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閱讀非傳記類_第1頁
高中文言閱讀非傳記類_第2頁
高中文言閱讀非傳記類_第3頁
高中文言閱讀非傳記類_第4頁
高中文言閱讀非傳記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非傳記類)【考查要點】一、理解B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二、分析綜合C1.篩選文中的信息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要點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要點解說】所謂“常見實詞”,主要是常用詞與次常用詞,這是從詞在運用中出現頻率的角度來講的。而從詞義上看,這里所說的常見實詞又應當是古今詞義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的那一部分。凡中學教學中不止一次出現過的古今詞義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的實詞都應當算作考查內容的常見實詞;當然,也還應當包括一些中學生尚未直接接觸到的而傳世名篇中卻經常出現的實詞。所謂“在文中的含義”,實際上就是指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由于文言實詞絕大部分具有多義性,因而要確定某個實詞在特定的語境中究竟表示哪一個義項,這也就是一種能力。需要特別注意文言實詞的特殊用法及其與現代漢語的差異現象。文言實詞的考查常常是對某個實詞提供四種解釋,要求選出正確答案。或是對四個實詞分別進行解釋,要求選出正確的一項或錯誤的一項。要點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要點解說】值得注意的地方有兩點:一是“常見文言虛詞”,二是“在文中的用法”,兩者都是對考查范圍進行的限定。高考中對常見文言虛詞用法的理解,是指在閱讀材料中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釋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憑空地去歷數哪些個常見文言虛詞具有哪些種用法?!霸谖闹械挠梅ā笔窍鄬τ谠谠~典中的用法而言的,這里大致表現為常見用法。所謂“用法”,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虛詞的詞性,二是虛詞的語法作用,三是虛詞與現代漢語的對應關系。值得注意的,高考《考試大綱》雖然規(guī)定了考查18個虛詞,但從近年各省市考題出現的虛詞情況看,有的省市的命題是超出18個虛詞范圍的。因此,我們在學習文言文虛詞的時候,還不能只局限在18個虛詞內,也要適當擴大一些范圍。要點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要點解說】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包括以下要點: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安煌木涫胶陀梅ā卑瑑蓪右馑迹旱谝?,“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謂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省略句以及文言文的固定句式。第二,“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詞類的活用。在詞語的“用法”上,文言更靈活,一詞兼幾類的情況非常普遍,臨時活用的情況也很多,這就造成了較為復雜的句子構成形式。主要的形式有名詞的活用、形容詞的話用、動詞的活用。了解這些特殊句式與用法,是指能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具有理解與辨別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去抽象記憶到底有哪些種特殊句式與用法,以及它們的具體情況如何。這里的不同用法指詞類活用和句法一樣都屬于語法范疇。同現代漢語相比,文言文的語法并沒有太大不同,但畢竟有一定的差別。我們可以將這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限定在古今語法相異的主要方面。要點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及斷句【要點解說】本要點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確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譯成現代漢語”?!罢_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基本包括三層次:一是能讀通、讀懂,能夠概括其主要內容或含義;二是能夠理解分句之間、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三是能夠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胺g成現代漢語”,從2002年起,由客觀性試題變?yōu)橹饔^性試題,要求將文言文直接翻譯成現代漢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文言語句翻譯題成為??肌⒈乜純热?,其分值也在逐年上升,因此,我們必須“取法于課內,積累于課外”。文言文斷句,是考查考生誦讀文言文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特別是對文言文語句的翻譯和理解。近幾年許多省份都考查了文言文斷句。由此看來,文言文斷句在今后的高考中將成為新的增長點,將有許多省份步入對文言文斷句的考查,因此,在復習中,文言文斷句不可忽視。要點5:篩選文中的信息【要點解說】“篩選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讀懂原文的基礎上,能夠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和歸納,準確把握文中所寫的人、事、情、理、言、時、地等主要信息,從而對試題提供的選項信息進行辨析和判斷,或者根據試題要求對有關信息進行提煉表述。這一考點考查的范圍比較廣,文段中的有關詞句、文段的層次結構、語言技巧,都可以成為篩選的信息對象,近年來高考試題涉及提取的信息內容主要是:(1)表現人物行為舉止特點的信息;(2)表現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張的特點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和聰明才智的信息;(4)展現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疾榈幕绢}型是客觀選擇題型??疾榭忌鷮δ骋环矫婢C合信息進行篩選和辨識的能力,這是高考考查的主導題型;從閱讀材料中選出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要求選出符合某一方面信息的選項,這是高考的輔助題型。要點6: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疽c解說】“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閱讀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它要求全面準確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并對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論述道理進行綜合性分析、判斷,進而推理概括??