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頸椎病臨床和影像學診斷劉修頸椎病臨床和影像學診斷劉修1
一、頸椎正常影像解剖一、頸椎正常影像解剖頸部脊柱相關解剖頸部脊柱相關解剖頸部脊柱相關解剖頸部脊柱相關解剖頸部脊柱相關解剖頸部脊柱相關解剖頸部脊柱相關解剖頸部脊柱相關解剖正常頸椎CT正常頸椎CTCT、MRI椎體后緣的骨贅椎管狹窄及頸髓受壓7橫突孔及椎動脈異常(3)終板改變:終板退變分為三型硬膜囊及脊髓受壓程度可分為三度嚴重0-4分椎小關節(jié)、鉤椎關節(jié)退變及骨刺形成,可使椎間孔變形、變小。正常人第4~7頸椎椎間孔的前后徑平均為6.頸椎病的影像學檢查方法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時,MRI可見受累頸髓彎曲、變形,向后移位,其內出現斑點狀異常信號,提示脊髓水腫、囊性變等。二、頸椎病的臨床有人稱為脊髓前中央動脈受壓型頸椎病,其確切含義及其影像學表現有待進一步研究。頸椎病臨床分型的解剖基礎可因前、外、后三側骨性結構如椎體邊緣、椎板、鉤椎關節(jié)與上、下關節(jié)突的增生,椎間盤偏側突出等造成側隱窩空間縮小。CDFI及TCD均能測得椎動脈血流速度減慢MRM表現(頸椎間盤突出時)青少年頸椎病的主要影像學特征(100%)多采用Borden氏測量法5頸椎間盤退變(變性、突出)X線僅可顯示間接征象,表現為頸椎椎間隙變窄。1~14毫米為臨界椎管正常頸椎CTCT、MRI椎體后緣的骨贅椎管狹窄頸部
CTA頸部
CTA正常頸椎MRI正常頸椎MRI
二、頸椎病的臨床二、頸椎病的臨床頸椎?。–ervicalSpondylosis)定義(由2008年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修訂)繼發(fā)病理改變累及其周圍組織結構頸椎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出現與影像學改變相應的臨床表現者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及脊髓前中央動脈等頸椎?。–ervicalSpondylosis)定義頸椎病的臨床分型按臨床癥狀分型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其他型(食管受壓型、頸椎失穩(wěn)型、脊髓前中央動脈受壓型)混合型按發(fā)病時期分型頸椎病前期頸椎間盤征期骨源性頸椎病脊髓變性期頸椎病的臨床分型按臨床癥狀分型頸型頸椎間盤退變+椎體后緣增生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
混合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受累頸椎病臨床分型的解剖基礎神經根型鉤突和小關節(jié)增生壓迫神經根椎動脈孔周圍骨、鉤突增生椎間盤突出骨增生壓迫脊髓交感神經機障礙型頸椎間盤退變+椎體后緣增生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上肢運動功能4分3分2分1分0分正常用匙稍難用筷較難用匙進食不能用筷下肢運動功能4分3分2分1分0分走正常走稍難扶上下樓扶平地走不能行走感覺功能(上肢、下肢、軀干分別計算)2分1分0分感覺正常輕度感覺障癌感覺嚴重障礙膀胱功能正常3分輕度困難2分排尿嚴重困難1分尿失禁0分脊髓型頸椎病JOA評分標準上肢運動功能下肢運動功能感覺功能(上肢、下肢、軀干分別計算)無癥狀17分無脊髓損害的臨床癥狀輕度13-16分肢體不靈活,對生活有影響,但尚可勝任一般工作中度9-12分
肢體無力或不靈活,或二便有異常,生活可以自理重度5-8分肢體有部分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二便失禁或潴留嚴重0-4分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二便失禁脊髓型頸椎病JOA臨床分級無癥狀17分脊髓型頸椎病JOA臨床分級脊髓型頸椎病JOA評分標準CT、MRI椎體后緣的骨贅椎管狹窄及頸髓受壓椎動脈CTA3D重建Ⅲ型廣泛骨質硬化,T1WI和T2WI信號均降低(2)頸椎CT平掃
多層螺旋CT薄層掃描、MPR、3D重建
脊髓造影后CT掃描(CTM)
椎管多層螺旋CT仿真內窺鏡成像(CTVE)(1)髓核改變:可見椎間盤高度變扁;輕度:硬膜囊受壓變形但未達到脊髓四、影像學在頸椎病術后評價的應用(1)髓核改變:可見椎間盤高度變扁;1X線、CT、MRI常用于頸椎病術后觀察支架、人工椎間盤等手術植入物及內固定器的狀況,是頸椎病術后評價其療效和預后的重要手段。(1)髓核改變:可見椎間盤高度變扁;正常用匙稍難用筷較難用匙進食不能用筷多采用Borden氏測量法椎間盤突出伴黃韌帶肥厚,使造影柱呈串珠樣改變。2分1分0分中度9-12分屈伸運動MR,C3椎體移位不穩(wěn)2鑒別瘢痕組織和突出復發(fā)前屈位和后伸位均較自然位加重在延遲掃描時出現彌漫的強化或環(huán)形強化椎動脈3D-TOFMRA三、頸椎病的影像學表現脊髓型頸椎病JOA評分標準三、頸椎病的影像學表現頸椎病的影像學檢查方法X線CTMR血管成像(DSA、CTA、MRA、CDFI、TCD)頸椎病的影像學檢查方法X線(DSA、CTA、MRA、CDFI嚴重0-4分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及項韌帶鈣化或骨化影MRI矢狀位、橫斷位肢體不靈活,對生活有影響,但尚可勝任一般工作可因前、外、后三側骨性結構如椎體邊緣、椎板、鉤椎關節(jié)與上、下關節(jié)突的增生,椎間盤偏側突出等造成側隱窩空間縮小。(2)頸椎CT平掃
多層螺旋CT薄層掃描、MPR、3D重建
脊髓造影后CT掃描(CTM)
椎管多層螺旋CT仿真內窺鏡成像(CTVE)CDFI及TCD均能測得椎動脈血流速度減慢(DSA、CTA、MRA、CDFI、TCD)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時,MRI可見受累頸髓彎曲、變形,向后移位,其內出現斑點狀異常信號,提示脊髓水腫、囊性變等。(1)髓核改變:可見椎間盤高度變扁;李家順等認為國人下頸椎不穩(wěn)的X線診斷標準:水平位移>3mm或角度位移>10°髓核與母體分離,形成游離體小結節(jié),多位于硬膜外間隙,偶爾位于硬膜下。四、影像學在頸椎病術后評價的應用4頸椎椎體骨贅、鉤椎關節(jié)、椎小關節(jié)退變1~14毫米為臨界椎管CT、MRI表現為退變椎間盤呈局限性軟組織塊影突出或呈盤狀超出椎體邊周緣,并可見脊神經根或脊髓受壓。頸椎CT平掃、MPR重建椎管矢徑小于10毫米絕對狹窄12.肢體有部分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二便失禁或潴留國人頸椎正常椎管比值為大于0.不同影像方式的特點
