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全套教案課程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8a5d11fb74c520fa137e81a1ecb7e8d/68a5d11fb74c520fa137e81a1ecb7e8d1.gif)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全套教案課程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8a5d11fb74c520fa137e81a1ecb7e8d/68a5d11fb74c520fa137e81a1ecb7e8d2.gif)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全套教案課程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8a5d11fb74c520fa137e81a1ecb7e8d/68a5d11fb74c520fa137e81a1ecb7e8d3.gif)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全套教案課程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8a5d11fb74c520fa137e81a1ecb7e8d/68a5d11fb74c520fa137e81a1ecb7e8d4.gif)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全套教案課程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8a5d11fb74c520fa137e81a1ecb7e8d/68a5d11fb74c520fa137e81a1ecb7e8d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全套教案第一單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目標:1、認識魯迅。了解童年時魯迅愛美麗的自然景物,愛動人的民間傳說,愛讀書學習,恭敬學識淵博的人,愛繪畫,愛一切新鮮活潑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2、理解魯迅在永別故鄉(xiāng)和流離顛沛中,追憶童年生活時的一種惆悵的失落感。3、學習本文依照時間、空間順序有層次的記敘和生動、具體的描寫。(寫景)4、記敘的感情色彩。5、兩相比照的結構。6、準確的形容,準確的表述動作。(敘事)學習要點:應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園”。即作家抓住特點寫景和寫景中確切使用形容詞、動詞這一部分。只有深刻體味到在“百草園”這個自由廣闊的天地里能夠享受到無窮樂趣這一點,才能進一步理解“三味書屋”單調、沉悶、枯燥的生活是怎樣束縛和摧殘著兒童身心健康的發(fā)展的。教學難點:1、弄懂插敘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別是理解插敘后的一段議論的含義。2、正確理解魯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態(tài)度。教學課時:3自學內容:1、查找作者簡介。2、朗讀課文,掌握本課出現(xiàn)的生字詞語。3、再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第一課時一、簡介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交流查找的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省紹興市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等,收在《魯迅全集》里。本文寫于1926年,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百草園,紹興城內魯迅家房屋后面的園子。三味書屋,在魯迅家附近,魯迅小時候(12歲到17歲)在這里讀書。當時我國正處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高潮時期。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軍順利北伐,沖擊著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另一方面,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勢力加緊迫害革命力量,斗爭很尖銳。魯迅先生始終堅定地站在愛國青年學生一邊,站在斗爭的最前列,寫下了《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與反動勢力進行了毫不妥協(xié)的戰(zhàn)斗。因而被誣陷,被通緝。為了安全起見,魯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達廈門,經林語堂推薦,在廈門大學國文系任教。在廈大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魯迅一方面為革命風暴在南方的興起而歡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魯迅不久就發(fā)現(xiàn),廈門也骨子里和北京沒有什么兩樣,“沉沉如死”。廈大校長兼國學院院長林文慶,是個頑固守舊分子,他使廈大彌散著尊孔復古的空氣,令人窒息。林文慶與跟蹤魯迅而來的“現(xiàn)代評論派”分子串通起來,以種種卑劣手段排擠魯迅。魯迅此時又陷入渴望戰(zhàn)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與苦悶之中,于是,對于往事的回憶便開始在他心中醞釀了,“朝花”,即清晨帶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鮮花,指魯迅青少年時的事;“夕拾”,是說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憶中把它們寫出來,借以慰藉“夕時”“離奇和蕪雜”的心情?!冻ㄏκ啊分械纳⑽模问蕉鄻?,筆法靈活,抒情之中見諷刺,敘述之中顯深意,嚴肅的內蘊常以幽默詼諧的語言出之,構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二、整體感知,理清寫作思路。從課文題目大家讀出了什么?依此如何理清課文寫作思路?明確: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魯迅童年生活過的兩個地方。魯迅用“從……到……”的標題把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帶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間轉移順序寫的。閱讀時抓住地點的變化可將全文分為兩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時間和事情的不同分為幾層。請大家理清寫作思路。第一部分(1—8段):回憶百草園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層。一層(1段):總的介紹百草園情況。點出是“我的樂園”,充滿留戀之情。二層(2段):寫熱天百草園充滿無限樂趣。三層(3—6段):寫長媽媽講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四層(7—8段):寫冬天百草園雪地捕鳥的樂趣。第二部分(9段—結束):回憶在三味書屋讀書的經歷??煞治鍖?。一層(9段):是過渡段,告別百草園去書塾讀書。二層(10—11段):寫入學的情形。介紹了書屋和先生。三層(12—16段)寫不準提課外的問題。四層(17—20段):寫不準去后園玩。五層(21—24段):寫師生讀書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讀書入神時畫畫兒。三、學習寫景方法,體會作者情感。1、朗讀第一段,找出關鍵句。作者寫道:“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這里稱百草園是“我的樂園”,請認真閱讀下文,說說百草園哪里體現(xiàn)出是“樂園”的特點?活動形式:學生速讀,小組交流明確。(1)百草園的景物好看,好玩的多。(2)百草園有神秘的傳說。(3)百草園冬天可以捕鳥。2、學習寫景手法。活動形式:學生邊讀邊勾畫第二段,重點引導學生如何描寫景物??偨Y寫景方法:(1)抓住事物特點,符合兒童心理石井欄“光滑”表明長年累月摸,寫出少年魯迅多次好奇地摸?!爸备Z”寫出鳥兒的機靈輕捷和兒童羨慕不已的心理。(2)多角度寫景,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齊備。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蟬鳴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與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圖,構思極精巧。