疾闀r,一般涉及某個論點的依據、某種現象的內在本質、某件事發(fā)生的原因及其發(fā)展所導致的結果、某個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故應用性、綜合性較強?!胺治龈爬ㄗ髡咴谖闹械挠^點態(tài)度”本考點要求依據文章有關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觀點。分析時,要從選文的情理入手,透過一事、一言、一行去窺探人物的思想品質,透過作者對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貶好惡,去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態(tài)度觀點。需要強調的是,這種題型是要求考生分析概括在敘述某一件事或說明某一道理時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單純地分析所敘述的事件或所說明的道理本身的具體內容。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感情傾向有時較直露,有時含蓄,因此,要在分析歸納原文有關內容的基礎上,抽象出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并加以“概括”?!久麕熃忸}指南】一、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1.一詞多義【解題指南】一詞多義,即一個詞具有多種含義,乃至屬于不同詞類。要盡可能地掌握詞的各種義項,就必須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假借義的知識。詞義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規(guī)律的,后起義往往是以原有義為基礎擴展衍生的,與原有義有著直接或間接的意義聯系。詞的本義是最初造字時表示的意義,引申義是由本義引申出來的意義,比喻義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詞義,假借義是借用作另外一個同音的詞的意義?!纠}】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書博雞者事(節(jié)選)(明)高啟博雞者袁①人,素無賴,不事產業(yè),日抱雞呼少年博市中,任氣好斗,諸為里俠者皆下之。元至正間,袁有守多惠政,民甚愛之。部使者威,新貴,將按郡至袁。守自負年德,易之,聞其至,笑曰:“臧氏之子②也。”或以告藏,藏怒,欲中守法。會袁有豪民嘗受守杖,知使者意守,即誣守納已賕。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袁人大憤,然未有以報也。一日,博雞者遨于市。眾知有為,因讓之曰:“若素名勇,徒能藉貧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贊,誣去賢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誠丈夫,不能為使君一奮臂耶?”博雞者曰:“諾!”即入閣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數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華衣乘馬,從群奴而馳。博雞者直前捽下提毆之。奴驚,各亡去。乃豪民褫衣自衣,復自策其馬,麾眾擁豪民尾馬前,反接,徇諸市,使自呼曰:“為民誣太守者視此!”一步一呼,不呼則杖其背,盡創(chuàng)?!漳海梁烂竦陂T,捽使跪,數之日:“若為民不自謹,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為怨望!又投間蔑污使君,使罷。汝罪宜死。今姑貸汝,后不善自改,且復妄言,我當焚汝廬,汝家矣!”豪民氣盡,以額叩地,謝不敢。乃釋之。博雞者因告眾曰:“是足以報使君未耶?”眾曰:“若所為誡快,然使君冤來白,猶無益也?!辈╇u者曰:“然?!奔催B楮為巨幅,廣二丈,大書一“屈”字,以兩竿夾揭之,走訴行御史臺。臺臣弗為理。乃與其徒日張“屈”字游金陵市中。臺臣慚,追受其牒,為復守官而黜藏使者。方是時,博雞者以義聞東南。【注】①袁:袁州路,在今江西宜春一帶。②臧氏之子:語出《孟子·梁惠王下》,指魯平公寵臣臧倉,曾阻止平公見孟子。③嗛(xián):懷恨。④褫(ch?)剝去。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守自負年德,易之易:看不起B(yǎng).若誠丈夫,不能為使君一奮臂耶誠:果真C.至豪民第門,捽使跪,數之曰數:責備D.今姑貸汝貸:借給2.詞類活用【解題指南】在古代漢語里,某類詞具有某種詞性以及它們在句子中的作用,一般都是固定的,但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卻可以靈活運用,從而使某類詞臨時具有另一類詞的語法功能。詞的這種臨時的靈活運用的現象,叫做詞類活用?;钣门c兼類不同,前者是臨時的,后者是固定的。古代漢語里的詞類活用現象主要有:(1)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2)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3)名詞用如動詞,(4)名詞用如狀語。【名師點睛】在古代漢語里,某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例如:“虎不勝怒,蹄之?!?《黔之驢》)這個句子中的“蹄”,本是名詞,這里臨時用作動詞,作謂語。這種現象叫詞類的活用。古代漢語里的詞類活用現象主要有:⑴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在一般情況下,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是由主語直接發(fā)出的。例如:“諜報敵騎至”,“報”是“諜”發(fā)出的;“至”是“敵騎”發(fā)出的。但在使動用法中,主語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動作行為的直接發(fā)出者,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發(fā)出,主語只是使賓語發(fā)出這種動作行為,含有主語“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說》“君將哀而生之乎?”動詞“生”不是主語“君”直接發(fā)出的,而是賓語“之”直接發(fā)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形容詞用作謂語,是描寫事物是什么樣子,構成描寫句。例如:“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毙稳菰~“尊”和“厚”的后面都不帶賓語,這是形容詞的一般用法。如果形容詞的后面帶上賓語,那么這個形容就活用作動詞。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后,是使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和狀態(tài),這種現象叫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例如:“今媼尊長安君之位?!