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話語分析_第1頁
批評話語分析_第2頁
批評話語分析_第3頁
批評話語分析_第4頁
批評話語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批評話語分析

批評話語分析批評話語分析的發(fā)展批評話語分析的原則批評話語分析的主要方法國內(nèi)外的研究現(xiàn)狀和趨勢1234批評話語分析的發(fā)展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簡稱CDA)是當代語言學研究的一個新興分支。是由英國語言學家Fowler等人1979年在《語言與控制》一書中提出的話語分析方法。Fairclough于1989年出版《語言與權力》,這是話語分析關注語言中的社會權力現(xiàn)象的開始,其目的在于探索社會中的不平等現(xiàn)象在話語中的反映以及通過文本分析來探尋洞悉權利和意識形態(tài)的方法。經(jīng)過二三十年的發(fā)展,CDA從初創(chuàng)到發(fā)展,吸引了越來越多來自語言學、社會學、哲學、心理學、人種學等不同學科的學者,呈現(xiàn)出方興未艾之態(tài)勢。目前,批評話語分析發(fā)展迅速,形成了一種新趨勢,從而產(chǎn)生包括批評語言學、批評教育學、批評社會學、批評話語意識、批評應用語言學。批評話語分析的發(fā)展批評話語分析在吸收社會學理論和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的同時,也借鑒認知科學、心理學、語用學、文體學、話語和語篇語言學、社會符號學、社會認知、修辭和會話分析等學科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成果。批評話語分析:"從來沒有,也從來不會嘗試提供一個單一的理論和分析模式,任何單一的分析模式都不是批評話語分析的特征(Weiss&Wodak2003:12)。"批評話語分析的發(fā)展關注的基本問題:話語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話語與社會的辯證關系話語、控制與權力理論基礎在語言學上,吸收了美國人類學家Sapir&Wholf關于語言和思維關系的假說(語言相對論和語言決定論)以及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作為批評話語分析的重要理論和方法。批評

在批評話語分析中,批評是一個重要概念。批評話語分析對批評的解釋有些來源于文學批評或者馬克思主義理論,但是更多的是受法蘭克福學派的影響(RogerFowler1996:4,Wodak2001:9)。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MarxHorkheimer認為,社會理論家的作用在于揭示隱性的階級意識,批評理論的目的在于幫助“牢記”那些容易忘掉的“過去”,謀求解放和闡述解放斗爭的理由。這說明批評一方面在于揭示社會“不平等”,另一方面在于改變這種不平等(Wodak2001:9)意識形態(tài)

Fairclough則認為意識形態(tài)指”那些能夠用來建立、保持和改變社會權力、控制和剝削關系的世界某方面的呈現(xiàn)”(Fairclough2003:9)。

vanDijk也從呈現(xiàn)、社會認知角度界定意識形態(tài)。他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某一社會群體的社會呈現(xiàn)的基礎,是為該群體提供社會態(tài)度和信仰基本原則和原理的心理結構(vanDijk2004:xvii)。因此,從批評角度看,意識形態(tài)表現(xiàn)為不同階層和群體之間權力和控制關系在話語中的呈現(xiàn)。這種呈現(xiàn)觀點為消除話語的神秘特征,進而完成其教化和解放功能以及對文本中具體意識形態(tài)的解讀奠定基礎。批評話語分析的原則

Fairclough和Wodak以1985年12月17日BBC第3臺播出的卡爾登對撒切爾夫人的采訪為例,闡述了批評性話語分析在理論和方法上應遵循的八條原則。1.批評性話語分析關注的是社會問題—對社會發(fā)展和矛盾在語言和其他符號中的表現(xiàn)進行剖析,而不是為了純語言研究而分析語言的運用。2.話語反映權力關系—批評性話語分析強調(diào)權力關系在話語中的體現(xiàn)。3.話語是社會和文化的構成要素—話語與社會文化實際是一種辯證的同構關系,即互相包含、互相影響。批評話語分析的原則4.話語是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既然話語具有上述功能,它自然成為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即通過特殊的方法描寫和建構社會,再現(xiàn)權力關系(不平等的階級關系,不平等的性別和種族關系)5.話語具有歷史關聯(lián)性—話語不可能在真空中產(chǎn)生,也就不可能在沒有歷史背景作參照的情況下得以解讀。6.

