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三種思維方式_第1頁
中國人的三種思維方式_第2頁
中國人的三種思維方式_第3頁
中國人的三種思維方式_第4頁
中國人的三種思維方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讀懂中國人的三種思維方式中國傳統(tǒng)思維的三個特征:整體思維、辯證思維、直覺思維中華文化在哲學思辨層面、理論思維領域的建樹頗為豐碩,而其大端與指歸,則可以整體思維、辯證思維、直覺思維三者為代表,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思維的三大特征。整體思維口口所謂整體思維,是以普遍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觀點看待世界的思維方式。注重整體統(tǒng)一的整體思維,是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整體思維從整體原則出發(fā),強調(diào)事物的相互聯(lián)系和整體功能,探討天與人、自然與人為、主體與客體、人與人、人與自我的相互關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諧統(tǒng)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諧”。這種整體思維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華傳統(tǒng)醫(yī)學中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早在西周時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經(jīng)萌生?!吨芤住贰巴铺斓酪悦魅耸隆?,“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體思維觀念立論的基本依據(jù)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與天地、自然的相互關系,從而合理指導人之所作所為。在《周易》看來,人與天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嵇康認為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應當隨順天地之道而為,“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易乾文言》)。“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國的“一個突出的共同命題”,“《易經(jīng)》對這一命題的發(fā)揮無疑起了歷史性的作用”。

東周以降道家的列子、莊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張載等不但合理繼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道家認為,天、人同類而合一,“天地萬物與我并生,類也”(《列子說符》),“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董仲舒對天、人問題作了詳細的論證和明確的表述,明確指出“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陰陽義》),即天人本來合一,故“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至宋代之時,張載正式將“天人合一”作為一個專有名詞明確提了出來,“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正蒙乾稱下》)。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張載在《正蒙乾稱篇》中提出了寶貴的“民胞物與”思想,為合乎德性的實踐行為提供了一種觀念闡釋,將儒家的天人觀、物我觀、知行觀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層次。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華傳統(tǒng)醫(yī)學(中醫(yī)]亦以“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觀念為立論的理論依據(jù),并且將這一整體思維觀念具體化、實踐化。中國醫(yī)學理論將人體看成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整體,認為人體內(nèi)部各個組成部分及各個組成要素之間既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不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約的、互為作用的。并且,“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論》),因此人之保健養(yǎng)生等都應合乎天地之道、日月之行。在臨床治療中,中醫(yī)反對單純的“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強調(diào)整體而觀、全面診斷、辯證論治,亦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治病必求于本”。進而言之,中醫(yī)學不僅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且認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也是一個統(tǒng)一體,亦即人體一自然一社會是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種宇宙觀或世界觀,又是一種倫理道德觀(生態(tài)倫理),代本特點的整體思維觀念和思維方法,對于保持人類的生態(tài)平衡,促進社會的協(xié)調(diào)穩(wěn)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表著一種人生追求、一種精神境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為根表著一種人生追求、一種精神境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為根辯證思維中國古人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處于普遍聯(lián)系之中,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發(fā)展的;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所有對立的兩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轉(zhuǎn)化的,萬事萬物既相互對立而又趨于統(tǒng)一。