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前心理學第七章社會性發(fā)展第一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本章主要內(nèi)容
(包含教材第13、14章及12章部分內(nèi)容)社會行為(攻擊行為、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道德的發(fā)展社會角色(性別角色)的發(fā)展第二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第一節(jié)學前兒童社會行為的發(fā)展社會行為指人們在交往活動中對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言語和行為反應。它在交往中產(chǎn)生,并指向交往中的另一方。親社會行為是對他人有利的行為(P512)兒童的親社會行為主要有:同情、關心、分享、合作、謙讓、幫助、撫慰、援助等。
反社會行為也稱消極的社會行為,是指可能對他人或群體造成損害的行為和傾向。其中最具代表性、在幼兒中最突出的是攻擊行為。人際行為第三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一、學前兒童的親社會行為(一)分類(Rosenhan1972)
1、自主的利他行為:動機是出于對他人的關心。
2、規(guī)范的利他行為:動機是期待個人報償或避免批評。第四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二)發(fā)展(P512-513)1、3歲之前的發(fā)展
1歲之前的兒童當看到別人處于困境,如摔倒、哭泣時,他們會加以關注,并出現(xiàn)皺眉、傷心的表情。到1歲左右的兒童還會作出積極的撫慰動作,如輕拍或撫摸等。第二年,兒童越來越明顯的表現(xiàn)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利他行為。第五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2、3-6歲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一般來說,親社會行為在幼兒期逐漸增加。我國學者王美芳、龐維國對學前兒童在幼兒園的親社會行為進行了觀察研究。結果:1)指向?qū)ο螅簝和H社會行為主要指向同伴,極少數(shù)指向教師;2)性別差異: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指向同性伙伴和異性伙伴的次數(shù)存在年齡差異,小班兒童指向同性、異性同伴的次數(shù)接近,而中班和大班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指向同性伙伴的次數(shù)不斷增多,指向異性伙伴的次數(shù)不斷減少;3)行為類型在兒童的親社會行為中,合作行為最為常見,再次為分享行為和助人行為,安慰行為和公德行為較少發(fā)生。第六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二)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1、社會認知指人對社會性客體及其之間關系(他人和自我、人際關系、社會群體、社會角色、社會規(guī)范和社會生活事件)的認知,以及對這種認知與人的社會行為之間關系的理解和推斷?!秲和鐣园l(fā)展》,張文新著,P231第七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1)社會規(guī)范認知社會責任規(guī)范:指我們應該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一般說來,兒童在童年中期即可形成對這種規(guī)范的認知,并意識到這種規(guī)范的重要性。相互性規(guī)范:指要幫助那些幫助過自己的人。早在學前期,兒童在社會互動中就開始遵從這種規(guī)范。應得性規(guī)范:指幫助那些應該得到幫助的人。第八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2)觀點采擇個體對特定情景中他人思想、情感、動機、需要的認知理解。個體區(qū)分并協(xié)調(diào)自己與他人觀點的能力。
這種能力幫助兒童明白其他人的行為,并選擇最有可能獲得期望結果和保持良好人際關系的反應。賽爾曼的關于兒童觀點采擇能力的研究(P458)說明:兒童的觀點采擇能力從2、3歲到青少年階段有了相當?shù)陌l(fā)展。
