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道千秋-異彩紛呈異彩紛呈的篆、隸、楷、行、草書法藝術(shù)_第1頁
書道千秋-異彩紛呈異彩紛呈的篆、隸、楷、行、草書法藝術(shù)_第2頁
書道千秋-異彩紛呈異彩紛呈的篆、隸、楷、行、草書法藝術(shù)_第3頁
書道千秋-異彩紛呈異彩紛呈的篆、隸、楷、行、草書法藝術(shù)_第4頁
書道千秋-異彩紛呈異彩紛呈的篆、隸、楷、行、草書法藝術(sh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異彩紛呈的篆、隸、楷、行、草書法藝術(shù)我國書法演變經(jīng)過了漫長的歷史。文字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郭沫若認為:“彩陶和黑陶上的刻畫應(yīng)該就是漢字的原始階段。”書法藝術(shù)比較注重單字的點畫,用筆與結(jié)構(gòu),整體的行氣與章法,以及作品表現(xiàn)的氣韻和風神,而文字的意義內(nèi)容,有時則無關(guān)宏旨??墒?,另一方面,書法作品又不能僅由一些意義毫不相關(guān)的文字構(gòu)成,即便是二字榜書或題額,也必須要表達出一個特定意思。書法藝術(shù)并不難懂,但的確是比較抽象的,因為書法不像繪畫有具體的外形,而是由文字抽象的點畫線條,表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美。書家揮毫時,每由自然萬物中汲取各樣的美,囊括萬殊,裁成一相,化于筆端,融為書法。欣賞時又從書法作品中筆畫的動勢、結(jié)構(gòu)的氣象等,體會到書家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泉。所以,歷來書論書評多用自然景觀,人物情態(tài)來形容各家書法.如謂東晉王羲之楷書如陰陽四時,寒暑調(diào)暢,草行書如“清風出袖,明月人懷”;唐張旭書如“神虬騰霄,夏云出岫”;顏真卿書如“金剛瞋目,力士揮拳”;宋蘇軾書如“古槎怪石,怒龍噴浪”。這些不同形態(tài)的美,并來具象地呈現(xiàn)于紙上,而是透過書法讓人興起共鳴和聯(lián)想。由此共鳴中得到書法律動的聲音,看到書法蘊藏的物象。唐張懷瓘把書法藝術(shù)稱作“無聲之音,無形之相”,正是書法藝術(shù)抽象精神的所在。書法藝術(shù)淵源已久,自殷商甲骨文迄今3000余年,其間發(fā)展出不同的面貌和風格??偫ㄆ饋?,皆植根于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以時代風格而論,周、秦以前篆書獨尊,秦、漢時期隸書由萌芽、發(fā)展而至壘盛,西漢、三國、魏、晉、草、行,楷三體相繼而生,取代篆、隸而成為當代主要書體,書法五體至此大成。自南北朝以后,五體并行。隋、唐時期楷書最盛,諸家立宗開派,為后世楷模。盛唐以后,草書異峰突起,千變?nèi)f化,開創(chuàng)了草體的新局面。兩宋行書最優(yōu),神采發(fā)越,盡態(tài)極妍。元,明楷、行、草書并重,然以復(fù)古為宗,而氣勢已不及唐宋。清代中葉碑學興起,古文篆書頗為得勢,書風古茂峻奇,自出新意。縱觀歷代書家創(chuàng)作,篆、隸、楷、行、草,無論哪一種書體,都在于如何憑藉這些書體表現(xiàn)出個人獨特的思想情感與對自然萬物的審美感受,以使這些書體臻于更善更美的境界。書家的功績就在于在有限的書體中,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美感。各種書體都是書法藝術(shù)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構(gòu)成了異彩紛呈的各種書體美。下面就以這五種書體為基本線索,分述各體的淵源發(fā)展,及各代書家對同一書體的發(fā)展與闡釋,給抽象的書法藝術(shù),作一些系統(tǒng)具體的描述。1.圓轉(zhuǎn)勁健的篆書篆書在五種書體中起源最早,其中又因時間先后及文字結(jié)構(gòu)的繁簡,而有大篆小篆之別。大篆指由倉頡(黃帝時人)造字一直到小篆通行以前的古文字,小篆則是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將大篆的結(jié)構(gòu)省改,筆畫加以勻圓整齊而成的新體。在文獻記載中,大小篆每因書寫用途及書寫方面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名稱。例如“古文”是指秦以前手寫本書籍及簡冊中的字?!棒ξ摹笔侵艽謺笆肤ζ彼玫淖?,“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占卜文字,“金文”或曰“鐘鼎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石鼓文”則是刻在石鼓上的文字。古文、籀文、甲骨文、金文及石鼓文都屬大篆,以往能見到的古文與籀文,僅在漢代許慎所著《說文解字》與魏刻《三體石經(jīng)》中有所保留,但均屬摹寫,已不可信。近年出土大量戰(zhàn)國簡冊上朱書或墨書文字,字體與《說文解字》中所謂古籀頗為接近,為古文書體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史料。小篆主要字體見于秦代刻石,另外還有特殊應(yīng)用的字體,如“刻符”用于符節(jié)信物,“繆篆”用于印章,“署書”用于檢署,“殳書”用于兵器,“鳥蟲書”用于幡信,雖名稱各異,但均屬小篆。甲骨文(公元前13—前11世紀)甲骨文(圖1-14)是龜甲、獸骨文字的簡稱,為我國商代占卜文字,是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極少數(shù)用墨寫。