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陰陽五行學說試題_第1頁
緒論、陰陽五行學說試題_第2頁
緒論、陰陽五行學說試題_第3頁
緒論、陰陽五行學說試題_第4頁
緒論、陰陽五行學說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D、相一、單項選擇題(在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以下同)1、在中醫(yī)學中成功地運用辨證論治的第一部專書是:( )A、《黃帝內(nèi)經(jīng)》 B、《難經(jīng)》C、《傷寒雜病論》D、《小兒藥證真訣》在中醫(yī)病因學方面提出著名的“三因學說”的醫(yī)家是:( )A張仲景B、巢元方C、陳無澤D、吳又可倡導“相火論”,治病以滋陰降火為主,后稱為養(yǎng)陰派的醫(yī)家:()A劉完素3、張從正C、李杲D、朱丹溪TOC\o"1-5"\h\z4、人體整體統(tǒng)一性形成,是以何者為中心的( )A五臟B、六腑C、經(jīng)絡D、氣血5、中醫(yī)治療疾病時“必先歲氣,無伐天和” ,其意思主要是指在治療用藥時必須注意:( )A四時氣候的變化B、晝夜晨昏的變化C、地理環(huán)境D、社會環(huán)境6、“證”的概念是:( )A疾病的名稱B、疾病過程中出現(xiàn)的癥狀C、疾病過程中出現(xiàn)的體征 D、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7、陰陽的概念是: ( )A、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B、代表白晝和黑夜相互關聯(lián)的事物和現(xiàn)象對立)D、表與、統(tǒng)一的 相互關聯(lián)的事物和現(xiàn)象對立)D、表與、統(tǒng)一的 D 、平衡的、靜止的D輕清的、運動的 D 、重濁的雙方的概括C)CC)CCCA寒與熱B、動與靜里TOC\o"1-5"\h\z9、事物的陰陽屬性是: (A絕對的B、相對的10、不屬于陰的是: ( )A晦晴的B、內(nèi)在的11、不屬于陽的是: ( )A明亮的B、外在的12、陰陽學說認為,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主要是由于陰陽之間的:()A制約和消長 B、互根互用 C、相對平衡互轉化13、某些急性熱病,在持續(xù)高熱的情況下,突然出現(xiàn)體溫下降,四腳厥冷,脈微軟絕等癥象,這種現(xiàn)象用陰陽學說解釋就是:()A、陰陽的對立制約 B、陰陽的互根互用 C、陰陽的消長平衡DX陰陽的相互轉化TOC\o"1-5"\h\z14、健康人體的陰陽關系可以概括為: ( )A、陰陽相互制約B、陰陽互根C、陰陽相互轉化D、陰平陽秘15、用陰陽學說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不屬于陽的是:( )A頭面部B、腰背部 C、腹部D、體表16、用陰陽學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不屬于陰的是: ( )A五臟B、六腑C、津液D、血17、陰陽學說認為,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是: ( )A陰陽偏勝B、陰陽偏衰C、陰陽互損D、陰陽失調(diào)18、屬陰陽偏勝的病理是: ( )A陽虛則寒 B、陰勝則寒C、陰虛則熱D、陽損及陰19、下列哪一項不屬于陰陽偏衰的病理( )A陰損及陽 B、陽損及陰 C陰陽兩虛D、重陰必陽陰虛可以導致陽虛,陽虛也可以導致陰虛,這是因為陰陽之間是:( )A、對立制約的B、互根互用的C、消長平衡的D、可以轉化的“陰病治陽”的治法適用于:( )A、陰的絕對亢盛 B、陽的絕對亢盛 C、陰虛而致陽亢D陽虛而致而致陰盛“陽病治陰”的治法適用于: ( )A實熱證B、實寒證C、虛熱證D、虛寒證23、說明陰陽互根互用關系的是: ( )A孤陰不生,孤陽不長B、陽平陽秘,精神乃治G陰勝則寒,陽勝則熱D、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24、陰陽學說認為,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 ( )A、寒者熱之,熱者寒之B、壯水之主,以制陽光G益火之源,以消陰翳D、調(diào)整陰陽,恢復其相對平

