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總結(全)_第1頁
微生物總結(全)_第2頁
微生物總結(全)_第3頁
微生物總結(全)_第4頁
微生物總結(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微生物總結(全)微生物總結(全)微生物總結(全)xxx公司微生物總結(全)文件編號:文件日期:修訂次數(shù):第1.0次更改批準審核制定方案設計,管理制度微生物學總結(1)第一章:概論柯赫法則:(1)病原菌是在患傳染病的個體中存在,在健康者則不存在。(2)病原菌能被分離而得純培養(yǎng)。(3)純培養(yǎng)接種易感染動物,應引發(fā)相同疾病。(4)該病原菌可從患病實驗動物中從新分離出來,并可在實驗室再次培養(yǎng)并于原始病原菌相同。(1)特殊疾病同一病原體(2)分離出純培養(yǎng)(3)接種易感動物引起相同疾病(4)從易感動物再分離出原病原體第二章:細菌的形態(tài)與結構1.按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分為:1.球形細菌2.桿狀細菌3.彎曲形細菌2.細菌的基本結構和特殊結構分類基本結構特殊結構表層結構細胞壁,細胞膜夾膜內部結構細胞質,核糖體,核質芽胞外部結構——菌毛,鞭毛3.革蘭染色:呈紫色為陽性菌,紅色為陰性菌方法:涂片→結晶紫染色→碘液脫色→酒精脫色→復紅復染4.(1).革蘭陽性菌的胞壁:肽聚糖(peptidoglycan):層數(shù)多,含量高,占細胞壁干重的50-80%且質地致密。磷壁酸(teichoicacid)(2).革蘭陰性菌胞壁:肽聚糖:含量只1-3層,占胞壁干重的10-20%左右,側鏈之間以肽鍵直接交聯(lián),形成較疏松的結構。(*肽聚糖的結構請結合書本插圖認真掌握。)脂蛋白外膜: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內毒素、熱原O-多糖側鏈、核心寡聚糖、脂質A(lipidA)外膜蛋白:孔蛋白(Porins)、外膜A蛋白(OmpA)周漿間隙(periplasmicspace)5.細菌L型:是指細菌細胞壁缺陷型原生質體(proplast):革蘭陽性菌胞壁缺失原生質球(spheroplast):革蘭陰性菌肽聚糖缺失6.細菌胞壁結構比較─────────────────────────────細胞壁結構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組成肽聚糖、磷壁酸肽聚糖、外膜、脂蛋白肽聚糖結構肽聚糖,側鏈,交聯(lián)橋肽聚糖,側鏈四肽側鏈L-賴氨酸二氨基庚二酸(DPA)交聯(lián)方式側鏈間以肽橋交聯(lián)側鏈間以肽鍵交聯(lián)厚度20-80nm10-15nm層數(shù)可達50層僅1-2層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占胞壁干重5-20%機械強度高差糖類含量約45%約15%脂類含量約2%約20%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多糖間周隙溶菌酶作用+-青霉素作用+-─────────────────────────────7.細胞膜不含膽固醇是與真核細胞膜的重要差別。8.中介體:用電鏡觀察,可看見細胞膜向胞質內凹陷折疊成的囊狀物稱為中介體9.質粒是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為雙股環(huán)狀DNA10.(一)莢膜:與細胞的獨立有關、滁留水分(二)鞭毛:是胞漿內的長出的細長的絲狀物。1.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chemotaxis)2.鞭毛的數(shù)目:單毛菌、叢毛菌及周毛菌3.化學成分:鞭毛蛋白素(flagellin)組成,有抗原性和特異性,可用于細菌的型別鑒定。(三)菌毛:1.與致病性有關:2.性菌毛與細菌間遺傳物質轉移有關:(四)細菌的芽胞1.結構(從內到外)::芽胞原生質、內膜、芽胞壁、皮質、外殼、外壁2.芽胞抵抗力強大(1)多層結構,外殼的通透性低,化學藥品不易進入;(2)核心和皮質含有大量吡啶二羧酸鈣(dipicolinicacid,DPA)(占芽胞干重5-15%),與穩(wěn)定芽胞的酶系有關;(3)芽胞中脂類含量較高,親水性較低;(4)芽胞漿呈脫水狀態(tài),蛋白質和酶類遇熱不易被破壞。第三章:細菌的生理1.細菌體內的特殊化學物質:DAP(二氨基庚二酸,革蘭氏陰性菌的交連橋中的特殊成分)DPA(吡啶二羧酸,芽胞的特殊成分)2.細菌的生長曲線:遲緩期、對數(shù)期或叫指數(shù)期、穩(wěn)定期、衰退期3.根據細菌生長對氧的需求程度可將細菌分為:專性需氧菌:如結核、霍亂等.專性厭氧菌:如破傷風、肉毒桿菌等。兼性厭氧菌:大多數(shù)病原菌屬于此類。微需氧菌四類4.細菌的分解代謝產物及其檢測方法1,糖發(fā)酵試驗:腸道致病菌鑒定2,V-P試驗:區(qū)分大腸桿菌和產氣桿菌3,枸櫞酸鈉利用試驗:鑒別產氣桿菌4,吲哚試驗:鑒別大腸桿菌、變形桿菌、霍亂弧菌5,尿素酶試驗:鑒別變形桿菌6,硫化氫試驗:鑒別變形桿菌、傷寒桿菌、乙型付傷寒桿菌5.熱原質:也稱致熱原,它是細菌合成的一種注入人體或動物體內能引起發(fā)熱反應的物質,產生熱原質的細菌大多數(shù)是葛蘭陰性菌,他的本質是細菌細胞壁的脂多糖6.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謝過程中能產生抑制或殺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腫瘤細胞的物質,抗生素是低分子量、非蛋白分子,主要由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合成,為次級代謝產物7.培養(yǎng)基:基礎培養(yǎng)基、增菌培養(yǎng)基、選擇培養(yǎng)基、鑒別培養(yǎng)基、厭養(yǎng)培養(yǎng)基8.菌落:單個微生物在適宜的固體培養(yǎng)基表面生長、繁殖到一點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看見的有一定形態(tài)結構的子細胞生長群體,成為菌落9.細菌的分類原則與層次:第四章:消毒與滅菌1.消毒(disinfection)──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殺滅物體上病原微生物滅菌(sterilization)──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殺滅物體上病源與非病原的微生物及芽胞。滅菌后的物品為無菌(asepsis)狀態(tài)。抑菌(bacteriostasis)──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抑制體內外細菌生長繁殖。防腐(antisepsis)──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稱為防腐或抑菌。無菌(asepsis)──不存在活菌的意思。2.消毒劑與防腐劑的區(qū)別在于:是否能安全地應用于黏膜組織。3.熱力滅菌:高壓蒸氣滅菌法(autoclave):121.5度15-20分鐘4.化學療劑:由化學合成的用于治療細菌及病毒性疾病的抗微生物制劑。5.最小抑菌濃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最小殺菌濃度(minimalbacterucidalconcentration,MBC)第五章細菌的遺傳與變異一、質粒plasmid:是指存在于細菌染色體外能自主復制的環(huán)狀雙鏈DNA分子。1、質粒的共同特性:具有自我復制能力,決定生物學效應,轉移特性。2、細菌接合型、非接合型質粒的區(qū)別3、質粒的生物學功能致育因子(fertilityfactor)R質粒(resistanceplasmid)Col質粒毒性質粒(virulenceplasmid)代謝質粒(metabolicplasmid)隱蔽質粒二、噬菌體與細菌的相互關系1、毒性噬菌體(virulentphage):溶菌反應2、溫和噬菌體或溶原性噬菌體(temperatephage,lysogenicphage)前噬菌體(prophage)——整合在細菌基因組中的噬菌體基因。溶原性轉換(lysogenicconversion)——前噬菌體改變了細菌的性狀。溶原性細菌(lysogenicbacteria)——帶有前噬菌體的細菌。三、基因的重組與轉移1、轉化(Transformation)受體菌直接攝取外源DNA,實現(xiàn)基因轉移。(1)、感受態(tài)細胞的獲?。篊aCl2或MgSO4處理、電穿孔。(2)、兩個步驟:攝取外源DNA,整合入受體DNA。2、轉導(transduction)通過溫和噬菌體實現(xiàn)基因轉移。普遍性轉導(包括完全轉導和流傳轉導)、局限性轉導。3、溶源性轉換(lysogenicconversion)溶原性噬菌體基因組轉移給受體菌染色體。