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憐憫是人的天性》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1頁
《憐憫是人的天性》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2頁
《憐憫是人的天性》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3頁
《憐憫是人的天性》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4頁
《憐憫是人的天性》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4.2憐憫是人的天性教案教學目標1、了解盧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寫作的歷史背景。2、分析文章選擇和使用材料的特點,仔細梳理作品的論述思路。3、領(lǐng)會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及其秉持的價值觀念,探究其人文價值。核心素養(yǎng)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通過誦讀課文,揣摩其語言和行文特色。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本文作為一篇典型的駁論文,注重學習其中的駁論方法,掌握本文使用的舉例論證、類比論證的論證方法,提升論證能力。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通過品讀賞鑒,深入探究,領(lǐng)會本文的主旨,提升人文精神。文化傳承與理解:理解“憐憫是人的天性”這一觀點,辨析其先進性和局限性,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品讀賞鑒,深入探領(lǐng)會本文的主旨,提升人文精神。難點:學習本文準確生動、邏輯嚴密的語言風格,體會其表達效果課前準備指導學生完成預習制作課件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東方有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西方有盧梭說“憐憫是人的天性”。之前我們學過了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天我們來學習盧梭的《憐憫是人的天性》。二、寫作背景1743年,盧梭在威尼斯逗留時,就已經(jīng)打算寫一部關(guān)于政治制度的鴻篇大論。1753年,第戎科學院公布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的征文題目。盧梭應征第戎科學院的征文競賽,撰寫了論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chǔ)》,后結(jié)集出版?!稇z憫是人的天性》即節(jié)選自該書。作者介紹盧梭(1712—1778),出生于日內(nèi)瓦,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學家、文學家,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qū),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盧梭一生顛沛流離,曾當過學徒、仆役等,著作有《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1778年7月2日,盧梭在巴黎逝世。四、題目解讀“憐憫是人的天性”這個標題是個主謂句,也是一個判斷句。它既簡潔又明確,旗幟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同時也表明了文章論述的中心。“憐憫”指對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質(zhì)或性情,外界難以改變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為趨向。“憐憫是人的天性”意思是“憐憫”這種品格是人先天具有的,不受地位、財產(chǎn)的左右,“天性”一開始是平等的,不存在善惡之別。題目概括了全文的意思,明確表達了作者的觀點。五、層次結(jié)構(gòu)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應如何探討人類天性的問題。第二部分(2--3):為什么應該這樣探討。第三部分(4--5):怎樣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六、全文分析1.作者認為“從生理意義上來理解這兩個詞”,“這兩個詞”指的是什么?這樣認為的理里由是什么?明確:這兩個詞是“邪惡”和“美德”。作者者這樣認為的理由:在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似乎彼此間沒有任任可道義上的聯(lián)系,也沒有什么大家么認的義務。因此,他們]既不能被看作是好人,也不能被看作是惡人;他們既無邪惡之心,也無為善的美德。只有從生理意義上來理解這兩個詞,我們才可以把對保護自己的生存有害的品質(zhì)稱為邪惡,把對保護自己的生存有益的品質(zhì)稱為美德,而且,在后一種情況下,我們還應當把最不反抗天性的沖動的人稱為最有美德的人。2.作者指出了應該如何來研究“憐憫是人的天性”這一論點?明確:作者要求不拋開這幾個詞的通常的意思,來研究這一問題,這是得出正確結(jié)論的前提。3.霍布斯持有有怎樣的觀點?明確:①人天生是惡人。②人是邪惡的。③認為他對同類沒有任何義務。④以為他自己是整個宇宙的唯一的主人。4.盧梭對霍布斯持的觀點持怎樣的態(tài)度?明確:盧梭認為霍布斯白的觀點有可取之處:霍布斯看出了現(xiàn)今的人們對自然的權(quán)和到所作的種種解釋的缺點,同時也認為他的解釋的著眼點是是錯誤的。5.盧梭為什么說霍布斯解釋的著眼點是錯誤的?明確:盧梭認為霍布斯的論點和他在書中的論述是自相矛盾的。①霍布斯是根據(jù)他自己提出的原則進行推理的,他的論點就應該這樣來表述:我們在自然狀態(tài)中對保護我們自己的生存的關(guān)心,是絲毫不妨礙他人對保護他自己的生存的關(guān)心的,因此這個狀態(tài)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適合于人類的。