)淡 D、苦)淡 )淡 D、苦)淡 D、苦A、酸 B 、咸 C26屬于陰的藥味是: (A、辛 B 、甘 C27五行中木的特性,古人形容概括為:( )A、曲直B、炎上C、從革D、潤下28五行中金的特性是:( )A、寒涼B、收斂C、承載D、條達舒暢29五色中屬水的是:( )A、青B、黃C、白D、黑30、“喜”這種情志活動歸屬于五行中的:( )A、木B、火C、土D、金31下列事物的五行歸屬,哪一項是不對的()A木一肝、春、東 B土土一脾、夏、南C、金一肺、秋西D水一腎、冬、北TOC\o"1-5"\h\z32根據(jù)五行的相生規(guī)律,肝之“母”是: ( )A、心 B 、肺 C 、脾 D 、腎33根據(jù)五行的相生規(guī)律,脾之“子”是: ( )A、心 B 、肺 C 、肝 D 、腎34根據(jù)五行相克規(guī)律,肺之“所勝”是: ( )A、心 B 、脾 C 、肝 D 、腎35根據(jù)五行的相克規(guī)律,腎之“所不勝”是: ( )A、心 B 、肺 C 、脾 D 肝36腎藏精以滋養(yǎng)肝血,用五行學說解釋就是: ( )A木生火B(yǎng)、火生土C、土生金D、水生木37、 肺氣的肅降,能制約肝氣的上升,肺與肝的這種關系屬于五行學說中的:( )A相生關系 B、相克關系 C、相乘關系D、相侮關系38腎陰上升以制約心陽,用五行學說解釋就是: ( )A木克土B、土克水C、水克火D、火克金39先有腎水不足,不能滋養(yǎng)肝水,從而形成肝腎陰虛,肝陽上亢,這種疾病的傳變稱為:(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C、相乘D、反侮40肝氣橫逆犯脾,用五行學說解釋就是: ( )

A、木克土B、木乘土C、木不疏土 D、土侮木41、由于土本身不足,形成木克土的力量相對增強,使土更加不足,這種情況稱為:(A木克土A木克土B、木乘土C、土虛木乘)C 、木來克土 )C 、木來克土 D 、土來)C 、肝脾不調(diào) D 、脾腎A木來乘土 B、水來克火侮木43、適用“補母”法治療的病證是:A肺虛脾弱 B、心腎不交陽虛TOC\o"1-5"\h\z44、適用“抑強”法治療的病理情況是: ( )A、心肝火旺 B、肝氣橫逆犯脾C、肝虛致脾失健運D腎陰不足至肝陽上亢45、根據(jù)五行相生規(guī)律確定的治法是: ( )A培土制木 B、佐金平木 C、滋水涵木D、抑木扶土46、根據(jù)五行相克規(guī)律確定的治法是: ( )A滋水涵木 B、佐金平木 C、培土生金D、益火補土47、“瀉南補北”的治法適用于: ( )A、肝火偏盛,肺失清肅 B、腎陰不足,心火偏旺G肝旺脾虛 D、脾虛濕盛48、根據(jù)五行相生規(guī)律,對由于思慮過度致疾的病人采用精神療法時,可用哪種情志活動達到治療目的()A、喜B、怒C、驚D、恐二、多項選擇題(在五個備案中選出二至五個正確答案,正確答案沒有選全或有選錯的,該題無分,以下同)、金元時期,對中醫(yī)學理論的發(fā)展有突出貢獻的醫(yī)家是:()A張仲景B、張從正C、劉完素D、李杲E、朱丹溪、創(chuàng)立以衛(wèi)氣營血,三焦為核心的濕病辨證論治理論的醫(yī)家是:()A、趙獻可B、張景岳C、葉天土D、吳鞠通E王清任3、中醫(yī)學的基本特點是: ( )A、預防為主B、整體觀念C、辨證論治D、因時、因地、因人制宜E、治病求本4、中醫(yī)學“整體觀念”的思想主要體現(xiàn)于: ( )A、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B 、精神情志活動可以致病G人與自然界的統(tǒng)一體 D 、異病同治,同病異治E、社會環(huán)境與人的健康有關5、中醫(yī)學“人與天地相應”的思想認為,下列因素可以影響人TOC\o"1-5"\h\z的生理、病理:( )A、四時氣候的變化B、晝夜晨昏的變化C、地區(qū)氣候的差異D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E、地區(qū)生活習慣的不同6、所謂辨證,就是要辨清病變的: ( )A部位B、原因C、性質(zhì)D、邪正關系 E、治療原則和方法7、屬于陽的有: ( )A運動的B、濕熱的C、明亮的D、向外的E、上升的8、屬于陰的有: ( )A靜止的B、寒冷的C、晦暗的D、內(nèi)守的E、下降的9、陰和陽的相對屬性引入醫(yī)學領域,屬于陰的有: ( )A、凝聚B、下降C、外出D、滋潤E、抑制10、陰和陽的相對屬性引入醫(yī)學領域,屬于陽的有: ( )A推動B、溫煦C、開發(fā)D、濡養(yǎng)E、興奮11、事物的陰陽屬性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主要表現(xiàn)在:( )A陰陽的相互對立B、陰陽互根互用C、陰陽消長平衡D陰陽可以互相轉化E、事物的無限可分性12、陰陽的對立制約,可體現(xiàn)于: ( )A、四季的變化B、晝夜的變化C、動極者,鎮(zhèn)之以靜D陰勝則陽病 E、陽勝則陰病13、陰陽的互根互用,可體現(xiàn)于: ( )A、氣與血的關系 B、津與液的關系 C、興奮與抑制的關系D推動與溫煦功能的關系E、物質(zhì)與功能之間的關系14、用陰陽學說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屬于陽的有: ( )A、體表 B、上部 C、背 D、上肢 E、心肺居上15、用陰陽學說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屬于陰的是: ( )A、體內(nèi) B、下部 C、腹 D、下肢 E、肝腎位于下

