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會學教程(第二版)》課件第二版第二章_第1頁
《法社會學教程(第二版)》課件第二版第二章_第2頁
《法社會學教程(第二版)》課件第二版第二章_第3頁
《法社會學教程(第二版)》課件第二版第二章_第4頁
《法社會學教程(第二版)》課件第二版第二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

經典法社會學理論目錄第一節(jié)薩維尼:作為“民族精神”的法律

第二節(jié)埃利希:“活的法律”

第三節(jié)涂爾干:法律與社會團結

第四節(jié)韋伯:現(xiàn)代法律的理性化

第五節(jié)馬林諾夫斯基:原始社會的法律與秩序

第六節(jié)霍貝爾:原始人的法

第七節(jié)龐德:社會學法學作為社會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法社會學形成于古典社會學時期。其中埃米爾·涂爾干和馬克斯·韋伯的貢獻尤為突出,具有奠基性的地位。此外,諸如斯賓塞、薩姆納、齊美爾以及滕尼斯等早期社會學家雖然對法律的演化做了開創(chuàng)性討論。早期法律社會學孟德斯鳩開創(chuàng)了法律社會學研究的傳統(tǒng)。雷蒙·阿隆認為孟德斯鳩是一個作家,法學家和政治哲學家,此外還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法律社會學、法史學家等。代表作是《論法的精神》。

孟德斯鳩在法律社會方面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1)把法律的研究放在整個社會之中。這是他具有法律社會學開創(chuàng)之稱的來源。對三種政體產生和適用從地理,主要的從氣候和土壤兩個方面分析;還有社會因素中的貿易、貨幣等進行分析;此外還對人口和宗教等方面進行分析。他認為:“人類受多種事物的支配,那就是:氣候、宗教、施政的準則、先例、習俗、禮儀等,由此形成一個總的精神”。(2)把實際存在的東西與它的價值、制度的內涵與決定一個良好的、合乎愿望的制度之間的關系進行綜合考察。如對不同政體進行分析,認為共和政體取決于道德,也就是說共和政體中主要是個體對法律的尊重、個人對集體的忠誠;君主政體取決于榮譽;專制政體取決于恐懼。(3)注意到理性的普遍性和歷史的特殊性之間的關系。第一節(jié)薩維尼:作為“民族精神”的法律薩維尼是德國法學家和歷史法學派的代表人物。法律與民族精神,認為法律不是他創(chuàng),而是被發(fā)現(xiàn)。薩維尼認為法律起源于習慣。各個民族都有一套傳統(tǒng)和習慣,并通過不斷地使用這些傳統(tǒng)和習慣,使其逐漸地變成法律規(guī)則。換言之,法律的發(fā)展經歷了從早期不成文的習慣性規(guī)范向成文化法典轉變的過程。這一轉變過程是由政治力量推動的,即法律的成文化本身是“政治力量的一部分”,而這種轉變的后果是民族精神的衰落。薩維尼關于法律是“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這一命題所要揭示的是,法律并不是對普遍理性的反映,而是對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的展示,因此法律是歷史的特殊產物,其形式和內容是不斷變遷的,因而我們只有將法律置于其得以產生的社會場域和背景之中進行觀察和解釋,方能抓住其本質和內涵。鑒于此,薩維尼非常注重考察法律與特定的社會結構和價值體系之間的特殊關系。