甲骨文字形大小不一,分行布白自然,或疏落錯綜,或緊密嚴整,或放逸娟秀。刀法也有方圓肥瘦之別,隨字異形,純樸可愛。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fā)掘很多龜甲,據(jù)考證是3000多年前的遺物,已發(fā)現(xiàn)約l0萬片,已考釋出l000多字。在今天可知的漢字中,以甲骨文為最古,是我國起源甚早的一種書法形體。如果說6000年前西安半坡彩陶刻畫僅僅是具有”文字性質(zhì)的符號”的話,那么2000年以后產(chǎn)生的甲骨文則是一種很進步的、藝術(shù)水平很高的文字了,它為漢字的演進和書法藝術(shù)的發(fā)展開了先河。在結(jié)構(gòu)上,盡管甲骨文因骨片形狀大小各不相同,長短大小略無一致,但均衡感較強,章法與排布,疏朗嚴整,極為錯綜,較鐘鼎盤彝之類的款識,更覺精神爽朗。因為當時書寫的工具是刀筆和骨版,所以筆畫細瘦,方圓相間,且方筆居多,字形長方,而少輕重頓挫。其作圓形的,有如草書的“游絲體”,回環(huán)婉轉(zhuǎn),卓然天成,同一段文字大小不一,字的結(jié)構(gòu)也不定形,同一個字繁簡懸殊,異體字較多,反映了象形宇的特點?,F(xiàn)存甲骨文為商代武丁(約為公元前l(fā)238—前l(fā)l30年)至帝辛(約公元前1062—前l(fā)027年)之間將近300年的作品,就在這短短300年間,甲骨文風格幾經(jīng)變化,由初期的雄強宏偉,到束期的嚴密勻整,可知文字草創(chuàng)時期的書家,已經(jīng)開始在結(jié)構(gòu)與氣勢上力求變化,以期豐富書法的內(nèi)涵。甲骨文雖然是早在3000年前應(yīng)用的文字,但為人們知曉卻是近百年以內(nèi)的事。清代光緒年間,有學者在中藥店發(fā)現(xiàn)第一片甲骨,自此掀起研究甲骨文的熱潮。在清代書壇上,甲骨文的出現(xiàn),為當時風行的金石書法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而用毛筆書寫在紙上的甲骨文,由于工具材料的差別,與殷商甲骨文的趣韻亦頗有不同。清代甲骨文追摹殷商,筆觸力求樸拙,而書家在經(jīng)過用筆繁復(fù)的楷、行、草體訓(xùn)練后,再回頭來寫這種幾無變化的甲骨文,就難免流露雕琢痕跡,但行氣貫串,間隔整齊,較之殷商甲骨文的錯落有致,又別具一番韻味,特別是筆墨濃淡潤燥之趣,遠非殷商能及??偟恼f來,甲骨文精細嚴密,秀美沉著,古樸爛漫,是目前中國最古老的書法藝術(shù)。金文鑄刻在周代青銅器上的銘文均稱金文。據(jù)丁佛言《古籀補敘》說:“自鼎彝龜甲以至缽陶化布,傳形精拓,博搜遍覽,不下七八千種,此秦前文字也?!苯鹞闹饕ㄐ杏谖髦?,多見于周代的鐘鼎等銅器上,所以又稱“鐘鼎文”。古代銅器種類繁多,一般分禮器和樂器兩大類。禮器以鼎為最多,樂器以鐘為最多,因而人們把兩者作為一古銅器的總稱。西周的金文,風格豐富多樣,有凝重的,有恣放的,有質(zhì)樸隨意的,有雄奇嚴整的,以后日漸趨向純正。金文是商周時代的書體,因為書寫于國家重器上,字體力求嚴整莊重,絕無草率之筆。殷商周初的早期金文,筆面每每加描使肥,近于圖畫,非一筆寫成,行距雖不明顯,然氣勢甚為流暢。西周后期金文,齊犍嚴飭,加描的肥筆完全消失。字體長方,雖結(jié)構(gòu)仍有圖畫形狀,但筆畫線條均勻粗細一致。橫排直行,距離整齊劃一,通篇勻整優(yōu)美。東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產(chǎn)生出富有地方色彩、裝飾意味濃厚的金文。如南方楚地文字,字形狹長,纖細流利,表現(xiàn)出不同地域的書家對文字處理的差異。金文由甲骨文演變而來,同甲骨文形體比較接近,已考釋出來的有2000多字。因為古代銅器造型講究典雅、古樸,金文往往要與這種器物美相適應(yīng),所以金文的書寫形式,比甲骨文更考究,更美化,更具備書法藝術(shù)的特色。由于它是用筆寫在軟坯上而后鑄刻在銅器土的,所以比甲骨文筆畫粗肥豐滿,而且屈曲圓轉(zhuǎn),于環(huán)轉(zhuǎn)中略帶方勢,結(jié)體嚴整疏朗,字形也因物器不同而參差錯落。周厲王時期(約公元前11世紀—前841年)的《散氏盤》為西周后期的青銅器,上有銘習文357個字,是盤中銘文最長的一件。用筆豪放質(zhì)樸,醇厚圓潤;結(jié)字寄奇譎于純正,壯美多姿,是大篆范本之一。宣王時(公元前827—前782年)的《史頌鼎》為西周晚期金文成熟之作。布白密里有疏,疏里有密;行款左右相讓,字形大小不一,斜正相參,圓轉(zhuǎn)多姿;結(jié)構(gòu)自然,富于變化,韻律極美。大篆至此,已進入書法史之輝煌階段。宣王時的《毛公鼎》,是鐘鼎文的杰出作品,銘文長達497字,結(jié)構(gòu)長方,較《散氏盤》稍端正,筆意圓勁茂雋。氣象渾穆,是學習金文的范本。與之同期的(《虢季子白盤》圖1-15),書法頗具新意,形態(tài)方折舒展,筆畫密處勻整有緒,疏處寬適自然,疏密相映,甚有情致。總之,金文分布自然,氣度宏偉,樸茂雍容,古趣橫生,是書苑中開放較早的藝術(shù)之花。它至今不凋,書法家用金文寫出楹聯(lián)和條幅,古樸爛漫,引人喜愛。石鼓文戰(zhàn)國時期(約公元前384—前324年)。周代除鐘鼎外,尚有石刻《石鼓文》(圖1-16),迄今為我國第一批石刻瑰寶。書法工整勻稱,線條圓勁,圓不副規(guī),方不中矩;結(jié)字端正恣肆旁逸,婉麗通暢,為小篆之祖??涤袨檎f:“《石鼓文》如金鈿落地,芝草團云,不煩整裁,自有奇彩。”大篆又叫籀文或籀書,相傳為周宜王時太史籀所作,通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在甲骨文、金文基礎(chǔ)上,經(jīng)過整理而形成的一種書體。原太史籀所作大篆l5篇,保留在《說文解字》中的僅有200余字,真跡已不可見。