(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現(xiàn)兒童好奇好知熱愛大自然的性格特點。(4)寫景有序,層次井然,條理分明,活潑多姿。本文采取了由整體到局部,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從靜到動、先夏后冬的順序,對百草園的景物作了有層次的描述。先寫遠遠望見的、粗線條的景物,如菜畦、皂莢樹、鳴蟬再寫身邊、腳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烏根、覆盆子果實;先寫靜止的,如石井欄再寫動態(tài)的,如叫天子;先寫生機勃勃的夏季,再寫別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用“單是就”突出后者3、朗讀美女蛇一段,學生復述,分析作用?!\用了聯(lián)想手法,增添神秘氣氛,豐富了百草園作為兒童樂園的樂趣。4、冬天的百草園有哪些趣味?——拍雪人和塑雪羅漢,人跡罕至,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費字不多,寫出兒童愛玩心理劃出捕鳥動詞,分析作用?!髡邔Σ而B經過的記敘,雖然僅僅用了兩個句子共100個字,但寫得很細致,很有層次。第一句,簡潔交代了冬季捕鳥的條件。第二句,著重寫捕鳥經過。這之中,又是先寫捕前必要的準備,創(chuàng)造招鳥環(huán)境和確保來鳥落網的可能,強調要先露出一塊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篩大而多孔,繩長,人遠遠牽著,看鳥雀下來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說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領,罩住鳥是不成問題的。這一小段記敘,語序順正而嚴格,絕不能任意調換?!皰撸?,支,撒,系,牽,看,拉,罩”,準確、生動、真切寫出捕鳥地全過程,也從捕鳥活動寫出捕鳥時的興奮驚喜之情,不點樂園,卻樂在其中。對比閏土父親的描寫則寫出閏土父親的善良,沉靜,捕鳥經驗豐富??偨Y:通過描寫百草園是一個絢麗明快、充滿生氣的樂園,充分表達了“我”對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好奇、求知的性格特點。三、分析三味書屋的生活,探討主題。1、你認為三味書屋有趣嗎?活動形式:學生各抒己見,從文中充分找依據(jù)。2、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寫出我對先生的敬意。三味書屋的先生是一位學問淵博的宿儒,但他對“怪哉”這蟲是怎么一回事,卻不作回答,而且臉上還帶怒色。先生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罰跪的規(guī)則,也不常用。你怎樣評價這位先生呢?引導學生認識:提問本是魯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應,是當時私塾制度所規(guī)定的。只要學生讀自己的書,不應多問不必要的問題,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這種教育制度不可取,會大大挫傷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壽鏡吾先生學識淵博,對學生要求嚴格,但他,仍有和藹,開明的一面,對罰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態(tài)度,因面魯迅一直對他保持深深的敬意。3、三味書屋的生活也是比較有意思的:可以折花、尋蟬蛻,做戲,畫畫兒,喂螞蟻。還可以偷偷描繡像。結合朝花夕拾的寫作背景來理解,當魯迅先生在年已不惑的時候,在他憂國憂民內心憂憤的同時,他更加懷戀那些快樂甜蜜溫暖的童年時光,于是一篇文筆優(yōu)美的回憶性散文便誕生了。作者通過對兒童時代美好生活的回憶,來傳達他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歡樂的心理。四、揣摩?運用1、文章描繪百草園,用了“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把這些詞語去掉讀一讀,跟原文對比,體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并試著模仿這樣的句式寫一段話。2、雪地捕鳥這段文字總共不到70個字,連用9個表達動作的詞,把雪地捕鳥的系列活動生動而有層次的表現(xiàn)出來了。每句話都寫得實實在在,沒有可有可無的字句,試寫一個游戲,表現(xiàn)系列動作,注意用詞準確,不超過100字。教學反思: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反復朗讀文中描寫精彩的段落,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朗讀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發(fā)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去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走近作者。但是,在學習時,還是有不少學生對本文的寫作主旨提出了質疑,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僅僅是為了回憶他一段快樂的童年生活嗎?沒有更深層次的目的嗎?我知道學生之所以會這么問,就是因為他們聯(lián)系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歷史背景還有一直以來,各種資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禮教,和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憶童年美好生活,表達自己對三味書屋那種教學方式的厭惡和摒棄”等說法,可以說諸如“批判”,“揭露”,“不滿”等此類字眼幾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隨處可見。誠然,魯迅先生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覺者的敏銳,有思想家的責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對于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對于國家的貧弱,對于民眾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墒?,首先來說,他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屬于自己的回憶以及回憶中的快樂和憂傷。因此,當他在年已不惑的時候,在他憂國憂民內心憂憤的同時,他更加懷戀那些快樂甜蜜溫暖的童年時光,于是一篇文筆優(yōu)美的回憶性散文便誕生了。因此,面對學生的問題,我給他們講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后讓他們自己再結合課文內容去理解作者的寫作主旨。最后,學生們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踴躍發(fā)言,談出了真實的感受,認為作者通過對兒童時代美好生活的回憶,來傳達他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歡樂的心理。此時,我感覺學生們真的走進了文章,走近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許這才是我們可敬的魯迅先生寫此文的初衷吧??總之,當我和學生一起再讀這篇經典文章的時候,我非常感謝魯迅先生能留給我們后人這么優(yōu)美的文章,不但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的語文知識,而且讓我們了解到了他作為一個偉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時讓我們能再次回憶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樂。石橋一中王清玲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目標:1、感知文章內容,概括故事情節(jié)。2、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感悟人間真情。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從中感受至愛親情。自學內容:1、預習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2、在學習的過程中,你可能也遇到過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許感受到父愛的事件很多,準備好說給大家聽聽。