毙稳菰~“尊”的后面帶有賓語“長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長安君的地位尊貴”。名詞用作使動的例子不普遍。名詞本來是不能帶賓語的,名詞用作動詞帶賓語,表示使動,含有主語“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例如:先破秦入成陽者王之。(《史記·項羽本記》)“王之”的“王”本是名詞,在這里是活用為動詞,后面還帶有代詞賓語“之”,意思是“使之成為王”。⑵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所謂意動用法,就是“認為(或以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這種用法只限于形容詞或名詞的活用,動詞本身沒有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認為賓語具有這個活用形容詞的性狀,賓語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這種性狀,只是一種主觀的認為。例如:刺史顏證奇之。(《童區(qū)寄傳》)“奇之”是以為奇特。名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把賓語看作這個活用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種主觀認為。例如:孟嘗君客我。(《戰(zhàn)國策·齊策》)“客我”是以我為客。⑶名詞用如動詞在文言里,名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而靈活運用,臨時被用如動詞,這種情況比較普遍。名詞用如動詞后,原有的名詞義并沒有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適應的動詞的意義而已。例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劌論戰(zhàn)》)“?!敝纲n福。⑷名詞用如狀語狀語是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對動詞或形容詞起修飾、限制作用的。現代漢語中,名詞一般不用作狀語。但在文言中,名詞作狀語是常見的現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飾作用。名詞作狀語表比喻,可譯為“像……那樣”。例如: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坐”譯為“像犬一樣坐”。3.古今異義【解題指南】古漢語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即古今異義詞。如:“太丘舍去”中的“去”,古義是“離開”,后來演變?yōu)椤暗侥车厝ァ?。這類詞語在閱讀文言文時要加以注意。詞匯的發(fā)展,體現在實詞上,最顯著的就是詞義的古今變化。古今詞義的差別,因其演變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幾種: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情色彩變化,名稱說法改變。【例題】閱讀下文,完成第后面的題目。仲長統(tǒng)字公理,山陽高平人也。少好學,博涉書記,贍于文辭。年二十余,游學青、徐、并、冀之間,與交友者多異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紹甥也。素貴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歸附。統(tǒng)過干,干善待遇,訪以當時之事。統(tǒng)謂干曰:“君有雄志而無雄才,好士而不能擇人,所以為君深戒也?!备裳抛远啵患{其言,統(tǒng)遂去之。無幾,干以并州叛,卒至于敗。并、冀之士皆以是異統(tǒng)。統(tǒng)性俶儻,敢直言,不矜小節(jié),默語無常,時人或謂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輒稱疾不就。常以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揚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滅,優(yōu)游偃仰,可以自娛,欲卜居清曠以樂其志。下列句中加點詞不存在古今異義現象的一項是()A.博涉書記B.干善待遇C.訪以當時之事D.可以自娛4.通假字【解題指南】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名師點睛】通假字,就是用一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某字。說白了,通假字就是古人在書寫中用同音代替的辦法寫成的別字。識別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既關系到對文言文的確切認讀,又關系到對詞句的正確理解。因為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達的意義不是該字本身的意義,而是所通“本字”的意義(即通假字和它的本字之間沒有意義上的必然聯系)。只有識別其通假的身份,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當的解釋。通假的原則是音同,如不全同,也要近似,聲音相差很遠,不能構成通假。音同,最核心的是聲母相同。借字與本字之間,必須是同一聲母,即雙聲關系,如果不能做到嚴格雙聲,也要求聲母相近。不僅聲母要同,韻母也要相同或相近。聲韻相同或相近,是構成假借的原則,也是我們分析、辨別假借關系的依據。如:“以”通“已”,“疾”通“嫉”,“惠”通“慧”,“距”通“拒”,“趣”通“趨”等,平時學習中要注意歸納。通假字之于本字,大部分是同音字或音近字(這是就古代讀音而言的),只有少數是形體或偏旁相近。通假字的讀音,一般可按所表示的本字的現代讀音來讀。二、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1.雙項比較考查【解題指南】文言虛詞的考查大多采用選擇題的形式直接考查,在選擇題中,每個選項都設置兩個句子,第一個句子出自課外的文段,第二個句子往往從課內重點文本中選擇,課內外相互結合,要求考生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異同,即所謂的雙項比較考查?!纠}】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古硯說[明]許獬余家有古硯,往年得之友人所遺者,受而置之,當一硯之用,不知其為古也。已而有識者曰:“此五代、宋時物也,古矣,宜謹寶藏之,勿令損毀?!庇杪勚T言,亦從而寶之,不暇辨其為真五代、宋與否。雖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當時人亦僅以當一硯之用耳,豈知其必不毀、必至于今而為古耶?蓋至于今,而后知其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時,所寶為周、秦、漢、魏以上物者,視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漢、魏以上物,示周、秦、漢、魏以上人,其人自視又奚如?人見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紛華綺麗之樂,奔走于權貴要津之門,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矯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書圖畫、器物玩好自娛,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則庸俗人亦從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進者,必窮極其所無,以諂事權貴要津;權貴要津亦時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為古而不知務者,亦每與世競逐,必盡效其所有而后快。