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南大考哲學考博真題整理答案(筆者筆試88分)_第1頁
2016南大考哲學考博真題整理答案(筆者筆試88分)_第2頁
2016南大考哲學考博真題整理答案(筆者筆試88分)_第3頁
2016南大考哲學考博真題整理答案(筆者筆試88分)_第4頁
2016南大考哲學考博真題整理答案(筆者筆試88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6年南大中哲考博真題參考答案第一部分:每位學生必做題 50分以《大學》的“三綱八目”為中心,闡述儒家思想及其當代價值。25分一、儒家思想的概述《大學》,“初學入德之門也”,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條綱領,即“三綱”,這是“大學之道”的總綱,意思就是,要達到治國安邦就在于,提倡和發(fā)揚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廣泛地親近民眾和尊重民意,做到至善至美;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即“八目”,“八目”是實現(xiàn)“三綱”的途徑。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其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是有關道德修養(yǎng)的具體方法,是一步步實現(xiàn)“三綱領”的具體步驟。三綱領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表明了道德主體“從明明德”出發(fā),經(jīng)過“新民”的發(fā)展, 最終達到“止于至善” 的理想境界,這種對主體修為實踐活動的規(guī)定直接引發(fā)出“內(nèi)”“外”兩種相聯(lián)系的具體修為方式,是儒家思想的典范。 同樣的,儒家學者繼續(xù)以這種方式建構了八條目?!肮胖髅鞯掠谔煜抡?,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至知在格物。”(《大學章句》)八條目中,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洞髮W》強調(diào)以修身為本,就是從自己做起,以道德的力量,教化的力量,去影響他人感化他人,達到最高的“治平”政治理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必經(jīng)階段,是內(nèi)圣的根基;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身修后產(chǎn)生的良好的效果,是外王的表現(xiàn)?!洞髮W》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來自天道 !天德!天理,是宇宙萬物生成流行的大道和根本, 具有本體論的地位 "作為宇宙本體 (,明德)之(明)意味其本身光明不昧 !生生不息, 但是落實到每個人身上, 由于各自稟氣 !欲望的影響, 常使(明德)處于被遮蔽的狀態(tài) "因此,大學之道的首要目的就是 (明明德),即除蔽復初 !除暗復明,彰顯(明德)之本然之明。儒家入世濟世的終極使命在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包含著多重內(nèi)涵:一是無一物不得其所, 是要使世間萬事萬物各得其所, 人們各成其德 !各安其位 !各達其福; 二是就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下人倫關系的具體內(nèi)容而言,“止于至善”體現(xiàn)為君仁臣敬,子孝父慈、同儕有信;三是就”止于至善“的治學,修德之方法、途徑、過程而言,也是以“至善”為宗旨的,道學、治學應“如切如磋”,自修、修德則當“如琢如磨”。格物,乃即物以窮究事物之理 "事物之理乃人所致知的對象, 理無窮則知不盡 "致知,乃君子于萬物之理孜孜以求,豁然貫通之時也就是心智明朗之際,此時達于物格 !知至,對于外部世界做到了明辨事物 !通曉事理 "這是修德立世的基礎。 物格知至之后, 修德立世的首要工夫即在誠意;誠意貴在慎獨不自欺 !求實而自慊 "只有(誠于中),才能(形于外))《大學》如果內(nèi)在意念不誠實, 在沒有外在監(jiān)督的情況下就會無所顧忌 !為所欲為 !作惡多端, 那么在人前即使想掩惡偽善, 恐怕也是徒勞無益, 因為相由心生, 意不誠則行不端, 只有慎獨不欺,誠實為善,才能表里如一,內(nèi)外一致。正心修身重在防止五種偏狹 "本來親近所喜愛的 !輕視所厭惡的 !畏服所敬重的 !同情所憐憫的!傲視所怠慢的是人之常情, 但如果心不正, 則往往容易陷入偏狹而一味地偏愛 !偏惡!偏重!偏護!偏輕,因此正心以修身首在防偏 !糾偏??傊?,儒學思想所確立的人生垂世立教的,是需要通過修德立世的實踐路徑來不斷趨近和實現(xiàn)的,《大學》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來條理人生修德立世的實踐路徑。二、其當代價值.為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提供良好的指導《大學》一書以簡練而內(nèi)涵豐富的語言涵蓋了早期儒家人學思想的精神內(nèi)涵,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為的一般過程。 “三綱領”引導人們注重修為目標;“八條目”指示人們修為應該怎樣做。 “八條目”的內(nèi)容是一個由內(nèi)到外、相互關聯(lián)、不能任意顛倒的統(tǒng)一的整體,是一個窮盡內(nèi)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論體系。它以“格物”為起點,以“平天下”作為其奮斗目標。盡管《大學》中使用的這些范疇都帶有濃厚的倫理色彩,但在具體的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道德實踐中卻發(fā)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對調(diào)適人們的心態(tài)、穩(wěn)定社會關系、保持思想上的連貫性都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朱熹如此推崇《大學》正是看到了它對穩(wěn)定社會、重塑道德人格所具有的重要價值潛力。