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有感情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課文導入人生在世,人們夸贊的最多的是母親,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親,可是今天我們要為父親唱一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夸贊。現(xiàn)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可親的父親吧!、整體感知學生速讀課文,思考問題。a、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b、“花”在全文結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c、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明確]a、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艱難的事,只要去做就能闖過去。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急得吐血。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b、文章題目是“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經不在人世了可以看出“花”是全文的線索貫穿小說始末。c、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和無奈,同時又深深眷戀的感情。二、研讀賞析1、教師導學: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一話題在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又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2、自主探究:a、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是怎樣引出的?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的很重,可能將不久于人世的?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結論:a、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y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的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后畢業(yè)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飄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的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b、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y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年畢業(yè)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起爸爸媽媽,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yè)典禮結束后,“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于寫她進家門以后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象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至。c、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三、鞏固訓練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3、進一步閱讀文章,思考“研討與練習”二。4、準備說說自己的爸爸。第二課時教學內容:研讀與賞析文章的重點內容。一、研讀賞析1、教師導學上節(jié)課我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節(jié)課我們就文章的重點進一步學習和探討,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yè)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部分,并展開討論。2、出示問題組:a、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爸爸怎樣的態(tài)度和情感?對我成長有什么影響?b、畢業(yè)典禮后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境?這預示著什么?c、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3、明確:a、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yǎng)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歷中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b、弟弟妹妹只是自顧自的玩著;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的告訴醫(yī)院來了電話等等,這些都預示著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與人世。c、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shù)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了,然后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zhèn)定,這樣的安靜,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二、體驗反思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yōu)槭裁春芟矚g、很害怕變成大人?進一步提問:1、課文中還有什么情節(jié)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你的體會?2、你有沒有我類似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說給大家聽聽?三、拓展延伸小作文《世上還有爸爸好》教學反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在成長過程中有許多讓你難以忘懷的人或事,對自己的成長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有些甚至會銘記一生。老師首先應該從記憶寶庫中提取,激發(fā)學生產生共鳴。讓本課成為情感交流課,認識加深課,思想反思課。本堂課的重點在于一、伏筆的講解;二、兩條線索的簡介。選取重點段落加深學生對于文意的理解是本課重要的學習方法,應該整理發(fā)揚。石橋一中王清玲丑小鴨教學目標1、認知目標:積累本文中的生字詞語。2、能力目標:認識《丑小鴨》這一部童話作品的自傳色彩。理解這一形象的社會意義,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3、情感目標:丑小鴨之所以能成為白天鵝,是因為心中有夢,并向著夢想飛翔,讓學生懂得命運其實沒有軌道,關鍵在于要有對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教學重點:通過丑小鴨的經歷,認識到要成為“白天鵝,要經過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鵝一般高貴的靈魂。教學時間:一課時自學內容:1、了解作者簡介。2、讀課文,了解丑小鴨的成長變化的過程。教學過程:導入:童年的記憶里,有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憐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寂寞的嫦娥,慷慨無私的快樂王子。你聽過一只可愛的丑小鴨的故事嗎?請學生簡單復述。