

連墨菲斯特都覺得過分“跳出這渾濁的世界;這真是太狂妄了,太狂妄了,連我的不能夠忍受”但對于浮士德卻正合心意

。

也難怪屠格涅夫在《論浮士德》中這樣評價他:“浮士德是利己主義者,理論上的利己主義者,高傲的、博學的、賦予理想的利己主義者……浮士德在悲劇之中從頭到尾都只是關心自己一個人

。”

當然,浮士德作為完整的人,在他的人格發(fā)展過程中,本我只是一切驅力能量的源泉。雖然他身上存在著享樂原則,但也不可否認他也擁有調(diào)節(jié)本我,以合理的方式滿足本我的需求的能力。所以當?shù)谝淮胃∈康卤荒Ч淼谝淮螏нM瑪甘淚房間看到她的床時,內(nèi)心想象著純潔的姑娘在此“展示出天人的形態(tài)”時,浮士德頓時想到了他自己卑微的占有情欲,如今他已為感官享樂的沖動所控制,他深知他已不再是以前的浮士德。因此他又在一瞬間進行自責說:“我在也不認識你了,可憐的浮士德!”他為自己鄙俗的想法和情欲占有而感到羞愧。這種“兩個靈魂”的自我斗爭,一面顯露出浮士德對瑪甘淚有著墨菲斯特式的純粹官能上的享樂情欲,又另一方面顯露出浮士德對少女敬慕之情的超我克制。

在瑪甘淚的身上就表現(xiàn)出這種矛盾運動中誕生的完美人格。雖然她是“小我世界”的代表,初次在街道上被浮士德搭訕時堅定地拒絕時的端莊自愛、知道自己作為窮人不應追求虛榮的清醒自知、撫慰鄰居時的善良懂事、用扯花瓣的方法來占卜愛情的簡單純潔、對于浮士德不信仰宗教的擔憂、在圣母像前多次祈禱的虔誠、在獄中虔誠悔罪拒不逃走的忠貞……所有細節(jié)都展現(xiàn)了這為平民少女羔羊般純樸、美好、善良的品性。

就連屠洛涅夫也曾在一篇關于《浮士德》的文中贊美她:“她象一朵花那樣可愛,像一杯水那樣透明,像二加二等于四那樣單純……

。”雖然,最終她的自我行為在當時社會舊俗壓制的大背景下,醞釀出毒死母親、未婚先孕、哥哥被殺、溺嬰這一系列罪責。但她仍具有極致的純潔和善良,那正是超我的無條件獻身精神和勇敢無私精神。

虔誠的瑪甘淚也正因此,最終得到了上帝的救贖。

瑪甘淚這一位近乎完美女性的形象“實際上不僅在于揭露超越一切資產(chǎn)階級道德的生活領域,而且也在于揭示一種天然的道德

這種道德在內(nèi)在價值上遠遠超于傳統(tǒng)的道德,瑪甘淚的愛情,不僅具有值得原諒過失的性質(zhì),而且它也體現(xiàn)一種純潔道德的高度

這只是完全純粹的天然人物所特有,而為社會道德所望塵莫及的

?!?/p>

2.鍥而不舍的發(fā)展與實踐

《浮士德》的故事從浮士德同墨菲斯特簽訂賭約的那一刻起,他就做出了沖出深重教條的束縛踏上充滿未知挑戰(zhàn)的旅途的選擇。這種選擇不僅包含著對中世紀文化桎梏的諷刺,更是人類覺醒后人文意識的復蘇和生命中進取探索精神的噴涌,是一種立刻融入大社會、積極促進自我使命實現(xiàn)的迫切希望。此時的主人公,已不再沉醉于彼岸世界的安逸幻境,而是涌動出對現(xiàn)世社會的挑戰(zhàn)精神。浮士德需要的是遍嘗人世間的酸甜愁苦,而“魔女煉丹房”的“魔藥”就是他打開新生活大門的鑰匙。