語篇與社會的關系是間接的,其間充當中介的是話語次序—即與特定場合或情境相關的話語實踐規(guī)則。7.話語分析是解釋性的—對不同的聽/讀者來說,由于情感、階級地位、種族、性別、年齡、態(tài)度、認知圖式以及信仰的不同,尤其是由于對有關背景所掌握的信息量不同,同一語篇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和理解。8.批評性話語分析是社會行動—批評性話語分析是一種社會行動(socialaction),其宗旨是揭露不平等的權力關系,促進人類社會與文化的進步。批評話語分析的主要方法系統(tǒng)功能語法分析語篇體裁交織性分析話語歷史背景分析批評話語分析的主要方法

Fairclough(1989)的三維分析框架(語篇、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試圖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基礎上提出一種批評話語分析的理論范式。其中的語篇(text)是話語實踐(discursive)的產(chǎn)物,這個過程包括語篇的生成(production)傳播(distribution)和接受(consumption),所有這些都是由特定的社會實踐(socialpractice)條件決定的。在此基礎上,F(xiàn)airclough提出了批評話語分析的三個層次:

描寫(describe)語篇的形式結構特征;

闡釋(interpret)語篇與話語實踐過程的關系;

解釋(explain)話語實踐過程和它的社會語境之間的關系。

其中描寫層是單純的文本分析,包括對語言運用和話語交際的分析,屬于微觀層面,一般運用系統(tǒng)功能語法進行語言學描述;而解釋層面是對權力不平等和偏見等現(xiàn)象的分析,需要結合社會結構來說明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是如何產(chǎn)生作用的,屬于宏觀層面;在微觀和宏觀之間由話語實踐連接起來,這也構成Fairclough方法論的精髓。

Chouliakari和Fairclough(1999:53-74)在三維分析框架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批評話語分析的五個步驟:(1)鎖定一個與話語有關的社會問題;(2)通過對話語本身話語所在的社會實踐網(wǎng)絡以及話語與該社會實踐中其他成分之間關系的分析,確定處理該問題要跨越的障礙;(3)考慮解決該問題是否涉及社會秩序;(4)確認克服障礙的方法;(5)進行批判性反思分析批評話語分析的主要方法

Wodak(2001)采用話語歷史分析方法,把所有的背景信息融合起來,分析和解釋公眾話語中的種族主義思想和偏見,這種方法適合分析話語中隱含的偏見,解釋偏見話語中的語碼和暗指。

vanDijk從社會認知的角度研究了話語中對種族和少數(shù)民族歧視,以及權勢和不平等等問題。vanDijk(1998)把話語看成一個交際事件和言語成品,是各種意義的表現(xiàn)形式,包括互動話語、書寫文本、相關的手勢、面部表情、印刷布局以及其他符號等。

批評話語分析的主要方法

CDA特別強調(diào)在分析中對語篇生成、傳播和接受的生活語境和社會歷史背景的考察;在具體分析中,其通常的做法是:首先,分析語篇的結構特征并將其與某些生成技巧或過程相聯(lián)系;例如,分析者可以把某語篇對動作名詞和被動結構的大量使用看作是名物化(nominalization)和被動化(passivization)這兩種言語生成過程在該語篇中的具體體現(xiàn)。

然后,分析者可以論證,這些技巧或過程在具體語境中或許表達了某種意識形態(tài)意義。

最后,還可以進一步論證,這種語言結構和過程背后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對某種社會過程起著介入或干預作用,例如幫助獲得或維護或顛覆某種權力關系。系統(tǒng)功能語法分析Halliday將語言所能完成的具有無限可能性的功能抽象概括為三大語言元功能,即概念功能(ideational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function)和語篇功能(textualfunction)批評語言學家們接受Halliday的觀點,認為使用中的語言同時具有三大功能。根據(jù)Fairclough概念功能指的是說話者對世界及其各種現(xiàn)象的經(jīng)驗;人際功能指說話者對相關現(xiàn)象的態(tài)度和評價,用以在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建立一種關系;語篇功能是上述兩種功能的工具。系統(tǒng)功能語法分析概念功能,指語言用于表達說話者的內(nèi)部經(jīng)驗,世界及其各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的功能,主要由及物(transitivity)系統(tǒng)來實現(xiàn)(王冬梅,2008)。及物性是經(jīng)驗功能的一個重要的語義系統(tǒng),其作用是把人們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分成若干種過程。功能語言學把語言中的過程類型可分為六類:物質(zhì),心理,關系,行為,言語和存在過程。及物系統(tǒng)包括六種過程:涉及“動作”的物質(zhì)過程,如“跑”、“走”、“做”、“打”;包含“情感”、“認知”和“感覺”等非動作行為的心理過程,如“想”、“認為”、“相信”;標明某物體和另一物體關系或性質(zhì)特點的關系過程,如“是”、“指”;與言語相關的言語過程,如“說”、“告訴”、“陳述”;介于心理和動作之間的行為過程,如“笑”、“聽”、“看”;和指明某物體存在的存在過程,如常見的英語存在(therebe)句型。

