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jié) 詞類的活用_第1頁
第1節(jié) 詞類的活用_第2頁
第1節(jié) 詞類的活用_第3頁
第1節(jié) 詞類的活用_第4頁
第1節(jié) 詞類的活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漢語主講教師范建國第四章

法(一)--實詞第一節(jié)

詞類的活用

第二節(jié)

幾種特殊的動賓關係

第一節(jié)

詞類的活用一、什麼是詞類活用二、詞類活用的各種情況(一)名詞、形容詞、數(shù)詞作動詞用(二)名詞作狀語(三)動詞和形容詞作名詞用(四)動詞作狀語一、什麼是詞類活用在古代漢語中,一個詞屬於某一詞類,是比較固定的。比如“日”歸屬於名詞類,“美”歸屬於形容詞類。不同詞性的詞有不同的用法,各司其職,分別充當什麼句子成分,也有一定分工,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如名詞常用作主語、賓語和定語,動詞常用作謂語,副詞常用作狀語等。但是古代漢語存在著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詞類活用是指古代漢語中的某些詞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或條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基本功能,靈活運用爲他類詞。這種由一類詞用作另一類詞的現(xiàn)象,就被稱爲詞類活用。例如:手本是名詞,通常作句子的主語、賓語或定語,這是古今一致的;但在“曹子手劍而從之”(《公羊傳·莊公十三年》)這一特定的語言結(jié)構(gòu)裏,“手”卻帶上了賓語充當了句子的謂語,具有了動詞的一般特點,執(zhí)行了動詞的基本職能,即由名詞活用爲動詞。詞類活用跟詞的兼類不同:活用是臨時性的,兼類是固定性的?;钣檬桥R時的偶然的用法,活用後的詞性不是詞固有的語法屬性。而兼類是詞本身固有的,一個詞的各種兼類用法都是固定的,經(jīng)常的,不是臨時的,偶然的。例如:疾

作爲兼類詞,在“時操軍衆(zhòng)已有疾疫”(《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裏是名詞,當“疾病”講;在“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史記·孫臏列傳》)裏是動詞,當“妒忌”講;在“疾雷不及掩耳”(《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是形容詞,作“急速”講?!凹病蓖瑫r兼有名、動、形三種詞性,不是臨時運用的結(jié)果,是“疾”本身固有的經(jīng)常存在的現(xiàn)象,不是偶然發(fā)生的現(xiàn)象,所以不是活用而是兼類。二、詞類活用的各種情況(一)名詞、形容詞、數(shù)詞作動詞用1、名詞活用爲動詞名詞活用爲動詞,有活用爲一般動詞及用作使動、意動等三種情況。使動和意動後面專門講述,所以這裏只談作一般動詞用的情形。活用爲動詞的名詞包括普通名詞、方位名詞以及名詞性詞組。名詞活用爲動詞以後,其名詞意義大都存在,同時增加了相關的動詞意義。名詞用作一般動詞,具有跟原名詞意義有著密切聯(lián)繫的動詞的一般意義,如果帶上賓語,它跟賓語的關係是一般的動賓關係。(1)普通名詞活用為動詞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鞌之戰(zhàn)》)“肘”後有賓語“之”(代綦毋張),“肘之”是“用肘部撞碰他”的意思。晉靈公不君。(《晉靈公不君》)“君”原爲名詞,受副詞“不”的修飾,故可知活用爲動詞,“君”是行君道的意思,“不君”的意思是“不行君道”。(2)方位名詞也可以用作一般動詞,表示主語向某個方位行動。例如:秦師遂東。(《左傳·僖公三十年》)“東”前有副詞“遂”修飾它。沛公乃……與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關。(《史記·留侯世家》)“南”受副詞“俱”修飾。(3)名詞性詞組也能像名詞一樣活用爲動詞,同樣表示與那個詞組所表達的事物相關的動作。如: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孟子·滕文公下》)“齊語”是“說齊國方言”的意思。戚夫人泣,上曰:“爲我楚舞,吾爲若楚歌?!保ā妒酚洝ち艉钍兰摇罚俺琛笔恰疤琛钡囊馑迹弧俺琛笔恰俺枨钡囊馑?。從帶賓語與否看,以上名詞活用後都帶上了賓語。有時活用後不帶賓語,其中有的是省略了賓語,有的是活用爲不及物動詞。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劉向《新序·節(jié)士》)名詞“臣”、“友”活用爲及物動詞,“臣”意思是“作爲臣子”,“友”意思是“作爲朋友”