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與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與庸俗人同好矣,而猶嘵嘵②然竊好古之名,以求自異于庸俗,不知其名則是,而其意則非。吾之所謂好古者,學其道,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見,徘徊上下,庶幾得其手澤③之所存而以玩焉,則恍然如見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厭。故夫古之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予觀今世之所好,大率類是。不能盡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硯說。【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②嘵(xiāo)嘵:吵嚷。③手澤:先人或前輩的遺墨、遺物。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當一硯之用,不知其為古也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溪雖莫利于世,而善鑒萬類C.則庸俗人亦從而效之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D.不能盡述,述其近似者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2.示例求同選擇【解題指南】在選擇題的題干設置中預先設置一個句子,并將句子中待考查的虛詞加上點,要求考生從下面給出的四個選項中選擇與例句加點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即所謂的示例求同選擇。【例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董槐,字庭植,濠州定遠人。少喜言兵,陰讀孫武、曹操之書?;泵采鮽?,廣顙而豐頤,又美髯,論事慷慨,自方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嚴,聞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學,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被毙睦?,乃學于永嘉葉師雍。嘉定十四年,起為廣德軍錄事參軍,民有誣富人李桷私鑄兵結豪杰以應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獄,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為反者解說,族矣?!被痹唬骸袄裘髦z有枉,而擠諸死地以傅于法:顧法豈謂諸被告者無論枉不枉,皆可殺乎?”不聽。頃之,守以憂去,槐攝通判州事,嘆曰:“桷誠枉,今不為出之,生無由矣?!蹦藶榉滢o,明其不反,書上,卒脫桷獄。紹定三年秋,權通判鎮(zhèn)江府。至州,會全叛,涉淮臨大江,大府急發(fā)州兵。槐即日將兵濟江而西,全遁去,乃還。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點湖北刑獄。常德軍亂,夜縱火而嗓。槐騎從數人于火所,且問亂故。亂者曰:“將軍馬彥直奪吾歲請,吾屬將責之償,不為亂也?!被弊R上,召彥直斬馬前,亂者還入伍中?;痹唬骸懊?,吾民也,發(fā)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歸焉。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撫司公事。視其賦,則吏侵甚,下教曰:“吾蒞州,而吏猶為盜不自悔,吾且誅之!”吏乃震恐,愿自新?;币虺窕己Γ詫⒈R淵兇猾不受命,斬以徇師,軍中肅然。帝日鄉(xiāng)用②槐,槐言事無所隱,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為容悅。帝問修太乙祠,則對曰:“土工洊③起,民罷于征發(fā),非所以事天也?!钡蹎栠吺?,對曰:“外有敵國,則其計先自強。自強者人畏我,我不畏人?!被泵孔?,帝輒稱善。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風雷電,槐起衣冠而坐。麾婦人出,為諸生說《兌》、《謙》二卦,問夜如何?諸生以夜中對,遂薨。(選自《宋書·董槐傳》,有刪改)【注】①全:南宋叛臣。②用:重用。③洊:(jiàn):再度。文中“諸生以夜中對”中的“以”字,與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以”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焉用亡鄭以倍鄰B.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C.不然,籍何以至此D.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三、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1.選擇題直接考查【解題指南】高考對于文言句式的考查一直沒有中斷,2007年的18套高考試題中,只有北京卷單獨設置選擇題進行考查,凸顯了文言基礎知識的重要性??v觀近三年的高考文言試題,選擇題形式的考查主要有兩種命題方式:一是補充省略成分,一是例句求同?!纠}】下列各句,與“何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君何以知燕王B.夫子何哂由也C.夫晉,何厭之有D.何故而至此2.翻譯題隱含考查【解題指南】文言句式和用法,大都放在句子理解和翻譯中考查,有時涉及句間關系判斷。各種復句,特別是假設句、選擇句、因果句等都有極為普遍的應用,所用關聯詞復雜,和現代漢語差別又大,因此高考中從復句關系的角度設題就成了熱點之一。正確定位和處理文言翻譯語句中的句式,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關注標志詞,爭取一步定位。②運用成分分析法。首先分析句子主干,看是不是倒裝句。③再明確各個成分與詞性的關聯,看是不是詞類活用?!纠}】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王戎,字濬沖,瑯邪臨沂人也。父渾,涼州刺史。戎幼而穎悟,神彩秀徹。視日不眩,裴楷見而目之曰:“戎眼燦燦,如巖下電?!蹦炅⑵邭q,于宣武場觀戲,猛獸在檻中虓①吼震地,眾皆奔走,戎獨立不動,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閣上見而奇之。又嘗與群兒嬉于道側,見李樹多實,等輩競趣之,戎獨不往。或問其故,戎曰:“樹在道邊而多子,必苦李也?!比≈湃?。阮籍與渾為友。戎年十五,隨渾在郎舍。戎少籍二十歲,而籍與之交。籍每適渾,俄頃輒去,過視戎,良久然后出。謂渾曰:“濬沖清賞,非卿倫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談?!奔皽喿溆跊鲋?,故吏賻②贈數百萬,戎辭而不受,由是顯名。戎嘗與阮籍飲,時兗州刺史劉昶字公榮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無恨色。