X線CTMRI顯示骨質方面有優(yōu)勢椎間盤顯示脊髓韌帶嚴重0-4分不同影像方式的特點X(1)頸椎X線正位、側位、斜位片及動力位片(1)頸椎X線正位、側位、斜位片及動力位片體位、中心線等體位、中心線等(2)頸椎CT平掃
多層螺旋CT薄層掃描、MPR、3D重建
脊髓造影后CT掃描(CTM)
椎管多層螺旋CT仿真內窺鏡成像(CTVE)顯示骨質結構優(yōu)于MRCTM有助于了解脊髓及神經根的受壓情況(2)頸椎CT平掃
多層螺旋CT薄層掃描、頸椎CT平掃、MPR重建頸椎CT平掃、MPR重建(3)MRI平掃及增強
MR脊髓水成像(MRM)
頸椎屈伸位動態(tài)MR掃描顯示椎間盤比CT敏感增強主要用于鑒別診斷可更客觀真實了解脊髓受壓情況有助于選擇手術方式MRM可獲得較高質量的類似脊髓造影的圖像(3)MRI平掃及增強
MR脊髓水成像(MRI矢狀位、橫斷位MRI矢狀位、橫斷位頸段MRM
腰段
頸段MRM腰段脊髓受壓,T2WI高信號椎體后緣、椎板骨質增生椎動脈CTA3D重建(4)椎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椎動脈血管造影三維成像(CTA)
MR血管成像(2D或3D-TOFMRA)
三維對比劑增強MR血管成像(3DCE
椎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顯像(CDFI)
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TCD)1X線、CT、MRI常用于頸椎病術后觀察支架、人工椎間盤等手術植入物及內固定器的狀況,是頸椎病術后評價其療效和預后的重要手段。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時,MRI可見受累頸髓彎曲、變形,向后移位,其內出現斑點狀異常信號,提示脊髓水腫、囊性變等。Ⅲ型廣泛骨質硬化,T1WI和T2WI信號均降低2鑒別瘢痕組織和突出復發(fā)頸椎病(CervicalSpondylosis)定義(由2008年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修訂)前突型并不少見,由于纖維環(huán)前側較厚和前縱韌帶較寬關系,這種突出程度并不嚴重青少年頸椎病的主要影像學特征(100%)依據尸體椎動脈外徑測量的結果,平均為4.椎動脈3D-TOFMRA肢體有部分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二便失禁或潴留脊髓型頸椎病JOA評分標準(1)髓核改變:可見椎間盤高度變扁;肢體無力或不靈活,或二便有異常,生活可以自理正常3分輕度困難2分排尿嚴重困難1分尿失禁0分MRI矢狀位、橫斷位突出的變化C5/6椎間盤突出前屈位和后伸位均較自然位加重中立位過屈位過伸位脊髓受壓,T2WI高信號突出的變化C5/6椎間盤突出中立位過(4)椎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椎動脈血管造影三維成像(CTA)
MR血管成像(2D或3D-TOFMRA)
三維對比劑增強MR血管成像(3DCE
椎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顯像(CDFI)
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TCD)DSA是診斷椎動脈病變的金標準MRA無創(chuàng)性敏感性俱佳,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MRA、CDFI、TCD能觀測椎動脈血流速度的變化DSA、CTA、MRA、CDFI從不同角度直接或間接反映了椎動脈是否存在痙攣、狹窄和折曲等受累情況(4)椎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時,MRI可見受累頸髓彎曲、變形,向后移位,其內出現斑點狀異常信號,提示脊髓水腫、囊性變等。1X線、CT、MRI常用于頸椎病術后觀察支架、人工椎間盤等手術植入物及內固定器的狀況,是頸椎病術后評價其療效和預后的重要手段。CT、MRI表現為退變椎間盤呈局限性軟組織塊影突出或呈盤狀超出椎體邊周緣,并可見脊神經根或脊髓受壓。椎動脈CTA3D重建MRI橫斷面呈結節(jié)型或V字型,T1WI等信號,T2WI低信號其內包繞的神經根呈邊界清楚的低信號結構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時,MRI可見受累頸髓彎曲、變形,向后移位,其內出現斑點狀異常信號,提示脊髓水腫、囊性變等。中度9-12分椎小關節(jié)、鉤椎關節(jié)退變及骨刺形成,可使椎間孔變形、變小。(3)終板改變:終板退變分為三型2分1分0分4頸椎椎體骨贅、鉤椎關節(jié)、椎小關節(jié)退變4椎體骨贅、鉤椎關節(jié)、椎小關節(jié)退變青少年頸椎病的主要影像學特征(100%)肢體有部分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二便失禁或潴留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及項韌帶鈣化或骨化影(3)終板改變:終板退變分為三型CT、MRI椎體后緣的骨贅椎管狹窄及頸髓受壓(4)椎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椎動脈血管造影三維成像(CTA)
MR血管成像(2D或3D-TOFMRA)
三維對比劑增強MR血管成像(3DCE
椎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顯像(CDFI)
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TCD)Ⅲ型廣泛骨質硬化,T1WI和T2WI信號均降低椎小關節(jié)面增生硬化、關節(jié)腔內積氣有人稱為脊髓前中央動脈受壓型頸椎病,其確切含義及其影像學表現有待進一步研究。CT、MRI表現為退變椎間盤呈局限性軟組織塊影突出或呈盤狀超出椎體邊周緣,并可見脊神經根或脊髓受壓。后縱韌帶、黃韌帶肥厚鈣化椎間盤突出有二個測量指數——矢徑和橫徑指數(STI)、矢徑指數(SI),其測量方法參閱Thelander等描述的方法。青少年頸椎病的主要影像學特征(100%)正常人第4~7頸椎椎間孔的前后徑平均為6.硬膜囊及脊髓受壓程度可分為三度STI與SI指標作為衡量頸椎間盤突出程度的量化指標客觀可靠,SI更簡化更實用。多采用Borden氏測量法(3)終板改變:終板退變分為三型正常用匙稍難用筷較難用匙進食不能用筷青少年頸椎病的主要影像學特征(100%)走正常走稍難扶上下樓扶平地走不能行走頸椎CT平掃、MPR重建四、影像學在頸椎病術后評價的應用(1)髓核改變:可見椎間盤高度變扁;硬膜囊及脊髓受壓程度可分為三度頸椎CT平掃、MPR重建頸椎病術后仍會有許多患者癥狀未得到徹底改善,最常見的原因是瘢痕組織形成和椎間盤突出復發(fā)。椎間盤層面高信號腦脊液的腹側,出現弧形充盈缺損壓跡,脊髓或馬尾神經根受壓移位,蛛網膜下腔部分阻塞,神經根袖出現移位、變形、截斷、消失等征象。MRM可獲得較高質量的類似脊髓造影的圖像椎動脈CTAMPR曲面重建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時,MRI可見受累頸髓彎曲、變形,向后移椎動脈CTA3D重建椎動脈CTA3D重建椎動脈3D-TOFMRA椎動脈變細椎動脈3D-TOFMRA椎動脈變細頸椎病的影像學表現1頸椎生理曲度異常2頸椎不穩(wěn)定