②但是,他在書中所說的話卻恰恰相反,因為他把為了滿足許許多多欲望而產(chǎn)生的需要,與野蠻人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而產(chǎn)生的需要混為一談了。其實,這些欲望乃是社會造成的,而且,正因為人的欲望叢生,才使法律成為必需的東西。6.盧梭認為霍布斯忽略了一個怎樣的事實?盧梭的觀點是怎樣的?明確:(1)霍布斯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人天生就有一種不愿意看見自己同類受苦的厭惡心理,使他不至于過于為了謀求自己的幸福而損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種情況下克制他的強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產(chǎn)生之前克制他的自愛心。(2)盧梭認為憐憫心是我們這樣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難折磨的人最應具備的稟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7.盧梭為什么認為“憐憫心是我們這樣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難折磨的人最應具備的稟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明確:人類在開始運用頭腦思考以前就有憐憫心了。它是那樣地合乎自然,甚至動物有時候也有明顯的憐憫之心的表現(xiàn)。8.文中引用三句小詩有什么作用?明確:這首詩歌呼應了“憐憫是純粹的天性的運動”這個觀點,同時引出下文曼德維爾“憐憫心是大自然賦予的”的觀點,及下文的論述。9.曼德維爾的觀點存在什么缺陷?明確:他認為人類盡管有種種美德,也終歸會成為怪物,曼德維爾沒有看到人類的種種社會美德(曼德維爾否認人類有這種美德)全都是從這個品質(zhì)中派生出來的。10.“憐憫心是一種自然的感情”,這種“自然的感情”有何作用?明確:它能緩和每一個人只知道顧自己的自愛心,從而有助于整個人類的互相保存。它使我們在看見別人受難時毫不猶豫地去幫助他。11.在自然狀態(tài)下,憐憫心有哪些優(yōu)點?明確:(1)在自然狀態(tài)下,憐憫心可以代替法律、良風美俗和道德。(2)它能讓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對它溫柔的聲音充耳不聞。它能使每一個身強力壯的野蠻人寧可到別處去尋找食物,也不去搶奪身體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費了許多辛苦才獲得的東西。12.在訓導人們方面,“憐憫心”有什么作用?明確:在訓導人們方面,它摒棄了“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樣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則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謀求你的利益時,要盡可能不損害他人”這樣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盡管這句格言沒有前一句格言完善,但也許更有用處。13.文末,作者指出探討“不愿意做惡事的原因”的正確途徑是什么?明確:我們不應當在高深的理論中而應當在這種自然的感情中去尋找人即使沒有受過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惡事。14.寫《蜜蜂的寓言》中的故事,有什么作用?明確:故事中的被囚禁的人作為陌生人,雖然與當事人不存在任何特殊性關(guān)系,而且孩子的安危與他的自身利益也沒有切實關(guān)系,但他卻由于目睹孩子的痛苦而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巨大的悲傷之感,并因不能一伸援手而難過。這里伸出援手并不是想要得到感激或贊美,只是出于對受害者難以抑制的強烈的憐憫之心。這有力地證明,憐憫心是人類最普遍的天然的美德。盧梭認為“憐憫”是人的天性,具有強大的力量,為下文闡述其作用張本。七、中心思想《憐憫是人的天性》這篇文章在批評霍布斯“人天生是惡人”觀點的基礎(chǔ)上,用事實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憐憫心作為一種善,是人類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種美德。憐憫心對于人類生活,對于調(diào)節(jié)人與人的關(guān)系具有重要意義。文章文筆流暢,思路清晰,具有啟發(fā)意義。八、寫作特點1.批駁錯誤觀點的理論基礎(chǔ)?;舨妓沟贸觥叭颂焐菒喝恕边@個觀點的著眼點是錯誤的。他的著眼點是人們?yōu)榱藵M足許許多多的欲望而產(chǎn)生的需要,沿著這個著眼點進行推論,就會得出“人天生是惡人”的結(jié)果;而實際上,自然人的需要僅僅是為了滿足、保護自己的生存,人們自然狀態(tài)下對保護自己的生存的關(guān)心,是絲毫不妨礙他人對保護自己的生存的關(guān)心的。因此,在自然狀態(tài)中,強壯的人不會搶奪弱小者的事物,這就是一種天生的善。作者這樣分析,等于從根本上駁倒了對方的觀點,可謂“釜底抽薪”。2.以事實來反駁。文章認為,霍布斯忽略了一個事實:人天生就有一種不愿意看見自己同類受苦的厭惡心理。為此,作者從多方面列舉事例:母獸保護幼獸、馬不愿意踩著一個活著的生物跑過去、動物在同類的尸體旁邊走過時感到不安、動物以某種方式掩埋死去的同類、屠宰場的動物發(fā)出哀鳴。文章通過類比,說你們那個了人天生具有憐憫的稟性。接著,作者詳細寫了曼德維爾所描述的一個動人的事例,進一步論證人是有感情和同情心的。這樣,作者以大量的事例駁倒了對方的觀點,可謂“事實勝于雄辯”。九、補充資料《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chǔ)》本書是1753年盧梭應法國第戎科學院的征文而寫的論文。在性質(zhì)上,這是一部闡發(fā)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僅次于1762年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而在思想體系上,《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chǔ)》可視為《社會契約論》的基礎(chǔ)和緒論。