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教案文言文閱讀訓練古代散文閱讀頁_第1頁
高考教案文言文閱讀訓練古代散文閱讀頁_第2頁
高考教案文言文閱讀訓練古代散文閱讀頁_第3頁
高考教案文言文閱讀訓練古代散文閱讀頁_第4頁
高考教案文言文閱讀訓練古代散文閱讀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高考教課方案文言文閱讀訓練古代散文閱讀頁高考教課方案文言文閱讀訓練古代散文閱讀頁高考教課方案文言文閱讀訓練古代散文閱讀頁

高考文言文閱讀訓練

——古代散文閱讀

(一)閱讀下邊的文言文,達成9—12題。

李斯論(清)姚鼐

蘇子瞻謂李斯以荀卿之學亂天下,可否則。秦之亂天下之法,無待于李斯,斯亦何嘗以其學事秦。

秦之中葉,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詩》、《書》,明法律,設(shè)告坐之過,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國地形便利,用其法,興盛數(shù)世,吞并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時,一用商鞅成法而已,雖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亂,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為之而不厭。何也?秦之甘于苛刻而便于嚴法久矣,今后輩所習認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張吾之寵。是以盡舍其師荀卿之學,而為商鞅之學;掃去三代先王德政,而全部取自恣肆認為治,焚《詩》、《書》,禁學士,滅三代法而尚督責,斯非行其學也,趨時而已。設(shè)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術(shù)將不出于此,非為仁也,亦以趨時而已。

君子之仕也,進不隱賢;小人之仕也,不論所學問非也,即有學問甚當,

見其君國行事,悖謬無義,疾首嚬蹙于個人之居,而矜夸導譽于朝庭之上,知其

不義而勸為之者,謂天下將諒我之力所不及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將喪國家

而為之者,謂當吾身容能夠免也。且夫小人雖明知世之將亂,而終不以易當前之①

榮華,而以榮華之謀,貽天下之亂,固有一生安享榮樂,禍遺后輩,而彼宴然無與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誅惡人,亦有時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聞為惡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

王而頌言儒效,雖間有得失,而大概得治世之要。而蘇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

卿,不亦遠乎?行其學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學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②宦,而李斯諫逐客,其始之不一樣樣術(shù)也,而卒出于同者,豈其本志哉!宋之世,

王介甫以一世所學,建熙寧新法,今后章惇、曾布、張商英、蔡京之倫,曷嘗學

介甫之學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與李斯事頗相類。夫世言法術(shù)之學足亡人國,

固也。吾謂人臣善探其君之隱,一以委屈變化從世好者,其為人尤可畏哉!尤可

[說明]①宴然:悠閑的樣子。②諫逐客:秦始皇曾宣告逐客令,驅(qū)趕六國抵達秦國當官的人,李斯寫了有名的《諫逐客書》,提出了反對建議。

9.對以下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張吾之寵中:符合

B.滅三代法而尚督責尚:崇尚

C.知其不義而勸為之者勸:激勵

D.而終不以易當前之榮華易:互換

10.以下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因秦國地形便利不如因普遇之

B.設(shè)所遭值非始皇、二世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

C.且夫小人雖明知世之將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D.不亦遠乎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11.以下各項中,加點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不一樣樣的一項為哪一項(

.小人之仕也,不論所學問非也

.而大概得治世之要

C.而以榮華之謀,貽天下之亂

.一以委屈變化從世好者

12.以下各句中對文章的論述,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蘇軾認為李斯以荀卿之學輔助秦代行暴政,以致四海鼎沸,作者則認為李斯

是完滿舍棄了荀子的說學,李斯的做法只但是是追隨時局罷了。

B.作者由論李斯事秦從而暢談人臣事君的問題,重申為臣者對于國君的“悖謬

無義”之政,不該為自己的榮華而阿附甚至滋長之。

C.此文要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己的原由,作者所論的不可以“趨時”,

“中侈君張吾之寵”的道理,在今日仍有借鑒意義。

D.文章斬釘截鐵,擺出蘇軾的見解,今后經(jīng)過對秦國發(fā)展歷史的分析,辯駁了

蘇說的謬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論證嚴實,逐層深入,是一篇模范的史論。

13.把文言文閱讀資猜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每題3分)

(1)秦之甘于苛刻而便于嚴法久矣

文:

(2)謂天下將諒我之力所不及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文:

(3)其始之不一樣樣術(shù)也,而卒出于同者,豈其本志哉

文:

(二)閱讀下邊的文言文,達成11一14題。

送徐無黨南歸序歐陽修

草木鳥獸之為物,大家之為人,其為生雖異,而為死則同,一歸于腐壞漸盡消滅而已。而大家之中,有圣賢者,固亦生且死于此間,而獨異于草木鳥獸大家者,

雖死而不朽,逾遠而彌存也。其所認為圣賢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見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無所不獲;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

見于言者,則又有能有不可以夠也。施于事矣,不見于言可也。自詩書史記所傳,其人豈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見于言,亦可也??鬃拥茏?,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語言者矣。若顏回者,在陋巷曲肱饑臥而已,其群居則默然整天如愚人。然自當時群弟子皆推尊之,認為不敢望而及。今后輩更百千歲,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況于言乎?

予讀班固藝文志,唐四庫書目,見其所列,自三代秦漢以來,著書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猶三四十篇,其人不計其數(shù);而散亡磨滅,百不一、二存焉。予竊悲其人,文章麗矣,語言工矣,無異草木榮華之飄風,鳥獸好音之過耳也。方其專心與力之勞,亦何異大家之汲汲營營①,而突然以死者,雖有遲有速,而卒與

三者同于泯,夫言之不可以恃也。蓋這樣。今之學者,莫不慕古圣之不朽,而勤一世以悉心于文字者,皆可悲也!

陽徐生,少從予學文章,稍稍稱于人。既去,而與群士于禮部,得高第,由是有名。其文辭日,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氣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文辭者,亦因以自警

焉。(自《居士集》)

11.以下句子中加點的解,不正確的一是

A.逾而彌存也彌:久

B.不于言可也言:著作

C.無異草木榮之榮:旺盛

D.稍稍稱于人稍稍:

12.以下各句子中,加點的意和用法相同的一是

A.一于腐壞盡泯而已經(jīng)是也,海運將徙于南冥

B.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者,所以道受解惑也

C.而散亡磨秦而力,破之道也

D.亦因以自警焉因策,南取中,西巴蜀

13.以下句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是

A.修于身者,無所不:只需修于身,就能施于事,于言。

B.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建立個人功,常常受社會境條件的限制。

C.于言者,又有能有不可以夠也:行文世,常常遇到個人天能力的限制。

D.今之學者,??皆可悲也:以竭盡文辭技求不朽,沉痛在于其因小失大。

14.以下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析,不正確的一是

A.作者感想于當學者“立言世以求不朽”的世,了“修身本,精

神不朽”點,擁有振的警告作用。

B.回無甚功和言,居然受當世和后輩這樣敬愛。文章以此例,有力地明

了君子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頂用“草木榮之,好音之耳”來比工文辭,意在明立言

是不可以夠世永存的,悉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文辭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增加了

的力量,更激勵人自省自醒。

15.達成下邊兩。(8分)

1)把文言文資猜中畫的句子翻成代。(5分)①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況于言乎?

:

。

②予欲摧其盛氣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告以是言。

:

。

(三)下邊一段文言文,達成11—14。

自予初甫,甫年甚少,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與甫之妻兄弟,內(nèi)家相從也。予入尉山中,甫來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山,太湖七十二峰之。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吳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甫是以益善,以文字來往無虛日。以予之于世,甫獨相信,一字之疑,必予考,而卒以予之言然。

蓋予屏居江海之濱,二十年間,死喪憂患,顛倒狼狽,世人之所嗤笑,貞甫了不以人之說而有動于心,以與之上下。至于一時榮華翕嚇,眾所觀駭,而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當不遇時,得人一言之善,不可以夠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貞甫耶?此貞甫之沒,不可以夠不為之慟也。

貞甫之為人伉厲,喜自修飾。介介自持,非其人何嘗假以詞色。遇事激動,僵仆無所避。尤好觀古書,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宮。所至掃地焚香,圖書充幾。聞人有書,多方求之,手自抄錄,至數(shù)百卷。今世有科舉速化之學,皆以通經(jīng)學古為迂,貞甫獨于書知好之這樣,蓋方進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虧病,病已數(shù)年,而為書益勤。予甚畏其志,而憂其力之不繼,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無事,每過其精廬,啜茗論文,或至竟日。及貞甫沒而予復(fù)往,又經(jīng)兵燹今后,獨彷徨無所之,益令人有荒江孤獨之嘆矣。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杀惨?!