3頸椎韌帶退變
4椎體骨贅、鉤椎關節(jié)、椎小關節(jié)退變5頸椎間盤退變
6椎管、側隱窩、椎間孔狹窄
7橫突孔及椎動脈異常頸椎病的影像學表現1頸椎生理曲度異常
頸椎生理曲度異常頸曲變小、變直、反弓多采用Borden氏測量法正常C值7.6~12.2mm防止軍人位、低頦位青少年頸椎病的主要影像學特征(100%)頸椎生理曲度異常頸曲變小、變直、反弓頸曲變小變直反弓頸曲變小變直反弓2頸椎不穩(wěn)定主要指下頸椎不穩(wěn)頸椎椎前緣、椎后緣及棘突后緣連線連續(xù)性中斷,臺階征。下頸椎不穩(wěn)可測量頸椎水平和角度位移李家順等認為國人下頸椎不穩(wěn)的X線診斷標準:水平位移>3mm或角度位移>10°2頸椎不穩(wěn)定主要指下頸椎不穩(wěn)李家順等認為國人下頸椎不穩(wěn)的X屈伸運動MR,C3椎體移位不穩(wěn)屈伸運動MR,C3椎體移位不穩(wěn)3頸椎韌帶退變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及項韌帶鈣化或骨化影
黃韌帶肥厚或鈣化MRI橫斷面呈結節(jié)型或V字型,T1WI等信號,T2WI低信號正常黃韌帶厚度頸椎小于1.5mm,胸椎小于2mm,腰椎小于4mm3頸椎韌帶退變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及項韌帶韌帶退變韌帶退變動態(tài)MR
黃韌帶的變化動態(tài)MR黃韌帶的變化4頸椎椎體骨贅、鉤椎關節(jié)、椎小關節(jié)退變椎體骨贅X線椎體的前后緣、上下緣呈唇樣、刺狀或骨橋形成CT、MRI椎體后緣的骨贅椎管狹窄及頸髓受壓椎體前緣的骨贅食管食管受壓4頸椎椎體骨贅、鉤椎關節(jié)、椎小關節(jié)退變椎體骨贅食管受壓鉤椎關節(jié)退變表現為頸椎鉤突肥大、變尖增生以及骨贊形成,其鉤椎關節(jié)間隙變窄,關節(jié)面顯示硬化。CT掃描可觀察到鉤突增生肥大引起的椎間孔狹窄情況。左側鉤突肥大鉤椎關節(jié)退變表現為頸椎鉤突肥大、變尖增生以及骨贊形成,其鉤椎椎小關節(jié)退變表現為關節(jié)突之關節(jié)間隙模糊,關節(jié)面欠光滑及骨質增生硬化、關節(jié)腔內積氣、滑膜囊腫椎小關節(jié)面增生硬化、關節(jié)腔內積氣椎小關節(jié)退變表現為關節(jié)突之關節(jié)間隙模糊,關節(jié)面欠光滑及骨質增5頸椎間盤退變(變性、突出)椎間盤變性
(1)髓核改變:可見椎間盤高度變扁;早期T2WI信號減低,
晚期T2WI呈高信號(2)纖維環(huán)改變:纖維環(huán)撕裂T2WI呈高信號。(3)終板改變:終板退變分為三型
Ⅰ型終板內裂隙形成、鄰近骨髓內富含血管的纖維組織形成。T1WI為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
Ⅱ型骨髓內脂肪替代,T1WI和T2WI信號均增高
Ⅲ型廣泛骨質硬化,T1WI和T2WI信號均降低X線
僅可顯示間接征象,表現為頸椎椎間隙變窄。CT
表現為椎間隙變窄、椎間盤內氣體影。MRI5頸椎間盤退變(變性、突出)椎間盤變性(1)髓核改變:可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及項韌帶鈣化或骨化影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時,MRI可見受累頸髓彎曲、變形,向后移位,其內出現斑點狀異常信號,提示脊髓水腫、囊性變等。CT、MRI表現為退變椎間盤呈局限性軟組織塊影突出或呈盤狀超出椎體邊周緣,并可見脊神經根或脊髓受壓。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及項韌帶鈣化或骨化影后縱韌帶、黃韌帶肥厚鈣化MRI、CT椎間盤突出(3)終板改變:終板退變分為三型Ⅲ型廣泛骨質硬化,T1WI和T2WI信號均降低CT及MR顯示正常人側隱窩矢狀徑一般在5mm以上,如果小于2~3mm,臨床有癥狀者,即可診斷側隱窩狹窄。(1)髓核改變:可見椎間盤高度變扁;(3)終板改變:終板退變分為三型前突型并不少見,由于纖維環(huán)前側較厚和前縱韌帶較寬關系,這種突出程度并不嚴重(1)髓核改變:可見椎間盤高度變扁;脊髓型頸椎病JOA評分標準通過目測,與上、下相鄰的椎間孔或對側椎間孔對比。椎動脈CTA3D重建主要表現為椎動脈的受壓、移位、迂曲、狹窄、閉塞等改變CDFI及TCD均能測得椎動脈血流速度減慢椎間盤突出伴黃韌帶肥厚,使造影柱呈串珠樣改變。(4)椎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椎動脈血管造影三維成像(CTA)
MR血管成像(2D或3D-TOFMRA)
三維對比劑增強MR血管成像(3DCE
椎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顯像(CDFI)
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TCD)4椎體骨贅、鉤椎關節(jié)、椎小關節(jié)退變2分1分0分髓核T2WI信號減低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及項韌帶鈣化或骨化影髓椎間盤突出
