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學(第2版)》課件5第五章 犯罪心理學課件_第1頁
《犯罪心理學(第2版)》課件5第五章 犯罪心理學課件_第2頁
《犯罪心理學(第2版)》課件5第五章 犯罪心理學課件_第3頁
《犯罪心理學(第2版)》課件5第五章 犯罪心理學課件_第4頁
《犯罪心理學(第2版)》課件5第五章 犯罪心理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

犯罪行為與動機第五章

犯罪行為與動機第一節(jié)攻擊性行為第二節(jié)侵占性行為第三節(jié)控制性行為第四節(jié)破壞性行為第五章犯罪行為與動機教學目標掌握攻擊性行為的內(nèi)涵、類型,了解關于攻擊性行為發(fā)生的理論觀點。掌握侵占性行為的內(nèi)涵,領會侵占性犯罪行為的決策過程。掌握控制性行為的內(nèi)涵及其動機特點,了解邪教犯罪及其心理行為控制的心理原理。掌握破壞性行為的內(nèi)涵及其動機特點,領會恐怖犯罪及其心理行為特征。了解縱火犯罪及其動機類型。第五章犯罪行為與動機學習重點犯罪行為的類型攻擊的主要類型和攻擊性行為發(fā)生的理論侵占性行為的犯罪決策過程邪教犯罪及其心理行為控制問題恐怖犯罪和縱火犯罪及其心理行為特征章節(jié)導讀

包工頭張某拖欠農(nóng)民工劉某等人工資,劉某帶人多次催要屬于自己的合法收入未果,由此找到老鄉(xiāng)王某幫忙。王某提出“文的不行就來武的”,干脆綁架張某的寶貝兒子以要挾,但回報是一旦要到錢,自己要從中收取百分之五十的好處費。王、劉達成合意并著手準備。在策劃過程中,為了解張家的生活規(guī)律,他們與張家保姆齊某某交流,發(fā)現(xiàn)齊某某因經(jīng)常受張妻羞辱,不僅對張家不滿,甚至有私下投毒報復張家的念頭。出于不同的動機和目的,三人就綁架之行為一拍即合。第一節(jié)

攻擊性行為第一節(jié)

攻擊性行為攻擊行為與暴力行為攻擊性行為的類型攻擊性行為與攻擊性情緒攻擊性行為的理論解釋含義攻擊行為一種以直接的傷害他人為目的的行為方式,而被傷害者會試圖避免這種對待方式。攻擊是人們能看到的外顯行為攻擊是一種社會行為(包括被害人與加害人)攻擊是一種故意傷害含義暴力行為攻擊時以外在的身體傷害為目標,諸如導致?lián)p傷或死亡。

包含關系;遞進關系攻擊行為暴力行為

攻擊性行為的分類身體攻擊、言語攻擊與關系攻擊身體攻擊,指攻擊他人的身體

如拳打腳踢

,刀槍砍擊等

言語攻擊,指使用言語傷害他人如叫嚷、尖叫、辱罵他人等關系攻擊,又稱社會攻擊,指故意傷害他人的社會關系,簡介對他人進行傷害的行為如背后說人壞話

攻擊性行為的分類直接攻擊、間接攻擊和替代攻擊直接攻擊,指現(xiàn)場有被害人身體

如打某人的臉間接攻擊,則被害人是不出現(xiàn)在現(xiàn)場如破壞某人財產(chǎn)替代攻擊,指攻擊者會用一個替代品作為攻擊目標如被老板痛罵后回家沖妻子大吼

攻擊性行為的分類反社會攻擊與親社會攻擊

違反社會規(guī)范

攻擊反社會攻擊親社會攻擊符合社會規(guī)范攻擊性行為的分類工具性攻擊和表達性攻擊(敵意型攻擊)工具性攻擊

動機不是傷害他人,而是其他目的表達性攻擊動機是損害或傷害被害人攻擊性行為的分類外顯性攻擊和內(nèi)隱性攻擊外顯性攻擊直接的身體傷害,憤怒情緒攻擊者多數(shù)有敵意性歸因偏差和認知缺陷內(nèi)隱性攻擊隱蔽的、秘密地攻擊,看不出明顯的情緒色彩內(nèi)隱性攻擊者既沒有表現(xiàn)出敵意歸因偏差,也沒有表現(xiàn)出認知缺陷攻擊性行為的分類反應性攻擊和主動性攻擊反應性攻擊“熱血”的攻擊,它往往是在挫折下的一種反應主動性攻擊一種“冷血”的行為,它通常是一種趨向于獲利的攻擊行為,是一種有預謀、有目標導向的,用以影響或者威脅他人的行為,包括欺凌、控制、脅迫、威脅等行為。攻擊性行為與攻擊性情緒攻擊性情緒可預測攻擊行為,包括憤怒、敵意等。攻擊性情緒的來源:遭受他人襲擊或侵犯挫折報復的期望競爭性的環(huán)境歸因或?qū)κ录恼J知評價攻擊性行為的理論解釋攻擊行為的本能論主要觀點