法律的進化史

梅因(HenryMaine,1822-1888)法律是一種歷史發(fā)展的產物,不是什么客觀理性,即不是自然法。如他認為法律自發(fā)發(fā)展上是:地美士第(一種法律的理念)到習慣法,最后到達法典。法律在人為改進上經歷了:法律擬制(收養(yǎng)擬制)、衡平和立法。法律發(fā)展的模式上是:從身份到契約。龐德認為《古代法》是“知識淵博的法律人所必須掌握的最低限度的一般知識。當然,它們也是研究歷史法理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基礎”。第二節(jié)埃利希:“活的法律”埃利希:(EugenEhrlich,1986——1922年),奧地利人,主要著作有:《法律的自由發(fā)現(xiàn)和自由法學》(1903年)、《法律社會學的基本原理》(1913年)和《法律邏輯》(1919年)。法律社會學的開創(chuàng)者。首次提出“法律社會學”術語。a)法的概念他認為法律是社會秩序的本身,或者是“聯(lián)合的內在秩序”,是社會團體、社會生活演變的一個組織部分,是社會性團體中通行規(guī)范的一種。這樣它把法的認識和界定完成社會化。b)“活法”(livinglaw)理論,用于區(qū)別書本上的法(lawinbooks)。他認為法律有兩種,一種是國家制定的法律,稱為國家法;一種是“社會秩序”本身,稱為“活法”?!盎罘ā笔侵冈谌粘I钪刑娲鞣N社會團體成員所認可并在實際上支配社會一般成員之間的行動規(guī)則。它并不存在于制定法法典的條文中,而是存在于各種民間的契約及團體的章程中。c)法律的“自由發(fā)展”理論由于“活法”是如此重要,在法律實踐中,法官應在審判中根據自己的直覺和情感因素,以及正義和衡平的要求去發(fā)現(xiàn)法律。埃希利的法學理論擺脫了“純粹”的法律規(guī)范分析的法學范疇,擺脫了從社會的某一方面研究法律的局限性,將法律分析的重點引向了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分析的主要對象不再是法律文獻和法律原則,而是法律所賴以存在的社會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

哈耶克的闡述:

他說:“人的社會生活,甚或社會動物的群體生活,之所以可能,乃是因為個體依照某些規(guī)則行事。隨著智識的增長,這些規(guī)則從無意識的習慣漸漸發(fā)展成為清楚明確的陳述,同時又漸漸發(fā)展成為更為抽象的且更具一般性的陳述。——它就如同社會生活賴以為基礎的語言、貨幣或大多數(shù)習俗及慣例一樣,幾不可能是任何個人心智的發(fā)明所致?!?/p>

昂格爾的觀點:他說:“千年以來,人們一直地把自然界和社會看作是一種不依賴于人類意志的,即使不是自我產生也是自我生存的神圣秩序的表現(xiàn)?!灰鲜鲞@種意識還占優(yōu)勢,社會秩序就不會被看作是可以創(chuàng)造或重新建立的,甚至有時可以廢黜的東西?!皇窃谙鄬ψ罱臍v史羅盤中,一種真正不同的存在和意識模式才得以出現(xiàn)。人們發(fā)現(xiàn)而且不得不創(chuàng)造秩序而不是僅僅接受現(xiàn)成的東西,這種發(fā)現(xiàn)鼓舞了新認識的形成?!?/p>

“人類早在能夠陳述這些規(guī)則之前,就已經能夠普遍地按這種意義上的抽象規(guī)則行事了,甚至當他們具有了有意識抽象的能力的時候,他們有意識的思維和行動仍可能受著大量這類抽象規(guī)則的指導?!毙袆又械姆?/p>