銘曰:天乎命乎不可以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歸有光《沈貞甫墓志銘》)11.對以下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說,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以予之窮于世

窮:貧

窮B.貞甫了不以人之說而有動于心

了:全然

C.而貞甫不予易也

D.予甚畏其志

易:輕易

畏:

懼怕

12.以下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設(shè)狡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

B.此貞甫之沒,不可以夠不為之慟也

亦何面目復(fù)上

父親母親之丘墓乎

C.予甚畏其志,而憂其力之不繼

臣從其計,大

王亦幸赦臣

D.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終不以監(jiān)門

困故而受公子財

13.以下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為哪一項

A.及予娶王氏,與貞甫之妻為兄弟

B.以予之窮于世,

貞甫獨相信

C.為人伉厲,喜自修飾

D.又

經(jīng)兵燹今后,獨彷徨無所之

14.以下對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歸有光,明朝后期散文家,他繼承了西漢和唐宋散文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反對當時

浮飾雕琢的文風。本文和《項脊軒志》都顯得文筆樸素簡短,感情真摯感人。

B.作者以自己同沈貞甫的交誼為線索,簡要記述兩人從初識到交厚的過程,重

點介紹貞甫的出身以及他的為人和為學。最后簡介其卒年,并以銘文作結(jié)。

C.文章在平實樸素的記述中,揭示了貞甫為人爽快,交友誠篤,嫌棄攀高接貴,

抵制煩躁學風的性格特色。這正是平庸念書人的不平庸之處。

D.本文記述和抒懷親密聯(lián)合:自己狼狽萬狀卻受恭順,失知己,不可以夠不慟;畏

其志,憂其力,而竟以病死,不可以夠不悲;昔同啜茗論文,今獨處孤獨,不可以夠不嘆;最后贊其勤學不倦,至死方休的精神。

15.翻譯與斷句(8分)

把文言文閱讀資猜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5分)

雖一字之疑,必過予考訂,而卒以予之言為然。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當不遇時,得人一言之善,不可以夠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貞甫耶?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下邊一段話中劃線處斷句并加以適合的標點。(3分)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

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保ㄋ模╅喿x下邊的文字,達成8-10題。

張益州①畫像記蘇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傳言,有寇至邊,邊軍夜呼,野無居人。妖言流聞,京師震撼。萬命擇帥,天子曰:“毋養(yǎng)亂,毋助變,眾言朋興,朕志自定。外亂不作,變且

雖起,既不可以夠夠文令,又不可以夠夠武競。惟朕一二大吏,孰為能處茲文武之間,其

命往撫朕師?!蹦送圃唬骸皬埞狡狡淙??!碧熳釉唬骸叭?。”公以親辭。不可以,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歸屯軍,撤守備,使謂郡縣:“寇來在吾,無爾

勞累?!泵髂暾滤发诘?,蜀人相慶如改日,遂以無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凈眾寺,公不可以夠禁。

眉陽蘇洵言于眾曰:“未亂,易治也,既亂,易治也。有亂之萌,無亂之形,是

謂將亂。將亂難治;不可以夠夠有亂急,亦不可以夠夠無亂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敧,未墜于地。惟爾張公,安坐于其旁,顏色不變,徐起而正之。既正,油但是退,

無矜容。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爾張公。爾繄③以生,惟爾父親母親。且公嘗為我言:‘民無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變,于是待之以待響馬之意,而繩之以繩響馬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④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親母親妻子之所仰賴之身,而棄之于響馬,故凡是大亂。夫約之以禮,驅(qū)之以法,惟蜀人為易。至于急之而生變,雖齊魯亦然。吾以齊魯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齊魯之人待其身。若夫隨意于法律以外,以威劫齊民⑤,吾不忍為也’。嗚呼!愛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見也?!苯栽侔莼?,曰:“然”。

蘇洵又曰:“公之恩,在爾心,爾死,在今后輩,其功業(yè)在史官,無以像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則何事于斯,固然,于我心有不釋焉。今夫平居聞一善,必問其人之姓名,與其鄰居之所在,以致于其長短大小美惡之狀。甚者,或詰其一世所喜好,以想見其為人,而史官亦書之于其傳。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則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觀之,像亦不為無助?!碧K洵無以詰,遂為之記。

(選自《古文觀止》,有刪省)

[注]①張益州:祖先常常稱官吏,張方平為益州太守,故稱“張益州”。②朔:陰歷每個月初一日。③繄:yi,猶“實”。④砧斧:是古代的刑具,這里代指嚴刑竣法。⑤齊民:齊等的公眾,指無辜的平和百姓。

8.對以下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以威劫齊民劫:打劫,打劫

B.故其思之于心也固固:長遠,長遠

C.重足屏息之民息:氣味,出氣

D.而繩之以繩響馬之法繩:管制,辦理9.以下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①待之以待響馬之意,而繩之以繩響馬之法B.①孰為能處文武之間,其命往撫朕師

②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

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

樂也C.①以威劫齊民,吾不忍為也

②現(xiàn)在人方為刀俎,我

為魚肉,何辭為

D.①又不可以夠夠武竟故王之不王

②非挾太山以超北

海之類也

10.以下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歸納,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張益州治蜀,反對實行嚴刑竣法。他認為,實行嚴刑竣法只會使百姓淪為與響馬為伍,釀成大亂;反之,用禮義、法律來教化、差使百姓,那么蜀人是很簡單管理的。

B.作者認為,珍愛蜀人這樣深切,對待蜀人這樣老實,在張公以前,自己還未

曾見過;即便不用畫像,張公的恩情也會子后輩孫記在蜀人的心中。

C.張益州是“為天下牧小民不倦”的封建官吏的形象,他有文治武功之才,采

取欣慰方法寬政愛民,使之安家樂業(yè),贏得人心。

D.張益州在蜀地發(fā)生禍亂,“京師震撼”之際,臨危授命,趕赴蜀地。因為措

施適合,禍亂很快被暫停,“蜀人相慶如改日”,今后,蜀地平穩(wěn)無恙。

11.把上邊文言文閱讀資猜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有亂之萌,無亂之形,是謂將亂。將亂難治;不可以夠夠有亂急,亦不可以夠夠無亂弛。(4分)

文:

既正,油但是退,無矜容。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爾張公。(3分)

文:

(3)夫約之以禮,驅(qū)之以法,惟蜀人為易。至于急而生變,雖齊魯亦然。(3分)譯

文:

(五)閱讀下邊的文言文,達成8-10題(9分,每題3分)。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柳宗元

得楊八書,滿足下遇火災(zāi),家無余儲。仆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蓋將吊而更以賀也。道遠言略,猶未能窮知其狀。若果蕩焉泯焉,而悉無有,乃吾所以尤賀者也。

足下勤奉養(yǎng),樂朝夕,惟恬安無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煬赫烈①之虞,以震駭左右②,而脂膏滫瀡③之具,或以不給,吾是以始而駭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虛倚伏,去來之不可以常?!被?qū)⒋笥袨檠?,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慍,勞累改動,今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遼闊誕漫④,雖賢人不可以夠以是必信,是以中而疑也。

以足下讀祖先書,為文章,善小學,其為多能假如,而進不可以夠出群士之上,以取權(quán)貴者,蓋無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積貨,士有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單獨得之,心蓄之,銜忍而不出諸口,以公正之難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則嗤嗤者認為得重賂。

仆自貞元十五年,見足下之文章,蓄之者蓋六七年,何嘗言;是仆私一身而

負公正久矣,非特負足下也。及為御史、尚書郎,自以幸為天子近臣,得奮其舌,思以發(fā)明足下之郁塞;然時稱道于隊列,猶有顧視而偷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亮”通“諒”,誠實,信實),素譽之不立,而為世嫌之所加,常與孟幾道

言而痛之。乃今幸為天火之所滌蕩,凡眾之疑慮,舉為灰埃。黔其廬,赭其垣,以示其無有;而足下之才能,乃能夠顯白而不污;其實出矣,是祝融回祿之相吾子也。則仆與幾道十年之相知,不若茲火一夕之為足下譽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開其喙;發(fā)策決科者,授與而不栗。雖欲如向之蓄縮⑤受侮,其可得乎!于茲吾有望于爾,是以終乃大喜也。

古者列國有災(zāi),同位者相吊。許不吊災(zāi),君子惡之。今吾之所陳假如,有以異乎古,故將吊而更以賀也。顏曾之養(yǎng),其為樂也大矣,又何闕焉!