籀文主要是秦國系統(tǒng)的文字,時代相當于春秋到戰(zhàn)國初年。如果將《說文》里的籀文和古器物上籀文相比,可看出籀文與石鼓文相同,其中有一部分和商代的金文相同。現(xiàn)在一般學者都把《石鼓文》看做大篆的代表作。它是秦襄公八年,即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秦襄公送周平王東遷后的記功刻石,像圓桌那么大的十個石饅頭,因形狀像鼓。故日“石鼓”,每一石上刻著一首四言詩,用篆文寫成,故稱“石鼓文”,內(nèi)容是歌詠泰國君游獵情況的,故又稱“獵碣”。《石鼓文》原出土于陜西寶雞附近的三疇原,所刻線條勻圓婉轉(zhuǎn),體態(tài)謹嚴,生動而有法度;橫豎排布行氣自然,如蟲食木,卓然天成;結(jié)構(gòu)趨于整齊,離開圖畫的原形更遠,顯得雄強深厚,端莊凝重而又意趣汪洋,同時初步打下了方塊字的基礎(chǔ)。張懷瓘贊美它說:“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之珠玉,飄之纓組?!表n愈的《石鼓歌》形容它如“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边@種流暢宏偉、古拙靜雅、凝重遒勁的書風,與傳為李斯所寫的《泰山刻石》頗為接近,被稱為。書苑鴻寶”,譽為“篆書之宗”。它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實用價值,給我們提供了一部古樸雄渾的大篆書法珍品,至今仍為廣大書法家與金石家所推崇。劉綱紀說:“大篆的產(chǎn)生,不但是古代的一次文字改革,同時也是書法藝術(shù)史上的一個創(chuàng)造,是一種新的書體美的創(chuàng)立?!比绻f在商周至戰(zhàn)國時期,書法主要通過與工藝品的結(jié)合才能成為藝術(shù)的話,那么到了秦代,就慢慢脫離那種“工藝美術(shù)裝飾而逐步發(fā)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shù)了”。金文中近似圖像的字形,在《石鼓文》中已大部絕跡,抽象的線條結(jié)構(gòu),是后來小篆結(jié)體省改的基礎(chǔ)。小篆張懷瓘《書斷》說:“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損大篆,異同籀文,謂之小篆,亦日秦篆?!毙∽谴笞膶ΨQ,又曰秦篆,是秦代統(tǒng)一文字以后的一種書體。它由大篆演變而來,把殷商以來的大篆,整理成為小篆,這是對幾千年以來文字發(fā)展的一個總結(jié)。秦丞相李斯,河南上蔡人,他不僅是秦朝的政治家,文學家,也是著名的書法家。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以后,到各地游覽,立石刻銘,歌功頌德,如《泰山刻石》、《瑯珂臺刻石》、《之罡刻石》、《嶧山刻石》(圖1-17)、《含稽刻石》等,相傳均為李斯所書,是小篆的標準樣本。李斯奉秦始皇之命,削繁就簡,創(chuàng)立小篆,書法豐勻,方圓妙絕,為小篆正宗。張懷瓘譽其書:“畫如鐵石,宇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庇仲澣眨骸袄罹齽?chuàng)法,神慮精微,鐵為肢體,虯作驂騑,江海淼漫,山岳巍巍,長風萬里,鸞鳳于飛?!崩钏股隉o可考,被誅于秦二世胡亥二年(公元前208年)?!短┥娇淌窞槔钏故止P,結(jié)構(gòu)謹嚴,筆畫秀勁圓健,秦篆神貌,可窺端倪。《嶧山碑》早毀于火,存世者為宋徐鉉所臨,故《泰山刻石》尤為可貴。秦詔版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下詔統(tǒng)一度量衡的詔文,章法比較隨意,結(jié)字奇正間出,不拘成法;用筆方折,挺勁有力。觀詔版,可見漢隸書雛形。漢朝隸書興起,成為日常應(yīng)用之通俗字體,篆書于是就成為在特別鄭重的場合,或特殊用途所采用的古體字了。例如石闕銘、鏡銘、封泥,印章及磚瓦文等。據(jù)文獻記載,漢時書家曹喜(章帝時人)工篆,與李斯體小異,尤善懸針垂露之法,可惜其書跡均已不存,未知面目如何。不過,由現(xiàn)存之石闕銘及碑額或能一窺曹喜風格,留存之漢篆大多混入隸書之方筆,或成為圖案化的美術(shù)字,僅石闕銘與少數(shù)碑額未失古風,然字形已由長變方,結(jié)構(gòu)不若秦篆嚴密,行筆拘迫,氣勢已遠不及商周秦代之雄奇,或因書家習于隸書的方拓渡磔,一旦收住筆鋒,書寫勻圓的篆書,就不大自然,這也與時代風氣有關(guān)。漢《袁安碑》(圖1-18)(永元四年,即公元92年),屬小篆體勢,書法結(jié)構(gòu)寬博,筆畫圓轉(zhuǎn)勁瘦,自成面目。三國時期,篆書使用情形與漢朝類似,但曹魏及孫吳的篆書碑,亦有自出新意之作。曹魏正始年間(240—248年)所立的《三體石經(jīng)》,是用古文(即大篆)、小篆與隸書三體,書寫《尚書》,《春秋左氏傳》等經(jīng),刊于石上。其中,古文筆畫或兩端尖銳、中腹粗肥,或頭圓重、尾尖細,與《說文》中的古文相近,與商周金文距離較遠。這種書體與晉、楚簡冊頗有淵源,只是在運筆方面變得較為刻板與形式化。石經(jīng)中小篆結(jié)體精密,惟豎筆皆出鋒,當與漢曹喜懸針篆有關(guān)。三國吳天璽元年(276年)所立《天發(fā)神讖碑》(圖1-19),是此期篆書成就最高之作。此碑相傳為大書家皇象所書?;氏?,字休明,廣陵江都人,章草最佳。此碑筆法甚奇,豎筆起筆方折,末端皆尖垂,狀如韭菜。史稱“倒韭篆”。橫畫起筆用隸書的方筆,收筆頓回無隸書的波拂,轉(zhuǎn)折方筆居多,偶爾摻以婉轉(zhuǎn)圓筆,字形近方,筆力沉穩(wěn)、氣勢雄強。篆書經(jīng)過西漢的沉寂,至此大放異彩,書論評此碑奇?zhèn)ン@世,頗有見地。