從當代社會的角度來看, 《大學》一書中所闡述的某些思想觀點,仍有重新認識、重新評價的必要,對于中國文化的未來發(fā)展來說,挖掘《大學》中有價值的思想內(nèi)涵同樣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2.《大學》中的教育思想能對現(xiàn)代大學的教育理念起指導作用, 也可展開對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思考。儒家思想中“明德”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育的人文理念。人文,在古代漢語中指禮樂教化、習俗人情,而現(xiàn)代指人類對自身的發(fā)展追求、交際能力等人文素養(yǎng),人文精神是人類感知社會、認識社會的重要武器,能給人以正確的價值判斷。 “親民”有著博愛、仁愛的情懷,旨在進行博愛教育,“仁者愛仁”、“老有所養(yǎng)、幼有所教”,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就有博愛觀,提倡實行愛的教育,一個教師,如果有著仁愛之心,就可以把愛轉(zhuǎn)化給學生,從而轉(zhuǎn)化到社會,所以《大學》提倡教育者應把“愛”置于教育工作中,讓學生在愛中學習、成長。在《大學》中還有著強烈的倫理觀,其中“八目”就對此有了解釋,強調(diào)對人的倫理教育,提倡人與社會和諧統(tǒng)一,因而延至今日提出人與社會關系的思考,然而當今社會風氣不正、道德下降,都源于倫理觀不正。教育,不僅在于給學生傳授知識技能,更是在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在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張,而《大學》正是啟迪了此種理念。2、試論中國佛教與儒家思想的相互影響。 25分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經(jīng)歷了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與原有的中國文化一一儒、道文化相輔相成。佛教在東漢初期傳入時首先依附于黃老之家,魏晉時代依附于玄學,南北朝時期佛教才逐步獨立至隋唐高度發(fā)展并形成各個宗派。但是,正因為隨著佛教與中國社會文化、原有文化的不同程度上的融合,也導致了傳入中國的佛教的涵義與佛教本身產(chǎn)生了些許差異。 正因如此,馮友蘭先生曾說:“中國沒有佛教,有的只是和儒家、道家融合之后的‘禪宗‘。"那么,什么是“佛”?其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于發(fā)現(xiàn)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什么是儒家思想?在五千年歷史的中國,孔子是一個劃時代的人物??鬃永^承二千五百年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以禮、樂等六經(jīng)為本,有系統(tǒng)的綜合整理和樹立一套道德倫理,這就是儒家思想。自此以后二千五百多年,一直受其影響。所以,中國文化以孔子的儒家為代表。佛、儒思想由相拒而相和,其間經(jīng)歷一段相當長的演變過程,就佛教而言,融入濃厚的中國色彩,形成中國化的佛教;就儒家而言,吸取不少佛法的營養(yǎng),從而復興沈寂千年的儒家,有所謂的“儒表佛里”、“援佛入儒”的理學。事實上,無論是儒家或佛教,二者都互相融洽、互相調(diào)和,互相影響。具體影響如下所述:一、佛教對儒家以孝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思想的促進佛教傳入中國,它作為一種外來文化不可避免地要與中國固有的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相抵觸,其中主要是儒家思想。為了佛法的弘揚與傳播,歷代僧侶不斷作出妥協(xié)。對佛教主張的“出世”、“不敬王者”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忠孝為核心的倫理綱常之間的矛盾,采取妥協(xié)和順應的方針,最大限度地調(diào)和了與儒家倫理的矛盾,也標志著中國佛教對帝王正統(tǒng)文化的依附。接納孝道思想,并把孝道納入到佛教倫理體系中。翻譯和重解《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我們知道孝道在儒家的道德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統(tǒng)地論述孝道的人,《論語》、《孝經(jīng)》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大量言論。儒家講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通過行為表現(xiàn)出的人倫道德,而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著社會責任,孔孟儒學提倡這種孝道 。二、佛家“慈悲”思想對儒家“仁愛”思想的融合儒家學派作為先秦諸子中對后世影響最深的一個學派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理論基礎,成為專制統(tǒng)治階級治國治天下的一種工具。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講究“仁者愛人”、“推己及人”的思想,雖說是讓受教者愛周圍的人,但首先,儒家思想的教育對象大多都是君王或是社會精英,即使受教范圍擴大到人類,對于佛教來說,這個范圍也是較小的。佛教主張不但人與人之間平等,即使是人與動物在本質(zhì)上也是平等的,即“眾生皆有佛性”,人沒有權利傷害其他動物,人與動物間的聯(lián)系是息息相關的,這顯然與儒家思想有很大程度上的差異。儒家思想針對的對象不可能是動物,并且主要也是與自己的親人或有關的人相關,而對于其他不相干的人就要大打折扣了。