戎異之,他日問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勝公榮,不可不與飲;若減公榮,則不敢不共飲;惟公榮可不與飲?!比置颗c籍為竹林之游,戎嘗后至。籍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戎笑曰:“卿輩意亦復易敗耳!鐘會伐蜀,過與戎別,問計將安出。戎曰:“道家有言,‘為而不恃’,非成功難,保之難也?!奔皶?,議者以為知言。征為侍中。南郡太守劉肇賂戎筒中細布五十端,為司隸所糾,以知而未納,故得不坐,然議者尤之。帝謂朝臣曰:“戎之為行,豈懷私茍得,正當不欲為異耳!”帝雖以是言釋之,然為清慎者所鄙,由是損名。戎在職雖無殊能,而庶績修理。后遷光祿勛、吏部尚書,以母憂去職。性至孝,不拘禮制,飲酒食肉,或觀弈棋,而容貌毀悴,杖然后起。時和嶠亦居父喪,以禮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毀不逾于戎。帝謂劉毅曰:“和嶠毀頓過禮,使人憂之?!币阍唬骸皪m寢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謂死孝,陛下當先憂之。”戎先有吐疾,居喪增甚。帝遣醫(yī)療之,并賜藥物,又斷賓客。永興二年,薨于郟縣,時年七十二。(節(jié)選自《晉書·王戎傳》)【注】①虓(xiāo),怒吼。②賻(fù),贈送財物助人治喪。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⑴戎異之,他日問籍曰:“彼何如人也?”答:。⑵鐘會伐蜀,過與戎別,問計將安出。答:。⑶帝雖以是言釋之,然為清慎者所鄙,由是損名。答:。四、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及斷句1.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解題指南】高考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主要考查閱讀文言文的書面表達能力,文言譯句的考查方式綜合性非常強,字詞句式等語文知識都要反映出來,這種題很能考核學生的文言整體素質。從2002年開始,文言文翻譯由第一卷的選擇題改成了第二卷的筆答題,主要的考查形式有兩種:一是翻譯第I卷文言材料中的句子,數量在2-3個;一是脫離第I卷文言材料,設置一個獨立文段,要求考生對全文或者其中的重點句子進行翻譯。【例題】閱讀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題。孟子去齊,充虞①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痹唬骸氨艘粫r,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孟子·公孫丑下》)【注】①充虞:孟子弟子。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夫子若有不豫色然。答:。(2)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答:。2.文言斷句【解題指南】斷句即句讀,這是正確理解一段文言文的前提和關鍵。作答時不能一邊看一邊往上標點,看完了,也就標完了。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文言斷句應做到“四步走”:首先,先通讀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節(jié)。此時切勿動手標點,如一遍讀完不能理解,可連續(xù)讀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其次,根據文章的內容或層次,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此時注意句首、句末虛詞,這樣憑借段落、層次或句首、句末虛詞,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再次,對每一段落或層次按照前后順序,從頭到尾地進行解剖,分出若干個句子,加上恰當的標點;最后,通讀全文,進行檢查,對個別疑難之處,可根據上下文給以推斷。【例題】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斷句。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xiāng)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五、篩選文中的信息【解題指南】文言文閱讀的信息篩選題也呈現著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盡管現階段文言文的考查主要停留在對文段中語言、內容的理解上,但是,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文言表達技巧的考查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這十分符合文言文學習的實際,有利于突破文言文命題的單一格局,充分體現了文言文考試內容由以知識立意為主,轉為以知識立意和能力立意并重的考改方向。關鍵是認清試題類型和題干要求,在語境中辨析和鑒別,尤其要把握錯誤選項的設置方式,養(yǎng)成宏觀把握,語境著手,辨析比較的良好習慣,并輔之以適當的練習?!纠}】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夫傳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楚莊聞孫叔敖于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于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于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下,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jié)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试弧缫蛔恪?,非‘一足’也?!彼沃∈霞覠o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庇新劧鴤髦咴唬骸岸∈洗┚靡蝗恕!眹说乐?,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鼻舐勚舸耍蝗魺o聞也。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弊酉脑唬骸胺且?,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敝劣跁x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注】樂正,樂官之長。夔,人名。下列各項中每句話都能體現本文主旨的一項是()①夫傳言不可以不察。②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③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④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⑤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⑥緣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六、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1.