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實驗學校集體備課教學設計課題3.1巖石與土壤的故事主備人參與人備課時間研討時間教前分析項目內容建議與思考教學內容本課為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通過學習本課,要讓學生理解研究巖石和土壤的意義,用“了解巖石和土壤背后故事”這一活動貫穿本課的學習,一方面激發(fā)學生探究巖石和土壤的興趣,更重要的是通過了解它們的故事,認識到巖石、土壤記錄了地球形成和演化的歷史,是地球家園的重要資源,為后面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學目標1.懂得巖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質,它們的形成過程記錄了地球形成與演化的歷史。2.能用班級記錄表記錄、整理有關巖石和土壤的知識。3.能認識到自然環(huán)境為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提供了豐富的資源。4.能認識到巖石、礦物和土壤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資源。我們應該保護自然資源并合理開發(fā)和利用。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能通過觀察巖石和土壤了解巖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教學難點:能認識到巖石、礦物和土壤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資源。我們應該保護自然資源并合理開發(fā)和利用。教學策略1.借助生活中見到過的巖石和土壤,對巖石和土壤有個初步認識。2.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資料,觀察和分析巖石和土壤的重要信息,獲取相關知識。3、利用班級記錄表記錄整理有關巖石和土壤的文字信息獲取知識。4.借助課件和短視頻了解與巖石和土壤相關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和學會教學的重難點。5、借助課后習題鞏固所學知識。教學資源教師:幾種巖石和土壤的標本、教學課件。學生:自己采集到的巖石和土壤(一種)教學過程設計主備教學設計建議與思考(參與備課)教師行為(導案)學生行為(學案)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5分鐘)(一)預習檢測1.【呈現(xiàn)】播放視頻課件,欣賞不同的山川和地貌,觀察不同的巖石和土壤。問: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或者收獲?在地球上的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巖石和土壤?2.檢查準備材料。[材料準備:學生課前收集的巖石和土壤]3.學生展示,優(yōu)化策略,教師點撥。(二)情境導入1.談話導入:地球的表面被堅硬的巖石包裹著,不僅包括我們看到的陸地,還包括海洋的底部。陸地上的巖石有的被土壤覆蓋著,有的直接裸露出來。它們的蹤跡隨處可覓,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尋找?guī)r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揭示課題:巖石與土壤的故事(板書)學習新知學習任務一:觀察巖石和土壤(預設8分鐘)1.【呈現(xiàn)+推送】。(8分鐘)(1)自學:(1)自學探索1和探索2,向組內同學展示自己收集的一些巖石和土壤,并向組內的同學介紹,大家探究觀察。思考:我們可以從哪里找到巖石和土壤,它們都有什么用途?(2分鐘)(2)小組合作討論:我們可以從哪里找到巖石和土壤?它們有什么特點?它們都有什么用途?推測它的這些特點說明了什么?(3分鐘)(3)小組展示交流。(3分鐘)2.小組合作,自主完成以上學習任務。教師巡視指導。3.學習成果交流展示(1)【呈現(xiàn)】隨機選取一或二個小組成果展示匯報。4.查看報表,達成測評,并指導點撥。學習任務二:了解巖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預設10分鐘)過渡語:巖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質,它們的形成有的需要幾百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所以在每一塊巖石和每一方土壤上都留下了大自然的痕跡。下面是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資料,請同學們先閱讀探索3,再仔細閱讀老師提供的資料,請同學們按下面的要求學習。(1)自學:(1)自學探索3和探索4,了解相關的知識。圈出你感興趣的內容,并讀一讀。(2分鐘)(2)小組內互學和分享:(1)組內交流學習探索3和相關資料獲得的知識,從這些資料中你找到了巖石和土壤背后的哪些故事?我們可以從巖石和土壤中知道什么?(2)我們還知道那些關于巖石和土壤的故事?(3)嘗試用一句話概括巖石和土壤告訴了我們什么故事?(3分鐘)(3)小組展示交流。(5分鐘)2.小組合作,自主完成以上學習任務。教師巡視指導。3.學習成果交流展示(1)【呈現(xiàn)】隨機選取一或二個小組成果展示匯報。4.達成測評,并指導點撥。關于巖石和土壤的不同,請在描述正確的括號里打“√”,錯誤的打“x”。(1)巖石的顆粒大,土壤的顆粒小。()(2)巖石摸上去堅硬,土壤較軟。()(3)巖石上不容易長植物,土壤中容易長植物。()(4)巖石上有花紋,有固定形狀,但土壤沒有固定形狀,沒有花紋。()(5)巖石和土壤的顏色是多種多樣的。()三、總結鞏固。1.梳理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2.鞏固練測填空題。和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質,它們的形成有的需要幾百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2)地球的表面被堅硬的包裹著,不僅包括我們看到的陸地,還包括海洋的底部。(3)陸地上的巖石有的被覆蓋著,有的直接裸露出來。(4)土壤剖面由_、_、和_、組成。四、拓展延伸1.【呈現(xiàn)】整理我們知道的巖石和土壤的知識2.小組合作,完成上面學習任務。教師巡視指導。3.學習成果交流展示五、補正完善學了這節(jié)課以后,我們再去觀察周圍的巖石和土壤會有什么不同的發(fā)現(xiàn)呢?課后了解當?shù)貛r石和土壤。調查一下當?shù)赜惺裁磶r石,土壤是什么樣的。(教師可以事先進行材料收集)板書設計:3.1.巖石與土壤的故事1.巖石:陸地上的巖石、海洋中的巖石。2.巖石的化學成分可以推斷地球的年齡。3.巖石中的動植物痕跡表明地球的先前狀況。4.巖石與土壤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觀看課件和視頻,回答問題并對照檢查展示活動材料齊讀課題限時2分鐘觀察、思考左側問題小組合作討論左側問題小組成果展示匯報交流?;ピu補正出示圖片課件時間倒計時學習探索3和探索4,了解相關的知識。小組內互學交流學習任務生概括(記錄了地球形成及演變的歷史)傾聽、思考小組匯報,群組間互學交流展示學習任務出示課件學生反饋器答題互學補正課件出示課件展示群答,隨機抽人學生反饋交流:反饋器答題。自主探究參與活動,合作完成任務小組拍照上傳,隨機選小組上講臺展示課后完成學習任務互學補正校正完善出示情境圖激起學生興趣,讓學生體會到研究巖石和土壤的意義,激發(fā)學生探究巖石和土壤的興趣。讓學生觀察并回答。聚焦研究目標,明研究主題。為后面的教學活動做好鋪墊,讓學生對于了解巖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有初步的意識。通過展示和了解弓石燕等化石以及弓石燕、魔鬼塔、蕨類植物、鸚鵡螺、土壤形成的文字和圖片,以及一些相關視頻,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對知識的理解,既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又降低了教學的難度]快速測評,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利用生成的數(shù)據(jù)進行針對講解,提高課堂效率。通過智能反饋器進行作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給學生動手的機會,激起學習欲望,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和自主動手能力。預習1、第2課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教材: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課第1課時實驗學校集體備課教學設計課題3.2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主備人參與人備課時間研討時間教前分析項目內容建議與思考教學內容本課為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三單元第二課,通過本課學習要引導學生重點觀察花崗巖、砂巖、大理巖三種巖石,從肉眼的初步觀察到使用工具的細致觀察,讓學生不但知道三種巖石各自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學會觀察巖石的視角與方法。進而為學習第三課《巖石的組成》打下基礎。教學目標1.知道花崗巖、砂巖、大理巖等常見巖石具有不同的特征。2.能借助參照物,采用比較的方法對花崗巖,砂巖,大理石巖的特征進行觀察。3.懂得會使用簡單工具對花崗巖、砂巖、大理巖的特征進行更細致的觀察。4.懂得會用科學詞匯描述、記錄巖石的特征。