佛教提出的在眾生平等的基礎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博愛思想是沒有任何前提和條件的。所以,佛教修改儒家思想為人皆有佛性。但是這個與儒教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有沖突。換個角度,佛教宣揚眾生平等,積善積德的思想符合廣大勞苦百姓的需求。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佛教迎合了統(tǒng)治者的需要,減少了與本土文化的沖突,得以落地生根。儒家重在社會治理,佛教偏于內(nèi)心教化,所以儒、佛思想是可以合流的。儒家講人倫、禮教、綱常,能為社會政治(理念及制度)提供架構。元仁宗:“所重乎儒者,為其握持綱常。佛教普濟眾生的善行觀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集權等級制嚴酷的裂痕。兩者合,兩全其美。三、隋唐佛教對宋代儒士的影響隋唐佛教三百多年的昌明時期, 所討論的都是心性問題, 其所涉及的范圍既深且廣,所謂“明心見性”、“即心即佛”、“性體圓融”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建立各宗的心性論。 至于宋明理學家就在這幾百年間反覆討論心性論的問題, 而吸取其中重要的思想, 與儒家的綱常名相結(jié)合, 形成理學, 一改過去儒學只重視經(jīng)論文字及外表的禮制儀節(jié), 從而重視追求生命的究竟真實, 使得儒家在兩漢衰微后,再度復興。理學是融和、 吸收佛道哲學理論, 把儒家倫理道德觀加以哲理化、 神學化的產(chǎn)物,著重“心性”與“天道”的闡述,主張?zhí)炖頌楸倔w與至善。 宋代的新儒家周敦頤、張載、程頤、程顥、邵雍等人,于出入佛老之后,各有一番心得理論。到了南宋, 更加發(fā)揚光大, 如朱熹衍生出天理在人心的“心性論”,認為人要格物才能致知; 王陽明則受禪宗“明心見性”、“人心即佛性”的影響,提出“心即理”之說,主張以道德規(guī)范來約束人,最后以“知行合一”來圓滿人生??傊?,從整體來看, 雖然中國佛教和儒家思想在不同方面有著不同之處, 但是它們之間并無矛盾,互為補充。佛教講求超世觀,超脫死生,眾生平等;儒家講求入世觀,倫理道德,天命性情。這二者兼修并不矛盾,并且很有益處,它們相輔相成,互相推動自己和對方的發(fā)展。第二部分: 每位考生必須回答自己報考導師的試題, 回答其他導師試題不給分。 50分李承貴1、王陽明心學思想主要內(nèi)容及評論。 50分王守仁的思想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致良知”“致良知”是王守仁的重要倫理觀點之一。是他根據(jù)孟子的“良知”觀點加以綜合、發(fā)展而創(chuàng)立的學說。(語出《孟子 .盡心上》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保┑谝?,良知即是天理。在孟子那里,良知本是一種先驗的道德觀念,是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 辭讓之心、 是非之心, 而王守仁對此則作了本體方面的發(fā)揮,以為吾心之良知, 即所謂天理。 把先驗的道德良知視為代表世界本原的天理, 因而良知便成為人人心中不假外求的道德本原。在王守仁看來,良知是是非之心、好惡之心, 是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 良知人人俱在, 自圣人以至愚人, 無不相同;人人同具良知,人人有個判斷是非善惡的自家標準。因此,他強調(diào),良知就是人人所具有的 "心之本體 ",它先驗地存在于人們的心中,人們依良知而行便會產(chǎn)生正確的道德行為,故而無需向外尋求道德行為的來源。第二,良知是心之本體。在王守仁看來,良知天理在人們的心中,天理的昭明靈覺就是人心之虛明靈覺。 通過它,人們便能很自然地感覺或判斷出人的行為的善惡是非, 從而推動良知, 并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機能, 以善念支配人的道德行為的過程,此即致良知的功夫。由此可見,王守仁的致良知的學說,充分強調(diào)了良知在道德修養(yǎng)中去惡為善的主觀能動作用, 并使之成為支配人的道德行為的精神本體。第三,對朱熹格物致知說的改造。 朱熹的格物致如說強調(diào)知識在人的通德修養(yǎng)過程中的作用, 忽視了人心在此一過程中的能動功能。 對于朱學的這一內(nèi)在缺欠,陸九淵曾經(jīng)表示過嚴重不滿, 以為朱學的這一原則實在是支離破碎, 并由此而提出自己的新的解釋。 王陽明在這一問題上, 基本是接著陸九淵的思想繼續(xù)前進,如果說有所不同的話, 那就是他對朱熹反復強調(diào)的格物致知進行了一番新的解釋,即將"物"解為"事",將"格"解為"正"。這樣 "格物 "便是在意念發(fā)動處的件件事情中為善去惡,避開主觀意念中惡的認識,接近善的感覺。這也就是誠意。王守仁的致知格物其實就是窮究吾心之良知。 從而把《大學》的實踐道德思想轉(zhuǎn)變成自己的 "格物致良知 "的道德修養(yǎng)論。2、“心即理”所謂“心即理”,在王守仁看來,就是不能像朱熹那樣將“心”與“理”分而為二,從而導致“知”與“行”、“學問”與“修養(yǎng)”的分離。為此,他繼承和發(fā)揮了陸九淵的思想,認為“萬物皆歸于吾心”,并由此說明進行道德修養(yǎng)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功夫就夠了。“心即理” 很明顯地體現(xiàn)于王守仁的一個論斷:“心外無物” 。也正由此語,他被認為是中國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靶耐鉄o物”一說,與佛家的充滿禪意的一段對話頗有異曲同工之妙:“風動邪?幡動邪?”“非風動,非幡動,心動也。”“心學”與佛家淵源之深可見一斑。王守仁“心即理”是注重身心修養(yǎng)的學說。他對格物的解釋是:“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豈有內(nèi)外彼此之分哉?在他看來,格物沒有內(nèi)外彼此之分,因此格物是格心之物,是去其心之不正。這樣,王守仁的格物不是朱熹即物窮理的求知方法, 而更偏重于為善去惡的內(nèi)心涵養(yǎng),從而使格物與致良知完全吻合起來。