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解題指南】“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學生全面準確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并對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論述道理進行綜合性分析、判斷,進而推理概括。閱讀文章時,對記敘性文字,要理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傳記文,要弄清作者記了哪幾件事,表現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點和精神風貌。議論性文字要理清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等。說明性文字要理清說明對象、說明內容和說明方法。只有整體閱讀,總體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駕馭閱讀材料,才能準確、完整地去分析、評價人物和事件。命題時,一般涉及以下幾點:(1)某個論點的依據;(2)某種現象的內在本質;(3)某件事發(fā)生的原因,發(fā)展所導致的結果;(4)某個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纠}】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催科①[明]江盈科為令之難,難于催科。催科與撫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濟。陽城③以拙蒙賞,蓋由古昔為然,今非其時矣!國家之需賦也,如枵腹④待食;窮民之輸將也,如挖腦出髓。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懾于黜罰,心計曰:“與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無若我何之百姓?!笔枪侍柫畈煌?,追呼繼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繼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稱貸耳;稱貸不得,有賣新絲、糶新谷耳;絲盡谷竭,有鬻產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后賦可完,賦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嗚呼,竭澤而漁,明年無魚,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則應曰:“吾但使國家無逋賦,吾職盡矣,不能復念尓民也?!庇嗲笃浔葦M,類駝醫(yī)然。昔有醫(yī)人,自媒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曲環(huán)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币蝗诵叛?,而使治駝。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臥駝者其上,又以一壓焉,而腳躧⑤焉。駝者隨直,亦復隨死。其子欲嗚諸官,醫(yī)人曰:“我業(yè)治駝,但管人直,哪管人死!”嗚呼!世之為令,但管錢糧完,不管百姓死,何以異于此醫(yī)也哉!夫醫(yī)而至于死人,不如聽其駝焉之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賦不盡完之為愈也。雖然,非仗明君躬節(jié)損之政,下寬恤之詔,即欲有司不為駝醫(yī),不殺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無論前代,即求如二祖時,比歲蠲⑥,比歲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選自《雪濤閣集》卷十四)【注】①催科:催辦繳納賦稅。②撫字:安撫體恤。③陽城:人名,唐代清官。④枵(xiāo)腹:空腹。⑤躧(xǐ):踩,踏。⑥蠲(juān):減少。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用“駝醫(yī)”治死駝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擇手段催繳賦稅的危害,表達了作者對飽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B.駝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駝醫(yī)”告到了官府,“駝醫(yī)”辯白說,自己的職業(yè)是治療駝背,只負責使駝背變直,哪管病人的死活。C.負責催科的官吏,不顧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獄關押等手段催繳賦稅,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D.作者把當時的催科與前代、二祖時相比照,認為催科過于嚴厲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責任在于朝廷,表達了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諷諫之意。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態(tài)度【解題指南】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觀點態(tài)度一般有以下兩種形式:一是直接表達,如議論文中的中心論點、分論點,記敘性文字中的議論抒情、說明性文字中的評述性語言等;二是間接表達,如可能借敘述人物、事件時選用褒貶義詞等來表現,可能假托文中一個人物之口說出來,也可能借筆下正反兩方面人物的不同描述表現出來,還可能借轉述別人的評論來表達自己的意見等。閱讀答題時,把握作者的感情脈搏,善于領會分析作者在文中對某人某事的態(tài)度、評價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本考點與與“歸納概括”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皻w納概括”是客觀性的、基礎性的,“分析概括觀點態(tài)度”是主觀性的,考查著眼于閱讀理解、分析推理、概括總結能力上。它的要求為:一是概括的完整性、全面性,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包含的幾個方面都要顧及,不要以偏概全;二是概括的準確性、恰當性,不夸大,不縮小,不絕對化,恰如其分地概括?!纠}】閱讀下文,完成后面的題目。半野園者,故相國陳公說巖先生之別墅也。相國既沒,距今十有余年,園已廢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薈萃,足以誤日;欄檻之回曲,足以卻暑雨而生清風;樓閣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氣,如相國在時也。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來京師,寓居其中。余數過從杭君,圍以識半野園之概。而是時,杭君之鄉(xiāng)人有陳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陳君將之官粵西,顧不能意情此園,令工畫者為圖,而介杭君請余文以為之記。