要真正理解并與他人和睦相處,僅僅辨認他人身體和心理特征及識別他們恰當?shù)呐e止反應是不夠的,兒童必須能夠穿著他人的鞋子走路——即以他人的角度來看世界。第九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3)心理理論(P247)個體對他人心理狀態(tài)以及他人行為與其心理狀態(tài)的關系的推理或認知。通過心理理論,個體可以對他人的行為作出解釋。有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兒童對他人信念以及信念與行為的關系的認知方面。最經(jīng)典的實驗任務是“錯誤信念”(thefalseblieftask)任務(Wellman&Perner,1983)。一般認為,兒童心理理論在4歲左右形成。其標志是成功地完成“錯誤信念”任務。但從2歲左右開始,兒童對他人心理狀態(tài)認知的一些基本能力逐步發(fā)展起來。第十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哪個男孩想去蕩秋千?阿斯廷頓用這種圖畫測查了年幼兒童的意圖理解:大多數(shù)5歲兒童回答正確,很少的3歲兒童能回答正確。第十一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2、移情作用P514-515親社會行為是以某種程度的認識能力的發(fā)展和對他人情緒的共鳴反應的發(fā)展為前提的。移情是指在覺察他人情緒反應時所體驗到的與他人共有的情緒反應,是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感情的能力。移情是親社會行為重要的促動因素。在兒童親社會培養(yǎng)中具有動機功能和信息功能。移情使人更容易意識到另一個人的需要以平息自己的情緒。這實際上是一個信息傳遞過程,通過這一過程構建人們對移情對象在情感上的共鳴反應,給認知加工以補充,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發(fā)生?!案型硎堋钡谑摚参迨彭?,2022年,8月28日3、社會文化的影響P516一項跨文化研究考察了六種文化的3-10歲兒童的行為。研究表明,親社會行為最多的幼兒來自未開化的社會,而西方社會幼兒親社會行為得分較低。另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來自新幾內(nèi)亞這樣一個合作社會的幼兒,一旦他們在西方文化的學校里度過三年,在思考親社會行為問題時,就會較少考慮他人而是更多地考慮自我。當要求幼兒玩雙方必須合作才能取得高分的游戲時,墨西哥的幼兒要比美國的幼兒得分高。個人主義價值觀——群體和諧價值觀第十三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4、其他父母的親社會行為父母對兒童的態(tài)度兒童經(jīng)常接觸到的電視節(jié)目、網(wǎng)絡游戲等兒童日常的學習形式、幼兒園學校中的親社會行為實踐……第十四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電視的影響研究過程:普里德瑞奇(Preidrich,1975)等人進行了一項研究,評定觀看“羅杰斯先生的鄰居”節(jié)目片斷所產(chǎn)生的效果,這是一個集中表現(xiàn)理解他人的情感、表達同情和援助的電視節(jié)目。讓5歲和6歲兒童觀看親社會的電視節(jié)目或中性節(jié)目,每天一次,共看4天。結果:看了“羅杰斯先生的鄰居”的兒童不僅懂得了這一節(jié)目的特定親社會內(nèi)容,而且能將其應用到其他情境。與看中性節(jié)目的兒童相比,看親社會節(jié)目的兒童學會了一些有關親社會行為的一般規(guī)則。第十五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三)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1、行為塑造法。當兒童偶爾表現(xiàn)出我們滿意的社會行為時,我們及時地予以物質(zhì)的或精神的強化方法。(不要頻繁使用“紅花”和“五角星”)夸具體不夸全部,夸努力不夸聰明,夸事實不夸人格。2、榜樣引導法。鼓勵兒童觀察成人或同伴展示的某種社會行為讓兒童學習方法。3、角色扮演法。讓兒童在給予的情境中予以表現(xiàn),從而學習充分履行角色的方法。4、系統(tǒng)訓練法。包括以下步驟:第十六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系統(tǒng)訓練法概念或交往原則的學習(什么是分享,如何分享等)轉化為可操作的社會行為技能(分享行為的實施)在同伴交往中樹立新的目標(交一個新朋友)。——對技能的自主運用將已獲得的行為運用到更多的新情景中去(保持,概化——更熟練的運用)第十七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二、學前兒童的攻擊行為P500
攻擊性發(fā)展狀況既影響兒童人格和品德的發(fā)展,同時也是個體社會化成敗的一個重要指標。