5.能積極參加觀察巖石特征的探究活動,保持對巖石的研究興趣。并認識到認真細致的觀察比較、描述和記錄是十分重要的。6.能認識到科學技術可以幫助人類更好地認識自然。。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在觀察比較中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教學難點:學生對于巖石光澤的判斷教學策略借助比較的方法認識三種巖石是否有紋理、分層,是否有斑點、小孔以及光滑、粗糙程度,以及光澤、硬度、巖石成分的顆粒大小、成分是否單一等特征。學會用比較的方法觀察事物,知道比較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科學的方法。并借助觀察記錄了解關于巖石的科學知識。教學資源教師:教學課件。學生:1個放大鏡、1個手電筒、1枚鋼釘、1把銅鑰匙、活動記錄手冊,(以小組為單元,材料充足,可2人一組)。教學過程設計主備教學設計建議與思考(參與備課)教師行為(導案)學生行為(學案)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5分鐘)(一)預習檢測1.檢查準備材料。[材料準備:學生課前收集的各種巖石,小刀、鑰匙等材料]2.學生展示,優(yōu)化策略。(二)情境導入1.談話導入:剛才看了大家搜集到的巖石,我們發(fā)現(xiàn)巖石的種類繁多,它們的性質也多種多樣,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了解一下幾種常見的巖石有什么特征?揭示課題:3.2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板書)請大家對照我的圖片在自己的手中看能否找到這幾種巖石?教師出示三中巖石圖片。(花崗巖、砂巖、大理石巖)3.優(yōu)化策略,教師點撥,剩余的巖石全部收到書包里。學習新知學習任務一:觀察巖石標本(預設25分鐘)1.【呈現(xiàn)+推送】。(25分鐘)(1)自學:①自學P44-46頁探索1、探索2和探索3,了解和明確教材布置的學習任務。②教師向各組內同學發(fā)放巖石化石標本實驗盒,發(fā)放巖石觀察記錄表,明確組學分工要求。③學生思考巖石觀察記錄表中的學習要求,思考怎樣去觀察,如何完成。(2分鐘)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觀察巖石化石標本實驗盒中的花崗、砂巖、大理巖,按下列要求和步驟觀察,并展開討論,完成巖石觀察記錄表。(15分鐘)①仔細觀察這三種巖石標本是否有條紋,層次,是否有半點、小孔。②用放大鏡觀察這三種巖石標本,它們是由顆粒組成的嗎?顆粒大小一樣嗎?可以看出是有一種物質還是多種物質組成的嗎?③用手分別觸摸這三種巖石標本的表面,感覺是粗糙的還是光滑的??用手電筒照射這三種巖石,看一看它們有沒有光澤。(5)分別用指甲、銅鑰匙、小刀刻畫巖石,結果會有什么不同?說明什么?(3)小組展示交流。(8分鐘)2.小組合作,自主完成以上學習任務。教師巡視指導。3.學習成果交流展示(1)【呈現(xiàn)】隨機選取一或二個小組成果展示匯報。4.查看報表,達成測評,并指導點撥。【呈現(xiàn)】選擇題(1).用銅鑰匙刻劃巖石,不能刻畫出痕跡,但用鋼釘可以劃出劃痕,我們可以判斷巖石的硬度為()。A.軟B.較軟C.較硬(2).有一種巖石,由白色、黑色和黃色三種顆粒組成,比較硬,你判斷是()。A.砂巖B.大理巖C.花崗巖三、總結鞏固。1.梳理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歸納總結“花崗巖、大理巖、砂巖”三種巖石各自的特征,用板書梳理總結。)花崗巖砂巖大理巖顏色:紅、黑、白多種顏色黃棕色淺黃色光滑:很粗糙粗糙較粗糙花紋:有斑點無有條紋組成顆粒大?。捍执蠹毭芗毭苘浻玻河曹涊^硬2.鞏固練測(一)、填空題1、巖石學家常常觀察巖石薄片的和組成,對巖石種類作出判斷。2、巖石顆粒的和也是鑒別巖石種類的重要特征。3、是指由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的巖石。4、沉積巖是在中形成的。5、石灰?guī)r變質形成,頁巖變質形成(二)、判斷題,對的打√,錯的打x1、石灰?guī)r和砂巖遇到稀鹽酸會冒泡。()2、板巖的顆粒較細,敲擊后有砰聲。()3、稀鹽酸有腐蝕性,千萬不要弄到皮膚上和眼睛里。()4、花崗巖都是斑斑點點的。()5、顆粒大小可分為粗粒、中粒和細粒三種。()6、石灰?guī)r冒氣泡的情況比大理巖猛烈。()(三)、選擇題,把正確的序號填在括號內。1、下面巖石中遇鹽酸會冒泡的是()A、砂巖B、花崗巖0、石灰?guī)r2、下面巖石中容易分層的是()A、板巖B、花崗巖C、石灰?guī)r3、下面巖石中有不同的顏色,很堅硬,可用作建筑材料的是()。A、板巖B、花崗巖6、石灰?guī)r1、巖石學家常常觀察巖石的(),對巖石種類作出判斷A、顏色8、光滑程度C、成分和顆粒3.查看報表,規(guī)抓缺補漏四、拓展延伸:如何觀察未知巖石【呈現(xiàn)】我們如何觀察、描述一種未知的巖石?(預設:學生能說出課中提到的各種所需觀察的特征以及與之對應的方法,如果學生能說出更多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師予以肯定)觀察巖石的方法描述巖石的詞語用眼睛看顏色
灰白色、黑色、肉色……用手摸光滑程度光滑、粗糙借助放大鏡觀察顆粒的特征顆粒粗大、顆粒粗疏、顆粒細密與常見物體比較觀察光澤程度耀眼、很亮、暗淡、不夠亮、金屬光澤、玻璃光澤……刻畫法觀察硬度軟、較軟、較硬、硬2.學生自由想象發(fā)言。五、補正完善分別用小鋼銼在巖石的一角挫出粉末,讓粉末散落在白紙(接顏色深的粉末)或黑紙(接顏色淺的粉末)上,觀察巖石的內部物質是否一樣。板書設計:2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花崗巖砂巖大理巖顏色:紅、黑、白多種顏色黃棕色淺黃色光滑:很粗糙粗糙較粗糙花紋:有斑點無有條紋組成顆粒大?。捍执蠹毭芗毭苘浻玻河曹涊^硬展示活動材料齊讀課題學生對照圖片尋找花崗巖、砂巖、大理石巖,剩余的巖石全部收到書包里。限時2分鐘自學P44-46頁探索1、探索2和探索3,了解和明確教材布置的學習任務。觀察、思考左側問題小組內互學交流學習任務小組合作討論左側問題,按照要求和步驟完成巖石觀察記錄表。小組成果展示匯報交流。互評補正出示課件展示習題學生用搶答器搶答傾聽、思考抽選小組匯報,組內同學補正完善,展示學習成果出示課件學生反饋器搶權答題互學補正課件展示群答,隨機抽人點撥學生反饋交流:課件展示反饋器答題。課件展示自主探究參與活動,合作完成任務課后完成學習任務互學補正校正完善創(chuàng)設情境,激起學生興趣,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的巖石的特征不一樣,激發(fā)學生探究不同的巖石的興趣。讓學生觀察并回答。聚焦研究目標,明研究主題。為后面的教學活動做好鋪墊,讓學生對于了解不同巖石的特征有初步的認識。通過觀察花崗巖、砂巖、大理石巖標本,了解不同巖石相關特征,完成巖石觀察記錄表,邊觀察,邊學習,讓學生在興趣中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對知識的理解,既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又降低了教學的難度。通過小組展示匯報,教師的點撥,讓學生對不同巖石的特征有了進一步的掌握??焖贉y評,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利用生成的數(shù)據(jù)進行針對講解,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板書通過總結梳理進一步鞏固學到的知識通過智能反饋器進行作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給學生動手的機會,激起學習欲望,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和自主動手能力。預習1、第3課巖石的組成教材: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2課第1課時實驗學校集體備課教學設計課題3.3巖石的組成主備人參與人備課時間研討時間教前分析項目內容建議與思考教學內容本課為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三單元第三課,通過本課學習要引導學生重點觀察花崗巖、的組成,觀察石英、長石、云母,了解石英、長石、云母的顏色條紋,透明度和光澤,從肉眼的初步觀察到使用工具的細致觀察,讓學生不但知道石英、長石、云母各自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了解更多的礦物。進而為學習第四課《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打下基礎。教學目標1.知道巖石都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2.知道花崗巖主要由石英、長石和云母三種礦物組成。3.不同礦物具有不同的形態(tài)特征。顏色、條痕、透明度和光澤是識別礦物的重要依據(jù),礦物的條痕比它的外表顏色更可靠。4.學會用放大鏡觀察花崗巖的組成。能夠用科學方法觀察礦物的顏色和條痕、透明度和光澤等特征。5.能用科學詞匯描述礦物的特征,并能夠做好記錄。6.培養(yǎng)學生對礦物觀察研究的興趣。7能認識到認真、細致的觀察、比較、記錄、描述是十分重要的。8.能認識到礦物和巖石是組成地殼的重要物質,與人類關系密切。認識到礦產資源是大自然留給我們人類的寶貴資源。教學重難點重點:知道花崗巖主要由石英、長石和云母三種礦物組成,不同礦物具有不同的形態(tài)特征。難點:學會用科學方法觀察礦物的顏色和條痕、透明度和光澤等特征。教學策略能借助比較的方法認識花崗巖主要由石英、長石和云母三種礦物組成。借助放大鏡觀察花崗巖的組成,學會用比較的方法觀察事物,知道比較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科學的方法。并借助觀察記錄了解關于花崗巖的科學知識。