CT、MRI表現為退變椎間盤呈局限性軟組織塊影突出或呈盤狀超出椎體邊周緣,并可見脊神經根或脊髓受壓。中央型旁中央型(外側型)側方型(遠外側型)膨出型脫出型前突型許莫氏結節(jié)按照突出的部位分為:膨出、脫出及許莫氏結節(jié)可認為是椎間盤突出的一種特殊類型。髓核與母體分離,形成游離體小結節(jié),多位于硬膜外間隙,偶爾位于硬膜下。前突型并不少見,由于纖維環(huán)前側較厚和前縱韌帶較寬關系,這種突出程度并不嚴重椎體椎體上、下緣出現半圓形缺損影,X線及CT可見其邊緣骨質硬化,T1、T2MRI信號與椎間盤相似。椎間盤突出CT、MRI表現為退變椎間盤呈局限性軟組織塊影突椎間盤突出、硬膜囊前后受壓椎間盤突出、硬膜囊前后受壓MRI、CT椎間盤突出MRI、CT椎間盤突出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時,MRI可見受累頸髓彎曲、變形,向后移位,其內出現斑點狀異常信號,提示脊髓水腫、囊性變等。頸椎間盤突出等原因向后壓迫脊髓前中央動脈時,可出現脊髓梗塞,MRI可表現脊髓前2/3范圍T2WI呈高信號。有人稱為脊髓前中央動脈受壓型頸椎病,其確切含義及其影像學表現有待進一步研究。脊髓異常信號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時,MRI可見受累頸髓彎曲、變形,向后移脊髓受壓,T2WI高信號脊髓受壓,T2WI高信號脊髓偽影脊髓偽影椎間盤層面高信號腦脊液的腹側,出現弧形充盈缺損壓跡,脊髓或馬尾神經根受壓移位,蛛網膜下腔部分阻塞,神經根袖出現移位、變形、截斷、消失等征象。椎間盤突出伴黃韌帶肥厚,使造影柱呈串珠樣改變。MRM表現(頸椎間盤突出時)椎間盤層面高信號腦脊液的腹側,出現弧形充盈缺損壓跡,脊髓或馬椎間盤突出有二個測量指數——矢徑和橫徑指數(STI)、矢徑指數(SI),其測量方法參閱Thelander等描述的方法。STI與SI指標作為衡量頸椎間盤突出程度的量化指標客觀可靠,SI更簡化更實用。判斷頸椎間盤突出的程度可測量突出部分矢徑的最大值小于2mm為輕度位于2~5mm為中度大于5mm為重度硬膜囊及脊髓受壓程度可分為三度輕度:硬膜囊受壓變形但未達到脊髓中度:硬膜囊受壓變形已達脊髓重度:脊髓受壓變形椎間盤突出有二個測量指數——矢徑和橫徑指數(STI)、矢徑指6椎管、側隱窩、椎間孔狹窄頸椎間盤突出后縱韌帶、黃韌帶肥厚鈣化椎體后緣、椎板骨質增生椎管比值=頸椎椎管矢徑(毫米)/頸椎椎體矢徑(毫米)國人頸椎正常椎管比值為大于0.75,小于0.75為椎管狹窄椎管矢徑小于10毫米絕對狹窄
10.1~12毫米為相對狹窄
12.1~14毫米為臨界椎管大于14毫米為正常椎管狹窄
6椎管、側隱窩、椎間孔狹窄頸椎間盤突出椎管比值=頸椎椎管矢椎管狹窄椎管狹窄椎小關節(jié)、鉤椎關節(jié)退變及骨刺形成,可使椎間孔變形、變小。正常人第4~7頸椎椎間孔的前后徑平均為6.MRM表現(頸椎間盤突出時)(3)終板改變:終板退變分為三型MRM可獲得較高質量的類似脊髓造影的圖像青少年頸椎病的主要影像學特征(100%)1~14毫米為臨界椎管1~12毫米為相對狹窄黃韌帶肥厚或鈣化(3)終板改變:終板退變分為三型青少年頸椎病的主要影像學特征(100%)(2)纖維環(huán)改變:纖維環(huán)撕裂T2WI呈高信號。椎動脈3D-TOFMRA青少年頸椎病的主要影像學特征(100%)黃韌帶肥厚或鈣化MRI、CT椎間盤突出4頸椎椎體骨贅、鉤椎關節(jié)、椎小關節(jié)退變(1)髓核改變:可見椎間盤高度變扁;前屈位和后伸位均較自然位加重正常人第4~7頸椎椎間孔的前后徑平均為6.MRA、CDFI、TCD能觀測椎動脈血流速度的變化髓核與母體分離,形成游離體小結節(jié),多位于硬膜外間隙,偶爾位于硬膜下。側隱窩狹窄CT
CT及MR顯示正常人側隱窩矢狀徑一般在5mm以上,如果小于2~3mm,臨床有癥狀者,即可診斷側隱窩狹窄。可因前、外、后三側骨性結構如椎體邊緣、椎板、鉤椎關節(jié)與上、下關節(jié)突的增生,椎間盤偏側突出等造成側隱窩空間縮小。椎小關節(jié)、鉤椎關節(jié)退變及骨刺形成,可使椎間孔變形、變小。側隱椎間孔狹窄X線、3維CT重建
X線斜位片及CT三維重建均可顯示正常人第4~7頸椎椎間孔的前后徑平均為6.5毫米土1.0毫米椎小關節(jié)、鉤椎關節(jié)退變及骨刺形成,可使椎間孔變形、變小。個體差異及體位擺放不甚精確、組織結構重疊及放大效應,椎間孔X線測量的準確性較低。通過目測,與上、下相鄰的椎間孔或對側椎間孔對比。椎間孔狹窄X線、3維CT重建X線斜位片及CT三維重建均可雙斜位椎間孔雙斜位椎間孔CT3D顯示C6-7椎間孔狹窄CT3D顯示C6-7椎間孔狹窄7橫突孔及椎動脈異常椎動脈型頸椎病,可表現橫突孔異常。橫突孔異常主要為變形、變小,陳兆秋等提出以5mm作為國人橫突孔直徑的正常下限。椎動脈DSA、CTA、MRA、CDFI主要表現為椎動脈的受壓、移位、迂曲、狹窄、閉塞等改變依據尸體椎動脈外徑測量的結果,平均為4.0±0.7mmCDFI及TCD均能測得椎動脈血流速度減慢7橫突孔及椎動脈異常椎動脈型頸椎病,可表現橫突孔異常。橫突椎動脈MRA顯示受壓、迂曲橫突孔變形變小椎動脈MRA顯示受壓、迂曲橫突孔四、影像學在頸椎病術后評價的應用1X線、CT、MRI常用于頸椎病術后觀察支架、人工椎間盤等手術植入物及內固定器的狀況,是頸椎病術后評價其療效和預后的重要手段。
四、影像學在頸椎病術后評價的應用1X線、CT、MRI2鑒別瘢痕組織和突出復發(fā)頸椎病術后仍會有許多患者癥狀未得到徹底改善,最常見的原因是瘢痕組織形成和椎間盤突出復發(fā)。瘢痕組織與椎間盤不易區(qū)分,CT、MRI增強掃描可鑒別瘢痕組織明顯強化其內包繞的神經根呈邊界清楚的低信號結構突出的椎間盤或殘留的椎間盤多數不強化在延遲掃描時出現彌漫的強化或環(huán)形強化2鑒別瘢痕組織和突出復發(fā)瘢痕組織明顯強化脊髓型頸椎病JOA評分標準6椎管、側隱窩、椎間孔狹窄椎體后緣、椎板骨質增生CT、MRI椎體后緣的骨贅椎管狹窄及頸髓受壓中度:硬膜囊受壓變形已達脊髓正常用匙稍難用筷較難用匙進食不能用筷肢體無力或不靈活,或二便有異常,生活可以自理頸椎病臨床分型的解剖基礎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時,MRI可見受累頸髓彎曲、變形,向后移位,其內出現斑點狀異常信號,提示脊髓水腫、囊性變等??梢蚯?、外、后三側骨性結構如椎體邊緣、椎板、鉤椎關節(jié)與上、下關節(jié)突的增生,椎間盤偏側突出等造成側隱窩空間縮小。肢體有部分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二便失禁或潴留(3)終板改變:終板退變分為三型嚴重0-4分椎間孔狹窄X線、3維CT重建正常人第4~7頸椎椎間孔的前后徑平均為6.髓核與母體分離,形成游離體小結節(jié),多位于硬膜外間隙,偶爾位于硬膜下。青少年頸椎病的主要影像學特征(100%)可測量突出部分矢徑的最大值1X線、CT、MRI常用于頸椎病術后觀察支架、人工椎間盤等手術植入物及內固定器的狀況,是頸椎病術后評價其療效和預后的重要手段。大于14毫米為正常髓核與母體分離,形成游離體小結節(jié),多位于硬膜外間隙,偶爾位于硬膜下。5mm,胸椎小于2mm,腰椎小于4mm前突型并不少見,由于纖維環(huán)前側較厚和前縱韌帶較寬關系,這種突出程度并不嚴重早期T2WI信號減低,(1)髓核改變:可見椎間盤高度變扁;個體差異及體位擺放不甚精確、組織結構重疊及放大效應,椎間孔X線測量的準確性較低。后縱韌帶、黃韌帶肥厚鈣化CT3D顯示C6-7椎間孔狹窄二、頸椎病的臨床10.Ⅲ型廣泛骨質硬化,T1WI和T2WI信號均降低頸椎病的影像學檢查方法頸椎?。–ervicalSpondylosis)定義(由2008年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修訂)一、頸椎正常影像解剖頸椎病臨床分型的解剖基礎(2)頸椎CT平掃