這都是合乎辯證法的重要思想。其中,普遍聯(lián)系和對立統(tǒng)一思想堪稱中國辯證思維的主流。古代中國的這一辯證思維,廣見于東周以后的歷代典籍,如道家和道教的《老子》、儒家的《周易》、兵家的《孫子兵法》、法家的《韓非子》、醫(yī)家的《黃帝內(nèi)經(jīng)》以及佛教的《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百論》等。貫通諸家諸派的陰陽學說,有集古代中國辯證思想大成之勢。誠如馬王堆帛書《黃帝四經(jīng)稱》所說,“凡論必以陰陽[明]大義”。老子的辯證思想復雜而有系統(tǒng)。老子所說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老子》第二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講的都是矛盾雙方既相互依賴而存在、相互對立而統(tǒng)一,并且矛盾雙方又可互相轉(zhuǎn)化。老子所說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則合乎質(zhì)量互變規(guī)律。魏晉唐宋時期的道教重玄學派(以成玄英、李榮等為代表),吸收佛教三論宗和天臺宗的思想闡發(fā)老子思想,發(fā)展了道教的教理教義,使其更具思辨性和理論性。成玄英對《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所作之疏,“有欲之人,唯滯于有;無欲之士,又滯于無。故說一玄,以遣雙執(zhí)。又恐行者,滯于此玄。今說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滯于滯,(《道德經(jīng)義疏上》),是道教教重亦乃不滯于不滯。此則遣之又遣,故日‘玄之又玄玄之學的經(jīng)典言論。(《道德經(jīng)義疏上》),是道教教重《周易》所講的卦”以及兩卦相疊而為六十四卦的學說,就是從正反兩方面的矛盾對立來說明事物的變化和發(fā)展?!吨芤住方?jīng)文所說的“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周易-泰》九三爻辭),所強調(diào)的即是“平”與“陂”“往”與“復”的對立統(tǒng)一。對于《周易》的辯證思維,郭沫若(1892~1978)給予了高度評價,“《易》的出發(fā)點原是一種辯證觀,“從《易》的純粹的思想上來說,它之強調(diào)著變化而透辟地采取著辯證的思維方式,在中國的思想史上的確是一大進步”。見諸《系辭上》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一語,既是《易傳》辯證思維的核心命題,更是彪炳青史的千古絕唱。朱伯昆(1923~2007)極度褒揚“一陰一陽之謂道”命題,它“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哲學中兩點論的代表”,“是對先秦以來辯證思維發(fā)展的總結(jié)”。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之道”,亦是典型的辯證思維。《禮記中庸》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又說“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執(zhí)兩用中”)。所謂“時中”,即“隨時以處中也”;所謂“用中”,即“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傊^“中”,其確切含義即孔子所說“過猶不及”(《論語先進》)、“無可無不可”(《論語微子》)?!爸杏沟幕舅枷刖褪前褜α⒔y(tǒng)一起來”,“這也是辯證法的實質(zhì)”。先秦以后的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學家),對辯證思想多有繼承與發(fā)揚,如張載(1020~1077)的“一物兩體”、程顥(1032~1085)的“物極必返(反)”、朱熹(1130~1200)的“理一分殊”(或“一本萬殊”)等。王夫之(1619~1692)繼承和發(fā)展了張載“一物兩體”的辯證思想,認識到事物都有矛盾對立而又互相依存的兩個方面“一之體立,故兩之用行”,“非有一,則無兩”(《張子正蒙注太和篇》);并且,凡是相對相待的東西都不是絕然的對立,而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天下有截然分析而必相對待之物乎?求之于天地,無有此也;求之于萬物,無有此也?!馃瑒t液,水凍則堅,一剛?cè)嶂疅o畛也”(《周易外傳說卦傳》)?!秾O子兵法勢》所說“奇正”“日月”“四時……’五聲”"五色”“五味”等,都無一例外地揭示了矛盾雙方的對立與統(tǒng)一,“閃爍著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光輝,奠定了我國古代軍事科學理論的基礎”。其中,“奇正”具有普遍意義,“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其后,《李衛(wèi)公問對》又補充了“奇正相互轉(zhuǎn)化”的內(nèi)容,闡述了“奇正”和“虛實”的辯證關系,“奇正者,所以致敵之虛實也。敵實則我必以正,敵虛則我必以奇。茍將不知奇正,則雖知敵虛實,安能致之哉”(《李衛(wèi)公問對》卷中)。戰(zhàn)國末年,韓非用“矛盾”故事就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進行了描述和概括(詳見《韓非子難一》、《難勢》),說明“不可陷之后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以反映事物自身的矛盾和人類思維中的矛盾。