教學資源為小組準備:花崗巖、石英、長石、云母、石膏等常見巖石和礦物標本,放大鏡,白色理化瓷點滴板,深色磨砂瓷板,手電筒,金屬,絲綢,玻璃、蠟燭、泥土,小刀,銅鑰匙。教師準備:介紹礦物的多媒體課件或標本。教學過程設計主備教學設計建議與思考(參與備課)教師行為(導案)學生行為(學案)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5分鐘)(一)預習檢測1.檢查小組準備材料。[材料準備:花崗巖、石英、長石、云母、石膏等常見巖石和礦物標本,放大鏡,小刀,銅鑰匙等材料]2.學生展示,優(yōu)化策略。(二)情境導入1.談話導入:上節(jié)課,我們對幾種常見的巖石進行了細致的觀察。所有的巖石都是由礦物組成的,有些由多種礦物組成,而有些僅由一種礦物組成。礦物是什么樣的?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識別礦物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巖石的組成。揭示課題:3.巖石的組成(板書)請大家對照我的圖片在自己的手中找一找花崗巖,教師出示花崗巖石圖片。3.優(yōu)化策略,教師點撥,剩余的巖石全部收到書包里。學習新知學習任務一:觀察花崗巖的組成談話:在上節(jié)課中,我們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認識了幾種不同的巖石,這節(jié)課我們就仔細地研究其中的一種巖石——花崗巖1.【呈現(xiàn)+推送】。(8分鐘)(1)自學:①自學P47頁探索1,了解和明確教材布置的學習任務。②思考:對于礦物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觀察,請你先用肉眼觀察花崗巖是由幾種顆粒組成的,再用放大鏡觀察組成花崗巖的三種礦物顆粒分別有什么特征。(2分鐘)(2)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分組觀察,先用肉眼觀察花崗巖是由幾種顆粒組成的,再用放大鏡觀察花崗巖的三種礦物顆粒分別有什么特征。并展開討論,說一說。(3分鐘)(3)小組展示交流。(3分鐘)2.小組合作,自主完成以上學習任務。教師巡視指導。3.學習成果交流展示(1)【呈現(xiàn)】隨機選取一或二個小組成果展示匯報。(預設:花崗巖是由三種顆粒組成的。它們的顏色各不相同,有的顆??瓷先ラW閃發(fā)光,有的顆??瓷先ケ容^暗淡。)4.查看報表并小結,達成測評,并指導點撥。(小結:花崗巖是由三種顆粒組成的,它們的顏色、形態(tài)各不相同)學習任務二:觀察三種礦物質談話:花崗巖中的三種不同顆粒分別是石英、長石和云母,它們都是礦物(展示石英、長石和云母的礦物標本圖片)。我們可以從多方面對它們進行觀察。1.【呈現(xiàn)+推送】。(13分鐘)(1)自學:①自學P47-48頁探索2,了解和明確教材布置的學習任務。②教師向各組內同學發(fā)放巖石化石標本實驗盒,發(fā)放巖石觀察記錄表,明確組學分工要求。③學生思考礦物觀察記錄表中的學習要求,思考怎樣去觀察,如何完成。(2分鐘)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觀察巖石化石標本實驗盒中的石英、長石、云母,按下列要求和步驟觀察,并展開討論,完成礦物觀察記錄表。(8分鐘)①礦物的顏色和條痕。觀察這三種礦物的顏色,然后分別將它們放在白色的無釉瓷板上摩擦,瓷板上留下的痕跡就是礦物的條痕。礦物外表的顏色和條痕的顏色一樣嗎?②礦物的透明度和光澤。A對透明度的觀察。觀察透過三種礦物碎片的邊緣,是否能看見其它物體。B對光澤的觀察。繼續(xù)借助其他物體的反光特性,采用比較的方法來觀察、描述這三種礦物的光澤。③將觀察結果記錄在左邊的表格內。(3)小組展示交流。(3分鐘)2.小組合作,自主完成以上學習任務。教師巡視指導。3.學習成果交流展示(1)【呈現(xiàn)】隨機選取一或二個小組成果展示匯報。4.查看報表,達成測評,并指導點撥。學習任務三:花崗巖顆粒與三種礦物的比較(1)自學:①自學P49頁探索3,了解和明確教材布置的學習任務。②再次觀察花崗巖中三種礦物的形態(tài),并結合活動記錄表,辨別巖石中的顆粒哪些是石英,哪些是長石,哪些是云母。③思考:對于巖石和礦物我們有哪些新的認識??巖石和礦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2分鐘)(2)小組合作學習:①學生再次觀察花崗巖中三種礦物的形態(tài),并結合活動記錄表,辨別巖石中的顆粒哪些是石英,哪些是長石,哪些是云母。②對于巖石和礦物我們有哪些新的認識?③巖石和礦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展開討論,說一說。(3分鐘)(3)小組展示交流。(3分鐘)2.小組合作,自主完成以上學習任務。教師巡視指導。3.學習成果交流展示(1)【呈現(xiàn)】隨機選取一或二個小組成果展示匯報。4.查看報表,達成測評,并指導點撥。(小結:不僅是花崗巖,所有的巖石都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礦物是組成地殼巖石的重要物質。)三、總結鞏固。1.梳理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2.鞏固練測一、填空題1、所有的巖石都是由一種或多種組成的。2、研究巖石的一種方法就是尋找?guī)r石中的3、花崗巖是由、和三種礦物組成。4、礦物在白色的無釉瓷板上摩擦留下的痕跡就是礦物的。5、鑒別礦物時,的顏色更可靠。6、礦物的透明度一般分為和、三種。二、判斷題,對的打√,錯的打X1、礦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單獨存在,通常都是幾種混雜在一起組成巖石。()2、巖石、礦物是組成地球的重要物質。()3、巖石顆粒的大小和結構都是鑒別巖石的重要特征。()4.比巖石更硬的物體不可以在巖石表面留下劃痕。()5、比較巖石的軟硬程度,我們可以采用刻劃的方法。()6、巖石學家常用堅硬程度來判斷巖石的種類。()三、選擇題,將正確的序號填在括號內。1、在觀察巖石時,同學們發(fā)現(xiàn)有一種巖石呈花斑狀,顆粒較粗,由肉紅、黑、白等顏色組成,用小刀刻劃不動,我認為它是()。A.砂巖B.石灰?guī)rC.花崗巖2、關于巖石的組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巖石由一種礦物組成B.巖石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C.巖石由三種及以上礦物組成3.查看報表,規(guī)抓缺補漏四、拓展延伸:更多的礦物1.(1)課件展示更多礦物的圖片,如硫磺、石墨、巖鹽、方鉛礦、石膏的圖片讓學生欣賞。(2)閱讀教材的“提示”的內容。2.學生交流匯報,自由發(fā)言。3.小結:自然界中的礦物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且色彩豐富。五、補正完善請同學們在課下收集更多的巖石和礦物進行觀察研究,并做好記錄?!景鍟O計】巖石的組成巖石的組成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顏色條痕礦物的特征光澤透明度形狀硬度紋理展示活動材料齊讀課題學生對照圖片尋找花崗巖、剩余的巖石全部收到書包里。自學P47頁探索1、了解和明確教材布置的學習任務。觀察、思考左側問題小組內互學交流學習任務小組合作討論左側問題,按照要求和步驟完成巖石觀察記錄表。小組成果展示匯報交流?;ピu補正自學P47-48頁探索2,、了解和明確教材布置的學習任務。觀察、思考左側問題小組內交流學習任務,互學完成礦物觀察記錄表,小組合作討論左側問題,按照要求和步驟完成巖石觀察記錄表。小組成果展示匯報交流?;ピu補正自學P49頁探索3了解和明確教材布置的學習任務。觀察、思考左側問題小組內交流學習任務,互學完成學習任務。小組成果展示匯報交流?;ピu補正出示課件展示習題學生用搶答器搶答傾聽、思考課件展示群答,隨機抽人點撥出示課件學生反饋器搶權答題抽選小組匯報,組內同學補正完善,展示學習成果課后完成學習任務互學補正校正完善通過談話向學生講述巖石與礦物的關系以及認識礦物對研究巖石的意義,通過提問激發(fā)學生進一步觀察研究礦物的興趣。。為后面的教學活動做好鋪墊,讓學生對于了解不同巖石的特征有初步的認識。通過再次對花崗巖顆粒的細致觀察,希望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三種顆粒顏色和形態(tài)的更多細節(jié)特征。對比觀察的方法可以使學生知道觀察礦物條痕比觀察礦物表面的顏色更可靠。對于學生觀察礦物而言,透明度是一個新的觀察角度。通過講解和實驗,可以使學生掌握科學觀察礦物透明度的方法,促使學生的觀察結果更加準確,表述更為精準。通過這個活動,學生會再次經歷觀察、分析、比較的過程,能夠提升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這個活動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到自然界中的礦物是多種多樣的,同時豐富他們對礦物的認知。通過智能反饋器進行作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拓展活動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同時為下節(jié)課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奠定基礎利用板書通過總結梳理進一步鞏固學到的知識預習1、第4課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教材: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3課第1課時實驗學校集體備課教學設計課題3.4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主備人參與人備課時間研討時間教前分析項目內容建議與思考教學內容本課為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三單元第四課,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是地質研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課主要是指導學生應用前面所學知識,以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的形式,借助圖鑒對更多的巖石和礦物進行識別,加深對巖石和礦物的認知。