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旅游資源課件_第1頁
甘肅旅游資源課件_第2頁
甘肅旅游資源課件_第3頁
甘肅旅游資源課件_第4頁
甘肅旅游資源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甘肅旅游資源甘肅旅游資源1絲綢古道三千里,黃河文明八千年絲綢之路、長城邊關,河西四郡、大漠孤煙,黃土高坡、甘南草原……,在充滿傳奇色彩與浪漫神韻的絲綢古道上,在遼闊的中國西北腹地,甘肅傳承著黃河上游八千年的文化與文明,絲綢之路兩千年的輝煌與夢想。敦煌寶窟、嘉峪雄關、拉卜楞寺、麥積云煙,甘肅的旅游美景魅力無限,成為旅游的夢境,旅游的天堂。

絲綢古道三千里,黃河文明八千年絲綢之路、長城邊關,河西四郡、2絲綢古道三千里,黃河文明八千年

甘肅位于中國的西北中樞,東鄰陜西,西接新疆海,為中國絲綢之路旅游線和青藏旅游線的必經(jīng)之地。古老的絲綢之路橫貫東西,黃河干道縱穿南北。甘肅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古絲綢之路的黃金路段,有莫高窟、嘉峪關長城等2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72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51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甘肅自然風光雄奇壯美,類型多樣,有戈壁、沙漠、冰川、雪山、森林、草原、雅丹、丹霞地貌等多種自然奇觀。甘肅有45個民族,各民族風情濃郁,傳統(tǒng)節(jié)慶活動獨具特色。絲綢古道三千里,黃河文明八千年

甘肅位于中國的西北中樞,東鄰3嘉峪關關城文化景區(qū)(5A)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guī)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嘉峪關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嘉峪關關城文化景區(qū)由嘉峪關關城、長城第一墩、懸臂長城、長城博物館等景點構成。嘉峪關關城文化景區(qū)(5A)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4嘉峪關關城嘉峪關關城5甘肅旅游資源課件6嘉峪關關城嘉峪關關城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起點,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而有“天下雄關”、“邊陲鎖鑰”之稱。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并守之勢,壁壘森嚴,以明墻連接第一墩,以暗臂連接懸壁長城,形成明代萬里長城軍事防御體系的最西關隘。整個建筑布局精巧,氣勢雄渾,與遠隔萬里的長城東起點山海關遙相呼應。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從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關隘,經(jīng)歷了168年(1372-1539年)的時間,是明代長城沿線九鎮(zhèn)所轄千余個關隘中最雄險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而得有“天下雄關”、“連陲鎖陰”之稱。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并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御體系。嘉峪關關城嘉峪關關城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起點,因地勢險要,建筑7甘肅旅游資源課件8嘉峪關關城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筑而成,西側以磚包墻,雄偉堅固。內城開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意為紫氣東升,光華普照;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門臺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建筑。東西門各有一甕城圍護,西門外有一羅城,與外城南北墻相連,有“嘉峪關”門通往關外,上建嘉峪關樓。嘉峪關內城墻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關城內建有游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整個建筑布局精巧,氣勢雄渾,與遠隔萬里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嘉峪關關城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9甘肅旅游資源課件10萬里長城第一墩:萬里長城第一墩又名“討賴河墩”,位于嘉峪關南討賴河岸,距關城7.5公里。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3年)是原肅州西長城的南端墩臺,也是明代萬里長城西段第一墩臺,故名:萬里長城第一墩。它是嘉峪關長城防御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長城沿線氣勢最為壯觀的墩臺?!叭f里長城第一墩”是嘉峪關古代軍事防御體系中的66座烽燧墩臺的南路十墩之首,除司屯兵、烽火、傳遞軍情、保護屯耕和保障通商、通訊外,由于其形威嚴高聳,其勢雄壯險峻,還具有重要的軍事威懾作用。它的存在及其完整保存是構成現(xiàn)在嘉峪關古代軍事防御體系完整性的重要依據(jù)。萬里長城第一墩:萬里長城第一墩又名“討賴河墩”,位于嘉峪關南11懸壁長城懸壁長城位于嘉峪關關城北8公里處石關峽口北側的黑山北坡,距市區(qū)約14公里,屬嘉峪關軍事防御體系的一部分。始筑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原長1.5公里,為片石夾土墻,現(xiàn)存長城750米,其中有231米的黃土夯筑城墻攀援于高150米,傾斜度為45度的山脊上,似凌空倒掛,因而得名“懸壁長城”。順城墻頂拾級而上,平坦處如履平地,陡峻處如攀絕壁。懸壁長城又被人們稱為"西部八達嶺"。

懸壁長城懸壁長城位于嘉峪關關城北8公里處石關峽口北側的黑山北12甘肅旅游資源課件13長城博物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建成于1988年底,于1989年10月正式開館,是我國第一座全面、系統(tǒng)地展示長城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占地面積12,312平方米,陳列面積1,766平方米,主體建筑外形呈烽火臺式,恰似烽燧相望,長城相連。內設7個展廳,以“偉大的長城”基本陳列為主體,分“春秋、戰(zhàn)國長城”,“秦、漢長城”,“北魏、隋、唐、遼、金長城”,“明長城”四部分,集中國史學界、文物考古界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長城研究成果于一體,將從戰(zhàn)國直到明代,上下三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構筑史,作圖表模型、文字版面、彩色圖片形式濃縮在1,100多平方米的展廳空間中,既為長城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又使一般游人在短時間內,對中國長城在時間、空間演化上有一個整體、直觀的了解。長城博物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建成于1988年底,14甘肅旅游資源課件15崆峒山風景名勝區(qū):(5A)

崆峒山位于甘肅省平?jīng)鍪谐俏?2公里處,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景區(qū)面積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于一身,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zhèn)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譽。崆峒山風景名勝區(qū):(5A)