攻擊行為是一種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碰撞、推擠和打架)或心理(使人尷尬、侮辱或排斥)的行為。攻擊行為的分類:
工具性攻擊指為了獲得某個物品所作出的搶奪、推搡等動作,這類攻擊本身指向于一個主要的目標或某一物品的獲取。
敵意性攻擊則是以人為指向目的,其目的在于打擊、傷害他人,如嘲笑、諷刺、毆打等。
主動性攻擊是指故意攻擊某人獲得某個想要的東西。
反應性攻擊是針對挫折和刺激作出的攻擊性反應。第十八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一)發(fā)展
1歲左右兒童開始出現(xiàn)工具性攻擊行為,到2歲左右兒童之間表現(xiàn)出一些明顯的沖突,如打、推、咬等。到幼兒期,兒童的攻擊性行為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從頻率上看,4歲之前,攻擊性行為的數(shù)量逐漸增多,到4歲最多,之后數(shù)量就逐漸減少。從具體表現(xiàn)上看,多數(shù)幼兒采用身體動作的方式,如推、拉、踢等,尤其是小年齡的幼兒。隨著語言的發(fā)展,從中班開始逐漸增加了言語的攻擊。從攻擊性質(zhì)看,以工具性攻擊行為為主,但慢慢出現(xiàn)敵意性的攻擊行為。第十九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幼兒期攻擊行為的特點:
1、幼兒攻擊性行為頻繁。
2、幼兒更多依靠身體上的攻擊,而不是言語的攻擊。
3、從工具性攻擊向敵意性攻擊轉化。
4、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有著明顯的性別差異。幼兒園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慫恿和更多地卷入攻擊性事件。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在受到攻擊以后發(fā)動報復行為,碰到對方是男性比對方是女性時更容易發(fā)生攻擊性行為。第二十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學前兒童與學齡兒童攻擊行為對比幼兒園兒童中發(fā)生頻率較高的攻擊行為有:爭搶玩具、爭游戲角色、無意攻擊、報復性攻擊、為吸引教師的注意而進行的攻擊。小學生中發(fā)生頻率較高的攻擊行為有:報復性攻擊、打抱不平的攻擊、嫉妒性攻擊、挫折性攻擊。其中,報復性攻擊在3~9歲年齡段較為穩(wěn)定。第二十一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二)影響因素1、遺傳影響兒童的攻擊行為部分由他們的氣質(zhì)決定。有些兒童在嬰兒早期就表現(xiàn)出較高的負面情緒,他們比其他嬰兒更易被惹怒、沖動、憤怒和恐懼。(Matheny,1989)成人中高水平的雄性激素與高水平的攻擊行為相關(Archer,1991)從進化的觀點來看,攻擊行為和親社會行為都能使人類生存和繁衍。攻擊盡管本質(zhì)上是反社會行為,但是也增加了生存的機會。第二十二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2、教養(yǎng)環(huán)境對攻擊性兒童的家庭調(diào)查結果表明:家庭的情感氣氛和教育方式對兒童攻擊行為有極大的關系。A.憤怒和懲罰籠罩著的家庭,容易“創(chuàng)造”出一個“失去控制”的兒童。一個身處沉重的生活壓力下的父母(比如經(jīng)濟上有困難或者婚姻不幸),對孩子往往熱衷于強制性的訓導,如果再碰上兒童的困難氣質(zhì)或性格缺陷,就會導致兒童攻擊行為的發(fā)生。B.如果家長本人富于攻擊性,經(jīng)常使用家庭暴力,為孩子提供攻擊行為的原型,更容易教會孩子的相應行為。第二十三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3、社會認知的缺陷和歪曲A.具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往往對攻擊行為的后果有一種錯誤的認知。在他們看來,攻擊行為能有效地減少他人的挑逗、取笑和其他令人不愉快的行為。因此,他們傾向于利用攻擊行為作為保護自己的常用手段。
