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觀冰指導意見2003格式_第1頁
人工觀冰指導意見2003格式_第2頁
人工觀冰指導意見2003格式_第3頁
人工觀冰指導意見2003格式_第4頁
人工觀冰指導意見2003格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南網(wǎng)超高壓公司輸電線路人工觀冰指導意見主要內(nèi)容CompanyLogo概述1.人工覆冰觀測2.導線覆冰標準厚度計算3.導線覆冰密度計算4.人工觀冰勞動防護及安全措施5.第一部分概述第一節(jié)

導線覆冰現(xiàn)象介紹導線覆冰現(xiàn)象形成的必要條件:(1)具有可以凍結的氣溫,即0℃以下;(2)具有較高的濕度,即空氣相對濕度一般在85%以上;(3)具有使空氣中水滴運動之風速。

導線覆冰的大小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厚度、密度及單位長度覆冰量的差別上。影響導線覆冰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氣象、地形、地理和海拔。導線覆冰的輕重還取決于所在地的經(jīng)緯度即所處的地理位置,山脈走向、高度、山體的結構特征、坡向與分水嶺、臺地、風口、江湖水體等因素,在山區(qū)導線覆冰受地形及地理的制約更為嚴重。導線覆冰對電網(wǎng)的安全運行造成嚴重威脅。目前開展導線覆冰觀測業(yè)務的氣象站較少,加之南方地區(qū)嚴重覆冰區(qū)多出現(xiàn)在臺站稀少的高海拔地區(qū),因此,由氣象站的覆冰資料推算輸電線路實際冰厚還有局限性。2008年年初南方發(fā)生的冰凍雨雪災害,持續(xù)時間長、波及范圍廣、強度大,給我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所以電力部門十分重視導線覆冰的觀測研究。第二節(jié)

南網(wǎng)區(qū)域覆冰概況冬季是大氣環(huán)流發(fā)生季節(jié)性變化的時期,南方暖濕空氣開始活躍,北方干冷空氣逐漸減弱,冷暖空氣勢均力敵時,它們頻繁地在我國南方地區(qū)上空呈拉鋸式的相互交匯,使南方地區(qū)出現(xiàn)寒風習習、細雨連綿的陰雨天氣,并伴隨著雨雪冰凍天氣的出現(xiàn),常使導線產(chǎn)生覆冰現(xiàn)象。一般情況下,影響南方的冷空氣路徑主要有西路、中路和東路3條。我國南方地區(qū),由于地形地貌特殊,大部分為高山大嶺,加之受昆明準靜止鋒及華南準靜止峰活動影響頻繁,我國冬季導線覆冰嚴重,在不同區(qū)域、不同海拔高度發(fā)生嚴重導線覆冰,電網(wǎng)冰害事故頻發(fā)。南網(wǎng)超高壓公司目前主要線路輸電通道覆冰比較嚴重的區(qū)域主要分布在貴州的北部、中部、東南部區(qū)域,云南東北部和東部地區(qū),廣西北部和廣東北部南嶺區(qū)域。涉及到的重點防冰500kV線路有施黎甲線、施黎乙線、黎桂甲線、黎桂乙線、桂山甲線、桂山乙線、柳桂甲乙線、高肇直流線、青山甲線、青山乙線、山河甲線和山河乙線等共26條線路。第二部分人工覆冰觀測第一節(jié)

臨時觀冰點選址要求觀冰點照片第二節(jié)模擬電線架設方法及要求(1)模擬電線宜選在易覆冰區(qū)域,應懸掛在鐵塔的迎風側,并與線路方向一致。(2)懸掛模擬電線的鐵塔附近應空曠開闊,氣流通暢。(3)模擬電線懸掛高度一般為2.0m左右,電線長度大于4.0m。若受地面樹木影響時,應提高懸掛高度,避免樹木對氣流的影響。(4)在條件允許的地段,模擬電線也可以順著線路方向懸掛在樹干上,懸掛高度視現(xiàn)場實際情況確定。(5)模擬電線架設時,應采取必要的防盜措施。(6)在覆冰觀測期間,應使用人字梯登高進行觀冰。