4、接合(conjugation)通過細菌間橋(性菌毛)實現(xiàn)基因轉移。 Hfr高頻重組株 F’因子——性導5、基因轉座(1)、分為兩種類型:保守型、復制型。(2)、插入序列=反向重復序列+轉座酶基因; 轉座子=反向重復序列+轉座酶基因+其他特殊基因。第六章細菌的感染和免疫第一節(jié)正常菌群與條件致病菌一、人體的正常菌群(normalfloraofthehumanbody)1、包括:(1)、常居菌群(2)、過路菌群:亦可定植Colonization2、生理意義:1.生物拮抗作用,如產生細菌素2.營養(yǎng)作用3.誘發(fā)對具有交叉抗原的病原體的免疫4、排毒作用二、機會致病菌opportunist正常菌群轉換成條件致病菌的條件有:(1)、菌群失調:(dysbacteriosis)導致“菌群失調癥”或“菌群交替癥”(microbialselectionandsubstitution),嚴重時導致二重感染。(2)、定位轉移(translocation)第二節(jié)細菌的致病原理致病性(pathogenicity)——細菌引起宿主疾病的能力。病原菌(pathogen)——指能引起宿主疾病的細菌。非致病菌——不能引起宿主疾病的細菌。毒力(virulence)——由產毒素性及侵襲性構成。1、侵襲性(invasiveness):指細菌侵范組織的能力。①黏附:粘附素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具有特異性,細菌感染的組織特異性。侵襲逃避和克服宿主防御機制的能力:抗吞噬和消化能力;產生IgA蛋白酶;抗原變異,逃匿免疫。2、產毒性(Toxigenesis)①內毒素LPS的生物活性作用1,發(fā)熱反應2,白細胞反應:中性粒細胞先粘附在血管壁(減少),后在LPS作用下大量增殖。3,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4,內毒素血癥和內毒素休克外毒素:神經毒素、細胞毒素、腸毒素。外毒素產生菌大部分是革蘭陽性菌,少數(shù)革蘭陰性菌也能產生外毒素。其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多數(shù)不耐熱,但葡萄球菌腸毒素除外。另外,破傷風痙攣毒素和肉毒毒素的致死量都是極微的。 第七章細菌感染的診斷與防治一、人工主動免疫1、滅活疫苗(inactivatedvaccine)2、減毒活疫苗(liveattenuatedvaccine)3、類毒素(toxoid)4、亞單位疫苗(subunitvaccine)莢膜多糖、外膜蛋白5、新型疫苗核酸疫苗(DNAvaccine)治療性疫苗(therapeuticvaccine)二、人工被動免疫抗毒素(antitoxin)抗菌血清(antibacterialimmuneserum)胎盤免疫球蛋白、丙種球蛋白(immunoglobulin)免疫制劑:Cytokine,transferfactor第八章細菌耐藥性與醫(yī)院感染(BacterialDrug-ResistanceandHospitalInfection)一、抗菌藥物的作用機理1,抑制胞壁合成2,抑制蛋白合成,3,破壞細菌細胞膜的結構:4.阻止核酸的合成最小抑菌濃度(MIC)最小殺菌濃度(MBC)二、抗性產生機理1.固有耐藥(inherentresistance)鏈霉菌對鏈霉素的抗性2.獲得性抗性(acquiredresistance)A:突變與選擇(Verticalevolution:Darwinianevolution)B:基因的轉移(Horizontalevolution:DNAtransfer)Conjugation、Transduction、Transformation三、細菌耐藥的生化機制Alteredpermeability改變對藥物的通透性Inactivation滅活作用Alteredtargetsite靶位改變三、醫(yī)院感染(Nosocomialinfection)特點:大多為條件致病菌、耐藥性、具有特殊適應性。類型: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醫(yī)源性感染)、內源性感染。第九章球菌第一節(jié)葡萄球菌屬(Staphyloccus)生物學性狀形態(tài)與染色:球形、葡萄狀排列、G+培養(yǎng)特性(于血瓊脂平板上培養(yǎng)):根據脂溶性色素、生化反應分類: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抗原結構: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proteinA,SPA):存在于葡萄球菌細胞壁的一種表面蛋白,為單鏈多肽,與胞壁肽聚糖共價結合,可與多種哺乳動物的IgGFc段結合,F(xiàn)ab段同相應抗原分子特異性結合,具有抗吞噬、促細胞分裂、引起超敏反應、損傷血小板多種生物學活性。抵抗力:強、對龍膽紫、青霉素、紅霉素敏感、耐藥二、致病性1.凝固酶:使血漿纖維蛋白包被在菌體表面,細菌免受血清殺菌物質的作用阻礙吞噬細胞吞噬或胞內消化,并使細菌不易擴散感染局限化。炎癥化膿特點:病灶局限,膿汁粘稠2.葡萄球菌溶素:a溶素、外毒素、溶血3.殺白細胞素:攻擊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作用于細胞膜、抗吞噬4.腸毒素:耐100°C30min、抗蛋白酶水解、食物中毒5表皮剝脫毒素:表皮溶解毒素、燙傷樣皮膚綜合癥6.毒性休克綜合征毒素-1:外毒素、毒性休克綜合征7.其他酶類:透明質酸酶、纖溶酶、蛋白酶、脂酶、青霉素酶(1)侵襲性疾病1)皮膚軟組織感染:癤、癰、毛囊炎2)內臟器官感染:膿胸、腦膜炎、中耳炎3)尿路感染: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4)全身感染:敗血癥、膿毒血癥(2)毒素性疾病1)食物中毒:嘔吐、預后良好2)假膜性腸炎:頑固性腹瀉3)毒性休克綜合征4)燙傷樣皮膚綜合征(ssss)補: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引起:泌尿系統(tǒng)感染敗血癥術后感染三、免疫性獲得一定免疫力,可再感染。四、微生物學檢查法直接涂片鏡檢:革蘭染色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凝固酶和耐熱核酸酶、色素腸毒素的檢查:動物實驗五、防治原則注意個人衛(wèi)生和消毒隔離,防止醫(yī)源性感染。第二節(jié)鏈球菌屬一、生物學性狀形態(tài)與染色:球形、鏈狀、營養(yǎng)要求較高、G+、對常用消毒劑敏感、極少耐藥分類及其特性:甲(α)型溶血性鏈球菌乙(β)型溶血性鏈球菌丙(γ)溶鏈菌溶血環(huán)不完全溶血(α型溶血)完全溶血(型溶血)無鏈激酶—+—致病性弱強無抗原構造:(1)核蛋白抗原:無特異性、菌體主要成分(2)多糖抗原:群特異性、細胞壁組分(3)蛋白質抗原:型特異性、多糖抗原外層二、致病性(一)致病物質(1)細胞壁成分1)脂磷壁酸2)M蛋白:A群鏈球菌細胞壁中的蛋白質組分,抗吞噬和抵抗吞噬細胞內殺菌的作用。因與心肌成分有共同抗原,與風濕性心肌炎有關。3)肽聚糖4)細胞壁受體(2)侵襲性酶(3)外毒素鏈球菌溶素:SLO、SLS致熱外毒素:紅疹毒素透明質酸酶鏈激酶:分解透明質酸,溶解細胞間質鏈激酶:分解纖維蛋白,溶解血塊,阻止血漿凝固鏈道酶溶血素:分解DNA溶血素:S(對氧穩(wěn)定),O(對氧敏感)都溶解血細胞(二)所致疾?。?)化膿性疾?。毫馨凸苎?、蜂窩組織炎、扁桃體炎、鼻竇炎、產褥熱(2)中毒性疾病:猩紅熱(3)超敏反應性疾?。猴L濕熱、急性腎小球(4)齲齒、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甲型溶血性鏈球菌(5)皮膚感染、產后感染:B群鏈球菌(6)泌尿道感染:D群鏈球菌三、免疫性抗M蛋白抗體、抗紅疹毒素抗體四、微生物學檢查法直接涂片鏡檢:革蘭染色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血瓊脂平板血清學試驗:抗O試驗、風濕熱的輔助診斷五、防治原則青霉素為首選第三節(jié)肺炎鏈球菌生物學性狀:形態(tài)與染色:矛頭狀、成雙排列、莢膜、G+培養(yǎng)特性:含血液的培養(yǎng)基、灰白色細小菌落、草綠色a溶血環(huán)生化反應:膽汁溶菌試驗、分解菊糖抵抗力:弱、對一般消毒劑敏感二、致病性(一)致病物質:1.莢膜:抗吞噬2.肺炎鏈球菌溶素:對氧敏感,溶解紅細胞,抑制淋巴細胞增殖3.脂磷壁酸:粘附4.神經氨酸酶:定植、繁殖、擴散(二)所致疾病:人類大葉性肺炎三、免疫性莢膜多糖型特異性抗體、牢固的型特異性免疫四、微生物學檢查法涂片鏡檢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甲型溶血性鏈球菌鑒別動物試驗五、防治原則多價肺炎鏈球菌莢膜多糖疫苗第四節(jié)奈瑟菌屬一、腦膜炎奈瑟菌生物學性狀G-,腎形雙球菌,血瓊脂平板,露滴狀菌落,對理化因素抵抗力很弱。(二)致病性致病物質:莢膜與菌毛、內毒素所致疾?。毫餍行阅X脊髓膜炎(三)免疫性體液免疫為主(四)微生物學檢查法保暖保濕,立即送檢,床邊接種。