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CN水循環(huán)的基本特征_第1頁
毛竹CN水循環(huán)的基本特征_第2頁
毛竹CN水循環(huán)的基本特征_第3頁
毛竹CN水循環(huán)的基本特征_第4頁
毛竹CN水循環(huán)的基本特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毛竹毛竹簡介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exH.deLehaie

形態(tài)特征:又名“楠竹”、“孟宗竹”。禾本科竹亞科剛竹屬,單軸散生型。常綠喬木狀竹類植物,稈大型,高可達20米以上,粗達18厘米。稈籜厚革質,密被糙毛和深褐色斑點和斑塊,籜耳和繸毛發(fā)達,籜舌發(fā)達,籜片三角形,披針形,外翻。高大,稈環(huán)不隆起,葉披針形,筍籜有毛。喜溫暖濕潤氣候,在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上生長良好,忌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毛竹的水分需求對毛竹生長發(fā)育來說起關鍵作用的是降水,特別是在初植階段,若遇到氣溫急劇變化或干旱持續(xù)超過3個月,毛竹生長將受到嚴重影響,甚至死亡。而清明節(jié)前后(發(fā)筍期)降水量為400~600mm,最適宜毛竹水分要求。毛竹超越自然分布南緣,即冬季高溫,春季干旱,不利于毛竹休眠越冬和春筍發(fā)育,而限制北移的氣候條件主要是降水量少而分布不均勻,蒸發(fā)量大,旱期長,冬季酷寒和強風襲擊毛竹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

竹鞭生長規(guī)律

竹鞭生長方向1、趨肥性2、趨濕潤性3、越障礙性竹鞭在土層中分布深度竹鞭在土層中生長的深度依林地土壤疏松肥沃程度不同而異。按土壤剖面層次來劃分,若A層在20cm內,竹鞭生長緊靠B層;若A層在40cm左右,竹鞭生長在25~35cm之間占80%左右。如果是老竹林,新竹鞭生長相對淺一些。筍芽的生長規(guī)律

1年生竹鞭上的芽不飽滿、不壯實、組織不成熟、積累營養(yǎng)較少,不能萌發(fā)成筍芽。2~5年生竹鞭上的芽膨大肥壯、組織充實、積累營養(yǎng)豐富,生活力強,芽鱗金黃色,有光澤、有茸毛、芽肉乳白色,萌發(fā)力強。6年生以上竹鞭的芽和鞭根開始衰老,有的鞭根開始腐爛,有的芽出現黑斑,光澤變淡,芽肉變黃,組織變軟,生活力下降,很難萌發(fā)。筍芽萌發(fā)時期和生長速度

筍芽萌發(fā)分夏末秋初和春末夏初兩個時期,前者萌發(fā)生長成冬筍,后者萌發(fā)生長成春筍。根據我們在1991年10月初挖鞭調查,最大的冬筍高15cm、粗6cm,小的冬筍比休眠筍芽大1~2倍。12月底調查,最大的冬筍高23cm、粗9cm,小的冬筍高2·5cm、粗1·2cm。進入冬季低溫期,冬筍停止生長,到翌年3月中下旬氣溫上升時冬筍繼續(xù)生長直到成竹。3月中下旬開始萌芽的筍芽,生長不間斷,一直長成竹。筍芽萌發(fā)后開始生長很慢,一星期才長高1cm左右,快出土時生長加快,1d可長高1cm,出土后生長逐步加快,長到3m高以后,1d可長高1m左右,到后期又逐漸減慢。毛竹光合對環(huán)境因子的季節(jié)響應

毛竹最大凈光合速率、光補償點、光飽和點、光合量子效率的年均值分別為7.30、19.15、1075mmol·m-2·s-1,0.032;最大凈光合速率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春季的光補償點最高,夏季次之,而秋季和冬季均較小;光飽和點與光合量子效率的季節(jié)變化均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毛竹CO2補償點、CO2飽和點、羧化效率的年均值分別為73.52、1500μmol·mol-1,0·033。CO2補償點春季>冬季>秋季>夏季;CO2飽和點春季>秋季>夏季>冬季。毛竹光合最適溫度均在20~30℃,光合最適溫度在春、秋季與實驗前3天最高氣溫的平均值十分接近,而夏、冬季與測定前10天的最高氣溫平均值較為接近,光合最適溫度在春、秋兩季相當,夏季稍高,冬季最低。光合最適濕度為40%~65%,季節(jié)變化趨勢: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傮w而言,毛竹光合作用對環(huán)境因子的季節(jié)響應與環(huán)境因子的季節(jié)變化、葉片的生理活性密切相關。毛竹林的碳密度和碳貯量及其空間分布

毛竹不同器官碳密度波動在0·4683~0·5210g·g-1,按碳密度高低排列依次為竹根>竹稈>竹蔸>竹枝>竹鞭>竹葉;碳貯量在毛竹不同器官中的分配以竹稈占比例最大,為50·97%,其次為竹根,占19·79%,占比例最小的是竹葉,僅占4·87%;毛竹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碳總貯量為106·362t·hm-2,其中植被層34·231t·hm-2,占了32·18%,枯落物和土壤層(0~60cm)72·131t·hm-2,占了67·82%;毛竹林喬木層碳素年固定量為5·097t·hm-2a-1,與粗放經營竹林相比,毛竹集約經營10年后,竹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碳貯量減少了8·133t·hm-2,但喬木層年凈固定碳量增加了0·589t·hm-2a-1毛竹林能量分配的研究

毛竹林群落的林下植物能量現存量按比例作方框圖,以觀察其能量在空間的配置狀況(見圖)。能量在毛竹群落中的分配是以地上(0~2m)及地下的第1層(0~20cm)所占比例最大,地上部分越往上、地下部分越深所占比例越小,形成“金字塔形”和“倒金字塔形”的能量結構,這與毛竹生物量在各層次的配置相似圖1不同毛竹林土壤碳氮養(yǎng)分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

墾復毛竹純林土壤有機碳質量分數的季節(jié)變化(12·9~38·9g·kg-1)秋冬高于春夏,而未墾復毛竹純林卻與之相反,即春夏高于秋冬季節(jié),變幅為7·5~31·2g·kg-1;毛竹與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土壤有機碳質量分數(7·5~40·2g·kg-1)冬季最高春季最低,表現出與毛竹純林不同的變化特征。墾復毛竹純林土壤全氮質量分數(0·8~2·4g·kg-1)夏季最高春季最低,未墾復毛竹純林卻是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土壤全氮質量分數變幅為1·3~3·0g·kg-1;而毛竹木荷混交林是夏季最高秋季最低,土壤全氮質量分數變幅為(0·9~3·2g·kg-1)。墾復毛竹純林土壤有機質碳氮比(C/N)范圍為8·49~46·03,未墾復毛竹純林C/N比范圍為5·84~11·99;毛竹木荷混交林C/N比范圍為3·43~15·02。毛竹林施肥

毛竹是一種消耗土壤養(yǎng)分很高的樹種,加上挖筍帶走大量營養(yǎng),同時毛竹枯枝落葉較少,靠毛竹本身的生物循環(huán)不能滿足土壤自肥的要求,因而應適當對土壤補足營養(yǎng),特別是有機施肥是促進毛竹出筍、壯竹、提高竹林產量獲得豐產及保證竹林永續(xù)利用的重要措施。徐秋芳等研究毛竹林地土壤養(yǎng)分動態(tài),結果表明:毛竹林地土壤有機質、全氮含量在每年的5月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