B.富有攻擊性的兒童,在社會認知上的另一個偏見是自尊過強。盡管他們在學業(yè)上和社會上遭到失敗,但他們的自我高度膨脹且很脆弱,認為自己是優(yōu)秀的、有能力的。當他們的某一行為遭到挫折或不被他人理解時,就會生氣轉而攻擊他人。一項縱向研究發(fā)現(xiàn),有偏見的社會認知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身體受過虐待的4歲孩子中間,這些孩子在進入幼兒園6個月以后顯示出了高頻率的攻擊行為(Dodge,Bates&Pettit,1990)。第二十四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第二十五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4、交流及文化影響A.同齡人的群體氛圍如果同齡人的群體氛圍是緊張的、有競爭性的,而不是友好的、合作的時候,敵對性是更有可能發(fā)生的。這些群體特點在那些有一系列壓力的貧困地區(qū)更普遍,這些壓力包括低質(zhì)量的教學、有限的娛樂和就業(yè)機會以及負面的成人角色模范。B.社區(qū)文化氛圍這也是影響攻擊行為的重要來源。在一個把攻擊行為當做維護個人利益有效手段的社會里,或在一個以武力決定個人威望的區(qū)域中,兒童熱衷于攻擊行為是不奇怪的。第二十六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5、其他電視的影響以班杜拉(A.Bandura)為代表的社會學習理論者認為,電視對兒童的攻擊行為有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1)它教給兒童一些攻擊性的行為方式;(2)它使兒童放松了對攻擊行為的抑制,使暴力合法化;(3)它降低了兒童對暴力的敏感性,并習以為常;(4)它使兒童對現(xiàn)實的想象建立在自己的行動上,過分地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由報復發(fā)展到攻擊。第二十七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玩游戲電子游戲機對兒童的攻擊行為具有更大的強化作用。一個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美國80%以上的青少年,每周花2個小時或2個小時以上時間玩電子游戲(Williams,1998)。研究者擔心過多地接觸這些流行的和難以置信的暴力視頻游戲,如侵略者、性暴力、兇殺、欺詐等會增加兒童的攻擊行為。有研究表明,玩視頻游戲的時間與真實世界里的攻擊行為有中等程度的正相關(Dill&Dill,1998)。一個對三年級和四年級兒童的研究(Kirsh,1998)和對大學生的研究(Anderson&Dill,2000)發(fā)現(xiàn),隨便玩暴力視頻游戲的被試比那些玩非暴力的視頻游戲的被試,對后來模棱兩可的挑釁作出更有敵對性的歸因,并有更多的攻擊行為。第二十八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三)攻擊性兒童的教育策略1、教授有效的社會技能2、教授有效的解決矛盾和人際問題的方法3、教授控制憤怒的策略4、增強兒童從他人觀點看待事情的能力5、鼓勵更高級的道德推理6、培養(yǎng)對他人行為、肢體語言和其他非言語的社會線索的正確解釋(例如,教兒童區(qū)分有意行為和無意行為)資料來源:《兒童發(fā)展與教育》TeresaM.cdevittJeanneEllisOrmrod,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P761第二十九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
人類發(fā)展生態(tài)學模型
——布朗芬布倫納發(fā)展是逐步成熟的個人與其所處的直接環(huán)境(家庭、學校、同伴等)的互動的發(fā)展過程。這些發(fā)展過程同時受到那些兒童意識不到的外部環(huán)境系統(tǒng)(教育系統(tǒng)、政府決策、文化背景等)的影響。為了了解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過程和影響因素,必須研究影響它們的多重環(huán)境系統(tǒng)。家庭、教室、居住區(qū)——教育系統(tǒng)、大眾傳媒——歷史文化模式第三十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
第二節(jié)
兒童道德的發(fā)展P517很多情況下,一個人必須根據(jù)社會的需要(而不僅僅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來判斷自己的行為,這是道德行為的基礎。道德(morality)是一個關于人類行為正確與否的信念、價值和深層判斷系統(tǒng)。社會需要兒童成為接受道德價值體系,并以道德原則指導自己行為的成人。這也是兒童社會化的核心內(nèi)容。人群中可敬可愛之行事,是曰道德?!菏榈谌豁摚参迨彭?,2022年,8月28日一、什么是道德?P517-5181.能夠明辨是非;2.根據(jù)判斷做出相應行為;3.對好的行為感到自豪,否則體驗到羞愧或內(nèi)疚等。加拿大人界定的道德成熟的6個特征維度:P518道德成熟的個體服從社會規(guī)范。