16、下列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zhì)中屬于陰的有:()A、精B、氣C、血D、津E、液TOC\o"1-5"\h\z17、屬陰陽失調(diào)的病理有: ( )陽勝則熱B、陰勝則寒C、重寒則熱D、陰虛則熱E、陰陽互損18、屬陰陽偏衰的病理有: ( )陰虛則熱B、陽虛則寒C、陽盛則熱D、重熱則寒E、陰陽互損19、屬陰陽偏勝的病理有: ( )A陰勝則陽病 B、陽勝則陰病 C、陰盛格陽D、陽盛格陰E、陰陽互損20、陰陽偏勝的治療,可應用下列哪幾項原則和方法()調(diào)整陰陽B、實則瀉之C、虛則補之D、寒者熱之E、熱者寒之21、陰陽偏衰的治療,可應用下列哪幾項原則和方法()A、調(diào)整陰陽B、實則瀉之C、虛則補之D、陰病治陽E、陽病治陰TOC\o"1-5"\h\z22、用陰陽來概括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屬于陰的有:( )A沉靜少言B、形寒怕冷C、呼吸微弱D、語聲低、脈數(shù)23、用陰陽來概括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屬于陽的有:( )A躁動不安B、發(fā)熱C、呼吸氣粗D、語聲高亢 E、脈沉遲)D 、酸 )D 、酸 E 、咸)D 、酸 E 、咸)C、陰陽的消陰陽的無限可分)D、承載E、受納D、筋E、目A、辛B、甘C、苦25、屬于陰的藥味有: (A、辛B、甘C、苦26、陰陽學說的基本內(nèi)容是:A陰陽的對立制約 B長平衡D陰陽的相互轉化 E、27、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向下B、生長C、28、歸屬于木的有: ( )A、夏B、青C、肝29、歸屬于土的有: ( )

A、濕BA、濕B、甘C、脾D30、屬五行相生關系的有: (A土與木B、木與火C火與土31、屬“母子”關系的有:(A、心與脾B、脾與肺C肝與心32、屬于行相克關系的有: (A金與木B、木與土C金與水33、可用五行的相生關系來解釋的是:A肝藏血以濟心于腎使腎不寒D腎陽濕煦脾陽E、思)D、金與水 E 、)D、腎與肝 E 、)D、水與土 E、()B、肺清肅下行以助腎水 C、心火下降E、腎藏精以滋養(yǎng)肝血34、屬于相克關系傳變的是: ( )A、腎陰不足致肝陽上亢 B、心水旺盛引動肝火 C、肝氣橫逆犯脾D肝之氣火上逆肺 E 、腎精不足致肝血不足35、根據(jù)五行的歸屬,可以診斷為肝病的脈癥是: ( )A面色青B、面色白C、喜食甘D、喜食酸E、脈弦36、根據(jù)五行的歸屬,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的脈癥是:( )A面色黑B、面色赤C、口味苦D、口味酸E、脈洪37、適用“虛則補其母”治則的病證有: ( )A肝腎陰虛B、肺腎陰虛 C脾肺氣虛 D、肝旺脾虛E、腎陰虛而心火旺38、適用“抑制”法治療的病證是: ( )A、肝氣橫逆犯脾 B、脾胃濕熱致肝失條達 C、腎陰不足致肝陽上亢D肝火偏盛致肺失清肅E、腎陰不足致心火偏旺39、根據(jù)五行相生規(guī)律確定的治法有: ( )A、滋水涵木 B、佐金平木C、益火補土D、抑木扶土E、瀉南補北40、根據(jù)五行相克規(guī)律確定的治法有: ( )A、滋水涵木 B、佐金平木C、益火補土D、抑木扶土E、瀉南補北三、填空題:1、中醫(yī)學理論體系,以為主導思想,以的生理、病理為基礎。2、中醫(yī)學的基本特,一是,二是o3、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表現(xiàn)在結構上;在功能上4、陰陽學說認為,陰陽的是宇宙的基本規(guī)律。5、陰與陽相互制約和消長的結果,取得了統(tǒng)一,即取得了稱之為“陰平陽秘”o6、陽勝則,陰勝則,陰虛則,陽虛則,是中醫(yī)學的病理總綱。7、陰陽學說解釋人體病理變化時認為:重陰必,重陽必,寒極生,熱極生。8、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為陰,為陽。9、陽勝則陰病,是指陽勝的病變,必然損傷人體的。10、陽勝則熱,是指所致疾病的而言。11、陰勝則陽病,是指陽勝的病變,必然損傷人體的。12、陰勝則寒,是指所致疾病的而言。13、陽損及陰,是陽虛不能,而同時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14、陰損及陽,則陰虛不能,而同時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15、陰陽學說認為,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是,因此,就是治療的根本原則。