崆峒山位于甘肅省平?jīng)鍪谐俏?2公16甘肅旅游資源課件17崆峒山風景名勝區(qū)崆峒山屬六盤山支脈,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有各類植物1000多種,動物300余種,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其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韻。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秀麗。凝重典雅的八臺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氣魄宏偉,底蘊豐厚。崆峒山風景名勝區(qū)崆峒山屬六盤山支脈,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有各18甘肅旅游資源課件19崆峒山風景名勝區(qū)

古往今來,崆峒山吸引了眾多的風流才俊。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親自登臨崆峒山,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yǎng)生之術,黃帝問道這一千古盛事在《莊子?在宥》和《史記》等典籍中均有記載;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黃帝西登崆峒;

1986年5月,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平?jīng)鰰r親筆題書“崆峒山”;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2001年元月,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中國首批AAAA級旅游區(qū);這套由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觀――隍城、彈箏峽、塔院和雷聲峰組成的《崆峒山》特種郵票是我省繼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和嘉峪關城樓后國家郵政局發(fā)行的第4套地方題材的特種郵票;2004年3月晉升為國家地質公園。崆峒山風景名勝區(qū)古往今來,崆峒山吸引了眾多20天水麥積山風景區(qū):(4A)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是國務院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44個國家級重點名勝之一,首批AAAA級旅游區(qū),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示范點。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地處西秦嶺北支東段,位于歷史文化名城、全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天水市東南部,北鄰渭水,南攜嘉陵,是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南北氣候的交替帶。

景區(qū)總面積215平方公里,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街亭溫泉5個風景區(qū),

18個主要游覽小區(qū),20個外圍游覽點構成。天水麥積山風景區(qū):(4A)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是21天水麥積山:

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巖,其山勢陡然起獨峰,因形如農家麥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山勢險峻,周圍綠樹成蔭,環(huán)境清幽。石窟始鑿于384年,經(jīng)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10多個朝代1500多年的開鑿續(xù)修,成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它的海拔1742米,山頂距地面142米,現(xiàn)存佛教窟龕194個,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余身,壁畫一千三百余平方米,全部窟龕開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布于東、西兩崖。東崖現(xiàn)存54個洞窟,西崖現(xiàn)存140個洞窟。由于麥積山山體為第三紀沙礫巖,石質結構松散,不易精雕細鏤,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稱于世,絕大部分泥塑彩妝。被雕塑家劉開渠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天水麥積山:

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石質皆為紫褐色22甘肅旅游資源課件23甘肅旅游資源課件24仙人崖:

仙人崖景區(qū)山巍、水秀、崖俊、林密,自然風景秀麗;人文景觀僅次于麥積山景區(qū),寺觀、廟宇、窟龕多建于高聳的峰頂或凸凹的飛崖間。自南北朝以來,歷代在這里均有建筑和雕塑造像,遺存甚少。據(jù)1953年中央文化部勘察團鑒定,這里現(xiàn)存的寺宇憾的是多被損毀,遺是經(jīng)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筑和重新修繕的,部分泥塑為北魏晚期作品。長期以來,這里是釋、道、儒三家共存的風景勝地。仙人崖。距麥積山石窟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所組成。翠峰高聳于崖頂,寺觀修建于峰頂或飛崖之間,頗有雅趣。三崖,依其方位,名曰東崖、西崖、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寶蓋峰、獻珠峰、東崖峰和西崖峰。六寺為木蓮寺、石蓮寺、鐵蓮寺、花蓮寺、水蓮寺和靈應寺?!拔宸濉焙土_漢溝群峰眾相參差羅列,姿態(tài)萬千,若揖拜“玉皇峰”,人稱“十八羅漢朝玉帝”。

。仙人崖:

仙人崖景區(qū)山巍、水秀、崖俊25甘肅旅游資源課件26仙人崖:

仙人崖的人文旅游資源比較豐富。如西崖寺宇是經(jīng)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筑和修繕的,大佛殿內西北角一個小斜梁架,據(jù)專家鑒定,是唐代屋架遺品。東崖有羅漢堂一幢,供大佛及十八羅漢,系明代建筑和塑像。南崖燃燈閣雖于清道光年間毀于火災,但仍殘存北魏晚期塑像。石巖洞為明末肅王朱熾宏(韓王朱松第十五代世孫,世襲與肅王)、大劍俠汪士墉、大書法家王了望隱居論道之處。玉皇閣東南側下的壁巖間,有石窟佛龕,內存唐代壁畫。仙人崖:

仙人崖的人文旅游資源比較豐27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4A)

位于蘭州市榆中縣城西南五公里處,距蘭州市60公里。古因“常有白云浩渺無際”而取名“棲云山”。早在西周時已成為道人鑿洞修行之地,清康熙年間取復興之意,改名“興隆山”。本世紀五十年代,全山亭臺樓閣以及廟宇就達70多處,景點24處,成為佛、道勝地。興隆山為距蘭州市最近的國家級森林公園。主峰由東西二峰組成,東峰“興隆”海拔2400米,西峰“棲云”海拔2500米,二峰間為興隆峽,有云龍臥橋橫空飛架峽谷?,F(xiàn)棲云峰有混元閣、朝云觀、雷祖殿等殿閣;興隆峰有二仙臺、太白泉、大佛殿、喜松亭、滴淚亭等景點。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4A)