這種服從是因為他們內(nèi)化了學到的道德原則。內(nèi)化是道德感成熟的關鍵。第三十二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二、道德發(fā)展的認知成分(一)皮亞杰的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研究方法:對偶故事法、談話法P520研究內(nèi)容與對象:兒童道德判斷的發(fā)展水平。研究結果:兒童道德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認識、轉化發(fā)展過程——即兒童道德認知發(fā)展的總規(guī)律。第三十三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他律與自律所謂他律,是受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所支配的道德判斷。早期兒童的道德判斷只注意行為的客觀效果,不關心主觀動機,他們的是非標準取決于是否服從成人的命令或規(guī)定。所謂自律,則是指兒童自己的主觀價值主觀標準所支配的道德判斷,具有主體性。自律水平的兒童能在思想上理解道德觀念,受觀念上的法則所支配。(只有到了這個水平,兒童才算有真正的道德)第三十四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兒童道德發(fā)展階段及特點第一階段:前道德階段。道德認知不守恒(同樣的規(guī)則,出自于父母就愿意遵守,出自同伴就不遵守,對父母要說真話,對同伴可以說假話)。分不清公正、義務和服從。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道德實在論階段)5-10歲
規(guī)則是不變的,萬能的,不理解規(guī)則是人們自己定的。評定行為是非時總是極端(非好即壞,且認為別人也這樣看)。判斷行為的好壞是根據(jù)后果的大小。把懲罰看做是天意,贊成嚴厲的懲罰。單方面尊重權威,有一種遵守成人標準和服從成人規(guī)則的義務感(“告狀”)第三十五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第三階段:自律道德階段(道德主觀主義階段)9-11歲以后規(guī)則或法則是經(jīng)過協(xié)商制定的,可以懷疑,可以改變。判斷行為不只考慮后果,還考慮行為動機。與權威和同伴處于相互尊重的關系,能較高評價自己的觀點和能力,能較現(xiàn)實地判斷別人。能把自己置于別人的位置,判斷不再絕對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幾種觀點。懲罰較溫和、貼切,帶有補償性,幫助錯誤者認識和改正。第三十六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二)柯爾伯格的道德發(fā)展階段論1、研究方法:兩難故事法2、研究內(nèi)容:兒童的道德推理能力3、研究結果:P522前習俗水平。大約在學前至小學低中年級階段。此水平分兩個階段。習俗水平。大約自小學高年級開始,此水平又分兩個階段。后習俗水平。大約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時開始。此水平又分兩個階段。第三十七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前習俗水平第1階段:避免懲罰(被抓住)和服從。為了逃避懲罰而服從于權威或者有權利的人(通常是父母)?!灰芴用搼土P,他們會做任何事。第2階段:工具性的相對主義階段(利益的交換,取得獎賞)。這一階段的兒童開始認識到其他人和他們自己一樣也有需要。有時他們通過交換利益來解決別人的需要:“你讓我玩四輪車,我就把自行車借給你。”盡管此時也有一些分享行為,但是有圖謀、為自己服務的、報償性的,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正、慷慨、同情和憐憫。關注行為的外部結果。(為所有的孩子提供同樣的機會,并盡可能使事情公平)第三十八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習俗水平:習俗的規(guī)則與服從性道德第3階段:“好孩子”道德(獲取贊同,避免遭反對)。能獲得贊揚和維持與他人良好關系的行為就是好的。兒童仍以他人的反應為基礎來判斷是非,但現(xiàn)在他們更關心他人的表揚與批評而不是他人的身體力量。(關注取悅他人,特別是權威人物)第4階段:權威性與維持社會秩序的道德。這一階段個體盲目地接受社會習俗和規(guī)則,并且認為只要接受了這些社會規(guī)則他們就可以免受指責(服從規(guī)則,避免責難)。大多數(shù)個體都不能超越習俗道德水平。