(五)防治原則流腦莢膜多糖疫苗二、淋病奈瑟菌(一)生物學性狀:G-,咖啡豆樣雙球菌,莢膜和菌毛,專性需氧,巧克力血瓊脂平板,抵抗力弱。(二)致病性致病物質:菌毛、外膜蛋白、IgA1蛋白酶所致疾?。喝祟悶槲ㄒ凰拗?、淋病、淋病性結膜炎(三)免疫性免疫不持久(四)微生物學檢查法膿性分泌物鏡檢、分離培養(yǎng)、PCR(五)防治原則性傳播疾病、防止不正當?shù)膬尚躁P系、徹底治療、1%硝酸銀滴眼第十章腸桿菌科一、分類1,常居菌(機會致病菌):腸桿菌屬和變形桿菌屬2,致病菌(三大致病菌):沙門菌屬、志賀菌屬和埃希菌屬二、腸桿菌科細菌的共同特點:分解乳糖:常居菌(十)致病菌(一)抗原結構1.O(菌體)抗原:LPS、耐熱。組成:O-特異性多糖,核心多糖,脂質A:毒性中心。2.H(鞭毛)抗原3.K(莢膜)抗原:多糖、抗吞噬。大腸埃希菌稱K抗原;沙門菌稱Vi抗原;志賀菌稱B抗原4.菌毛抗原:黏附結構5.共同抗原:機制不明致病作用:多數(shù)靠內毒素,少數(shù)產生腸毒素。第一節(jié)埃希菌屬(Escherichia):G-桿菌、鞭毛、菌毛、微莢膜。分解葡萄糖,產酸產氣,分解乳糖,抗原:O、H、K。致病性:(一)大腸埃希菌與人體的關系1.合成大腸菌素、VB和VK,維持菌群平衡。2.機會致病(二)致病性大腸埃希菌:腹瀉1.腸產毒性大腸埃希菌(ETEC)嬰幼兒、旅行者腹瀉。LT和ST分別可激活cAMP和cGMP,腸液大量分泌引起腹瀉。2.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EPEC)嬰兒、新生兒嚴重腹瀉3.腸侵襲性大腸埃希菌(EIEC)與菌痢相似。4.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EHEC)歲以下兒童易感、出血性結腸炎、爆發(fā)流行5.腸黏附性大腸埃希菌(EAEC)嬰兒持續(xù)性腹瀉伴脫水第二節(jié)志賀菌屬(Shigella):G-桿菌、無莢膜及鞭毛、有菌毛。一、分組分型葡萄糖+┌────────┐甘露醇-甘露醇+│┌─────┐A群:痢疾志賀菌乳糖-乳糖+││B群:福氏志D群:宋內志賀菌賀菌C群:鮑氏志賀菌我國以福氏(B)和宋內(D)志賀細菌引起的感染多見。二、致病性:細菌性痢疾(菌痢),侵襲力(靠菌毛黏附)是志賀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毒素作用如下:志賀外毒素(3種):腸毒素:腹瀉;細胞毒素:阻止腸上皮細胞對糖和氨基酸的吸收;神經毒素:昏迷、腦膜炎內毒素(略),三、免疫性:細菌不入血,免疫力不強,主要靠腸道局部分泌性IgA。第三節(jié)沙門菌屬:(Salmonella):G-、周鞭毛、菌毛。不分解乳糖、某些產生H2S。菌體(O)一、菌體(O)抗原─分組鞭毛(H)抗原─分型毒力(Vi)抗原─微莢膜成分二、致病性1.腸熱癥(傷寒與副傷寒)細菌經口進入小腸粘膜和集合淋巴組織中繁殖經胸導管進入血流(初次菌血癥)全身各臟器內繁殖再次進入血流(第二次菌血癥)釋放內毒素典型癥狀(體溫階梯上升,肝脾大,玫瑰疹)細菌隨膽汁排入腸道傷寒潰瘍2.食物中毒:鼠傷寒沙門菌、腸炎沙門菌、豬霍亂沙門菌3.敗血癥:豬霍亂沙門菌、丙型副傷寒沙門菌三、微生物學診斷:血清學診斷:肥達反應(Widaltest):用已知的傷寒沙門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傷寒沙門菌的H抗原與待檢血清作定量凝集試驗。根據抗體效價增長情況,輔助腸熱癥的臨床診斷。O抗體:IgM型、出現(xiàn)早、維持時間短H抗體:IgG型、出現(xiàn)晚、維持時間長第四節(jié)其它菌屬克雷伯菌屬:肺炎克雷伯菌俗稱肺炎桿菌,是目前除大腸埃希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外最重要的條件致病菌。變形桿菌:多形性、擴散性生長、遷徙生長現(xiàn)象、分解尿素第十一章弧菌屬第一節(jié)霍亂弧菌(Vibriocholerae):G-,弧狀,單鞭毛,菌毛,懸滴標本可見“魚群樣穿梭”。最適pH為8.8~9,堿性培養(yǎng)基分離培養(yǎng)。O抗原:139個血清群、O1群和O139群引起霍亂流行一、致病性(一)致病物質1.鞭毛與菌毛2.腸毒素:霍亂腸毒素(蛋白質)可以激活腺苷酸環(huán)化酶,cAMP↑.腸粘膜分泌大量水和電解質,引起腹瀉、嘔吐、電解質紊亂、循環(huán)衰竭等。組成:A亞單位:毒素活性中心B亞單位:結合單位,抗原性(二)免疫性病后腸道中SIgA可保護腸粘膜,阻斷粘附并中和毒素,獲得持久免疫力。二、微生物學檢查法病人“米泔水樣”糞便和嘔吐物涂片染色檢查,堿性培養(yǎng)基分離鑒定。三、防治原則1.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2.口服活疫苗3.補液,強力霉素、氯霉素等治療。第二節(jié)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嗜鹽:3.5%NaCl.(食用副溶血弧菌污染的海產品引起食物中毒.)第十二章空腸彎曲菌和幽門螺桿菌一、空腸彎曲菌:G-,無莢膜及芽胞,單鞭毛。營養(yǎng)要求較高,微需氧培養(yǎng)二、致病性:(散發(fā)性、細菌性腸炎的最常見菌種之一)動物宿主:禽類腸道正常寄生菌污染的飲食、接觸帶菌動物或患者致病物質:內毒素、腸毒素、侵襲腸上皮細胞嬰幼兒急性腸炎:自限性三、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標本接種彎曲菌培養(yǎng)基:42°C涂片鏡檢,生化反應(不發(fā)酵糖、氧化酶與過氧化氫酶試驗陽性)紅霉素、氯霉素、氨基甙類抗生素第二節(jié)一、幽門螺桿菌:G-,有鞭毛,營養(yǎng)要求高,嚴格微需氧培養(yǎng),37℃.感染率高:平均世界人口的50%是慢性活動型胃炎和消化性潰瘍,尤其是胃潰瘍的重要致病菌,與胃癌和胃淋巴瘤的發(fā)生密切相關。被WHO列入一類致癌因子???口傳播糞-口傳播對胃酸敏感只能生活于胃粘膜,存在于胃粘膜的粘液內層。胃竇為其最佳定植部位。二、致病性產生多種毒力因子:鞭毛運動黏附空泡毒素上皮細胞損傷脂多糖尿素酶分解尿素產氨導致:胃潰瘍、慢性胃炎——胃癌胃粘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三、免疫性 胃液中:特異性SIgA與IgG血液中:特異性IgG與IgA四、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組織活檢:尿素酶試驗,組織學檢查,細菌培養(yǎng).尿素呼吸試驗:口服13C、14抗酸藥、抗生素、膠體鉍阿莫西林、甲硝唑、四環(huán)素、克拉霉素第十三章厭氧性細菌第一節(jié)破傷風梭菌(Clostridiumtetani):G+,細長桿菌,芽胞呈鼓槌狀,芽胞抵抗力強:土壤中生存幾十年。有周鞭毛,專性厭氧。不分解糖,不分解蛋白質。(一)致病感染的重要條件:局部厭氧環(huán)境,局部繁殖。1.破傷風外毒素(破傷風痙攣毒素):對人的致死量<1ug,由質粒編碼,由兩條肽鏈組成,不耐熱:65℃2.破傷風外毒素致病機理:痙攣毒素(運動神經終板吸收)---脊髓前角、腦干--阻止抑制性神經介質的釋放--屈肌、伸肌同時強烈收縮-骨骼肌強直性痙攣(角弓反張、牙關緊閉)3.免疫性感染后不足以產生免疫應答類毒素免疫能刺激機體產生抗毒素,機體對破傷風的免疫主要是抗毒素的中和作用,抗毒素結合游離的毒素。(二)防治1.清、擴創(chuàng)傷口2.人工主動免疫:類毒素、DPT(白百破三聯(lián)疫苗)。3.人工被動免疫:緊急預防:破傷風抗毒素(TAT)+類毒素。治療:抗毒素、人破傷風免疫球蛋白。第二節(jié)產氣莢膜梭菌(C.perfringens):G+,粗大桿菌,芽胞呈卵圓形,無鞭毛,在動物體內可形成莢膜,非嚴格厭氧。分解多種糖類,產酸產氣(洶涌發(fā)酵)。(一)致病1.外毒素:12種主要外毒素(5):A、B、C、D、E和5個血清型2.次要外毒素(7)對人致病的主要是A型和C型:A型--氣性壞疽和食物中毒C型--壞死型腸炎1,a毒素(卵磷脂酶)[A型]:氣性壞疽:破壞細胞膜→血管通透性增高→組織水腫、壞死血小板凝集→血栓形成肌肉與脂肪變性氣性壞疽形成機制:細菌侵入--創(chuàng)傷部位繁殖--毒素--細菌四周擴散--分解糖類)組織產氣,形成氣腫--壓迫血管,組織水腫、壞死(捻發(fā)感),毒素、毒性產物入血,毒血癥、全身中毒。2,腸毒素[A型]:食物中毒激活腸粘膜細胞腺苷酸環(huán)化酶→cAMP增高→分泌增加3,β毒素[C型]:壞死性小腸炎腸道運動神經麻痹、壞死→腸粘膜出血、壞死→劇烈腹痛、腹瀉、血便(兒童多見)無預防用類毒素第三節(jié)肉毒梭菌(C.botulinum):G+,短粗桿菌,周鞭毛,無莢膜,嚴格厭氧,有芽胞,可耐熱。(一)致病性:肉毒毒素:毒性最強,對人致死量0.1ug。雙肽鏈,重鏈為結合部位,輕鏈是毒性部分。不耐熱,煮沸1min可破壞。致病機制:嗜神經毒,經胃腸道吸收,經血流作用于外周神經肌肉接頭處,重鏈與突觸前膜神經節(jié)苷脂結合,抑制乙酰膽堿釋放,肌肉遲緩性麻痹。*思考:肉毒毒素與破傷風外毒素的異同點?