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要學會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為今后學習相關內容奠定基礎。教學目標1.懂得巖石和礦物的不同特征是識別它們的依據(jù)。2.能夠用采集來的巖石和礦物制作標本。3.能夠對照標本圖鑒,根據(jù)巖石礦物的特征識別采集到的標本。4.能體會到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的樂趣。5.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團結合作的精神。6.懂得巖石和礦物標本的制作能為科學研究提供重要依據(jù)。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能對照標本圖鑒,根據(jù)巖石和礦物的特征識別采集到的標本;會制作巖石和礦物的標本。教學難點:能對照標本圖鑒,根據(jù)巖石和礦物的特征識別采集到的標本。教學策略1.借助圖鑒對更多的巖石和礦物進行識別。2.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分步驟具體介紹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的方法。3、利用圖表、文字等方法記錄,通過學生的觀察和動手實踐掌握身邊的巖石知識。4.借助課件完成學習任務。教學資源為學生準備:學生自備幾種巖石和礦物,標本盒、放大鏡、標簽紙、編號貼紙。教師準備:巖石和礦物圖鑒,教學課件。教學過程設計主備教學設計建議與思考(參與備課)教師行為(導案)學生行為(學案)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5分鐘)(一)預習檢測1.談話:課前,同學們搜集了一些巖石和礦物,請幾位同學到前面展示、介紹一下你的巖石或礦物吧。2.學生展示,教師進行鼓勵評價,優(yōu)化策略。(二)情境導入1.談話導入:搜集巖石和礦物,講堂做成標本保存起來,這樣既可以豐富知識,開闊眼界,還能增加生活情趣,是一件非常有意義和有趣味的事情。在上節(jié)課中,我們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分析了花崗巖的組成,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3.4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2.揭示課題:4.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板書)學習新知學習任務一:交流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的步驟和方法1.【呈現(xiàn)+推送】。(8分鐘)(1)自學:①自學P50和P51頁探索1到探索6,了解和明確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的步驟。②思考:制作巖石、礦物標本的方法是怎樣的?(2分鐘)(2)小組合作學習:學生探討和交流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的方法和步驟。并展開討論,說一說制作巖石、礦物標本的方法是怎樣的?教師巡視并利用課件對疑難問題進行解答。(10分鐘)(預設:(1)第一步,請學生說說準備的幾種實驗材料的使用方法,教師及時進行糾正。(2)第二步,為了方便自己的整理和大家之間的交流,需要給采集到的巖石和礦物編號。教師指導:在標號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地點加序號的方式進行。例如:在天津采集到的樣品,就可以依次編號為TJ-01、TJ-02……,將編號寫在貼紙上,再貼到相應的巖石或礦物上。(3)第三步,對照標本圖鑒識別采集的巖石和礦物。教師指導:這是巖石和礦物圖鑒,請你對照圖鑒,識別手中的巖石和礦物。有些巖石和礦物非常相似,請你一定要認真觀察,仔細分辨。如果圖鑒上沒有,可以舉手示意。(4)第四步,給巖石和礦物添加標簽。教師指導:識別完成后,我們要為巖石和礦物添加標簽。先填寫標簽內容,可以只寫編號和巖石礦物名稱,也可以添加其他信息,比如采集日期和產地等。(5)第五步,將巖石和礦物裝盒,放好標簽。教師指導:寫好標簽后,我們將巖石和礦物按照編號順序放置在小盒的格內,標簽對應放好。)(3)小組展示交流制作巖石、礦物標本的步驟和方法。(5分鐘)2.小組合作,自主完成以上學習任務。教師巡視指導。3.學習成果交流展示(1)【呈現(xiàn)】隨機選取一或二個小組成果展示匯報。4.查看報表,教師指導點撥。學習任務二: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呈現(xiàn)任務】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11分鐘)(1)談話明確要求:剛才我們相互學習和交流了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的步驟和方法,下面請大家按照剛才的交流的方法合作學習,動手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2)小組合作學習: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8分鐘)(3)小組展示交流制作的巖石和礦物標本。(3分鐘)2.小組合作,自主完成以上學習任務。教師巡視指導。3.學習成果交流展示(1)【呈現(xiàn)】隨機選取一或二個小組成果展示匯報。4.查看報表,達成測評,并指導點撥。三、總結鞏固。1.梳理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2.鞏固練測一、填空題1、標本規(guī)范的步驟是采集、、圖鑒、添加、存放、展示。2、制作標本所需的工具與材料有剪刀、膠水、筆、、卡紙、棉花等。3、就是巖石和礦物的“身份證”。二、判斷題,對的打√,錯的打x1、制作精美的巖石礦物標本需要不斷充實標本盒。()2、制作標本的過程,可以了解更多巖石和礦物的特性。()3、巖石礦物標簽只需注明編號和名稱。()4、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的第一步是清洗。()5、對不知名的礦物,先觀察特征,再對照標本圖鑒加以識別。()三、選擇題,將正確的序號填寫在括號內。1、在制作巖石標本的實驗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必須在山上搜集巖石B.用清水清理巖石表面的目的是為了方便觀察巖石0.判斷巖石特點時,不能敲擊巖石2、采集和制作巖石標本的步驟中,錯誤的一項是()。A.搜集、清理B.打磨、上色、美化C.判斷、裝盒、貼標簽3、制作巖石標本時,不要做的是()。A.清理巖石表面B.將巖石裝盒C.把巖石敲碎4、當制作巖石標本而不知道要石的名稱時,下列做法錯誤的是()。A.查閱資料B.請教老師C.放棄給巖石貼標簽3.查看報表,規(guī)抓缺補漏四、拓展延伸:(1)提問:通過制作標本,你對研究巖石和礦物又有哪些新的認識?預設:生1:巖石和礦物是多種多樣的。生2:在同一個地方可能有不同種類的巖石。生3:巖石和礦物圖鑒可以幫助我們分辨野外的巖石和礦物?!?)小結:地球上的巖石和礦物種類繁多,在我們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可以幫助我們將搜集到的巖石和礦物很好地保存下來,便于以后進行研究。(3)提問:要想制作一盒精美的巖石和礦物標本,你認為應該怎樣做?預設:可以給標本盒加一個蓋子,這樣標本就不會臟了……(4)小結:我們可以改進標本盒,讓它更完美。五、補正完善在寒暑假,相信很多同學的家長都會帶大家去旅游,在山中有更多、更豐富的巖石和礦物,如果遇到你認為有搜集價值的巖石和礦物,可以按照今天學習的方法做成標本,不斷充實標本盒,增強識別的本領。祝同學們早日成為小小巖石和礦物專家!【板書設計】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1.準備材料2.給巖石和礦物編號制作標本的步驟3.對照圖鑒,識別標本4.添加標簽5.放入標本盒展示活動材料其他學生進行鼓勵評價齊讀課題①自學P50和P51頁探索1到探索6,了解和明確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的步驟。②思考:制作巖石、礦物標本的方法是怎樣的?小組內互學交流學習任務小組合作討論左側問題,按照要求和步驟完成任務。小組成果展示匯報交流?;ピu補正明確要求觀察、思考左側問題小組內交流學習任務,互學完成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小組合作交流制作的巖石和礦物標本。。小組成果展示匯報交流?;ピu補正出示課件展示習題學生用搶答器搶答傾聽、思考課件展示群答,隨機抽人點撥出示課件學生反饋器搶權答題抽選小組匯報,組內同學補正完善,展示學習成果課后完成學習任務互學補正校正完善學生對于自己搜集到的巖石和礦物是非常喜愛的,對于別人搜集到的標本也很感興趣,因此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聚焦本課的主題,制作礦物和巖石標本。明確制作標本的步驟,為后續(xù)操作做好準備。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是一個比較簡單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充分自由地完成制作,這樣更具有連貫性,學生對制作標本的整體步驟也會把握得更好。