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誦】傷寒論第77條_第1頁
【每日一誦】傷寒論第77條_第2頁
【每日一誦】傷寒論第77條_第3頁
【每日一誦】傷寒論第77條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每日一誦】傷寒論第77條第77條發(fā)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桓子豉湯主之。導讀:歷代傷寒學者對《傷寒論》多有注釋,受個人認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頗,讀者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臨床,注重自我理解。畢竟,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發(fā)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陽受氣于胸中,發(fā)汗若下,使陽氣不足,邪熱客于胸中,結而不散,故煩熱而胸中窒塞,與桓子豉湯以吐胸中之邪。清?吳謙《醫(yī)宗金鑒》發(fā)汗表未解,若下之,表邪入里,既不從實化而為結胸氣沖,亦不從虛化而為痞下利,但作煩熱胸中窒者,以表邪輕,所陷者淺,故只為煩熱,胸中不快也。柜子苦能涌泄,寒能勝熱,豆豉輕腐上行,佐桓子使邪熱上越于口,庶一吐而胸中舒,煩熱解矣。方有執(zhí)日:窒者,邪熱壅滯而窒塞,未至于痛,較痛為輕也。程知日:下之而陽邪內結,則以陷胸攻之;陰邪內結,則以瀉心開之;至虛熱上煩,則以桓豉涌之。未經下而胸中多痰,則以瓜蒂吐之;已經下而胸中虛煩,則以桓豉吐之。古人于虛實寒熱之法,既明且備如此。林瀾日:陽受氣于胸中,若汗若下,使陽氣不足,邪熱客于胸中,結而不散,煩熱窒塞,故宜此湯吐胸中之邪。汪琥日:胸中窒者,胸中有物也,下之而不由,以其物在膈上,故宜吐之。清?柯琴《傷寒來蘇集》窒者,痞塞之謂。煩為虛煩,則熱亦虛熱,窒亦虛窒矣。此熱傷君主,心氣不足而然?;隔沃恰耙嫘闹?,寒亦通行”之謂歟?誤下后,痞不在心下而在胸中,故仍用桓豉,與太陽下后外不解者仍用桂枝同法。蓋病不變,則方不可易耳。清?黃元御《傷寒懸解》汗下敗其中氣,胃土上逆,濁氣填瘀,君火不得下行,故心宮煩熱,胸中窒塞。桓子豉湯,香豉調中氣而開室塞,柜子吐濁瘀而除煩熱也。清?曹穎甫《傷寒發(fā)微》(與78條同講)吐下后而煩熱,與大下后身熱不同,皆因液虛之后,津液不能外由,皮毛標熱留而不去也。蓋在外之標陽,以汗液和之則散。然液虧之人,又不能用發(fā)散峻劑,故但用香豉而已足。津液內亡是生里熱,于是氣壅上膈,則胸中窒,甚則心中熱。但病后余熱與實熱不同,故但用生桓子十四枚而已足,在表者散而去之,在高者引而下之,而病后之余邪自解矣。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與78條同講)這兩條分別論述火郁影響氣分和血分的證治。發(fā)汗,若下之,是病的來路。煩熱,既可指心煩而身熱,又可指心煩特甚,二說皆通;胸中窒,窒者塞也,胸中氣窒塞不快。第77條的重點在于新增的胸中窒,提示只影響了氣分,還沒影響到血分,因此胸中窒而不痛。熱結于氣分,癥狀雖異,病機卻沒變化,因此仍以桓子豉湯主之,不必加枳殼之類的利氣藥。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是病的來路。身熱不去,身熱還不解;心中結痛者,心中是狹義的,不要當胸字理解,就是心里?;鹩暨M一步加重,影響了心主血脈的功能,不通則痛,就會由現(xiàn)疼痛,所以說未欲解也。熱結于血分,癥狀加重,病機依然沒有變化,因此仍以桓子豉湯主之,不必加丹參、郁金之類的活血化瘀之藥。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無論是發(fā)汗,或下之,煩熱,胸中窒,胸中就是當間,就是胸部中間,就指著食道說的了,人發(fā)煩熱,感覺這個地方啊堵得慌,滯塞,這個病很多,你象食道上的食道炎啊,食道上的病很多是這種情形。我治一個食道憩室,他就是這么種病,我就給他吃桓子豉湯就好了,西醫(yī)也是奇怪,中醫(yī)就是辨證,他有這種證候,你用這種藥是準行。我也不知道桓子豉湯還能治憩室,它之所以能治憩室,是因為憩室發(fā)生這種證,他就是心中懊懾,煩熱,這塊覺得滯塞,這個病最多,食道方面的病啊桓子豉湯證很多很多。這個胸中指著當間這一道啊,不是整個胸,整個胸那是柴胡證了,這個胸中就是指著食道說的,這個很要緊啊。也不吐,我們治食道憩室那個人啊,他吃了桓子豉湯那么多,有二斤,他也沒吐過,他一天吃兩遍,他越吃越好,他老吃,后來再拍片就沒有憩室了??墒俏覀冇龅竭@種病啊,象頭前說這個,“發(fā)汗,若下之”之后,一般不會使郁熱不除而產生這種病。假設不是發(fā)汗或下之,也有煩熱,胸中窒,也可以用這個方子,不必非得發(fā)汗或下之之后。那么就是我們在臨床上,不一定是發(fā)汗或下之之后見這種證候,就象方才說那個(患者),沒吃過發(fā)汗藥,也沒下過,他就有這種證,你就用這個方子就行的。那么這個書呢(這個地方)講的是太陽病啊,太陽病當然講發(fā)汗。他說發(fā)汗之后,又吃過瀉藥,他意思說呀不是實證,不是胃腸里頭有實,也不是表不解那種實,這種煩熱大致都是咱們說的這種炎性的這種證候,所以擱個虛煩。子恒試注發(fā)汗或者攻下之后,津液受損,虛火內生,郁在胸中,阻塞胸中氣機,故由現(xiàn)煩熱,胸中悶塞的癥狀,主方選擇桓子豉湯治療,虛火去,氣機暢,悶塞之感可除?!咀ⅰ恐献枞?;不通繼承和發(fā)揚中醫(yī),是我們的責任!版權說明版權說明:本文部分內容摘自《劉渡舟傷寒論講稿》,作者/劉渡舟;《胡希恕講傷寒論》,講述/胡希恕。轉載旨在傳播中醫(y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lián)系協(xié)商。文中《子恒試注》部分為原創(chuàng)內容,轉載請說明由處。前文提要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觸。宜桂枝湯。第57條:傷寒,發(fā)汗己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fā)汗,宜桂枝湯.第58條:凡病,若發(fā)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第59條:大下之后,復發(fā)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第60條:下之后,復發(fā)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第61條:下之后,復發(fā)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第62條: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第63條: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由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第64條: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第65條: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第66條:發(fā)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第67條: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第68條: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第69條: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第70條:發(fā)汗后,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第71條: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由,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2條:發(fā)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3條:傷寒,汗生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第74條: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第75條: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fā)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