其結(jié)體在篆隸之間,方嚴勁厲,筆力雄偉沉著,近人馬宗霍評曰:“吳之皇象書八分篆草,并馳妙稱,今所傳《天發(fā)神讖碑》,以秦隸之方,參用篆之圓,勢險而局寬,鋒廉而韻厚,將陷復(fù)出,若郁還伸。”魏晉南北朝流傳書跡以楷、行、草為大宗,篆書幾乎絕跡,僅于碑額與墓志蓋上可見。其書多于筆畫首尾加意勾挑,狀似鵠首龍爪,筆法已失篆意,僅結(jié)構(gòu)尚有篆書輪廓,實則已演化為純裝飾的美術(shù)字。唐朝可說是篆書的中興時期,自秦李斯、漢曹喜以后,再無專擅篆書的名家出現(xiàn)。直至唐始有殷仲容(高宗時人)、王通運(玄宗時人)、李陽冰(肅宗時人)等人,以篆書名世。其中李陽冰聲名最著,其代表作是《三墳記碑》(圖1-20)(大歷七年,即公元772年)。唐以后再至清初,寫篆多循陽冰之法。李陽冰,字少溫,趙郡人。書藝主要得法于《嶧山碑》,以瘦勁取勝,勁利豪爽,骨氣豐勻??涤袨橛小笆輨湃佟敝u。其篆書碑刻有多種面目,有字畫疏瘦近嶧山體者,有筆法諄勁的摩崖大字,亦有如蠶吐絲的鐵線篆體,其中摩崖大字變化開合,神氣雋永,較秦篆的淳古更多一分恢宏之氣。其中《嶧山碑》之篆體,對后世影響最大,勻整對稱,結(jié)構(gòu)完美,與唐楷頗有相通之處。五代宋初的書家,因研究古文字而長于作篆。如南唐徐鉉(917—992年)、徐鍇(920—974年)兄弟校注的《說文解字》,后周宋初郭忠恕(?—977年)校釋的《古文尚書》及所著《漢簡》等字學書,釋夢英(太宗時人)作的《偏旁字源》等,其本意都在對古文字的研究,故在篆法上多整理而少創(chuàng)新,其篆仍師法李陽冰,嚴謹勻整,工或不及唐,學則過之。元代篆書大致襲李陽冰傳統(tǒng)。多用于碑額、題記、引首或篇末年款,長篇篆書則多見于千字文。此期篆書書跡多為紙本,故筆觸細膩清楚自然,遠較元以前拓本篆書更為親切。趙孟頫、俞和、吾丘衍等均為元朝篆書名家。元篆雖不脫陽冰的勻整.但在筆法姿態(tài)上屢出新意,如筆畫起止處的提頓,長畫年時露飛白,清晰地透露出筆勢動態(tài),都是元以前篆書所未有的趣味,為明清篆書變化多端的風格開創(chuàng)了先河。明代篆書初仍循李陽冰、趙孟頫之風,惟在用筆氣勢上可表現(xiàn)個人獨特氣質(zhì)。號為“篆圣”的李陽冰,筆觸直率強勁,起筆收筆絕不刻意修飾,充分流露出他剛直的個性。明中葉以后,書家打破了篆書工整嚴密之風,如陳淳用筆帶有行草的放任隨意,文彭則采用了楷法的挑趯,至明末趙宦光,更進一步把草法的飛絲連筆帶入篆書,并以“草篆”聞名。這也是明代書家為篆書另辟蹊徑,努力求變的表現(xiàn)。漢代以來,篆書始終屈居書壇小宗。而唐以后,篆書傳統(tǒng)又一直以李陽冰為主流,發(fā)展上頗受限制,直至清代中葉才有改觀。乾嘉年間。盤石出土日多,摹拓流傳日廣,碑學因此興盛,學者都從商周彝器及秦漢豐碑來研究小學,書家受其影響,開始上溯商周金文、秦漢篆隸及北朝隋唐碑刻,作為學習對象,書法史上稱這一時期的書風為“碑學派”。篆書在碑學風氣帶動下,開始了空前蓬勃的發(fā)展。碑學派篆書大家首推鄧石如。鄧石如,名琰,號完白,更字頑伯,篆書(圖1-21)成就最高,法宗李斯、李陽冰,出入漢碑額,融入隸意。其書博大精深,奔放豪邁,一洗前人之習,開創(chuàng)篆書一代新風,影響深遠??涤袨檎f:“完自山人出,盡收古今之長,而結(jié)胎形成,于漢篆為多,遂能上掩千古,下開百代?!彼淖瓡蚱屏死铌柋晃秳蛘麑ΨQ,常于小處加以不規(guī)則的變化,并在運筆上摻以隸書飛揚的氣勢,字形活潑生動。元明篆書中常見的干筆飛白,在鄧氏作品中完全絕跡。相反地,鄧石如好用濃墨書篆,轉(zhuǎn)折提頓間每現(xiàn)暈染,篆書中呈現(xiàn)如此淋漓的墨趣,是前所未有的。有“金石僧”之稱的達受和尚,師法秦漢印章與磚文,行筆緩澀有力,重現(xiàn)古篆簡樸厚重的風格。清吳昌碩,初名俊卿,字倉石,安吉人,以臨《石鼓文》知名。其結(jié)體以左右上下參差取勢,單字各部組合每每出人意表,全以己意自運?!妒奈摹分?,在吳昌碩手中轉(zhuǎn)換成縱橫老辣,篆書到此又是一代風范。吳昌碩能書善畫,兼精篆刻,其書法樸茂雄健,凝重蒼老,出之以長形而來斜勢,獨具風格。尤工《石鼓文》,對海內(nèi)外影響很大。民國以來,篆書受吳氏影響甚深,用筆卻能自出新意。小篆的藝術(shù)特點是:藏鋒逆入,提筆運行,圓起圓收,轉(zhuǎn)角處均呈弧形,沒有外拓的筆鋒;結(jié)構(gòu)造型上還保留著因形立意的象形文字特征;體正勢圓,橫平豎直,左不見撇,右不見捺,基本組字的方法是用點、直、弧三者;筆畫粗細一致,對稱中有長短,均衡中有參差;獨立處有連貫,體勢上有互補,有圖案的裝飾美。由于年湮代遠,較難辨認,實用價值也小,但由于它具有裝飾的美和獨特的藝術(shù)性,仍不失為藝術(shù)園地里一束奇異的花朵,為書法家喜愛的書體之一。2.橫拓方折的隸書隸書在漢代是作為官定正體而廣泛通行的。但隸書的興起,可以追溯到秦,甚至更遠的戰(zhàn)國時代。湖北云夢地區(qū)的睡虎地就曾出土過戰(zhàn)國楚簡,其文字書寫體勢雖屬大篆,而筆勢已帶有很濃的隸意,并有明最的波磔??梢婋`書應(yīng)在大篆盛行的晚期,至秦代,隸書的雛形便在徒隸們中間廣泛流傳。因為它屬于俗書,不能登“大雅之堂”,只好在徒隸(當時辦公文的小官)中施行,所以取名“隸書”。秦初的隸書(圖1-22)由于快速潦草,呈現(xiàn)出許多方折的筆畫。方折散開的筆畫,寫起來比圓轉(zhuǎn)勾連的筆面方便得多,而圓轉(zhuǎn)勾連中的許多細節(jié),也就容易省略。這當日即是“俗”處和不標準處。最初由篆變隸時,恐怕就是從這些地方變化的,如《詔版》等。文字是人們表達思想、記錄語言的工具,當人們在頻繁使用這種工具時,總是以簡要便捷為好。所以,文字的演進總是由繁難日趨簡化,其書寫也是由遲緩日趨便捷,隸書便是這種演進過程的產(chǎn)物。隸書到了漢代,便在秦隸簡化便捷的基礎(chǔ)上,慢慢向漢代通行的正體字過渡。為了寫得更美些,才在主筆出鋒時,加上一個向上翹的動作,并在入筆時,取藏鋒逆轉(zhuǎn)之勢,造成一種“蠶頭”、“雁尾”之勢。