;“臣”、“友”活用,後面省去賓語“之”。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戰(zhàn)國策·趙策》)名詞“侯”活用爲不及物動詞,意思是“當侯王”。良嘗閑從容步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爲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yè)爲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耙潞帧笔恰按┲毯帧保跋氯÷摹笔恰暗綐蛳氯⌒?,“履我”是“給我穿鞋”,“目之”是“目送老人”??梢詫ⅰ耙潞帧钡摹耙隆?、“履我”的“履”、“目之”的“目”同“墮其履”、“取履”的“履”進行比較,“墮其履”、“取履”的“履”前面有相應的動詞“墮”、“取”,可知是名詞,而“衣褐”的“衣”、“履我”的“履”、“目之”的“目”已不再是原來的意義,而是表示與原來意義相關的行爲,可見它們是活用爲動詞了。2、形容詞作動詞用形容詞用作動詞,包括用作一般動詞、用作使動和用作意動三種情況。這裏只講用作一般動詞。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具有跟原形容詞意義有著密切關係的動詞的一般意義,如果帶上賓語,它跟賓語之間是一般的動賓關係。傾奪鄰國,而雄諸侯。(賈思勰《齊民要術·序》)“雄”本是強有力的,傑出的意思,這裏解作稱雄,“雄諸侯”就是在諸侯間稱雄。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益烈山澤而焚之。(《孟子·許行》)

楚左尹項伯者,素善留侯張良。(《史記·項羽本紀》)今不速往,恐爲操所先。(《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史記·項羽本紀》)

“先”和“近”都是形容詞活用爲動詞,“所先”有“搶先”的意思。“所近”有“接近”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所先”和“所近”中的“所”都沒有實際意義,這與動詞前面“所”的有指代作用是不同的。3、數(shù)詞用作動詞數(shù)詞一般作定語或謂語,有時活用爲動詞。這種活用多限於基數(shù)詞。數(shù)詞活用爲動詞有兩種情況:用作一般動詞和用作使動。我們這裏只講作一般動詞用的情況。數(shù)詞活用爲動詞,一般是數(shù)詞充當謂語或是其前面有能願動詞。例如: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孔雀東南飛》)句中的“五”

是數(shù)詞用作動詞,在句中充當謂語,“五里”就是“飛五里”的意思。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荀子《勸學》)句中的“十”

是數(shù)詞用作動詞,在能願動詞“能”的前面,有“走十步”的意思。數(shù)詞活用爲動詞後或帶賓語,或不帶。如:誅賞而不類,則下疑俗儉而百姓不一。(《荀子·富國》)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僞。(《孟子·許行》)上二例中,“一”、“貳”意爲“統(tǒng)一”、“有兩種價格”,活用爲動詞,不帶賓語。數(shù)詞活用爲動詞後,其意義是在數(shù)詞意義的基礎上增加相關的動詞意義。4、名詞、形容詞、數(shù)詞活用爲動詞的條件名詞、形容詞和數(shù)詞的活用都是在一定的語境和條件下實現(xiàn)的,因此根據(jù)其條件可以鑒別一個詞是否活用。這裏介紹八種。(1)名+名,只要構(gòu)成動賓關係,前一個名詞活用爲動詞,後一個名詞作賓語;構(gòu)成主謂關係,前一個名詞作主語,後一個名詞活用爲動詞謂語。例如:古者文王……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韓非子·五蠹》)范增數(shù)目項王。(《史記·項羽本紀》)“許子冠乎?”

……曰:“冠素?!保ā睹献印ぴS行》)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四例中,“王”和“天下”、“目”和“項王”分別構(gòu)成動賓關係,“王”“目”活用爲動詞,意思是“作……的王”、“向……使眼色”;“許子”和“冠”、“陳勝”和“王”分別構(gòu)成主謂關係,“冠”和“王”活用爲動詞,意思是“戴帽子”、“當王”?!懊?名”如果構(gòu)成的是並列或偏正關係,兩個名詞都沒有活用爲動詞。