今天我們一起來重溫這篇經典的童話——丑小鴨、檢查預習1、了解作者---學生介紹自己所了解的情況,老師作適當?shù)难a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詳細一些)。2、清除閱讀障礙:(指名完成后齊讀識記)注音:訕笑吐綬雞燈芯草鉸鏈迸出聽寫:沼澤地嫉妒木屐颼颼訕笑釋義:排擠來勢洶洶彌漫二、整體感知1、速讀課文,全文寫了丑小鴨在哪幾個地方的流浪生活?請分別找出來--(明結構)沼澤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農家---花園里全文是以什么為線索?丑小鴨的流浪生活為線索。2、依此線索理清課文思路。三、研讀課文,把握丑小鴨形象。1、丑小鴨之所以稱之為“丑”,是哪些人認為它丑呢?丑小鴨內心會怎么想?由此你讀出丑小鴨是一只怎樣的小鴨?雄吐綬雞、野鴨們、公雁活動形式:1、學生找出課文中的描述,模仿嘲笑丑小鴨的語氣進行朗讀,注意引導學生分析公雁的語氣其實是一種諷刺嘲笑。2、想象丑小鴨的內心活動。3、分析丑小鴨的形象:丑小鴨是一只樂觀、善解人意、堅強、不愿意牽累別人、單純、善良、不抱怨別人、容易滿足的小鴨子。2、除了受到人和動物的打擊和嘲笑之外,丑小鴨還遇到了哪些其他的困難?(1)受盡嚴冬的折磨,差點被凍死。(2)受到了老太婆的威脅,要他生鴨蛋。3)受到了小屋里小孩們的戲弄。4)受到了獵狗和獵人的威脅。在這些困難面前,丑小鴨是如何面對的?表現(xiàn)了他的什么性格特點?永不放棄3、丑小鴨完全可以在老太婆家住下來,他為什么還要選擇離開?在文找出相應的語句并分析。關鍵句子:A、想我還是走到廣大的世界里去才好。B、我要飛向他們,飛向這些高貴的鳥兒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C、只要你是一只天鵝,就算是生在養(yǎng)鴨場里也沒有什么關系。D、他到非常難為情,因為一顆好的心是永遠也不會驕傲的丑小鴨留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1、成為“白天鵝,要經過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鵝一般高貴的靈魂。2、命運無軌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3、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認識自己原來也可以變成“白天鵝“四、拓展延伸:1、我們常說“丑小鴨”變成“白天鵝”,那么,這兩者有什么象征意義?丑小鴨象征著沒有靠山,沒有特長,缺少親情關愛的弱小者。他處處受排擠,受嘲笑,受打擊,但他沒有絕望,不沉淪,不畏困難,不屈地奮斗,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白天鵝象征經歷艱難困苦而取得成績的人。2、丑小鴨歷經千辛萬苦、重重磨難之后變成了白天鵝,你從中獲得了哪些啟示?命運其實沒有軌跡,關鍵在于對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要學會把它們踩在腳下,學會樹立生活目標,在自信、自強、自立中成長。課堂小結:作者筆下的丑小鴨,處處受到排擠、嘲弄、打擊,但他始終不屈地奮斗,終于變成了一只美麗高貴的天鵝。這一切緣于他心中有一份恒久的夢想。同學們,你們都能成為一只天鵝,你們會成功的,我們大家都會成功的,只要夢想還在,只要心還在。胸懷大志,不懈追求,謙虛謹慎,就是丑小鴨——安徒生的本色。作業(yè)布置:1、課外閱讀《安徒生童話》2、完成練習冊。教學反思:安徒生的童話故事《丑小鴨》中丑小鴨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但對初一的孩子來說,讀過之后也只是在心目中記住了這只可憐的丑小鴨經過一系列的磨難變成了一只美麗的白天鵝,學生們心中會產生向往、憧憬。是的,我們每個人不論年齡的大小都有美好的心愿。學生希望自己的成績會提高、得到老師的表揚、成年人們希望自己的工作會有所成績。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后,對我有一種深深的觸動,一節(jié)成功的語文課體現(xiàn)在哪里?我想應該是師生之間心靈的真正撞擊。在教學本課時剛導入時候我問學生丑的反義詞是什么?很多學生覺的奇怪,老師為什么要問這么簡單的問題。于是我接著問你們怎么理解美和丑呢?學生回答的五花八門,有的學生說讓人喜歡的東西就是美的,有的學生回答說討厭的東西就是丑的。就在這樣一個對美和丑這樣一對反義詞下我開始了本文的教學。丑小鴨變成白天鵝是它心路的歷程,由自卑、懦弱、四處碰壁到最后的有所追求,我想這是決定丑小鴨美麗蛻變的決定因素。丑小鴨這樣不滿足于現(xiàn)狀,不怕打擊、不怕辛苦。這不正是我們當今青少年所缺少的嗎?在這個問題上對學生我一時產生了莫名的激動。我們不能用以往的告訴學生我們應該怎么做,這正是與學生心靈溝通的最好時機。我找到了,并開始了我和學生之間的這次心靈的碰撞我假設了這樣一個問題:丑小鴨本是一只天鵝蛋卻生在了鴨群里,那丑小鴨一定會變成白天鵝嗎?這下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我們班平時不太愛發(fā)言的一男生舉起手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丑小鴨一定會變成白天鵝,因為它本是一只天鵝蛋不會變成一只鴨子或母雞”這引起全班同學的笑聲。有的學生回答道:“那可不一定,丑小鴨也許會永遠在鴨群里生活,不會飛,自暴自棄。也許會活的很悲慘而死去”。這兩種假設的情況反映了學生們最真實的想法,我發(fā)現(xiàn)了學生們的心聲,這正是我想要的。我接著問: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許真的有像丑小鴨一樣生活的人們,他們生活的很悲慘,受侮辱、受排斥、受嘲笑。我看了看同學們的眼神,可以看出不少同學聽了我這段話很感動。此時我覺的這篇課文真正的精髓學生們已經領略到了,用了這樣一句話我送給了“丑小鴨”們——不拋棄,不放棄。這堂課學生受到了啟發(fā),而我更感謝這些孩子們是他們讓我知道了語文課的內涵。石橋一中王清玲詩兩首教學目標:1、理解這兩首詩,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2、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勇敢慎重的面對人生選擇。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教學重點:把握詩歌的內容,結合自己的體驗,想象和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自學內容:根據(jù)提示,閱讀這兩首詩;搜集作者的有關資料。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詩歌導入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今天我們來學習普希金的一首小詩,看看他是怎樣面對人生的。板書目標1、理解這首詩的大意;2、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3、背誦這首詩。簡介作者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他的創(chuàng)作對俄國文學和語言的發(fā)展影響很大,不僅是“俄羅斯文學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享有盛譽一、整體感知教師引導學生反復閱讀這首詩,獨立思考,仔細品味、感悟詩歌的語言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思考下列問題: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只的是什么?(特指在生活中應遭遇艱難困苦甚至不幸而身處逆境。作者寫這首詩時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實生活的寫照。)2、詩歌的兩部分各表現(xiàn)了怎樣的內容?(第一部分寫如果身處逆境,不必悲傷,要耐性等待,快樂的日子一定到來。第二部分寫要永遠向往美好的未來,現(xiàn)在雖處逆境,當時過境遷,往事都將成為親切的回憶。)3、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二、思考探究學生再讀詩歌,思考下列問題:1、怎樣理解“生活欺騙了你”?(要聯(lián)系詩人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來理解。表明正義被沙皇專制所扼殺)2、面對逆境,我們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爭嗎?(當時沙皇專制統(tǒng)治相當嚴酷,革命勢力一時還不足與之抗爭,只能等待。)3、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回成為親切的懷念”?(一方面強調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另一方面,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的,都是一筆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4、與一般詩歌相比,這首詩有什么不同?