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nèi)經(jīng)(原文+注釋+譯文)_第1頁
黃帝內(nèi)經(jīng)(原文+注釋+譯文)_第2頁
黃帝內(nèi)經(jīng)(原文+注釋+譯文)_第3頁
黃帝內(nèi)經(jīng)(原文+注釋+譯文)_第4頁
黃帝內(nèi)經(jīng)(原文+注釋+譯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黃帝內(nèi)經(jīng)(原文+注釋+譯文)《黃帝內(nèi)經(jīng)》 我國影響最大的一部醫(yī)學著作一說,《黃帝內(nèi)經(jīng)》分《靈樞》、《素問》兩局部,是我國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國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做斗爭的閱歷代代口耳相傳,經(jīng)道家、醫(yī)家、醫(yī)學理論家聯(lián)合增補進展創(chuàng)作而成的黃老著作,一般認為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見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見養(yǎng)生、攝生、益壽、延年。是中國漢族傳統(tǒng)醫(yī)學四大經(jīng)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國醫(yī)學寶庫中現(xiàn)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yī)學典籍。是爭論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y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y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一說,《黃帝內(nèi)經(jīng)》為秦漢代黃老學派所著。寓古時黃帝岐伯君臣問答,對話式醫(yī)學論文風格,體裁獨特。以道家陰陽、五行、養(yǎng)身學說以及天文歷法等內(nèi)容,運用皇帝宮大內(nèi)保存的歷代醫(yī)學方面的資料及當時人群在安康與醫(yī)學實踐上的閱歷、教訓的總結(jié),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yī)學,呈現(xiàn)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yī)學模式”,樂觀提倡重視預防及非醫(yī)學技術干預的養(yǎng)身延年術。介紹及論證了從生活習慣干預到心理干預、從經(jīng)絡原理到經(jīng)絡治病術、從疾病的診斷治療以及相關人體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藥物原則及留意事項等內(nèi)容,是我國影響最大的一部醫(yī)學著作,所以被稱為醫(yī)之始祖。內(nèi)容廣博,被譽為綜合性百科全書。1主要內(nèi)容重點論述了臟腑、經(jīng)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內(nèi)容與之大體一樣。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jīng)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饵S帝內(nèi)經(jīng)》根本精神及主要內(nèi)容包括: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藏象經(jīng)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預防養(yǎng)生和運氣同時人體構(gòu)造和各個局部都是彼此聯(lián)系的?!瓣庩栁逍小笔怯脕碚f明事物之間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理論?!安叵蠼?jīng)絡”是以爭論人體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脈、奇經(jīng)八脈等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系為主要內(nèi)容的。“病因病機”闡述了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后是否發(fā)病以及疾病發(fā)生和變化的內(nèi)在防養(yǎng)生”系統(tǒng)地闡述了中醫(yī)的養(yǎng)生學說,是養(yǎng)生防病閱歷的重要總結(jié)?!斑\氣學說”爭論自然界氣候?qū)θ梭w生理、病理的影響,并以此為依據(jù),指導人們趨利避害。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本章要點】一、說明養(yǎng)生的樂觀意義。不僅可以預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壽的有效措施。二、具體指出養(yǎng)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養(yǎng);飲食起居的調(diào)整;環(huán)境氣候的適應;體格的熬煉。三、人生的生、長、衰、老過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關鍵都打算于腎氣的盛衰。四、舉出四種養(yǎng)生者的不同養(yǎng)生方法和結(jié)果,來啟發(fā)人們留意養(yǎng)生祛病延年?!驹摹课粼邳S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于天師①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②,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避之有時,恬惔虛無③,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低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fā)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fā)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fā)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fā)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fā)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fā)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發(fā)去。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fā)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男子不過盡八八,女子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歲,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提挈天地⑤,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假設一,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diào)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⑥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nèi)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得意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shù)。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咀⑨尅竣偬鞄煟狐S帝對岐伯的尊稱。