及物性實例分析物質(zhì)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言語過程行為過程存在過程過程總數(shù)《紐約時報》27(43%)13(20%)11(18%)12(19%)0063(100%)《中國日報》18(38%)4(9%)11(23%)14(30%)0047(100%)

本文選取了《紐約時報》和《中國日報》中新聞報道各一篇,題目分別為“ChinaUrgesNewMoney

ReservetoReplaceDollar”和“Expertscool

toZhouProposal”,進行批評話語分析。物質(zhì)過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過程,一般由動態(tài)動詞來體現(xiàn)。物質(zhì)過程通常用于描述客觀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情況,在新聞語篇中非常常見。這兩篇新聞報道中物質(zhì)過程分別占到了過程總數(shù)的43%和38%,高于其他過程,這一現(xiàn)象表明新聞報道力求反映事件的客觀性和真實性,符合新聞報道的特點。及物性實例分析

關系過程反映事物之間處于何種關系,側重于描述意義。新聞報道中運用關系過程向讀者呈現(xiàn)新聞中的人物關系以及事情發(fā)生發(fā)展的情況。這兩篇新聞報道中都大量的使用了關系過程,符合新聞報道的特點。關系過程又可以分為“歸屬”和“識別”兩類。前者指某個實體具有什么樣的屬性或者歸于什么樣的類型,后者表示兩個事物的認同(胡壯麟,2005)。由此可以看出前者更重視事物的品質(zhì)特征和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因而這個過程類型更側重于描述意義。

歸屬類在兩篇新聞報道中占了絕大多數(shù),其用來描述事情發(fā)生的狀況,符合敘事性新聞特點。及物性實例分析心理過程是表示“感覺”,“反應”,“認知”和“情感”等心理活動的過程。心理過程主要是由see,look,like,please,know等動詞來實現(xiàn)(胡壯麟,2005)。心理過程的表達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而新聞語篇力求呈現(xiàn)給讀者客觀真實的新聞報道,因而在新聞語篇中應避免使用心理過程。在《中國日報》中,心理過程占9%,占過程總數(shù)的少數(shù),這符合新聞報道力求真實性的特點。在《紐約時報》中,心理過程所占的百分比為20%,僅次于物質(zhì)過程。例如:TheUnitedStateshasalwaysbeenwarythatthiswouldbeinflationaryandaffectthecentralroleofthedollar.這表明《紐約時報》的作者在報道客觀事實的同時,時不時用心理過程去推測周行長提出超主權貨幣政策的原因,認為中國不可能在短期內(nèi)建立起這種貨幣來挑戰(zhàn)美元的地位,從而提升自己的大國地位。心理過程所占比例之大,表明作者對周小川行長提出的貨幣政策的不滿,因而是不符合新聞報道的特點的。及物性實例分析

言語過程指通過講話交流信息的過程。常用的動詞有say,tell,speak,praise,blame等。兩篇新聞都大量的使用了言語過程,表明作者引用權威人士和權威機構的言論來增強新聞報道的權威性和可信性。例如:China'sprimeminister,WenJiabao,said…《中國日報》報道中的言語過程比例要遠遠大于《紐約時報》中的比例,這表明《中國日報》的報道更加真實可信,而《紐約時報》的報道加進了更多的心理過程的推測與判斷,降低了其權威性與可信度。及物性實例分析

行為過程是描述人類生理和心理的行為,較之物質(zhì)過程范圍小了很多,表示動作意義的時候沒有物質(zhì)過程具體生動,因此作者更趨于選擇物質(zhì)過程。

存在過程是表示物質(zhì)存在意義的,是一個較靜態(tài)的過程,而這類新聞報道是描述動態(tài)事件的,因此沒有使用存在過程。人際功能人際功能,是指能表達作者(講話者)的身份、地位、態(tài)度、動機以及他(她)對事物的推斷的功能,它直接與態(tài)度、觀點等相關,是一條展示意識形態(tài)作用的捷徑。