16、陽勝則熱屬實熱證,宜用藥以制其陽,即“熱者"。17、陰勝則寒屬實寒證,宜用藥以制其陽,即“寒者"。18、張景岳提出:“善補陽者,必于求陽,則陽得而生化無窮?!?9、張景岳提出:“善補陰者,必于求陰,則陰得而泉源不竭?!?0、造成相乘、相侮的原因,一是五行中某一行過于,一是五行中某一行過于。21、根據(jù)相生規(guī)律確定的治療原則是:虛則,實則。22、五行中的相生關系又可稱作關系,即“生我”“我生”者為。23、相乘,是相克為??;相侮,是相克的而致病。24、五行的特性,水曰,木曰。25、五行的特性,木生,水生木,火生,金生。26、五行的相克是:木克,水克,土克,金克。27、虛則補其母,主要是用于關系的證。28、實則瀉其子,主要是用于關系的證。29、五臟相生關系的傳變,包括和兩個方面。30、五行學說認為,人的情志活動也存在著相互制約關系,即:悲勝,恐勝,怒勝,喜勝,思勝。31、運用五行相生規(guī)律來治療疾病,其基本治療原則是,即所謂“虛則,實則。32、運用五行相克規(guī)律來治療疾病,適宜在治療上同時采取的手段,弁側重在制其,使弱者易于恢復。四、名詞術語解釋1、整體觀念2、證3、辨證治療4、同病異治5、異病同治6、陰陽7、陰平陽秘8、陰血9、陽氣10、陽勝則熱11、陽勝則陰病12、陰勝則寒13、陰勝則陽病14、陽虛則寒15、陰虛則熱16、重陰必陽17、重陽必陰18、陰損及陽19、陽損及陰20、熱者寒之21、寒者熱之22、陽病治陰23、陰病治陽24、五行25、五氣26、五色27、五志28、五味29、五季30、五官31、五體32、五液33、相生34、相克35、相乘36、相侮37、制化38、母病及子39、子病犯母40、子盜母氣41、虛則補其母42、實則瀉其子43、滋水涵木44、益火補土45、培土生金46、金水相生47、抑木扶土48、培土制水49、佐金平木50、瀉南補北五、問答題(一)簡答題(只答要點,不必展開。以下同)1、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內(nèi)容2、什么是中醫(yī)學的辨證論治3、簡述陰陽五行學說的中心思想。4、簡述陰陽學說的基本內(nèi)容。5、怎樣理解“陰在內(nèi),陽之地也;陽在外,陰之使也”6、怎樣理解“陽病治陰,陰病治陽”7、既然五臟屬陰,六腑屬陽,為什么又說心肺屬陽8、簡述五行的特性。9、什么叫五行的生克乘侮,其順序如何10、五行學說在診斷和治療上的應用如何(二)診述題(除答出要點外,還要求展開論述。以下同)1、試用陰陽學說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2、陰陽學說如何指導疾病的治療3、試用五行學說說明五臟之間的生理聯(lián)系。4、試用五行學說說明五臟之間的病理影響。第一、二章緒論與陰陽五行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C2、C3、D4、A5、A6、D7、D8、C9、B10、D11、D12、A13、D14、D15、C16、B17、D18、B19、DB21、D22、C23、A24、D25、C26、D27、A28、BD30、B31、B32、D33、B34、C35、C36、D37、BC39、A40、B41、D42、A43、A44、B45、C46、B47、B48、B二、多項選擇題1、BCDE2、CD3、BC4、AC5、ABCDE6、ABCD7、ABCDE8、ABCDE9、ABDE10、ABCE11、DE12、ABCDE13、ACE14、ABCE15、ABCE16、ACDE17、ABCDE18、ABE19、ABCD20、ABDE21、ACDE22、ABCD23、ABCD24、AB25、CDE26、ABCD27、CDE28、BCDE29、ABCE30、BCDE31、ABCDE32、ABD33、ABE34、CD35、ADE36、BCE37、ABC38、ABD39、AC40、BDE三、填空題1、整體觀念;臟腑經(jīng)絡;2、整體觀念;辨證論治3、不可分割;相互協(xié)調(diào),相互為用相互為用4、對立和消長5、動態(tài)平衡6、熱;寒;熱;寒7、陽;陰;熱;寒8、臟;腑9、陰液10、陽邪;性質(zhì)11、陽氣12、陰邪;性質(zhì)13、化生陰液;陰虛14、化生陽氣;陽虛15、陰陽失調(diào),調(diào)整陰陽16、寒涼;寒之17、溫熱;熱之18、陰中;陰助19、陽中、陽升20、強盛;虛弱21、補其母;瀉其子22、母子、母、子23、太過;反向24、潤下;曲直25、火、木、土、水26、土、火、水、木27、母子;虛28、母子;實29、母病及子;子病犯母30、怒;喜;思;憂;恐31、補其母;瀉其子32、抑強扶弱;強盛四、名詞解釋 1、整體觀念:整體就是統(tǒng)一性和完整性。中醫(y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體與自然環(huán)境有密切的關系。