多層螺旋CT薄層掃描、MPR、3D重建
脊髓造影后CT掃描(CTM)
椎管多層螺旋CT仿真內窺鏡成像(CTVE)在延遲掃描時出現彌漫的強化或環(huán)形強化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及項韌帶鈣化或骨化影MRI、CT椎間盤突出輕度:硬膜囊受壓變形但未達到脊髓MRI、CT椎間盤突出椎動脈MRA顯示受壓、迂曲動態(tài)MR黃韌帶的變化膨出、脫出及許莫氏結節(jié)可認為是椎間盤突出的一種特殊類型。CT、MRI椎體后緣的骨贅椎管狹窄及頸髓受壓前屈位和后伸位均較自然位加重輕度:硬膜囊受壓變形但未達到脊髓7橫突孔及椎動脈異常MRA無創(chuàng)性敏感性俱佳,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MRI橫斷面呈結節(jié)型或V字型,T1WI等信號,T2WI低信號(2)頸椎CT平掃
多層螺旋CT薄層掃描、MPR、3D重建
脊髓造影后CT掃描(CTM)
椎管多層螺旋CT仿真內窺鏡成像(CTVE)MRA、CDFI、TCD能觀測椎動脈血流速度的變化(DSA、CTA、MRA、CDFI、TCD)6椎管、側隱窩、椎間孔狹窄多采用Borden氏測量法2分1分0分(2)頸椎CT平掃
多層螺旋CT薄層掃描、MPR、3D重建
脊髓造影后CT掃描(CTM)
椎管多層螺旋CT仿真內窺鏡成像(CTVE)頸椎病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椎間盤層面高信號腦脊液的腹側,出現弧形充盈缺損壓跡,脊髓或馬尾神經根受壓移位,蛛網膜下腔部分阻塞,神經根袖出現移位、變形、截斷、消失等征象。個體差異及體位擺放不甚精確、組織結構重疊及放大效應,椎間孔X線測量的準確性較低。椎體椎體上、下緣出現半圓形缺損影,X線及CT可見其邊緣骨質硬化,T1、T2MRI信號與椎間盤相似。謝謝觀看!脊髓型頸椎病JOA評分標準髓核與母體分離,形成游離體小結節(jié),頸椎病臨床和影像學診斷劉修頸椎病臨床和影像學診斷劉修64
一、頸椎正常影像解剖一、頸椎正常影像解剖頸部脊柱相關解剖頸部脊柱相關解剖頸部脊柱相關解剖頸部脊柱相關解剖頸部脊柱相關解剖頸部脊柱相關解剖頸部脊柱相關解剖頸部脊柱相關解剖正常頸椎CT正常頸椎CTCT、MRI椎體后緣的骨贅椎管狹窄及頸髓受壓7橫突孔及椎動脈異常(3)終板改變:終板退變分為三型硬膜囊及脊髓受壓程度可分為三度嚴重0-4分椎小關節(jié)、鉤椎關節(jié)退變及骨刺形成,可使椎間孔變形、變小。正常人第4~7頸椎椎間孔的前后徑平均為6.頸椎病的影像學檢查方法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時,MRI可見受累頸髓彎曲、變形,向后移位,其內出現斑點狀異常信號,提示脊髓水腫、囊性變等。二、頸椎病的臨床有人稱為脊髓前中央動脈受壓型頸椎病,其確切含義及其影像學表現有待進一步研究。頸椎病臨床分型的解剖基礎可因前、外、后三側骨性結構如椎體邊緣、椎板、鉤椎關節(jié)與上、下關節(jié)突的增生,椎間盤偏側突出等造成側隱窩空間縮小。CDFI及TCD均能測得椎動脈血流速度減慢MRM表現(頸椎間盤突出時)青少年頸椎病的主要影像學特征(100%)多采用Borden氏測量法5頸椎間盤退變(變性、突出)X線僅可顯示間接征象,表現為頸椎椎間隙變窄。1~14毫米為臨界椎管正常頸椎CTCT、MRI椎體后緣的骨贅椎管狹窄頸部
CTA頸部
CTA正常頸椎MRI正常頸椎MRI
二、頸椎病的臨床二、頸椎病的臨床頸椎?。–ervicalSpondylosis)定義(由2008年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修訂)繼發(fā)病理改變累及其周圍組織結構頸椎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出現與影像學改變相應的臨床表現者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及脊髓前中央動脈等頸椎?。–ervicalSpondylosis)定義頸椎病的臨床分型按臨床癥狀分型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其他型(食管受壓型、頸椎失穩(wěn)型、脊髓前中央動脈受壓型)混合型按發(fā)病時期分型頸椎病前期頸椎間盤征期骨源性頸椎病脊髓變性期頸椎病的臨床分型按臨床癥狀分型頸型頸椎間盤退變+椎體后緣增生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
混合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受累頸椎病臨床分型的解剖基礎神經根型鉤突和小關節(jié)增生壓迫神經根椎動脈孔周圍骨、鉤突增生椎間盤突出骨增生壓迫脊髓交感神經機障礙型頸椎間盤退變+椎體后緣增生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上肢運動功能4分3分2分1分0分正常用匙稍難用筷較難用匙進食不能用筷下肢運動功能4分3分2分1分0分走正常走稍難扶上下樓扶平地走不能行走感覺功能(上肢、下肢、軀干分別計算)2分1分0分感覺正常輕度感覺障癌感覺嚴重障礙膀胱功能正常3分輕度困難2分排尿嚴重困難1分尿失禁0分脊髓型頸椎病JOA評分標準上肢運動功能下肢運動功能感覺功能(上肢、下肢、軀干分別計算)無癥狀17分無脊髓損害的臨床癥狀輕度13-16分肢體不靈活,對生活有影響,但尚可勝任一般工作中度9-12分
肢體無力或不靈活,或二便有異常,生活可以自理重度5-8分肢體有部分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二便失禁或潴留嚴重0-4分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二便失禁脊髓型頸椎病JOA臨床分級無癥狀17分脊髓型頸椎病JOA臨床分級脊髓型頸椎病JOA評分標準CT、MRI椎體后緣的骨贅椎管狹窄及頸髓受壓椎動脈CTA3D重建Ⅲ型廣泛骨質硬化,T1WI和T2WI信號均降低(2)頸椎CT平掃
多層螺旋CT薄層掃描、MPR、3D重建
脊髓造影后CT掃描(CTM)