②和于術數(shù):指用適宜的養(yǎng)生方法來調(diào)和身體。③恬惔虛無:恬惔,指閑適安靜;虛無,指心無雜念;恬惔虛無,指內(nèi)心閑適安靜而沒有任何雜念。④天癸:指先天藏于腎精之中,具有促進生殖功能發(fā)育成熟的物質(zhì)。⑤提挈天地:指能夠把握自然變化的規(guī)律。⑥恚嗔:恚,指生氣;嗔,指仇恨;泛指生氣、仇恨等意念?!咀g文】從前的黃帝,生來格外聰明,很小的時候就善于言談,幼年時對四周事物領悟得很快,長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時,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岐伯問道: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不顯年輕;現(xiàn)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而動作就都衰弱無力了,這是由于時代不同所造成的呢,還是由于今日的人們不會養(yǎng)生所造能夠取法于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加以適應、調(diào)和養(yǎng)生的方法,使之到達正確的標準。飲食有所抑制,作息有肯定規(guī)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現(xiàn)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水漿,濫飲無度,使反常的生活成為習慣,醉酒行房,因恣情而使陰精竭絕,因滿足嗜好而使真氣耗散,不知慎重地保持精氣的布滿,不擅長統(tǒng)毫無規(guī)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年輕了。古代深懂養(yǎng)生之道的人在教育一般人的時候,總要講到對虛邪賊風等致病因素應精神守持于內(nèi),這樣疾病就無從發(fā)生。因此,人們就可以心志安閑,少有欲望,心情安定而沒有焦慮,形體勞作而不使人們無論吃什么食物都覺得甘美,任憑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滿足,大家寵愛自己的風俗習尚,開心地生活,社會地位無論凹凸,都不相傾慕,所以這些人稱得上樸實無華。因而任何不正值的嗜欲都不會引起他們注目,任何yín亂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亂他們的心志。無論愚笨的、聰明的、力量大的還是力量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變化而動心焦慮,所以符合養(yǎng)生之道。他們之所以能夠年齡超過百歲而動作不顯得年輕,正是由于領悟和把握了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而身體不被內(nèi)外邪氣干擾危害所致。黃帝說:人年紀大的時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還是自然規(guī)律呢?岐伯說:女子到了七歲,腎氣盛旺起來,乳齒更換,頭發(fā)開頭茂盛。十四歲時,天癸產(chǎn)生,任脈通暢,太沖脈旺盛,月經(jīng)按時來潮,具備了生育子女的力量。二十一歲時,腎氣布滿,真牙生出,牙齒就長全了。二十八歲時,筋骨強健有力,頭發(fā)的生長到達最茂盛的階段,此時身體最為強壯。三十五歲時,陽明經(jīng)脈氣血漸漸衰弱,面部開頭憔悴,頭發(fā)也開頭脫落。四十二歲時,三陽經(jīng)脈氣血衰弱,面部憔悴無華,頭發(fā)開頭變白。四十九歲時,任脈氣血虛弱,太沖脈的氣血也漸漸衰弱泄,天癸枯竭,月經(jīng)斷絕,所以形體年輕,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歲,腎氣充實起來,頭發(fā)開頭茂盛,乳齒也更換了。十六歲時,腎氣旺盛,天癸產(chǎn)生,精氣滿溢而能外泄,兩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歲時,腎氣布滿,筋骨強健有力,真牙生長,牙齒長全。三十二歲時,筋骨豐隆盛實,肌肉亦飽滿強健。四十歲時,腎氣衰退,頭發(fā)開頭脫落,牙齒開頭枯竭。四十八歲時,上部陽氣漸漸衰竭,面部憔悴無華,頭發(fā)和兩鬢花白。五十六歲時,肝氣衰弱,筋骨的活動不能敏捷自如。六十四歲時,天癸枯竭,精氣少,腎臟衰,牙齒頭發(fā)脫落,形體衰疲。腎是承受其他各臟腑的精氣而加以貯藏,所以五臟功能旺盛,腎臟才能外溢精氣?,F(xiàn)在年老,五臟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無力,天癸已竭。所以發(fā)鬢都變白,身體沉重,步伐不穩(wěn),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黃帝說:有的人年紀已老,仍能生育,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說:這是他天賦的精力超過常人,氣血經(jīng)脈保持暢通,腎氣有余的原因。這種人雖有生育力量,但男子一般不超過六十四歲,女子一般不超過四十九歲,精氣便枯竭了。黃帝說:把握養(yǎng)生之道的人,年齡都可以到達一百歲左右,還能生育嗎?岐伯說:把握養(yǎng)生之道的人,能防止年輕而保全形體,雖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黃帝說:我聽說上古時代有稱為真人的人,把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guī)律,能夠調(diào)整呼吸,吸取精純的清氣,超然獨處,令精神守持于內(nèi),熬煉身體,使筋骨肌肉與整個身體到達高度的協(xié)調(diào),所以他的壽命同于天和調(diào)于陰陽四時的變化,離開世俗社會生活的干擾,積蓄精氣,集中精神,使其遠馳于寬闊的天地自然之中,讓視覺和聽覺的留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這是他延長壽命和強健身體的方法,這種人也可以歸屬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稱為圣人的人,能夠安處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環(huán)境之中,服從八風的活動規(guī)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會相應,沒有憤慨怨恨之情;行為不離開世俗的一般準則,穿著裝飾一般紋彩的衣服,舉動也沒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體過度勞累,在內(nèi),沒有任何思想負擔,以安靜、開心為目的,以閑適自得為滿足;所以他的形體不易衰憊,精神不易耗散,壽命也可到達百歲左右。其次有稱為賢人的人,能夠依據(jù)天地的變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服從陰陽的消長和適應四時的變遷,追隨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養(yǎng)生之道,這樣的人也能增益壽命,但仍有終結(jié)的時候。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diào)神大論【本章要點】一、具體表達了在一年四季中適應氣候變二、指出了違反四時氣候的變化規(guī)律,是導致疾病發(fā)生的因素,從而進一步指出預防思想的重要性?!驹摹看喝?,此謂發(fā)陳①。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fā)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謂蕃秀②。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假設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yǎng)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清靜,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假設伏假設匿,假設有私意,假設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天氣,清凈光明者也,藏德④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云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fā),風雨不節(jié),白露不下,則菀槀不榮。