足下前要仆文章古書,極不忘,候得數(shù)十篇并往耳。吳二十一武陵來,言足下為“醉賦”及“對問”,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與在京都時頗異,

思與足下輩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因人南來,致書訪死生,不悉。宗元白。(選自《古文觀止》)

說明:①焚煬赫烈:大火燒得很激烈。②左右:本指仆人,這里指王參元。③脂膏滫瀡:脂膏,即脂肪;滫瀡,即米湯。④誕漫:荒誕。⑤蓄縮:本指工作悲觀,此指畏忌人言。

8.以下句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3分)

A.有群小之慍慍:惱恨B.舉為灰埃

C.宥而彰之彰:顯然D.斯道遼闊誕漫

舉:全部

道:道理

9.以下句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為哪一項(3分)

A.①因人南來,致書訪死生/②今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B.①或?qū)⒋笥袨檠?②一羽之不舉,為不使勁焉

C.①雖賢人不可以夠以是必信/②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哉?

D.①今吾之所陳假如,有以異乎古/②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

10.以下各句對文章的論述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3分)

A.《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名為書信,實質(zhì)是一篇談?wù)撐?。作者借王參元失?/p>

之事,反應(yīng)了“公正之難明,而世之多嫌也”這一發(fā)人沉思的現(xiàn)象。

B.在這封書信中,柳宗元借慶祝王參元家失火,贊嘆了王參元的人品才能,抨

擊了小人當?shù)?、積毀銷骨、社會積弊叢生的現(xiàn)實,揭示了制度抹殺人材這一嚴

峻的社會問題。

C.柳宗元慶祝的其實其實不是王參元家失火,而是慶祝王參元能夠因失火而得以

發(fā)揮才干,他的“賀”就是“吊”,是對王參元的欣慰和祝愿。

D.柳宗元作為唐朝古文運動的主將,重申文章要有思想,為社會服務(wù)。他的《捕蛇者說》就是典型的例子。而《賀》文除此以外,還浸透了“禍福相倚”等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

11.把文言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足下勤奉養(yǎng),樂朝夕,惟恬安無事是望也。(4分)

文:

2)乃今幸為天火之所滌蕩,凡眾之疑慮,舉為灰埃。(3分)

文:

3)其實出矣,是祝融回祿之相吾子也。(3分)

文:

(六)閱讀下邊的文言文。達成8—10題。

示季子懋修書張居正

汝幼而穎異,初學作文,便知路子,吾嘗以汝為千里駒。即相知諸公見者,亦皆動色相賀曰:“公之諸郎,此最初鳴者也?!蹦俗怨镉峡婆e今后,忽染一種狂氣,不量力而幕古,好矜己而自足.頓失邯鄲之步,遂至爬行而歸。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試,乃汝諸兄盛來勸我,謂不宜挫汝銳氣,不得已黽勉從之,竟致顛蹶。藝本不好,于人何尤?然吾竊自幸日:“天其或許欲厚積而鉅發(fā)之也。”又意汝必懲再敗之恥,而俯首以就矩鑊也。豈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頹。以汝為質(zhì)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長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聞汝整天閉門,手不釋書。乃其所造爾爾,是必志騖于高遠,而力疲于兼涉,所謂之楚而北行也!欲圖進步,豈不難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當世之軌轍,唯有絕世之才者能之,明興以來,亦不常有。吾昔天真考中,冒竊盛名,妄謂屈宋班馬,了不異人,區(qū)區(qū)一第,唾

手可得,乃棄其本業(yè),而馳騖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舊業(yè)已蕪。今追想當

時所為,適足以發(fā)笑而自點耳。甲辰下第,今后揣己量力,復(fù)尋前轍,晝作夜思,殫精畢力,幸虧藝成。然亦僅得一第止耳,猶未能掉鞅文場,奪標藝苑也。今汝

之才,未能勝余,乃不俯尋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豈不謬哉!

吾家以詩書起家,一世苦志勵行,所以貽則于后輩者,自謂不敢后于古

之世謇名德。固望汝等繼志繩武,益加光大,與伊巫之儔,并垂史冊耳!豈欲但

竊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誠愛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自輕自賤,而甘為轅下駒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問,吾自是亦不敢厚責于汝矣!但汝宜加沉思,毋甘自棄。假令才質(zhì)駑下,分不可以強;乃才可為而不為,誰之咎與!己則乖謬,而使諉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寫字一節(jié),吾呶呶諄諄者幾年矣,而落魄差訛,略好多變,斯亦命為之耶?區(qū)區(qū)小藝,豈磨以光陰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8.對以下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又意汝必懲再敗之恥懲:戒止B.一世苦志勵

行苦:勞累

C.所以貽則于后輩者則:家規(guī)D.固望汝等繼志繩武繩:繼承

9.以下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乃才可為而不為

②度我

至軍中,公乃人

B.①所渭之楚而北行也

②欲人之無惑也難

矣C.①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②爾其無忘乃

父之志

D.①吾嘗以汝為千里駒

②夫夷以近,則游

者眾

1O.以下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歸納,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本文是張居正寫給他最小的兒子的一封書信,幫助兒子總結(jié)科舉考試失敗的原由。

B.張居正認為兒子兩次科考失敗,都是因為眼好手低,貪多務(wù)得,使勁

不專的緣故。

C.張居正以自己走過來的經(jīng)驗教訓教育兒子,激勵兒子努力更正自己學習上的

弊端。

D.張居正認為兒子自幼聰慧且自傲自狂,慕古不可以便自輕自賤,實時勸勉能成

大器。11.把第1卷文言文閱讀資猜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今追想當時所為,適足以發(fā)笑而自點耳。(4分)譯文:(2)吾誠愛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自輕自賤,而甘為轅下駒也。(6

分)

文:

(七)閱讀下邊的文言文,達成9~13題。

戰(zhàn)國策目錄序曾鞏

劉向所定《戰(zhàn)國策》三十三篇,《崇文總目》稱第十一篇者闕。臣訪之士醫(yī)生家,始盡得其書,正其誤謬,而疑其不可以考者,今后《戰(zhàn)國策》三十三篇復(fù)完。

敘曰:向敘此書,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今后,謀詐用,而仁義之路塞,所以大亂”;其說既美矣。卒以謂“此書戰(zhàn)國之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不得否則”;則堪稱惑于流俗,而不篤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時,去周之初已數(shù)百歲,其舊法已亡,舊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獨明先王之道,以謂不可以改者,豈將強天下之主后輩之所不可認為哉?亦將因其所遇之時,所遭之變,而為當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變固殊,其法固異,而其為國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何嘗

不一樣樣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蓋法者,所以適變也,不用盡同;道者,所以立本

也,不可以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豈好為異論哉?能勿茍而已矣。

堪稱不惑于流俗而篤于自信者也。

戰(zhàn)國之游士則否則。不知道之可信,而樂于說之易合。其設(shè)心,注意,偷為全部之計而已。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zhàn)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卒至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時適變,為法不一樣樣,而考之無疵,用之無弊。故古之圣賢,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說之害正也,宜放而絕之。此書之不泯,其可乎?”對曰:“君子之

禁邪說也,固將明其說于天下,使當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以從,今后以禁,則齊;使后輩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認為,今后以戒,則明;豈必滅其籍哉?放而絕之,莫

善于是。是以孟子之書,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有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此書之作,則上繼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間,載其行事,固不可以得而廢也。”

此書有高誘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總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9.對以下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3分)A.《崇文總目》稱第十一篇者闕

B.豈將強天下之主今后輩之所不可認為哉

闕:傷害

強:逼迫

C.偷為全部之計而已

偷:

茍且

D.今后以禁,則齊

齊:一致

10.以下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為哪一項(3分)

A.二子乃獨明先王之道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B.亦將因其所遇之時、所遭之變而為當世之法因貴賓至藺相如門致歉C.蓋法者所以適變也,不用盡同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D.則此書之不泯,其可乎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11.以下各組句子中能分別表示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謀詐之術(shù)”見解的一組是(3分)

A.①故二子者守此,豈好為異論哉?