(沒有具體形象,只是以勸告的口吻說明道理。而一般的詩歌藝術形象都比較生動鮮明)學生朗讀背誦詩歌,試著當堂背誦這首詩。三、體驗反思教師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學習體會,引導學生正確的面對生活,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鞏固訓練1、完成“研討與練習”—、三。2、根據(jù)“體驗與反思”的要求寫300字左右的短文。第二課時教學內容:《未選擇的路》。詩歌導入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現(xiàn)在,我們再來學習另一篇詩歌《未選擇的路》。前者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人生的挫折,后者則告訴我們將如何面對人生的選擇。如果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對人生的態(tài)度是積極樂觀的話,那么《未選擇的路》對人生的選擇又是怎樣的呢?出示目標1、理解詩歌大意。2、認識慎重的選擇人生的意義。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一、整體感知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認真閱讀這首詩,最好是默讀。深入思考每節(jié)詩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詩,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思考題:1、怎樣理解詩歌中所說的“路”?這是怎樣一種表現(xiàn)手法?你能從學過的課文中找到類似的例子嗎?(表面說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實際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這是一種象征手法。我們學過的〈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都采用了這種寫法。)2、四節(jié)詩各表達了什么意思?第一節(jié),寫詩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選擇的尷尬與無奈,陷入沉思---一經選擇便無從回頭。第二節(jié),寫詩人選擇了一條極富挑戰(zhàn)的道路,這條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靜。顯得更誘人,更美麗。第三節(jié),寫詩人踏上自己選擇的路。但他卻留戀著那條未經選擇的路,擔心踏上一條錯誤的路而難以返回。第四節(jié),寫詩人對未來的遙想。將來回顧往事,那條未選擇的路是不是比已選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現(xiàn)實已經、不能回頭了。3、這首詩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這首詩是寫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選擇一條。當踏上這條道路以后,可能會發(fā)現(xiàn)諸多不竟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對未選擇的路產生向往,也是對美好人生的向往,這便是詩人表達的意思。他告訴我們:人生的選擇很無奈,既要勇于選擇,更要慎重對待。)二、思考探究1、詩人選擇了自己的路,可為什么題目卻是“未選擇的路”?詩歌雖然寫到已選擇的路,但重點強調的卻是未選擇的路,以引起人們對未選擇的路的思索,所以以“未選擇的路”為題。)2、在詩歌表現(xiàn)出的情緒上,《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有什么不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表現(xiàn)得積極樂觀,而《未選擇的路》則表現(xiàn)得有些憂郁。)3、這首詩歌可能對人產生怎樣的影響?(兩首詩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都偃缟钇垓_了你》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給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選擇的路》對于人生選擇的思索,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鳴。)三、教師小結同學們,學了這兩首詩,我們或許對于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的確是個決定命運的重大問題。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只有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yǎng)堅定活潑的性格,進而正確的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學習,健康成長!四、鞏固訓練1、完成“研討與練習”二。2、試著寫一篇隨筆,評論一下這首詩。300字左右。教學反思:詩歌教學重在朗誦體味詩中所蘊涵的感情,但這種朗誦必須結合一定的文化功底,若不,則會局限于表面的理解,缺少廣度和深度。那麼平時如何加強學生這一方面的欠缺呢?我想首先必須老師是一個感情豐富,思想閱歷很深的學者,這要求我隨時隨地的充電;其次利用好圖書館和書店。如何達到這一步呢?指導是前提。學生應該搜集掌握哪些資料,老師必須提前做到心中有數(shù)。學生找到資料后如何取材也是老師指導的范疇。石橋一中王清玲傷仲永王安石教學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2、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3、學習本文詳略得當?shù)膶懛ā?、揣摩精當?shù)恼Z言。教學重點、難點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注意本文詳略得當?shù)膶懛?,揣摩精當?shù)恼Z言。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自學內容:1、查找作者簡介。2、讀課文,正音、斷句。3、結合注譯和查找工具書,翻譯課文。一、了解作者。本文選用《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害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讀課文。參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頓。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2.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余聞之也/久。采用比賽形式進行朗讀,男女生比賽、小組比賽、全班齊讀。三、譯課文。小組組討論翻譯,提出問題全班交流,指定學生串講課文。教師明確重要字詞。總結文言知識:通假字:(1)扳,通“攀”,牽、拉。材,通“才”,才能。詞類活用:書,動詞,寫。意動用法:(1)父異焉?!罢J為……奇怪?!币厝似嬷??!罢J為……奇怪。”稍稍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备咐淙灰病!罢J為有利?!敝?1)忽啼求之。代詞,指書具。借旁近與之。代詞,指仲永。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代詞,指詩。余聞之也久。代詞,指這件事。受之天也。代詞,指通悟。于(1)環(huán)謁于邑人?!暗健庇诰思乙娭??!霸凇辟t于材人遠矣。“比”(4)受于人者不至也?!皬摹闭n文翻譯: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未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里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已經)才能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蓖跸壬f: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xiàn)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當堂檢測,完成練習冊上的習題。四、學內容。小組合作選題:1、將全文劃分為兩部分,并思考分別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2、題目為“傷仲永”,“傷”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具體指什么?3、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哪個階段是詳寫哪個階段是略寫?