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長途實習報告_第1頁
自然地理長途實習報告_第2頁
自然地理長途實習報告_第3頁
自然地理長途實習報告_第4頁
自然地理長途實習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自然地理長途見習報告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分為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部分組成。

“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nèi)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nèi)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魚嘴的設置極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勢,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務,而且在洪、枯水季節(jié)不同水位條件下,起著自動調(diào)節(jié)水量的作用。

魚嘴所分的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天,岷江水流量??;灌區(qū)正值春耕,需要灌溉,這時岷江主流直入內(nèi)江,水量約占六成,外江約占四成,以保證灌溉用水;洪水季節(jié),二者比例又自動顛倒過來,內(nèi)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區(qū)不受水潦災害。

在二王廟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經(jīng)》中說的“分四六,平潦旱”,就是指魚嘴這一天然調(diào)節(jié)分流比例的功能。

我們的祖先十分聰明,在流量小、用水緊張時,為了不讓外江40%的流量白白浪費,采用榪搓截流的辦法,把外江水截入內(nèi)江,整就使內(nèi)江灌區(qū)春耕用水更加可靠。1974年,在魚嘴西岸的外江河口建成一座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的電動制閘,代替過去臨時榪搓工程,截流排洪,更加靈活可靠。在魚嘴以下的長堤,即分內(nèi)、外二江的堤叫金剛堤。堤下段與內(nèi)江左岸虎頭岸相對的地方,有一低平的地段,這里春、秋、冬、三季是人們往返于離堆公園與索橋之間的行道的坦途,洪水季節(jié)這里浪花飛濺,是內(nèi)江的泄洪道。

泄洪道,唐朝名“侍郎堰”、“金提”,后又名“減水河”,它固具有泄洪徘砂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nèi)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余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nèi)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qū)。飛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難,將上游帶來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達千斤的巨石,從這里拋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離心力作用),確保內(nèi)江通暢,確有鬼斧神功之妙。

“深淘灘,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灘是指飛沙堰一段、內(nèi)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標準是古人在河底深處預埋的“臥鐵”。歲修淘灘要淘到臥鐵為止,才算恰到好處,才能保證灌區(qū)用水。低作堰就是說飛沙堰有一定高度,高了進水多,低了進水少,都不合適。

寶瓶口,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nèi)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寶瓶口寬度和底高都有極嚴格的控制,古人在巖壁上刻了幾十條分劃,取名“水則”,那是我國最早的水位標尺。

《宋史》就有“則盈一尺,至十而止;水及六則、流始足用?!薄对贰酚小耙猿弋嬛?、比十有一。水及其九,其民喜,過則憂,沒有則困”的記載。

內(nèi)江水流進寶瓶口后,通過干渠經(jīng)仰天窩節(jié)制閘,把江水一分為二。再經(jīng)蒲柏、走江閘二分為四,順應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傾斜,一分再分,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及綿陽、射洪、簡陽、資陽、仁壽、青神等市縣近一萬平方公里,一千余萬畝農(nóng)田。

離堆上有祭祀李冰的神廟伏龍觀。寶瓶口右側(cè)過去有一個末鑿去的巖柱與其相連,形如大象鼻子,故名“象鼻子”。象鼻子因長期水流沖刷、漂木撞擊,已于1947年被洪水沖毀培塌。寶瓶口巖基,干百年為飛流急湍的江水沖擊,出現(xiàn)了極大的懸空洞穴。毛澤東1958年視察都江堰時說一千年一萬年后將如何!為了加固巖基,1970年冬,灌區(qū)人民第一次堵口截流,抽干深潭,從兩岸基礎起,共澆注混凝土8100多立方米,結(jié)離堆、寶瓶口筑起了銅墻鐵壁,使這個自動控制內(nèi)江水量的瓶口,更加堅實可靠。

在離堆右側(cè),還有一段低平河道,河道底下有一條人工暗渠,那是為保障成都工業(yè)用水的暗渠。那段低平河道,當洪水超過警戒線時,它又自動將多余水量排入外江,使流入內(nèi)江水位,始終保持安全水準,這就便成都平原,有灌溉之利,而無水澇之思。