②及今后,謀詐用,而仁義之路塞,所以大亂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以不一

②故論作之便而諱其敗,言戰(zhàn)之善而蔽其患

C.①是以孟子之書,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有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

D.①惟先王之道,因時適變,為法不一樣樣,而考之無疵,用之無弊

②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

12.以下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3分)

A.從第二段能夠看出,劉向認識到了“謀詐”之害,但是他又為戰(zhàn)國時的謀士

們開脫,認為在當時局勢下,他們不可以夠不那么做。而作者不一樣樣意劉向的后一見解。B.第三段以孔孟為例,有力地否認了劉向“不得否則”的見解。孔孟與策士們生活于相同的年月,卻能說明先王的治國之道,看來其實不是非用“謀詐”之術(shù)不

可。

C.作者認為《戰(zhàn)國策》宣揚“謀詐”之術(shù),而邪說會危害正道,所以應(yīng)當把它

荒棄嚴禁;但考慮到它的史料特別豐富,又認為不可以夠毀掉。

D.作者只管與劉向建議相左,但仍舊能客觀地必然劉向的優(yōu)點,遺詞十分委宛,充分表現(xiàn)了對前代學者的敬愛。

13.把文言文閱讀資猜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能勿茍而已矣。堪稱不惑乎流俗而篤于自信者也。

文:

2)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也。

文:

3)放而絕之,莫善于是。

文:

(八)閱讀下邊的文言文,達成9~13題。

新雨山房記(明)宋濂

諸暨為紹興屬邑,與婺鄰。國初得婺時伐偽吳張氏①,對持未決,兵守諸暨界上。張氏恃諸暨為藩籬,乘間發(fā)兵侵掠,兩軍屠殺無虛時。故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

室,焚為瓦礫灰燼;竹樹花石,伐斷為樓櫓戈砲②樵薪之用。民懲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間,棄故址而不居。過者傷之。

今國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業(yè),吾意此中必有修飭室廬以復(fù)盛時之觀者,未之見。今年,邑士方伯修為余稱:其友張君仁杰,居諸暨北門以外,

舊居昔已毀。及兵靖事息,始辟址夷穢,創(chuàng)屋十余楹。旁植修竹數(shù)百,四時之花,環(huán)藝左右,琴床、酒爐、詩畫之具,咸列于室。仁杰未亂時稍有祿食,到現(xiàn)在郡縣

屢辟之,輒辭不赴,以文墨自娛,甚適,號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記之。

一室之廢興,為事甚微,然能夠占世之治亂、人之勞逸,非驀地也。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懼不可以夠保,雖有居室,寧暇完葺而知其安乎?糗糧芻茭③之需,叫號征逮者填于門,雖有花木之美、詩酒之娛,孰能樂之乎?今仁杰獲俯仰一室,以察時物之變,窮性情之安,果誰使然也?非上之人撥亂致治之功耶?

自古極治之時,賢且能者運于上,隴畝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然飫

飽歌乎④,秩然成文,成周盛時之詩是也。怎知今不若古之時耶?仁杰其試為之。

余改日南歸,駕小車過北門,求有竹之家而問焉。仁杰尚歌以發(fā)我,余當鼓缶而

和焉。

注:①吳張氏:元末張士誠舉兵抗元自立為吳王,后與朱元璋對峙。

②樓櫓:軍中所建用于眺望攻守的高臺。戈砲,此處泛指兵器。

③糗糧芻茭:借指軍需品。

④飫飽歌乎:飽足后歌嘯。

⑤歌以發(fā)我:歌嘯以引起我的興致。

9.對以下句子中加點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故諸暨被兵特甚被:遇到,遇到。

B.民懲其害,閃避深山大谷間懲:懲治、處罰。

C.始辟址夷穢,創(chuàng)屋十馀楹夷:除去、鋤去。

D.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懼不可以夠保殷:深重、酷烈。

10.以下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崇甍巨室,焚為瓦礫灰燼今年,邑士方伯修為余稱

B.琴床、酒爐、詩畫之具,咸列于室隴畝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

C.生民各安其業(yè)仁杰其試為之

D.求有竹之家而問焉余當鼓缶而和焉

11.以下句子編為四組,全都能證明張仁杰亂后“甚適”的一組是①未亂時稍有祿食②到現(xiàn)在郡縣屢辟之,輒辭不赴,以文墨自娛③號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記之④今仁杰獲俯仰一室,以察時物之變,窮性情之安⑤飫飽歌乎,秩然成文⑥仁杰尚歌以發(fā)我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④D.③⑤⑥12.以下對文章內(nèi)容的論述,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元末明初朱元璋與張士誠的強搶給百姓們帶來深重的災(zāi)害,當時經(jīng)過諸暨一帶的人都為之傷感。

B.張仁杰在易代今后不與新朝合作,拒絕了郡縣的征辟,情愿歸隱田園詩酒自娛以終天年。

C.作者認為小能夠喻大,透過一人一室的廢興盛衰,能看到社會的治亂和百姓的勞逸。

作者認為從古到今世之大治都是帝王賢臣撥亂之功,至于百姓但是相安升平,其實不理解天下治亂之由。

13.將文言文閱讀資猜中加線的三個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10分)(1)吾意此中必有修飭室廬以復(fù)盛時之觀者,未之見。

文:

2)旁植修竹數(shù)百,四時之花,環(huán)藝左右

文:

3)雖有居室,寧暇完葺而知其安乎?

文:

(九)閱讀下邊的文言文,達成5~9題

讓縣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有名之士,恐為國內(nèi)人之所見幾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成揚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忤諸常侍,認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今后,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nèi)自圖之:今后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回鄉(xiāng)里,于譙東五十里筑精含,欲秋夏念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貴賓來往之望,然不可以夠得如意。

后征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念封侯作征西將軍,然

后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與勁敵爭,倘

更加禍始。故汴水之戰(zhàn)數(shù)千,后還到揚州更募,亦復(fù)但是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領(lǐng)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shù)僭號于九江,下皆稱臣,豪門日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yù)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shù)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焙蠊掠嬊萜渌膶?,獲其人眾,遂使術(shù)窮亡解沮,發(fā)病而死.及至袁紹據(jù)河北,兵勢興隆,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

國,以義又身,足垂于后。幸虧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認為宗室,包藏好意,乍前乍卻,以觀世事,占有當州。孤復(fù)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責已

極,意望已過矣。今孤言此,若為自傲,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shè)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或許人見孤興隆,又性不信天數(shù)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推測,

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到現(xiàn)在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用室也?!墩撜Z》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堪稱至德矣?!狈蚰芤源笫滦∫?。音樂毅走趙,趙玉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今后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后嗣乎?”胡亥之殺

蒙恬也,恬曰:“自吾祖先及至后輩,積信于秦三世矣己今臣將兵三十余萬,其

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祖先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

人書,何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致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堪稱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①共于三世矣。

(選自《古文鑒賞辭典》,有刪?。?/p>

【注】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

5.以下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解說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3分)

A.顧視同歲中顧:照料B.興舉義

兵舉:發(fā)動

C.妄相推測度:猜想D.昔樂毅走

趙走:投靠

6.以下各句中加點的“以”意義和用法與文中“夫能以大事小也”相同的一項為哪一項(3分)

A.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B.日削同爭,以

趨于亡

C.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也D.勞師以襲

遠.非所聞也

7.以下句子編為四組,全都表示曹操的理想高潔的一組是()(3分)

①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忤諸常侍

②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念封侯作征西將軍

③所以然者,兵多意盛,與勁敵爭,倘更加禍始

④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于后

⑤設(shè)使國家無有孤。滅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⑥孤每讀此二人書,何嘗不愴然流涕也

A.①④⑥B.③④⑤C.②④⑤

.②④⑥

8.以下各句中對文章的論述,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3分)

A.曹操表達自己開初只想做一個好郡守;世道紛亂,便想隱居鄉(xiāng)間,念書射獵;

后興兵征伐董卓,并且獲得了好多兵馬。

B.在文中曹操歷數(shù)自己的偉績,歷陳祖先行事,并以周公自況,聲明自己功功

業(yè)雖大,但無代漢自立之心。

C.在文中,作者提到每次閱讀相關(guān)樂毅和蒙恬的書,沒有不感人得悲傷哭泣的。

很真切地表示了自己忠于漢室的信心。

D.文章用樸素、暢快、沉穩(wěn)的語言直剖胸懷,絕不矯情作態(tài),故讀來平和感人。

充分顯干了一個優(yōu)秀的政治家及軍事家的過人膽識和非凡氣魄。

9.斷句、翻譯

1)用“/”給文中畫波濤線的句子斷句。(3分)

孤祖父以致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堪稱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于三世矣

2)請把上邊文言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①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

文:②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文:

(十)閱讀下邊的文言文,達成11—14題。

答呂翌隱士書

韓愈

愈白:惠書責以不可以夠如信陵執(zhí)轡者。夫信陵,戰(zhàn)國公子,欲以取士陣容傾天下而然耳。如仆者,自度若世無孔子,不妥在弟子之列。以吾子始自山出,有樸茂之盛情,恐未礱磨以世事。又自周后文弊,百子為書,各自名家,亂賢人之宗,后生習傳,雜而不貫,故設(shè)問以觀吾子。其已成熟乎,將認為友也;其未成熟乎,將以講去其非而趨是耳。不如六國公子有市于道者也。

方今日下入仕,惟以進士、明經(jīng)及及卿醫(yī)生之世耳。其人率皆習熟時俗,工于語言,識形勢,善候人想法。故天下靡靡,日入于衰壞,恐不復(fù)振起。務(wù)欲進足下趨死不論利害去就之人于朝,以爭救之耳;非謂現(xiàn)在公卿間無足下輩文學知識也。不得以信陵比。