這個活動給了學生展示自己作品的機會,學生能享受到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的成就感。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夠取長補短,為后續(xù)研討活動中改進標本盒做準備。通過智能反饋器進行作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通過這個活動,學生會再次經歷觀察、分析、比較的過程,能夠提升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問題2是對學生思維深度的培養(yǎng),讓這節(jié)課的意義不止步于會做巖石和礦物標本,引導學生對巖石和礦物有更深的理解。這個問題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之間相互的評價可以使評價更多元、角度更全面。拓展活動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同時為下節(jié)課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奠定基礎利用板書通過總結梳理進一步鞏固學到的知識預習1、第5課巖石、沙和黏土教材: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元,第5課第1課時實驗學校集體備課教學設計課題3.5巖石、沙和黏土主備人參與人備課時間研討時間教前分析項目內容建議與思考教學內容本課為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三單元第五課,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首先用圖片和文字使學生意識到巖石、沙和黏土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接著通過回憶和討論三者的發(fā)現(xiàn)地,引發(fā)學生思考三者之間的關系,讓他們帶著疑問和猜想在探究實驗中尋找答案。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們將運用分析和推理的思維方法認識到巖石破碎后形成沙和黏土,體會到自然界的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也為后面研究土壤奠定知識基礎。教學目標1.懂得巖石碎裂后會形成沙、黏土。知道巖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2.懂得能夠觀察、比較巖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并能夠根據(jù)事實對巖石的變化進行推測。3.懂得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提出猜想,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知道如何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斷變化的觀點。4.懂得熱愛自然,能意識到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學會巖石、沙和黏土的不同特性。教學難點:懂得并能發(fā)現(xiàn)巖石、沙和黏土的關系。教學策略1.利用圖片和文字使學生意識到巖石、沙和黏土之間的聯(lián)系,。2.通過回憶和討論三者的發(fā)現(xiàn)地,引導學生思考三者之間的關。3、通過觀察巖石、沙和黏土的外部特征以及動手“團球”和“涂痕”的實驗認識到沙和黏土在黏性上的區(qū)別,4.借助課件完成學習任務。教學資源為學生準備:巖石、沙和黏土的樣本,白紙,水。教師準備:班級記錄表。教學過程設計主備教學設計建議與思考(參與備課)教師行為(導案)學生行為(學案)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5分鐘)(一)預習檢測1.談話:課前,老師請同學們搜集了一些巖石、沙和黏土的樣本,請幾位同學到前面展示、介紹一下你的巖石、沙和黏土的樣本是從哪兒找的?2.學生展示,教師進行鼓勵評價,優(yōu)化策略。(二)情境導入1.(出示山區(qū)圖片課件)談話導入: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很多巖石。在自然界中,許多大塊的巖石由于太陽、風、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極有可能會碎裂,從而形成較小的顆粒、沙和黏土。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通過學習《5.巖石、沙和黏土》的知識來回答我們在哪里能找到巖石、沙和黏土?它們有什么不同呢?2.揭示課題:5.巖石、沙和黏土(板書)學習新知學習任務一:探究巖石、沙和黏土的特征1.【呈現(xiàn)+推送】。(8分鐘)(1)自學:①自學P53頁探索1和探索2,了解相關學習內容。想一想,巖石、沙和黏土各有什么特征。(2分鐘)(2)小組合作學習:①說一說你們從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巖石、沙和黏土。并在班級記錄表上記錄下來。②根據(jù)P53頁探索2實驗方法,比較巖石、沙和黏土各有什么特征?預設:實驗方法:①把巖石、沙和黏土放在白紙上,先用肉眼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②分別聞一聞巖石、沙和黏土,感覺有什么不同。③分別用手指觸摸、捻一捻巖石、沙和黏土,感覺有什么不同。?試著分別把潮濕的沙和黏土團成小球,觀察經過多長時間它們能平攤在紙上。用手指蘸少量潮濕的沙和黏土,在白紙上涂痕。過一會兒,輕輕抖落白紙,觀察哪個痕跡容易消失。小組合作,學生實驗,自主完成以上學習任務,并填寫實驗記錄表,教師巡視指導。3.學習成果交流展示(1)【呈現(xiàn)】隨機選取一或二個小組成果展示匯報。4.查看報表,教師指導點撥。三、總結鞏固。1.梳理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巖石:大塊、堅硬巖石碎裂后沙:顆粒小、各種顏色會變成沙和黏土:細膩、灰褐色黏土2.鞏固練測一、城空題1、把潮濕的沙和站土團成小球,過一段時間,沙團比站土團先松散,說明黏土的比較強。2、我們可以通過、、等等方法觀察巖石、沙和黏土的特征。3、在聞巖石、沙和黏土的過程中,我們應采用。4、黏土的顆粒比沙子的,聞起來有一股的味道。二、判聽照,對的打一,錯的打算1、巖石、沙和黏土是三種不同的物質。()2、自然界中許多大塊的巖石可能碎裂,形成較小的顆粒、沙和黏土。()3、小區(qū)花壇、沙漠、工地等地方都可以找到巖石、沙和黏土。()4、沙子在河流的上游比較多。()5、黏土比沙子容易失去水分。()三、選擇題,將正確的序號填寫在括號內。1.下列巖石變化的過程中,正確的是()A、巖石→小石子和沙→巖石碎裂B、巖石→巖石碎裂一小右子和冷C、巖石碎裂→巖石一小石子和沙2.土壤中的微粒按從大到小排列的是().A、沙礫、沙、粉砂、鹽土B、沙礫、粉砂、沙、黏士C、黏士、粉砂、沙、沙礫3.查看報表,規(guī)抓缺補漏四、拓展延伸:1.提問:通過觀察,你推測大自然中巖石會如何變化?2.學生小組研討,交流匯報。3.教師指導:通過前面的證據(jù)和分析我們知道,大塊的巖石會碎裂變成小石子,小石子還會破碎變成沙,沙最終會變成細膩的黏土。4.歸納總結:巖石碎裂后會變成沙和黏土。五、補正完善在課后和休息日,到郊外觀察和了解巖石、沙和黏土的特征,用黏土做兩件泥塑作品,在班里展示。【板書設計】巖石、沙和黏土巖石:大塊、堅硬巖石碎裂后沙:顆粒小、各種顏色會變成沙和黏土:細膩、灰褐色黏土展示活動材料其他學生進行鼓勵評價欣賞課件圖片齊讀課題①自學P53頁探索1和探索2,了解相關學習內容。想一想,巖石、沙和黏土各有什么特征。小組合作學習:①說一說從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巖石、沙和黏土。并在班級記錄表上記錄。②比較巖石、沙和黏土各有什么特征?③推測大自然中巖石會如何變化?小組內按預設要求互學,并交流學習所得。小組成果展示匯報交流。互評補正利用板書小結收獲小組成果展示匯報交流?;ピu補正出示課件展示習題學生用搶答器搶答傾聽、思考課件展示群答,隨機抽人,根據(jù)答題情況點撥出示課件學生反饋器搶權答題抽選小組匯報,組內同學補正完善,展示學習成果通過教師講解和學生觀察自然界真實景象的圖片,學生們會認識到:巖石在多種自然因素的影響下會被風化,并破碎成“較小的顆粒、沙和黏土”的事實,從而認識到巖石、沙、土壤三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通過教師提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明確本課探究的問題。學生回憶巖石、沙和黏土的發(fā)現(xiàn)地,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三者雖然發(fā)現(xiàn)地點不同,但相互之間又是有關聯(lián)的。這一發(fā)現(xiàn)將會引發(fā)學生思考三者之間的關系,為下面的學習做鋪墊。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巖石、沙和黏土聚集堆放在一起的空隙大小與緊密程度不同,為后面研究土壤類型做鋪墊。學生通過邊觀察實驗邊記錄,不僅可以作為匯報交流的依據(jù),還可以幫助他們對三種物質的異同進行歸納和梳理。通過智能反饋器進行作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在對本課學習進行回顧和梳理基礎上,學生對之前的認知進行進一步的反思。通過這個活動,本活動幫助學生在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的同時,體會到自然界的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補正完善增加了生活的趣味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同時補充了課內學習任務的不足,為下節(jié)課觀察土壤奠定基礎利用板書通過總結梳理進一步鞏固學到的知識(預設:有的用電器用電池提供電,有的是需要接在插頭上供電。)