位于蘭州28甘肅旅游資源課件29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史載,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時,病逝于興隆山,其衣冠和兵器用物安放于此。1939年,成吉思汗的靈柩運至興隆山,密藏于大佛殿內;1949年8月才遷往青海塔爾寺;1954年,由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迎回,安放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新建的成吉思汗陵寢室。興隆山因這段歷史而更加著名。位于蘭州市榆中縣城西南五公里處,距蘭州市60公里。古因“常有白云浩渺無際”而取名“棲云山”。早在西周時已成為道人鑿洞修行之地,清康熙年間取復興之意,改名“興隆山”。本世紀五十年代,全山亭臺樓閣以及廟宇就達70多處,景點24處,成為佛、道勝地。興隆山為距蘭州市最近的國家級森林。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史載,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30漳縣貴清山/遮陽山旅游風景區(qū):(4A)位于漳縣南72公里處,是隴中黃土高原最為奇秀的自然風景區(qū),現(xiàn)為省級森林公園,被譽為隴中的“小華山”。因其綿延長達18個村社,故有“貴清十八村”之說。

貴清山為石灰?guī)r地帶,群峰林立,怪石如云,森林公園林地面積3.2萬畝,原始森林遍布,有藥用植物和觀賞植物500余種,被譽為天然植物園。山頂海拔2340米,有建于明隆慶年間的中峰寺遺址。穿過斷澗仙橋,有西方如來佛祖殿、玄武大帝殿、十大閻君殿等,大小32尊佛像栩栩如生。貴清山有貴清仙境、西方勝景、斷澗仙橋、靈巖古洞、禪林掛月、古剎鐘聲、萬壑松濤、洗臉清池等八景。山下有龍川河橫穿全境。步行沿峽谷旅行,但見溪流兩邊奇山峻峰形態(tài)各異,云騰霧繞,珍禽異獸隨處可見,恰似江南風光,奇秀美景,令人心曠神怡。

漳縣貴清山/遮陽山旅游風景區(qū):(4A)位于漳31斷澗仙橋斷澗仙橋32武威文廟:(4A)

武威文廟,古稱隴佑學官之冠,現(xiàn)被列為甘肅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于武威東廟角,坐北面南,占地面積五萬多平方公里,它始建于明政統(tǒng)2--4年,公元1437--1439年,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文廟由儒學院,孔廟、文昌宮三部分組成,西邊為儒學院,中間以大成殿為中心,大成殿前有漢池,狀元橋,四柱,三間三樓結構的靈新門,東西廂房,民辦祠,東西廂房之后是尊經(jīng)閣。武威文廟:(4A)

武威文廟,古稱隴佑學官之冠,現(xiàn)被列為甘肅33甘肅旅游資源課件34武威市雷臺公園:(4A)

雷臺位于武威市北關中路,因出土中國旅游標志--“馬踏飛燕”而聞名于世,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史料記載,雷臺為前涼(公元301年-375年)國王張茂所筑靈鈞臺。因供奉、祭祀“雷祖”而得名。臺上有明清時期的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10座古建筑組成一個規(guī)模龐大的古建筑群。武威市雷臺公園:(4A)

雷臺位于武威市北關中路,因出土中國35雷臺漢墓雷臺漢墓位于武威市北關中路雷臺公園內,是1969年由當?shù)剞r民在雷臺老槐樹下發(fā)現(xiàn)的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寶、中國旅游標志銅奔馬而著名。雷臺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一高約十米的土臺上建有明朝中期建造的雷祖觀而得名。據(jù)出土馬俑胸前銘文記載,雷臺漢墓系“守張掖長張君”之墓,約在公元186-219年之間。墓道長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處,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銅車馬儀仗俑99匹。其中以銅奔馬藝術價值最高。絕世珍寶“馬踏飛燕”又名銅奔馬,屬國家級文物,高34。5厘米,長45厘米,重7。15公斤。它三足騰空,右后蹄踏一飛鳥,既表達了奔馬以風馳電的速度超過飛鳥,又巧妙利用飛鳥的軀體擴大了著地面積,保證了奔馬的穩(wěn)定。它體形矯健,昂著嘶鳴,神勢若飛,藝術造型優(yōu)美,合乎力學平衡原理,且給人以騰云凌霧,一躍千里之感。被著名考古學家郭沫若定為“馬踏飛燕”,是一件舉世無雙,技藝水平極高的文物精品,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品,而且是世界人民的藝術瑰寶,它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出土后,曾多次作為中國優(yōu)秀考古文化代表,邀游全球,引起了國內外極大的轟動和高度贊譽。雷臺漢墓雷臺漢墓位于武威市北關中路雷臺公園內36甘肅旅游資源課件37張掖大佛寺:(4A)

大佛寺,始稱"迦葉如來寺",因寺內供奉釋迦牟尼涅涅磐像,故稱"臥佛寺"。明永樂九年(1411年)敕賜寶覺寺??滴跏吣辏?678年)改稱宏仁寺。該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歷時五載,至西夏貞觀三年(11103年)竣工,歷經(jīng)明、清兩朝擴建,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據(jù)明宣宗朱瞻基《敕賜寶覺寺碑記》稱:西夏時,有位叫嵬咩的國師,一日靜坐,聽到附近有絲竹聲音,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磚覆蓋的碧玉臥佛一具,因而就地建起了這座座東面西的佛殿。大佛寺內建有牌樓式山門和四大天王殿、關祠殿、過殿、陪殿、廂房、臥佛正殿。正殿南為感應寺,北為金塔殿,后為藏金閣和土塔。大佛寺正殿為兩層樓,重檐歇山頂,高33米,平面長方形,面寬9間,進深7間,占地總面積1770平方米。殿頂用青筒瓦笨覆蓋,殿周圍繞廊。殿內塑釋迦牟尼涅磐像,為全國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張掖大佛寺:(4A)

大佛寺,始稱"迦葉如來寺",因寺內供奉38甘肅旅游資源課件39肅南馬蹄寺風景名勝區(qū):(4A)馬蹄寺風景名勝區(qū),地處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距張掖市六十公里的臨松山下。山頂一石窟內的巖石上留有深深的馬蹄足跡,史載系天馬神跡,馬蹄寺由此而得名。馬蹄寺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上、中、下觀音洞和金塔寺七處組成,分布在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區(qū)域內。