賊風數(shù)至,暴雨數(shù)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生氣不竭。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nèi)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nèi)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jié)M。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難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nèi)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⑥,不亦晚乎?【注釋】①發(fā)陳:即推陳出的意思。②蕃秀:蕃,即繁茂、茂盛;秀,即秀麗;蕃秀,即繁茂秀麗的意思。③飧泄:是消化不良而導致瀉泄的一種疾病。④藏德:即隱蔽,使不外露。德,這里指自然界中促進生物化作用的力氣。⑤未央絕滅:即生命到壽命的一半就死了。⑥錐:泛指兵器?!咀g文】春季的三個月,謂之發(fā)陳,是推陳出,生命萌發(fā)的時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氣,萬物顯得欣欣向榮。此時,人們應當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開頭發(fā),解開胸懷開暢,保持萬物的生氣。不要濫行殺伐,多施與,少斂奪,多嘉獎,少懲罰,這是適應春季的時令,保養(yǎng)生發(fā)之氣的方法。假設違逆了春生之氣,便會損傷肝臟,使供給應夏長之氣的條件缺乏,到夏季就會發(fā)生寒性病變。夏季的三個月,謂之蕃秀,是自然界萬物繁茂秀美的時令。此時,天氣人們應當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厭惡長日,情志應保持開心,切勿發(fā)怒,要使精神之英華適應夏氣以成其秀美,使氣機宣暢,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對外界事物有深厚的興趣。這是適應夏季的氣候,保護長養(yǎng)之氣的方法。假設違逆到秋天簡潔發(fā)生瘧疾,冬天再次發(fā)生疾病。秋季的三個月,謂之容平,自然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此時,天高風急,地氣清肅,人應早睡早起,和雞的活動時間相仿,以保以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馳,以保持肺氣的清肅功能,這就是適應秋令的特點而保養(yǎng)人體收斂之氣的方法。假設違逆了秋收之氣,就會傷及肺臟,使供給應冬藏之氣的條件缺乏,冬天就要發(fā)生飧泄病。冬天的三個月,謂之閉藏,是生氣埋伏,萬物蟄藏的時令。當此季節(jié),水寒成冰,大地開裂,人應當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時起床才好,不要輕易地擾動陽氣,妄事操勞,要使神志深藏于內(nèi),安靜自假設,似乎有個人的隱秘,嚴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東西,把它密藏起來一樣;要躲避嚴寒,求取溫和,不要使皮膚開泄而令陽氣不斷地損失,這是適應冬季的氣候而保養(yǎng)人體閉藏機能的方法。違逆了冬令的閉藏之氣,就要損傷腎天氣,是清凈光明的,隱藏其德,運行不止,由于天不暴露自己的光明德澤,所以永久保持它內(nèi)蘊的力氣而不會下泄。陽氣閉塞不通,大地昏蒙不明,云霧布滿,日色無光,相應的雨露不能下降。天地之氣不交,萬物的生命就不能綿延。生命不能綿延,自然界高大的樹木也會死亡。惡劣的氣候發(fā)茂盛的禾苗也會枯竭不榮。賊風頻頻而至,暴雨不時而作,天地四時的變化失去了秩序,違反了正常的規(guī)律,致使萬物的生命未及一半就夭折了。只有圣人能適應自然變化,留意養(yǎng)生之道,所以身無大病,因不背離自然萬物的進展規(guī)律,而生氣不會竭絕。違逆了春生之氣,少陽就不生發(fā),以致肝氣內(nèi)郁而發(fā)生病變;違逆了夏長之氣,太陽就不能盛長,以致心氣內(nèi)虛。違逆了秋收之氣,太陰就不能收斂,以致肺熱葉焦而脹滿;違逆了冬藏之氣,少陰就不能潛藏,以致腎氣不蓄,消滅瀉泄等疾病。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節(jié)保養(yǎng)陽氣以適應生長的需要,在秋冬季節(jié)保養(yǎng)陰氣以適應保藏的需要,服從了生命進展的根本規(guī)律,就能與萬物一樣,在生、長、收、藏的生命過程中運動進展。假設違逆了這個規(guī)律,就會戕伐生命力,破壞真元之氣。因此,陰陽四時是萬物的終結(jié),是盛衰存亡的根本,違逆了它,就會產(chǎn)生災難,服從了它,就不會發(fā)生重病,這樣便可謂懂得了養(yǎng)生之道。對于養(yǎng)生之道,圣人能夠加以實行,愚人則時常有所違反。服從陰陽的消長,就能生存,違相反,如背道而行,就會使機體與自然環(huán)境相格拒。所以圣人不是等到病已經(jīng)發(fā)生再去治療,而是治療在疾病發(fā)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亂事已經(jīng)發(fā)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發(fā)生之前。假設疾病已發(fā)生,然后再去治療,亂子已經(jīng)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臨渴而掘井,戰(zhàn)亂發(fā)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嗎?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這是“天人相應”的觀點,為全篇的中心思想。二、指出人身陽氣的重要性,并具體爭論由于種種緣由而使陽氣受傷引起的病變。三、指出人身的陰陽平衡協(xié)調(diào),是維持安康的重【原文】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nèi)①,其氣九州、九竅②、五臟、十二節(jié),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shù)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氣之削也。陽氣者,假設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wèi)外者也。因于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假設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長。短為拘,弛長③為痿。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④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行以視,耳閉不行以聽,潰潰乎假設壞都,汩汩乎不行止。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⑤。有傷于筋,縱,其假設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痱⑥。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瘺,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fā)為風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yī)弗為。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是以圣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結(jié)實,氣血皆從。