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及先秦時期的建筑-課件_第1頁
史前及先秦時期的建筑-課件_第2頁
史前及先秦時期的建筑-課件_第3頁
史前及先秦時期的建筑-課件_第4頁
史前及先秦時期的建筑-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章史前及先秦時期的建筑第1章史前及先秦時期的建筑1.1史前建筑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1史前建筑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1.1史前建筑1.1史前建筑41.1史前建筑1.1.1史前文化及原始人居住方式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國度。我國古代建筑與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亞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愛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一樣,是世界六支原生的古老建筑體系之一。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人們的建筑活動日益頻繁,并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xiàn)了群居的部落,供生產(chǎn)與生活用的窯廠、公共房屋、住所、窯穴和畜圈,供防御用的垣墻和壕溝,原始崇拜所需的祭壇、神廟和神像以及公共墓地等。41.1史前建筑1.1.1史前文化及原始人居住方式51.1史前建筑1.1.2南方史前建筑我國南方地區(qū),由于水網(wǎng)密布、地面潮濕,因此建筑多采用“巢居”的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史前文化遺址。51.1史前建筑1.1.2南方史前建筑我國南方地區(qū)61.1史前建筑1.1.3北方史前建筑我國北方地區(qū),先民居住地多位于黃河流域,有廣闊而豐厚的黃土層,土質(zhì)均勻,便于挖掘洞穴,因此,穴居成為北方氏族部落廣泛采用的一種居住方式。61.1史前建筑1.1.3北方史前建筑我國北方地區(qū)71.1史前建筑1.1.3北方史前建筑1.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時期,由于人們過著定居生活,出現(xiàn)了房屋和部落。71.1史前建筑1.1.3北方史前建筑1.仰韶文化81.1史前建筑1.1.3北方史前建筑1.仰韶文化81.1史前建筑1.1.3北方史前建筑1.仰韶文化91.1史前建筑1.1.3北方史前建筑2.龍山文化龍山文化包括多種不同的文化類型,并有著共同的文化特征。村落是當時龍山文化的特征之一。91.1史前建筑1.1.3北方史前建筑2.龍山文化101.1史前建筑1.1.3北方史前建筑2.龍山文化龍山文化包括多種不同的文化類型,并有著共同的文化特征。村落是當時龍山文化的特征之一。101.1史前建筑1.1.3北方史前建筑2.龍山文化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12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1.2.1夏、商時期的建筑1.夏朝的建筑原始社會晚期,黃河流域私有制已開始萌芽,從而促進了階級分化和奴隸社會的形成。據(jù)文獻記載,夏朝活動的區(qū)域主要是黃河中下游一帶,統(tǒng)治中心區(qū)是在嵩山附近的豫西一帶。12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13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1.2.1夏、商時期的建筑2.商朝的建筑(1)宮室13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14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1.2.1夏、商時期的建筑2.商朝的建筑(2)陵墓14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15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1.2.2西周時期的建筑西周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遺址有陜西岐山鳳雛村的早周遺址和湖北蘄春的干欄式木架結(jié)構(gòu)建筑。15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16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1.2.2西周時期的建筑瓦的發(fā)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從“茅茨土階”的簡陋狀態(tài)進入了較高級的階段。16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8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3.1春秋時期的建筑1.筑城方法

春秋時期存在著100多個大小諸侯國,各國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生產(chǎn)力水平不斷提高,城市不斷壯大,各國之間戰(zhàn)爭頻繁,于是夯土筑城成為當時各國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的防御工程,因此各國均有或大或小的城。由于筑城活動的增多,逐漸形成了一套筑墻的標準方法。據(jù)《考工記》中記載,墻高與基寬相等,頂寬為基寬的2/3,門墻的尺度以“版”為基數(shù)等。18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19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3.1春秋時期的建筑2.高臺建筑高臺建筑是我國古代建筑中的一種歷史悠久、生命力極強、貫穿于整個建筑發(fā)展過程的獨特的建筑形式,它常與宮殿、樓閣融為一體,不可分割。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由于政治、軍事上的要求和生活享樂的需要,建造了大量的高臺宮室,其基本方法是在城內(nèi)夯筑高數(shù)米至十幾米的若干座方形土臺,四面有很大的側(cè)腳向下延伸,然后在高臺上建造殿堂、屋宇。如山西侯馬晉故都新田遺址中的夯土臺,高7m多,面積為75m×75m。19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20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3.1春秋時期的建筑3.春秋墓至今發(fā)現(xiàn)的春秋墓均為小型古墓,如山東淄博磁村的春秋墓。此墓距磁村西南約1km,共4座,排列有序,方向一致,是齊國的貴族墓地,古墓形制均為豎穴土坑墓。最完整的一座古墓位于墓區(qū)最南部,長3.5m,寬2.1m,深1.2m,一槨一棺,棺底高出墓底20cm,隨葬品置于棺外前部兩側(cè),有成組的青銅禮器,在墓室東部填土中有殉葬的牲畜。20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21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3.1春秋時期的建筑4.建筑藝術隨著諸侯日益追求宮室的壯麗與豪華,春秋時期的建筑裝飾與色彩也隨之大為發(fā)展,如《論語》描述的“山節(jié)藻欖”(斗上畫山,梁上短柱畫藻文),《左傳》記載魯莊公丹楹(紅柱)刻桷(刻椽),就是例證。21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22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3.2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1.城市建設22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23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3.2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2.