馬蹄寺石窟群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群開鑿于十六國北涼時期,距今約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金塔寺、千佛洞等石窟內一些早期的形制、造像與壁畫都保留著古拙挺拔和厚樸實的特點和風格。馬蹄寺是我國河西走廊的佛教圣地之一,早期崇信漢傳佛教,元代以后藏傳佛教在此興盛,漢傳和藏傳佛教同時并存。藏語為"卓瑪讓象",意為菩薩自然出現(xiàn)的地方。三世達賴索南嘉措也曾來此朝圣,青海等地信徒一生不能來此拜佛會抱憾終生。

肅南馬蹄寺風景名勝區(qū):(4A)馬蹄寺風景名勝40甘肅旅游資源課件41甘肅旅游資源課件42肅南馬蹄寺風景名勝區(qū)馬蹄寺石窟群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屹立于石窟藝術之林。那氣勢恢弘的"三十三天",以五層二十一窟呈寶塔形開鑿于懸崖峭壁,令人嘆為觀止;金塔寺那飄然欲仙的高肉雕泥塑飛天,在全國實屬罕見;藏佛殿石窟規(guī)格之宏大,千佛洞石窟雕刻之精巧,雖非鬼斧神工,卻也有夢掛魂牽之魅力。

馬蹄寺石窟群似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于景色秀麗的臨松薤谷,那"清泉掛碧峰"的壯觀飛瀑;那媚材埠林,云衣迷陘,嵐氣襲人的欹麗風光;六月飛雪,夏無炎暑,游人到此,尋古攬勝,避暑游玩,會使您留戀忘返。

形似觀音菩薩蓮花寶座的蓮花仙峰腳下,五彩繽紛的民族帳篷,似朵朵爛漫的山花爭奇斗艷。飽蘸裕固族、藏族、蒙古族民族盛情的風俗接待服務,為游客提供草原特有的風味食品、帳篷旅館和裕固歌舞,會使您親身體驗肅南馬蹄寺風景名勝區(qū)馬蹄寺石窟群以其悠久的歷43松鳴巖風景名勝區(qū)松鳴巖國家森林公園,位于臨夏州和政縣南25公里處的太子山林區(qū)。松鳴巖因每當風起,松濤大作,奔騰砰訇,如戰(zhàn)鼓擂擂、似馬奔騰而得名。松鳴巖有三座并峙的山峰,為南天臺,西方頂、獨崗嶺,峰形奇特、芙蓉俊貌,是歷代殿宇樓閣,亭榭飛橋薈集之地。早在元代,就有人在此鑿洞塑佛,修廟建寺,修行隱居,明代初具規(guī)模,為古河州八景之一。

松鳴巖森林公園地處太子山林區(qū),相對高差大,動植物類繁多,喬灌木多達130多種,高山分部著冷杉、鐵樺;中心分布著云杉、紅樺、白樺、山楊;低山分布油松、楊樹、落葉松;林中花色鮮艷,花形獨特的杜鵑、八仙花、報春花、柳葉花等近百種野生花卉;有分布廣范;數(shù)量較多的祖師麻、三棵針、九節(jié)昌蒲、川赤芍、黃芪、紫胡、鹿含草等。珍貴動物有狐貍、雉雞、野兔、野豬等飛禽走獸。連片茂密的森林、色彩繽紛的花卉、用途各異的藥材、千姿百態(tài)的珍禽異獸,爭奇斗艷,大放異彩。

松鳴巖風景名勝區(qū)松鳴巖國家森林公園,位于臨夏州和政縣南25公44甘肅旅游資源課件45甘肅旅游資源課件46松鳴巖風景名勝區(qū)松鳴巖公園總面積為2666公頃,由松鳴巖風景名勝古跡區(qū)、藥水峽水上游樂區(qū)、八路溝高山植物園區(qū)、槐山子梁森林景觀區(qū)、小峽休閑度假區(qū)組成。

松鳴巖風景名勝古跡區(qū)的“松巖疊翠”聞名遐邇,早在明代就建有玉皇閣、菩薩殿、圣母宮、獨崗寺等殿宇,鑿通了登山石階和接峰天梯。

藥水峽水上游樂區(qū),水面為15萬平方米,以藥水水庫為主體。

槐山子梁森林景觀區(qū),以2000畝油松、落葉松、云杉、冷杉、華山松、和500畝森林苗圃為主要景觀。

小峽休閑度假區(qū),以小峽河為脈絡、花溪、花徑相連;拱橋、曲橋互通;長廊、水榭相邀;洞門、影避對望。松鳴巖風景名勝區(qū)松鳴巖公園總面積為2666公頃,由松鳴巖風景47冶力關風景區(qū)(4A)冶力關風景區(qū)在臨潭縣境內,以臨潭縣冶力關為中心,分為蓮花山、西峽、東峽和冶海湖四個景區(qū)。主要景觀有蓮花、冶木峽、冶海湖、赤壁幽谷、巨型臥佛等景觀。蓮花山位于冶力關東15公里處,主峰海拔3578米,集險、奇、幽、秀于一體,因遠眺望去,形似一朵盛開的蓮花而得名。又稱“西崆峒”,是甘南、臨夏兩地佛道兩教的圣地。

冶力關森林公園位于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甘南藏族自冶州卓尼、臨潭兩縣境內,東鄰蓮花山自然保護區(qū),西接合作市,北與臨夏、康樂毗連,總面積79400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3%,植被覆蓋率

92.0%。該區(qū)屬濕潤的高原氣候,特點是高寒濕潤,氣溫年差較小,月差較大,雨熱同季,垂直差異顯著。冶木河貫穿全區(qū),

自西向東流入洮河。地質構造復雜,地貌奇特。冶木河上游地勢平緩,有牧草豐茂的天然牧場,也有地勢陡峭、溝深谷窄的練珠峽。下游以林海蒼茫、清溪瀠洄、曲徑通幽的溝壑為主。