提示:一,相同點:都是細菌的外毒素,都是蛋白質且結構構成相似,均為雙肽鏈結構。二,不同點:基因編碼不同,破傷風毒素由質?;蚓幋a,肉毒毒素還可以由噬菌體或染色體基因編碼。作用的部位不同,破傷風外毒素作用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而肉毒毒素是外周神經系統(tǒng)。二者致病機制也不相同,前者引起痙攣,后者引起麻痹。(二)致?。菏澄镏卸?食物污染肉毒梭菌芽胞→厭氧環(huán)境,發(fā)芽繁殖→產生毒素→食入中毒2.嬰兒肉毒癥:較常見(菌群失調)肉毒梭菌在腸道內出芽、繁殖,產生毒素第14章棒狀桿菌屬(Corynebacterium)白喉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diphtheriae)一、生物學特性1.形態(tài)染色:G+,有異染顆粒。2.培養(yǎng)特性:需血清或血液,生長快,亞碲酸鉀瓊脂上長成黑色菌落。3.抵抗力:對干燥、寒冷的抵抗力較強;對濕熱的抵抗力不強;對消毒劑敏感;對青霉素、氯霉素、紅霉素敏感;對磺胺、卡那霉素、慶大霉素不敏感二、致病性1.致病物質:白喉外毒素,為棒狀噬菌體基因所編碼(即沒有感染棒狀噬菌體則不產生白喉外毒素),由A、B兩個亞單位組成。(1)B亞單位:受體結合區(qū),轉位區(qū)A亞單位:毒性部分,催化區(qū)(2)作用機理(了解):滅活肽鏈合成中必需的延長因子EF-2,中止蛋白質的合成。(3)劇毒:1-2個分子即可殺死宿主細胞。對動物的致死劑量:0.12.致?。喊缀?.免疫性:抗毒素(IgG),白喉痊愈后可獲得牢固免疫力。免疫力測定:錫克試驗(Schicktest)三、微生物學檢查1.涂片、染色、鏡檢2.分離培養(yǎng)鑒定(亞碲酸鉀血瓊脂)3.毒力試驗四、防治原則1.防:類毒素主動免疫,抗毒素緊急預防。白百破三聯(lián)疫苗(DPTtriplevaccine)2.治:抗毒素加抗生素(青霉素、紅霉素)。第15章分枝桿菌屬(Mycobacterium)胞壁中含大量脂質(抗酸桿菌);無鞭毛、無莢膜、無芽胞。不產生內、外毒素第一節(jié)結核桿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結核桿菌是引起結核病的病原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以肺結核最多見。一、生物學特性(1)形態(tài)染色:細長,分枝狀排列或聚集成團,抗酸染色。(2)培養(yǎng)特性:1.專性需氧2.生長緩慢:分裂一代需18~24h3.營養(yǎng)要求高(膽汁、甘油、馬鈴薯培基)(3)抵抗力:1.強:抗干燥、抗酸、抗堿2.弱:怕酒精、怕熱、怕陽光3.藥物敏感:鏈霉素、利福平、異煙肼、乙胺丁醇、對氨基水楊酸、吡嗪酰胺(4)變異性:耐藥性、毒力、活力、抗原性變異。二、致病性:(在細胞內增殖)引起炎癥反應和超敏反應(1)菌體成分與作用:致病作用主要靠菌體成份,特別是胞壁中所含的大量脂質。脂質含量與毒力平行。菌體蛋白:結核菌素,引起遲發(fā)型超敏反應。脂質:含量愈高毒力愈強①磷脂:刺激單核細胞增生,抑制蛋白酶的分解作用,形成結核結節(jié)。②脂肪酸:破壞細胞線粒體膜,抑制白細胞的游走和吞噬,引起慢性肉芽腫。分枝菌酸,索狀因子。③蠟質D:引起遲發(fā)型超敏反應。④硫酸腦苷脂:抑制吞噬體與溶酶體結合。(2)感染途徑:①呼吸道為主②消化道③破損的皮膚粘膜三、免疫性:細胞免疫,抗體無明顯保護作用致敏的T細胞:直接殺傷靶細胞,產生細胞因子(IL-2、IFN-)激活的巨噬細胞:吞噬、消化超敏反應:(IV型變態(tài)反應)菌體蛋白與蠟質D共同刺激T淋巴細胞:引起單核細胞浸潤,組織壞死,液化空洞結核菌素試驗:測定機體對結核分枝桿菌有無超敏反應。方法:用舊結核菌素(OT)或純蛋白衍生物(PPD)注射前臂皮內,48~72小時觀察有無紅腫硬結。結果判定:陰性5mm:未感染過TB,原發(fā)感染早期,免疫缺陷或抑制。陽性5mm:感染過TB,有免疫力,卡介苗接種成功。強陽性15mm:活動性結核感染四、微生物學檢查1.標本采取:痰,腦脊液,……2.直接涂片、抗酸染色3.分離培養(yǎng)4.動物試驗5.PCR、Bacter五、防治原則防─接種卡介苗(BacilleCalmette-Guerin,BCG)對象:新生兒,結核菌素試驗陰性的兒童治─聯(lián)合用藥常用抗結核藥:異煙肼、鏈霉素、對氨基水楊酸、利福平、乙胺丁醇聯(lián)合用藥:協(xié)同作用,降低耐藥性的產生,減少毒副作用第二節(jié)麻風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leprae)一、生物學特性抗酸性染色,胞內菌。二、致病性與免疫性本菌由患者分泌物及病灶潰爛處排出,通過皮膚接觸或由飛沫傳播。發(fā)病慢,病程長,形成肉芽腫病變??孤轱L免疫主要靠細胞免疫。第16章微小桿菌一,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是流感時繼發(fā)感染的病原菌。經呼吸道感染,引起小兒急性腦膜炎、鼻咽炎、中耳炎等化膿性感染。治療可用氨芐青霉素、氯霉素等。二,百日咳鮑特菌B.pertussis:G-,短桿狀或球桿狀。人是唯一自然宿主。感染源:早期患者和帶菌者。通過飛沫傳播。致?。褐夤苎缀烷g質性肺炎。免疫:病后免疫力持久。治療:首先紅霉素治療?!鞍装倨啤比?lián)疫苗(DPT)預防。三,嗜肺軍團菌L.pneumophila:G-,短桿狀或球桿狀。胞內寄生菌(下呼吸道上皮細胞)??諝鈧鞑?,引起肺炎。首選紅霉素治療。防治原則:加強空調的衛(wèi)生管理。第17章動物源性細菌第一節(jié)炭疽芽胞桿菌(Bacillusanthracis)致病菌中最大的細菌。(一)生物學特性1.形態(tài)染色:G+粗大桿菌,竹節(jié)狀.有芽胞和莢膜.2.培養(yǎng)特性:需氧,普通瓊脂培養(yǎng)基上成灰白粗糙型菌落,邊緣呈卷發(fā)狀.3.抵抗力:芽胞抵抗力強大.對碘及氧化劑敏感.4.抗原:炭疽毒素由保護性抗原、致死因子和水腫因子組成。(二)致病與免疫1.致病物質:莢膜抗吞噬和毒素損傷微血管2.傳播:草食動物----人3.致病:各型炭疽均能并發(fā)敗血癥狀,以傳染性休克為特征,心肺功能衰竭而死。皮膚炭疽(最多見):小癤、水泡→化膿→中心壞死焦痂腸炭疽:肺炭疽:感冒樣→嚴重支氣管肺炎→2-3天死亡敗血性炭疽腦膜炎炭疽:各型炭疽→敗血型炭疽→出血性腦膜炎→死亡4.免疫性:病后免疫力持久(三)微生物學檢查1.采取標本:嚴禁解剖炭疽動物尸體.2.查菌:直接鏡檢,分離培養(yǎng)鑒定.(四)防治原則1.防─接種疫苗2.治─青霉素、四環(huán)素、紅霉素等抗生素.第二節(jié)布魯菌屬(Brucella)一、生物學特性(一)形態(tài)染色:G-球桿菌,微莢膜.(二)抵抗力:較強.對常用消毒劑、廣譜抗生素敏感.二、致病與免疫(一)致病1.自然宿主(牛、豬、羊)----人2.巨噬細胞---局部淋巴結---淋巴管---血流---全身組織---肝脾骨髓---血流。3.波浪熱:每天下午體溫上升,夜間下降拌出汗。(二)免疫:細胞免疫為主,體液免疫為輔.三、微生物學檢查1.標本:急性期取血,慢性期取骨髓.2.