預習1、第6課觀察土壤教材: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5課第1課時實驗學校集體備課教學設計課題3.6觀察土壤主備人參與人備課時間研討時間教前分析項目內容建議與思考教學內容本課為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三單元第6課,本課主要研究“土壤中有什么”,分別從土壤的組成、顆粒的形態(tài)以及土壤成分三個方面,從宏觀到微觀的層次對土壤進行細致觀察。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可以進一步分析土壤的組成,了解土壤的成分,認識土壤對生命的意義,為后面比較不同土壤的特征打下基礎。教學目標1.知道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2.知道能夠通過觀察實驗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組成成分。3.學會用土壤沉積的方法觀察到土壤成分按顆粒大小分層。4.能認識到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資源。認識到認真、細致的觀察、比較、記錄和描述是十分重要的。5.能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具有重要意義。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知道土壤的組成成分。教學難點:學會用土壤沉積的方法觀察到土壤成分按顆粒大小分層。教學策略1.結合我們的生活展開對土壤的觀察和認識。2.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探究說說土壤的組成。3、利用圖表、文字等方法完成土壤觀察記錄,掌握身邊的科學知識,4.利用實物和課件進行教學和學習。教學資源為小組準備:土壤、白紙、牙簽、放大鏡、玻璃杯、攪拌棒。教師準備:干燥且已碾碎的土壤,班級記錄表。教學過程設計主備教學設計建議與思考(參與備課)教師行為(導案)學生行為(學案)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5分鐘)(一)預習檢測1.談話:課前,老師請同學們采集了一些土壤的樣本,請幾位同學到前面展示、介紹一下你的土壤樣本是從哪兒找的?2.學生展示,教師進行鼓勵評價,優(yōu)化策略。(二)情境導入1.(出示土壤圖片課件)談話導入:土壤對我們人類非常重要,我們吃的許多食物都來自土壤中生長的植物。2.提問:土壤就在我們的身邊,你觀察過它嗎?土壤中有什么呢?這節(jié)課我們來一起研究土壤3.揭示課題:6.觀察土壤(板書)學習新知學習任務一:猜測土壤的組成1.自學:請你想一想,你認為土壤里面有什么呢?2.小組合作學習:說一說,你認為土壤里面有什么呢?3.學習成果交流展示【呈現(xiàn)】隨機選取一或二個小組成果展示匯報。(預設1:土壤中有枯樹葉、小蟲子…2:土壤中有大石子、小石子……3:土壤中有水分……)4.查看報表,教師指導點撥。學習任務二:觀察、描述土壤1.【呈現(xiàn)+推送】。(8分鐘)(1)自學:①把土壤倒在白紙上,先用肉眼觀察,用手扇聞,用手觸摸或捻一捻,再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纯赐寥览镉惺裁础"诎淹寥懒栏?、捻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顆粒的大小,自己描述一下。③把水倒進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攪拌后靜置,觀察整個過程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5分鐘)(2)小組合作學習:①說一說你們從土壤里看到了什么、在土壤觀察記錄表上記錄下來。②把土壤晾干、捻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顆粒的大小,并描述一下。③把水倒進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攪拌后靜置,觀察整個過程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并記錄下來。(15分鐘)小組合作,自主完成以上學習任務,并填寫土壤觀察記錄表,教師巡視指導。3.學習成果交流展示(1)【呈現(xiàn)】隨機選取一或二個小組成果展示匯報。4.查看報表,教師指導點撥。三、總結鞏固。1.梳理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土壤的組成小石子、沙、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2.鞏固練測一、填空題1、土壤是沙礫、沙、、腐殖質、水和等物質的混合物。2、最大的土壤顆粒是,其次是,接著是比還小的粉沙,最小的士壤微粒是。3、動植物殘體落到土壤里腐爛變成一種黑色物質為。4、土壤不是一種單一的物質,而是由物質組合而成。二、判斷題,對的打√,錯的打x1、動植物殘體是指死亡的小動物和植物的根葉子。()2、把水倒進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攪拌時,發(fā)現(xiàn)有氣泡冒出來,說明水中有空氣。()3、黏土的微粒很小,需借助放大鏡觀察。()4、許多食物都來自于上壤中生長的植物。()5、上壤的顆粒越大保水性越差。()三、選擇題,將正確的序號填寫在括號內。1、土壤中的顆粒從大到小依次為()A、沙礫、沙、粉沙、土B、砂礫、沙、黏土、粉砂C、黏土、粉砂、沙、砂礫2、把水倒進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攪拌靜止后,現(xiàn)沉積物最上面一層是()A、植物殘體B、土C、粉砂3、下列不是土壤成分的是()A、水B、空氣C、巖石4、將一勺新鮮土壤放入水中,觀察到有氣泡冒出,可以證明土壤中含有()A、水B、空氣C、沙粒3.查看報表,規(guī)抓缺補漏四、拓展延伸:1.綜合運用.①在土壤沉積實驗中,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這些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把土壤倒進盛有水的燒杯中觀察,會有氣泡產生的現(xiàn)象,這說明土壤中含有空氣。攪拌后靜置一段時間,我們明顯地看到土壤按顆粒大小先后沉積下來,并分為幾層沉積物:最上面的一層是黏土;其次是細沙,越到底下,顆粒越來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殘體。)②根據(jù)觀察和實驗,你認為土壤是由什么組成的?總結:土壤包含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③學生匯報交流,自由發(fā)言。2.拓展遷移①你對土壤有哪些新認識?②學生自由發(fā)言,匯報交流。五、補正完善1.談話:植物生長是否繁茂,與土壤有什么關系?2.出示植物生長茂盛的圖片,請學生思考。3.布置課后任務:查閱資料或實地考察,了解植物生長與土壤的關系?!景鍟O計】觀察土壤土壤的組成小石子、沙、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展示活動材料對學生進行鼓勵評價欣賞課件圖片齊讀課題自學:想一想,土壤里面有什么呢?小組合作:說一說,土壤里面有什么呢?①把土壤倒在白紙上,先用肉眼觀察,用手扇聞,用手觸摸或捻一捻,再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纯赐寥览镉惺裁?。②把土壤晾干、捻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顆粒的大小,自己描述一下。③把水倒進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攪拌后靜置,觀察整個過程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小組內按預設要求互學,并交流學習所得。小組成果展示匯報交流?;ピu補正利用板書小結收獲小組成果展示匯報交流?;ピu補正出示課件展示習題學生用搶答器搶答傾聽、思考課件展示群答,隨機抽人,根據(jù)答題情況點撥出示課件學生反饋器搶權答題抽選小組匯報,組內同學補正完善,展示學習成果學生反饋器搶權答題學生反饋器搶權答題課件展示課前通過采集新鮮土壤,使學生對土壤進行初步認真細致的觀察。通過學生的描述,教師掌握學生的前概念,為后續(xù)觀察土壤做鋪墊,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對土壤組成進行預測,為后續(xù)的探究活動提供方向與基礎。學生觀察新鮮土壤的活動,目的是通過眼看、鼻聞、手指觸摸和捻來直觀感受新鮮的土壤。借助放大鏡觀察后,初步發(fā)現(xiàn)土壤顆粒大小不同,為下一環(huán)節(jié)觀察干燥土壤中的顆粒差異做準備。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巖石、沙和黏土聚集堆放在一起的空隙大小與緊密程度不同,為后面研究土壤類型做鋪墊。通過本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學生知道土壤的成分中還有空氣,進一步完善對土壤組成的認知。同時,這個活動使學生牢固建構起土壤顆粒大小不同的認識,為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是由于巖石的風化這一概念做好知識儲備。通過智能反饋器進行作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前面兩個問題是引導學生回顧學習內容及過程,基于已獲得的證據(jù)進行解釋,形成對土壤的認識。