第三十九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后習俗水平: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則第5階段:契約、個人權利和民主承認的法律的道德。道德的基礎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的一致意見(而不是某個權威人物的準則)。(推進社會的福利。準則是不可改變的,并毫無疑問地遵守,有遵守原則的強烈的責任感。)第6階段:個體內(nèi)在良心的道德。這一階段個體為了避免自責而不是他人的批評,即遵從社會標準也遵從內(nèi)化的理想。決策的依據(jù)是抽象的原則如公正、同情、平等。這種道德是以尊重他人為基礎的。(如果改動會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準則是可以修改的,超越社會規(guī)范)第四十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三、道德發(fā)展的行為成分(P529-534)影響道德行為的因素(一)強化(道德行為的決定因素)(二)懲罰(三種技術,有效的是說服引導,P532)(三)社會榜樣第四十一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第三節(jié)兒童性別差異與性別角色的發(fā)展P467兒童的性別差異及其成因兒童性別概念的發(fā)展兒童性別角色發(fā)展的理論第四十二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性別角色角色,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角色是一系列的責任、權利、義務以及在一定的社會結構內(nèi),社會對某個位置上的人們期望的行為。角色的內(nèi)涵取決于社會對他的期待。所謂性別角色,是社會對不同性別的人所產(chǎn)生的行為期望。女孩——表達性角色,男孩——工具性角色。P468性別角色與性別有關,但并不是性別之間的所有性別行為差異都是性別角色的一部分:由生物性差異造成的行為差異不屬性別角色的內(nèi)容,只有由社會期望所決定的性別行為,才是性別角色的內(nèi)容。第四十三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一、兒童的性別差異及其成因P469-474(一)性別差異(對兒童行為的性別差異研究集中在以下三個領域)1、個性特征
總的來說,個性和認知的差異在數(shù)量上遠遠比人們認為得要少,即使有差異,程度上也一般。2、玩具的偏好
男孩:卡車、積木、槍,警察、強盜、牛仔女孩:娃娃、生活用品,過家家、跳格子、球類3、選擇玩伴(差異最明顯)
三歲開始就有傾向(男孩與男孩玩,女孩與女孩玩)。麥科比(1998)指出性別之間的隔離P477是重要的現(xiàn)象,它是自發(fā)產(chǎn)生的,沒有受到成人的壓力,而且它高度抵制要求改變的壓力。其力量不但增強,在學校里尤其醒目。這個特點有重要的心理影響,根據(jù)研究,同伴對兒童社會化影響最大,正是男女在各自性別圈子中顯示和形成的獨特方式,從青春期到成年期影響了社會化行為。第四十四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二)導致性別差異的原因一項研究:盧姆尼斯和斯蒂文森對臺灣、日本和美國的兒童進行的抽樣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盡管男女兒童數(shù)學能力的差異在5年級才出現(xiàn),但兒童的母親確信在1年級時他們就存在性別差異。這些證據(jù)表明:成人的性別角色觀念也可能是導致兒童數(shù)學與空間能力差異的重要原因。第四十五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
二、兒童性別概念及性別行為的發(fā)展(一)性別概念的發(fā)展1、性別認同:P475
性別認同是兒童對自己和他人的性別的正確標定。大多數(shù)研究認為其出現(xiàn)的時間在1歲半到2歲之間。
2、性別穩(wěn)定性P489
性別穩(wěn)定性是兒童指兒童對人一生性別不隨其年齡、情境等的變化而改變這一特征的認識。一般在3-4歲的年齡達到。3、性別恒常性P489
指兒童對一個人的性別不因其外表和活動的改變而改變的認識。兒童一般在6、7歲才能獲得性別恒常性的認識。
兒童性別概念發(fā)展順序步驟年齡(歲)測驗問題特點性別認同1.5-2你是個男孩還是女孩?正確地把自己和他人認作男性或女性性別穩(wěn)定性3-4你長大后是當爸爸還是當媽媽?理解人一生性別保持不變性別恒常性6-7如果一個男孩穿上女孩的衣服,他會是一個女孩嗎?意識到性別不依賴于外表來源:張文新著,《兒童社會性發(fā)展》,北師大出版社1999,第428頁第四十六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二)兒童性別行為的發(fā)展P480