如是則內(nèi)外調(diào)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假設春無秋,假設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因于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于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⑧。夏傷于暑,秋為痎瘧。秋傷于濕,上逆而咳,發(fā)為痿厥。冬傷于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⑨。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shù)廊绶?,長有天命?!咀⑨尅竣倭现畠?nèi):六合,即東西南北四方及上下;六合之內(nèi),代指天地之間。②九州、九竅:九州,古代把中國地區(qū)分為冀、兗、徐、青、揚、豫、荊、梁、雍九個區(qū)域,簡稱九州;九竅,指眼、耳、口、鼻及二陰。③弛長:緩和不收之意。④辟積:辟通襞,指折疊衣裙;辟積指衣裙上的褶子,這里是累積的意思。⑤薄厥:一種因心情感動、陽氣亢奮,使氣血上逆郁積于頭部而突然發(fā)生昏厥的疾病。⑥痤痱:痤,是一種小癤,皮膚病的一種;痱,即汗疹。⑦平旦:旦即日出天明;平旦,即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⑧洞泄:指瀉泄格外猛烈,如空洞無底。⑨陰之五宮,傷在五味:陰之五宮,指五臟,是陰精所藏之所,五味本能養(yǎng)五臟,但假設五味太過反而會損傷五臟?!咀g文】黃帝說:自古以來,都以通于天氣為生命的根本,而這個根本不外天之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nèi),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竅、五臟、十二節(jié),都與天氣相通。天氣衍生五行,陰陽之氣又依盛衰消長而各分為三。假設常常適應這個規(guī)律是壽命得以連續(xù)的根本。蒼天之氣清凈,人的精神就相應地調(diào)暢平和,順應天氣的變化,就會陽氣充實,雖有賊風邪氣,也不能加害于人,這是適應時序陰陽變化的結(jié)果。所以圣人能夠認真致志,順應天氣,而通達陰陽變化之理。假設違逆了適應天氣的原則,就會內(nèi)使九竅不通,外使肌肉壅塞,衛(wèi)氣松散不固,這是由于人們不能適應自然變化所致,稱為自傷,陽氣會因此而受到減弱。人身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重要,假設陽氣失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發(fā)揮其重要作用,人就會減損壽命或夭折,生命機能亦暗弱缺乏。所以天體的正常運行,是因太陽光的普照而顯現(xiàn)出來,而人的陽氣也應在上在外,并起到保護身體,抵擋外邪的作用。假設寒邪傷人,陽氣應如門軸在門臼中運轉(zhuǎn)一樣活動于體內(nèi)。假設起居猝急,擾動陽氣,則易使神氣外越。假設暑邪傷人,則汗多煩躁,喝喝而喘,安靜時多言多語。假設身體發(fā)高熱,則像炭火燒灼一樣,一經(jīng)出汗,熱邪就能散去。假設濕邪傷人,頭部像有物蒙裹一樣沉重。假設濕熱相兼而不得排解,則損害大小諸筋,而消滅短縮或弛縱,短縮的造成拘攣,弛縱的造成痿弱。假設風邪傷人,可致浮腫。以上四種邪氣維系纏綿不離,相互更代傷人,就會使陽氣傾竭。在人體煩勞過度時,陽氣就會亢盛而外張,使陰精漸漸耗竭。如此屢次重復,陽愈盛而陰愈虧,到夏季暑熱之時,便易使人發(fā)生煎厥病,發(fā)作的時候眼睛昏蒙看不見東西,耳朵閉塞聽不到聲音,昏亂之勢就像都城崩毀、急流奔瀉一樣不行收拾。人的陽氣,在大怒時就會上逆,血隨氣升而淤積于上,與身體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發(fā)生薄厥。假設傷及諸筋,使筋弛縱不收,而不能隨便運動。常常半身出汗,可以演化為半身不遂。出汗的時候,遇到濕邪阻遏就簡潔發(fā)生小的瘡癤和痱子。常常吃肥肉精米美味,足以導致發(fā)生疔瘡,患病很簡潔,就像以空的容器承受東西一樣。在勞動汗出時遇到風寒之邪,迫聚于皮腠形成粉刺,郁積化熱而成瘡癤。人的陽氣,既能養(yǎng)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養(yǎng)筋而使諸筋柔韌。汗孔的開閉調(diào)整失常,寒氣就會隨之侵入,損傷陽氣,以致筋失所養(yǎng),造成身體俯曲不伸。寒氣深陷脈中,留連肉腠之間,氣血不通而淤積,久而成為瘡瘺。從腧穴侵入的寒氣內(nèi)傳而迫及五臟,損傷神志,就會消滅恐驚和驚駭?shù)恼飨?。由于寒氣的稽留,營氣不能順當?shù)剡\行,阻逆于肌肉之間,就會發(fā)生癰腫。汗出未止的時候,形體與陽氣都受到肯定的消弱,假設風寒內(nèi)侵,腧穴閉阻,就會發(fā)生風瘧。風是引起各種疾病的起始緣由,而只要人體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勞逸適度等養(yǎng)生的原則,那么,肌肉腠理就會密閉而有抗拒外邪的力量,雖有大風苛毒的浸染,也不能損害,這正是循著時序的變化規(guī)律保養(yǎng)生氣的結(jié)果。病久不愈,邪留體內(nèi),則會內(nèi)傳并進一步演化,到了上下不通、陰陽阻隔的時候,雖有良醫(yī),也無能為力了。所以陽氣蓄積,淤阻不通時,也會致死。對于這種陽氣蓄積,阻隔不通者,應承受通瀉的方法治療,如不快速正確施治,而被粗疏的醫(yī)生所誤,就會導致死亡。人身的陽氣,白天主司體表:早晨的時候,陽氣開頭活潑,并趨向于外;中午時,陽氣到達最旺盛的階段;太陽偏西時,體表的陽氣漸漸虛少,汗孔也開頭閉合。所以到了晚上,陽氣收斂,拒守于內(nèi),這時不要擾動筋骨,也不要接近霧露。假設違反了一天之內(nèi)這三個時間的陽氣活動規(guī)律,形體被邪氣侵陽是衛(wèi)護于外使體表固密的。假設陰不勝陽,陽氣亢盛,就使血脈流淌迫促,假設再受熱邪,陽氣更盛就會發(fā)為狂癥。假設陽不勝陰,陰氣亢盛,就會使五臟之氣不調(diào),以致九竅不通。所以圣人使陰陽平衡,無所偏勝,從而到達筋脈調(diào)和,耳目聰明,氣機正常運行。風邪侵害人體,傷及陽氣,并逐步侵入內(nèi)臟,陰精也就日漸消亡,這是由于邪氣傷肝所致。假設飲食過飽,阻礙升降之機,會發(fā)生筋脈弛縱、腸游及痔瘡等病癥。假設飲酒過量,會造成氣機上逆。假設過度用力,會損傷腎氣,腰部脊骨也會受到損傷。大凡陰陽的關鍵,以陽氣的致密最為重要。陽氣致密,陰氣就能固守于內(nèi)。陰陽二者不協(xié)調(diào),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沒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沒有夏天一樣。因此,陰陽的協(xié)調(diào)協(xié)作,相互作用,是維持正常生理狀態(tài)的最高標準。所以陽氣亢盛,不能固密,陰氣就會竭絕。陰氣和平,陽氣固密,人的精神才會正常。假設陰陽分別決絕,人的精氣就會隨之而竭絕。由于霧露風寒之邪的侵害,就會發(fā)生寒熱。春天傷于風邪,留而不去,會發(fā)生急驟的泄瀉。夏天傷于暑邪,到秋天會發(fā)生瘧疾病。秋天交替損害人的五臟。陰精的產(chǎn)生,來源于飲食五味。貯存陰精的五臟,也會因五味而受傷,過食酸味,會使肝氣淫溢而亢盛,從而導致脾氣的衰竭;過食咸味,會使骨骼損傷,肌肉短縮,心氣抑郁;過食甜味,會使心氣滿悶,氣逆作喘,顏面發(fā)黑,腎氣失于平衡;過食苦味,會使脾氣過燥而不濡氣血通暢,腠理致密,這樣,骨氣就精強有力。所以重視養(yǎng)生之道,并且依照正確的方法加以實行,就會長期保有天賦的生命力。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本章要點】一、從四時氣候與五臟的關系,闡述季節(jié)性的多發(fā)病。二、從一日之間的變化、體表部位以及臟腑位置等,來說明陰陽學說在醫(yī)學上的敏捷運用。三、從四時陰陽五行為中心來演繹、爭論人體臟腑功能和自然界氣候變化的有機聯(lián)系?!驹摹奎S帝問曰:天有八風①,經(jīng)有五風,何謂?岐伯對曰:八風發(fā)邪以為經(jīng)風,觸五臟,邪氣發(fā)病。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于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心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②,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此平人脈法也。