培根曾在《論司法》中指出:“把界石挪動的人是有罪的。但是那不公的法官,在他對于田地產業(yè)錯判誤斷的時候,才是為首的移界石者。一次不公的判斷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斷則把水源敗壞了?!被裟匪梗褐母裱?,就是“法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盧埃林認為:“就任何具體情況而論,法律或者是:(1)實際的法律,即關于這一情況的一個已作出的判決;或者是(2)大概的法律,即關于一個未來判決的預測。”“探討這種潛在的、活的法律,它不是命令性規(guī)則的法律也不是官僚性的政策,而是人類相互作用的基本法典,一直就是法學家藝術的主要內容,而無論在哪里,法學家們都在用深刻的見識和豐富的技巧在從事著這種藝術。”無論是伊斯蘭教學者、羅馬的法學家、英格蘭的普通法律師,他們的共識就是:“法律,與其說主要由法官和君主制定,不如說是由社會生活自身所提供的?!钡谌?jié)涂爾干:法律與社會團結杜克凱姆(涂爾干)(Durkheim,1858-1917):代表著:《社會勞動分工論》(1893年)、《論自殺》。認為社會分工不是導致社會變態(tài)的原因,為此他認為一個社會在分工的整合上有二種方式:一種是機械整合,主要是在前工業(yè)社會,那里人們主要是通血緣、地域、親屬等進行整合;二是有機整合,在工業(yè)社會中,社會分工導致了社會整合,因為分工讓個人越來越獨立,卻同時越來越相互依靠。換句話說就是社會分工加強了社會團結的程度,不同分工往程度,社會團結水平也不一樣。他認為機械整合比有機整合的統(tǒng)一性低。他指出法律在兩種類型的社會整合的作用是不一樣的,但都離不開法律,反過來,不同的整合類型中法律的形式、作用也不一樣。在機械整合中,法律主要是在刑事法律領域,他稱為壓制性法在其他領域主要通過習俗、宗教規(guī)范、道德規(guī)范約束;在有機整合中,法律的量增多,法律不僅在刑法,還有民事、行政、商業(yè)、訴訟、憲法等,他稱為恢復性法律。總之,他認為社會分工導致個人間的相互依賴加強,創(chuàng)造一種更加的社會整合,同時法律在這當中的作用也更加重要。在社會分工中,由于出現(xiàn)社會分工的變態(tài),會導致社會整合的失敗。社會分工的失敗有三種:第一種是各自為政的分工,導致不能協(xié)調。第二種是強加性的社會分工,如人為把制度過渡到不平等和平等(中國建國后);第三種是分工的不足。個體不能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此外還有社會過分激劇的變化,也會導致社會整合的失敗。他還提出“社會事實

和集體意識”

等重要概念。對法律社會學的貢獻A、從法律對社會整合角度考察法律的地位和功能,具有開創(chuàng)性;

B、認為法律的發(fā)展與整個社會內在的道德和價值變遷有關。機械整合(前工業(yè)社會)到有機整合(社會分工),即認為法律不僅反映了社會結構、表征社會結構,而且可以調節(jié)現(xiàn)代社會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使社會分工成為可能,又防止了社會分工導致社會分裂。。

C、對“原始法律”的法律人類學研究和對犯罪及自殺進行新的社會學研究,開創(chuàng)了法律社會學研究的新領域。其中對犯罪的研究對以后犯罪學的研究產生了重大的轉折。過去對犯罪主要從生物學和心理學方面解釋。他認為犯罪是不受集體良知支配的社會里,犯罪是“正常”的,因為社會不能強迫個體服從統(tǒng)一的指令,否則會導致社會壓抑個體的創(chuàng)造力;在間接上看,犯罪對社會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那就是它可以激起公眾對公共福利的共同規(guī)范意識,能喚起公正意識。第四節(jié)韋伯:現(xiàn)代法律的理性化韋伯(MaxWeber)德國社會學家代表作:《經濟與社會》

在法律社會學理論與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立了解釋社會學,即對人的行動加以解釋的科學。理想類型

理想類型是作為一種認識方法,以“可能性”作為中介對“現(xiàn)實性”進行研究。他提出理想型性不包含任何價值判斷,在價值上是中立、自由的。如他對社會行動進行分理想類型的分類:工具合理性行動;價值合理性行動;情感行動和傳統(tǒng)行動。社會行動的類型

(1)工具合性行動,又稱為目標合理性、形式合理性,指那些目標確定和達到目標的可資利用的手段都是經過合理選擇的行動。(2)價值合理性行動,又稱實質性合理性,指立足于信仰、信念、理想的合理性之上的行動。(3)情感行動,指以情感狀態(tài)為指導的行動,以官能的快感和冥想的愿望為刺激的行動,行動者的行動不是取決于他以目標和手段的權衡,最明顯的就是宗教行動。(4)傳統(tǒng)行動:受傳統(tǒng)的思維習慣引導的社會行動,以過去的事物、習俗等作為行動的依據。這四類行動中前兩類是合理性行動,后兩類是不合理性行動。統(tǒng)治類型與法律統(tǒng)治類型上按合法性的來源分為三類:

(1)個人魅力型統(tǒng)治,又稱卡里斯馬型。這種統(tǒng)治類型缺少法律。

(2)傳統(tǒng)型統(tǒng)治,君主制是代表。它關注實質合理性。

(3)法理類統(tǒng)治。在合法性基礎上建立起統(tǒng)治,統(tǒng)治者是根據法律進行統(tǒng)治,人們服從的是制度不是個人。這種合法性在于理性。形式合理的法律他認為合理的法律是指立法、執(zhí)法和司法在一般法律原則和規(guī)則指導下活動。不合理的則是相反。合理與不合理又分為形式和實質兩個方面。決斗和神判在形式上不合理,但在實質則是合理的。他認為一種法律要合理:首先必須是秩序由法律規(guī)則支配,法律應與道德倫理分離;其次,法律高度體系;最后,法律分析是邏輯形式上的,而不是主觀意向的。(1)形式非理性法律:即克里斯瑪型法律,即執(zhí)法者是以巫術魔力等非理性因素作出裁決。(2)實質非理性法律:指裁決非依據嚴格的規(guī)則,而于基于法律規(guī)則以外的倫理原則、政治、文化等價值。中國古代法律、伊斯沙里阿法院適用的原則等。(3)實質理性法律:以倫理或宗教等為依據對案件進行裁決。僧侶和教士控制的法律體系,家族制度司法體系。(4)形式理性:西法以法理為統(tǒng)治基礎的法律,由法學家進行控制的法律體系。第五節(jié)馬林諾夫斯基:原始社會的法律與秩序馬林諾夫斯基(1884-1942),英國著名的社會人類學家,功能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馬林諾夫斯基通過對居住在美拉尼西亞的特羅布里安德群島上的土著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事項進行描述,闡明了在婚姻關系、捕魚隊中的合作、內陸和環(huán)島村社的居民之間易貨貿易以及哀悼活動中的一些禮儀性義務等法律問題。此外,馬林諾夫斯基還對特羅布里安德群島上居民的宗教行為中的法律規(guī)則和婚姻法進行了闡釋,以此來說明首領對普通人、丈夫對妻子、父母對子女的要求都不是隨心所欲和單方面實施的,而是按照確定的規(guī)則,安排在互惠服務的對稱鎖鏈之中。除了互惠之外,馬林諾夫斯基認為對這些義務形成約束力的另外一種機制是禮儀。因此,除了法律規(guī)則以外,原始社會中還有一些其他類型的、主要是由心理動機或力量來支持的規(guī)范和傳統(tǒng)戒律。換言之,法律規(guī)則只不過是總體習俗中的一個確定的形式。至此,馬林諾夫斯基批評了傳統(tǒng)的人類學過分強調原始社會的刑法、否定民法存在的可能,認為原始社會的法律并不只是由消極禁令組成的,因此原始社會的法律并不全是刑法。第六節(jié)霍貝爾:原始人的法霍貝爾是繼馬林諾夫斯基之后西方人類學界最重要的法律人類學家之一?;糌悹柕闹饕饔小稌裱尤朔绞健?、《原始世界的人們》以及《科曼契人》等霍貝爾在這本書中要回答的問題是:原始社會到底有沒有法律?如果原始社會存在法律,那么它的起源、本質和作用又是什么?霍貝爾認為法人類學必須將法律視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必須從社會文化中研究法律?;糌悹栒J為文化是靠學習而獲得的行為,是“一個社會的成員表現(xiàn)和分享的、后天得到的行為方式的完整一致的總和”。但選擇并不是偶然的、雜亂無序的,而是存在一定的選擇標準,即所謂的“公規(guī)”和“公理”。這些公規(guī)是社會成員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自然而然地總結出來的不證自明的真理和規(guī)則。依據基本公規(guī),新的行為方式不僅可以被社會成員所接受、排除或修正,而且也會反過來作用于公規(guī),因此公規(guī)本身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法律就是公規(guī)的一種。“法律規(guī)范如同其他社會規(guī)范一樣,是選擇的產物?!贝送?,霍貝爾指出人類學對法律的研究是沿著行為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研究路徑。其基本的假設之一是人類的法律都是存在于人類的行為之中,只有通過對人類社會的各種關系以及自然力對其侵害的準確觀察方能彰顯出來。因此,霍貝爾提倡使用個案方法,即對糾紛事件的解決過程進行析解,以此來勾勒一個社會的法律規(guī)則。霍貝爾認為該方法很好地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