為什么要如此安排?4、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文中哪句話表明了原因?請分析本句,由此你得出什么結論?5、最后一段中心意思是什么?你對此有什么看法?請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思考:方仲永才能發(fā)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3、三個階段: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fā)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fā)展?jié)摿?,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4、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膹U其學業(yè),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fā)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5、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fā)言,自己確定發(fā)言的角度和觀點。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發(fā)言中心明確,層次清楚,語言簡練。限定時間,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組織語言。要啟發(fā)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指導學生體會本文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蓮膬煞矫骟w會: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tài);“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huán)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tài)刻畫得淋漓盡致。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教學反思: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了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發(fā)表議論,以此引發(fā)人們的思考。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jié)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贊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并能做到舉一反三。這節(jié)課上比較成功的一點是在最后的問題“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一個小小的問題引發(fā)了一場熱烈的討論,本來是要學生談談“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學生門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多角度、多方面地探討了造成方仲永悲劇的原因(主觀的、客觀的,個人的、集體的、社會的),就這樣,學生的思維在討論的撞擊中迸發(fā)出了創(chuàng)新的火花,課堂教學真正“活”了起來。認真反思本節(jié)課的得失,我認為本節(jié)課最大的可取之處,就是完全確立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石橋一中王清玲第二單元單元教材分析本單元以祖國為主題,編選了五篇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表現(xiàn)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人民熱愛祖國、發(fā)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它們分別是現(xiàn)代詩《黃河頌》、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雜文《齦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短篇小說《最后一課》和古代詩歌《木蘭詩》。《黃河頌》可以借助音樂的力量,通過直接訴諸聽覺的音樂打動學生的心靈。并且在音樂的背景下,通過配樂朗誦反復體味歌詞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對第二節(jié)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本課教學應以誦讀為主,不宜過多講解。應該相信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設計仿作詩歌練習,對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加深體會與吸收?!锻恋氐氖难浴肥菛|北作家端木蕻良寫在九一八事變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發(fā)了作者對淪亡國土強烈的思念之情。這是一篇類似散文詩的抒情散文,教學時如果不從“詩意”這一角度處理,將會使課堂枯澀沉悶、生氣全無。學生由于年齡所限,根本沒有家國之痛、民族之恨這些經歷和體驗,但他們有著樸素的感情,也有豐富敏感的心靈。教師在教學之前,務必努力喚起學生的內心情感??梢酝ㄟ^影視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東北人民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或者播放音樂《松花江上》,讓最形象的音符最直接最強烈地撞擊學生的心靈,使之產生強烈的震撼。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能夠感受到文中豐沛的感情卻難以確切地把握理解文意。品析文中的關鍵意象和抒情描寫,是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認真揣摩文中關鍵的詞句,這是搞好閱讀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此外,本課生字生詞較多,教學時應扎扎實實地教學字詞,掃清閱讀障礙,增加詞匯積累?!镀D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寫作于1923年,作者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了解這篇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與作者的生平,是理解課文內容十分必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在課上作簡明扼要的交待,提出一些關鍵問題,如作者為什么說“中華民族現(xiàn)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作者提倡的雄健的精神,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讓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抓住這兩個問題就能使學生很快地接觸文章主旨。文中比喻較多,教學時應避免將一些名詞、修辭概念生硬地教給學生,最好舉幾個有助于把握文章、了解比喻用法的例子,多讓學生自己闡發(fā),造句。此外,還可以針對學生普遍缺乏堅強意志力的狀況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一想李大釗所提倡的“雄健的精神”在今天還有沒有現(xiàn)實意義?自己應該怎樣加強意志品質的鍛煉,成為“雄健的國民”?以鼓舞學生從作品中汲取樂觀堅強、積極進取的精神力量。《最后一課》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典型環(huán)境,因為從此以后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qū)的學校里不許再教法語了,孩子們被迫要學習異國統(tǒng)治者的語言,接受異國文化教育。這是侵略者在軍事強占以后進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這里由一個小學校里的一堂課提高到向祖國告別的儀式高度,使這一堂課的任何場景、細節(jié)都顯出了莊嚴的意義。