在這部書里,盧梭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人類歷史發(fā)展本身所具有的兩面性(進步與落后)和所包含的內(nèi)在矛盾。他認為貧困和奴役,亦即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的產(chǎn)生是隨著私有制而來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確立的唯一基礎(chǔ)上的。布置作業(yè)《修辭立其誠》強調(diào)為文為人要“真”,《憐憫是人的天性》認為人的天性為“善”,兩篇文章都涉及立身處世的原則問題。請聯(lián)系文章,談談你對人性的理解。課后訓練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5題。材料一:幸福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生活狀態(tài)。早在我國先秦時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對幸福作了大量論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觀。2000多年來,先秦諸子的幸福觀被許許多多中國人奉為立身準則和處世圭臬。今天,先秦諸子的幸福觀對我們認識什么是幸福、怎樣實現(xiàn)幸福仍然有著重要啟示意義。不沉溺于物質(zhì)享受,追求精神快樂。先秦諸子認為,物質(zhì)財富對幸福來說并非不重要,相比較而言,精神快樂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們主張對物質(zhì)財富、生死壽夭、貴賤達窮、外在環(huán)境持淡泊態(tài)度,認為應該更加注重心靈的知足,關(guān)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來自內(nèi)心的幸福。老子認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順性無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鬃诱J為,“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對安貧樂道的弟子高度贊賞。孟子認為,人生幸福的真諦是“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鼻f子認為,幸福并非享樂的感覺,而是心靈的頓悟與超越,“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在先秦諸子看來,真正認清了幸福的本質(zhì),領(lǐng)略了精神的高貴,就不會沉溺于物質(zhì)享受,而會自覺修身行道。今天,這些觀點對于豐富人的心靈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仍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將自身幸福與他人幸福、社會福祉結(jié)合起來考量?!抖Y記·大學》明確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個人發(fā)展放在“平天下”這樣一個宏闊的視野里來看待。孟子提出“與民同樂”的幸福觀,強調(diào)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認為,“圣也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兩盡者,足以為天下極矣”,“盡倫”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實現(xiàn)個體幸福,“盡制”就是心懷天下為社會謀福利。老子認為,“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強調(diào)與別人分享快樂可以使自己更快樂,為別人奉獻才能體現(xiàn)自己的幸福。墨子認為,造成社會動蕩不安的根源是“眾人之不愛”,實現(xiàn)幸福的根本途徑是“兼愛”,也就是將愛無私地散播于全社會。這種反對自私自利,主張將自身幸福與他人幸福、社會福祉結(jié)合起來的幸福觀,對當下社會形成和弘揚正確的幸福觀具有重要意義。以堅守志向為快樂,以責任擔當為幸福。孟子主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諸子看來,一個人即使生計維艱也不能見利忘義、喪失操守,不能因為外在誘惑而喪失氣節(jié),不能因為外在壓力而改變主見。只有這樣,才有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幸福。先秦許多思想家始終以心中的幸福標準要求自己,即使時運不濟、屢遭困頓也不改志向,而是堅忍不拔地去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因為他們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這實際上體現(xiàn)了一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正因為有著強烈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他們才會苦讀圣賢之書,深研經(jīng)世濟民之道,積極為百姓的幸福謀利解難,為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盡職盡責,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種為天下人幸福勇于擔當奉獻的責任意識,今天仍值得大力傳承與弘揚。(摘編自黃亞果《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探尋幸福真諦》)材料二:在我國公眾持有的各種幸福觀中,有兩種十分流行。一種可謂之為資源占有幸福觀,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資源(財富、權(quán)力等等),認為占有的社會資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種把幸??