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這個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體工程,在一般人看來可能會覺得平平常常、簡簡單單,殊不知其中蘊藏著極其巨大的科學價值,它內(nèi)含的系統(tǒng)工程學、流體力學等,在今天仍然是處在當代科技的前沿,普遍受到推祟和運用,然而這些科學原理,早在二干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運用于實踐。這是中華古代文明的象征,這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氣候特征:當?shù)貙賮啛釒Ъ撅L氣候,具有春早、夏熱、秋涼、冬暖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成都氣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多云霧,日照時間短。民間諺語中的“蜀犬吠日”正是這一氣候特征的形象描述。成都氣候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空氣潮濕,因此,夏天雖然氣溫不高(最高溫度一般不超過35攝氏度),卻顯得悶熱;冬天氣溫平均在5攝氏度以上,但由于陰天多,空氣潮,卻顯得很陰冷。成都的雨水集中在7、8兩個月,冬春兩季干旱少雨,極少冰雪。、地形地貌:之間,東經(jīng)-之間。低,,。海拔峨眉山是一座背斜斷塊山,西部隸屬峨眉——瓦山斷塊帶。其地質(zhì)發(fā)展史和地質(zhì)構(gòu)造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早在距今約8.5億年以前(即早震旦世),峨眉山區(qū)還是一片汪洋。早震旦世后期,晉寧運動使峨眉山從地槽區(qū)轉(zhuǎn)化為地臺區(qū),形成一座低平的山。同時,在地殼深部引發(fā)了大量的花崗巖巖漿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巖系,為以后沉積巖蓋層的發(fā)展演化,起到“地基”作用。

峨眉山地質(zhì)構(gòu)造震旦紀中后期到奧陶紀初期(距今7—5億年左右),海水向我國西部、南部淹沒而來,峨眉山區(qū)第二次淪為滄海,峨眉山區(qū)地殼緩慢沉降。初期,地殼下降甚微,在1億年的時間里,沉積形成了近1000米厚的以碳酸鹽為主的白云巖,即目前一線天、大坪、洪椿坪等地出露的地層。這個時期,大量的低等植被和單細胞動物開始誕生,現(xiàn)在洪椿坪附近的巖石上,尚可清晰地看到藻類的化石遺跡。后期,地殼繼續(xù)下降,并沉積形成了約1000米厚的砂巖、頁巖和白云巖。由于在總的下降過程中,其速度快慢不均,時降時停,甚至間有微小的上升。因此,在從仙峰寺經(jīng)遇仙寺到洗象池的地層上遺留下巖石交互成層,色彩交錯的現(xiàn)象。此地層含有豐富的筆石化石、三葉蟲化石和腕足動物化石等。

到奧陶紀后期(距今4.5億年左右),峨眉山區(qū)又開始上升出水面,形成汪洋中一座孤島。在其孤島“生涯”的兩億年里,大地發(fā)生了地質(zhì)史上從未有過的巨變,變得生機勃勃,萬物散發(fā)出生命的氣息。而峨眉山區(qū)卻寧靜地處于長期的剝蝕之中,故而其地層剖面中缺失了中奧陶世至石炭紀的歷史記錄,二疊紀地層直接覆蓋在早奧陶紀的地層之上。

早二疊紀時期(距今約2.7億年),我國南方發(fā)生了地質(zhì)史上最廣泛的海浸,峨眉山區(qū)第三次淪為海底,沉積形成了厚度為400—500米的碳酸鹽巖層,為峨眉山懸?guī)r、靈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質(zhì)條件。如雷洞坪千米懸?guī)r和七十二洞都出現(xiàn)在這套巖層中,并保存著珊瑚、腕足類和蜓科的化石。

三葉蟲化石

延至晚二疊紀初期,峨眉山區(qū)又一次露出海面,成為攀西古裂谷帶的一部分。但好景不長,強烈的華力西運動致使它又進入了火海,即發(fā)生了驚天動地的地?;詭r漿噴溢而出,鋪蓋了約50余萬平方公里,冷卻后形成為厚達400多米的玄武巖,即著名的峨眉山玄武巖。目前主要分布于金頂、萬佛頂、千佛頂和清音閣等地。