這種內(nèi)外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機體自身整體性思想,稱為整體觀念。2、證:是機體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zhì),以及邪正關系。3、辨證論治:辨證,就是四診(望、聞、問、節(jié))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zhì)、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zhì)的證。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jù)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jù),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4、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種疾病,由于發(fā)病的時間、地區(qū)以及患者機體的反應性不同,或處于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所以表現(xiàn)的證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樣。5、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出現(xiàn)了相同的病機,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療,這就是“異病同治”。6、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lián)的事物和現(xiàn)象對立雙方的概括,即含有對立統(tǒng)一的概念。陰和陽,既可代表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個事物內(nèi)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7、陰平陽秘:是指陰氣平順,陽氣固守,陰陽兩個方面保持對立統(tǒng)一的協(xié)調(diào)關系。8、陰血:血和陰,均有濡養(yǎng)和寧靜的作用,故陰與血合稱為“陰血”。9、陽氣:氣和陽,均有溫煦和推動臟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陽與氣合稱為“陽氣”。10、陽勝則熱:是指陽邪所致疾病的性質(zhì)而言。陽邪致病的性質(zhì)是實熱證。11、陽勝則陰?。菏侵戈栃爸虏?,陽偏勝必然要導致陰傷,故說陽勝則陰病。12、陰勝則寒:是指陰邪所致疾病的性質(zhì)而言。陰邪致病的性質(zhì)是寒實證。13、陰勝則陽?。菏侵戈幮爸虏。幤珓俦厝粚е玛査?,故說陰勝則陽病。14、陽虛則寒:陽虛是指人體的陽氣虛損,陽虛不能制陰,則陰相對的偏盛而出現(xiàn)寒象,稱“陽虛則寒” 。15、陰虛則熱:陰虛是指人體的陰液不足,陰虛不能制陽,則陽相對的偏亢而出現(xiàn)熱象,稱“陰虛則熱” 。16、重陰必陽:重陰,是指陰寒盛極。重陰必陽,是陰極生陽,與寒極生熱同義。17、重陽必陰,重陽,是指陽熱盛極。重陽必陰,是陽極生陰,與熱極生寒同義。18、陰損及陽:是指陰虛至一定程度,因陰虛不能化生陽氣,而同時出現(xiàn)陽虛的現(xiàn)象,稱“陰損及陽” 。19、陽損及陰:是指陽虛至一定程度,因陽虛不能化生陰液,而同時出現(xiàn)陰虛的現(xiàn)象,稱“陽損及陰” 。20、熱者寒之:熱者,是指陽勝則熱的實熱證患者;寒之,就是用寒涼藥治療。21、寒者熱之:寒者,是指陰勝則寒的寒實證患者;熱之,就是用溫熱藥治療。22、陽病治陰:即用滋陰壯水法,以抑制陽亢火盛。適用于虛熱的治療。23、陰病治陽:即用扶陽益火法,以消退陰盛。適用于虛寒癥的治療。24、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zhì)的運動。25、五氣:即是風、暑、濕、燥、寒五種自然氣候變化。26、五色:即是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27、五志:是指怒、喜、思、悲、恐五種情志變化。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悲),腎在志為恐。28、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種味道。29、五季:即春、夏、長夏、秋、冬五個季節(jié)。30、五官:即目、舌、口、鼻、耳五種與五臟相連的感受器?!