那段“林窟”中內(nèi)心獨白正是浮士德處于熱戀期的逃遁和寂靜中精神的自我斗爭,盡管使他暫時丟棄了“浮士德”式的自我,卻在精神和世界觀得到了意向不到的新發(fā)展。顯然瑪甘淚的溫柔鄉(xiāng)不是他的最終歸宿,所以在經(jīng)歷“林窟”的轉折后,他試圖從世界觀方面接近瑪甘淚。浮士德關于上帝的言論已成經(jīng)典。這里的泛神論思想又何嘗不是他試圖接近瑪甘淚宗教觀念的一種行為呢?這也變相的歌德式的傾向——不是讓自己的斯賓諾莎主義顯得的那么咄咄逼人,只有信仰所有才不是漠視,這是對真正的信仰的寬容。因此,瑪甘淚說:“你說的真好。真好聽。牧師說的也大體相同,只是用的言語稍有不同?!睆闹饔^上看,他們此時沉醉的時刻正是他們心靈彼此最為接近。但從客觀而言,一方面是對愛情的忠貞和堅決,同時又是階級社會愛情中的典型自我欺騙。所以,一直前進的實踐主義者——浮士德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她的罪過是因為她有美好的癡想!”

發(fā)展才是浮士德存在的根本,永恒的探索才是浮士德的精神體現(xiàn)。人文主義盛行的文藝復興時期,對人生進行了極度地肯定,也確立了人獨立與自然萬物存在的地位和價值,并給予兩種存在同等地尊重。其中他們關于人性最高需求的倡導就是獲得自由。但歌德對于他筆下的浮士德所表現(xiàn)出的人文主義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涵義。他不只肯定人生,他說:“整個人類注定要承受的一起,我都渴望在靈魂深處體驗感覺”,無論喜、怒、哀、樂都不愿滿足的接受,而和瑪甘淚的愛情初體驗只是浮士德開始實踐發(fā)展征途中的一站而已。

就如道爾對浮士德的評價:“他不斷的嘗試新事物,他被魔術在有限中帶到他自己必須占有的一切東西,但又必須越過一切

。

他向前的渴望,越過任何停頓,而不顧一切,向前直奔,于是他失去安寧,生活中屢犯過錯,而展望將來,而只有在憧憬中的一瞬間,才達到與宇宙一致

?!?/p>

(二)哲學思想的升華

1.靈與肉

靈與肉,即精神和肉體的關系。這個一直困擾后人的問題:人生的意義究竟是鐘情于肉體的感官享受,還是追求超凡脫俗的至高精神世界

?

文學史上的《神曲》和《十日談》就為此做出了這兩種極端的選擇傾向

。可浮士德則是在這二者間不停的徘徊,當魔鬼通過鄰居瑪爾塔為浮士德同瑪甘淚再次證實見面進行鋪墊,需要浮士德為瑪爾塔丈夫死亡證明上作證。浮士德不屑于做假證的務實精神。卻被魔鬼進行了嘲諷為“神圣的單純”,并且說他為了得到單純的少女所許下的承諾也是假證明。浮士德給予了反駁,在表達出對瑪甘淚的真情實感的同時,也由于情欲尚未得到滿足而承認了魔鬼所述的假證明說法。

當浮士德與瑪甘淚“園亭”的第一次幽會結束,他深刻的感知到自己與少女精神上的差距,無法完成精神上的結合,卻源于肉欲的渴望,要完成肉體上的結合。另一方面,浮士德也深知瑪甘淚在這樣的宗法制度統(tǒng)治之中,將會給她帶來災難。卻又受其感官上的欲望,催促著他卻將其實現(xiàn)。這種靈與肉的對立辯證,在“林窟”中達到了高潮。

