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海洋的探索與認識》同步練習4_第1頁
《人類對海洋的探索與認識》同步練習4_第2頁
《人類對海洋的探索與認識》同步練習4_第3頁
《人類對海洋的探索與認識》同步練習4_第4頁
《人類對海洋的探索與認識》同步練習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類對海洋的探索與認識》同步練習變式練習根據(jù)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1925年~1927年使用回聲測深法發(fā)現(xiàn)了北大西洋中脊,它將大西洋從中央一分為二。材料二20世紀50年代開始對海底巖層的地磁進行了大量測量,1963年瓦因與馬修斯提出了地磁條帶分布成因與大洋中脊形成的假說。(1)以上事件表明人類對海洋的認識處于()A.“魚鹽之利”和“舟楫之便”的時代B.海洋探險時代C.科學研究時代D.大航海時代(2)通過以上材料,說明海洋探索的重要意義。1.大航海時代開始于()A.15世紀初B.15世紀中C.15世紀末D.一戰(zhàn)后2.完成了人類首次環(huán)球航行的是()A.葡萄牙人麥哲倫B.意大利人哥倫布C.英國人庫克D.葡萄牙人達·伽馬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隊,利用風力,前往乙、丁兩地貿易之后順利返回原地。讀圖根據(jù)所學知識回答3~5題。3.從甲地出發(fā)的最佳季節(jié)應該是()A.夏季B.春末C.冬季D.初秋4.從乙地經丙地,前往丁地貿易必須()A.在北半球夏季出發(fā),經丙地直航到丁地B.在南半球夏季出發(fā),經丙地直航到丁地C.在北半球夏季出發(fā),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個風季D.在南半球夏季出發(fā),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個風季5.這支商船隊完成整個航程至少需要()A.半年B.一年半C.二年半D.三年半6.下列有關海洋的敘述,錯誤的是()A.海洋是地球環(huán)境的調節(jié)器B.海洋是人類生命支持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C.海洋是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寶貴財富D.海洋的價值已被人類充分認識7.海洋科學具有明顯的區(qū)域性特征,即使是同一區(qū)域,海洋、水文、化學要素及生物分布也是互相各異、多層次性的。因此,很難在實驗室里對各類海洋現(xiàn)象和過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精細的實驗,也不能只靠數(shù)學分析和數(shù)學模擬來進行研究,而是要充分利用科學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進行觀察研究。直接的觀察研究,既為實驗室研究和數(shù)學研究的模式提供確切可靠的資料,又可以驗證實驗室和數(shù)學方法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因此,在自然條件下進行長期的、周密的、系統(tǒng)的海洋考察是海洋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海洋科學研究中,海洋觀測儀器和技術設備起著重要的作用,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閱讀以上材料,簡述對海洋進行科學研究的特點。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15世紀以前,人類有了“魚鹽之利和舟楫之便”的認識B.15世紀,鄭和下西洋標志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C.《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把世界海洋的開發(fā)與管理引入了一個新時代D.英國人庫克首先完成了環(huán)南極航行2.關于海洋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海洋被譽為“生命的搖籃”“資源的寶庫”B.開發(fā)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是解決人口、資源、環(huán)境問題的重要途徑C.目前海洋還局限于為人類提供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漁鹽之利、航運交通、國家安全等方面,海洋農牧化、海洋油氣開發(fā)、深海采礦、海水綜合利用等新產業(yè)的開發(fā)未形成規(guī)模D.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發(fā)展將越來越多地依賴海洋3.關于人類對海洋的科學探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奠定了海洋科學的基礎B.人類對海底地形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是大洋觀測計劃實施的結果C.對厄爾尼諾現(xiàn)象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海洋與陸地相互作用的過程D.海洋是解開地球之謎的“鑰匙”4.讀“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路線圖”,麥哲倫船隊在環(huán)球航行中共穿過幾大板塊()A.3B.4C.5D.65.2008年4月10日,我國“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從青島出發(fā),開始對太平洋、印度洋進行科學考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在西南太平洋、西南印度洋風平浪靜,利于考察B.兩大洋大致以147°E經線為界C.對兩大洋進行深海環(huán)境調查D.