氨钦叻沃僖?,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31、五體:即筋、脈、肉、皮毛、骨五種形體。肝在體合筋,心在體合脈,脾在體合肉,肺在體合皮,腎在體合骨。32、五液:即淚、汗、涎、涕、唾五種液體?!靶臑楹埂⒎螢樘?、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33、相生:是指五行相生關系。指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作用。34、相克:是指五行相克關系。指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作用。35、相乘:乘,是指以強凌弱。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被克制另一行克制太過。36、相侮:侮,在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過于強盛,對原來克我的一行進行反侮,即反克。37、制化:制即克制,化即化生。五行學說認為,化生和克制是互相為用的,事物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維持其相對的平衡協(xié)調(diào)。這樣生克的配合,稱為制化。38、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傳變,由母臟傳及子臟。如腎病及肝等。39、子病犯母:是指疾病的傳變,由子臟傳及母臟。如心病及肝等。40、子盜母氣:即子病犯母。虛則補其母:是根據(jù)五行相生規(guī)律確定的治療原則。意思是指母子關系的虛證,可用補其母的方法治療。如肝腎陰虛,用滋腎水以養(yǎng)肝木等。實則瀉其子:也是根據(jù)相生規(guī)律確定的治療原則。意思是指母子關系的實證,可以用瀉子的方法治療。如心肝火旺,采用瀉心法治療。43、滋水涵木:是滋養(yǎng)腎陰以養(yǎng)肝陰的方法,又稱滋腎養(yǎng)肝法,或滋補肝腎法。適用于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以及肝陽上亢之證。益火補土: 是溫腎陽而補脾陽的一種方法。 又稱溫腎健脾法。適用于腎陽虛而致脾陽不振之證。培土生金: 是補脾益氣而補益肺氣的方法, 又稱補養(yǎng)脾肺法。適用于脾胃虛弱而不能養(yǎng)肺之證。金水相生:是滋養(yǎng)肺腎的方法。根據(jù)“金能生水,水能潤金”的道理,用此法治療肺虛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腎,或腎陰不足,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腎陰虛者。抑木扶土:是以疏肝健脾藥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又稱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調(diào)理肝脾法。調(diào)理肝脾法。適用于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證。培土制水:是用溫運脾陽或溫腎健脾藥,以治療水濕聚為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救土利水法,溫腎健脾法。適用于脾虛不運,水濕泛濫而致水腫之證。佐金平木:是清肅肺氣以抑制肝木的一種治法,又稱瀉肝清肺法。適用于腎陰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證。因心主火屬南方,腎主水屬北方,故稱瀉南補北。50、瀉南補北:即瀉心火滋腎水,又稱瀉火補水法,或滋陰降火法,適用于肝火偏盛,影響肺氣清隸之證。五、問答題(一)簡答題1、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內(nèi)容答:主要兩個方面:(1)人體是有機的整體: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協(xié)調(diào),在病理上相互影響。這種相互關系,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jīng)絡系統(tǒng),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lián)成有機的整體;(2)人和自然界的統(tǒng)一性: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人體受自然界的影響,必然產(chǎn)生相應的生理和病理的反應。2、什么是中醫(yī)學的辨證論治答:辨證論治,是中醫(yī)診斷和治療疾病的全過程。