到東漢隸書日臻成熟,尤其是桓、靈時期,已發(fā)展到精熟程度,字的形態(tài)端方勁挺,法度森嚴,雍容大度,風趣盎然,在書法史上形成一代風范。漢隸出現(xiàn)是書法史上一個轉(zhuǎn)折點,從此書法用筆表現(xiàn),不再拘于篆書之勻圓內(nèi)斂,而任由筆鋒波拂挑踢,毛筆特性逐漸顯露出來,最終發(fā)展出筆法復(fù)雜、毛筆功能發(fā)揮充分的楷書。隸書據(jù)史載是秦獄吏程邈所創(chuàng)。張懷瓘《書斷》說;“隸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為衛(wèi)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陽獄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圓而為書3000字,奏之,始皇喜之,用為御吏。以奏事繁多,篆字難成,乃用隸字,以為隸人佐書,故名隸書?!彪`書是由小篆省易快寫的一種便捷應(yīng)急字體,刨于秦,通行于漢。隸書與小篆在初期除用筆有所不同之外,結(jié)構(gòu)上并無大的差別。晉代衛(wèi)恒《書勢》云:“隸書者,篆之捷?!毖院喴赓W,一語中的。隸書風格多樣,異彩紛呈,僅就漢隸而論,就有以方見長,凌厲古樸;有長于圓筆,飄逸秀麗;有方圓兼?zhèn)?,結(jié)體端莊。向有秦篆漢隸之稱。漢隸的波、拂、提、頓與回鋒已非常清楚,前期渾厚,而后期逐漸流利。其代表佳作頻出,使東漢書壇放出燦爛的光芒。雄奇勁撥的《石門頌》(圖1-23),刻于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l48年),是漢代的大型摩崖石刻。筆勢瘦挺、意態(tài)恣肆,奇趣橫生,如長槍大戟,結(jié)字雄偉舒暢,曾被認為是篆書的用筆、隸書的結(jié)體、行書的意態(tài),為漢隸中的一朵奇葩;質(zhì)樸凝重的《乙瑛碑》,立于東漢桓帝永興元年(公元l53年)。此碑體勢工整,骨肉勻適,俊秀清麗,波磔分明,方正有度,是漢隸成熟時期杰作之一。清書法家何紹基曰:“橫翔捷出,開后來雋利一門,然肅穆之氣自在?!鼻蹇∈輨诺摹抖Y器碑》(圖1-24),立于東漢桓帝永壽二年(公元l56年)。此碑書法工整剛健,雋茂有致,其碑陰碑側(cè)的字則大小相同,方扁縱橫跌宕,與東漢的竹簡隸書相仿佛?!抖Y器碑》是漢隸藝術(shù)性很高的作品,刻工上乘,字數(shù)很多,為習漢隸入門的最佳碑刻。清代書法家對此碑非常重視,王澍說:“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狈絼藕裰氐摹鄂r于璜碑》,立于東漢靈帝延喜八年(公元165年)。此碑為近期出土文物,碑文較清晰,書法藝術(shù)較高。結(jié)字寬博豐厚,茂密嚴整;用筆方折,氣勢雄??;碑陰在嚴整中見恣肆,生動有致。被視為漢隸方碑流派的代表作。端正圓渾的《史晨碑》,立于東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l69年)。此碑有前后二碑,書風接近,是漢隸工整精細一路的代表。結(jié)構(gòu)謹嚴,神韻超逸,法意兩得。奇譎飄逸的《夏承碑》,立于東漢靈帝建寧三年(公元l70年)。此碑相傳為蔡邕所書,時有篆籀筆意,神采飛揚,骨氣古雅,形態(tài)奇譎,是漢隸中別具風格之作。秀麗婉約的《曹壘碑》(圖1-25),立于東漢靈帝中平二年(公元l85年)。此碑結(jié)體扁平勻整,清麗流暢,左右舒徐,逸致翩翩,用筆以圓筆為主,珠圓玉潤,在漢碑中自成一格。三國魏晉時代的隸書主要存于碑刻之中。此時隸書受楷書影響,結(jié)體由扁而方,筆法流利夸張.波磔刻意方銳尖起,造成一種力求完美卻失于呆板的格調(diào),漢隸的大方自然之風不復(fù)存在。南北朝時代隸書僅見于極少數(shù)石碑中,其字隸意趨少,楷意益多,有些字甚至完全以楷法寫成,隸書日趨衰微。唐隸存世不多,雖在書史記載中,唐代擅長隸書的名家頗多,但就現(xiàn)存書跡來看,書風并無出奇之處。如唐玄宗(685—762年)時的《石臺孝經(jīng)》、史惟則(玄宗時人)的《大智禪師碑》與徐浩(1703—1782年)的《圣德感應(yīng)頌》等,全為碑版。其書結(jié)字緊密,筆畫豐肥,波磔出鋒處有意勾起,橫畫起伏較大,豎畫起筆多用楷法的頓挫。通碑布局嚴整,字字雕琢,但體格凡庸,不及漢隸氣韻天成。宋代書法雖以行書為盛,書隸者也大有人在,惜絕少書跡流傳。但以當時風氣推斷,行草書的飛動流暢,必定對當時隸書有一定影響。北宋書家黃伯思(1079—1118年)的一則題跋,是留存至今極珍貴的宋隸資料。書中波磔的上揚挑起及楷法起筆,仍屬唐風;筆畫則由唐隸的豐肥變?yōu)殒鼓龋€條起伏富于節(jié)奏,干筆飛白各顯靈巧。通篇如行云流水,與行書聲息相通。元隸傳世的也不多見。大體書風優(yōu)雅,謹守古法。虞集(1272—1348年)被譽為元代古隸第一,其書溫文儒雅,筆法平實,極力收斂鋒芒,以求古意。俞和隸書結(jié)俸方整,筆法遠襲晉唐,細微處加以變化,如撇畫挑踢夸張成叉形,波法收筆帶章草的率意,橫畫輕重提頓,一如楷書,筆趣可佳。大抵自唐以來,隸書已摻有楷法及草意,漢隸的淳古難以再現(xiàn)。那種不再追求準確工整的書風,成為明清寫意隸書的先驅(qū)。明代隸書筆鋒的放任日趨明顯,大字隸題增多。金湜濱(1436—1480年)隸書引首,波磔起收重頓,狀若垂露,混合楷書橫收筆法,墨色濃淡燥潤相雜,干筆飛白加強運動筆勢,筆端起止毫不修飾,流露一種飄逸痛快的氣息。文徵明(1470—1559年)以小楷行草著名,篆隸亦佳。其隸書工整嚴謹,但起止轉(zhuǎn)折未免楷意,筆鋒收抬猶不脫時風。隸書自唐以后,筆法由橫漸縱,宋元至明清,用筆使轉(zhuǎn)渡磔日趨放逸,清隸在乾嘉以前,仍多襲元明之風,其間風格突出筆法獨特的有鄭簠(1622—1694年)和金農(nóng)(1689—1763年)。