冶力關風景區(qū)(4A)冶力關風景區(qū)在臨潭縣境內,以臨潭縣冶力48甘肅旅游資源課件49甘肅旅游資源課件50冶力關風景區(qū)連珠峽壁立千仞、奇峰林立、古樹盤巖、虬枝倒掛,千姿百態(tài)。

主要的自然景觀有:蓮峰聳秀、冶峽秋色,睡佛、鷹擊石林、三疊瀑布、冶海冰圖、林海雪原、喜泉吐珠、通天神樹、五松石、飛來石、金鐘石、蛤蟆石、飛鷹崖、姊妹峰、聽濤臺、白石雪峰、神龜清飲,還有極為罕見的丹霞地貌形成的麥積晚霞、四屏峰、赤壁幽谷、笑和尚等奇石奇景,多達270多余處。

冶力關森林公園海拔1800—3600米,年平均氣溫5.1℃一6.7℃。森林公園以高山暗針葉為主體,主要喬木樹種有云杉、冷杉、油松、華山松、紅樺、白樺、櫟樹等。灌木有箭竹,高山柳、杜鵑,小檗、沙棘、薔薇、忍冬、鮮卑花、繡線菊、木本萎陵菜等。野生動物種類豐富,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黑鶴、金錢豹、“四不象”、金雕、胡兀鷲、雪豹、大馬鹿、藏原羚、斑尾棒榛雞等;二類保護動物有毛冠雞、雪雞、水獺、金貓、猞猁、馬鹿、大天鵝、獵隼,血雉、藍馬雞、石貂等,三類保護動物有貂貓、黃羊、鳶、蒼鷹、環(huán)頸雉等。冶力關風景區(qū)連珠峽壁立千仞、奇峰林立、古樹盤巖、虬枝倒掛,千51景泰黃河石林風景旅游區(qū)(4A)黃河石林生成于距今四百萬年前的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的地質時代。由于燕山運動、地殼上升、河床下切、加之風化、雨蝕、重力坍塌形成了以黃褐色河湖相砂礫巖為主的石林地貌奇觀。景區(qū)內陡崖凌空,造型千姿百態(tài),峰回路轉,景象步移萬千。石柱、石筍一般在80--200米之間。專家考察評估認定:黃河石林堪稱中華自然奇觀,極具旅游開發(fā)價值。石林景區(qū)有八個溝之多,是在地殼強烈的抬升之下,黃河河谷形成深切峽谷,使溝谷不斷變寬,局部輕弱層在水及重力作用下迅速下切,沿溝谷兩側形成大量的石峰.石柱,同時又受到風蝕作用的改造,在崖壁上形成了許多如窗欞的構造,在水蝕.風蝕的強烈作用下形成了現(xiàn)在獨特的景觀。已開發(fā)的飲馬溝大峽谷內有雄獅當關、獵鷹回首、大象吸水、千帆競發(fā)、西天取經(jīng)、月下情侶、屈原問天等眾多景點,形神兼?zhèn)?,栩栩如生?/p>

景泰黃河石林風景旅游區(qū)(4A)黃河石林生成于距今四百萬年前的52甘肅旅游資源課件53甘肅旅游資源課件54甘肅旅游資源甘肅旅游資源55絲綢古道三千里,黃河文明八千年絲綢之路、長城邊關,河西四郡、大漠孤煙,黃土高坡、甘南草原……,在充滿傳奇色彩與浪漫神韻的絲綢古道上,在遼闊的中國西北腹地,甘肅傳承著黃河上游八千年的文化與文明,絲綢之路兩千年的輝煌與夢想。敦煌寶窟、嘉峪雄關、拉卜楞寺、麥積云煙,甘肅的旅游美景魅力無限,成為旅游的夢境,旅游的天堂。

絲綢古道三千里,黃河文明八千年絲綢之路、長城邊關,河西四郡、56絲綢古道三千里,黃河文明八千年

甘肅位于中國的西北中樞,東鄰陜西,西接新疆海,為中國絲綢之路旅游線和青藏旅游線的必經(jīng)之地。古老的絲綢之路橫貫東西,黃河干道縱穿南北。甘肅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古絲綢之路的黃金路段,有莫高窟、嘉峪關長城等2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72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51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甘肅自然風光雄奇壯美,類型多樣,有戈壁、沙漠、冰川、雪山、森林、草原、雅丹、丹霞地貌等多種自然奇觀。甘肅有45個民族,各民族風情濃郁,傳統(tǒng)節(jié)慶活動獨具特色。絲綢古道三千里,黃河文明八千年