攻擊行為不是趨樂避苦,而是一種進化適應,這種適應能夠使人生存得更好些。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死本能洛倫茲:“液壓”模型弗洛伊德:

死本能

洛倫茲:“液壓”模型

攻擊性行為的理論解釋挫折—攻擊理論代表人物:多拉德代表著作:《挫折與攻擊》主要觀點:挫折攻擊(因果關系)挫折引起攻擊的影響因素:反應受阻引起的驅(qū)力水平挫折的程度挫折的累積效應攻擊反應可能受到的懲罰程度攻擊性行為的理論解釋攻擊的學習理論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納操作條件學習代表人物:巴普洛夫經(jīng)典條件作用代表人物: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攻擊性行為的理論解釋攻擊的認知理論關注焦點:社會信息過程對攻擊或暴力可能性的重要作用。主要觀點:攻擊行為的出現(xiàn)和維持有賴于認知評估和其他內(nèi)部過程。信息——過程模型:對外部事件的反應是根據(jù)認知活動的序列分析出來的,包括六個過程:

編碼

表達

目標澄清

構建反應

下定決心

設定反應

第二節(jié)

侵占性行為第二節(jié)侵占性行為侵占性行為的內(nèi)涵侵占性犯罪的風險覺知對成本和收益的權衡侵占性行為的內(nèi)涵侵占廣義理解狹義理解侵占性行為即非法占有國家、集體、他人財產(chǎn)的一切行為含義社會治安狀況在犯罪人頭腦中的投射侵占性犯罪的風險知覺風險的心理表征風險認知風險偏好侵占性犯罪的風險知覺風險認知定義:個體評估情境有多大的風險性評估情境不確定性程度的概率估計不確定性有多少可控制性對這些估計的信心度侵占行為的風險:被抓帶來的刑罰風險高估風險:減少犯罪低谷風險:增加犯罪侵占性犯罪的風險知覺風險偏好定義:指犯罪人所偏愛的風險程度,是影響其行為決策的重要決定性因素。風險偏好者風險厭惡者風險中性者對成本和收益的權衡侵占性犯罪行為的成本現(xiàn)實成本直接成本時間機會成本心理成本或道德與痛苦成本預期成本預期懲罰成本預期羞辱成本預期機會成本對成本和收益的權衡

案例分析(羞辱成本):

2002年3月,廣州冼村村委會和冼村街派出所在村里公告欄張貼出一則“嫖娼公示”,不但有抓嫖現(xiàn)場的照片、賣淫女和嫖客的大頭照、現(xiàn)場避孕套照片,還有對涉黃者的處罰措施,及對容留賣淫女的出租屋主的處罰決定。此招效果奇好,不但村中“站街女”被嚇跑不少,連治安狀況也大為好轉(zhuǎn)。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恥辱刑的抬頭?我們該如何在保護公民隱私權與懲罰不道德行為甚至是犯罪之間權衡?但不管如何,恥辱感對犯罪的抑制作用是不容小覷的。對成本和收益的權衡侵占性犯罪行為的收益物質(zhì)收益精神收益對成本和收益的權衡對成本和收益的權衡(以盜竊為例)理性“經(jīng)濟人”的角度

用公式來表明盜竊犯罪行為決策中對成本和收益的權衡,并體現(xiàn)其與犯罪發(fā)生率的關系.預期收益:ER=P1R+P2×0+P3×0=P1RP1:成功的概率

R:得到的收益

P2:盜竊被發(fā)現(xiàn)但沒被抓住的概率為P3:盜竊被發(fā)現(xiàn)并且被抓住的概率對成本和收益的權衡對成本和收益的權衡犯罪成本:EC=C1P1+C1P2+C2P3=C1(P1+P2)+C2P3=C1(1-P3)+C2P3C1:現(xiàn)實成本C2:預期成本結(jié)論:當ER<EC時,竊賊就會進行偷竊對成本和收益的權衡對成本和收益的權衡(以盜竊為例)有限理性的角度

盜竊犯罪人對成本和收益的權衡存在有限理性的特點經(jīng)典回顧:

最后通牒博弈是最常使用的經(jīng)濟學實驗范式之一:由一名提議者向另一名響應者提出一種分配資源的方案,如果響應者同意這一方案,則按照這種方案進行資源分配;如果不同意,則兩人就會什么都得不到。按照理性人假設,無論提議者將多少資源分給響應者,響應者都應該接受,因為這總比什么都得不到好。但實驗結(jié)果表明,只有當提議者肯拿出足夠多的資源時,響應者才會同意。因此,這個實驗被認為證明了人的有限理性。第三節(jié)

控制性行為第三節(jié)