最后一個問題,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后對之前的認知進行反思。拓展環(huán)節(jié)可以作為課外作業(yè)留給學生完成,也可讓學生搜集一些資料,了解植物生長茂盛的土壤具備什么特點,為下節(jié)課學習打下基礎。預習:7.比較不同的土壤教材: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6課第1課時實驗學校集體備課教學設計課題3.7比較不同的土壤主備人參與人備課時間研討時間教前分析項目內容建議與思考教學內容本課為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三單元第七課,通過觀察三種不同土壤,引發(fā)學生對土壤類型的思考;通過對三者外部特征的觀察、黏性的比較、滲水性的對比,讓學生認識到三種土壤成分含量不同是造成其土質不同的原因;并認識到三種土壤對植物生長的不同影響。同時讓學生認識幾種土壤特性,培養(yǎng)學生運用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等思維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為學生建構關于土壤較為完整的科學概念奠定基礎。教學目標1.知道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為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并懂得不同的土壤適合種植不同的植物。2.能夠運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對三種土壤的特性進行細致地觀察、比較。3.能夠觀察、描述、記錄三種土壤的特性。4.能通過查閱資料的方法,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長與土壤類型的關系。5.能認識到認真、細致的觀察、比較、記錄、描述是十分重要的。認識到土壤對人類的重要作用。6.能認識到人類生活的許多需求都來源于土壤。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通過對比實驗,了解沙質土、黏質土、壤土三種土壤的不同特性。教學難點:設計并進行對比實驗,根據(jù)現(xiàn)象分析結果得出結論。教學策略1.結合我們的生活展開對不同的土壤的實驗觀察和認識。2.指導學生能通過觀察探究不同的土壤,并用比較的方法說說不同的土壤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以及粘性和滲水性。3、利用圖表、文字等方法完成對不同的土壤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以及粘性和滲水性等的觀察后的觀察記錄,掌握身邊的科學知識,4.利用實物和課件進行教學和學習。教學資源為學生準備:三種不同類型的土壤、白紙、放大鏡、漏斗、錐形瓶、無紡布等。教師準備:班級記錄表、教學課件。教學過程設計主備教學設計建議與思考(參與備課)教師行為(導案)學生行為(學案)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5分鐘)(一)預習檢測1.談話:你在哪些地方見到過不一樣的土壤?它們是什么樣的?你能說一說嗎?2.學生展示,教師進行鼓勵評價,優(yōu)化策略。(二)情境導入1.(出示土壤圖片課件)談話導入:我們已經知道了土壤的成分,土壤中有巖石碎裂而形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小石子、沙、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2.提問:由于土壤中沙和黏土含量的不同,自然界中可以分成三種不同的土壤。不同的土壤之間有什么區(qū)別嗎?今天,我們就來比較不同的土壤。3.揭示課題:7.比較不同的土壤(板書)學習新知學習任務一:觀察三種不同的土壤并編號1.談話:老師給大家?guī)沓煞趾坎煌娜N土壤,請同學們觀察這三種土壤在顏色、粗糙程度、顆粒大小等方面有什么不同。2學生自學:觀察三種土壤在顏色、粗糙程度、顆粒大小等方面有什么不同?3.小組合作學習:①給土壤編號。②說一說,三種土壤在顏色、粗糙程度、顆粒大小等方面有什么不同?4.學習成果交流展示【呈現(xiàn)】隨機選取一或二個小組成果展示匯報。(預設這三種土壤在顏色、粗糙程度、顆粒大小等方面都是不同的。)5.查看報表,教師指導點撥。學習任務二:觀察土壤的外部特征1.【呈現(xiàn)+推送】。(8分鐘)(1)自學:①想一想,能用什么辦法來觀察這三種土壤呢?借助感官可以觀察土壤的哪些特征?(2分鐘)(2)小組合作學習:①先用肉眼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這三種土壤,比較相同和不同,哪種土壤沙粒最大?哪種土壤顆粒最細膩?組內說一說。②做好觀察記錄。(5分鐘)(預設:可以用眼睛看,觀察它們的顏色;用鼻子聞一聞,感受它們的氣味有什么不同;或是用手觸摸、捻一捻土壤的顆粒。)小組合作,自主完成以上學習任務,并做好土壤觀察記錄表,教師巡視指導。3.學習成果交流展示(1)【呈現(xiàn)】隨機選取一或二個小組成果展示匯報。(預設:1號土壤顆粒較大,摸起來比較硬、扎手;2號土壤顆粒最小,摸起來非?;仯?號土壤顆粒大小不均。)4.查看報表,教師指導點撥。學習任務三:比較三種土壤的黏性1.【呈現(xiàn)+推送】。(8分鐘)(1)自學:自讀探索2,猜一猜,哪一種土壤能夠揉成小球。(2分鐘)(2)小組合作學習:①組內分工,分別取少量潮濕的土壤進行團揉,看看哪種土壤易于團成小球,把實驗結果填寫在實驗記錄表中。組內說一說。②做好實驗觀察記錄。(5分鐘)2.小組合作,自主完成以上學習任務,并做好三種土壤實驗觀察記錄表,教師巡視指導。3.學習成果交流展示(1)【呈現(xiàn)】隨機選取一或二個小組成果展示匯報。(小結:1號土壤黏性弱,2號土壤黏性強,3號土壤黏性居中。)4.查看報表,教師指導點撥。學習任務四:比較三種土壤的滲水性1.【呈現(xiàn)+推送】。(8分鐘)(1)自學:自讀探索3,猜一猜,哪一種土壤滲出的水最多。(2分鐘)(2)小組合作學習:①在三個同樣大小的容器里分別放入三種土壤;土壤的量要一樣多;倒的水量也要一樣多;要同時倒水,倒水的速度要一樣。②觀察當水流過三種土壤時發(fā)生的現(xiàn)象。把實驗結果填寫在實驗記錄表中。(5分鐘)小組合作,自主完成以上學習任務,并做好三種土壤實驗觀察記錄表,教師巡視指導。3.學習成果交流展示(1)【呈現(xiàn)】隨機選取一或二個小組成果展示匯報。(結論:1號土壤流水最快,土壤顆粒空隙大,透水性、滲水性好,但保水性差;2號土壤流水最慢,土壤顆??障缎。笟庑?、滲水性差,但保水性好;3號土壤滲水性介于1號、2號土壤之間。)查看報表,教師指導點撥。教師總結: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我們觀察了三種土壤的特性,比較了它們的黏性和滲水性,發(fā)現(xiàn)它們有很多不同之處??茖W家根據(jù)它們的不同特性對它們進行了命名,1號是沙質土,2號是黏質土,3號是壤土。三、總結鞏固。1.梳理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比較不同的土壤(沙質土)1號土壤:顆粒大、硬黏性弱滲水性最好(黏質土)2號土壤:細膩黏性強滲水性最差(壤土)3號土壤:顆粒大小不均黏性居中滲水性居中2.鞏固練測一、填空題1、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為、和、。2、土壤一般可安排種植花生、大豆、果樹、中藥材,土適合種植稻米、荷花、蓮花、蘆葦、金銀花等,宜種各種作物,是理想的土壤質地。3、不同土壤的疏松程度不同,它們在等方面的特性也不同。4、含沙量較多的土叫,沙和黏上含量適中的上壤叫.三、判斷題,對的打√,錯的打x1、在探究不同上壤滲水性質實驗中,要依次向上壤里倒水觀察現(xiàn)象。()2、植物的生長一般離不開土壤,不同的上壤適宜生長不同的植物。()3、土壤的顆粒大小不同,透氣性和保水性也不同。()4、人們根據(jù)土壤的形成過程不同,分為砂質上、黏質土、壤土。()5、建筑用的沙子是上壤。()三、選擇題,將正確的序號填寫在括號內。1、在探究不同土壤的滲水性質實驗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土壤的量可多可少B、同時向漏斗里倒水C、倒入的水可多可少2、根據(jù)不同土壤含沙和黏土的比例差異,()的滲水能力最強。A、粘質土B、壤土C沙質C.沙質土3、黏性從強到弱依次為黏()。A、黏質土、壤土、沙質土B、沙質土、黏質土、壤土C、壤土、沙質土、黏質土4、下面的特征描述屬于壤土的是()A、保水性、保肥性、滲水性,透氣性都比較好B、保水性、保肥性好,但是滲水性和透氣性差C、滲水性強、透氣性較好3.查看報表,規(guī)抓缺補漏四、拓展延伸:1.綜合運用.①交流我們的觀察結果,三種土壤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點?(沙質土:沙粒多、黏粒少,結構松散,通氣透水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容易干燥。黏質土:沙粒少、黏粒多,質地細密,通氣性差,容易積水、板結。壤土:沙粒、黏?;揪?,是介于沙土和黏土之間的土壤,具有較理想的團粒結構,通氣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強,土溫和肥效發(fā)揮穩(wěn)定,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農業(yè)土壤。)②學生匯報交流,自由發(fā)言。2.拓展遷移①結合實驗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說說三種土壤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不同的影響?(小結:不同的植物要生活在不同的土壤中,只有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才能使植物茂盛生長。)