(2)形(數(shù))+名,構(gòu)成動賓關係,形容詞或數(shù)詞活用爲動詞。例如:方今惟秦雄天下。(《戰(zhàn)國策·趙策》)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耳目也。(《孫子兵法·軍爭》)以上三例中,“雄”和“天下”、“參(三)”和“國”、“一”和“人耳目”分別構(gòu)成動賓關係,“雄”、“參(三)”、“一”活用爲動詞,意思分別是“稱雄”、“三分”、“統(tǒng)一”?!靶危〝?shù))+名”有時是偏正結(jié)構(gòu)關係,這時形容詞或數(shù)詞作定語,沒有活用。(3)名(形或數(shù))+代詞,名詞、形容詞、數(shù)詞活用爲動詞。因爲代詞不受名詞、形容詞或數(shù)詞修飾。例如:孟嘗君客我。(《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呂氏春秋·疑似》)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左傳·成公八年》)此三例中,名詞“客”、形容詞“苦”、數(shù)詞片語“二三”都位於代詞前面,活用爲動詞,意思分別是“把……當作食客”、“使……受苦”、“對……三心二意”。(4)名(或數(shù))+介詞結(jié)構(gòu),名詞或數(shù)詞活用爲動詞。因爲介詞結(jié)構(gòu)常用去補充說明動詞謂語。例如:晉師軍于廬柳。(《左·僖二十四年》)以其無理於晉,且貳于楚也。(《左·僖三十年》)“軍”,名詞活用爲動詞,意爲駐軍;“貳”,數(shù)詞活用爲動詞意爲“有貳心、兩屬”。它們後邊都有介詞結(jié)構(gòu)作補語。(5)能願動詞+名(形或數(shù)),名詞、形容詞、數(shù)詞活用爲動詞。因爲能願動詞一般是修飾限定動詞的。例如: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史記·李將軍列傳》)厭(壓)其源,開其瀆,江河可竭。(《荀子·修身》)“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p>

此三例中,“當”、“可”、“能”是能願動詞,其後的“侯”、“竭”、“一”活用爲動詞,意思分別是“作侯王”、“乾枯”

、“統(tǒng)一”。(6)副詞+名(或數(shù)),名詞、數(shù)詞活用爲動詞。因爲副詞可以修飾動詞而不修飾名詞或數(shù)詞。例如: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史記·西門豹治鄴》)秦師遂東。(《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此三例中,“皆”、“遂”、“不”是副詞,後面的名詞“衣”、“東”,數(shù)詞“貳”活用爲動詞謂語,分別是“穿”、“東行”、“重犯”的意思。(7)所+名(或形),名詞、形容詞活用爲動詞。因爲輔助性代詞“所”只能和動詞性成分組合成所字結(jié)構(gòu)。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敝萌怂吏~腹中。(《史記·陳涉世家》)世之所高,莫若黃帝。(《莊子·盜跖》)“罾”,魚網(wǎng),名詞;“高”是形容詞,用在“所”字後面,都活用爲動詞,意思分別是“捕”、“推崇”。(8)名+而+名、動+而+名、名+而+動,名詞活用爲動詞。因爲連詞“而”一般不連接名詞性成分,而是連接動詞或形容詞性成分。例如:不耕而食,不蠶而衣。(《鹽鐵論·相刺》)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荀子·天論》)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以上八個條件是名詞、形容詞、數(shù)詞活用爲動詞的主要識別條件,還不能概括所有情況。閱讀古書時需要密切聯(lián)繫上下文,仔細琢磨,靈活掌握。有時一個活用詞可能不止一個識別條件,如“不蠶而衣”有副詞“不”和連詞“而”兩個條件,“孰能一之”有能願動詞“能”和代詞“之”兩個條件,這些也要靈活掌握。(二)名詞作狀語名詞用作狀語,由於名詞的這種作用和副詞相似,所以有人稱之爲“名詞用如副詞”。這裏說的名詞作狀語指的是普通名詞、方位名詞和時間名詞直接用於動詞前面作狀語,並不包括名詞和介詞組成的介賓結(jié)構(gòu)作狀語的情況。名詞在一般情況下用作主語、賓語或定語,但用作狀語也是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而且與現(xiàn)代漢語有所不同?,F(xiàn)代漢語只有時間名詞、方位名詞可以作狀語,古漢語中時間名詞、方位名詞和一般的普通名詞,都可以作狀語,並能表示各種不同的意義。1、普通名詞和方位名詞作狀語(1)從其作用來說,名詞作狀語有以下幾種情況:

A、表示動作行爲發(fā)生的方位或處所,可譯成“在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往什麼方向”。表示方位的,例如:河渭不足,北飲大澤。(《山海經(jīng)·夸父逐日》)大月氏復西走,徙大夏地。(《漢書·張騫傳》)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荀子·勸學》)表示處所的,例如:范雎至庭,秦王庭迎。(《戰(zhàn)國策·范雎說秦王》)群臣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戰(zhàn)國策·齊策》)B、表示動作行爲進行的工具或方式。表示工具的例如:群臣有後應者,臣請劍斬之。(《漢書·霍光傳》)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列子·湯問》)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柳宗元《黔之驢》)表示方式的例如:晉楚不務德而兵爭。(《左傳·宣公十一年》)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史記·項羽本紀》)太祖累書呼,又敕郡縣發(fā)遣。(《三國志·魏志·華佗傳》)C、表示動作行爲進行的依據(jù)。例如:失期,法皆斬。(《史記·陳涉世家》)今兩虎相鬥,其勢不俱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D、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即把賓語當作這個名詞所指稱的事物對待。例如:君爲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項羽本紀》)楚田仲以俠聞,喜劍,父事朱家。(《史記·遊俠列傳》)E、表示比擬,可用名詞前加介詞去理解,認爲主語像這個名詞所指稱的事物一樣,譯成“象什麼似的”。例如:射之,豕人立而啼。(《左傳·莊公八年》)有狼當?shù)溃肆⒍?。(馬中錫《中山狼傳》)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史記·項羽本紀》)子産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史記·循吏列傳》)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戰(zhàn)國策·秦策》)狐鳴呼曰:“大楚興,陳涉王。”(《史記·陳涉世家》)天下雲(yún)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聊齋志異·狼》)“人立”

爲“像人一樣站著”,“翼蔽”

爲“像鳥的翅膀一樣遮擋著”,

“兒啼”爲“像小孩一樣哭叫

”,

“蛇行”

爲“像蛇一樣爬行”,“狐鳴”

爲“像狐貍一樣叫”,“雲(yún)集”

爲“像雲(yún)一樣聚集”,“景(影)從”

爲“像影子一樣跟著”,“犬坐於前”

爲“像狗一樣坐在前面”。這些句子中的“人”、“蛇”、“翼”、“狐”、“雲(yún)”、“景”、“犬”都是名詞作狀語,表示比喻,意爲“像……一樣”,因而,這種用法具有濃厚的修辭色彩。(2)普通名詞作狀語和一般的主語的判別普通名詞作狀語的位置和一般的主語有些一樣,都在謂語動詞前面。辨別的方法有二:一是看前面是否有主語:有主語,包括省略了的主語,則這個動詞前面的名詞是狀語,例如“豕人立而啼”、“嫂蛇行匍伏”前面分別有主語“豕”和“嫂”,那麼“人”和“蛇”就是名詞作狀語。二是如果難以確定主語,只好依靠上下文確定名詞作狀語。如“其一犬坐於前”,如果不結(jié)合上下文,就很難斷定“犬”是狀語還是主語,但結(jié)合上下文文意,我們就可以斷定“犬”是名詞作狀語。成語中有許多名詞作狀語的情況。如“土崩瓦解”、“星羅棋佈”、“狼吞虎咽”、“龍飛鳳舞”、“口誅筆伐”、“虎踞龍盤”、“刀耕火種”、“瓜分豆剖”、“道聽途說”、“蟻聚蜂擁”。2、時間名詞作狀語(參見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第351頁)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古代漢語的時間名詞也可以作狀語。如: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鄭伯克段于鄢》)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左傳·僖公三十年》)長驅(qū)到齊,晨而求見。(《戰(zhàn)國策·齊策》)但是,古代漢語時間名詞作狀語時也有和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地方。古漢語中“歲”、“月”、“日”等時間名詞作狀語時,所表示的意義和它們平時的意義有所不同,不再是單純的時間修飾。具體來說,有下面幾種情況:(1)“歲”、“月”、“日”放在具有行動性的動詞前面,有“歲歲、年年(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表示行動的頻繁或經(jīng)常。如: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莊子·養(yǎng)生主》)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孟子·滕文公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保ā墩撜Z·學而》)(2)“日”字放在表示發(fā)展變化的動詞或形容詞前,當“一天一天”講,表示情況的逐漸發(fā)展。如: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xiāng)鄰之生日蹙。(柳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