韓禮德提出的語言的人際功能其中表現(xiàn)之一就是情態(tài)系統(tǒng)。研究語篇的情態(tài)系統(tǒng)主要有兩個目的:(1)弄清說話者對話語命題真實性所承擔的責任的程度和對未來行為做出的承諾或承擔的義務;(2)了解說話者對聽話者和情景成分的態(tài)度,說話者與聽話者之間的社會距離和權力關系等(辛斌,2005)。

英語里,除了情態(tài)動詞、情態(tài)形容詞和情態(tài)副詞之外,人稱代詞、實義動詞、時態(tài)和直接/間接引語等都可以表達情態(tài)意義(Halliday,1985)人際功能

語篇轉換中對語態(tài)的選擇也反映了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Fowler曾以英國《東部日報》和《太陽報》(1986年6月1日)報道一個警察被控在逮捕一名搶劫犯時誤殺犯人5歲的兒子的不同標題為例,來說明不同語態(tài)所隱含的語篇意義?!稏|部日報》:PCshotboyfrom9inches.(警察槍擊男孩,相距只有9英寸。)《太陽報》:Robber'sson,

five,killedinhisbed.(搶劫犯之子,5歲,在床上被殺。)

這里的主動語態(tài)和被動語態(tài)所表達的語篇含義就不一樣?!稏|部日報》指明了施動者“PC”,有意將報道重心放在PC上,暗示PC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短枅蟆窙]有讓施動者出現(xiàn),因此責任者不明。動作對象“男孩”的位置不在其常規(guī)的句尾位置,而在句首,被突出和強調(diào),特別是son前面又加了Robber's,使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搶劫犯”上。人際功能紐約時報2010年9月27日刊登的China'sTerritorialDisputes的報道

該篇報道主要采用一般過去時態(tài),而寫到中國時有5處現(xiàn)在完成時和現(xiàn)在完成進行時

havelongbeeninvolvedin,haslong

beeninsistson,hasalsobeenobjectingto,hasserved,寫美國一處用到現(xiàn)在時Americanofficialsareincreasinglyconcernedabout

themodernization

ofChina'snavyanditslong-rangeabilities

這種現(xiàn)在時不是為了表達時間,更主要的是用來表示一種始終存在的狀態(tài)、習慣性或連續(xù)性的行為和過程等。用這種時態(tài)描寫中國對于領土問題、釣魚島事件和韓國軍事演習的態(tài)度,反映出中國一直很強硬、有攻擊性的形象,傳達給讀者中國威脅論的觀點。而描寫美國的一處則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時態(tài)的轉換和對比更清楚的揭示出美國霸權主義和始終堅持美國利益至上,卻欲掩蓋其目的的意圖。引述

引述大眾傳媒的宗旨之一就是追求真實性,由于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大都出自當事人、知情者和權威人士之口,對受話人有很強的說服力,因此它們的使用能有效增強語篇的權威性。該篇報到中的引述(共計11處)都是間接引語。間接引語是由報道者轉述而來,而轉述的方式取決于報道者對原話的理解和他的立場觀點和交際意圖。

因此同一內(nèi)容經(jīng)過站在不同立場和持有不同交際意圖的轉述者轉述之后可能有不同的結果。該報道中的11處間接引語,一則反映出報道者希望被引用的內(nèi)容服務于自己的交際意圖,再則引發(fā)我們對消息來源的考察。

在關于中國及其他國家的引用中,消息來源都很模糊:China,Japaneseauthorities,Tokyo,Japaneseofficialsanalysts,aChineseofficial,Seoul;而在表明美國立場的引語中很明確地指出說話人及其身份:SecretaryofStateHillaryRodhamClintonsaid,Mrs.Clintonsaid通過引述國務卿的話凸顯其權威性,充分體現(xiàn)了該報道的立場和其背后所代表的利益團體。語篇體裁交織性分析

Bakhtin語篇體裁理論強調(diào)話語實踐的多產(chǎn)性和創(chuàng)造性,多產(chǎn)性和創(chuàng)造性來自語篇的異質(zhì)性,也就是語篇交織性。任何語篇都是以現(xiàn)存語篇為基礎并在諸多語篇體裁中選擇的結果。Fairclough發(fā)現(xiàn)當代英國的公共機構有“商品化”的趨勢,從話語方面看,主要表現(xiàn)在話語秩序的重組和語篇體裁的交織上。他發(fā)現(xiàn)公共機構話語日益“聊天天”(conversationalization),原來的公共話語和日常生活話語秩序被打亂,二者疆界各有伸縮。他認為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的疆界變化部分地通過這種話語實踐的變化而得以實質(zhì)化。