然足下衣破衣,系麻鞋,率然叩吾門;吾待足下,雖未盡賓主之道,不可以謂沒心者。足下行天下,得此于人益寡。乃遂能責不足于我,此真摯仆所汲汲求者。議

雖未中節(jié),其不肯阿曲以事人灼灼明矣。方將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聽仆之所為,少安無躁。愈頓首。

11.對以下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3分)

A.又自周后文弊

弊:衰壞

B.各自名家

名:

作動詞用,即“稱”意思

C.工于語言

工:

善于D.將以講去其非而趨是耳

12.以下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是:這樣

3分)

A.①以吾子始自山出

②以

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①其已成熟乎

②其孰

能譏之乎C.①方將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

D.①乃遂能責不足于我

②泉涓涓而始流

②今其智乃反

不可以夠及

13.對以下句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3分)

A.自度若世無孔子,不妥在弟子之列:自我權(quán)衡假如世上沒有孔子,就不該當

有學生擺列眼前,意為沒有資格招收學生教授學業(yè)。

B.不如六國公子有市于道者也:我不可以夠像六國時候那些貴族公子們那樣把道義

進行交易買賣,作者把自己與六國公子比較,重申自己交友收徒的目的在于傳習

賢人之道。

C.議雖未中節(jié),其不肯阿曲以事人者灼灼明矣:呂翌的談?wù)摴倘徊粔蜻m合,然

而能夠訓誡自己的缺失,已可證明不是阿意曲從之流。為此,作者才打算善待他、介紹他。

D.務(wù)欲進足下趨死不論利害去就之人于朝,以爭救之耳:我想要全力引進您這

樣能夠無所懼怕、不論個人得失和仁途進退的人到朝廷上去,來進行斗爭和挽救弊端罷了。所以可知,作者十分賞識那些擁有正直獨立人品的人,希望他們能夠改變政界鉆營吹拍、隨風靡倒的民風,來穩(wěn)準時局。

14.以下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3分)

A.這是寫給呂翌隱士的一封回信。隱士,處在山野之人,指隱士。唐朝不妥官

的知識分子自稱隱士的甚多。但是這位呂翌隱士想來仍是希望進入宦途的。從這

封信中看,呂翌以前往拜會過韓愈,當是有所干求的。

B.韓愈在古文運動中是以樂于提拔后進、團結(jié)同道有名的,曾和好多人建立師

生關(guān)系。本文最后作者說要呂翌放心等候,意為準備好好地招待他、介紹他,更可見這種光明正大的風采。

C.文中就呂翌的不正確見解進行深刻的分析,對腐敗的社會民風了嚴格的責備,鼎力地標舉了正直獨立的人品。辭正義嚴而語氣委宛誠心,頻頻抑揚而氣魄充分。D.文中對政界“善候人想法”固然深惡痛絕,但仍是可見作者在屢經(jīng)直言遭禍今后,銳氣激情大大衰減、大不如前。

15.請達成下邊兩題。(8分)

(1)把文言文閱讀資猜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①夫信陵,戰(zhàn)國公子,欲以取士陣容傾天下而然耳。

文:

②非謂現(xiàn)在公卿間是無足下輩文學知識也。

文:

(2)斜線(/)給下邊的文言文斷句。(2分)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但是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十一)閱讀下邊文言文,達成9—12題。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錦衣經(jīng)歷①上書詆宰執(zhí),宰執(zhí)深疾之。方力構(gòu)其罪,賴天子仁圣,特薄其譴,徙之塞上。當是時,君之直諫之名滿天下。

已而,君累然攜妻子,出家塞上。會宣、大數(shù)告警,而帥府以下,束手閉壘,以恣寇之出沒,不及飛一鏃以相抗。甚且及寇之退,則割中土之戰(zhàn)沒者、野行者之馘②認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常常而是,無所控吁。君既上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諸將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國家也,數(shù)哭泣欷,而以其所煩悶發(fā)之于詩歌文章,以泄其懷,即集中所載諸什是也。

君故以直諫為重于時,而其所著為詩歌文章,又多所譏刺,稍稍流傳,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構(gòu),而君之禍作矣。

君既沒,而中朝之士雖不敢訟其事,而一時閫寄③所相與讒君者,

尋且坐罪罷去。又不多,故宰執(zhí)之仇君者亦報罷。而君之門人給諫④俞君,于是裒⑤輯其一世所著若干卷,刻而傳之。而其子襄,來請予序之首簡。

茅子受讀而題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遺乎哉?孔子刪《詩》,自《小弁》之怨親,《巷伯》之刺讒而下,此間忠良、寡婦、幽人、懟士之什,

并列之為“風”,疏之為“雅”,不計其數(shù)。豈皆古之中聲也哉?然孔子不遽遺之者,特憫其人,矜其志。猶曰“發(fā)乎情,止乎禮義”,“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認為戒”焉耳。

君既沒,而國內(nèi)之薦紳醫(yī)生,到現(xiàn)在言及君,無不酸鼻而流涕。嗚呼!集中所載《鳴劍》、《籌邊》諸什,試令后之人讀之,其足以寒賊臣之膽,

而躍塞垣戰(zhàn)士之馬,而作之愾也固矣!改日國家采風者之使出而覽觀焉,其能遺之也乎?予謹識之。至于文詞之工不工,及當古作者之旨與否,非所以論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選自《古文觀止》

[注]①經(jīng)歷:掌管文牘的小官。②馘:guó,古代戰(zhàn)時割取的所殺仇家的耳朵。

③閫寄:指邊將領(lǐng)。④給諫:掌管諫諍、彈劾之官。⑤裒:póu,齊集。9.對以下句子加點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由錦衣經(jīng)歷上書詆宰執(zhí)詆:訓誡B.以恣寇之出沒恣:任憑C.然孔子不遽遺之者,特憫其人,矜其志矜:炫耀D.至于文詞之工與不工工:工巧10.以下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一樣樣的一組是()A.①而父之哭其子②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B.①而以其所煩悶發(fā)之于詩歌文章②不賂者以賂者喪C.①其能遺之也乎②其敦能譏之乎D.①于是裒輯其一世所著若干卷,刻而傳之②茅子受讀而題之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都能說明沈青霞是“古之志士之遺”的一組是()①賴天子仁圣,特薄其譴,徙之塞上②數(shù)鳴咽欷歔,而以其所煩悶發(fā)之于詩歌文章③其所著為詩歌文章又多譏刺④君既沒,而一時閫寄所相與讒君者,尋且坐罪罷去⑤然孔子不遽遺之者,特憫其人,矜其志。⑥試令后之人讀之,其足以寒賊臣之膽A.①③⑤B.②③④C.④⑤⑥D(zhuǎn).②③⑥12.以下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歸納,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沈青霞先生敢于真諫,受人敬愛,后因反對宰相專權(quán)誤國而被誣陷致死,他

的譏刺時政的詩文也是他招禍的原由之一。

B.沈青霞被害死今后,固然朝中的官員不敢為他申冤,但當年傷害他的官員和

宰執(zhí)也因誣陷他被追查罪責而革職。

C.先生去世后,他的一個姓俞的學生才采集并整理先生一世著作的詩文若干卷,刻印成書,準備流傳它。

D.這篇前言,是為沈青霞的文集而作,倒是從沈青霞其人寫起,作者成功地掌握了論文中“知人論世”的原則,所以擁有激烈的感染力。

13.把文言文閱讀資猜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宰執(zhí)深疾之。方力構(gòu)其罪,賴天子仁圣,特薄其譴,徙之塞上。

文:

2)君故以直諫為重于時,而其所著為詩歌文章,又多所譏刺,稍稍流傳

文:

3)其足以寒賊臣之膽,而躍塞垣戰(zhàn)士之馬。

文:

(十二)閱讀下邊的文字,達成9-12題

教戰(zhàn)守策

蘇軾(有刪減)

夫當此生民之患果何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可以夠勞。此其患不見于今,而將見于改日。今不為之計,今后將有所不可以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以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zhàn)。秋冬之隙,致民野獵以講

武,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習于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于斬

刈殺伐之際而不懾。是以雖有響馬之變,而民不至于驚潰。及至后輩,用迂儒之

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jié),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數(shù)十年今后,甲兵頓弊,

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卒有響馬之警,則相與懼怕訛言,不戰(zhàn)而走。開元、天寶

之際,天下豈不大治?唯其民安于太平之樂,豢于游戲酒食之間,其剛心勇氣消

耗鈍辯,痿蹶而不復(fù)振。是以區(qū)區(qū)之祿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獸奔鳥竄,乞為

囚虜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且夫天下固存心外之患也。遇者見四方無事則認為變故無自而有此亦否則矣今國

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必然至于戰(zhàn)。戰(zhàn)者,必然之勢也,不先于我,則先于彼,不出于西,則出于北;所不可以知者,

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要免也。天下茍難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漸,使民于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則其為患必有不測。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可以夠勞,此臣所謂大患也。

臣欲使士醫(yī)生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jié);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shù)。每歲終則聚于郡府,如古都試之法,有輸贏,有獎懲;而行

之既久,則又以軍法從事。然議者必認為無故而動民,又撓以軍法,則民將不安;

而臣認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qū)之戰(zhàn)。夫無故而動民,雖有小恐,然孰與夫一旦之危哉?