當然,韓非的矛盾學說,也有過分強調(diào)對立,把斗爭絕對化的傾向,這也是不能忽視的。陰陽是中醫(yī)的基礎理論,也是中醫(yī)理論的核心,“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饵S帝內(nèi)經(jīng)》雖然確立了中醫(yī)的陰陽學說,但沒有給陰陽下定義。明朝末年,張景岳(1563~1640)為陰陽下定義,“道者,陰陽之理也。陰陽者,一分為二也”(《類經(jīng)陰陽類》)。張景岳為陰陽所下定義的“一分為二”四字,“抓住了陰陽的要領”,“可謂高度抽象、概括,揭示了陰陽最一般的規(guī)定性”,“清楚地闡明了樸素的辯證觀點”。在中國先哲看來,陰陽雖然相互對立、關系緊張,但絕非水火不容、你死我活,而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尤其重要的是,中國先哲還認為本來相互對立、關系緊張的陰陽亦可互濟互補,從而通過動態(tài)運動以至達“和合”的和諧狀態(tài),這“證明了中國人傾向于在一切事物中尋求一種根本的調(diào)和與統(tǒng)一而不是斗爭與混亂”。中國的辯證思維以追求和諧、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為目的,講求“不偏不倚”的中庸哲學,崇尚矛盾的調(diào)和統(tǒng)一,不太注重矛盾對立面之間的差異、排斥、斗爭,尤其不提倡矛盾對立面之間的水火不容、你死我活。這種思維的優(yōu)點是有利于人與人的和睦相處,促進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和人類的和平發(fā)展;弊端是片面追求和夸大矛盾的同一性,忽視斗爭性,容易導致思想的封閉保守,阻礙新事物。直覺思維所謂“直覺思維”,是相對于“邏輯思維”而言的?!爸庇X主義"(intuitionism)是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重要思潮與流派之一,其主要代表是柏格森(HenriBergson,1859~1941)和克羅齊(Be-nedettoCroce,1886~1952)。直覺主義者推崇“直覺”而貶低“理智”,肯定“直覺”是比抽象的“理智”更根本、更重要、更可靠的認識世界的方式,認為“理智”必須依賴“直覺”才有意義(克羅齊),故哲學應以“直覺”為基礎(柏格森)。這種思維的特點在于,它不需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形式,不需對外界事物進行分析,也不需經(jīng)驗的積累,而是憑借主體的神秘的自覺、靈感、體驗、感悟,在瞬間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中國作為邏輯學的三大發(fā)祥地之一(另外兩大古典邏輯是古希臘的形式邏輯和古印度的因明邏輯),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了豐富多彩的邏輯思想、邏輯理論,它們表現(xiàn)在惠施、公孫龍、后期墨家、茍況、韓非等人的著述中。道家最先提出并且首先運用直覺思維。道家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世界的本原、至上的存在、唯一的終極,但“道”是不可聞見、無以名狀的,是不能用名言、概念認識的,只能靠直覺或體驗加以感悟或體認,是為“悟道”“體道”。作為先秦道家學派重要代表的莊子,倡導“心齋”和“坐忘”。所謂“心齋”,就是排除一切知識之后,保特心的虛靜(“虛者,心齋也”),從而對“道”予以全體把握、整體感悟(《莊子人間世》)。所謂“坐忘”,就是“隳支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莊子大宗師》),即毀棄四肢百體、屏黜聰明心智,達到“內(nèi)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從而造成一種心理上的渾沌狀態(tài)(“曠然與變化為體”),以便全體把握、整體感悟大全之“道”(《莊子大宗師》郭象注)。究其實,這就是一種自發(fā)狀態(tài)下的神秘直覺。佛教也重視直覺思維。佛教所講的“般若”,其實也就是一種直覺思維。佛教的直覺思維,既排斥感性認識,又排斥理性認識,強調(diào)通過“般若”的虛靜智慧而一覽無余地洞察真理的特殊智慧。禪宗吸收了莊子和玄學的方法,并與佛性的本體論相結(jié)合,提出了“本性是佛”“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的“頓悟成佛”理論(相對于北宗的“漸悟”而言),把直覺思維發(fā)展到了極點,從而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禪宗的“頓悟成佛”理論,對中國的哲學思想,尤其是宋明理學,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儒家也很重視直覺思維。先秦時期,孔子所說的“默而識之”(《論語述而》),孟子所說的“盡心、知性、知天”以及“良知、良能”(《孟子盡心上》),都具有直覺思維的顯著特點。宋明時期,程朱所說的“格物致知”(《大學章句》),陸王所說的“求理于吾心”(《傳習錄》卷中)等等,更是直覺思維的展示。梁漱溟(1893~1988)指出,“孟子所說的不慮而知的良知,不學而能的良能,在今日我們謂之直覺”,“此敏銳的直覺,就是孔子所謂仁”。賀麟(1902~1992)進一步指出,“陸王所謂致知或致良知,程朱所謂格物窮理,……是探求他們所謂心學或理學亦即我們所謂哲學或形而上學的直覺法”,“朱子與陸象山的直覺方法,恰好每人代表一面。陸象山的直覺法注重向內(nèi)反省自己的本心,發(fā)現(xiàn)自己的真我。朱子的直覺法則注重向外體認物性,讀書窮理”。直覺思維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有效地突破認識的程式化,為思維的發(fā)揮提供靈活的想象空間,對于倫理學、美學、文學、藝術學等學科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影響;甚至對于注重實證的自然科學而言,直覺思維亦有其用武之地。比如,居里夫人(MarieCurie,1867~1934)之發(fā)現(xiàn)放射性元素釙和鐳,其中就不乏“大膽的直覺”(boldintuition)。科學史家喬治薩頓曾經(jīng)敏銳地指出,“科學知識不只是理性的,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