浮士德在此經(jīng)歷了他作出決定前的所有精神痛苦:如果和瑪甘淚完成結合,必將為對方帶來毀滅,也給自己的靈魂帶痛苦;若要逃離瑪甘淚,意味著給自己精神帶來折磨,同時也毀滅掉已經(jīng)深陷愛戀之中的少女。內(nèi)在的沖突是浮士德人格不斷向上的攀登和他對瑪甘淚的愛戀,在他內(nèi)心持續(xù)相互增加且與此同時遭受毀壞。這就是無論如何都無法逆轉的悲劇走向。他在林窟中通過自己的內(nèi)心獨白和墨菲斯特的對白展示了,他此時此刻面對正是進退兩難和感情矛盾的精神世界。即使他在逃離瑪甘淚沉醉于大自然中,享受到了片刻的精神自由和大自然的融合。但當墨菲斯特一出現(xiàn)向他描述第一次幽會后瑪甘淚所經(jīng)歷的相思之苦時。浮士德內(nèi)心再一次燃起他肉體的相思與情欲。墨菲斯特深知浮士德的心理用各種方式進行挑逗,盡力的去誘惑浮士德占有瑪甘淚。外在魔鬼此時與他內(nèi)心的“墨菲斯特”融為一體。盡管在他的精神中積極向上一直占據(jù)主導地位。

但是,這種貪圖享樂、沉醉于塵欲的細胞,正是構成資產(chǎn)階級軀體的有機組成成分之一

。最終在情欲乃人的本性和本能的說服下,在經(jīng)歷自責和“墨菲斯特”式的挑逗下,理智的自我意識開始崩塌,情欲一發(fā)不可收拾。他的自我斗爭已使精神近乎崩潰,他狂呼道:“惡魔啊,幫我縮短這恐怖的時光。”這種靈與肉的沖突得到的最終統(tǒng)一,是促就的主人公自我成長的動力。

2.善與惡

墨菲斯特作為邪惡的代表者,他帶著和浮士德的賭約,用浮士德仆人的姿態(tài),導演著整場愛情悲劇。一開始墨菲斯特撮合浮士德和瑪甘淚的動機顯而易見,就是想讓剛剛喚醒情欲的浮士德沉迷于瑪甘淚的肉欲享受,得到滿足停止前行的步伐,以證實他否定人“理智”的觀點。也正出于邪惡的動機,他在促使二人結合的過程中,用盡各種手段:用突如其來的珠寶引誘、用藥物毒害瑪甘淚的母親、用手段促使浮士德誤殺瑪甘淚的哥哥。雖然墨菲斯特面對瑪甘淚時,他說:“對她我實在無能為力!”但他的力量就在于將一切現(xiàn)存的丑惡的可能,一切隱秘的內(nèi)在惡的傾向,輕而易舉的變成現(xiàn)實;他的魔力就在于他無限的掌握著用這種目的的手段戰(zhàn)勝不是來自靈魂深處的反抗。當他發(fā)現(xiàn)浮士德在“林窟”中強烈的自我斗爭,感受到他們的結合后并非單純的肉欲滿足,而是強烈且忠貞的愛戀時,他又誘惑浮士德對瑪甘淚的愛轉化為情欲,將其占有。

并在瑪甘淚深陷牢獄之時,誘因浮士德去“瓦普幾司夜”同魔女尋歡作樂,企圖借此是他流連忘返,迷失自我,將瑪甘淚從肉體到精神進行完全的拋棄

。

墨菲斯特就是屬于資產(chǎn)階級上升期的一個典型代表——資產(chǎn)階級中極端的個人主義者。他滿滿自信的認為浮士德不會自強不息的永恒發(fā)展,會在某一處的感官享樂極致之時說出“讓我停留一下”的自我滿足,千方百計的想將其引入歧途,俘獲他的靈魂。為了達到這種目的,墨菲斯特一手經(jīng)營了這場愛情悲劇。

這也是資產(chǎn)階級資本累積初期個人主義冒險家和陰謀家的實質(zhì)

但是,資本主義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客觀上同墨菲斯特的原則必不可分,這也是人類實踐發(fā)展的必經(jīng)之路。

因為,墨菲斯特除了作為惡的代表也象征著否定精神,他不相信神的言論:人是善的,就如它自己所言:“我是否定的精神,你們叫做‘犯罪’、‘毀滅’、更簡單一個字‘惡’,這便是我的本質(zhì)