甘肅位于中國的西北中樞,東鄰57嘉峪關關城文化景區(qū)(5A)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guī)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嘉峪關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嘉峪關關城文化景區(qū)由嘉峪關關城、長城第一墩、懸臂長城、長城博物館等景點構成。嘉峪關關城文化景區(qū)(5A)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58嘉峪關關城嘉峪關關城59甘肅旅游資源課件60嘉峪關關城嘉峪關關城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起點,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而有“天下雄關”、“邊陲鎖鑰”之稱。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并守之勢,壁壘森嚴,以明墻連接第一墩,以暗臂連接懸壁長城,形成明代萬里長城軍事防御體系的最西關隘。整個建筑布局精巧,氣勢雄渾,與遠隔萬里的長城東起點山海關遙相呼應。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從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關隘,經(jīng)歷了168年(1372-1539年)的時間,是明代長城沿線九鎮(zhèn)所轄千余個關隘中最雄險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而得有“天下雄關”、“連陲鎖陰”之稱。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并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御體系。嘉峪關關城嘉峪關關城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起點,因地勢險要,建筑61甘肅旅游資源課件62嘉峪關關城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筑而成,西側以磚包墻,雄偉堅固。內城開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意為紫氣東升,光華普照;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門臺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建筑。東西門各有一甕城圍護,西門外有一羅城,與外城南北墻相連,有“嘉峪關”門通往關外,上建嘉峪關樓。嘉峪關內城墻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關城內建有游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整個建筑布局精巧,氣勢雄渾,與遠隔萬里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嘉峪關關城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63甘肅旅游資源課件64萬里長城第一墩:萬里長城第一墩又名“討賴河墩”,位于嘉峪關南討賴河岸,距關城7.5公里。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3年)是原肅州西長城的南端墩臺,也是明代萬里長城西段第一墩臺,故名:萬里長城第一墩。它是嘉峪關長城防御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長城沿線氣勢最為壯觀的墩臺?!叭f里長城第一墩”是嘉峪關古代軍事防御體系中的66座烽燧墩臺的南路十墩之首,除司屯兵、烽火、傳遞軍情、保護屯耕和保障通商、通訊外,由于其形威嚴高聳,其勢雄壯險峻,還具有重要的軍事威懾作用。它的存在及其完整保存是構成現(xiàn)在嘉峪關古代軍事防御體系完整性的重要依據(jù)。萬里長城第一墩:萬里長城第一墩又名“討賴河墩”,位于嘉峪關南65懸壁長城懸壁長城位于嘉峪關關城北8公里處石關峽口北側的黑山北坡,距市區(qū)約14公里,屬嘉峪關軍事防御體系的一部分。始筑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原長1.5公里,為片石夾土墻,現(xiàn)存長城750米,其中有231米的黃土夯筑城墻攀援于高150米,傾斜度為45度的山脊上,似凌空倒掛,因而得名“懸壁長城”。順城墻頂拾級而上,平坦處如履平地,陡峻處如攀絕壁。懸壁長城又被人們稱為"西部八達嶺"。

懸壁長城懸壁長城位于嘉峪關關城北8公里處石關峽口北側的黑山北66甘肅旅游資源課件67長城博物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建成于1988年底,于1989年10月正式開館,是我國第一座全面、系統(tǒng)地展示長城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占地面積12,312平方米,陳列面積1,766平方米,主體建筑外形呈烽火臺式,恰似烽燧相望,長城相連。內設7個展廳,以“偉大的長城”基本陳列為主體,分“春秋、戰(zhàn)國長城”,“秦、漢長城”,“北魏、隋、唐、遼、金長城”,“明長城”四部分,集中國史學界、文物考古界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長城研究成果于一體,將從戰(zhàn)國直到明代,上下三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構筑史,作圖表模型、文字版面、彩色圖片形式濃縮在1,100多平方米的展廳空間中,既為長城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又使一般游人在短時間內,對中國長城在時間、空間演化上有一個整體、直觀的了解。長城博物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建成于1988年底,68甘肅旅游資源課件69崆峒山風景名勝區(qū):(5A)

崆峒山位于甘肅省平?jīng)鍪谐俏?2公里處,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景區(qū)面積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于一身,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zhèn)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譽。崆峒山風景名勝區(qū):(5A)

崆峒山位于甘肅省平?jīng)鍪谐俏?2公70甘肅旅游資源課件71崆峒山風景名勝區(qū)崆峒山屬六盤山支脈,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有各類植物1000多種,動物300余種,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其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韻。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秀麗。凝重典雅的八臺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氣魄宏偉,底蘊豐厚。崆峒山風景名勝區(qū)崆峒山屬六盤山支脈,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有各72甘肅旅游資源課件73崆峒山風景名勝區(qū)

古往今來,崆峒山吸引了眾多的風流才俊。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親自登臨崆峒山,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yǎng)生之術,黃帝問道這一千古盛事在《莊子?在宥》和《史記》等典籍中均有記載;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黃帝西登崆峒;

1986年5月,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平?jīng)鰰r親筆題書“崆峒山”;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2001年元月,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中國首批AAAA級旅游區(qū);這套由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觀――隍城、彈箏峽、塔院和雷聲峰組成的《崆峒山》特種郵票是我省繼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和嘉峪關城樓后國家郵政局發(fā)行的第4套地方題材的特種郵票;2004年3月晉升為國家地質公園。崆峒山風景名勝區(qū)古往今來,崆峒山吸引了眾多74天水麥積山風景區(qū):(4A)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是國務院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44個國家級重點名勝之一,首批AAAA級旅游區(qū),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示范點。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地處西秦嶺北支東段,位于歷史文化名城、全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天水市東南部,北鄰渭水,南攜嘉陵,是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南北氣候的交替帶。

景區(qū)總面積215平方公里,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街亭溫泉5個風景區(qū),

18個主要游覽小區(qū),20個外圍游覽點構成。天水麥積山風景區(qū):(4A)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是75天水麥積山:

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巖,其山勢陡然起獨峰,因形如農家麥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山勢險峻,周圍綠樹成蔭,環(huán)境清幽。石窟始鑿于384年,經(jīng)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10多個朝代1500多年的開鑿續(xù)修,成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它的海拔1742米,山頂距地面142米,現(xiàn)存佛教窟龕194個,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余身,壁畫一千三百余平方米,全部窟龕開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布于東、西兩崖。東崖現(xiàn)存54個洞窟,西崖現(xiàn)存140個洞窟。由于麥積山山體為第三紀沙礫巖,石質結構松散,不易精雕細鏤,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稱于世,絕大部分泥塑彩妝。被雕塑家劉開渠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天水麥積山:

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石質皆為紫褐色76甘肅旅游資源課件77甘肅旅游資源課件78仙人崖:

仙人崖景區(qū)山巍、水秀、崖俊、林密,自然風景秀麗;人文景觀僅次于麥積山景區(qū),寺觀、廟宇、窟龕多建于高聳的峰頂或凸凹的飛崖間。自南北朝以來,歷代在這里均有建筑和雕塑造像,遺存甚少。據(jù)1953年中央文化部勘察團鑒定,這里現(xiàn)存的寺宇憾的是多被損毀,遺是經(jīng)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筑和重新修繕的,部分泥塑為北魏晚期作品。長期以來,這里是釋、道、儒三家共存的風景勝地。仙人崖。距麥積山石窟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所組成。翠峰高聳于崖頂,寺觀修建于峰頂或飛崖之間,頗有雅趣。三崖,依其方位,名曰東崖、西崖、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寶蓋峰、獻珠峰、東崖峰和西崖峰。六寺為木蓮寺、石蓮寺、鐵蓮寺、花蓮寺、水蓮寺和靈應寺?!拔宸濉焙土_漢溝群峰眾相參差羅列,姿態(tài)萬千,若揖拜“玉皇峰”,人稱“十八羅漢朝玉帝”。

。仙人崖:

仙人崖景區(qū)山巍、水秀、崖俊79甘肅旅游資源課件80仙人崖:

仙人崖的人文旅游資源比較豐富。如西崖寺宇是經(jīng)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筑和修繕的,大佛殿內西北角一個小斜梁架,據(jù)專家鑒定,是唐代屋架遺品。東崖有羅漢堂一幢,供大佛及十八羅漢,系明代建筑和塑像。南崖燃燈閣雖于清道光年間毀于火災,但仍殘存北魏晚期塑像。石巖洞為明末肅王朱熾宏(韓王朱松第十五代世孫,世襲與肅王)、大劍俠汪士墉、大書法家王了望隱居論道之處。玉皇閣東南側下的壁巖間,有石窟佛龕,內存唐代壁畫。仙人崖:

仙人崖的人文旅游資源比較豐81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4A)

位于蘭州市榆中縣城西南五公里處,距蘭州市60公里。古因“常有白云浩渺無際”而取名“棲云山”。早在西周時已成為道人鑿洞修行之地,清康熙年間取復興之意,改名“興隆山”。本世紀五十年代,全山亭臺樓閣以及廟宇就達70多處,景點24處,成為佛、道勝地。興隆山為距蘭州市最近的國家級森林公園。主峰由東西二峰組成,東峰“興隆”海拔2400米,西峰“棲云”海拔2500米,二峰間為興隆峽,有云龍臥橋橫空飛架峽谷?,F(xiàn)棲云峰有混元閣、朝云觀、雷祖殿等殿閣;興隆峰有二仙臺、太白泉、大佛殿、喜松亭、滴淚亭等景點。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4A)

位于蘭州82甘肅旅游資源課件83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史載,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時,病逝于興隆山,其衣冠和兵器用物安放于此。1939年,成吉思汗的靈柩運至興隆山,密藏于大佛殿內;1949年8月才遷往青海塔爾寺;1954年,由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迎回,安放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新建的成吉思汗陵寢室。興隆山因這段歷史而更加著名。位于蘭州市榆中縣城西南五公里處,距蘭州市60公里。古因“常有白云浩渺無際”而取名“棲云山”。早在西周時已成為道人鑿洞修行之地,清康熙年間取復興之意,改名“興隆山”。本世紀五十年代,全山亭臺樓閣以及廟宇就達70多處,景點24處,成為佛、道勝地。興隆山為距蘭州市最近的國家級森林。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史載,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84漳縣貴清山/遮陽山旅游風景區(qū):(4A)位于漳縣南72公里處,是隴中黃土高原最為奇秀的自然風景區(qū),現(xiàn)為省級森林公園,被譽為隴中的“小華山”。因其綿延長達18個村社,故有“貴清十八村”之說。

貴清山為石灰?guī)r地帶,群峰林立,怪石如云,森林公園林地面積3.2萬畝,原始森林遍布,有藥用植物和觀賞植物500余種,被譽為天然植物園。山頂海拔2340米,有建于明隆慶年間的中峰寺遺址。穿過斷澗仙橋,有西方如來佛祖殿、玄武大帝殿、十大閻君殿等,大小32尊佛像栩栩如生。貴清山有貴清仙境、西方勝景、斷澗仙橋、靈巖古洞、禪林掛月、古剎鐘聲、萬壑松濤、洗臉清池等八景。山下有龍川河橫穿全境。步行沿峽谷旅行,但見溪流兩邊奇山峻峰形態(tài)各異,云騰霧繞,珍禽異獸隨處可見,恰似江南風光,奇秀美景,令人心曠神怡。

漳縣貴清山/遮陽山旅游風景區(qū):(4A)位于漳85斷澗仙橋斷澗仙橋86武威文廟:(4A)

武威文廟,古稱隴佑學官之冠,現(xiàn)被列為甘肅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于武威東廟角,坐北面南,占地面積五萬多平方公里,它始建于明政統(tǒng)2--4年,公元1437--1439年,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文廟由儒學院,孔廟、文昌宮三部分組成,西邊為儒學院,中間以大成殿為中心,大成殿前有漢池,狀元橋,四柱,三間三樓結構的靈新門,東西廂房,民辦祠,東西廂房之后是尊經(jīng)閣。武威文廟:(4A)

武威文廟,古稱隴佑學官之冠,現(xiàn)被列為甘肅87甘肅旅游資源課件88武威市雷臺公園:(4A)

雷臺位于武威市北關中路,因出土中國旅游標志--“馬踏飛燕”而聞名于世,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史料記載,雷臺為前涼(公元301年-375年)國王張茂所筑靈鈞臺。因供奉、祭祀“雷祖”而得名。臺上有明清時期的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10座古建筑組成一個規(guī)模龐大的古建筑群。武威市雷臺公園:(4A)