控制性行為控制性行為及其動機邪教與邪教犯罪邪教犯罪中的心理行為控制控制性行為及其動機含義

控制性行為指以詐騙、賄賂、綁架、拘押、禁閉等強制措施或者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身體自由或控制他人心理行為自由的犯罪行為。典型罪名:非法拘禁罪非法拘禁動機:多種多樣近年關注重點:邪教犯罪邪教與邪教犯罪背景信息世界:一萬多個邪教組織,教徒數(shù)億美國:2500個教派歐洲:1000多個教派我國典型邪教組織:“法輪功”什么是邪教心理學和社會學視角的定義用“邪教關系”一詞來描述我國研究者從政治學和法學視角定義邪教與邪教犯罪邪教犯罪含義:利用邪教犯罪具體內(nèi)涵:組織、利用會道門、邪教組織、利用迷信破壞法律實施罪組織、利用會道門、邪教組織、利用迷信致人死亡罪利用邪教組織進行的其他犯罪邪教犯罪中的心理行為控制心理行為控制也稱為“洗腦”“癡迷”“思想管制”“精神控制”等四個主要階段網(wǎng)羅教眾教化轉(zhuǎn)變教徒形成邪教與邪教犯罪網(wǎng)羅教眾基本方法:以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或某種迫切需要為誘餌主要方式:套近乎、講交情推薦各類活動和培訓班

目標人群邪教成員給以愛護、關懷提供幫助、指導邪教與邪教犯罪教化基本方法:通過演講、建議、獎懲和其他手段使信徒對過去的行為和選擇感到不安。主要手段:感覺剝奪反復強化

邪教與邪教犯罪案例分析

哈利曾參過軍,30歲以前他對自己都很有信心。但是當他加入了一種《圣經(jīng)》邪教組織以后,領導者反復告誡他話不能說得太快,這是他過去邪惡的象征。他就這樣被告知、被教誨。不久,哈利似乎失去了自信,甚至對自己在部隊中所得戰(zhàn)績的記憶都感到懷疑。這樣,他以前對自己的態(tài)度及其行為方式都已經(jīng)被解凍、剝除了。許多邪教組織利用“困境”的技巧或者其他的批評手法達到動搖教徒已有觀念和行為的目的。邪教與邪教犯罪轉(zhuǎn)變主要表現(xiàn):信徒逐漸意識到接受教規(guī)、使用教派思維減少了恐懼、焦慮等負性情緒基本方法:給信徒制造無力感剪斷以往的友情和親情網(wǎng)剝奪人的主要職業(yè)和財富來源主要手段:感覺剝奪結(jié)果:信徒自信心削弱,常常感到沮喪,更廣泛地采納邪教的建議邪教與邪教犯罪教徒形成伴隨著邪教癡迷的生理反應,最終在心理和行為上徹底轉(zhuǎn)化為“忠誠”于教主和教規(guī)的邪教徒。最終產(chǎn)生一批始終微笑不抵抗又勤勞的教徒。第四節(jié)

破壞性行為第四節(jié)

破壞性行為破壞性行為及其動機恐怖犯罪及其心理行為特征縱火犯罪及其行為動機控制性行為及其動機含義

破壞性行為,是指爆炸、投毒、放火以及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的犯罪行為。典型罪名破壞生產(chǎn)經(jīng)營罪、破壞財產(chǎn)罪、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監(jiān)管秩序罪、破壞電力設備罪、破壞耕地罪、破壞選舉罪等。主要類別對物的破壞,如縱火罪對關系的破壞,如破壞軍婚罪對特別規(guī)定或秩序的破壞,如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恐怖犯罪及其心理行為特征含義

恐怖犯罪,是指個人或組織為實現(xiàn)某一特定目標,系統(tǒng)采取暗殺、劫持、綁架人質(zhì)等暴力行為或其他危險方法,制造恐怖氣氛、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的行為。主要特點手段具有暴力性、破壞性毀滅性以高科技及其成果為工具典型事件美國“9?11”事件我國新疆“7?15”事件恐怖犯罪的行為人心理特征認知特征認知方式的偏執(zhí)性思想意識的歪曲性蔑視法律歸因偏見情緒、情感特征自卑的超越性憤怒的易燃性仇恨體驗的深刻性恐怖犯罪的行為人心理特征意志特征堅韌性殘忍性人格特征有較高的智能有較強的壓抑感冒險敢為狂熱性縱火犯罪及其行為動機含義

縱火犯罪,就是故意放火或放任火災發(fā)生、以損害他人生命、財物為目的的犯罪行為??v火犯罪的行為動機報復動機謀殺;恐嚇與威脅;破壞;宣泄財物動機欺詐牟利;偽造財產(chǎn)損失;商業(yè)競爭而縱火;受雇而縱火縱火犯罪及其行為動機在縱火犯罪行為模式和動機上,坎特和福萊森的分類最具影響力,將縱火罪分為四類:指向人的表達性模式指向物的表達性模式指向人的工具性模式指向物的工具性模式案例分析:藍極速網(wǎng)吧縱火案復習思考題1.風險知覺和權衡存在于所有犯罪行為中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