這篇課文可用兩課時來教讀。第一課時應使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能夠梳理清楚小說的情節(jié)結構。第二課時側重品味小說語言、揣摩人物心理,重點品讀有關韓麥爾先生的語段。通過對一些重要細節(jié)、人物形象的分析,領會小說主題思想。初讀是基礎,品讀是關鍵?!赌咎m詩》是樂府民歌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花木蘭的傳奇性故事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這篇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學生較為熟悉,語言也相對平易,所以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我閱讀,不宜采用句句串講的方法。在內容方面,要求學生在整體上把握故事情節(jié),梳理故事的基本脈絡,并能結合詩句展開聯(lián)想以填補詩歌留下的空白,比如結合“奔赴邊關”一節(jié)文字,體會木蘭的心理。結合“十年征戰(zhàn)”一段,想像木蘭征戰(zhàn)沙場的經歷和英姿等等,最終達到能夠背誦課文。在教學方式上,可采用“誦讀品析背誦”方式,也可采用“復述背誦想像”方式。作為擴展,還可以要求學生發(fā)揮想像,改寫《木蘭詩》。或者播放美國動畫片《花木蘭》要求學生將影片與原作做一對比,評價二者之間的異同,在課上發(fā)言、商討廣也可寫成文章與同學進行交流。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是以閱讀《黃河頌》為基礎,由課內向課外深化拓展,進行“探尋黃河文章,了解黃河憂患”的專題活動。每項活動有意引用一句詩(“雖不曾聽見黃河壯,洶涌澎湃在夢里”是歌詞)作為小標題,不僅是為了增加教材語言的可讀性,引起學生的興趣,也是含蓄地點出這項活動的宗旨。活動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程序合理。大多數(shù)活動都需要學生動手收集資料,篩選信息,研究問題,與合作者進行口頭交流,向全班做出匯報與書面展示。教師在執(zhí)教前應該從整體上把握設計者意圖,根據(jù)教學實際制定相應的活動計劃,也可以結合當?shù)丶氨拘l件適當增刪調整部分內容。黃河頌教學目標1、訓練與提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能力。2、在誦讀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教學重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贊頌黃河、贊頌民族偉大精神的內涵。教學課時1課時自學內容1、了解作者簡介。2、朗讀詩歌,了解詩歌內容。3、思考:詩人從哪些方面贊美黃河?教學過程情境導入同學們到過黃河嗎?(生回答)我們現(xiàn)在就來看看黃河。(出示黃河資料)這就是黃河,1938年9月,我國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出隊,來到了黃河岸邊,看到了壺口瀑布,感慨不已,于是寫下了歌頌黃河母親的豪邁頌歌《黃河頌》。一、說黃河背景介紹:《黃河大合唱》是詩人光未然在抗戰(zhàn)初期轉入敵后抗日根據(jù)地途中,親臨黃河險峽急流,目睹黃河的恢弘氣勢后創(chuàng)作的,當時正值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千千萬萬英雄兒女投入了抗日洪流,詩人以黃河兩岸人民抗日救國的英勇斗爭為題材,歌頌了偉大祖國和人民的頑強不屈?!饵S河頌》是大合唱中的第二樂章,歌詞唱出了黃河的氣魄,頌揚了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和偉大而堅強的民族精神。二、頌黃河配樂朗讀《黃河頌》,讀準字音,揣摩感情。教師配樂示范朗讀,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學生試讀,教師做朗讀指導。①全詩的感情基調是豪壯激越的。②注意朗讀詞和歌詞之間的停頓。注意重點詞語的重讀。如“望”“掀”“奔”“劈”等“??!黃河!”反復了三次,三個“啊”要讀得深沉,聲音要延長,“黃河”要讀得高昂。指名朗讀,展示自我風采,小組評議。三、研讀詩歌,體會情感美1、詩人從哪些方面贊美黃河?(黃河的自然特點、地理特征、黃河在歷史上對中華民族的貢獻)2、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詩人借歌頌黃河歌頌我們的民族,激發(fā)廣大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勇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wèi)黃河,保衛(wèi)中國。)四、品讀詩歌,賞析語言美你喜歡詩歌中的哪些語句,為什么?教學反思:這節(jié)課比較成功,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導入新課時的音樂做到了渲染氣氛,調動情緒的作用,學生帶著熱情走進課文,所以學習效率高了。《黃河頌》音樂壯闊、熱情、深切,表現(xiàn)了險峽急流、怒濤旋渦、礁石瀑布,歌頌了黃河氣勢宏偉,歷史源遠流長。學生聽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飛騰,在其中濡染陶冶。2、學生了解了歌詞的寫作背景,一種愛國豪情油然而生,所以情緒高漲,使課堂上多了一此豪壯氣概。3、學生帶著激情誦讀,加深了對歌詞的理解,而對歌詞的理解又反過來使誦讀顯得更有感情。美讀現(xiàn)代詩,首先必須把握其思想內容,根據(jù)思想內容,確定情感基調。根據(jù)情感的需要,確立語速?!饵S河頌》唱出黃河的雷霆萬鈞之勢,奔騰咆哮之聲,更寫出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于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聯(lián)系時代特征,讀出激昂、雄健、悲壯!再根據(jù)詩歌意境,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讀出詩歌的韻味。形式靈活多樣,教師范讀,學生個別讀、分組讀、齊讀,……從這節(jié)課的成功可以想到,課堂效率的提高,最重要的還是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覺主動的學習效率最高。最后一課教學目標1.繼續(xù)進行朗讀訓練,在反復朗讀中熟悉故事情節(jié)、理清文章思路、體味作者感情。2.品位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心理描寫等內容,在揣摩小說語言、分析人物形象中體味文章的獨特魅力。3.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yǎng)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學重點:1、心理描寫對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2、文中表現(xiàn)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學難點:韓麥爾先生關于法語的見解和結尾動作描寫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自學內容:1、查找作者簡介,了解寫作背景。2、掌握本課的生字詞。3、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清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4、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教學內容:第一課時一、教學目標1、介紹小說的時代背景。2、理清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四個階段。3、理解課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寫及其作用。二、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當國土遭到踐踏,尊嚴遭受凌辱,一個無憂無慮的天真淘氣的孩子,一個執(zhí)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師,又將是怎樣的一種表現(xiàn)呢?2、簡介課文背景1870年7月爆發(fā)的普法戰(zhàn)爭是法國發(fā)動的。法王拿破侖三世為了阻遏普魯士用武力統(tǒng)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維護法國在歐洲的霸權,故發(fā)動了這場戰(zhàn)爭。但不到兩個月,法軍大敗。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包圍了馬黎。