3、“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于道德修養(yǎng)、道德實踐方面的?!爸泻弦弧庇^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只有把“知”和“行”統(tǒng)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 1508),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靶小保饕溉说牡赖论`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 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他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他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jié)及“知而不行” 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于個體的自覺行動, 這是有積極意義的。 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 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xiàn)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xiàn)為道德行為, 如果不去行動, 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說,道德是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chǎn)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guī)范要求的行為是“良知”的完成。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程朱理學而發(fā)的。因為程朱理學主張“知先行后”,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知”然后才能“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糾程朱理學之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系, 克服了程朱理學“先知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時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說中的知識論成分。王守仁的觀點雖然有利于道德修養(yǎng), 但忽略了客觀知識的學習, 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學弟子任性廢學的弊病。這些消極因素也因看到。王守仁認為,人們不僅應當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性,即應當“知”,而且還應當將這種認識應用于實踐,也就是“行”,只有把“知”與“行”統(tǒng)一起來,實現(xiàn)“知行合一”,才能稱得上“善”。換言之,“知”與“行”應該統(tǒng)一于人們認識事物、遵循規(guī)律的全過程?!爸泻弦弧笨此坪唵?,但要真正做到卻并不容易。在人們的實踐中,普遍存在著兩種錯誤傾向——“知而不行”與“行而不知”。有些人有了方向,卻沒有執(zhí)著的品質(zhì); 而有些人可能有執(zhí)著的品質(zhì), 卻找不到正確的方向, 兩者都難以獲得成功。三、對陽明思想的評價.陽明心學是與程朱理學具有同樣影響力的顯學王守仁在陸九淵“心學”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揮而形成了更完備的“心學”理論系統(tǒng)——“王學”?!靶膶W”,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 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 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 至明朝,由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學”兩字,至此心學開始有了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王守仁將“心學”凝成四句話:“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蓖跏厝收J為:“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這是“天理”,在“未發(fā)”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 而當人們產(chǎn)生意念活動的時候, 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善惡的差別。當惡念抬頭時,人的判斷往往會出現(xiàn)錯誤,也就是“意之動”出現(xiàn)了錯誤,即不能正確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那么他的“良知”也會出現(xiàn)錯誤,從而“格物”也會誤入歧途。這時就要反求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tài)。 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tài)了, 才能有正確的良知, 才能正確的格物。 只要格物致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欲的心, 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所以,在王守仁看來,“天理”不是靠空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