檢查細菌:分離、培養(yǎng)、鑒定.四、防治原則:減毒活疫苗.急性期以鏈霉素、四環(huán)素聯(lián)用.第三節(jié)耶爾森菌屬(Yersinia)(一)生物學特性1.形態(tài)染色:G-短桿菌,有莢膜,無芽胞,無鞭毛.2.培養(yǎng)特性:最適溫度為28℃3.抵抗力:耐冷、干燥和潮濕.對光、熱、干燥和一般消毒劑敏感.(二)致病性與免疫性1.致病物質(1)莢膜抗原(F1抗原):抗吞噬,抗體有保護性。以及W、V抗原和外膜蛋白(毒力質粒編碼)。(2)毒素:鼠毒素:外毒素,對鼠類劇毒內毒素2.傳染源與傳播途徑傳染源:鼠傳播媒介:鼠蚤3.病型:腺鼠疫、肺鼠疫、敗血性鼠疫4.免疫性:持久,抗體和吞噬細胞(三)微生物學檢查1.標本:密封送檢2.涂片鏡檢3.分離培養(yǎng)4.血清學試驗(四)防治原則嚴密隔離,絕對臥床休息,就地治療.滅鼠滅蚤.接種減毒活菌苗.抗生素治療(磺胺類、氨基糖苷類、氯霉素,早期足量、聯(lián)合用藥).第十八章其它細菌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G-桿菌,有鞭毛,有莢膜。產生綠色水溶性色素。濕潤生姜氣味。廣泛分布于土壤、水、植物和動物。接觸傳播:醫(yī)源性感染。局部化膿性炎癥:皮炎、中耳炎、角膜炎、尿道炎、心內膜炎。全身感染:敗血癥。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重視醫(yī)院感染聯(lián)合用藥:青霉素類與慶大霉素等第19章螺旋體螺旋體(spirochetes):是一類細長而柔軟、彎曲呈螺旋狀、運動活潑的具有內鞭毛結構的細菌。共同特點:1.彎曲呈螺旋狀,其運動與軸絲有關:外鞘(粘多糖),外膜(含肽聚糖,無內毒素),軸絲(內鞭毛),內膜2.二等分裂繁殖3.對抗生素及溶菌酶敏感4、有細胞壁和細胞膜,G-5、對人類致病的螺旋體屬:密螺旋體屬:梅毒syphilis疏螺旋體屬::來姆病lyme,回歸熱鉤端螺旋體屬:鉤體病leptospirosis第一節(jié)密螺旋體屬8~14個致密的螺旋,運動活潑,分類:蒼白密螺旋體:蒼白亞種——梅毒,地方亞種——地方性梅毒,極細亞種——雅司品他密螺旋體:品他病蒼白密螺旋體蒼白亞種Treponemapallidum(梅毒螺旋體)一、生物學性狀1、形態(tài)與染色:鍍銀染色(棕褐色)2、抵抗力極弱,不耐熱(50℃、5min)又怕冷(4對化學消毒劑敏感(1%石炭酸數(shù)分鐘)對青霉素、四環(huán)素、砷等敏感二、傳染源:病人三、傳染方式:性接觸——獲得性梅毒垂直傳播——先天性梅毒四、致病特點:1、獲得性梅毒:具有隱伏和周期再發(fā)的特點,臨床分三期(I期梅毒硬下疳,Ⅱ期梅毒皮膚梅毒疹,Ⅲ期梅毒梅毒瘤)I期梅毒:感染2-10周,硬下疳Ⅱ期梅毒:2-10周,梅毒疹,淋巴結腫大Ⅲ期梅毒:2年,10-15年,梅毒瘤,皮膚、肝、脾,骨骼,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心血管,危及生命。2、先天性梅毒:(胎傳梅毒)患病孕婦經胎盤傳給胎兒,馬鞍鼻、鋸齒形牙、間質性角膜炎、先天性耳聾等特殊體征,俗稱梅毒兒。五、免疫特點屬于傳染性免疫(即有菌免疫),以細胞免疫為主,體液免疫只起輔助防御作用。免疫力不持久。六、微生物學檢驗:1、暗視野顯微鏡檢查2、熒光抗體染色3、血清學診斷:心脂質——“反應素”非密螺旋體抗原試驗——初篩試驗密螺旋體抗原試驗——證實試驗七、預防與治療采用青霉素治療,梅毒發(fā)病呈下降態(tài)勢第二節(jié)疏螺旋體屬伯氏疏螺旋體——萊姆病回歸熱螺旋體——回歸熱一.伯氏疏螺旋體傳染源:野生動物傳染方式:蜱叮咬萊姆病致病特點:病程可分為三期早期局部性感染:移行性紅斑(erythemamigrans,EM)早期播散性感染:繼發(fā)性紅斑、面神經麻痹、腦膜腦炎等晚期持續(xù)性感染:慢性關節(jié)炎、周圍神經炎,慢性萎縮性肌皮炎二.回歸熱疏螺旋體虱傳回歸熱螺旋體蜱傳回歸熱螺旋體感染方式:人虱——流行性回歸熱蜱——地方性回歸熱致病特點流行性回歸熱:發(fā)熱4-6天,間歇1周再發(fā),復發(fā)3次以上。地方性回歸熱:發(fā)熱2-3天,間歇半周再發(fā),復發(fā)次數(shù)較多。第三節(jié)鉤端螺旋體傳染源:嚙齒動物(鼠)和家畜(豬)感染方式:1.皮膚經污水感染2.鼻、眼粘膜感染3.消化道感染致病性:局部增殖,鉤體血癥,鉤體尿癥免疫:同型鉤體終生免疫,體液免疫為主。第20章衣原體(Chlamydia)衣原體(Chlamydia):為專性真核細胞內寄生和繁殖的一類最小的細菌,具有特殊的生長、發(fā)育周期。一、形態(tài)結構1)原體(elementarybody,EB):體小,致密的類核結構,發(fā)育成熟的形態(tài),堅固的細胞壁,高度傳染性,無繁殖能力。2)始體(Initialbody),又稱網狀體(reticulatebody,RB):體大,無細胞壁,代謝活躍,為繁殖型,無傳染性。二,衣原體的發(fā)育周期原體(EB)——中間體(MB)——網織體(RB)——原體始體分裂變小,分化為原體,堆積成包涵體,原體成熟使細胞破裂而散出三、包涵體(inclusionbody):Gimsa染色呈紫色,內有大量的原體和正在分裂增殖的始體。四、分離培養(yǎng)1.動物─小白鼠2.雞胚─卵黃囊途徑接種3.細胞─HeLa細胞、成纖維細胞等五、致病性衣原體的主要種類沙眼衣原體:沙眼,包涵體結膜炎,直腸炎,非淋病性尿道炎,輸卵管炎,子宮頸炎,性病淋巴肉芽腫肺炎衣原體和鸚鵡熱衣原體: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沙眼衣原體:人類是自然宿主。按致病力及生物學差別,分為三個亞種:沙眼生物亞種,性病淋巴肉芽腫亞種,鼠亞種傳染途徑:眼-眼(手、毛巾)第21章支原體是一類從革蘭陽性菌通過減小其染色體大小進化而來的自然界中最小的獨立生存的微生物。一、支原體的基本特點(1)小,125-250nm,DNA含量少,可通過細菌濾器(2)多形性,無剛性胞壁,三層結構的單位膜,富含膽固醇(3)對青霉素不敏感,四環(huán)素、紅霉素敏感(4)人工培養(yǎng)基上生長,特殊菌落(5)生長可被抗體抑制(6)對哺乳細胞有親和力二、支原體的形態(tài)結構:支原體多形性三、支原體的培養(yǎng)特性1.營養(yǎng)要求高(血清)2.生長緩慢3.在瓊脂培養(yǎng)基上的典型菌落呈荷包蛋樣(附表)支原體與L型細菌的區(qū)別主要區(qū)別支原體細菌L型1.來源2.返祖3.培養(yǎng)發(fā)生在自然中;廣泛存在于水、土、病人及動物的病變粘膜;在遺傳上與細菌無關,在無抗菌素的培養(yǎng)基中不返祖;生長時需要膽固醇,在適宜的培養(yǎng)基上易分離和傳代。菌落較小。實驗室喪失胞壁的細菌;自然界很少存在,大多受到高度青霉素作用下生成;可存在于人體粘膜部位;在遺傳上與細菌有關,在無抗菌素誘導下容易返祖;需血清,不一定需要膽固醇開始傳代較難,且常不成功,需高滲培養(yǎng)。菌落稍大。四、對人致病的支原體:肺炎支原體,人型支原體,生殖道支原體,解脲脲原體,穿透支原體,肺炎支原體(一)傳染途徑:呼吸道(二)致病特點:主要侵害人肺支氣管,引起原發(fā)性非典型性肺炎,多見于兒童及青少年,(三)免疫特點:血清抗體,呼吸道分泌性IgA及細胞免疫,但免疫力不強。