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所以欲知春病在陰⑤,秋病在陽⑥,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里,內(nèi)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帝曰: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其病發(fā)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⑦,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shù)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⑧。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shù)七,其臭焦。中心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zhèn)星⑨。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shù)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⑩。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shù)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故病在溪。其味咸,其類水,其音羽,其數(shù)六,其臭腐。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里,雌雄之紀,藏之心愿,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注釋】①天有八風:八風,指來自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方之風;天有八風,指自然界中來自八方不正之邪氣。②鼽衄:鼽,指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③冬病在陰:腎五行屬水,為陰臟,又居于下焦,為陰中之陰。冬病在腎,所以說冬病在陰。④夏病在陽:心五行屬火,為陽臟,又居于上焦,為陽中之陽。夏病多在心,所以說夏病在陽。⑤春病在陰:肝五行屬木,為陰臟,體陰而用陽,又居于下焦,為陰中之陽。春病多在肝,所以說春病在陰。⑥秋病在陽:肺五行屬金,為陰臟,又居于上焦,為陽中之陰。秋病多在肺,所以說秋病在陽。⑦歲星:即木星,五行屬木。⑧熒惑星:即火星,五行屬火。⑨鎮(zhèn)星:即土星,五行屬土。⑩太白星:即金星,五行屬金。辰星:即水星,五行屬水。【譯文】黃帝問道:自然界有八風,人的經(jīng)脈病變又有五風的說法,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答說:自然界的八風是外部的致病邪氣,它侵害經(jīng)脈,產(chǎn)生經(jīng)脈的風病,風邪還會有相克的關系,如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某個季節(jié)消滅了抑制它的季節(jié)氣候,這就是所謂四時相勝。東風生于春季,病多發(fā)生在肝,肝的經(jīng)氣輸注于頸項。南風生于夏季,病多發(fā)生于心,心的經(jīng)氣輸注于胸脅。西風生于秋季,病多發(fā)生在肺,肺的經(jīng)氣輸注于肩背。北風生于冬季,病多發(fā)生在腎,腎的經(jīng)氣輸注于腰股。長夏季節(jié)和中心的方位屬于土,病多發(fā)生在脾,脾的經(jīng)氣輸注于脊。秋季邪氣傷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氣傷人,多病在四肢。春天多發(fā)生鼽衄,夏天多發(fā)生在胸脅方面的疾患,長夏季多發(fā)生腹泄等里寒證,秋天多發(fā)生風瘧,冬天多發(fā)生痹厥。假設冬天不進展按臍等擾動陽氣的活動,來年春天就不會發(fā)生鼽衄和頸項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會發(fā)生胸脅的疾患,長夏季節(jié)就不會發(fā)生腹泄一類的里寒病,秋天就不會發(fā)生風瘧病,冬天也不會發(fā)生痹厥、饗泄、汗出過多等病癥。精,是人體的根本,所以陰精內(nèi)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會得溫熱病。夏暑陽盛,假設不能排汗散熱,到秋天就會釀成風瘧病。這是診察一般人四時發(fā)病的一般規(guī)律。所以說:陰陽之中,還各則屬陽中之陰。黑夜屬陰,合夜到雞鳴,為陰中之陰。雞鳴到平旦,則屬陰中之陽。人的狀況也與此相應,就人體陰陽而論,外部屬陽,內(nèi)部屬陰,就身體的部位來分陰陽,則背肝、心、脾、肺、腎五臟都屬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都屬陽。了解陰陽之中復有陰陽的道理是為什么呢?這是要分析四時疾病的在陰在陽,以作為治療的依據(jù),如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都要依據(jù)疾病的部位來施用針刺和砭石的療法。此外,背為陽,陽中之陽為心,陽中之陰為肺。腹為陰,陰中之陰為腎,陰中之陽為肝,陰中的至陰為脾。以上這些都是人體陰陽表里、內(nèi)外雌雄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對應的例證,所以人與自然界的陰陽是相應的。黃帝說:五臟除與四時相應外,它們各自還有相類的事物可以歸納起來嗎?岐伯說:有。比方東方青色,在五味為酸,與草木同類,在五畜為雞,在五谷為麥,與四時中的夏季相應,在天體為歲星,春天陽氣上升,所以其氣在頭,在五音為角,其成數(shù)為八,因肝主筋,所以它的疾病多發(fā)生在筋。此外,在嗅味為臊。南方赤色,與心相通,心開竅于耳,精氣內(nèi)藏于心,在五味為苦,與火同類,在五畜它的疾病多發(fā)生在脈和五臟,在五音為徵,其成數(shù)為七。此外,在嗅味為焦。中心黃色,與脾相通,脾開竅于口,精氣內(nèi)藏于脾,在五味為甘,與土同類,在五畜為牛,在五谷為稷,與四時中的長夏相應,在天體為鎮(zhèn)星,它的疾病多發(fā)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為宮,其成數(shù)為五。此外,在嗅味為香。西方白色,與肺相通,肺開竅于鼻,精氣內(nèi)藏于肺,在五味為辛,與金同類,在五畜為馬,在五谷為稻,與四時中的秋季相應,在天體為太白星,它的疾病多發(fā)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為商,其成數(shù)為九。此外,在嗅味為腥。北方黑色,與腎相通,腎開竅于前后二陰,精氣內(nèi)藏于腎,在五味為咸,與水同類,在五畜為彘,在五谷為豆,與四時中的冬季相應,在天體為辰星,它的疾病多發(fā)生在溪和骨,在五音能夠慎重細心地審察五臟六腑的變化,了解其順逆的狀況,把陰陽、表里、雌雄的對應和聯(lián)系,綱目清楚地加以歸納,并把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記在心中。這些理論,至為貴重,對于那些不是真心實意地學習而又不具備肯定條件的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象大論【本章要點】一、說明人的陰陽和天地四時之陰陽息息二、具體說明人如何取法于陰陽。變化之父母②,生殺之本始③,神明之府④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支⑤,濁陰歸六腑。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于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fā)泄,厚則發(fā)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先寒勝則?、?,濕勝則濡瀉⑧。