椎管多層螺旋CT仿真內窺鏡成像(CTVE)(1)髓核改變:可見椎間盤高度變扁;輕度:硬膜囊受壓變形但未達到脊髓四、影像學在頸椎病術后評價的應用(1)髓核改變:可見椎間盤高度變扁;1X線、CT、MRI常用于頸椎病術后觀察支架、人工椎間盤等手術植入物及內固定器的狀況,是頸椎病術后評價其療效和預后的重要手段。(1)髓核改變:可見椎間盤高度變扁;正常用匙稍難用筷較難用匙進食不能用筷多采用Borden氏測量法椎間盤突出伴黃韌帶肥厚,使造影柱呈串珠樣改變。2分1分0分中度9-12分屈伸運動MR,C3椎體移位不穩(wěn)2鑒別瘢痕組織和突出復發(fā)前屈位和后伸位均較自然位加重在延遲掃描時出現彌漫的強化或環(huán)形強化椎動脈3D-TOFMRA三、頸椎病的影像學表現脊髓型頸椎病JOA評分標準三、頸椎病的影像學表現頸椎病的影像學檢查方法X線CTMR血管成像(DSA、CTA、MRA、CDFI、TCD)頸椎病的影像學檢查方法X線(DSA、CTA、MRA、CDFI嚴重0-4分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及項韌帶鈣化或骨化影MRI矢狀位、橫斷位肢體不靈活,對生活有影響,但尚可勝任一般工作可因前、外、后三側骨性結構如椎體邊緣、椎板、鉤椎關節(jié)與上、下關節(jié)突的增生,椎間盤偏側突出等造成側隱窩空間縮小。(2)頸椎CT平掃
多層螺旋CT薄層掃描、MPR、3D重建
脊髓造影后CT掃描(CTM)
椎管多層螺旋CT仿真內窺鏡成像(CTVE)CDFI及TCD均能測得椎動脈血流速度減慢(DSA、CTA、MRA、CDFI、TCD)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時,MRI可見受累頸髓彎曲、變形,向后移位,其內出現斑點狀異常信號,提示脊髓水腫、囊性變等。(1)髓核改變:可見椎間盤高度變扁;李家順等認為國人下頸椎不穩(wěn)的X線診斷標準:水平位移>3mm或角度位移>10°髓核與母體分離,形成游離體小結節(jié),多位于硬膜外間隙,偶爾位于硬膜下。四、影像學在頸椎病術后評價的應用4頸椎椎體骨贅、鉤椎關節(jié)、椎小關節(jié)退變1~14毫米為臨界椎管CT、MRI表現為退變椎間盤呈局限性軟組織塊影突出或呈盤狀超出椎體邊周緣,并可見脊神經根或脊髓受壓。頸椎CT平掃、MPR重建椎管矢徑小于10毫米絕對狹窄12.肢體有部分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二便失禁或潴留國人頸椎正常椎管比值為大于0.不同影像方式的特點
X線CTMRI顯示骨質方面有優(yōu)勢椎間盤顯示脊髓韌帶嚴重0-4分不同影像方式的特點X(1)頸椎X線正位、側位、斜位片及動力位片(1)頸椎X線正位、側位、斜位片及動力位片體位、中心線等體位、中心線等(2)頸椎CT平掃
多層螺旋CT薄層掃描、MPR、3D重建
脊髓造影后CT掃描(CTM)
椎管多層螺旋CT仿真內窺鏡成像(CTVE)顯示骨質結構優(yōu)于MRCTM有助于了解脊髓及神經根的受壓情況(2)頸椎CT平掃
多層螺旋CT薄層掃描、頸椎CT平掃、MPR重建頸椎CT平掃、MPR重建(3)MRI平掃及增強
MR脊髓水成像(MRM)
頸椎屈伸位動態(tài)MR掃描顯示椎間盤比CT敏感增強主要用于鑒別診斷可更客觀真實了解脊髓受壓情況有助于選擇手術方式MRM可獲得較高質量的類似脊髓造影的圖像(3)MRI平掃及增強
MR脊髓水成像(MRI矢狀位、橫斷位MRI矢狀位、橫斷位頸段MRM
腰段
頸段MRM腰段脊髓受壓,T2WI高信號椎體后緣、椎板骨質增生椎動脈CTA3D重建(4)椎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椎動脈血管造影三維成像(CTA)
MR血管成像(2D或3D-TOFMRA)
三維對比劑增強MR血管成像(3DCE
椎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顯像(CDFI)
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TCD)1X線、CT、MRI常用于頸椎病術后觀察支架、人工椎間盤等手術植入物及內固定器的狀況,是頸椎病術后評價其療效和預后的重要手段。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時,MRI可見受累頸髓彎曲、變形,向后移位,其內出現斑點狀異常信號,提示脊髓水腫、囊性變等。Ⅲ型廣泛骨質硬化,T1WI和T2WI信號均降低2鑒別瘢痕組織和突出復發(fā)頸椎?。–ervicalSpondylosis)定義(由2008年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修訂)前突型并不少見,由于纖維環(huán)前側較厚和前縱韌帶較寬關系,這種突出程度并不嚴重青少年頸椎病的主要影像學特征(100%)依據尸體椎動脈外徑測量的結果,平均為4.椎動脈3D-TOFMRA肢體有部分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二便失禁或潴留脊髓型頸椎病JOA評分標準(1)髓核改變:可見椎間盤高度變扁;肢體無力或不靈活,或二便有異常,生活可以自理正常3分輕度困難2分排尿嚴重困難1分尿失禁0分MRI矢狀位、橫斷位突出的變化C5/6椎間盤突出前屈位和后伸位均較自然位加重中立位過屈位過伸位脊髓受壓,T2WI高信號突出的變化C5/6椎間盤突出中立位過(4)椎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椎動脈血管造影三維成像(CTA)
MR血管成像(2D或3D-TOFMRA)
三維對比劑增強MR血管成像(3DCE
椎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顯像(CDFI)
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TCD)DSA是診斷椎動脈病變的金標準MRA無創(chuàng)性敏感性俱佳,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MRA、CDFI、TCD能觀測椎動脈血流速度的變化DSA、CTA、MRA、CDFI從不同角度直接或間接反映了椎動脈是否存在痙攣、狹窄和折曲等受累情況(4)椎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時,MRI可見受累頸髓彎曲、變形,向后移位,其內出現斑點狀異常信號,提示脊髓水腫、囊性變等。1X線、CT、MRI常用于頸椎病術后觀察支架、人工椎間盤等手術植入物及內固定器的狀況,是頸椎病術后評價其療效和預后的重要手段。CT、MRI表現為退變椎間盤呈局限性軟組織塊影突出或呈盤狀超出椎體邊周緣,并可見脊神經根或脊髓受壓。