(四)實驗診斷:冷凝集試驗,查P1蛋白,PCR第22章立克次體立克次體(Rickettsiae):是一類微小的桿狀或球桿狀、革蘭染色陰性、專性細胞內繁殖的細菌,所引起的人體感染多有蟲媒傳播。分為5個屬17余種,主要有:斑疹傷寒立克次體,恙蟲熱立克次體,Q熱立克次體,埃立克體。一、立克次體的主要特點(1)專性活細胞內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2)有DNA和RNA兩類核酸。(3)多形性,主要為球桿狀,革蘭染色陰性,大小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4)與節(jié)肢動物關系密切,寄生在吸血節(jié)肢動物體內,使其成為寄生宿主,或為儲存宿主,或同時為傳播媒介。(5)大多是人獸共患?。╝mphixenosis)的病原體。(6)發(fā)病特征以發(fā)熱、紅斑、脈管炎為主(Q熱、埃立克體病除外。(8)對多種抗生素敏感。(9)可用作生物武器。二、形態(tài)與染色:具有細胞壁和細胞膜,結構與革蘭陰性細菌相似。多形態(tài)性,G-。三、培養(yǎng)特性:在活的、敏感細胞內培養(yǎng),如:雞胚卵黃囊,雄行豚鼠睪丸鞘膜四、抗原特點:兩種主要抗原,可溶性抗原(群特異)和外莫抗原(種特異)。斑疹傷寒等立克次體的耐熱的多糖質抗原,與變形桿菌某些X株菌體(OX)抗原有交叉。外斐氏(Weil-Felix)試驗:利用變形桿菌OX19,OX2,OXk代替相應的立克次體作抗原進行凝集反應,以檢查人血清中相應的抗體??勺鳛檩o助診斷。五、傳播與致病1.人畜共患病原體2.儲存宿主:鼠、兔、人等3.傳播媒介:節(jié)肢動物(虱、蚤、恙螨、蜱)4.致病機制:致病物質主要有兩種,內毒素和磷脂酶A。立克次體進入人體后,主要在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局部淋巴組織中增殖侵害,同時釋放出內毒素樣毒素,引起高熱及中毒癥狀。全身可出現(xiàn)皮膚溢血斑疹。落磯山斑點熱,手臂、胸部出皮疹(R.rickettsi立氏立克次體感染)六、免疫特點1.病愈后出現(xiàn)持久免疫力2.型間有交叉免疫力3.免疫作用主要靠細胞免疫和特異性抗體。七、幾種主要的致病立克次體斑疹傷寒立克次體(Typhusgrouprickettsiae)一、感染方式與途徑普氏立克次體---人虱(糞)---流行性斑疹傷寒(病情較嚴重)莫氏立克次體---鼠蚤(糞)---地方性斑疹傷寒(病情較緩和)恙蟲熱立克次體(R.tsutsugamushi)一、感染方式與途徑:恙蟲的幼蟲叮咬二、致病特點:叮咬處潰瘍,周圍紅暈,上蓋黑色痂皮,然后是高熱、皮疹等癥狀。三、免疫特點:痊愈后出現(xiàn)較強免疫力。四、防治原則:1.滅虱、蚤、螨、鼠,注意個人衛(wèi)生與防護2.接種疫苗3.氯霉素、四環(huán)素治療Q熱立克次體(Coxiellaburnetii)Q熱立克次體----蜱(卵、糞)----Q熱一、感染方式與途徑:呼吸道,消化道。動物間傳播為蜱叮咬;人接觸受染牛。羊乳汁、尿、糞而感染。第36章真菌學概述真菌的含義:是一類不含葉綠素,沒有真正的根莖葉的單細胞或多細胞的最低等植物,屬于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真菌(fungi)比細菌大幾倍至幾十倍,用光學顯微鏡放大100~500倍就能清楚可見。真菌的細胞壁缺乏構成細菌細胞壁的肽聚糖,其堅韌性主要依賴于幾丁質與β葡聚糖組成的微細纖維骨架和不定型多糖基質構建的致密結構,能阻止大分子物質通過。真菌細胞結構與高等植物細胞基本相同,有典型的核結構和較多細胞器。接合菌亞門:根霉屬,毛霉屬囊菌亞門:酵母菌、青霉屬擔子菌亞門:蘑菇、靈芝半知菌亞門:皮膚蘚菌,念珠菌第一節(jié)真菌的生物學性狀形態(tài)結構1、菌絲:適宜環(huán)境下,多細胞真菌孢子長出芽管,芽管延長呈絲狀,稱菌絲。菌絲繼續(xù)生長和分枝形成菌絲體,菌絲體按功能可分為:(1)營養(yǎng)菌絲體(2)氣生菌絲體(3)生殖菌絲體:大部分致病菌為有隔菌絲。(致病性真菌)(非致病性真菌)有隔菌絲無隔菌絲↑有明顯分隔↑└────────────┘孢子──→芽管──→↑氣生菌絲體出芽延長│向上↑│產生孢子菌絲↓↓向下生殖菌絲體營養(yǎng)菌絲體(2)孢子:無性孢子─直接由菌絲生成或細胞出芽生成.病原性真菌的孢子,無細胞融合。分兩種,分生孢子和孢子囊孢子。二、培養(yǎng)特性菌落類型(在沙保氏瓊脂培養(yǎng)基)(1)酵母型菌落(單細胞):濕潤、圓形或卵園形、白色、滴臘狀(如新型隱球菌)(2)絲狀型菌落(多細胞):絨球狀,棉絮狀,粉末狀等(如皮膚絲狀菌)第二節(jié)真菌的致病性及免疫性一致病性1、病原性真菌感染2、機會真菌感染3、真菌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4、真菌性中毒5、真菌毒素與腫瘤二免疫特點1.淺部感染無明顯的免疫性2.深部感染可產生特異性抗體,但免疫力弱,保護性不強。第三節(jié)真菌感染的診斷和防治一、實驗室診斷(1)直接鏡檢(2)血清學試驗(3)DNA雜交試驗(4)分離培養(yǎng)二、防治原則:局部使用咪康唑霜等抗真菌藥物。病原性真菌一、侵害淺部的真菌:癬菌(1)屬于外源性感染(2)傳染方式為孢子散播傳染(3)侵害部位包括皮膚,指甲,毛發(fā)等,引起癬癥。紅色毛癬菌,表皮癬菌和小孢子癬菌。二、侵害深部的真菌(1)白色念珠菌----白假絲酵母菌寄生部位:口腔、上呼吸道、腸道、陰道,為內源性感染感染方式:機會致病侵犯部位:皮膚,粘膜,指甲,內臟和中樞神經,引起念珠菌病,如腸炎,膀胱炎,腎盂腎炎,腦膜炎。(2)新型隱球菌(溶組織酵母菌)感染途徑─呼吸道(或消化道或皮膚),屬于外源性感染。致病特點─肺內輕度炎癥或隱性感染,機體抵抗力低下時,向全身擴散最易進入腦內,引起腦膜炎。(3)曲霉菌:引起肺曲霉菌病、霉菌毒素中毒。(4)毛霉菌:引起肉芽腫、腦膜炎。第三篇病毒學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狀第一節(jié)概論基本特點:1.體積微小:需電鏡觀察;2.結構簡單:核酸基因(DNA/RNA)+蛋白質外殼;3.超級寄生:寄生在活的敏感細胞第二節(jié)病毒的大小與形態(tài)一、病毒大小的計量單位:納米“病毒體”(virion):成熟的、具有傳染性的病毒顆粒,是病毒大小的計算依據.二、病毒的形態(tài)morphology1.球狀體(sphericalform):人和動物病毒2.絲狀體(filamentousform):植物病毒….3.磚狀體(brick-shaped):人和動物病毒4.彈狀體(bullet-shaped):人和動物病毒5.蝌蚪狀體(tadpole-shaped):噬菌體第三節(jié)病毒的結構與功能病毒的基本結構:核酸和蛋白。一、病毒核酸病毒的核酸,即病毒基因組,貯存著全部遺傳信息.小病毒僅3-4個基因,大病毒可有幾百個基因。1、病毒只含一種類型核酸DNA或RNA.2、病毒核酸可為單股或雙股,線性或環(huán)型.3、單股核酸有正鏈或負鏈之分.二、蛋白衣殼:包圍在病毒核酸外的蛋白質結構,由殼微粒組成,每一個殼微粒是由多肽鏈構成。功能:a.