鄭簠隸法(圖1-26)全學漢碑,曾親至華北各地實地臨摹,于漢《曹全》、《史晨》二碑得力最深,兼有《曹全》的婀娜與《史晨》的圓融。其字結(jié)體匠心獨具,移步換形,每出人意表,筆法變化,引人入勝,隸中間摻草法。筆畫干濕方圓并用,行筆提頓輕快,蘊藏著一股跳躍的活力;通幅作品于沉穩(wěn)中兼有飛舞的妙態(tài),塑造出隸書的嶄新面貌,對后期清隸有較大影響。金農(nóng)書風(圖1-27)是初期清隸中風格獨特的一種。其書刻意摹仿碑刻中刀鋒利落的痕跡,筆法凝重,起止如斬釘截鐵,無出鋒亦無回鋒,但能以拙為妍,以重為巧,盡脫前人束縛.自辟蹊徑。不過,金農(nóng)書風影響不大,這是因為欲師其法,必須有深厚學養(yǎng)與書法基礎(chǔ),否則便易流于怪異。乾嘉以后,隸家首推碑學大師鄧石如。鄧氏平生臨寫《史晨》、《禮器》用功極勤,故其用筆,中鋒甚厚,書風中正平和,落落大方,氣勢逼人,隸書至此進入一個新的境界。鄧氏之后,又有伊秉綬(1754—1815年),以古拙隸風(圖1-28)擅名一時,其書不用波磔,純?nèi)」烹`之樸,識者以為他若鄧石如而不及其醇古。隸書在清代的發(fā)展是漢代以來的另一高峰,其間大家輩出,風格多變,為這一古老書體內(nèi)涵的晨拓,發(fā)揮了應(yīng)有的力量。綜上所述,隸書有以下特點:(1)扁平橫勢,左右分展,若雁展雙翅,有翩翩起舞之勢。篆楷多取縱勢,成正方或豎長方形,使筆畫縱向發(fā)屜;隸書則較扁,朝橫向發(fā)展,原因是隸書是從小篆基礎(chǔ)上演變而來,寫在竹簡上,為節(jié)約簡編,而把體勢壓扁,使簡面字數(shù)容易增多,更趨簡捷,左右兩面采取分勢,恰如“雁展雙翅”,如“八”字,左邊撇筆與右邊捺筆相呼應(yīng),形成隸字內(nèi)緊外松的結(jié)體。(2)起筆“蠶頭”,收筆“雁尾”。落筆藏鋒逆人,狀如蠶頭,收筆帶挑勢好比雁尾。隸書最大的特點是前加“蠶頭”,后加“雁尾”。把橫和捺的部分加以裝飾,形成波勢、捺腳,使隸字筆畫更富于變化。雁尾,亦寫為燕尾,以雁尾更為逼真。(3)變弧為直,變畫為點。清代劉熙載說:“隸形與篆形相反,隸意卻要與篆意相用,以峭激蘊紆徐(紆徐,屈曲、縈回、緩步貌),以倔強寓款婉,斯徵品量。不然,如撫劍疾視,適足以見其無能為耳。”隸書是由篆到楷的過渡書體,篆書中大量圓筆轉(zhuǎn)折變?yōu)橹本€轉(zhuǎn)折,在起止處發(fā)現(xiàn)了或圓或方的棱角,這就去掉了原來篆書的彎弧筆畫,由原來篆書僅有的點、直、弧三種筆畫,派生出隸書的八種筆畫和更多的變化筆畫,如點化為隸書點,豎直化為各利直,橫直化為各種橫,斜直化為各種提、撇和波捺。如:“永”變?yōu)椤肮痹僮優(yōu)椤坝馈薄H纭坝帧弊優(yōu)椤坝帧?,“川”變?yōu)椤按ā?,“共”變?yōu)椤肮病钡?,是書法形體演變中的一次飛躍和革命性的變化。我們從最能代表八個基本筆畫的“永”字也看出“篆,隸、楷”三種書體的不同點。如凡是篆字橫筆平直筆畫,隸書都是稍傾斜,篆字的點都極乎直,到隸書的點,變成各種有斜度的側(cè)點。另外,篆字中長畫變?yōu)辄c勢的,如“水”變?yōu)椤般摺?,“火”變?yōu)闄M四點,篆、隸寫法也有極大差別。(4)變圓為方,變連為斷。凡篆書中國、圖、回等字框,外框都是圓角“口”形,隸書都變成了“口”形,凡偏旁“纟”、“弓”在篆書中都是連筆,而隸書則寫為斷筆。(5)筆增提頓,畫有粗細。原來篆字只有橫面行筆,所以筆鋒保持一定粗細,隸字變?yōu)榭v橫交錯運動,增加了提筆與頓筆,使筆畫有粗有細,使毛筆增加了節(jié)奏感。(6)布列勻稱,平中寓奇。筆畫分布排列,要求勻稱,既平穩(wěn)統(tǒng)一又生動活潑。隸字筆畫與楷書不同,橫畫增挑,橫斜同提,左鉤圓轉(zhuǎn),右鉤變捺,既要求對稱又富有變化。隸字左右取分勢相對稱的排列,但不能理解為都是絕對的對稱,實際上是有對稱也有變化。如“灬”,“門”、“小”,這類字是絕對對稱的,而像“大”、“心”、“非”、“少”,是有對稱又有變化的。寫隸書的人認為,“雁不雙飛,蠶無二色”。在疊橫的挑腳上,也有對稱與變化的組合關(guān)系,如“佳”字,不能四個橫都出現(xiàn)挑腳,以最下一橫出挑為宜,這叫“雁不雙飛”,亦稱“字無二捺”。實際上在碑帖和應(yīng)用中,雙飛和連續(xù)出挑的情況很多.在非重復(fù)出現(xiàn)不可的情況下,要注意長短、肥瘦、輕重、大小的變化?!靶Q無二色”,是指起筆之蠶頭一般只有一個,而在碑帖中也有些微小的變化。3.端正莊重的楷書在有關(guān)楷書的記載中,有“王次仲所創(chuàng),鐘元常為祖”的說法。唐張懷瓘《書斷》說:“王愔(《文字志》作者)云:‘王次仲建初(漢章帝年號)中以隸草作楷法?!睙o名氏《宣和書譜》說:“上谷王次仲始以隸字作楷法。所謂楷書,即今之正書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西漢之末,隸字刻石,間雜正書,降及三國,鐘繇(元常)乃有《賀克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楷書,又稱真書或正書。楷書有楷模的意思。楷書結(jié)構(gòu)與筆法是融合篆、隸、行、草諸長而成。以筆法為例,由篆書的藏鋒、隸書的波磔、行草的勾連,歸納演變?yōu)榭钠?、捺、點、啄、鉤、挑;結(jié)體則折衷篆書的長與隸書的橫而為長方;結(jié)構(gòu)趨勢向字里集中,力求平穩(wěn),字形美觀易識,利于實用。所以楷書一出現(xiàn),即成為通行的標準字體??瑫男纬膳c行書大約同時,漢末紙簡書中,已有若干脫盡隸意、方正近楷的字體出現(xiàn)。而三國以后,楷書漸次流行,書家如魏鐘繇與東晉王羲之,并以楷書著稱。至南北朝法帖碑刻中,更各自發(fā)展出不同的風格。大致南書優(yōu)雅,北書雄強。漢末至隋,楷書尚處于發(fā)展演進階段,真正成熟有法式可循的楷書,初唐始告完成。唐楷融合南北書風,結(jié)體嚴整,筆法富于變化,凝重中含有秀潤。