第三節(jié)觀冰器具配置(1)觀測器具手持風儀、手搖溫度表、取冰合箱、卡尺(游標卡尺、鋼卷尺或直尺)、取冰刀、秤(桿秤、彈簧秤或電子秤)、數(shù)碼相機或攝像機、記錄筆、記錄表格條件許可時還應配備以下物品:

海拔儀、指南針、手持GPS、登高梯、對講機

(2)防護用具

安全帽、安全繩、防滑鞋釘

還可視情況配備以下個人防護用品:

遮光眼鏡、雪地鞋、羽絨服、防凍手套、防寒帽、面罩等等游標卡尺溫度計手持風儀取冰盒箱手持風儀第四節(jié)

覆冰觀測的基本內(nèi)容(1)觀測一次覆冰過程的起始時間、終止時間和導線覆冰觀測時間。(2)觀測一次覆冰過程的最大覆冰長直徑(簡稱:長徑),覆冰短直徑(簡稱:短徑)及其最大覆冰重量(在導線覆冰過程崩潰前開始測量),為更準確計算覆冰密度亦可同時量取最大覆冰圍長(即周長)。(3)觀測覆冰種類及覆冰內(nèi)部結構特性與外部形狀的描述。(4)覆冰時的同時氣象要素(溫度、濕度、風向、風速)及天氣現(xiàn)象的觀測。(5)對一次導線覆冰過程出現(xiàn)的特殊情況,以及導線覆冰上面有堆雪現(xiàn)象及其變化,覆冰增長的變化,自然脫冰或某種原因出現(xiàn)的脫冰現(xiàn)象,周圍地物(包括通訊線)覆冰情況均應在觀冰簿紀要欄內(nèi)詳細記載。第五節(jié)覆冰觀測的基本要求及規(guī)定(1)根據(jù)線路維護運行的需要,結合線路區(qū)域的導線覆冰輕重程度,選擇區(qū)域覆冰有代表性的地點設立觀冰點。(2)雨凇架布設場地應設在能較好地反映本地較大范圍的覆冰和氣象要素特點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響,四周宜空曠平坦。

(3)觀測儀器應按規(guī)定進行校驗和檢定,不得使用未經(jīng)檢定、超過檢定周期或檢定不合格的儀器設備。注意觀測儀器經(jīng)常維護和定期檢修,保證在規(guī)定的檢定周期內(nèi)儀器保持規(guī)定的精度要求。(4)每年度觀測時段,一般是當年11月至次年3月。覆冰觀測次數(shù)根據(jù)覆冰過程的變化而定,原則上是要觀測到過程最大值。(5)當天氣過程變化,導致覆冰在發(fā)展、保持的循環(huán)變化過程中出現(xiàn)部分脫冰或短暫融化并繼續(xù)覆冰時,應增加測冰次數(shù);(6)當多次測冰后所剩冰體長度不足25cm時,應取10cm長度冰體稱重;(7)導線上覆冰大小分布差異較大時,可分別測量幾組長徑、短徑、圍長數(shù)據(jù)求其平均值;(8)有條件時應開展導線覆冰、樹枝覆冰與通訊線覆冰等對比觀測。第四節(jié)導線覆冰外部形狀第四節(jié)導線覆冰外部形狀第六節(jié)導線覆冰外部形狀覆冰外部形狀指覆冰整體的外部形狀,包括縱斷面和橫截面的形狀。各種斷面示意見下圖。

第七節(jié)導線覆冰種類觀測及判別(1)覆冰過程觀測應包括起始發(fā)展、保持和消融崩潰等三個階段。覆冰過程記錄應包括覆冰種類、發(fā)展階段及覆冰時間;(2)覆冰種類分為雨凇、霧凇、雨霧凇混合凍結、濕雪等。各覆冰階段及覆冰種類記錄符號應符合表1的規(guī)定。覆冰種類判別應符合表2的規(guī)定;表1各覆冰階段及覆冰種類記錄符號表注:下標f表示“發(fā)展”,b表示“保持”,x表示“消融”。