二疊紀后期,海水又再度浸漫,并且過渡到地質(zhì)史的中生代三疊紀初期,峨眉山區(qū)第四次變?yōu)闇婧?,沉積形成了約1500米厚的含礫砂石、巖屑砂巖、泥巖等。目前,龍門洞一帶巖層即是這一時期的遺存。

直至晚三疊紀(距今約1.8億年左右),受印支運動的影響地勢上升,海盆逐漸縮小,直至最終關閉,海水永遠退出了峨眉山區(qū)。距今約1.8—1億年左右,峨眉山還是一個大陸湖泊,沼澤環(huán)境。經(jīng)多次轉(zhuǎn)換,沉積形成一套以砂巖、泥巖、粉沙巖為主的含煤地層,現(xiàn)主要分布和出露于山麓地帶。到第四紀中更新世,峨眉山氣候寒冷,進入冰期,晚更新世,氣候漸暖,在斷陷盆地中沉積山前洪沖層構(gòu)造。

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和秀影的真正形成,是從白堊紀(距今約7000萬年)末開始的,是大自然內(nèi)外營力長期作用的結(jié)果。白堊紀后期,受四川運動的影響,峨眉山原始水平狀的沉積巖層變形、移位,出現(xiàn)了程度不均的褶皺,規(guī)模不一的斷層。其中峨眉山大斷層,峨眉山大背斜又開始發(fā)育,峨眉山主體已開始崛起,但當時海拔高度僅1000米左右,成為四川盆地邊緣的一座低山,還貌不驚人。

時至始新世末期(距今約3000萬年左右),印度板塊與我國的揚子板塊相碰撞,導致世界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褶皺升起。這次喜馬拉雅運動,強大的側(cè)壓力,震撼了整個亞州東部。峨眉山也不斷遭受東西向主壓應力的擠壓,出現(xiàn)了強烈的褶皺和斷裂,山體沿著峨眉山大斷層的斷裂面迅速地抬升,高度已達海拔2000米左右,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體。峨眉山背斜開初還是一個呈南北向隆起的整體,但是其邊緣又發(fā)生了一系列的斷層,將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斷塊,特別是主壓應力在北西、北東方向的“X”分壓應力所造成的呈北西向斷層,更進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這為以后峨眉山的進一步迅速崛起和地形地貌的進一步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格局。

當發(fā)展到喜馬拉雅運動后期(距今約300萬年左右)時,不可阻擋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現(xiàn)了頻繁的新構(gòu)造,真可謂“大地顫抖,山崩地裂”,其擠壓應力以北西——南東方向的分壓應力為主,不僅使峨眉山斷層規(guī)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底的花崗巖體,使峨眉山主體沿斷層強烈抬升,最終形成今朝之雄姿,與峨眉平原相對高差達2600余米。

近數(shù)十萬年以來,包括金頂?shù)亩朊忌街黧w,即峨眉大斷層和觀心坡斷層之間的三角地帶,上升了近1000米,平均每年上升2毫米。純陽殿鳳凰坪一帶,即觀心坡斷層北側(cè),上升了約500米,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而山麓外側(cè),即黃灣、二峨山等地,只上升了約100米,平均每年上升0.2毫米。也正由于山體抬升具有間隙性和各斷層抬升速度不同,決定了峨眉山的整個地貌是西南方向高山峻嶺,東北方向則為低緩的淺丘平原,以及人們常稱的峨眉山是“三大層七小層”,即接引殿為第三層之麓,洗象池為第二層之麓,報國寺為第一層之麓。

根據(jù)峨眉山沉積的巖層,以及下面的花崗巖計算,兩者的厚度相加,峨眉山的應有高度為海拔7000多米,而現(xiàn)在峨眉山的最高峰也不過海拔3099米,那么還有3000多米的巖層怎么不見了呢?一方面是因為峨眉山山體本身,斷層縱橫,巖層破碎,易于風化侵蝕;另一方面,冰川、流水、大氣等因素的剝蝕,致使其高度在增長的同時被減少。尤其是第四紀(距今約200萬年左右)冰期的出現(xiàn)(據(jù)蕨坪壩冰積物的堆積情況考查,峨眉山至少出現(xiàn)過3次),強大的冰川活動,極大程度地剝蝕著巖層。加之峨眉山區(qū)雨量充沛,豐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也嚴重地浸蝕、沖刷巖層。各種巖層中,只玄武巖巖層質(zhì)地堅硬,破碎程度極小,風化作用十分緩慢,所以在峨眉山抬升過程中,被剝蝕掉的是玄武巖以上的3000米巖層,從而被玄武巖覆蓋的峨眉山金頂、萬佛頂、千佛頂,得以矗立在海拔3099米處。(2)、植被分布:峨眉山山勢高,相對高度為2685米,其氣候垂直分異顯著,故峨眉山上的植被生長期及植物的種類,在不同的高度有極大的差別,峨眉山的植被隨海拔升高其垂直帶非常明顯。