保護核酸;b.

表現(xiàn)病毒的特性:對宿主細胞的親嗜性,致病性,抗原性,毒力等。三、包膜:包裹在某些病毒衣殼外面的一層膜,主要化學成分為脂質,粘蛋白。功能:a.決定親嗜性及特定的侵害部位。b.脂質成分對脂溶劑敏感,易與宿主細胞膜融合,便于病毒穿入細胞.c.常為重要的抗原決定簇。產生中和抗體或殺傷性T細胞(CTL細胞)。第四節(jié)病毒衣殼的對稱性病毒衣殼在電鏡下呈三種對稱型:1、立體對稱:殼微粒按立體對稱排列組合成規(guī)則的多面體。多數(shù)是球型病毒。2、螺旋對稱:殼微粒以核酸分子為軸心,旋轉裝配,多是絲狀和彈狀病毒。3、復合對稱:既有立體對稱,又有螺旋對稱,如噬菌體,痘病毒。第五節(jié)亞病毒類病毒和擬病毒:環(huán)狀RNA分子,自我復制,不需輔助病毒。衛(wèi)星病毒:環(huán)狀RNA分子,自我復制,需RNA病毒作為輔助病毒。如:人丁型肝炎病毒:環(huán)狀RNA分子,自我復制,需乙肝病毒作為輔助病毒。朊粒:傳染性蛋白粒子。第24章病毒的復制與變異第一節(jié)病毒的復制一、病毒的培養(yǎng)所有的病毒都必須在活的敏感細胞內才能生長繁殖。敏感細胞具有病毒受體原理:病毒沒有核蛋白體;缺乏完備的酶.二、病毒的復制過程(*注意HIV病毒的復制)病毒以自身的核酸為模板,在細胞內合成病毒核酸、蛋白質及其他病毒成分,然后在宿主細胞內成熟、裝配并釋放到細胞外。這種方式稱為病毒復制周期。病毒復制周期包括:吸附與穿入、脫殼、生物合成、裝配與釋放。(1)吸附與穿入:吸附與細胞受體有關如HIV的受體是CD4…用受體類似物阻止病毒與受體接觸,可預治病毒感染。穿入與吞飲有關:細胞以“吞飲”的方式將病毒體吞入.(2)脫殼:蛋白衣殼在細胞內與核酸分離(3)生物合成:核酸復制-病毒以自身核酸為模板進行基因合成轉錄-病毒在細胞內以自身核酸基因為模板合成mRNA翻譯-病毒以mRNA為模板,在細胞內合成病毒蛋白質。(4)、裝配與釋放:細胞內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質,裝配為成熟的子代病毒體。無膜病毒:裝配后即成熟自細胞釋放。有膜病毒:裝配后自細胞出芽成熟過程中,裝上細胞核膜或胞膜后釋放。第二節(jié)病毒的變異變異的方式:RNA的變異高于DNA的變異,因為病毒是由于RDRP的作用,它的糾正功能較差第25章病毒感染與免疫第一節(jié)病毒感染的途徑與類型一、病毒感染途徑(Tab25-1)P3101.水平傳播:經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眼結膜.損傷的皮膚、注射或咬傷等都能使病毒侵入機體而引起感染.2、垂直傳播:通過胎盤或產道,由親代傳給子代??梢鹚捞ィ绠a或先天畸形。二、病毒感染的類型病毒感染的類型,分為細胞水平的感染、整體水平的感染。與病毒的毒力、宿主的免疫狀態(tài)及營養(yǎng)、年齡、氣候、理化、生物、遺傳等因素有關。(一)、細胞水平的感染病毒在宿主細胞內增殖,導致機體細胞破壞而致病。病毒對細胞的感染有以下三種方式:1.溶細胞感染,又稱殺細胞感染,多見于無包膜病毒。病毒在細胞內增殖,造成細胞死亡的作用被稱為溶細胞效應。2.穩(wěn)定狀態(tài)感染,多見于有膜病毒(如粘病毒、副粘病毒等),病毒以出芽方式釋放子代病毒,有較長時間的細胞和病毒共存期,形成細胞表面新抗原。病毒不斷增殖釋放,最終細胞死亡。3.整合感染,病毒基因整合入宿主細胞,成為病毒基因攜帶狀態(tài),與細胞癌變有關。4.細胞凋亡,病毒促進細胞凋亡和病毒抑制細胞凋亡兩種情況(二)、整體水平的感染1、顯性感染:又稱急性感染,病毒在宿主病毒在細胞內大量增殖,引起細胞破壞、死亡,達到一定數(shù)量而產生組織、器官損傷,機體表現(xiàn)出癥狀,即為顯性感染。2、隱性感染:病毒毒力弱或機體防御能力強,感染后不引起臨床癥狀。又稱亞臨床感染。3、持續(xù)感染:持續(xù)感染常由于病毒抗原性弱,或病毒變異產生免疫逃逸。病毒常在宿主體內持續(xù)存在,可終身帶病毒又分三種類型:1)潛伏感染:病毒初次感染后,可以在機體的某種組織細胞內潛伏下來。病毒不增殖,機體也不表現(xiàn)癥狀。若受某些因素誘導,則病毒可被激活,從而在細胞內增殖,出現(xiàn)臨床癥狀2)慢性感染:病毒可持續(xù)存在于血液、組織液或器官內,不斷向體外排毒,大多為無癥狀攜帶,但使易感者受染。3)慢發(fā)病毒感染:病毒侵入后,潛伏期很長(經過數(shù)年甚至十數(shù)年)。一旦癥狀出現(xiàn),多為亞急性、進行性的,直至死亡第二節(jié)抗病毒免疫宿主抗病毒免疫包括: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IFN干擾素-是由病毒等誘生細胞產生的一種高活性、多功能的蛋白質,可分為a、B、r三種,每種又分為若干亞型。a-IFN:主要由人白細胞產生。B-IFN:主要由人成纖維細胞產生。r-IFN:主要T淋巴細胞產生。IFN的產生和作用機理1)產生:誘生劑---細胞IFN基因mRNA→IFN2)作用:①抗病毒:IFN→細胞受體→抗病毒蛋白(AVP),2’-5’A合成酶→②抗腫瘤:調節(jié)機體免疫,抑制腫瘤細胞增殖。3對免疫反應起調節(jié)作用。第25章病毒感染的診斷病毒感染的診斷方法主要是檢測病毒成分、檢測病毒體和檢測免疫反應。第一節(jié)檢測病毒一、病毒的分離與培養(yǎng)(Isolation&cultivation)分離培養(yǎng)主要是檢測活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體。(1)細胞培養(yǎng)cells蝕斑測定PlaqueAssay細胞培養(yǎng)物是分離病毒最特異、最主要的方法,可用為人細胞、哺乳動物細胞、昆蟲細胞和雞胚細胞等。(2)實驗動物animals可用敏感的實驗動物進行病毒分離。(3)雞胚embryonicchicks可用受精雞蛋形成的雞胚進行病毒分離。二、病毒的形態(tài)學檢查(1)電子顯微鏡借助電子顯微鏡,可在感染細胞內觀察到病毒顆粒,根據顆粒的大小及形態(tài)可初步判斷。(2)光學顯微鏡lightmicroscope有些病毒生長繁殖時,可在細胞內形成一種異常染色斑塊稱為包涵體(inclusionbody)。包涵體多為園形或卵園形,位于胞漿(如狂犬病毒)、胞核(如皰疹病毒)或核內、漿內均有(如麻疹病毒)。第二節(jié)、檢測病毒成分(Detectionofviralcomponents)一、檢測病毒抗原1.免疫熒光檢測(immunofluorescenceassay,IFA)病毒抗體標記熒光素后,與病毒抗原結合,使抗原被熒光抗體著色,2、免疫組織化學檢測(immunohistochemicalstaining)用酶取代熒光素來標記抗體,檢測細胞內病毒抗原,通過酶催化底物形成有色產物,用肉眼清晰易辨。3、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此法采用酶標記抗體,在試管內與抗原結合,通過酶催化底物顯色,抗原的量與顯色深淺成正比,故可以進行抗原的定性與定量。4、WesternblottingWestern印跡法,是先將樣品(抗原)電泳后,轉移至硝酸纖維素膜上,將膜按泳道切成細條后,分別浸于酶標記抗體液中反應,洗滌后加底物在膜上顯色。5、病毒凝集試驗hemagglutinationassay二、檢測病毒核酸1.核酸分子雜交技術(nucleicacidhybridization)-斑點雜交(Dot-blot)-原位雜交(insitu)2.多聚酶鏈反應(polymeraechainreaction,PCR)3.基因芯片技術(biochips,microassay)三、檢測病毒酶類檢測病毒基因編碼的酶,可以進行病毒感染的輔助診斷。乙肝病毒(HBV)具有自身編碼的DNA多聚酶;逆轉錄病毒(HIV)含有逆轉錄酶;皰疹病毒(HSV-I、VZV和CMV)具有脫氧胸腺嘧啶核苷激酶(dTK)。檢測不同的病毒酶,可做出相應的診斷。第三節(jié)、免疫反應檢測(Detectionofimmuneresponses)一、體液免疫檢測(IgM,IgG抗體)(1)中和試驗(2)血凝抑制試驗(3)瓊脂擴散試驗(4)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二、細胞免疫檢測用kit檢測CTL、細胞因子等(少用)(1)中和試驗neutralizationassay特異性的抗病毒中和抗體與病毒作用,能夠抑制病毒對敏感細胞的吸附、穿入。