初唐四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大家顏真卿柳公權(quán),風范各異,為后世立下不同的典型,影響極為深遠。宋代楷書不若行書之盛,而楷書中又帶有行書的隨意與筆畫牽連。宋楷受顏真卿影響較多,結(jié)構(gòu)雖不及唐楷嚴謹,卻別有一種風味。元、明以后,楷書不脫晉、唐影響。雖不乏出色之作,而成就終不及前代。清中葉,金石大興,注入新的活力源泉,楷書又呈現(xiàn)出一番新的氣象。三國鐘繇是楷書發(fā)展史中第一位關(guān)鍵人物,史稱楷書之祖。他由隸書中脫出,讓楷書真正獨立成新的面貌。現(xiàn)在能見到的最早名家楷書書跡,就是鐘繇的幾件小楷帖,如《宣示表》(圖1-29、《薦季直表》等。這些法帖雖均為后代摹刻,但也保留了部分鐘法。其字結(jié)體略橫,仍有隸書遺意;筆畫結(jié)構(gòu)疏朗,顯得寬博雍容;用筆質(zhì)樸無華,天然高古。以其楷法去古未遠,故無后人的妍媚纖巧,幽深古雅,是楷書最早的典型。在楷書的發(fā)展中東晉人王羲之將兩晉士人那種疏逸的風神與瀟灑的姿致,自然地融人書法中,楷書遂由漢魏的古厚淵懿變?yōu)檠披惗饲f?,F(xiàn)存王羲之楷書書跡也如鐘繇一樣,全為摹刻法帖,其中以《樂毅論》最受推祟。羲之結(jié)字較鐘繇略緊,筆姿華美,點畫裁成,工妙至極,于鐘書的古樸之外,又開創(chuàng)了秀逸俊美的新典范。因此王羲之被后人譽為“書圣”。南北朝時期,楷書雙向發(fā)展:南朝承兩晉的風流蘊藉,書風多不出二王風范,能逾越羲之而自立者,唯以梁朝陶弘景(451—536年)為著。所書《瘞鶴銘》(圖1-30)為大字摩崖。因原石墜人江中,日久字已磨泑,但就殘存字跡看來,其書似欹實正,似縱實斂,與當時流行的二王書風頗有距離。北朝楷書方峻森嚴,茂密遒勁,與南方的流美書風不同。書跡以石刻為主,多見于碑刻摩崖、造像記和墓志上。此外,寫于紙帛上的經(jīng)文也是極為豐富的資料。北朝書法以方筆見長,以《高貞碑》為例,結(jié)構(gòu)端莊整齊,筆力率直勁健,鋒銳的筆勢,充分發(fā)揮了方筆的妙處。此碑可為北朝書法方正雋美的代表。南北朝末年,北書的雄強與南書的纖美逐漸混合;演至隋代唐初,終于成功地孕育出楷書最成熟的風格。隋代楷書仍以碑刻為主,書史謂隋書上承六朝,下啟三唐,歷經(jīng)不斷的洗煉與雕琢,南北書風的優(yōu)點均有保留,形成方勁渾樸、圓潤秀麗兼美的隋楷。隋楷結(jié)構(gòu)幾已無懈可擊,唯筆法上雖方圓并用,而橫畫收筆處時或略向上挑,仍殘存隸書的筆意。唐代歐、虞、顏、柳等大家出現(xiàn),楷書始完壘成熟。不僅結(jié)體完美,筆法兼善,且各家由不同個性而形成的種種風格,更是唐楷獨步書史的根本所在。歐陽詢楷書結(jié)體易方為長,精嚴緊結(jié),用筆干凈利落,方筆居多而內(nèi)含圓潤之意。由于結(jié)體長方,筆畫挺秀,表現(xiàn)出一種前所未有的險勁峻峭風格。初唐大家中,于歐陽詢的險峻之外,虞世南的遒媚獨樹典型。虞世南書,字形稍長,用筆則圓融含蓄,與歐陽詢之方峻各擅其妙。以轉(zhuǎn)角筆畫為例,歐字多方折,虞字則多圓轉(zhuǎn),筆下韻味不同,虞字的撇捺較長,顯得舒展婉媚。初唐歐、虞筆法承襲鐘、王及北碑,屬直率一路,行筆多不作頓挫回旋。至盛唐顏真卿出,筆法多變,充分發(fā)揮毛筆的特性。其用筆特點是圓筆藏鋒,圓筆使筆畫豐潤字形飽滿,藏鋒使筆的起承轉(zhuǎn)折頓挫增多。顏字中常見的“蠶頭雁尾”,就是起筆藏鋒重頓,捺筆頓挫后出鋒的結(jié)果。楷書至顏登峰造極,以后已無繼續(xù)發(fā)展的余地。宋初楷書大抵取法晉唐,以四大家為例,所書大字楷書幾乎全為顏法。不過,宋楷雖在筆法結(jié)字上循規(guī)蹈矩,但整個書風卻有它自己的獨特的韻味。繼法度嚴謹?shù)奶瓶?,宋楷呈現(xiàn)出一種自由率意的傾向,帶有幾分行書的瀟灑。南采張即之(1186—1263年)行筆輕重頓挫明顯,筆畫間常有飛絲相連,雖不及唐楷端嚴,但清勁穎秀,完全表現(xiàn)出來書的精神。南宋末年,楷書不重法度的情況日趨嚴重,書史有宋季書法無紀之評。因此,入元以后,遂有回歸晉、唐的復(fù)古運動產(chǎn)生。趙孟頫首倡其風,不獨力追晉、唐,且對古篆隸及章草有所鉆研。其楷書結(jié)字優(yōu)美,筆法純熟,晉、唐諸家筆法,皆涵泳其中。大宇風神朗朗,骨肉停勻,風格流美圓潤;小字則方銳妍媚,如花舞風中,云生眼底。歷代楷書墨跡中,以俊逸優(yōu)美取勝者,趙書為最。明初楷書仍不出趙孟頫風范,有“二沈”之稱的沈度(1357—1434年)、沈粲(1379—1453年)兄弟,對當時書風頗有影響。成祖稱沈度為明朝的王羲之,凡金版玉冊,敕書制造,均由沈度書之。這種書風遂成習尚,舉朝迭相模仿。沈度行筆圓熟,端雅婉麗。而習者因循成法,終演成僅具軀干內(nèi)乏精神之午祿字體,為日后館閣體之濫觴。明楷以小字為佳。二沈之外,明中葉,還有祝允明、文徵明。祝、文以性情相異,各自創(chuàng)造出其獨特風貌。祝書天真古勁,行筆圓融,風骨神似鐘繇;文書遒麗精絕,有羲之的溫純,然行筆多偏鋒,起筆稍尖,多露鋒芒。祝、文二人號為明書中興,由其楷書跡中最能透露這一氣象。晚期董其昌雖負盛名,但秀媚有余,勁健不足,難與祝、文并論。清初楷書,因為帝王的好惡,董其昌、趙孟頫書為世所重。乾嘉以后,金石小學風行,書壇亦然,楷書在這種風氣下,出現(xiàn)了新貌。碑學大家們的楷書自有其各自的特色。如鄧石如、趙之謙(1829—1884年)、伊秉綬等,風格都極為清新。晚清張裕釗(1823—1894年)書勁浩清拔,能化北碑為已用,在碑學派楷書中風格獨具。其書每多漲墨暈痕,不僅無傷其潔,反成特色。行書轉(zhuǎn)必提頓、落必含蓄,沉穩(wěn)扎實,得力于魏,晉碑刻,書史贊為“飽墨沉光,精氣內(nèi)斂”。民國以來,楷書方面的發(fā)展,雖無重大創(chuàng)新,但以歷代積累遺留下來的各種風格典范,足為書家楷模,楷書仍呈現(xiàn)出多彩多姿的格局。