語篇體裁交織性分析強調(diào)作者對語篇生成的修辭意圖,強調(diào)讀者在理解語篇時對這種修辭意圖的理解。系統(tǒng)功能語法分析是對作者如何選擇性地利用語言系統(tǒng)所作的分析,而語篇體裁交織分析則是對作者如何選擇性地利用話語秩序和語篇體裁所作的分析。不同的體裁體現(xiàn)不同的意義潛勢,代表著不同人或群體的利益和意識形態(tài)。語篇體裁交織性分析有助于揭示不同語篇材料和體裁在特定語篇中結合的方式與和諧程度,進而考察其語義和語用功能。話語歷史背景分析Foucault強調(diào)話語的歷史性。他的觀點影響了德國的批評性話語分析家,如UtzMaas認為“話語是與社會實踐緊密相關的語言形式”,只有將話語同社會實踐的歷史聯(lián)系起來,話語分析才有意義也才有可能。他批評篇章語言學只津津樂道于對語篇內(nèi)在特征的挖掘上,提倡以歷史背景為重心的話語分析,并用這種方法對德國納粹領導人的演講、學生領袖的演講、口號和新聞報道作過犀利的批評性分析。

德國的SiegfriedJager也深受Foucault的影響,認為話語是跟行為和權勢有關的被制度化和規(guī)約化的語言形式,話語是歷史長河,任何話語都有其歷史淵源,它既影響著現(xiàn)今又決定著未來。他與妻子對德國新右翼分子所編輯出版的所有報紙和雜志(特別是其中的引語、典故、隱喻等)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里面隱藏著“侵略性”、“反民主主義”和“種族隔離”等思想意識。

奧地利批評性話語分析家RuthWodak與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合作分析戰(zhàn)后奧地利國內(nèi)的反猶太人傾向,他們使用的就是歷史背景分析法。該方法系統(tǒng)地綜合各種歷史資料,對話語的不同層面進行剖析和闡釋。他們對瓦爾德海姆在1986年參加總統(tǒng)競選中所作的所有演講、他的競爭對手的演講、國內(nèi)外有關他的報道和街頭巷尾老百姓的閑聊,作了歷史背景分析,發(fā)現(xiàn)作者/演講者很喜歡借古喻今,這是逃避指控的最佳策略,因為從法律角度講,他們畢竟沒有明白地喊出"打倒猶太人"的口號。批評話語分析的研究現(xiàn)狀和趨勢國外批評話語分析領域

目前已形成了Fowler、VanDijk、Fairclough、Martin、Wodak、PaulChilton、RonScollon、SiegfriedJager、EricJohn-son、Wetherell等人為代表的各大學派及其分析模式。Fowler的批評語言學是CDA研究的最初階段,其理論來源主要是系統(tǒng)功能語法,它為CDA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Fairclough是英國蘭考斯特學派的代表,他的社會文化分析法以社會學、社會符號學和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為理論和語言學基石;批評話語分析的研究現(xiàn)狀和趨勢VanDijk是當今話語分析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他的社會認知分析法側重篇章語言學與認知語言學;Wodak代表維也納學派,她從歷史角度出發(fā),把話語放在歷史語境(社會與政治)中,用話語——歷史模式展開分析;PaulChilton認知話語分析法基于認知科學、發(fā)展心理學。除此之外,還有RonScollon的媒介話語分析學說,EricJohnson的批評隱喻分析法,Wetherell拉夫堡學派的話語心理學。批評話語分析的研究現(xiàn)狀和趨勢經(jīng)過30年的發(fā)展,國外(主要是歐洲)CDA研究著述頗豐。就批評話語分析涉及的主要層面,其研究領域非常廣泛。JanBlommaert將CDA涉及的領域總結為:

政治話語,意識形態(tài)研究,種族研究,與種族有關的移民話語研究,經(jīng)濟話語研究,廣告話語與推銷文化,媒介語言,性別研究,機構話語,社會工作話語,官僚話語,教育話語等。批評話語分析的研究現(xiàn)狀和趨勢國內(nèi)現(xiàn)狀(一)與國外CDA研究相比,我國起步較晚,成果較少。國內(nèi)CDA研究正式始于1995年,以陳中竺教授《批評語言學述評》一文作為開端。(二)國內(nèi)CDA研究上升趨勢明顯從陳麗江一文我們了解到1995年國內(nèi)開始研究CDA,直到2005年上半段10年間國內(nèi)29種刊物才發(fā)表了47篇有關論文。根據(jù)對11種期刊上53篇論文的統(tǒng)計,2005年下半年只2篇,2006年起,研究熱情不斷高漲,上升到10篇,2007年也是10篇,截至2008、2009年高水平論文已多達31篇,占這5年CDA論文的63.3%,這說明CDA在國內(nèi)關注度日益上升,顯示國內(nèi)CDA研究初具規(guī)模。(三)從研究內(nèi)容看,國內(nèi)CDA研究主要關注國外研究成果的介紹、引進與歸納綜述。(四)從研究方法上看,國內(nèi)CDA理論性研究多,應用性研究少。研究范圍加大,但深度不夠。批評話語分析的研究現(xiàn)狀和趨勢發(fā)展趨勢縱觀歷史,國內(nèi)CDA研究經(jīng)歷了一個從創(chuàng)始、發(fā)展、研究到實踐的成長歷程。近幾年的研究現(xiàn)狀顯示國內(nèi)CDA正在進入黃金發(fā)展階段,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這領域。從1995年起步階段基本介紹引進國外相關理論到出現(xiàn)少量的應用性研究,目前國內(nèi)CDA研究基本上呈現(xiàn)出理論研究和應用性研究相輔相成的發(fā)展態(tài)勢。隨著語言學與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等學科的不斷交叉,我們可以預言:CDA研究領域?qū)⒉粩嗤貙?研究內(nèi)容將由相對較多的理論研究轉向多元化,特別是應用性研究,其內(nèi)容也將不斷深化,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研究成果必將大量涌現(xiàn)。批評話語分析的研究現(xiàn)狀和趨勢與認知語言學中的相關理論相結合語用學中的相關理論如關聯(lián)理論在分析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語料庫的建設和語言分析軟件的開發(fā)為批評語言研究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如何將CDA理論用于語言教育實踐批評應用語言學

20世紀末,批評性研究路徑也開始影響并應用到用語言學的研究中,因而出現(xiàn)了批評應用語言學(criticalappliedlinguistics,簡稱CAL)。批評應用語言學是20世紀9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語言和教育研究的新路。它認為語言與政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但傳統(tǒng)的應用語言學一直認為不具政治性,在研究上則忽視了語言教學所處的具體的社會、文化和政治語境。因此,它倡導對主流的應用語言學研究進行反思并開展批評性研究。

CAL的研究領域可分為6個大類(Pennycook,2001):1)語言教學的批評性研究,揭示階級、種族、性別、身份等因素與語言教學中的諸多不平等關系;2)翻譯的批評性路徑,翻譯中的政治性;3)語言測試的政治性批評研究;4)語言規(guī)劃和語言權利方面的批評性研究;5)對各種工作場所和職業(yè)場所的語言使用問題進行批評性研究;6)批評話語分析和批評性認知能力等。認知話語分析

認知話語分析(cognitive

discourse

analysis)是CDA進入21世紀時最重要的發(fā)展方向之一,其代表人物除了前文中已經(jīng)提到過的vanDijk和Wodak以外,還有Chilton(2002,2004,2005)Scollon和Scollon(2004)Lemke(2002)以及OHalloran(2003)等。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Chilton批評話語分析的認知視角;他從大腦模塊理論假設出發(fā),以認知科學和進化心理學為基礎,建構了其CDA的分析框架該框架分為兩個層面:微觀交際層面的文本認知特征和宏觀交際層面的社會政治特征微觀層面著重從認知角度來解釋語言的理解;而宏觀層則主要解決交際渠道話語類型和語言特征話語參與者互文性文本雜合性和新話語的產(chǎn)生等問題。語料庫語言學

CDA的另一動態(tài)是,語料庫語言學方法越來越受到重視例如,Stubbs(1996)Baker(2008)Kandil(2009)和Salama(2011)等將語料語言學和CDA相結合,用于分析具體政治新聞語篇中蘊含的意識形態(tài),強調(diào)語料庫方法對于揭示語言和權力關系的重要意義。語料庫方法在批評話語分析中的優(yōu)勢在于,它不再是由分析者選擇的個別語篇,而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