雷臺位于武威市北關中路,因出土中國89雷臺漢墓雷臺漢墓位于武威市北關中路雷臺公園內,是1969年由當?shù)剞r民在雷臺老槐樹下發(fā)現(xiàn)的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寶、中國旅游標志銅奔馬而著名。雷臺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一高約十米的土臺上建有明朝中期建造的雷祖觀而得名。據(jù)出土馬俑胸前銘文記載,雷臺漢墓系“守張掖長張君”之墓,約在公元186-219年之間。墓道長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處,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銅車馬儀仗俑99匹。其中以銅奔馬藝術價值最高。絕世珍寶“馬踏飛燕”又名銅奔馬,屬國家級文物,高34。5厘米,長45厘米,重7。15公斤。它三足騰空,右后蹄踏一飛鳥,既表達了奔馬以風馳電的速度超過飛鳥,又巧妙利用飛鳥的軀體擴大了著地面積,保證了奔馬的穩(wěn)定。它體形矯健,昂著嘶鳴,神勢若飛,藝術造型優(yōu)美,合乎力學平衡原理,且給人以騰云凌霧,一躍千里之感。被著名考古學家郭沫若定為“馬踏飛燕”,是一件舉世無雙,技藝水平極高的文物精品,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品,而且是世界人民的藝術瑰寶,它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出土后,曾多次作為中國優(yōu)秀考古文化代表,邀游全球,引起了國內外極大的轟動和高度贊譽。雷臺漢墓雷臺漢墓位于武威市北關中路雷臺公園內90甘肅旅游資源課件91張掖大佛寺:(4A)

大佛寺,始稱"迦葉如來寺",因寺內供奉釋迦牟尼涅涅磐像,故稱"臥佛寺"。明永樂九年(1411年)敕賜寶覺寺??滴跏吣辏?678年)改稱宏仁寺。該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歷時五載,至西夏貞觀三年(11103年)竣工,歷經(jīng)明、清兩朝擴建,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據(jù)明宣宗朱瞻基《敕賜寶覺寺碑記》稱:西夏時,有位叫嵬咩的國師,一日靜坐,聽到附近有絲竹聲音,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磚覆蓋的碧玉臥佛一具,因而就地建起了這座座東面西的佛殿。大佛寺內建有牌樓式山門和四大天王殿、關祠殿、過殿、陪殿、廂房、臥佛正殿。正殿南為感應寺,北為金塔殿,后為藏金閣和土塔。大佛寺正殿為兩層樓,重檐歇山頂,高33米,平面長方形,面寬9間,進深7間,占地總面積1770平方米。殿頂用青筒瓦笨覆蓋,殿周圍繞廊。殿內塑釋迦牟尼涅磐像,為全國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張掖大佛寺:(4A)

大佛寺,始稱"迦葉如來寺",因寺內供奉92甘肅旅游資源課件93肅南馬蹄寺風景名勝區(qū):(4A)馬蹄寺風景名勝區(qū),地處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距張掖市六十公里的臨松山下。山頂一石窟內的巖石上留有深深的馬蹄足跡,史載系天馬神跡,馬蹄寺由此而得名。馬蹄寺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上、中、下觀音洞和金塔寺七處組成,分布在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區(qū)域內。

馬蹄寺石窟群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群開鑿于十六國北涼時期,距今約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金塔寺、千佛洞等石窟內一些早期的形制、造像與壁畫都保留著古拙挺拔和厚樸實的特點和風格。馬蹄寺是我國河西走廊的佛教圣地之一,早期崇信漢傳佛教,元代以后藏傳佛教在此興盛,漢傳和藏傳佛教同時并存。藏語為"卓瑪讓象",意為菩薩自然出現(xiàn)的地方。三世達賴索南嘉措也曾來此朝圣,青海等地信徒一生不能來此拜佛會抱憾終生。

肅南馬蹄寺風景名勝區(qū):(4A)馬蹄寺風景名勝94甘肅旅游資源課件95甘肅旅游資源課件96肅南馬蹄寺風景名勝區(qū)馬蹄寺石窟群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屹立于石窟藝術之林。那氣勢恢弘的"三十三天",以五層二十一窟呈寶塔形開鑿于懸崖峭壁,令人嘆為觀止;金塔寺那飄然欲仙的高肉雕泥塑飛天,在全國實屬罕見;藏佛殿石窟規(guī)格之宏大,千佛洞石窟雕刻之精巧,雖非鬼斧神工,卻也有夢掛魂牽之魅力。

馬蹄寺石窟群似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于景色秀麗的臨松薤谷,那"清泉掛碧峰"的壯觀飛瀑;那媚材埠林,云衣迷陘,嵐氣襲人的欹麗風光;六月飛雪,夏無炎暑,游人到此,尋古攬勝,避暑游玩,會使您留戀忘返。

形似觀音菩薩蓮花寶座的蓮花仙峰腳下,五彩繽紛的民族帳篷,似朵朵爛漫的山花爭奇斗艷。飽蘸裕固族、藏族、蒙古族民族盛情的風俗接待服務,為游客提供草原特有的風味食品、帳篷旅館和裕固歌舞,會使您親身體驗肅南馬蹄寺風景名勝區(qū)馬蹄寺石窟群以其悠久的歷97松鳴巖風景名勝區(qū)松鳴巖國家森林公園,位于臨夏州和政縣南25公里處的太子山林區(qū)。松鳴巖因每當風起,松濤大作,奔騰砰訇,如戰(zhàn)鼓擂擂、似馬奔騰而得名。松鳴巖有三座并峙的山峰,為南天臺,西方頂、獨崗嶺,峰形奇特、芙蓉俊貌,是歷代殿宇樓閣,亭榭飛橋薈集之地。早在元代,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