②學生自由發(fā)言,匯報交流。五、補正完善1.查閱資料,舉例說說三種土壤分別適宜哪些植物生長。(預設:適合在沙質土中生長的植物有:西瓜、花生、土豆、紅薯、蘿卜、大豆等;適合在黏質土中生長的植物有:水稻、蘆葦?shù)?;大多?shù)植物適合在壤土中生長,如:玉米、小麥、高粱、谷子、白菜、西紅柿、鳳仙花等。)【板書設計】比較不同的土壤(沙質土)1號土壤:顆粒大、硬黏性弱滲水性最好(黏質土)2號土壤:細膩黏性強滲水性最差(壤土)3號土壤:顆粒大小不均黏性居中滲水性居中學生說一說欣賞課件圖片齊讀課題自學:觀察三種土壤在顏色、粗糙程度、顆粒大小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小組合作:①給土壤編號。②說一說,三種土壤在顏色、粗糙程度、顆粒大小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小組匯報交流。想一想,能用什么辦法來觀察這三種土壤呢?小組合作學習:比較三種土壤的相同和不同。說一說,做好觀察記錄。隨機抽人小組成果展示匯報交流?;ピu補正自讀探索2,猜一猜,哪一種土壤能夠揉成小球。小組合作學習:分別取少量潮濕的土壤進行團揉,看看哪種土壤易于團成小球,把實驗結果填寫在實驗記錄表中。組內說一說。隨機抽人小組成果展示匯報交流。自讀探索3,猜一猜,哪一種土壤滲出的水最多。小組合作學習:觀察當水流過三種土壤時發(fā)生的現(xiàn)象。把實驗結果填寫在實驗記錄表中。隨機抽人小組成果展示匯報交流。利用板書小結收獲小組成果展示匯報交流?;ピu補正出示課件展示習題學生用搶答器搶答傾聽、思考課件展示群答,隨機抽人,根據(jù)答題情況點撥出示課件學生反饋器搶權答題抽選小組匯報,組內同學補正完善,展示學習成果抽選小組匯報,組內同學補正完善,展示學習成果課件展示學生反饋器搶權回答問題聚焦環(huán)節(jié)先簡單描述了我們已經知道的土壤成分,繼而提出問題:“不同的土壤之間有哪些差別呢?”引發(fā)學生思考,明確學習目標初步觀察三種土壤并對土壤進行編號,為后續(xù)研究活動做準備。通過對比觀察,初步了解三種不同土壤的異同,引導學生從顏色、顆粒大小、粗糙程度等方面匯報。上節(jié)課學生已經掌握了用“團球”的實驗方法探究土壤黏性。此環(huán)節(jié)學生運用此方法,通過實驗分析三種土壤的黏性,并結合土壤顆粒大小,進一步認識到三種土壤的區(qū)別。在研究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有依據(jù)地獲得結論的意識和科學態(tài)度。比較滲水性的這個對比實驗是本課的核心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先組織學生就“確保實驗的公平性”進行充分研討,然后通過觀察這三個瓶內的土壤滲水快慢的不同得出結論。由此,學生經歷從“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生通過實驗對三種不同土壤進行了感官觀察、黏性驗證、滲水性對比,對三種土壤有了新的認識。在此環(huán)節(jié)揭曉答案,介紹三種土壤的名稱通過智能反饋器進行作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前面兩個問題是引導學生回顧學習內容及過程,基于已獲得的證據(jù)進行解釋,形成對土壤的認識。最后一個問題,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后對之前的認知進行反思。查閱資料既是一種便捷獲取知識的途徑,也是學生應該掌握的技能。拓展環(huán)節(jié)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豐富學生的相關知識。預習:第8課巖石、土壤和我們教材: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7課第1課時實驗學校集體備課教學設計課題巖石、土壤和我們主備人參與人備課時間研討時間教前分析項目內容建議與思考教學內容本課為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三單元第8課,是本單元的梳理和總結。教材首先安排了用表格梳理巖石、礦物和土壤之間關系的活動,又安排了了解巖石和土壤的用途的教學內容,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巖石和礦物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加深對巖石和礦物重要性的認識;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思考土壤與動植物乃至人類的關系,理解土壤對生命的重要意義,增強學生保護自然資源的意識與自覺性。教學目標1.知道巖石和土壤的特性決定了它們的用途。2.懂得巖石和土壤在生產和生活中用途很廣,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巖石和土壤。3.懂得巖石和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我們要很好地保護和利用。4.知道礦產是人類工農業(yè)生產的重要資源,不可再生。5.通過調查、閱讀資料等形式,了解巖石和土壤的用途。通過調查、訪問、交流等形式,了解人類在開發(fā)、利用、保護巖石、礦物和土壤等方面的行為。能夠基于調查的情況撰寫調查報告。6.關注人類在開發(fā)、利用、保護巖石、礦物和土壤等方面的種種行為,樹立保護、合理利用巖石、礦物和土壤的意識與自覺。樂于在課外繼續(xù)從事有關巖石、礦物和土壤的探究活動。7.懂得具有參與環(huán)境保護活動的意識。了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可能造成對環(huán)境的破壞。愿意采取行動保護環(huán)境、合理利用資源。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了解巖石、礦物和土壤之間的關系,建立保護自然資源的意識。教學難點:認識巖石和土壤的特性決定了它們的用途。教學策略1.結合前面學過的知識對本課的學習內容的進行梳理。2利用表格梳理巖石、礦物和土壤之間關系的活動,厘清知識內容,對三者形成較為完整、系統(tǒng)的認識。3、利用圖表、文字等方法,掌握本節(jié)課乃至本單元的知識要點。4.通過分角色表演,體驗土壤與人類密切的關系。教學資源為小組準備:巖石、礦物、土壤在人們生產、生活中廣泛應用的相關資料。教師準備:巖石、礦物制品,巖石、礦物、土壤用途的圖片資料或多媒體課件,人類破壞土壤的視頻資料,各種頭飾。教學過程設計主備教學設計建議與思考(參與備課)教師行為(導案)學生行為(學案)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5分鐘)(一)復習檢測1.談話:回顧本單元內容,我們對巖石和土壤有了哪些認識?你能說一說嗎?2.引導學生回憶前幾課內容,學生交流展示,教師進行鼓勵評價,優(yōu)化策略。(二)情境導入1.提問:我們已經知道了關于巖石和土壤的這么多知識,那么它們與我們的生活又有哪些密切的聯(lián)系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8課《巖石、土壤和我們》2.揭示課題:8.巖石、土壤和我們(板書)學習新知學習任務一:巖石、礦物和土壤之間的關系1.談話過渡:前面我們學習了巖石、礦物和土壤的知識,這三者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呢?2學生自學探索1,并用圖表表示巖石、礦物和土壤之間的關系。3.小組合作學習:組內說說圖表中表示的巖石、礦物和土壤之間的關系。4.學習成果交流展示【呈現(xiàn)】搶答,選取一個小組成果展示匯報。5.查看報表,教師指導點撥。學習任務二:了解巖石和土壤的用途1.過渡:巖石和土壤都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用途很廣。請大家按照下面的要求學習?!境尸F(xiàn)+推送】。(5分鐘)(1)自學:①想一想,我們的身邊哪些物品是由巖石和礦物制成的?②閱讀自己搜集的資料,了解巖石和礦物的用途。(3分鐘)(2)小組合作學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建筑施工合同轉讓協(xié)議
- 砂礫購銷合同
- 房地產項目顧問服務合同
- 售貨機銷售合同協(xié)議
- 醫(yī)藥研發(fā)服務合同
- 第12課《自定主題活動三:制作方便面盒滑翔機》(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四年級下冊綜合實踐活動浙教版
- Unit 6 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人教版(2024)七年級英語上冊
- 六安職業(yè)技術學院《獸醫(yī)流行病學專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石家莊城市經濟職業(yè)學院《化學合成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生態(tài)保護與修復》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六年級下冊音樂全冊教案湖南文藝出版社湘教版
- Tracepro-實例學習教程
- 進貨單出貨單(Excel表格模板)
- 鐵皮板房拆除施工協(xié)議書
- 鐵路工程施工組織設計.ppt
- 介入科制度匯編
- 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3)
- 工程造價專業(yè)畢業(yè)實習報告
- 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工作檔案
- 《病理學》教案
- 綜合日語第二冊練習冊(修訂版)答案精編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