今日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認為天下之知戰(zhàn)者惟我而已。如使老百姓皆習于兵,彼知有所故,則固已破其奸謀而折其驕氣。利害之際,豈不亦甚明歟?

9.對以下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夫當此生民之患果何在哉?果:終究

B.是以區(qū)區(qū)之祿山一出而乘之乘:趁著,趁(機)

C.天不茍難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漸漸:漸漸

D.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邀:挾制

10.以下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可以夠勞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B.今不為之計,今后將有所不可以救者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C.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木欣欣以向榮

D.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jié)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11.以下句子中能夠說明作者主張保持練兵原由的句子的是()

①今不為之計,今后將有所不可以救者

②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jié)

③則其為患必有不測

④使士醫(yī)生尊尚武勇,講習兵法

⑤戰(zhàn)者,必然之勢也

⑥無故而動民,又撓以軍法,則民將不安

A.①②⑥B.②④⑤C.③④⑥D(zhuǎn).①③⑤

12.以下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歸納,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文中作者舉出先王和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案例,從正反雙方面論證了太平時期也不可以荒棄武裝的見解。

B.作者認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勁敵早晚會有一戰(zhàn),所以主張要保持武裝力量。C.作者認為當有戰(zhàn)爭時會出現(xiàn)讓未受過訓練的百姓作戰(zhàn)的情況,所以應(yīng)當從現(xiàn)

在開始向各行業(yè)的人教授軍事知識,甚至是響馬,也要將他們收伏,傳給他們擊

戰(zhàn)技術(shù)。

D.依據(jù)作者的見解,當時的士兵欺辱百姓,驕傲刁悍,是因為他們自恃只有他

們懂得作戰(zhàn)。所以假如全國習兵,也能夠滅掉這些人的?猖狂氣派。

13.用“/”把第Ⅰ卷文言閱讀資猜中畫波濤線的句子斷句。(4分)

遇者見四方無事則認為變故無自而有此亦否則矣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

14.將以下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①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必然至于戰(zhàn)。(3分)

②夫無故而動民,雖有小恐,然孰與夫一旦之危哉?(3分)

(十三)閱讀下邊文言文,達成文后各題。

浣花溪記

明·鐘惺

出成都南門,左為萬里橋。西折纖秀長曲,所見如連環(huán)、如玦、如帶、如規(guī)、如鉤,色如鑒、如瑯玕、如綠沉瓜,窈然深碧、瀠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今后浣花有專名,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為青羊?qū)m,溪時遠時近。竹柏蒼然、隔岸陰沉者,盡溪,平望如薺。水木清華,神膚洞達。自宮以西,流匯而橋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縣,或所云“江從灌口來”是也。

人家住溪左,則溪蔽不時見;稍斷則復(fù)見溪。如是者數(shù)處,縛柴編竹,很有次序。橋盡,一亭樹道左,署曰“緣江路”。過此則武侯祠。祠前跨溪為板橋一,覆以

水檻,乃睹“浣花溪”題榜。過橋,一小洲橫斜插水間如梭,溪周之,非橋不通。置亭其上,題曰“百花潭水”。由此亭還,度橋過梵安寺,始為杜工部祠。像頗

清古,不用求肖,想當爾爾。石刻像一,附以本傳,何仁仲別駕署華陽時所為也。

碑皆不堪讀。

鐘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遠,東屯險奧,各不相襲。嚴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難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門一段奇耳。窮愁奔走猶能擇勝胸中暇整能夠應(yīng)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貞子時也。

時萬歷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頃之霽。使客游者,多由監(jiān)司郡邑招飲,冠蓋稠濁,磬折喧溢。迫暮趣歸。是日清晨,有時獨往。楚人鐘惺記。(選自《隱秀軒集》)

注:嚴公,指杜甫的摯友嚴武。

8.對以下句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適合的一項為哪一項()

A.水木清華,神膚洞達清華:安靜而絢爛

B.縛柴編竹,很有次序次序:整齊

C.不用求肖,想當爾爾爾爾:這樣

D.碑皆不堪讀不堪:不可以夠忍耐9.以下各項全都屬于鐘惺“耽林泉之趣”的一項為哪一項(

①色如鑒、如瑯玕、如綠沉瓜

②然必至草堂,

今后浣花有專名③盡溪,平望如薺

④流

匯而橋者三,相距各不半里⑤一小洲橫斜插水間如梭

⑥迫

暮趣歸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10.以下對文章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賞析,不適合的一項為哪一項()

A.文章斬釘截鐵,以微景入題,為讀者描繪了浣花溪雅致的一面,給人以清爽

俊爽之感。

B.文章描繪光景,善于抓住其特有形態(tài),有條不紊,歷歷如畫,寫景抒懷,結(jié)

合自然。

C.文章第二和第三段,為浣花溪記游的主體,文字安靜之妙,構(gòu)造詳略之勝,堪

稱佳構(gòu)。

D.文章結(jié)尾,作者入骨地嘲諷了那些冒充文雅的貴爵將相附庸文雅、熱中應(yīng)酬

的丑態(tài)。

11.用“/”為文中畫波濤線的句子斷句。(3分)

斷句:窮愁奔走猶能擇勝胸中暇整能夠應(yīng)世。

12.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7分)

(1)溪周之,非橋不通。

文:

2)嚴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難之于朋友大矣哉!

文:

(十四)閱讀下邊文言文,達成文后各題。

答吳充秀才書

歐陽修

前辱示書及文三篇,發(fā)而讀之,浩乎若千萬言之多,及少定而視焉,才數(shù)百言爾。非夫辭豐意雄,沛然有不可以御之勢,何以致此!然猶自患倀倀莫有開之使前者,此勤學之謙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時,仕不足榮于世,其毀譽不足輕重,氣力不足感人。世之欲假譽認為重,借力今后進者,奚取于修焉?尊長學精文雄,其施于時,又非待修譽而為重、力今后進者也。但是惠然見臨,如有所責,得非急于謀道,不擇其人而問焉者歟?

夫?qū)W者未始不為道,而至者鮮焉。非道之于人遠也,學者有所溺焉爾。蓋文之為言,難工而可喜,易悅而自足。世之學者常常溺之,一有工焉,則曰:“吾學足矣。”甚者至棄百事不對于心,曰:“吾文士也,職于文而已?!贝似渌灾轮r也。

昔孔子老而歸魯,六經(jīng)之作,數(shù)年之頃爾,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賢人之文雖不可以及,然大概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書,荀卿蓋亦晚而有作。若楊雄、王通,方勉焉以模語言,此道未足而強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見前生之文傳,認為學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謂整天不出于軒序,不可以夠縱橫高低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雖行乎天地,入于淵泉,無不之也。

尊長之文浩乎沛然,堪稱善矣。而又志于為道,猶自認為未廣,若不單焉,孟、

荀可至而不難也。修學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悅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勵修之少進焉。幸甚幸甚。修白。(略有刪減)

10.對以下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莫有開之使前者開:開導

B.修材不足用于時修:學習,自修

C.發(fā)而讀之發(fā):啟封,翻開

D.而至者鮮焉鮮:少,極少

11.以下各組虛詞意義和用法完滿相同的一組

是:

A.修學道而不至者

()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

B.又以勵修之少進焉

C.方勉焉以模語言

D.不甘于所悅而溺于所止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申之以孝悌之義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

12.對這篇文章內(nèi)容的歸納和分析不下正確的一項

是:()

A.本文主要論述了道與文的關(guān)系,兩者之間,道應(yīng)為先,主張文章應(yīng)當追求道。

B.歐陽修認為,學寫文章應(yīng)先學道,道理充分,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

C.歐陽修贊嘆吳充的文章“辭豐意雄,沛然有不可以御之勢”,可見他其實不反對

文采。

D.歐陽修主張要在實踐中“充道”,反對作家走開實質(zhì),在書齋里空談作文。

13.翻譯文中加橫線的句子。(9分,每題3分)

1)蓋文之為言,難工而可喜,易悅而自足。

文:

2)賢人之文雖不可以及,然大概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

文:

3)此足下所謂整天不出于軒序,不可以夠縱橫高低皆如意者,道未足也。

文:

14.作者在文中以孔子、孟子和楊雄、王通為例,意在證明什么樣的見解?請簡要述之。(3分)

答:

(十五)閱讀下邊的文言文,達成9—12題。

任將

曾鞏

(宋)太祖之置將也,隆之以恩,厚之以誠,富之以財,小其名而崇其勢,略其細而求其大,久其官而責其成。

每朝必命坐,賜給優(yōu)厚,撫而遣之。嘗令為郭進治第,悉用筒瓦①,有司言非親王、公主不得用之,上曰:“郭進控扼西山十余年,使我無北顧憂,我視進豈減子女耶?”趣作,無復(fù)言。此堪稱隆之以恩矣。

取董遵誨于仇讎,取姚內(nèi)斌于俘虜,皆用之不惑。郭進在西山,嘗有軍校訟其不

法。上曰:“進馭下嚴,是必罪人懼進法,欲誣進以自免也?!笔怪腥藞?zhí)以賜進,令詰而殺之。此堪稱厚之以誠矣。

西北邊軍市之租,多賜諸將,不問進出,常常賞賚又輒以千萬。李漢超守關(guān)南,屬州錢七八萬貫,悉以給與,又加賜賚。漢超猶私販榷場②,規(guī)免商筭③。有以事聞?wù)撸霞丛t漢超私物所在,悉免關(guān)征。故邊將皆養(yǎng)士足以得死力,用閑足以得敵情,以居則安,以動則勝,此堪稱富之以財矣。

李漢超、郭進皆終于察看使,所居但是巡檢使之名,終不以大將處之,然皆得以廉價從事。郭進在西山,上每遣守兵,必諭之曰:“汝等謹奉法,我猶赦汝,郭進殺汝矣?!逼浼俳柽@樣,故郭進所至,兵何嘗小衄④,此堪稱小其名而崇其勢矣。

夫?qū)欀蕴貏e之恩,則其感深;待之以丹心,則其志固;養(yǎng)之以關(guān)市之租,則其力足;小其名而不撓其權(quán),則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騁。略其過則材能進,久其任而功利悉,自古用將之術(shù),不易于是。太祖兼用之,內(nèi)則吳越閩海歲奉貢職,外則交州、高麗王請吏向化,而契丹修睦之使,數(shù)至于闕庭。拱挹指麾,而天下必然,不知封疆之憂,蓋太祖用將之術(shù)這樣,故養(yǎng)士少而蓄力多,操術(shù)簡而收功博也。

——《本朝政要策》

【注】①筒瓦:筒瓦一般用于殿、閣等建筑物。②榷場:征收專賣稅的交易場所。

③商筭:商業(yè)賦稅。④衄:失敗,受挫。

對以下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久其官而責其成

B.趣作,無復(fù)言

責:要求。

趣:通“促“,急,趕

快。

C.自古用將之術(shù),不易于是易:小看。

D.外則交州、高麗王請吏向化向化:接受教化。以下各組詞語中,加點的詞的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小其名而崇其勢古者榮華而名摩滅,不可以勝計

B.取姚內(nèi)斌于俘虜師不用賢于弟子

C.待之以丹心,則其志固王無異于百姓之認為王愛也

D.故邊將皆養(yǎng)士足以得死力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說笑以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下于宋太祖“任將“之術(shù)的一組是①嘗令為郭進治第,悉用筒瓦②嘗有軍校訟其非法③以居則安,以動則勝④使中人執(zhí)以賜進,令詰而殺之⑤漢超猶私販榷場,規(guī)免商筭⑥待之以丹心,則其志固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zhuǎn).②④⑤

以下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歸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宋太祖任用將領(lǐng),以恩情、誠心來感人將領(lǐng),恩賜邊關(guān)將領(lǐng)大批錢財,對將領(lǐng)的一些細節(jié)不予苛刻,使將領(lǐng)們悉心盡責為國效勞。

太祖以前命令為郭進建筑府第,郭進想要用筒瓦建房,相關(guān)官員認為郭進不是親王、公主,不得使用筒瓦建房,今后太祖說他對待郭進和自己子女相同,并敦促趕忙施工。

郭進駐扎在西山,軍紀嚴正。太祖常常假借郭進除去犯法的守兵,于是派遺這些守兵去西山,并且說:“我想赦免你們,但郭進要殺你們?!?/p>

D.李漢超駐守關(guān)南,所屬州郡租稅錢有七八萬貫,全部分給了手下士兵,其余還賜給士卒錢財。今后李漢超擅自開設(shè)征收專賣稅的交易市場,太祖知道后免征他的賦稅。

13.把閱讀資猜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進馭下嚴,是必罪人懼進法,欲誣進以自免也

文:

2)有以事聞?wù)?,上即詔漢超私物所在,悉免關(guān)征。

文:

3)蓋太祖用將之術(shù)這樣,故養(yǎng)士少而蓄力多,操術(shù)簡而收功博也

文:

(十六)閱讀下邊的文字,達成5—8題。

與元微之書①白居易

四月十晝夜,樂天白:

微之微之!不見足下邊已三年矣,不得足下書欲二年矣,人生幾何,離闊這樣?況以膠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進不得相合,退不可以夠相忘,牽攣乖隔②,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實為之,謂之何如!

仆初到潯陽時,有熊孺登來,得足下前年病甚時一札,云:危懾之際,不暇及他,

唯收數(shù)帙文章,封題其上曰:“改日送到白二十二郎,便請以代書?!北?微之于我也,其假如乎!又睹所寄聞仆左降詩云:“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

九江。彌留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贝司渌松胁豢梢月?,況仆心哉!到現(xiàn)在每吟,猶惻惻耳。

且置是事,略敘近懷。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載。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無恙。長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來。頃所牽念者,今悉置

在當前,得同寒暖饑飽,此一泰也。江州風候稍涼,地少瘴癘。湓魚頗肥,江酒極美。其余食品,多類北地。仆門內(nèi)之口雖好多,司馬之俸雖不多,量入儉用,亦可自給。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昨年秋始游廬山,到東西二林間香爐峰下,見云水泉石,勝絕第一,愛不可以夠舍。因置草堂,前有喬松十數(shù)株,修

竹千余竿。青蘿為墻援,白石為橋道,流水周于寒家,飛泉落于檐問,紅榴白蓮,羅生池砌。大概假如,不可以夠殫記。每一獨往,動彌旬日。一世所好者,盡在此中。不唯忘歸,能夠終老。此三泰也。計足下久不得仆書,必加憂望,今故錄三泰以先奉報,其余事況,條寫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書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筆,隨意亂書。封題之時,不

覺欲曙。舉頭但見山僧一兩人,或坐或睡。又聞山猿谷鳥,哀鳴啾啾。一世故人,去我萬里,瞥然塵念,此際暫生。余習③所牽,便成三韻云:“憶昔封書與君夜,金鑾殿后欲明日。今晚封書在哪處?廬山庵里曉燈前?;\鳥檻猿俱未死,人間相見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樂天頓首。

(選自《白氏長慶集》,有刪省)

[注]①唐憲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元微之,即元稹,為白居易好

友,當時被貶為通州司馬。②牽攣乖隔,指各有拘牽,不得相見。⑧余習,這里指作詩的習慣。

5.對以下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3分)A.人生幾何,離闊這樣?闊:寬廣B.形骸且健,方寸甚安方寸:指思路C.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來提挈:幫助D.大概假如,不可以夠殫記殫:盡,全

6.以下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微之于我也,其假如乎!若亡鄭而有利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B.且置是事,略敘近懷今后圖南,且適南冥也

C.因置草堂,前有喬松十數(shù)株,修竹千余竿項王改日因留沛公與飲

D.流水周于寒家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7.以下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歸納,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3分)

A.自居易與元稹友誼深沉,相互不分,卻相距遙遠,如處胡越。別久思切,所

以哀嘆人生苦短,未來不可以展望,命運無力改變,深感凄楚無奈。

B.白居易敘寫讀到元稹病危時寫給他的書信,吟誦元稹病中“聞君謫九江”時

所寫的詩作,這既表達了對元稹病況的擔憂,又表現(xiàn)了二人是患難相扶的知已。

C.自居易傾訴了貶官后的三泰:親人聚會,衣食自給,山川勝絕。將窘態(tài)生活

詩意化,既表現(xiàn)了隨遇而安的曠達情懷,也表現(xiàn)了生怕?lián)从选皯n望”的良苦專心。

D.白居易夜深不寐,贈詩元稹,過去昔之榮華反襯今日之墮落,以“籠鳥檻猿”

喻自己平和友遭貶的困頓處境,表現(xiàn)出宦海浮沉、相見無期的失落抑郁之情。

8.把文言文閱讀資猜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此句他人尚不可以聞,況仆心哉!