夫天下之山水,攢蹙緊積于東南,而京師車馬塵囂,客游者往往縈纖郁悶,不能無故土之感。陳君家杭州,西子湖之勝甲于天下。舍之而來京師,宜其有不屑于是園者;而低徊留連之至不忍以去,則陳君于為官,其必有異于俗吏之為之己。雖然,士當貧賤,居陋巷,甕牖繩樞自足也;間至富貴之家,見樓閣欄檻花木之美,心悅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脧(jǔan剝削)民之生而不顧,此何異攻票劫奪之為者乎?然則,陳君其慕為相國之業(yè)而無慕乎其為國,可也!你對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股民之生而不顧,此何異攻揉劫奪之為者乎?”這句話的思想意義有何評價?答:?!?9真題全解全析】一、(2009山東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晉文公攻原,裹十日糧,遂與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擊金而退,罷兵而去。士有從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比撼甲笥抑G曰:“夫原之食竭力盡矣,君姑待之?!惫唬骸拔崤c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彼炝T兵而去。原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乃降公。衛(wèi)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從乎?”乃降公??鬃勇劧浿?,曰:“攻原得衛(wèi)者,信也。”文公問箕鄭曰:“救餓奈何?”對曰:“信?!惫唬骸鞍残??”曰:“信名、信事、信義。信名,則群臣守職,善惡不逾,百事不?。恍攀?,則不失天時,百姓不逾;信義,則近親勸勉而遠者歸之矣。”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令返而御。吳子曰:“待公而食?!惫嗜酥聊翰粊?,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魏文侯與虞人①期獵。明日,會天疾風,左右止文侯,不聽,曰:“不可。以風疾之故而失信,吾不為也?!八熳则屲囎?,犯風而罷虞人。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逼捱m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痹釉唬骸皨雰悍桥c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彼炫脲橐?。楚厲王有警,為鼓以與百姓為戍。飲酒醉,過而擊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與左右戲,過擊之也。”民皆罷。居數月,有警,擊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號而民信之。李悝警其兩和=2\*GB3②曰:“謹警!敵人旦暮且至擊汝。”如是者再三而敵不至。兩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數月,秦人來襲之,至,幾奪其軍。此不信之患也。衛(wèi)嗣公使人偽客過關市,關市呵難之,因事關市以金,關市乃舍之。嗣公謂關市曰:“某時有客過而予汝金,因遣之?!标P市大恐,以嗣公為明察。(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略有改動)【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澤苑囿的官。②兩和:指古代軍隊左右營壘中的將士。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遂與大夫期十日期:約定B.會天疾風會:適逢C.犯風而罷虞人犯:冒著D.過而擊之也過:經過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攻原得衛(wèi)者假輿馬者B.待公而食信而見疑C.為鼓以與百姓為戍洎牧以讒誅D.敵人旦暮且至擊汝若屬且為所虜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成四組,全部直接體現誠信的一組是()①遂罷兵而去。②群臣守職,善惡不逾,百事不怠。③故人來,方與之食。④遂自驅車往,犯風而罷虞人。⑤曾子欲捕彘殺之。⑥乃更令明號而民信之。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4.下列對原文有關的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晉文公用十天時間沒有攻下原邑而主動撤兵,由于堅守誠信,文公感動了原邑和衛(wèi)國的人,反而得到了兩地。孔子對此表示贊賞。B.吳起在“故人至暮不來”時仍堅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會天疾風”時仍不失信于虞人,體現出了高尚的誠信品格,令人欽佩。C.楚厲王因醉酒擊鼓為戲而失信與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來;李悝因欺騙將士而失信于軍,險致全軍覆沒。這兩個故事從反面強調了誠信的重要。D.衛(wèi)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過關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難客商并接受了賄賂。衛(wèi)嗣公知道后要罷免這個官吏,他非常害怕,認為衛(wèi)嗣公能明察秋毫。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譯文:。(2)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弊g文:。(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譯文:。二、(2009安徽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游東山記[明]楊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蔣隱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書。其子立恭,能詩。皆意度闊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獨與余相得也。是歲三月朔,余三人者,攜童子四五人,載酒肴出游。天未明東行,過洪山寺二里許,折北,穿小徑可十里,度松林,涉澗。澗水澄澈,深處可浮小舟。旁有盤石,客坐十數人。松柏竹樹之陰,森布蒙密。時風日和暢,草本之葩爛然,香氣拂拂襲衣,禽鳥之聲不一類。遂掃石而坐。坐久,聞雞犬聲。余招立恭起,東行數十步,過小岡,田疇平衍彌望,有茅屋十數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歲,素發(fā)如雪,被兩肩,容色腴澤,類飲酒者。延余兩人坐。牖下有書數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難于言。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备鲬阎?。還坐石上,指顧童子摘芋葉為盤,栽肉。立恭舉匏壺注酒,傳觴數行。立恭賦七言近體詩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騎而過者,余故人武昌左護衛(wèi)李千戶也,駭而笑,不下馬,徑馳去。