綜上所說,與行草相對而言,楷字端正工整,過去又稱真書、正書。除此之外,還有把楷書稱為“新隸”的,在當時是一種時尚,如羊欣在《采古來能書人名》中雜述晉王治。王珉能“隸行”,王羲之善“草隸”,王獻之善“隸橐”。這里提到的隸,實指真書而言??瑫鴤鳛橥醮沃偎?,實際是書體演進簡化的必然趨勢,以筆面痕跡看,是脫胎于隸書的方正、章草的簡便,而改變了其間架結(jié)構(gòu),經(jīng)過漢代醞釀,魏晉的創(chuàng)造,唐代加以發(fā)展而趨于成熟。漢《永壽瓦罐》、《熹平元年瓦瓶》(圖1-31)書寫簡便,隸書的蠶頭雁尾都沒有了。漢字形體演變過程,主要有三個階段,由商周古文字發(fā)展為篆書,又由篆書發(fā)展為隸書,再由隸書發(fā)展為楷書。這是漢字發(fā)展的主流,另外的兩個旁支就是隸書通行以后的草書,和楷書通行以后的行書。字體在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規(guī)整的字體只存在于鄭重的場合,在非鄭重的場合一般使用草率急就的字體。郭沫若說:“故篆書時代有草篆,隸書時代有草隸,楷書時代有行草。隸書是由草篆變成的,楷書是由草隸變成的,草率與規(guī)整化之間,辯證地互為影響?!蔽覀兛涮焖f的楷書,是由古隸的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簡捷脫化而來的。它和其他書體比較,都顯得筆畫平穩(wěn),點畫清晰,搭配勻稱,結(jié)體方正,通篇整齊。因此,初學書法,多由楷書入手,先打好基礎(chǔ)。楷書從字形大小可分為大楷、中楷和小楷三種。以風格上可分為兩個系統(tǒng):一是南北朝碑,其中以魏書最著名,簡稱“魏碑”;二是唐代碑刻,又稱唐楷。自唐代以后,大楷、中楷就幾乎沒有大家了。宋蘇東坡,雖在顏書基礎(chǔ)上又有自己的特點,但嚴格說不屬于規(guī)范的楷書,而有行書的味道。只有元代趙孟頫在楷書上是一位大家。小楷在楷書中比較特殊,從三國的鐘繇及二王,至唐、元、明都有大家。南北朝雖有小楷墓志,但風格屬魏碑范圍,與鐘、王體系小楷不同。所以,楷書可分魏碑、唐楷、小楷三個類型。魏碑是南北朝碑版的泛稱,是由隸變楷的過渡性書體。因楷書字體由隸書脫化演變而來,歷時較長,許多作品帶有隸書筆意,與唐楷風格迥異。它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品種繁多,風格多樣。中國書法有三個石刻高潮,東漢、南北朝、唐代,而傳世作品以南北朝石刻最多,計有三四千種。從體格上說有摩崖、豐碑、造像、墓志,且大、中,小兼?zhèn)洹6枪抛緲忝凶`遺意。魏碑書法多具樸拙之趣,篆隸體勢與筆意十分濃厚,這種天真野逸情調(diào)是唐碑所不及的。三是刀味石趣,率真野逸。魏碑與漢碑、唐碑不同的是,魏碑中有不少作品刻刀粗劣,不像漢碑、唐碑那樣講究。這固然使作品顯得草率粗劣,但卻使作品增加了刀刻味道,加之刀口的漫漶殘損,增加了魏碑率真野逸、粗獷奇矯的風致。魏碑在清代以前,頗受冷落,自清代碑學興盛,才為書壇所重??涤袨樵凇稄V藝舟雙楫·尊碑》中指出:“今日欲尊帖學,則翻之已壞,不得不尊碑;欲尊唐碑,則磨之已壞,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筆畫完好,精神流露,易于臨摹,一也;可以考隸楷之變,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結(jié)構(gòu),宋尚意態(tài),六朝碑各體畢備,四也;筆法舒長刻入,雄奇角出,理接不暇,實為唐、宋之所無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康有為“卑唐”觀點雖然欠妥,但他充分肯定魏碑的優(yōu)點,則應(yīng)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唐代是書家輩出、楷書發(fā)展和趨于成熟的時代。初唐有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薛稷,繼后有張旭、顏真卿、懷素等,他們擅一代書法藝術(shù)之所長。又各具不同的藝術(shù)風格,他們之間有繼承又有發(fā)展,確立了不同的筆體面貌,出現(xiàn)了唐楷的燦爛星座,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書法藝術(shù)遺產(chǎn)。由于楷書在用筆方法、筆畫形態(tài)及間架結(jié)構(gòu)上,于大同中又各有所異,在體態(tài)風格上也有不同,因此過去就有所謂“歐勁、顏筋、柳骨,趙體肉”的評論?,F(xiàn)就我們所熟知的顏、柳,歐、趙(元代趙孟頫)四大家,說明他們字體的各自特點。歐陽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書宗二王,字體嚴整,用筆剛健,險勁刻厲,寓險絕于方正之中,成一家體。據(jù)《唐書》本傳記載:“詢初效王羲之書,后險勁過之,因自名其體。尺牘所傳,人以為法?!币噪U勁二字,可概括歐書的特色。乍看,歐書筆力強固,結(jié)構(gòu)平實穩(wěn)重,規(guī)矩森嚴,仔細體察,穩(wěn)固平實中寓有險勁峻峭的變化,字形斜長,因筆畫的繁簡隨勢安排。長短大小不一,并不板滯;筆畫橫平豎直,起收多用逆筆回鋒,顯得斬釘截鐵;豎彎鉤是向右上角順筆斜出,不同一般趯鉤形式,含有明顯的隸書筆意;寫“戈”取勢特長,且弧度較小,三點水與眾不同,第一點作向左的斜撇,第二點作上鈍下銳的直撇,第三筆用挑筆,都是歐書的顯著特點。其代表作有《九成宮醴泉銘》(圖1-32)。張懷瓘評曰:“森森焉若武庫矛戟,風神嚴于智永,潤色寡于世南?!鳖佌媲?708—784年),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