覆冰階段

種類發(fā)展保持消融、崩潰雨?。ā玣~b~x霧?。╒)VfVbVx混合凍結(~V)~Vf~Vb~Vx濕雪(*)*f*b*x項目雨凇霧凇雨霧凇混合凍結濕雪粒狀晶狀氣溫(℃)0.0~-3.0-3.0~-8.0低于-8.0-1.0~-9.0-6.0~-15.0降水類別小雨、毛毛雨或霧霧或毛毛雨霧有霧、毛毛雨或小雪雪或雨夾雪視感透明或半透明、密實、無孔隙粗顆粒、不透明細粒、不透明成層或不成層,似毛玻璃,較密實,基本無孔隙白色不透明手感堅硬、光滑、濕潤脆、較濕潤松、脆、干燥較堅硬、較濕潤較松散、較濕潤形狀色澤橢圓形、光滑似玻璃橢圓形、白色針狀、純白色橢圓形、不光滑圓形、白色附著力牢固較牢固輕微振動就容易脫落較牢固易被風吹掉表2覆冰種類判別雨?。菏且环N較光滑的透明或半透明的密實冰層,是由較大顆粒的過冷雨滴或毛毛雨滴在導線表面上凍結而成。雨凇一般在導線的迎風面上形成,而且在氣溫不很低的情況下出現(xiàn)(一般0.0℃~-3.0℃)。密度較小的雨凇往往呈混濁的半透明的毛玻璃狀,密度較大時呈光滑的透明玻璃狀,前者粘附力較小,后者粘附力較大。霧?。菏且环N白色不透明的松脆的冰。是嚴寒時由過冷卻的霧滴(有時包括細小的毛毛雨滴)在寒冷的導線表面上凍結而成。霧凇形成的過程與雨凇相反。霧凇一般都在導線的迎風面上生長,其氣溫一般為-3.0℃~-8.0℃。在外形上具有無定形結構的特點,可呈葉狀、扇形狀、針狀等。霧凇有兩種,粒狀霧凇和晶狀霧凇。上述為粒狀霧凇。晶狀霧凇,一般是在有霧,無風或微風的天氣里,由霧滴蒸發(fā)而產(chǎn)生的過飽和水蒸汽升華直接凝結在物體上而成,是一種呈毛茸茸的非常松脆的干燥冰。晶狀霧凇的密度比粒狀霧凇小得多?;旌蟽鼋Y(又稱混合凇):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單種冰層重疊或混合構成的復雜冰層。經(jīng)常遇到的復雜冰層是在雨凇上凝聚霧凇,或者是在霧凇上因天氣條件的變化,較大過冷毛毛雨滴下降,凝聚而形成透明狀雨??;或者霧凇和雨凇的凍結過程多次交替而構成多層履冰等。這種混合凍結密度介于雨凇和霧凇之間,其密度大小視其雨凇所占比例而定。一般對導線粘附力較強,遇振動不易脫落。濕雪:是濕雪在導線上的粘附。濕雪在導線上逐漸粘附堆積,在風和重力作用下,逐漸下墜旋轉,而將導線緊緊裹住,不斷增長。濕雪多半在無風或弱風,氣溫在-6.0℃~-15.0℃,降濕雪時形成。大雪和微風有利于雪的迅速粘附,而大風能將濕雪層從導線上吹掉;氣溫超過1.0℃時,濕雪增長很慢,甚至崩潰。覆冰特性描述對覆冰種類及其所占比例、覆冰內(nèi)部結構的特征進行記錄,其目的是要更準確地判斷覆冰的種類和確定密度。不同覆冰種類所占比例一般以覆冰的長徑比例來確定。覆冰內(nèi)部結構以顏色,堅硬度和組成情況三者表示。顏色:白色(純凈白色)、乳白色(不純凈白色);堅硬度:松脆(或極松脆)、堅硬、或較堅硬;組成情況:顆粒狀(粗顆粒或細顆粒)、塊狀(成整塊狀)。上述均以肉眼(或顯微鏡)及手感為準。舉例:雨?。呵喟咨ㄍ该骰虬胪该鳎?,堅硬、塊狀。霧凇:乳白色、極松脆、粗顆粒狀。雨霧凇混合凍結:靠近導線包裹為雨凇、外層為霧凇,或雨、霧凇交錯裹覆第八節(jié)