辨證,就是根據(jù)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zhì)、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zhì)的證,論治,是根據(jù)辨證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jù),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3、簡述陰陽五行學說的中心思想答: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辨證法。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zhì)的、物質(zhì)世界是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孽生、發(fā)展和變化著的,五行學說則認為木、火、土、金、水是構成物質(zhì)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質(zhì),由于這種物質(zhì)之間的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運動變化而構成了物質(zhì)世界。4、簡述陰陽學說的基本內(nèi)容。答:基本內(nèi)容有四個:(1)陰陽對立制約。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現(xiàn)象都存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主要表現(xiàn)于它們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消長。(2)陰陽互根互用。陽依存于陰,陰依存陽,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陰陽又各互為其根,陽根于陰,陰根于陽。陰陽之間的這種相互依存關系,稱為陰陽互根互用。(3)陰陽消長平衡。陰陽之間不是處于靜止和不變的狀態(tài),而是始終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之中,故說“消長平衡”。所謂“消長平衡”,即指陰陽之間的平衡,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時間內(nèi)“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維持相對的平衡。(4)陰陽的相互轉化。是指陰陽對立的雙方,在一定前條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一般表現(xiàn)在事物變化的物極階段,即“物極必反”。5、怎樣理解“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答:其意是指陰陽相互依存。陰代表物質(zhì),陽代表功能,物質(zhì)居于體內(nèi),所以說“陰在內(nèi)”,功能表現(xiàn)于外,所以說“陽在外”。在外的功能(陽),是在內(nèi)的物質(zhì)(陰)運動的表現(xiàn),故說陽為陰之使。在內(nèi)的陰是產(chǎn)生機能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故說陰為陽之守。張景岳說:“守者守于中,使者運于外”。6、怎樣理解“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答:“陽病治陰”的陽,是指陰虛不能制陽而致陽亢者,屬虛執(zhí)證;治陰,即用滋陰壯水法?!瓣幉≈侮枴敝械年幉?,是指陽虛不能制陰而造成陰盛者,屬虛寒證;治陽,即用扶陽益火法。7、既然五臟屬陰,六腑屬陽,為什么又說心肺屬陽答:因為事物的陰陽屬性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每事物中的陰或陽的任何一方,還可以再分陰陽,故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為陰,腑為陽。五腑之中,又各有陰陽所屬,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屬陽;肝、脾、腎位于下部(腹腔)屬陰。五臟屬陰,是與六腑屬陽相對而言,心肺居上屬陽,是以脾、肝、腎位于下部屬陰相對而言。8、簡述五行的特性。答: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tài),引伸為具有生長、升發(fā)、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zhì)?;鹪谎咨??!