法國政府執(zhí)行賣國政策,同普魯士簽訂了屈辱的停戰(zhàn)協(xié)定,賠款50億法郎,并把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地區(qū)割讓給普魯士。小說寫于1873年,以剛剛結束兩年的普法戰(zhàn)爭為背景,反映了阿爾薩斯淪陷后,當?shù)厝嗣裨谇致哉邚娦薪谭▏Z言時所表現(xiàn)的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3、根據(jù)預習,理清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四個階段。(即完成課后練習一)明確:小說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為線索,巧妙地鋪設了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6)序幕。寫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感受。第二個階段(7—10)開端。通過小弗郎士的觀察,寫出上課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課前第三個階段(11—23)發(fā)展。寫韓麥爾先生講授最后一課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這是小說的主體?!n上第四個階段(24—29)高潮和結局。寫韓麥爾先生宣
布散學時的情景。下課4、學生有目的地在每一個階段找出描寫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多了”說明了什么?面的情節(jié)和小弗郎士的性格么?課最后一課哪些不同?結合課后練習二找布散學時的情景。下課4、學生有目的地在每一個階段找出描寫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多了”說明了什么?面的情節(jié)和小弗郎士的性格么?課最后一課哪些不同?結合課后練習二找*“我想就別上學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確:怕提問。*“這些景象”指什么?覺得“比分詞用法有趣明確:指“畫眉在樹林……正在操練”幼稚。*“又出了什么事啦?”設置懸念,*這一部分內容與文章中心的表達有什么關系?明確:巧妙地點明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并且為下發(fā)展埋下了伏筆。2)分析第二階段?!苫?、詫異今天的情形和平時有什么區(qū)別?說明了什平時上3)分析第三階段?!y受、懊悔在最后一課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與平時有出有關語句。*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jié),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4)分析第四階段?!瘧?、懂事“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明確:指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主義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顯得崇高、偉大。(5)小結:作者運用第一人稱,對小弗郎士的描寫重點運用了心理描寫的手法,寫出了小弗郎士情感變化的波瀾起伏,從幼稚、貪玩——疑惑、詫異——難受、懊悔——悲憤、懂事,充滿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這一感情變化,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突出了主題,使文章更真切感人。第二課時一、教學目標1、分析韓麥爾先生形象。2、分析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3、利用小說對不家務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二、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上一節(jié)課我們通過分析心理活動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們再來看看小說的另一個主人公——韓麥爾先生。2、分析韓麥爾先生人物形象。(1)討論:作者描寫韓麥爾先生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明確:外貌描寫、神態(tài)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指導朗讀:深沉緩慢的語調來讀,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后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結尾部分三個破折號的作用:明確:解釋說明;聲音的延長;意思的遞進。(2)討論:在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的感情有怎樣的起伏變化?上課一開始,他用柔和又嚴肅的語調說話。柔和表明他對祖國、同胞、學生的滿腔深情;嚴肅說明亡國的悲痛。當課上小弗郎士背不出書來的時候,他不責備學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帶著內疚的心情勇敢真誠地作自我批評,痛心地檢查自己的過錯,表現(xiàn)了高度的責任感和深厚的愛國熱情。接著,又深情地贊美了祖國的語言,贊美了祖國。當學生專心書寫的時候,他又陷入了沉思,體味著深沉的亡國之痛。當最后一課結束時,他盡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憤。“深情、悲痛——思索、內疚——沉思、悲憤”是韓麥爾先生感情的變化,從中蘊含著他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無比的痛恨。3、環(huán)境描寫在本中的作用。(1)找出序幕中的兩處環(huán)境描寫:明確: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門時所見到的場景,包括了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點明了《最后一課》的具體時間和時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環(huán)境描寫,它真實而又十分簡練地交代了國土已被侵略軍所占領,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殘酷的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2)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這一環(huán)境描寫又表明什么?明確:布告牌上貼著的雖然只是一張公文,但它威力極大,逼迫人們不得不法執(zhí)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導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肉類產品電商平臺數(shù)據(jù)安全保護合同
- 2025年度校園建筑裝修施工安全免責協(xié)議
- 解鎖教育新篇章如何應對升學壓力
- 2025年子女撫養(yǎng)合同協(xié)議
- 2025年教育培訓特許經營合同
- 2025年熱處理流水線行業(yè)深度研究分析報告
- 2025年護膚類化妝品市場調研報告
- 2020-2025年中國旅游演出行業(yè)發(fā)展趨勢預測及投資戰(zhàn)略咨詢報告
- 2025年中國柑橘行業(yè)發(fā)展監(jiān)測及投資戰(zhàn)略規(guī)劃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民用離心泵行業(yè)市場深度分析及發(fā)展前景預測報告
- 2025年方大萍安鋼鐵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電力工程施工企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和經營計劃
- 2024東莞市勞動局制定的勞動合同范本
- 2024年大學本科課程教育心理學教案(全冊完整版)
- 主題二任務二 《探究身邊信息技術的奧秘》 教學設計 2023-2024學年桂科版初中信息技術七年級上冊
- 人教八年級上冊英語第一單元《Section A (1a-2d)》教學課件
- 中國血管通路專家共識解讀
- 開學前幼兒園安全培訓
- 《裝配式蒸壓加氣混凝土外墻板保溫系統(tǒng)構造》中
- 《建設工程監(jiān)理》課件
- 2019版新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選擇性必修共7冊詞匯表匯總(帶音標)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