須臾,具盛饌,及一道士偕來,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圖》求詩。余賦五言古體一章,書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飲道士不已。道士不能勝,降跽謝過,眾皆大笑。李出琵琶彈數曲。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簫聲。隱溪歌費無隱《蘇武慢》。道士起舞蹁躚,兩童子拍手跳躍隨其后。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遺士詩?”立恭援筆書數絕句,語益奇,遂復酌,余與立恭飲,少皆醉。已而夕陽距西峰僅丈許,隱溪呼余還,曰:“樂其無已乎?”遂與李及道士別。中道隱溪指道旁岡麓顧余曰:“是吾所營樂丘①處也?!庇种傅琅蕴一ㄕZ余曰:“明年看花時索我于此。”既歸,立恭曰:“是游宜有記?!睂傥聪疽病J嵌?,隱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與立恭豫約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幾,余歸廬陵,過立恭宿別,始命筆追記之。未畢,立恭取讀,慟哭;余亦泣下,遂罷。然念蔣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屢矣,而樂無加乎此,故勉而終記之。手錄一通,遺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記。(選自《東里集》,有刪節(jié))[注]①丘:墳墓。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延余兩人坐延:邀請。B.降跽謝過謝:感謝。C.過立恭宿別過:拜訪。D.而樂無加乎此加:超過。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遂掃石而坐棄甲曳兵而走B.有茅屋十數家,遂造焉積土成山,風雨興焉C.樂其無己乎其孰能譏之乎D.遂與李及道士別今君與廉頗同列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隱溪隱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謹慎,樂觀曠達,對生死也很淡然;雖然年事已高,還能怡情山水。B.立恭性情率真,能飲酒,好讀書,擅長詩歌寫作,與作者有著很深的交往,對已逝的父親充滿懷念。C.立恭提議出游后應該有游記,可是作者因為事務繁忙,一直未能寫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動筆寫成。D.文章主要記述了游東山的情況,表現了作者與隱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對老友逝去的感傷。4.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譯文:。(2)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簫聲。譯文:。(3)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譯文:。三、(2009天津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桓公自莒反于齊,使鮑叔牙為宰,鮑叔辭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急于其臣,使臣不凍饑,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則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寬惠愛民,臣不如也;治國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結于諸侯,臣不如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執(zhí)枹,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將欲治其子,不可棄其父母?!痹唬骸肮芤奈嵊H射寡人,中鉤,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鮑叔曰:“彼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其為君亦猶是也?!惫唬骸叭粍t為之奈何?”鮑叔曰:“君使人請之魯。”公曰:“施伯,魯之謀臣也。彼知吾將用之,必不吾予也?!滨U叔曰:“君詔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愿請之以戮群臣。’魯君必諾。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將致魯之政。夷吾受之,則魯能弱齊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將反于齊,必殺之?!惫唬骸叭粍t夷吾受乎?”鮑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無二心?!惫唬骸捌溆诠讶霜q如是乎?”對曰:“非為君也,為先君與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廟,則亟請之。不然,無及也。”公乃使鮑叔行成。曰:“公子糾,親也,請君討之。”魯人為殺公子糾。又曰:“管仲,讎[同“仇”]也,請受而甘心焉?!濒斁S諾。施伯謂魯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將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在楚則楚得意于天下,在晉則晉得意于天下,在狄則狄得意于天下,今齊求而得之,則必長為魯國憂。君何不殺而授之其尸?”魯君曰:“諾?!睂⒐苤?。鮑叔進曰:“殺之齊,是戮齊也;殺之魯,是戮魯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國,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與寡君之賊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謂也,使臣不能受命?!庇谑囚斁瞬粴?,遂生東縛而柙[xiá,木籠]以予齊。(節(jié)選自《管子·小匡》)[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糾。齊國內亂,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隨公子糾奔魯。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B.治國不失秉

秉:同“柄”,權柄C.君若宥而反之

宥:寬恕D.是君與寡君之賊比也

比:并列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今乃用之,可乎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B.其為君亦猶是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C.彼知其將反于齊

趙嘗五戰(zhàn)于秦

D.君何不殺而授之其尸卒廷見相加,畢禮于歸之3.下列各項中每句話都體現管仲是治國之能臣的一組是()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②將欲治其子,不可棄其父母。③夷吾受之,則魯能弱齊矣。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