根據(jù)峨眉山不同垂直高度的生長環(huán)境和植物群落特征,將峨眉山植被分為五個帶,見表1:海拔高度(米)植

型2900-3099

梳妝臺~萬佛頂寒溫帶(亞高山)常綠針葉林與次生灌叢2100-2900

洗象池~梳妝臺溫帶落葉闊葉林與常綠針葉混交林帶1500-2100

茶棚子~洗象池暖溫帶常綠闊葉林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帶1000-1500

萬年寺~茶棚子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470-1000

峨眉縣~萬年寺亞熱帶次生植被表1

峨眉山植被帶表1、寒溫帶(亞高山)常綠針葉林與次生灌叢帶

分布:萬佛頂—梳妝臺(1)、杉林冷杉林為四川西山地亞高山長綠針葉林,由冷杉組成的純林。冷杉林①

、冷杉樹資挺拔、冠幅大,顯尖塔形,能耐低溫,陰濕,主要分布于高山峽谷。②、群落外貌暗綠,林相稀疏。③、群落結(jié)構(gòu)簡單:喬木層:為單優(yōu)勢種峨眉冷杉純林,其它樹種及少見,林冠層總的來說郁閉度大,在不同地段,其郁閉度由0.35—0.7—0.75—0.9不等,林內(nèi)陰暗。灌木層:以箭竹占絕對優(yōu)勢,生長密集,箭竹中滲有花木秋,絨毛柳及多種杜鵑,林下灌木層的種類成份。隨光照強度影響而改變顯著,若林下透光良好,杜鵑及其他落葉灌木數(shù)量增多;相反,若林內(nèi)很陰暗、箭竹密集叢生盤根誤節(jié),其它種類難于滲入其中。地被層:林下地被層繁茂,地表幾乎為蘚類所覆蓋,蓋度一般達80%以上,厚度10—15厘米,并以錦絲蘚為主,混有塔蘚。在局部低洼易積水地段,則有泥炭蘚出現(xiàn)。層外植物:林內(nèi)陰暗潮濕,附生植物地表,苔蘚十分發(fā)育,密布于冷杉樹干和灌木莖枝上,尤以長松羅懸掛林間而十分醒目。箭竹④

認為影響嚴重:植相稀疏,郁閉度一般小,呈斑塊狀或小片狀分布,形似“公園森林”。僅在局部郁閉度大的冷杉內(nèi),與人以陰暗針葉林之感。(2)

次生灌叢峨眉山2900米以上的次生灌叢應屬冷杉帶內(nèi)的植被類型。廣布林間的局部地段,在金頂、千佛頂、萬佛頂一帶有較大面積的分布。這類次生植物是由于冷杉過度砍伐,或成片毀林之后形成。目前次生灌叢林相對穩(wěn)定。次生灌叢一般可分為兩個亞層,第一層主要是由喜光的絨毛柳、野櫻桃、杜鵑組成,一般分布稀疏,蓋度小。第二亞層,以箭竹為主,蓋度很大,可達80—95%。2、溫帶常綠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分布:梳樁臺—洗象池此帶年平均溫度4--8oC,年降水量2100—1850mm,是一個上、下氣候要素交叉的場所,高山上部的植物可以生長,這里是冷杉的下限,低山植物可以生長,這里是衫木的上限,亞熱帶與溫帶,長綠與落葉的植物在這里生長繁衍,這里成了植物的避難所,所以種類組成復雜,優(yōu)勢不明顯。常綠樹種以山毛櫸科的栲屬,石櫟屬,青岡為優(yōu)勢種,拌生有樟科、山茶科、木蘭科、珙桐科、薔薇科、虎耳科、木科、五加科的常綠樹種。落葉樹種以樺科的鵝耳屬、樺屬、槭屬科的槭屬、漆樹屬,山毛櫸科的水青岡屬,櫟屬為主,其它常見樹種有昆木蘭樹科連香樹科,珙桐科,清風騰科,標科,胡桃科,苦木科,七葉樹科及冬青科,忍冬青科等落葉樹種。這一帶具有古老和特有種屬特別豐富,如珙桐、水青樹、連香樹、領春木等。在針闊混交林帶內(nèi),以落葉松為背景,冷杉以斑塊狀鑲嵌其中,稀疏不均,分布星散。這一帶分布的海拔高度變幅大,因冷杉受人砍伐嚴重,其次是許多落葉闊葉樹種生態(tài)幅度大,因此,植被分布往往模糊,掩蓋了原生植被的自然界線,致使目前難以確切分帶。3、暖溫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分布:洗象池與茶棚子之間

