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導體系研究方法_第1頁
疏導體系研究方法_第2頁
疏導體系研究方法_第3頁
疏導體系研究方法_第4頁
疏導體系研究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輸導體系剖析方法介紹Petromod軟件介紹提綱1、把握油氣藏的空間分布;2、理清流體性質變化規(guī)律;3、明確主要成藏期。輸導體系剖析第一步:1、基本輸導要素分析(1)砂體分析目的:砂體特征及尋找優(yōu)勢運移通道;分析內容:成藏期砂體厚度、孔滲性、頂面埋深等;數據來源:測井、錄井、物性分析及測井解釋孔滲性等。輸導體系剖析第二步:Es3中3+4砂組頂面埋深與砂巖等厚疊合圖Es3上9砂組頂面埋深與砂巖等厚疊合圖1、基本輸導要素分析(2)斷裂分析目的:斷裂活動性及優(yōu)勢運移通道;分析內容:斷裂封閉性、斷裂活動速率、斷層面埋深(斷面形態(tài))等;數據來源:錄井,地震庫、時間數據根據時深轉換表轉換成深度數據。輸導體系剖析第二步:

文20斷層油層:

53-1092.03-3.33

水層:19.1-33.711.6-13CSPSSF

文11斷層油層:

49-722.76-4.26

水層:13.5-15.76.67-7.25

CSPSSFCSP>35;SSF<5界限值:文20斷層斷層封閉性1、基本輸導要素分析(3)不整合不整合分布及不整合的結構特征及其輸導性能。輸導體系剖析第二步:2、基本輸導要素組合——空間輸導格架(1)平面組合分析內容:同一層系砂體、斷裂疊合關系分析基礎:輸導要素分析(2)剖面組合分析內容:斷層-砂體對接關系分析方法:地震波阻抗反演,測井資料識別(3)輸導格架基于(1)(2)研究,劃分輸導體系類型,明確各種輸導體系的分布輸導體系剖析第三步:阜一段構造綱要圖與砂巖厚度、孔隙度疊合圖。高郵凹陷油氣主要分布在環(huán)烴源巖周圍,砂體與斷層匹配較好的地區(qū)。3、輸導體系有效性(1)時間有效性目的:斷裂活動性與成藏期的匹配關系基礎:前面的斷裂活動速率;油氣成藏期方法:結合油氣分布,對比兩個時間(2)空間有效性目的:是否充當了烴源巖和圈閉的“橋梁”作用基礎:前面建立的輸導格架(包括優(yōu)勢通道);精細油源對比和運移地化指標方法:宏觀出發(fā),結合油氣分布,逐個路徑分析輸導體系剖析第四步:斷層砂體不整合面不整合面沙四上原油運移方向沙三中原油運移方向

含氮化合物是原油非烴中具強極性的微量組分,其特征變化主要受控于油氣運移距離最終目標:總結油氣運移的優(yōu)勢指向區(qū),預測油氣藏分布。輸導體系剖析第五步:輸導體系剖析方法介紹Petromod軟件介紹提綱軟件功能由以下5個部分組成:1)地史模擬,重建盆地的沉積史和構造史;2)熱史模擬,重建盆地的熱流史和地溫史;3)生烴史模擬,重建盆地的烴類成熟度史和生烴量史;4)排烴史模擬,重建盆地的排烴史(初次運移);5)運移聚集史模擬,重建盆地的油氣運移聚集史。模擬流程及結果關鍵參數地史恢復熱史恢復生排史恢復運聚史恢復1.關鍵參數(1)地層厚度、剝蝕厚度平面分布(2)暗色泥巖厚度平面分布(2)沉積相平面分布(3)地層年齡(4)邊界條件(古水深、古熱流、古地表溫度)(5)有機碳平面分布(6)氫指數平面分布關鍵參數地史恢復熱史恢復生排史恢復運聚史恢復