椎動脈CTA3D重建MRI橫斷面呈結節(jié)型或V字型,T1WI等信號,T2WI低信號其內包繞的神經根呈邊界清楚的低信號結構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時,MRI可見受累頸髓彎曲、變形,向后移位,其內出現斑點狀異常信號,提示脊髓水腫、囊性變等。中度9-12分椎小關節(jié)、鉤椎關節(jié)退變及骨刺形成,可使椎間孔變形、變小。(3)終板改變:終板退變分為三型2分1分0分4頸椎椎體骨贅、鉤椎關節(jié)、椎小關節(jié)退變4椎體骨贅、鉤椎關節(jié)、椎小關節(jié)退變青少年頸椎病的主要影像學特征(100%)肢體有部分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二便失禁或潴留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及項韌帶鈣化或骨化影(3)終板改變:終板退變分為三型CT、MRI椎體后緣的骨贅椎管狹窄及頸髓受壓(4)椎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椎動脈血管造影三維成像(CTA)
MR血管成像(2D或3D-TOFMRA)
三維對比劑增強MR血管成像(3DCE
椎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顯像(CDFI)
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TCD)Ⅲ型廣泛骨質硬化,T1WI和T2WI信號均降低椎小關節(jié)面增生硬化、關節(jié)腔內積氣有人稱為脊髓前中央動脈受壓型頸椎病,其確切含義及其影像學表現有待進一步研究。CT、MRI表現為退變椎間盤呈局限性軟組織塊影突出或呈盤狀超出椎體邊周緣,并可見脊神經根或脊髓受壓。后縱韌帶、黃韌帶肥厚鈣化椎間盤突出有二個測量指數——矢徑和橫徑指數(STI)、矢徑指數(SI),其測量方法參閱Thelander等描述的方法。青少年頸椎病的主要影像學特征(100%)正常人第4~7頸椎椎間孔的前后徑平均為6.硬膜囊及脊髓受壓程度可分為三度STI與SI指標作為衡量頸椎間盤突出程度的量化指標客觀可靠,SI更簡化更實用。多采用Borden氏測量法(3)終板改變:終板退變分為三型正常用匙稍難用筷較難用匙進食不能用筷青少年頸椎病的主要影像學特征(100%)走正常走稍難扶上下樓扶平地走不能行走頸椎CT平掃、MPR重建四、影像學在頸椎病術后評價的應用(1)髓核改變:可見椎間盤高度變扁;硬膜囊及脊髓受壓程度可分為三度頸椎CT平掃、MPR重建頸椎病術后仍會有許多患者癥狀未得到徹底改善,最常見的原因是瘢痕組織形成和椎間盤突出復發(fā)。椎間盤層面高信號腦脊液的腹側,出現弧形充盈缺損壓跡,脊髓或馬尾神經根受壓移位,蛛網膜下腔部分阻塞,神經根袖出現移位、變形、截斷、消失等征象。MRM可獲得較高質量的類似脊髓造影的圖像椎動脈CTAMPR曲面重建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時,MRI可見受累頸髓彎曲、變形,向后移椎動脈CTA3D重建椎動脈CTA3D重建椎動脈3D-TOFMRA椎動脈變細椎動脈3D-TOFMRA椎動脈變細頸椎病的影像學表現1頸椎生理曲度異常2頸椎不穩(wěn)定
3頸椎韌帶退變
4椎體骨贅、鉤椎關節(jié)、椎小關節(jié)退變5頸椎間盤退變
6椎管、側隱窩、椎間孔狹窄
7橫突孔及椎動脈異常頸椎病的影像學表現1頸椎生理曲度異常
頸椎生理曲度異常頸曲變小、變直、反弓多采用Borden氏測量法正常C值7.6~12.2mm防止軍人位、低頦位青少年頸椎病的主要影像學特征(100%)頸椎生理曲度異常頸曲變小、變直、反弓頸曲變小變直反弓頸曲變小變直反弓2頸椎不穩(wěn)定主要指下頸椎不穩(wěn)頸椎椎前緣、椎后緣及棘突后緣連線連續(xù)性中斷,臺階征。下頸椎不穩(wěn)可測量頸椎水平和角度位移李家順等認為國人下頸椎不穩(wěn)的X線診斷標準:水平位移>3mm或角度位移>10°2頸椎不穩(wěn)定主要指下頸椎不穩(wěn)李家順等認為國人下頸椎不穩(wěn)的X屈伸運動MR,C3椎體移位不穩(wěn)屈伸運動MR,C3椎體移位不穩(wěn)3頸椎韌帶退變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及項韌帶鈣化或骨化影
黃韌帶肥厚或鈣化MRI橫斷面呈結節(jié)型或V字型,T1WI等信號,T2WI低信號正常黃韌帶厚度頸椎小于1.5mm,胸椎小于2mm,腰椎小于4mm3頸椎韌帶退變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及項韌帶韌帶退變韌帶退變動態(tài)MR
黃韌帶的變化動態(tài)MR黃韌帶的變化4頸椎椎體骨贅、鉤椎關節(jié)、椎小關節(jié)退變椎體骨贅X線椎體的前后緣、上下緣呈唇樣、刺狀或骨橋形成CT、MRI椎體后緣的骨贅椎管狹窄及頸髓受壓椎體前緣的骨贅食管食管受壓4頸椎椎體骨贅、鉤椎關節(jié)、椎小關節(jié)退變椎體骨贅食管受壓鉤椎關節(jié)退變表現為頸椎鉤突肥大、變尖增生以及骨贊形成,其鉤椎關節(jié)間隙變窄,關節(jié)面顯示硬化。CT掃描可觀察到鉤突增生肥大引起的椎間孔狹窄情況。左側鉤突肥大鉤椎關節(jié)退變表現為頸椎鉤突肥大、變尖增生以及骨贊形成,其鉤椎椎小關節(jié)退變表現為關節(jié)突之關節(jié)間隙模糊,關節(jié)面欠光滑及骨質增生硬化、關節(jié)腔內積氣、滑膜囊腫椎小關節(jié)面增生硬化、關節(jié)腔內積氣椎小關節(jié)退變表現為關節(jié)突之關節(jié)間隙模糊,關節(jié)面欠光滑及骨質增5頸椎間盤退變(變性、突出)椎間盤變性
(1)髓核改變:可見椎間盤高度變扁;早期T2WI信號減低,
晚期T2WI呈高信號(2)纖維環(huán)改變:纖維環(huán)撕裂T2WI呈高信號。(3)終板改變:終板退變分為三型
Ⅰ型終板內裂隙形成、鄰近骨髓內富含血管的纖維組織形成。T1WI為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
Ⅱ型骨髓內脂肪替代,T1WI和T2WI信號均增高
Ⅲ型廣泛骨質硬化,T1WI和T2WI信號均降低X線
僅可顯示間接征象,表現為頸椎椎間隙變窄。CT