從而阻止了病毒的增殖,使其失去了感染力,是一種鑒定病毒和抗體診斷的可靠方法。(2)血凝抑制試驗hemagglutinininhibitionassay有些病毒(血凝素)能凝集人和某些哺乳動物的紅細胞,這就是紅細胞凝集現(xiàn)象或血凝現(xiàn)象。當加入特異性抗體,這種凝集現(xiàn)象就被抑制,稱為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第27章病毒感染的防治第一節(jié)病毒感染的預防一、人工被動免疫passive1.天然被動免疫-主要依靠能通過胎盤的IgG抗體及初乳中的IgG抗體。2.人工被動免疫(1)人胎盤球蛋白或丙種球蛋白immunoglobulin(2)康復期病人血清或高效價免疫血清二、人工主動免疫active主要是接種減毒活疫苗、滅活疫苗、基因工程等疫苗,使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以預防病毒感染。(1)滅活疫苗(inactivatedvaccines)系采用甲醛等滅活劑滅活病毒,使其失去感染性而不影響抗原性。目前常用的有流行性乙型腦炎疫苗、狂犬病疫苗、流感滅活疫苗等。(2)減毒活疫苗(attenuatedlivevaccines)系用自然或人工選擇法篩選的、對人毒力低的病毒變異株。常用的有牛痘苗、脊髓灰質炎活疫苗(糖丸)等。(3)亞單位疫苗(subunitvaccines)用化學試劑裂解病毒,除去其核酸,提取病毒包膜或衣殼蛋白等亞單位制成的疫苗。(4)合成肽疫苗(syntheticpeptidevaccines)根據病毒結構蛋白基因核苷酸排列,推測氨基酸序列,繼而合成肽段,制成疫苗。(5)基因工程疫苗(recombinantvaccines)使用DNA重組技術,將病毒結構抗原基因導入細菌、酵母菌或哺乳動物細胞中表達,純化表達產物,制成疫苗。(6)獨特型疫苗(idiotypicvaccines)也稱抗獨特型抗體疫苗,是根據免疫網絡學說設計的一種新型疫苗。(7)DNA疫苗(DNA-basedvaccine)又稱基因疫苗或核酸疫苗,是能夠表達重組蛋白抗原的質粒DNA。注射人體后,在宿主體內表達病毒抗原蛋白,能誘導人體免疫應答。第二節(jié)病毒感染的治療(Treatmentforviralinfections)化學治療--chemotherapy生物治療–interferons&cytokinestherapy中草藥治療–traditionalChineseherbs基因治療–genetherapy第28章肝炎病毒(HepatitisVirus)肝炎病毒分為5種: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Avirus,HA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第一節(jié)甲型肝炎病毒一.HAV生物學性狀(一)形態(tài)結構:球形(spherical),無包膜,20面體立體對稱(cubicsymmetry),直徑27-32nm,屬小RNA病毒科HAV兩種形式:完整病毒顆粒;缺陷病毒顆粒(二)HAV基因組結構與功能單正鏈RNA,有感染性(infectivity)基因組長7.5kb,分三部分:HAV基因組的ORF分3個功能區(qū)P1衣殼蛋白(VP1-VP4)(HAVAg)P2轉錄及基因調控蛋白P3非結構蛋白(酶類、調節(jié)蛋白等)(三)HAV感染動物模型與細胞培養(yǎng)HAV增殖速度緩慢,無明顯CPE(細胞病變癥狀)(四)HAV抵抗力(resistance)耐脂溶劑、耐酸(pH3);60℃1小時仍存活;100甲醛溶液or漂白粉浸泡二、HAV致病性與免疫性(一)傳染源與傳播途徑傳染源:潛伏期后期和急性期病人;受感染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傳播途徑:糞-口傳播日常生活接觸——散發(fā)性流行污染的水和食物——爆發(fā)流行(二)HAV致病性與免疫致病機理:HAV經口在口咽部或唾液腺中增殖腸粘膜和局部淋巴結增殖病毒血癥侵害肝臟。致病特點:多為隱性感染;潛伏期4-6周,自限性急性肝炎;無慢性化,少重癥;多見于兒童和青年三、微生物學檢查ELISA(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檢測血清中抗HAVIgM---早期診斷檢測血清中抗HAVIgG---流行病學調查HAV微生物學檢查:免疫電鏡:HAV顆粒核酸雜交、RT-PCR:HAVRNA四、HAV防治原則管理好糞便;保護水源;加強飲食業(yè)衛(wèi)生管理;注意個人飲食衛(wèi)生甲肝疫苗接種第二節(jié)乙型肝炎病毒一、HBV生物學特性(一)HBV形態(tài)與結構HBV為有包膜病毒,有三種形態(tài)大球形顆粒(virion)小球形顆粒(sphericalparticles)管形顆粒(filamentousforms)1.HBV大球形顆粒(Daneparticle)完整的HBV病毒體,具有感染性,結構組成:雙層外衣殼---脂質雙層和膜蛋白:(HBsAg;PreS1;PreS2)單層內衣殼---20面體立體對稱HBV核心抗原(HBcAg)HBVe抗原(HbeAg)內芯--不對稱雙鏈環(huán)狀DNA和DNA聚合酶2.小球形顆粒(sphericalparticles)缺陷性顆粒,不含病毒核酸,無感染性成份為HBsAg。3.管形顆粒(filamentousforms)小球形顆粒串聯(lián)而成(二)HBV基因組結構特點基因組較小,3.2Kb;雙鏈環(huán)狀DNA有裂隙;一條長鏈(負鏈),一條短鏈(正鏈);長鏈含4個ORF:(S區(qū)C區(qū)P區(qū)X區(qū))HBV基因組長鏈的4個ORF1.S區(qū):S基因PreS1基因PreS2基因S抗原(判斷乙肝的主要標志);PreS1抗原;PreS2抗原。均為HBV外衣殼蛋白構成HBV表面抗原(HBsAg)的三種形式:小分子量HBsAg(S抗原)中分子量HBsAg(S抗原、PreS2)大分子量HBsAg(S抗原、PreS1、PreS2)HBV四個基本血清型:adr、adw、ayr、aywHBsAg含a抗原決定簇:兩組互相排斥的亞型抗原決定簇d/y,w/r血清型分布特點:歐美各國以adw為主,中東以ayw為主我國漢族主要是adr,少數(shù)民族多為ayw2.C區(qū):C基因編碼HBV核心抗原(HBcAg):顆粒性抗原,很強抗原性。不易在血中檢出。PreC基因編碼HBeAg前體加工后成為成熟HBeAg(分泌型蛋白,較強抗原性,游離存在于血中)3.P區(qū):編碼RNA依賴性DNA聚合酶**具有逆轉錄酶活性4.X區(qū):編碼X蛋白(HBxAg),反式激活作用,與HBV引起肝癌有關(三)HBV動物模型與細胞培養(yǎng)動物模型黑猩猩、HBV轉基因小鼠,土撥鼠、地松鼠、鴨細胞培養(yǎng)尚未成功HBVDNA轉染系統(tǒng)(四)HBV抵抗力對低溫,干燥,紫外線均有耐受性,對乙醇,酚,乙醚有抵抗性。高壓滅菌、100℃二、HBV致病性與免疫特點傳染源:乙型肝炎患者和無癥狀HBV攜帶者傳播途徑:血液、血制品傳播母嬰垂直傳播性接觸傳播HBV感染臨床表現(xiàn)呈多樣性:無癥狀:病毒攜帶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癥肝炎;肝硬化肝細胞癌HBV致病機制肝細胞的直接損害作用免疫病理損害三、HBV微生物學檢查法1、血清學方法ELISA進行HBV抗原-抗體系統(tǒng)檢測,俗稱:“兩對半”檢測HBsAg:HBV感染的重要指標anti-HBs:免疫狀態(tài)HBeAg:HBV復制,傳染性高anti-HBe:HBV減少或消失anti-HBc:提示有HBV復制HBV抗原-抗體系統(tǒng)檢測結果的臨床分析(見書)HBV微生物學檢查法2、血清HBVDNA檢測:核酸雜交、PCR、斑點雜交可檢測或定量檢測HBVDNA3、血清DNA多聚酶檢測四、HBV感染的防治原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