。”他在整個第一部中扮演著主導者的角色,跟隨浮士德左右,帶領其體驗愛情生活,使這番體驗成為了浮士德重獲青春后一切行為的起點,也成為了浮士德精神形成的起點。雖然他一直在誘導浮士德墮落,卻在不經(jīng)意間誘導這個故事的發(fā)展,用珠寶引誘少女的心、通過勾搭鄰居為男女主相遇搭橋、向浮士德描繪瑪甘淚的相思狀態(tài)。如果沒有墨菲斯特的串場,浮士德對瑪甘淚的情感只是停留在喝了“磨湯”后的情欲復燃。也正是因為墨菲斯特的步步誘引,浮士德才會深陷戀愛世界,在“林窟”中經(jīng)歷痛苦的“墨菲斯特”式的精神和“浮士德”式的精神辯證的驚醒,并最終突破“小我世界”的束縛。善與惡相生相克,也表現(xiàn)出否定是成為進步的前提基礎。

正如哲學家所言:“人類文明的進步是以人類道德墮落為代價的,歷史的進步是以歷史災難為前提的

?!?/p>

除了墨菲斯特是社會罪惡的制造者的身份外,他同時也是社會丑陋傷疤的揭穿者。當其否定精神的矛尖指向不合理的事物時,就會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在其辛辣的諷刺中,經(jīng)常閃爍出精彩的智慧光澤。墨菲斯特讓浮士德為瑪爾特的丈夫做假證明時,浮士德要求做調(diào)查,墨菲斯特卻諷刺道他:“神圣的單純”諷刺浮士德在書齋生活中,證明隨處都是神的存在,隨處給事物下定義和結論?!鞍?,圣人,你又恢復了你的常態(tài)!你假造證據(jù)難道這是第一次?你用了很大的力量給神,世界和世界中的生機下定義,給人以及他們頭腦和心靈中像的東西下定義,那難道不是厚顏無膽的欺詐?你假如天良發(fā)現(xiàn)了時,你應當承認,你對這些東西,同對施魏德萊的死一樣,都是一無所知?!蹦扑固匕迅∈康聦Μ敻蕼I的愛情看作簡單的情欲結果,這雖然沒有集中浮士德的內(nèi)心的深層次,卻也擊中了浮士德內(nèi)心沖突的一個中心問題,當浮士德譴責墨菲斯特隱瞞瑪甘淚入獄的處境,并聽任瑪甘淚痛苦和毀滅是,他卻冷靜地說:“她并不是第一個這樣的女子!”,“是誰把她推進墮落,是你,還是我?”這些話真實的揭示了浮士德道德沖突的中心,悔恨且心碎的浮士德對此無言以對,因外墨菲斯特的話確實如此,這也是當時資本主義發(fā)展時期社會平民階層地位的卑微和封建宗教統(tǒng)治下的殘暴的確切反映。

從另種角度而言,浮士德的內(nèi)在沖突不僅是他與靡非斯特的“善與惡”兩種矛盾代表的外在化表現(xiàn),也是浮士德內(nèi)在“墨菲斯特”式的心理與“浮士德”式心理沖突的內(nèi)在體現(xiàn)

。

在浮士德與靡非斯特這“一切的障礙之父”、惡的化身結為主仆關系,隨性相伴前行的過程中,他的人生探索征途中處處潛藏著危機,隨時都有可能墮落魔鬼所奴役

。

但是,正因他自強不息、勇于挑戰(zhàn)實踐和自我否定等性格特征,使他免遭命運沉淪的厄運,在追求深遠的社會理想道路中完成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

。惡在這里從反面角度為浮士德的發(fā)展發(fā)揮著“反而常將好事做成”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作者這般辯證地看待善惡的關系,不是將二者置于絕對的相反面,而是把它們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關系

,揭示出人類在與惡作斗爭的同時,將矛盾雙方相互進行轉化,促就人類在漫長的人生征途中進行矛盾斗爭得到質(zhì)的發(fā)展升華,獲取卓越進步。

3.“小我”與“大我”

自人類社會的誕生起,便有了個體和社會、小我與大我的矛盾存在。在“愛情悲劇”中的浮士德精神起點,從表面上看就是個現(xiàn)實的自我,為了充分滿足自我感官享受的需求,沉醉于和瑪甘淚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