醋魇歉行杂ㄎ镔|(zhì)欲望)的滿足,以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滿足,獲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這種物質(zhì)享受幸福觀比前一種幸福觀更為流行,為更多的人所奉行。資源占有幸福觀和物質(zhì)享受幸福觀都是偏頗的幸福觀,已經(jīng)導致和可能導致人生與社會問題。資源占有幸福觀最大的問題是會導致人生異化,即將作為幸福條件的占有資源當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從而損害人生和社會。占有一定的資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條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條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將資源占有當作幸福本身,當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那么占有欲望就會不斷膨脹,最后充斥整個心靈,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為不斷膨脹的貪欲的奴隸。物質(zhì)享受幸福觀的問題不在于追求物質(zhì)享受,而在于僅局限于此而忽視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滿足,容易導致心理問題。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層次,物質(zhì)需要是人的最低層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還有情感的需要、社會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等。所有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心理才能平衡與和諧,否則人就會發(fā)生心理問題,甚至會患上抑郁癥之類的心理疾病。把物質(zhì)欲望的滿足作為唯一追求,必然會導致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欲望得不到滿足會感到痛苦、郁悶、憤懣,得到滿足又會感到無聊,于是又會追求更多、更強烈的欲望的滿足,如此循環(huán)往復,直至心靈不能承受欲望之重。如果我們不能將幸福理解為社會資源的占有或物質(zhì)欲望的滿足,那么,我們應當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說,幸福的真實含義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人能通過努力奮斗逐步使其人性閃耀善和美的光輝,人格完善而高尚,個性獲得健康而豐富的發(fā)展,生活充滿樂趣和創(chuàng)意。顯然,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狀態(tài)就是人的幸福狀態(tài)。(摘編自江暢《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幸福觀》)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中老子、孔子、孟子、莊子的言論雖各不相同,但其觀點完全一致。B.材料一引用《禮記·大學》名言,說明了個人發(fā)展要以“平天下”為根本目標。C.資源占有幸福觀和物質(zhì)享受幸福觀都是偏頗的,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D.將幸福理解為社會資源的占有或物質(zhì)欲望的滿足,容易導致人生和社會問題。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先秦諸子認為物質(zhì)財富是幸福的重要內(nèi)容,但與之相較,精神快樂更重要。B.在先秦諸子看來,只要真正認清幸福的本質(zhì),領(lǐng)略精神的高貴,就會自覺修身行道。C.追求物質(zhì)欲望滿足的人,必然會導致心理的惡性循環(huán),讓心靈不堪重負。D.將資源占有當作幸福本身和人生目的來追求的人,會成為貪欲的奴隸。3.下列選項中,不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A.北京快遞小哥劉闊起早貪黑、風雨無阻,2019年送出去5萬多件包裹,為大家的生活帶來了便利。雖然一直奔波在送快遞的路上,但是他覺得特別驕傲。B.有人談退休后的理想時說:只要有幾位能常相聚的老友,有一位長相廝守的老伴,有一個屬于自己的“老巢”,有一份穩(wěn)定的勞保,余生足矣!C.習近平說:“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薄皧^斗者是精神最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盌.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市公立醫(yī)院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王靜成說:“幸福從哪里來?解決疾病,讓病人好轉(zhuǎn),會獲得難以言表的幸福感。”4.請簡要說明材料二在論證上的主要特點及其好處。5.請簡要分析兩則材料在內(nèi)容上的聯(lián)系。答案及解析:答案:1.D;2.C;3.B4.主要特點:先破后立,破立結(jié)合。好處:增強了對資源占有幸福觀和物質(zhì)享受幸福觀這兩種幸福觀的批判性,使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更加鮮明。5.材料二的觀點與材料一部分觀點基本一致。材料二中,“自由的發(fā)展”是指人要擺脫對資源、物質(zhì)等的貪欲的控制;“全面的發(fā)展”是指人格完善而高尚,個性獲得健康而豐富的發(fā)展,生活充滿樂趣和創(chuàng)意。這與材料一中的先秦諸子“不沉溺于物質(zhì)享受,追求精神快樂”的幸福觀一脈相承。解析:1.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項,“但其觀點完全一致”分析錯誤,材料一中老子、孔子、孟子、莊子的言論各不相同,所表達的觀點也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