模擬流程及結果2.地史模擬民豐地區(qū)模擬井位圖(星號井)沉降史沉積速率與構造沉降速率沙三下和沙三上沉積時期,沉積速率和構造沉降速率最大,其它時期沉積速率和構造沉降速率相對較小。在抬升剝蝕期,沉積速率和構造沉降速率皆為負值。另外,由于兩口井在不同時期所處的構造位置不同,其沉積速率和構造沉降速率的變化特征存在差異。沙三下沉積時期,永551井沉積速率約700m/Ma,永88井的沉積速率約550m/Ma;沙三上沉積時期,永551井沉積速率不到700m/Ma,永88井沉積速率達到近900m/Ma。永安鎮(zhèn)地區(qū)永551永88永551鹽家地區(qū)沉降史沉積速率與構造沉降速率沙四末至沙三早期,整個鹽家地區(qū)活動較強烈,進入斷陷發(fā)育期,地層快速埋深;沙二段沉積時期開始沉積速率變緩,東營組沉積末期的東營運動,造成構造抬升。沉積速率和構造沉降速率皆為負值。R2井與永安鎮(zhèn)地區(qū)的沉積速率和構造沉降速率的特征具有相似性,在沙三下和沙三上時期沉積速率和構造沉降速率較大,而此時鹽12井沉積速率都較??;從沙二段至今,兩口井的沉積特征具有相似性。其中在19.3Ma~14Ma時期,鹽家油氣田地區(qū)處于抬升剝蝕期,沉積速率和構造沉降速率皆為負值。鹽12R2井鹽12井民豐洼陷地區(qū)研究區(qū)經歷了早第三紀初期盆地初陷期、沙四末期盆地斷陷早期;沙四末至沙三早期濟陽運動I幕,沙三晚期至沙二段盆地收斂期,沙一段濟陽運動II幕,及東營期末的東營運動。總體上構造背景控制了研究區(qū)各構造部位的地史特征。整個沙三段沉積時期是民豐地區(qū)活動較為強烈的時期,東營運動時期,民豐洼陷區(qū)出現沉積間斷,永安鎮(zhèn)地區(qū)和鹽家地區(qū)存在構造剝蝕。研究區(qū)構造沉降與負荷沉降對該區(qū)同樣重要。沉降史沉積速率與構造沉降速率豐112井關鍵參數地史恢復熱史恢復生排史恢復運聚史恢復

模擬流程及結果3.熱史模擬成熟度史豐112井沙三中沙三下沙四上19.3Ma不同烴源巖成熟度(單位%)沙三中沙三下沙四上0Ma不同烴源巖成熟度(單位%)關鍵參數的獲取地史恢復熱史恢復生排史恢復運聚史恢復

模擬流程及結果3.生排烴史模擬沙四上烴源巖生油史生氣史19.3Ma0Ma累計沙四上亞段烴源巖生烴強度(單位:kt/km2)沙三下烴源巖生油史生氣史生排烴量統(tǒng)計表19.3Ma0Ma累計沙三下烴源巖生油強度(單位kt/km2)表6-9研究區(qū)累計生油史統(tǒng)計表沙三中烴源巖生油史生氣史19.3Ma0Ma沙三中烴源巖生油強度(單位kt/km2)累計分期生烴史累計生烴史下第三系烴源巖1486.513關鍵參數地史恢復熱史恢復生排史恢復運聚史恢復

模擬流程及結果4.運聚史模擬成藏期分析關鍵時刻1關鍵時刻2成藏期:古近紀末和新近紀末至第四紀東營期末19.3Ma油氣運移聚集特征烴源巖演化程度較低,生烴量有限,生成的油氣應主要用于滿足自身供應,鹽家地區(qū)發(fā)育沖積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等砂礫巖體,且這些扇體平面上大都呈指狀插入生油巖中,縱向上上接凸起、下臨深洼,易成為油氣運移的通道。館陶組開始沉積時14Ma經歷東營運動后,生烴受到抑制。不利于油氣聚集。館陶組沉積末期5.1Ma隨著館陶組的沉積,熱演化程度有所增強,但累計生烴量總體較少,尚不足以形成大規(guī)模的油氣運移和聚集。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