把咨稀?,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特性。引伸為具有濕熱、升騰作用。土愛“稼穡”,是指土有播種和收獲農(nóng)作物的作用。引伸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金曰從革。“從革”,是指變革的意思。引伸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水曰潤下?!皾櫹隆笔侵杆哂凶虧櫤拖蛳碌奶匦?。引伸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動的作用。9、什么叫五行的生克乘侮其順如何答:五行生克乘侮,含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四個方面:相生:是指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的資生作用。順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抑制和制約作用。順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乘:乘,即以強凌弱。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順序與相克同。相侮:侮,有這里是“反侮”,亦稱“反克”。是指一行過于強盛,對原來克我的一行進行反克。順序是相克關系的反向。相生和相克屬自然或人體生理正常的現(xiàn)象,相乘和相侮是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壞后出現(xiàn)的不正常相克現(xiàn)象。10、五行學說在診斷和治療上的應用如何答:(1)用于診斷方面:由于內(nèi)臟有病可以反映到體表,出現(xiàn)色澤、聲音、形態(tài),脈象等異常變化,五臟與五色、五音、五味等都歸屬于五行。所以,根據(jù)五行的歸屬及其生克乘侮的變化規(guī)律,來診斷疾病,推斷病情。(2)用于治療方面:一是根據(jù)五行生克乘侮規(guī)律,來調(diào)整各臟之間的關系,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控制疾病的傳變。二是根據(jù)相生相克規(guī)律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其基本治療原則是補母和瀉子,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據(jù)相生規(guī)律確定的治療方法有滋水涵木、益火補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據(jù)相克規(guī)律確定的治療方法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瀉南補北。(二)論述題1、試用陰陽學說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答:陰陽學說認為疾病的發(fā)生,是陰陽失去相對平衡,出現(xiàn)偏盛或偏衰的結果。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關系正氣(人體的抗病機能)與邪氣(致病因素)兩個方面。病邪有陰邪和陽邪之分,正氣包括陰精和陽氣兩個部分,當邪氣侵襲人體,邪正抗爭而導致陰陽平衡被打破,出現(xiàn)陰陽偏勝或偏衰的時候,就會發(fā)生各種相應的病證。例如陽邪致病,則是致陽偏盛的實熱證。陽勝的病變又必然損傷人體的陰液。所以說“陽勝則熱”,“陽勝則陰病”。陰邪致病,則導致陰偏盛的寒實證。陰勝的病變又必然損傷人體的陽氣。所以說“陰勝陽寒”“陰勝則陽病”。又如陰陽偏衰的病證,人體的陽氣虛損,不能制陰,則陰相對偏盛而出現(xiàn)寒象,所以說“陽虛則寒”。若人體的陰液不足,不能制陽,則出現(xiàn)陽相對偏亢的熱象,所以說:“陰虛則熱”。在陰陽偏衰的病者中,還會出現(xiàn)陽損及陰,陰損及陽,陰陽俱損,最終導致陰陽兩虛證。此外,還有陰陽的轉化,陰陽格拒和陰陽亡失等,盡管其病理變化復雜多端,但均可用陰陽失調(diào)來概括說明?!瓣杽賱t熱,陰勝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是中醫(yī)學病理總綱。2、陰陽學說如何指導疾病的治療答:陰陽學說認為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調(diào),因此調(diào)整陰陽,補偏救弊,恢復陰陽兩方的相平衡,就是治療的基本原則。陰陽學說用以指導疾病的治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