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保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⑨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jié),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于寒,春必溫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痎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帝曰:余聞上古圣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jīng)脈,會通六合⑩,各從其經(jīng),氣穴所發(fā),各有處名,溪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jīng)紀,外內(nèi)之應,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逦叮郎?,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難過,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中心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悲傷肺,喜勝優(yōu),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帝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jié)M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shù)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jié)M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帝曰:調(diào)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diào)。不知用此,則早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缺乏,智者有余,有余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圣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惔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天缺乏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則上盛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則右甚,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保藏,終而復始。惟賢人上配天以養(yǎng)頭,下象地以養(yǎng)足,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雨氣通于腎。六經(jīng)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難至矣。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感則害皮肉筋脈。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而知局部,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quán)衡法規(guī),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缺乏者,溫之以氣;精缺乏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于內(nèi);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xiāng)。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咀⑨尅竣俚溃杭捶▌t、規(guī)律。②父母:這里指作根源、起源的意思。③生殺之本始:生,指生長;殺,指消亡;生殺之本始,就是自然界萬物生長和消亡的根本動力。④神明之府:神,變化玄妙,不能推測;明,指事物昭著清楚;府,支通“肢”;清陽,指在外的清凈的陽氣;四肢主外動,所以清陽充實四肢。⑥風勝則動:動,即動搖,這里指痙攣、抽搐及眩暈一類的病癥。風性善行,所以風勝則動。風勝則動就是說風邪偏勝就會消滅痙攣、抽搐及眩暈這一類的癥狀。⑦?。杭锤∧[的意思。⑧濡瀉:指腹瀉黏膩之病。⑨厥氣:指厥逆不順之氣。⑩會通六合:會通,即交會貫穿;六即穴位。溪谷屬骨:肉之小會為溪,肉之大會為谷;屬骨指與溪谷相連的骨節(jié)。經(jīng)紀:同綱紀,此處作規(guī)律講。玄:指自然界深遠微妙的化生力氣。握:指抽搐握拳,是肝主筋病變時的表現(xiàn)。噦:即干嘔。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陰右行,陽左行,陽從左升,陰從右降,所以說陽從左右是陰陽的道路。能始:能與“胎”通假,能始,本始,根源的意思。喘粗為之俯仰:喘粗即呼吸困難的意思;喘粗為之俯仰,意思就是指因呼吸困難而前俯后仰。煩冤:即心胸煩亂之義。七損八益:七損,指房事中損傷人體精氣的七種狀況;八益,指房事對人體精氣有益的八種狀況。八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個節(jié)氣合稱八紀。傍:即依靠,這里意思是效法、依據(jù)。見微得過:微,指病初發(fā)之征兆;過,指疾病所在;見微得過,就是能及早正確生疏疾病的輕重程度的意思。權(quán)衡法規(guī):權(quán),古代的秤砣,有下沉的意象;衡,古代的秤桿,有平衡的意象;規(guī),圓潤的器物,有圓潤的意象;矩,為方形的器物有平盛的意象;權(quán)衡法規(guī)又來借代四時的四種脈象?!咀g文】黃帝說:陰陽是宇宙之中的規(guī)律,是一切事物的根源,是萬物進展變化的起源,是生長、消滅的根本。對于人體來說,它是精神活動的根基。治理必需以陰陽為根本陰氣分散而下降,就成為地。陰的性質(zhì)為靜,陽則為動;陽陰主萬物的形體。寒極會生熱,熱極會生寒。寒氣能產(chǎn)生濁陰,熱氣能產(chǎn)生清陽。清陽之氣下陷,如不能上升,就會發(fā)生泄的病。濁陰在上壅,如不得下降,就會發(fā)生脹滿之病。這就是違反了陰陽運行規(guī)律,導致疾病的道理。清陽之氣變雨源出于地氣,云出自于天氣。人體的變化也是這樣,清陽出于上竅,濁陰出于下竅。清陽從腠理發(fā)泄,濁陰內(nèi)注于五臟。清陽使四肢得以充實,內(nèi)走于六腑。水主陰,火主陽。陽是無形的氣,而陰則是有形的味。飲食五味滋養(yǎng)了形體,而形體的生長發(fā)育又依靠于氣化活動。臟腑功能由精產(chǎn)生。精是依靠于真氣而產(chǎn)生的,形體是依靠于五味而成的。生化的一切基于精,生精之氣得之于形。味能損害形體,氣又能屬陽的真氣從上竅發(fā)泄。五味之中,味厚的屬于純陰,味薄的屬于陰中之陽;陽氣之中,氣厚屬于純陽,氣薄屬于陽中作為陽氣,氣薄能滲泄邪氣,氣厚會助陽發(fā)熱??宏柎偈乖獨馑ト酰㈥柲苁乖獨馔???宏柷治g元氣,元氣賴于微陽的煦養(yǎng);亢陽耗散元氣,微陽卻使元氣增加。氣味之中,陰陽在人體內(nèi),是相對平衡的。假設陰氣偏勝了,陽氣必定受損害。同樣,陽氣偏勝了,陰氣也必定受損害。陽氣偏勝就產(chǎn)生熱,陰氣偏勝就產(chǎn)生寒。寒到極點,又會消滅熱象;熱到極點,又會消滅寒象。寒邪能操作人形體,熱邪能操作人氣分。氣分受傷,就會因氣脈阻滯使人感覺苦痛;形體受傷,就會由于肌肉壅滯而腫脹起來。所以但凡先痛后腫的,是由于氣病而傷及形體;假設是先腫后痛,是由于形傷而累及氣分。風邪太過,形體就會動搖、抖動,手足痙攣;邪熱太長夏、秋、冬五時的變通,以利生長保藏以產(chǎn)生寒暑燥濕風的五候變化。人有五臟,五臟化生出五氣,發(fā)為喜怒悲憂恐這些不同的情志,過喜過怒,都會傷氣。寒暑外侵,則會損傷形體。大怒會傷陰氣,大喜會傷陽氣。更可怕的是逆氣上沖,血脈堵塞,形色突變。喜怒如不抑制,寒暑如不依例,就有損害生命的危急。因此,陰氣過盛就要走向它的反面,同樣陽氣過盛也要走向它的反面。所以說冬季感受的寒氣太到了夏季就簡潔發(fā)生飧泄的??;夏季受的暑氣太多了,到了秋季就簡潔發(fā)生瘧疾;秋季感受的濕氣太多了,到了冬季就簡潔發(fā)生咳嗽。黃帝問:我聽說古代圣人,講到人體形態(tài),區(qū)分臟腑的陰陽,審察經(jīng)脈的聯(lián)系,使得會通六合,各按其經(jīng)絡循行起止;氣穴所發(fā)的部位,各有它的名稱;肌肉及骨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的變化,都有它肯定的規(guī)律;外在環(huán)境與人體內(nèi)部的對應關系,也都有表有里。