將開辟一條嶄新的航線,為世界航海事業(yè)發(fā)展作出貢獻6.讀下圖,完成下列問題。(1)填出圖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的名稱: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xiàn)________,G________。(2)地圖的中心是地中海,這反映了古希臘人有著怎樣的海陸觀念?(3)圖中缺少了哪些大洲,為什么?答案變式練習(1)C(2)①加強對海洋的認識,充分利用海洋資源;②可增強對地球的了解,是人類認識地球的“鑰匙”。解析此題借兩個事件考查人類對海洋的認識以及海洋探索的意義。從發(fā)生時間和事件特點,可以判斷出它們屬于人類對海洋研究的時代。海洋探索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海洋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通道,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重要空間;其次,從材料中可以看出,人類通過海洋探索,增強了對海底地形的認識,并有助于了解地球的演化過程,揭開許多地球之謎。自主練習1.C[大航海時代開始于15世紀末。]2.A[麥哲倫完成人類首次環(huán)球航行。]3.C[船隊經過的東南亞和南亞為熱帶季風氣候,冬季盛行東北風,夏季盛行西南風,船隊去時由東北向西南航行,利用風力應選在冬季。南半球夏季,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赤道低壓帶移至赤道以南,北半球的東北季風和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向左偏轉形成西北季風,從乙到丙逆風航行。而在北半球夏季出發(fā)時,乙地盛行東南信風,從乙到丙順風航行,但到達丙地時,印度洋北部盛行西南季風。應等到下一個風季即東北季風吹起時再從丙地到丁地。冬季從甲到乙,第二年夏季從乙到丙,等到冬季從丙到丁,一年過去了。從丁返回甲時則是借助西南季風,又一個夏天來臨,總共至少需要一年半(冬夏均指北半球)。]6.D[時至今日,海洋的價值仍未被充分認識。]7.由于海洋環(huán)境的復雜性和整體性,對海洋的研究必須充分利用科學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進行觀察研究,這也就有賴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解析海水深而廣,具有密度大和流動性特點,給人們的直接觀測帶來極大困難。從海面向下大約每增加10米,壓力就要增加一個大氣壓,在萬米深處,海水的壓力作用可以把潛水鋼球的直徑壓縮幾個厘米,人類很難在這樣大壓力的深處活動。即使在海洋上層,海水處于不斷的流動和波動狀態(tài),依靠一個點上的觀測資料,也很難說明情況。因此,只有大力發(fā)展海洋觀測儀器和技術設備,才能取得所需要的大量海洋資料,以推動海洋科學的發(fā)展。課時作業(yè)1.B[1492~1504年,意大利人哥倫布4次橫渡大西洋到達南美洲,標志著大航海時期的到來。]2.C[海洋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空間。]3.D[此題考查人類對海洋的探索。A、B、C選項均涉及到人類在海洋探索過程中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或影響,對應關系要記準記牢。19世紀,人類的環(huán)球綜合海洋考察,奠定了海洋科學的基礎;深海鉆探技術的發(fā)展和海底鉆探計劃的實施,使人們對海底地形有了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對厄爾尼諾現(xiàn)象的研究,揭示了海洋與大氣間的相互作用過程。]4.D[由麥哲倫全球航行路線圖可知,其在航行中穿越了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5.C[此題借熱點材料“大洋一號”科考事件,考查兩大洋的相關地理事象以及人類對海洋的探索。此題可用排除法:由于西南太平洋、西南印度洋處于西風帶,故不可能風平浪靜。太平洋與印度洋不是以一條經線為分界線的,一般分南、北兩段描述?!按笱笠惶枴钡闹饕蝿帐沁M行科學考察,不是開辟新航線。]6.(1)黑海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歐洲非洲亞洲(2)古希臘人對海陸的認識范圍是有限的,他們認為自己經常活動的地中海區(qū)域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制作地圖時,將地中海放在中心位置。他們認為地在中間,地的四周是海洋,海洋的邊緣是深淵。(3)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由于航海技術落后,古希臘人活動范圍有限,主要在地中海附近區(qū)域,所以還認識不到這些遠隔重洋的大洲。解析此題借公元前古希臘世界地圖反映了古人對“地”的認識。由陸地輪廓可很容易地確定相應的大洲和大洋的名稱。該地圖是公元前古希臘人所作,由于當時生產力落后,人類對世界海陸大勢的認識有很大的局限性,還僅停留在“天圓地方”的階段,所以,古希臘人即把他們活動的區(qū)域當成是世界的中心。而且對海陸的認識也僅限于他們所能達到的區(qū)域。由于當時的航海技術落后,人類還不具備遠洋航行的條件,所以,對距離遙遠且中間隔有大洋的大洲,古人是認識不到的。思考(P8)1.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許多關于海洋的科學發(fā)現(xiàn)對人類認識地球、認識自然作出了獨特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對海底地形有了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由此誕生了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學說,使人們對地球又有了新的認識。20世紀8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