宮殿從春秋至戰(zhàn)國,宮殿建筑的新風尚是大量建造臺榭——在高大的夯土臺上再分層建造木構(gòu)架房屋。23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24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3.2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3.陵墓戰(zhàn)國時期的陵墓不僅壘墳,而且植樹,并且在封土之上建有祭祀性質(zhì)的祠堂或祭殿。24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25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3.2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4.建筑材料、技術和藝術25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第1章史前及先秦時期的建筑第1章史前及先秦時期的建筑1.1史前建筑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1史前建筑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1.1史前建筑1.1史前建筑291.1史前建筑1.1.1史前文化及原始人居住方式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國度。我國古代建筑與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亞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愛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一樣,是世界六支原生的古老建筑體系之一。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人們的建筑活動日益頻繁,并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xiàn)了群居的部落,供生產(chǎn)與生活用的窯廠、公共房屋、住所、窯穴和畜圈,供防御用的垣墻和壕溝,原始崇拜所需的祭壇、神廟和神像以及公共墓地等。41.1史前建筑1.1.1史前文化及原始人居住方式301.1史前建筑1.1.2南方史前建筑我國南方地區(qū),由于水網(wǎng)密布、地面潮濕,因此建筑多采用“巢居”的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史前文化遺址。51.1史前建筑1.1.2南方史前建筑我國南方地區(qū)311.1史前建筑1.1.3北方史前建筑我國北方地區(qū),先民居住地多位于黃河流域,有廣闊而豐厚的黃土層,土質(zhì)均勻,便于挖掘洞穴,因此,穴居成為北方氏族部落廣泛采用的一種居住方式。61.1史前建筑1.1.3北方史前建筑我國北方地區(qū)321.1史前建筑1.1.3北方史前建筑1.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時期,由于人們過著定居生活,出現(xiàn)了房屋和部落。71.1史前建筑1.1.3北方史前建筑1.仰韶文化331.1史前建筑1.1.3北方史前建筑1.仰韶文化81.1史前建筑1.1.3北方史前建筑1.仰韶文化341.1史前建筑1.1.3北方史前建筑2.龍山文化龍山文化包括多種不同的文化類型,并有著共同的文化特征。村落是當時龍山文化的特征之一。91.1史前建筑1.1.3北方史前建筑2.龍山文化351.1史前建筑1.1.3北方史前建筑2.龍山文化龍山文化包括多種不同的文化類型,并有著共同的文化特征。村落是當時龍山文化的特征之一。101.1史前建筑1.1.3北方史前建筑2.龍山文化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37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1.2.1夏、商時期的建筑1.夏朝的建筑原始社會晚期,黃河流域私有制已開始萌芽,從而促進了階級分化和奴隸社會的形成。據(jù)文獻記載,夏朝活動的區(qū)域主要是黃河中下游一帶,統(tǒng)治中心區(qū)是在嵩山附近的豫西一帶。12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38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1.2.1夏、商時期的建筑2.商朝的建筑(1)宮室13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39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1.2.1夏、商時期的建筑2.商朝的建筑(2)陵墓14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40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1.2.2西周時期的建筑西周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遺址有陜西岐山鳳雛村的早周遺址和湖北蘄春的干欄式木架結(jié)構(gòu)建筑。15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41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1.2.2西周時期的建筑瓦的發(fā)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從“茅茨土階”的簡陋狀態(tài)進入了較高級的階段。161.2夏、商、西周時期的建筑(前21世紀~前771年)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43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3.1春秋時期的建筑1.筑城方法

春秋時期存在著100多個大小諸侯國,各國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生產(chǎn)力水平不斷提高,城市不斷壯大,各國之間戰(zhàn)爭頻繁,于是夯土筑城成為當時各國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的防御工程,因此各國均有或大或小的城。由于筑城活動的增多,逐漸形成了一套筑墻的標準方法。據(jù)《考工記》中記載,墻高與基寬相等,頂寬為基寬的2/3,門墻的尺度以“版”為基數(shù)等。18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44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3.1春秋時期的建筑2.高臺建筑高臺建筑是我國古代建筑中的一種歷史悠久、生命力極強、貫穿于整個建筑發(fā)展過程的獨特的建筑形式,它常與宮殿、樓閣融為一體,不可分割。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由于政治、軍事上的要求和生活享樂的需要,建造了大量的高臺宮室,其基本方法是在城內(nèi)夯筑高數(shù)米至十幾米的若干座方形土臺,四面有很大的側(cè)腳向下延伸,然后在高臺上建造殿堂、屋宇。如山西侯馬晉故都新田遺址中的夯土臺,高7m多,面積為75m×75m。19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45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1.3.1春秋時期的建筑3.春秋墓至今發(fā)現(xiàn)的春秋墓均為小型古墓,如山東淄博磁村的春秋墓。此墓距磁村西南約1km,共4座,排列有序,方向一致,是齊國的貴族墓地,古墓形制均為豎穴土坑墓。最完整的一座古墓位于墓區(qū)最南部,長3.5m,寬2.1m,深1.2m,一槨一棺,棺底高出墓底20cm,隨葬品置于棺外前部兩側(cè),有成組的青銅禮器,在墓室東部填土中有殉葬的牲畜。20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前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