1、性別行為的產(chǎn)生:2歲左右2、幼兒性別行為的發(fā)展:3-6、7歲(1)游戲活動興趣方面的差異(2)選擇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異(3)個性和社會性方面的差異第四十七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三)導致不同性別行為的原因1、生物因素2、環(huán)境及教育因素父母對兒童性別角色及行為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性別行為的引導者、模仿對象、強化者(比姆的觀點)第四十八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三、兒童性別角色發(fā)展的理論
P481-492(一)性別差異的理論模型1.生物模型最早持此種生物決定論觀點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其生物模型認為我們觀察到的男女行為的性別差異反映的是生理上的差異。
控制欲和攻擊性方面的性別差異是由于性激素的差異引起的。第四十九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2.社會文化模型社會文化模型認為性別差異是直接由社會和文化因素引起的。這類模型中的一個例子是期待模型,即社會和文化因素最終會形成性別成見,人們會順從于社會對個體的期待,把社會的期待內(nèi)化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社會文化因素如性別成見會使男性和女性對不同的社會行為持不同的價值取向。第五十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3.生物社會模型生物社會模型承認社會文化模型對性別差異的解釋是合理的,但生物和與進化有關的因素仍然可以直接導致性別差異。因為基于社會分工的社會角色在前工業(yè)社會是兩性身體差異的結果,身體上的差異包括體格、力量以及解剖學上的差異。生物社會模型認為生物和社會文化因素都是性別差異的原因,社會因素會放大內(nèi)在的性別差異。第五十一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二)兒童性別角色發(fā)展理論1、社會學習理論Mischel認為性別角色只是行為上的性別差異,其行為學習的機制同其它的社會行為一樣,男女孩的行為由強化或懲罰而形成,這種觀點強調(diào)直接強化學習。Bandura的認知社會學習理論則承認內(nèi)部心理過程很重要,強化和懲罰不會自動生效,其效果是通過期待的建立而發(fā)生的。
第五十二頁,共五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2、認知發(fā)展理論(1)Kohlberg的理論Kohlberg的基本觀點源于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他是最早把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用于性別角色研究的。他認為性別角色是兒童對社會的認知組織。這種組織的第一步是性別認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第八屆全國高校輔導員素質(zhì)能力大賽賽題(案例分析)
- 幼小銜接培訓心得體會10篇
- 效期藥品管理策略
- 文化傳媒拍賣交易準則
- 金融市場監(jiān)控法律顧問管理辦法
- 基坑降水施工合同:地鐵隧道工程
- 工業(yè)廠房施工合同糾紛模板
- 家具城租賃家居生活租賃合同
- 藝術設備保養(yǎng)維護管理規(guī)程
- 印刷廠環(huán)境與職業(yè)健康安全
- 【道法】認識生命 課件-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
- 貴州省建筑與裝飾工程計價定額(2016版)
- JGT 486-2015 混凝土用復合摻合料
- 世界急救日常見的急救基本知識科普講座課件
- 鄉(xiāng)村振興民宿產(chǎn)業(y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某縣紀委書記在整頓農(nóng)村三資管理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DL∕T 1736-2017 光纖光柵儀器基本技術條件
- 茶藝上課教案
- 中秋國慶燈會彩燈設計方案
- AQ6111-2023個體防護裝備安全管理規(guī)范
- 人教版部編語文一年級上冊全冊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