文:

頃所牽念者,今悉置在當前,得同寒暖饑飽

文:

計足下久不得仆書,必加憂望,今故錄三泰以先奉報

文:

(十七)閱讀下邊的文言文,達成10~12題。

送石昌言為北使引

蘇洵

昌言舉進士時,吾始數(shù)歲。未學也。憶與群兒戲先府君側(cè),昌言從旁取棗栗啖我;家居周邊,又以親戚故,甚狎。昌言舉進士,日有名。吾后漸長,亦稍知念書,學句讀、屬對、聲律,未成而廢。昌言聞吾廢學,雖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聞。吾日以壯大,乃能感悔,摧折復(fù)學。又數(shù)年,游京師,見昌言長安,相與勞問如一世歡。出文十數(shù)首,昌言甚喜稱善。吾晚學無師,雖日為文,中心自慚;及聞昌言說,乃頗自喜。今十余年,又來京師,而昌言官兩制①,乃為天子出使萬里以外刁悍不屈之虜庭,建大旆②,從騎數(shù)百,送車千乘,出都門,意氣慨然。自思為兒時,見昌言先府君旁,怎知其至此?

榮華不足怪,吾于昌言單獨有感也。大丈夫生不為將,得為使折沖口舌之間,足矣。以前彭任從富公使還,為我言曰:“既出境,宿驛亭,聞介馬③數(shù)萬騎馳過,劍槊相摩,終夜有聲,從者怛然失容。及明,視道上馬跡,尚心掉不自禁?!狈蔡斔造乓袊叨啻祟?,中國之人不測也。故或至于震懼而失辭,認為夷狄笑。嗚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頓,壯士健馬,皆匿不見,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無能為也。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睕r于夷狄?請認為贈。

注:①兩制:宋指翰林和中書兩部門。②大旆:大旗。③介馬:披甲的

戰(zhàn)馬。

10.對以下句子中加點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吾始數(shù)歲,未學也始:開始

B.又以親戚故,甚狎狎:親密

C.察其意甚恨恨:遺憾

D.說大人,則藐之藐:小看

11.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表現(xiàn)昌言關(guān)心后進和蘇洵折節(jié)向?qū)W的一組是

A.①昌言從旁取棗栗啖我②吾后漸長,亦稍知

念書B.①昌言舉進士,日有名

C.①雖不言,察其意甚恨

②相與勞問如一世歡

②乃能感悔,摧折復(fù)

學D.①出文十數(shù)首,昌言甚喜稱善

②雖日為文,中心自慚

12.以下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歸納,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本文是篇贈序,有臨別贈言的性質(zhì)。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出了對石昌言政界有為及出使虜庭的贊嘆。

B.作者在文中描繪了石昌言出使虜庭時出京的盛況,“從騎數(shù)百,送車千乘“,

顯現(xiàn)出對這種榮華排面的討厭。

C.文章前半部分重視表達了石昌言與作者家的淵源,及幾十年來他對作者學業(yè)

上的關(guān)心、激勵和影響,顯現(xiàn)出作者的感謝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屬欣慰之辭,借彭任隨富公出使的案例及孟子的言論,提示石昌言千萬不要被虜庭的氣派所惑而有辱使命。

13.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資猜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游京師,見昌言長安,相與勞問如一世歡。(4分)

譯:

大丈夫生不為將,得為使折沖口舌之間,足矣。(3分)譯:

凡虜所以炫耀中國者多此類,中國之人不測也。(3分)譯:

(十八)閱讀下邊的文言文,達成8~10題。

夜航船序

明·張岱

天下學問,惟夜航船中最難對付。蓋村夫俗子,其學問皆開初備辦,如瀛洲十八學士,云臺二十八將之類,稍差其姓名,輒掩口笑之。彼蓋不知十八學士、二十八將,雖失記其姓名,實無害于學問文理,而反謂參差一人,則可恥孰甚。故道聽涂說,只辨口頭數(shù)十個名氏,便為博學才子矣。

余因想吾八越,惟余姚民俗,后生小子,無不念書,及至二十無成,今后習為手藝。故凡百工賤業(yè),其《性理》、《鋼鑒》,皆全部爛熟,偶問及一事,則人名、官爵、年號、地方列舉之,何嘗少錯。學問之富,真是兩腳書廚,而其不利于文理考校,與彼胸無點黑之人無以異也。

或曰:“信這樣言,則祖先姓名總不用記憶矣。”余曰:“否則。姓名有不對于文理,不記不如,如八元、八愷、廚、俊、顧、及之類是也。有對于文理者,不可以不記,如四岳、三老、臧榖、徐夫人之類是也?!?/p>

昔有一和尚,與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夸夸而談,僧畏懾,拳足而寢。和尚聽

其語有漏洞,乃曰:“請問相公,澹臺滅明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是

兩個人?!鄙唬骸斑@等堯舜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自然是一個人!”僧乃笑曰:“這等提及來,且待小僧伸伸腳?!?/p>

余所記錄,皆眼前極淺陋之事,吾輩聊且記取,但勿使和尚伸腳則亦已矣。故即

命其名曰《夜航船》。

古劍陶庵老人張岱書。

8.對以下句子中加點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稍差其姓名,輒掩口笑之差:記錯,說錯

B.雖失記其姓名,實無害于學問文理害:傷害,阻截

C.信這樣言,則祖先姓名總不用記憶矣信:音訊,信息

D.眼前極淺陋之事,吾輩聊且記取聊:臨時,臨時

9.以下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余因想吾八越②因貴賓至藺相如門致歉

B.①反謂參差一人,則可恥孰甚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C.①而其不利于文理考校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D.①和尚聽其語有漏洞,乃曰②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10.以下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歸納,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文章開篇點了然寫作的背景,責備了當時流行的那種不的確際的學習民風,

從而提出了學問的識記要有所準備,要博學的見解。

B.文中說到“百工賤業(yè)”等,從某種程度上能夠看出張岱的思想中存在了必然

的限制性:小看勞感人民。

C.末段中,作者表達了一僧和一士同宿夜航船中的故事,形象地說明有些對于

文理方面的知識仍是需要記取的。

D.這是一篇妙不可以言的前言,寥寥數(shù)語,言簡意深,既交代了編書的目的,又

揭示了做學問的真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資猜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故道聽涂說,只辨口頭數(shù)十個名氏,便為博學才子矣。(3分)

文:

2)偶問及一事,則人名、官爵、年號、地方列舉之,何嘗少錯。(3分)

文:

3)士子夸夸而談,僧畏懾,拳足而寢。(4分)

文:

(十九)閱讀下邊文言文,達成11—14題。

書魏鄭公傳曾鞏

余觀太宗常屈己以從群臣之議,而魏鄭公之徒喜遭其時,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無不諫諍。雖其忠誠自至,亦得君而然也。則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稱賢主,而前生之君不及者,其淵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書存也。

夫君之使臣,與臣之事君者何?光明正大之道而已矣。光明正大之道,非滅

人言以掩己過,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以者也。又有甚不可以者:夫以諫諍為當掩,是以諫諍為非美也,則后輩誰復(fù)當諫諍乎?況前代之君有納諫之美,今后輩不見,則非唯失一時之公,又將使后輩之君謂前代無諫諍之事,是啟其怠且忌矣。太宗末

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漸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遼東之敗,而始恨鄭公不在世,何嘗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諫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

存之于書,何嘗掩焉。到現(xiàn)在稱太甲、成王為賢君,而伊尹、周公為良相者,以其書可見也。令當時削而棄之,成區(qū)區(qū)之小讓,則后輩何所據(jù)依而諫?又何以知其賢且良歟?桀、紂、幽、厲、始皇之亡,則其臣之諫詞無見焉。非其史之遺,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則諫諍之無傳,乃此數(shù)君之所以益暴其惡于后輩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為尊、親、賢者諱,與此戾矣?!狈颉洞呵铩分灾M者,惡也,納諫豈惡乎?“但是焚稿者非歟?”曰:焚稿者誰歟?非伊尹、周公為之也,近世取區(qū)區(qū)之小亮者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則?以焚其稿為掩君之過,而使后輩傳之,則是使后輩不見稿之是非,而必其過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豈愛其君之謂歟?

噫!以誠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萬世者,鄭公也。

11.對以下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余觀太宗常屈己以從群臣之議屈:委屈

B.取小亮以私其君私:偏袒,討好

C.而始恨鄭公不在世恨:惱恨

D.存之于書,何嘗掩焉不可以夠掩:掩飾12.以下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則思唐之所以治,太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