表現為椎間隙變窄、椎間盤內氣體影。MRI5頸椎間盤退變(變性、突出)椎間盤變性(1)髓核改變:可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及項韌帶鈣化或骨化影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時,MRI可見受累頸髓彎曲、變形,向后移位,其內出現斑點狀異常信號,提示脊髓水腫、囊性變等。CT、MRI表現為退變椎間盤呈局限性軟組織塊影突出或呈盤狀超出椎體邊周緣,并可見脊神經根或脊髓受壓。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及項韌帶鈣化或骨化影后縱韌帶、黃韌帶肥厚鈣化MRI、CT椎間盤突出(3)終板改變:終板退變分為三型Ⅲ型廣泛骨質硬化,T1WI和T2WI信號均降低CT及MR顯示正常人側隱窩矢狀徑一般在5mm以上,如果小于2~3mm,臨床有癥狀者,即可診斷側隱窩狹窄。(1)髓核改變:可見椎間盤高度變扁;(3)終板改變:終板退變分為三型前突型并不少見,由于纖維環(huán)前側較厚和前縱韌帶較寬關系,這種突出程度并不嚴重(1)髓核改變:可見椎間盤高度變扁;脊髓型頸椎病JOA評分標準通過目測,與上、下相鄰的椎間孔或對側椎間孔對比。椎動脈CTA3D重建主要表現為椎動脈的受壓、移位、迂曲、狹窄、閉塞等改變CDFI及TCD均能測得椎動脈血流速度減慢椎間盤突出伴黃韌帶肥厚,使造影柱呈串珠樣改變。(4)椎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椎動脈血管造影三維成像(CTA)
MR血管成像(2D或3D-TOFMRA)
三維對比劑增強MR血管成像(3DCE
椎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顯像(CDFI)
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TCD)4椎體骨贅、鉤椎關節(jié)、椎小關節(jié)退變2分1分0分髓核T2WI信號減低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及項韌帶鈣化或骨化影髓椎間盤突出
CT、MRI表現為退變椎間盤呈局限性軟組織塊影突出或呈盤狀超出椎體邊周緣,并可見脊神經根或脊髓受壓。中央型旁中央型(外側型)側方型(遠外側型)膨出型脫出型前突型許莫氏結節(jié)按照突出的部位分為:膨出、脫出及許莫氏結節(jié)可認為是椎間盤突出的一種特殊類型。髓核與母體分離,形成游離體小結節(jié),多位于硬膜外間隙,偶爾位于硬膜下。前突型并不少見,由于纖維環(huán)前側較厚和前縱韌帶較寬關系,這種突出程度并不嚴重椎體椎體上、下緣出現半圓形缺損影,X線及CT可見其邊緣骨質硬化,T1、T2MRI信號與椎間盤相似。椎間盤突出CT、MRI表現為退變椎間盤呈局限性軟組織塊影突椎間盤突出、硬膜囊前后受壓椎間盤突出、硬膜囊前后受壓MRI、CT椎間盤突出MRI、CT椎間盤突出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時,MRI可見受累頸髓彎曲、變形,向后移位,其內出現斑點狀異常信號,提示脊髓水腫、囊性變等。頸椎間盤突出等原因向后壓迫脊髓前中央動脈時,可出現脊髓梗塞,MRI可表現脊髓前2/3范圍T2WI呈高信號。有人稱為脊髓前中央動脈受壓型頸椎病,其確切含義及其影像學表現有待進一步研究。脊髓異常信號頸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時,MRI可見受累頸髓彎曲、變形,向后移脊髓受壓,T2WI高信號脊髓受壓,T2WI高信號脊髓偽影脊髓偽影椎間盤層面高信號腦脊液的腹側,出現弧形充盈缺損壓跡,脊髓或馬尾神經根受壓移位,蛛網膜下腔部分阻塞,神經根袖出現移位、變形、截斷、消失等征象。椎間盤突出伴黃韌帶肥厚,使造影柱呈串珠樣改變。MRM表現(頸椎間盤突出時)椎間盤層面高信號腦脊液的腹側,出現弧形充盈缺損壓跡,脊髓或馬椎間盤突出有二個測量指數——矢徑和橫徑指數(STI)、矢徑指數(SI),其測量方法參閱Thelander等描述的方法。STI與SI指標作為衡量頸椎間盤突出程度的量化指標客觀可靠,SI更簡化更實用。判斷頸椎間盤突出的程度可測量突出部分矢徑的最大值小于2mm為輕度位于2~5mm為中度大于5mm為重度硬膜囊及脊髓受壓程度可分為三度輕度:硬膜囊受壓變形但未達到脊髓中度:硬膜囊受壓變形已達脊髓重度:脊髓受壓變形椎間盤突出有二個測量指數——矢徑和橫徑指數(STI)、矢徑指6椎管、側隱窩、椎間孔狹窄頸椎間盤突出后縱韌帶、黃韌帶肥厚鈣化椎體后緣、椎板骨質增生椎管比值=頸椎椎管矢徑(毫米)/頸椎椎體矢徑(毫米)國人頸椎正常椎管比值為大于0.75,小于0.75為椎管狹窄椎管矢徑小于10毫米絕對狹窄
10.1~12毫米為相對狹窄
12.1~14毫米為臨界椎管大于14毫米為正常椎管狹窄
6椎管、側隱窩、椎間孔狹窄頸椎間盤突出椎管比值=頸椎椎管矢椎管狹窄椎管狹窄椎小關節(jié)、鉤椎關節(jié)退變及骨刺形成,可使椎間孔變形、變小。正常人第4~7頸椎椎間孔的前后徑平均為6.MRM表現(頸椎間盤突出時)(3)終板改變:終板退變分為三型MRM可獲得較高質量的類似脊髓造影的圖像青少年頸椎病的主要影像學特征(100%)1~14毫米為臨界椎管1~12毫米為相對狹窄黃韌帶肥厚或鈣化(3)終板改變:終板退變分為三型青少年頸椎病的主要影像學特征(100%)(2)纖維環(huán)改變:纖維環(huán)撕裂T2WI呈高信號。椎動脈3D-TOFMRA青少年頸椎病的主要影像學特征(100%)黃韌帶肥厚或鈣化MRI、CT椎間盤突出4頸椎椎體骨贅、鉤椎關節(jié)、椎小關節(jié)退變(1)髓核改變:可見椎間盤高度變扁;前屈位和后伸位均較自然位加重正常人第4~7頸椎椎間孔的前后徑平均為6.MRA、CDFI、TCD能觀測椎動脈血流速度的變化髓核與母體分離,形成游離體小結節(jié),多位于硬膜外間隙,偶爾位于硬膜下。側隱窩狹窄CT
CT及MR顯示正常人側隱窩矢狀徑一般在5mm以上,如果小于2~3mm,臨床有癥狀者,即可診斷側隱窩狹窄??梢蚯?、外、后三側骨性結構如椎體邊緣、椎板、鉤椎關節(jié)與上、下關節(jié)突的增生,椎間盤偏側突出等造成側隱窩空間縮小。椎小關節(jié)、鉤椎關節(jié)退變及骨刺形成,可使椎間孔變形、變小。側隱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商合作協(xié)議合同范本
- 車床設備采購合同范本
- 委托貸款合同范本
- 中英文翻譯外債借款合同范本
- 入駐天貓合同范本
- 合同書范文模板電子版
- 污水處理 設計合同
- 戰(zhàn)略偏差對企業(yè)新質生產力的影響研究
- 幼兒園家長會總結與反思中班
- 超寬帶電磁脈沖的監(jiān)測與參數測定系統(tǒng)
- 蔚來汽車技術
- 浙教版勞動二年級上冊全冊教案
-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指導用書
- 版本管理方案
- 智能衣服方案
- 李克勤紅日標準粵語注音歌詞
- 基于視覺的工業(yè)缺陷檢測技術
- 軍事英語詞匯整理
- DB31-T 1440-2023 臨床研究中心建設與管理規(guī)范
- 老客戶維護方案
- 高處作業(yè)安全教育培訓講義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