是否真的是這樣呢?岐伯答:東方生風,風能滋養(yǎng)木氣,木氣能生酸味,酸味能養(yǎng)肝,肝血能夠養(yǎng)筋,而筋又能養(yǎng)心。肝氣上通于目。它的變化在天是五氣里的風,在地是為五行里的木,在人體中則為筋,在五臟中則為肝,在五色中則為蒼,在五音中則為角,在五聲中則為呼,在人體的變動中則為握,在七竅中則為目,在五味中則為酸,在情志中則為怒。怒傷肝,但悲傷能夠抑制怒;風氣傷筋,但燥能夠抑制風;過食酸味能夠傷筋,但辛味能夠抑制酸味。南方生熱,熱能生火,火氣生苦味,苦味養(yǎng)心,心生血,血養(yǎng)脾,心氣與舌相關聯(lián)。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體為血脈,在五臟為心,在五色為赤,在五音為徵,在五聲為笑,在人體情志變動為憂,在七竅為舌,在五味為苦,在情志的變動上為喜。過喜難過氣,但恐能抑制喜;熱傷氣,但寒水能抑制熱;苦味傷氣,但咸味能抑制苦味。中心生濕,濕使土氣生長,土生甘,甘養(yǎng)脾氣,脾滋養(yǎng)肌肉,肌肉強壯使肺氣充實,脾氣與口相關聯(lián)。它的變化在天為五氣里的濕,在地為五行里的土,在人體為在人體的變動為干嘔,在七竅為口,在五味為甘,在情志變動上為思。思慮傷脾,但怒氣能抑制思慮;濕氣傷肌肉,但風氣能抑制濕氣;過食甘味傷肌肉,但酸味能抑制甘味。西皮毛潤澤又滋生腎水,肺氣與鼻相關聯(lián)。它的變化在天為五在七竅為鼻,在五味為辛,在情志變動上為憂。悲傷肺,但喜能抑制憂;熱傷皮毛,但寒能抑制熱;辛味傷皮毛,但苦味能抑制辛味。北方生寒,寒生水氣,水氣能生咸味,咸味它的變化在天為五氣的寒,在地為五行中的水,在人體為骨在人體的變動上為戰(zhàn)栗,在七竅中為耳,在五味中為咸,在情志變動上為恐??謧I,但思能抑制恐;寒傷血,但燥能抑制寒;咸傷血,但甘味能抑制咸味。因此說,天地使萬物有上下之分,陰陽使血氣有男女之別。左右是陰陽循行的道路,而水火則是陰陽的表現(xiàn)。陰陽變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始。所以說,陰在內(nèi),有陽作為它的衛(wèi)外;陽在外,有陰作為它的輔佐。黃帝說:人該怎樣取法于陰陽呢?岐伯答:陽氣太過,身體就會發(fā)熱,腠理緊閉,喘息急迫,俯仰反側(cè)汗不出,熱不散,牙齒枯燥,心里郁悶,假設再有腹部脹滿的感覺,就是死癥。經(jīng)得起冬天,而經(jīng)不起夏天。陰氣太過,最終就會消滅手足厥冷的現(xiàn)象,再感腹部脹滿,就是死癥。經(jīng)得起夏天,而經(jīng)不起冬天。這就是陰陽偏勝,失去平衡,所引起的疾病病癥的機轉(zhuǎn)啊!得以調(diào)和呢?岐伯答:能夠知曉七損八益的道理,就可以做到陰陽調(diào)和。不能借用七損八益,就會早早衰弱。就一般人來說,年到四十,陰氣已經(jīng)減了一半,起居動作,就顯得衰退了;到了五十歲,就身體笨重、耳不聰、目不明白;到了六十歲,陰痿,氣大衰,九竅功能減退,陰虛于下,陽浮于上,流鼻涕,淌眼淚都消滅了。所以說,懂的人,就強健;不懂的人,就年輕。同樣都活在世上,結(jié)果卻不一樣。聰明的人洞察一般規(guī)律;愚蠢的人,卻看到的僅是個別。愚蠢的人,常感到體力缺乏;聰明的人,卻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會耳聰目明,身輕體壯。即使身體本已年輕,也可以煥發(fā)青春;原來就強壯的人,就更強壯了。所以圣人為無為!天氣在西北方是不充分的,所以西北方屬陰,而人右邊的耳目也就不如左邊的耳聰目明。地氣在東南方是不充盈的,所以東南方屬陽,而人左邊的手足也就不如右邊的敏捷。黃帝問道:這是什么道理?岐伯答復說:東方屬陽,陽氣是精華聚合在上部,上部旺盛了,下部就必定虛弱。就會消滅耳聰目明,手足卻有不便利的狀況。西方屬陰,陰氣是精華聚合在下部,下部旺盛了,上部就必定虛弱。就會消滅假設在上部,那么身體右側(cè)就較重,假設在下部,那么身體左側(cè)就較重。這就是天地陰陽之氣不能不有所偏勝,而在人身也有陰陽左右的缺乏,身體哪里虛弱了,邪氣就會乘虛停滯在哪里。所以天有精氣,地有形質(zhì);天有八節(jié)的,地有五方的。因此,能成為萬物生長的根本。陽氣輕清而升于天,陰氣重濁而降于地,所以天地的運動和靜止,是由神妙的變化來把握的,因而能使萬物的生、長、收、藏,循環(huán)往復,對下,順應地氣來養(yǎng)護雙腳;居中,則依傍人事,來養(yǎng)護五臟。天之氣與肺相通,地之氣與咽相通,風之氣與肝相應,雷之氣作用于心,五谷之氣感應于脾,雨水之氣滋潤于腎。六經(jīng)似乎大河,腸胃似乎大海,九竅似乎河流。以天地的陰陽來比方人身的陰陽,那么人的汗,就似乎天地間的雨;人之氣,就似乎天地間的風;人的暴怒之氣,就似乎雷霆;人的逆氣,就似乎久晴不雨。所以養(yǎng)生如不符合天地之理,那就要發(fā)生疾病了。所以邪風的到來,有如暴風驟雨。善治病的醫(yī)生,在病邪剛侵入皮毛時,就給以治療;醫(yī)術較差的,在病邪侵入到肌膚時才治療;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筋脈時才治療;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時才治療;最差的,在病邪侵入到五臟時才治療。假使病邪已經(jīng)侵入到五臟,那么治愈的期望與死亡的可能性同樣大。人們假設感受了天的邪氣,就會使五臟受到損害;假使感受了飲食的或寒或熱,就會使六腑受到損害;假使感受了地的濕氣,就會使皮肉筋脈受到損害。所以擅長運用針法的人,觀看經(jīng)脈虛實,有時要從陰引陽,有時要從陽引陰;取右邊以治左邊的病,取左邊以治右邊的??;用自己的正常狀態(tài)來比較病人的特別狀態(tài),從在表的病癥去了解在里的病變,這是為了觀看病的太過和不及的緣由,假設真看清了哪些病是稍微,哪些病是嚴峻,再給人治療疾病,就不會失敗了。擅長治病的醫(yī)生,看病人的色澤,按病人的脈搏,首先要辨明病屬陰還是屬陽。審察浮絡的五色清濁,從而知道何經(jīng)發(fā)??;看病人喘息的狀況,因而知道疾病生于哪一臟腑;診察尺膚的滑澀和寸口脈的浮沉,從而知道疾病所在的部位。這樣,在治療上,就可以沒病在初起的時候,用刺法就可治愈,假設在邪氣盛時,就需要等邪氣稍退再去治療。病輕的時候,要加以宣泄;病重的時形體羸弱的,應設法溫和其氣;精氣缺乏的,應補以其有形的味。如病在膈上,可用吐法;病在下焦,可用疏導之法;病胸腹脹滿的,可用瀉下之法;如冒風邪的,可用辛涼發(fā)汗法;如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溫發(fā)汗法;病情進展太重的,可用抑收法;病實證,可用散法或瀉法。觀看病的陰陽,來決定用劑的柔剛,病在陽的,也可治其陰;病在陰的,也可治其陽。辨明氣分和血分,血實的就用瀉血法,氣虛的就用升補法。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陰陽,指陰經(jīng)和陽經(jīng)。離,分也;合,并也。本篇爭論陰陽離合之數(shù)的問題,故篇名《陰陽離合》。正如明·馬蒔《素問注證發(fā)微》云:“陰陽者,陰經(jīng)陽經(jīng)也。其義論離合之數(shù),故名篇?!睂﹃庩栯x合之數(shù),注家有二說:⑴認為即一陰和一陽而言。陰經(jīng)和陽經(jīng),離之則為二,合之則為一。如張介賓《類經(jīng)·經(jīng)絡類·二十九》注:“分而言之為離,陰陽各有其經(jīng)也;并而言之為合,表里同歸一氣也?!眳抢ァ端貑枀亲ⅰ芬嗤苏f,注云:“此言陰陽,經(jīng)之陰陽也。陽表陰里謂之離,一陰一陽相偶謂之合。又異者為離,同者為合。”⑵陰陽各分太少厥〔陽明〕為離,三陰三陽總合于一陰一陽則為合,如高士宗《素問直解》云:“離則有三,合則為一,從三而十百千萬,皆離也;三陽歸于一陽,三陰歸于一陰,皆合也?!蔽闹杏小叭幦柌粦庩枴敝Z,則后說義勝。然陰陽本為一分為二,故以陰和陽二者而言,亦是離合之數(shù)。⑴指出了自然界陰陽變化萬千,但其要則在于一陰一陽,即陰陽的對立和統(tǒng)一。⑵通過三陰三陽經(jīng)脈根、結(jié)的論述,說明三陰三陽經(jīng)脈離則為三,合則為一的道理。⑶論述了三陰三陽經(jīng)脈的開、闔、樞生理特性。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其故何也?岐伯對曰:陰陽者,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行勝數(shù),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下,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shù)之可數(shù)。