此帶與相鄰兩帶互相延伸。犬牙交錯。這種分布特點主要因為地形破碎,水熱分異急劇,局部生境差異顯著,加之人為砍伐嚴重。本帶植被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層次結(jié)構(gòu)及代表植物此帶植被外貌季相變化顯著,夏季淡、濃綠色鑲嵌,入秋呈黃、綠、褐色斑駁混雜。群落層次結(jié)構(gòu)復雜:喬木層:又可分為2、3個亞層,喬木層植物種類豐富,以殼斗科的石栲及栲屬為主,伴有少量的樟科植物;落葉喬木主要有峨眉四照花、珙桐、野核桃,野櫻桃,紅椿、鵝耳,還有少量杉木滲入或者局部地段塊狀分布。灌木層:以箭竹占優(yōu)勢,另外還有峨眉桃葉珊瑚,青葉,楊葉,木姜子,山梅花,新木姜子等。本帶植被的分布界限以珙桐為其標志。4、常綠闊葉林帶分布:茶棚子—萬年寺

本帶植被大致以海拔1200米(小紅椿坪)分界,上部常綠闊葉林帶所處海拔較高,氣溫較低,群落組成以耐寒的殼斗科種類為優(yōu)勢,并含一定數(shù)量的落葉成份;下部常綠闊葉林,因海拔低,生境濕潤,群落組成以樟科植物為優(yōu)勢。①殼斗科為優(yōu)勢的耐寒長綠闊葉林分布在茶棚子—小紅春坪。種類組成以殼斗科的常綠栲屬為主,還有樟科山胡椒屬及木姜子屬,其它還有多種常綠闊葉成份如梁王茶,穗序鵝掌柴,峨眉桃葉珊瑚,常綠類及茶科植物。落葉樹種也占一定數(shù)量,如珙桐,紅椿,四照花。②樟科為優(yōu)勢的常綠闊葉林分布在小紅椿坪—萬年寺。以樟科的闊楠屬,木姜子屬,新木姜子屬,山胡椒屬,黃肉楠屬為主;另外還有殼斗科考屬,木蘭科含笑屬,省沽油科山香園屬以及山礬科,苯科的一些植物。5、亞熱帶次生植被分布:萬年寺以下

峨眉山海拔1000米以下地區(qū),主要分布著亞熱帶次生植被,亞熱帶次生植被是指地帶性常綠闊葉林破壞后形成的各種穩(wěn)定的植被類型,包括多種次生灌叢,次生針葉林及落葉闊葉林。這些次生植被形成的基本原因,是人類生產(chǎn)活動,過渡砍伐,開墾及火燒等引起水土流失,地帶性植被的生物氣候條件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的結(jié)果;同時,不同地段的地質(zhì)、地貌、土壤等因素又往往加劇其生境的改變,從而形成多樣的次生植被。目前,這些次生植被如能合理利用,注意改善環(huán)境條件,擇育優(yōu)良品種,加強科學管理,將大大改善其向地帶性常綠闊葉林演替的過程,從而恢復發(fā)展這一地區(qū)的森林植被。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北距成都160余公里。它是依凌云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的一尊大佛,始鑿于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歷時90余年方建成,建高71米,有"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