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金剛經(jīng)有感_第1頁
讀金剛經(jīng)有感_第2頁
讀金剛經(jīng)有感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讀金剛經(jīng)有感讀金剛經(jīng)有感1不知道其他人讀完《金剛經(jīng)》之后有什么樣的感覺?最近讀完《金剛經(jīng)》之后,感覺到佛家的經(jīng)典還是很能讓人內(nèi)心平靜的。很多人也許對于這樣的宗教并不是特別的相信,可最起碼這些經(jīng)典的書籍還是可以啟發(fā)心靈的。都說現(xiàn)實的生活是比較浮躁的,更多人的心靈也都是太過于浮躁。從日常習慣方面也可以得出來,吃飯的時候喜歡吃快餐,參加培訓班的時候希望有速成班。種種浮躁的理念的人,需要多看一些佛家經(jīng)典讓自己內(nèi)心平靜下來。特別是有的人在追求事業(yè)的時候,一定要多注意到調節(jié)自身的心理,內(nèi)心平靜才能夠把很多事情做好,這也許就是我們中國人經(jīng)常講的寧靜以致遠。內(nèi)心平靜的人在看待事情的時候能夠更加客觀。特別是客觀看待這樣的事情,分析這些事情也可以分析的透徹。最主要是解決這樣的事情,也可以找到最為好的解決的'方法。尤其是事業(yè)當中有了這種平靜的心情,處理很多事情便可以游刃有余的處理。最怕的就是有一些內(nèi)心比較浮躁的人,總是希望很多事情可以快速的處理,可凡事一旦快起來,很難真正有效地處理的?!督饎偨?jīng)》中包含的東西還是非常實用的。能夠真正閱讀書籍的人,一定可以想辦法讓內(nèi)心平靜。盡管有的人覺得內(nèi)心平靜并沒有多大的作用,如果想要真正成就事業(yè),就一定要讓內(nèi)心先平靜下來,也只有先平靜下來才能夠耐心的處理很多事情。誰不想這一生能夠取得一些成績,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取得不錯成績的。說到底,為什么有一些人成績一般?主要還不是內(nèi)心太過于浮躁。內(nèi)心太過于浮躁的人,做事情的時候更加講究所謂的效率。原本做事情講究效率是沒有錯誤的,可一味的太過于專注這樣的東西,根本就不會搞清楚做這樣的事情是否有意義的。真正搞明白用什么樣的方法才可以把這樣的事情做好是很重要的。用對了方法才能夠保證具體的效率,否則很多人一味地嘗試一些新鮮的方法,也是很難做好事情的。此外,一個內(nèi)心浮躁的人交朋友很有可能損失是比較大的,特別是這些人交的朋友,更多的還是想要利用朋友。一味的只想利用別人的人,這樣的人很有可能最終也會被別人利用。讀金剛經(jīng)有感2再聞《金剛經(jīng)》已是幾年后下放農(nóng)村,在干完一天的農(nóng)活后,晚上在柴油燈下讀書,有次某書中寫到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于集市賣柴收錢后,遇一客誦經(jīng)即聞經(jīng)開悟,問客所誦何經(jīng),客曰“金剛經(jīng)”,并告之從何處所得。后六祖安頓好老母,即去五祖忍大師處求法。數(shù)月后,能大師聞神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北阋沧髻剩骸捌刑岜緹o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蔽遄嬉娔艽髱熕髻?,暗示其三更時見,三更見后給惠能師講《金剛經(jīng)》,當講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師大悟,連說了五個“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笨吹竭@兒,將兩偈背熟,更想讀讀《金剛經(jīng)》了?,F(xiàn)二經(jīng)已讀數(shù)遍,深感了解宗教不能限于外在形式,而需讀其經(jīng)典,明其教理。社會上很多人認為燒香拜佛是迷信,把佛與神同等視之,或認為只要燒香、吃齋、拜佛就是信佛,佛就可保佑自己及家人平安。孰不知這些只是一種外在形式,是對眾生的一種方便法門,是滿足眾生的美好愿望,但同時還需按佛的教導去做,在平常生活中要做到四攝(攝即大眾團結的條件):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求福報實在是需要自己修善業(yè),用菩薩的慈悲心待人對事。孫中山先生說:“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绷簡⒊壬f:“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入世而非厭世,乃積極而非消極,乃兼善而非獨善?!崩怂固m說:“佛陀是把智慧之光投射在人類心靈的第一人?!绷_素說:“我覺得不論是智慧或人格,佛陀都遠遠超越其他宗教創(chuàng)教人。”通過這些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大學者們的證明及評價,可知佛教乃智慧之宗教。佛教二字,實為“佛的教誨”或“佛的教育”;拜佛,是向導師行跪拜之禮,而不是拜神。佛教是無神的。佛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佛是覺悟者,三皈依所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寶,佛為覺、法為正、僧為凈。而這三者,每人自性中本自具足,所以,佛事已覺已成之佛,而眾生是未成之佛,我們都可成佛?!督饎偘闳舨_蜜經(jīng)》簡稱《金剛經(jīng)》,是在《大般若經(jīng)》中第577卷,后人把其摘錄出來,印成單行本而流行。金剛含有堅、利、明三義,是比喻其堅,故萬物不能損傷;其利,故能損壞一切物;其明,能除一切黑暗。般若是梵語,華語譯為智慧,專指能徹悟絕對佛性的智慧。般若有三義,即:實相、觀照、文字(方便),所以用金剛喻之三義與三般若相應:佛的實相般若清凈無染,象金剛一樣堅,萬物不能損傷;佛的觀照般若念念觀照,能損壞一切物相;佛的文字般若是無盡燈,能除去黑暗帶來光明?!督饎偨?jīng)》和《壇經(jīng)》反復提到“無相”,《金剛經(jīng)》說:“凡有向背是虛妄,若見虛相是非相,則見如來?!薄秹?jīng)》說:“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為什么說“凡有向背是虛妄”,這就要談到佛教的原理、教義,也就是佛的宇宙觀:佛教哲學認為茫茫宇宙“無作者義”,就是說沒有造物主或其他什么神在主宰一切,宇宙萬物的一切變化都是因果相續(xù)的結果,這就是“緣起論”,緣起偈說:“諸法因緣生”,佛曾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所以了解佛教一定要明了緣起論。佛教的教義中的四圣諦(諦即是真理)四諦為苦,集滅、道。指明人生的苦(苦),苦的來源(集)、苦的消滅(滅),消滅苦的方法(八正道)。綜合以上理論,得出“諸行無?!?,因為世間一切物質均是由“四大”所組成,“大”為梵語,意為“元素”,四大即: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由因緣巧合組成各種物質,成就這有色世界(色即物質),一旦四大分解,或失去某因緣,有即為無。所以,世界萬物沒有一個不變的主體,都要經(jīng)過生、住、異、滅,包括人的色身,人體的各組成部分或各個細胞的周期就是經(jīng)過“生、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