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陰,結(jié)于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少陽根起于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jīng)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帝曰:愿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nèi)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于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后,名曰少陰,少陰根起于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于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陽(雩重)(雩重),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黃帝問道:我聽說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大月和小月合起來三百六十天而成為一年,人體也與此這是什么道理?歧伯答復說:天地陰陽的范圍,及其廣泛,在具體運用時,經(jīng)過進一步推演,則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萬,再演繹下去,甚至是數(shù)不盡的,然而其總的原則仍不外乎對立統(tǒng)一的陰陽道理。天地之間,萬物初生,未長出地面的時候叫做居于陰處稱之為陰中之陰假設已長出地面的,就叫做陰中之陽。有陽氣,萬物才能生長,有陰氣,萬物才能成形。所以萬物的發(fā)生,因于春氣的溫和,萬物的盛長,因于夏氣的炎熱,萬物的收成,因于秋氣的涼快,萬物的閉藏,因于冬氣的嚴寒。假設四時陰陽失序,氣候無常,天地間的生長保藏的變化就要失去正常。這種陰陽變化的道理,在人來說也是有肯定的規(guī)律并且可以推想而知的。 黃帝說:我情愿聽你講講三陰三陽的離合狀況。歧伯說:圣人面對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廣明,前方名叫太沖,行于太沖部位的經(jīng)脈,叫做少陰。在少陰經(jīng)上面的經(jīng)脈,名叫太陽,太陽經(jīng)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側(cè)的至陰穴,其上端結(jié)于晴明穴,因太陽為少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陽。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屬于陽,稱為廣明,廣明之下稱為太陰,太陰前面的經(jīng)脈,名叫陽明,陽明經(jīng)的下端起于族大指側(cè)次指之端的歷兌穴,因陽明是太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陽。厥陰為里,少陽為表,故厥陰之表,為少陽經(jīng),少陽經(jīng)下端起于竅陰穴,因少陽居厥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少陽。因此,三陽經(jīng)的離合,分開來說,太陽主表為開,陰明主里而是相互嚴密聯(lián)系著的,所以合起來稱為一陽。黃帝說:情愿再聽你講講三陰的離合狀況。歧伯說:在外的為陽,在內(nèi)的為陰,所以在里的經(jīng)脈稱為陰經(jīng),行于少陰前面的稱為太陰,太陰經(jīng)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隱白穴,稱為陰中之陰。太陰的后面,稱為少陰,少稱為厥陰,厥隱經(jīng)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于兩陰三陰經(jīng)之離合,分開來說,太陰為三陰之表為開,厥陰為主陰之里為闔,少陰位于太、厥表里之間為樞。但三者之間,不能各自為政,而是相互協(xié)調(diào)嚴密聯(lián)系著的,所以合起來稱形立于表,這就是陰陽離合、表里相成的原因。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由于本篇所論脈之陰陽,側(cè)重于其在三陰三陽經(jīng)病證診斷方面的意義,與他篇所說的陰陽含義有所不同,故名《陰陽別論》。正如明·吳昆《素問吳注》云:“此篇言陰陽與常論不同,自是一家談論,故曰別論。”⑴脈象與四時的相應關系及其分類、主病和預后。⑵各經(jīng)的局部病變、證候、傳變及其預后。黃帝問曰:人有四經(jīng),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曰:四經(jīng)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于陽者,知病處也,別于陰者,知生死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于陽者,知病忌時,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shù)者為陽。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曰:二陽之病發(fā)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曰:三陽為病發(fā)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疒肙);其傳為索澤,其傳為(疒頹)疝。曰:一陽發(fā)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二陽一陰發(fā)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二陰一陽發(fā)病,善脹、心滿善氣。三陰三陽發(fā)病,為偏枯萎易,四肢不舉。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使人喘嗚。陰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cè)岵缓?,?jīng)氣乃絕。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結(jié)陽者,腫四支。結(jié)陰者,便血一升,再結(jié)二升,三結(jié)三升。陰陽結(jié)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三陰結(jié),謂之水。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陽虛,腸澼死。陰虛陽搏,謂之崩。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三陽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jié)M,發(fā)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黃帝問道:人有四經(jīng)十二從,這是什么意思?歧伯答復說:四經(jīng),是指與四時相應的正常脈象,十二從,是指與十二個月相應的十二經(jīng)脈。脈有陰有陽,能了解什么是陽脈,就能知道什么是陰脈,能了解什么是陰脈,就能知道什么是陽脈。陽脈有五種,就是春微弦,夏微鉤,長夏微緩,秋微毛,冬微石。五時各有五臟的陽脈,所以五時協(xié)作五臟,則為二十五種陽脈。所謂陰脈,就是脈沒有胃就可以斷其必死。所謂陽脈,就是指有胃氣之脈。區(qū)分陽脈的狀況,就可以知道病變的所在;區(qū)分真臟脈的狀況,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時期。三陽經(jīng)脈的診察部位,在結(jié)喉兩旁的人迎穴,三陰經(jīng)脈的診察部位,在手魚際之后的寸口。一般在安康狀態(tài)之下,人迎與寸口的脈象是全都的。區(qū)分屬陽的胃脈,能知道時令氣候和疾病的宜忌;區(qū)分屬陰的真臟脈,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時期。臨證時應慎重而嫻熟地區(qū)分陰脈與陽脈,就不致疑心不絕而眾議紛紜了。凡診得無胃氣的真藏脈,例如:肝脈來的形象,如一線孤懸,似斷似絕,或者來得弦急而硬,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