導線覆冰長徑、短徑、圍長的觀測(1)測量冰體長徑和短徑,用卡尺或卷尺在導線上測量,數(shù)值以毫米(mm)為單位。

一般覆冰長徑大于短徑。當覆冰呈圓形時,長徑等于短徑。當導線直徑較大,覆冰又較小的少數(shù)情況下,覆冰短徑可能小于導線直徑。覆冰長徑:在導線橫截面上垂直于導線上冰層最大的長度數(shù)值,導線包括在內(nèi)。覆冰短徑:在導線橫截面上垂直于冰層長徑方向的最大長度數(shù)值。導線覆冰長徑短徑測量導線上各點冰體截面不完全相同。為獲得均值,在一般情況下,冰體長徑和短徑應在導線的中央部分測量。冰體上的隆突部分,如冰溜、冰柱、冰針等若數(shù)量很少,測量時可不考慮若數(shù)量較多,分布較密,測量時要適當加以平均(即選擇代表段測量)。各種覆冰截面長徑和短徑測量方法(2)測量覆冰圍長,應在垂直導線方向將冰體削出一整齊截面,測量形狀及圍長。第七節(jié)導線覆冰重量觀測

測量標準:當各種覆冰長徑達到或超過下表標準時,應測量覆冰長、短徑及冰重;覆冰長徑小于表中標準時,應測量覆冰的長徑和短徑;

覆冰種類覆冰長徑(mm)雨凇50霧凇或混合凍結55用盒箱(長度25cm)輕輕卡住導線,用刮冰刀小心取下冰體,連同盒箱一起稱重,扣除盒箱重量得到冰重,精確到克。測量方法冰重計算公式導線覆冰為雨凇時應用刮冰刀輕輕刮下冰層;導線覆冰為霧凇或雨霧凇混合凍結時,覆冰截面往往較大,此時應將盒箱在導線下方水平端好,用刮冰刀把冰層輕輕刮入盒箱,切忌用盒箱猛扣導線來回刮冰,以致引起震動,把其它冰體抖掉。冰重計算公式

現(xiàn)場測冰照片第十節(jié)冰災線路覆冰觀測(1)輸電線路發(fā)生冰災事故時,應及時趕赴事故發(fā)生地區(qū)測量或調查覆冰相關數(shù)據(jù)。(2)測量或調查內(nèi)容應包括導線、拉線、塔材、樹枝及其他物體上的覆冰要素,并應判別覆冰性質。(3)測量或調查覆冰要素應包括長徑、短徑、冰重、圍長等,應同時測量覆冰附著物的離地高度。同時氣象要素應包括氣溫、濕度、風向和風速、積雪深度、能見度、天氣現(xiàn)象。(4)應拍攝受損線路覆冰及桿塔不同高度的覆冰狀況、線路舞動和脫冰跳躍、散落在地面的殘冰及未消融的冰雪實況以及在樹枝等其他物體上覆冰。(5)應搜集和調查的相關資料包括:氣象資料、事故記錄、冰災線路附近的覆冰調查情況。(6)根據(jù)冰災線路重建需要,可設立短期觀冰點進行覆冰觀測。(7)冰災線路覆冰觀測記錄應按附錄A規(guī)定格式填寫。第十一節(jié)冬季巡線覆冰觀測(1)密切關注氣象部門天氣預報,了解寒潮來臨的時間,影響范圍以及持續(xù)時間。(2)確定巡測的覆冰重點地段。(3)做好巡測的物品準備工作,一般應準備下列物品:a、必備物品:取冰盒箱、刮冰刀、游標卡尺、鋼卷尺、手持溫度計、手持風儀、秤、記錄筆

記錄表等b、條件許可時還應配備以下物品:海拔儀、指南針、手持GPS、登高梯、對講機、攝像機、照相機等c、個人防護用品:墨鏡、防滑鞋、羽絨服、防凍手套、防寒帽、面罩、安全繩等(4)冬季巡線期間主要測量覆冰物有:

樹枝、低等級民用電力線路、通訊線、光纜、拉線、電桿、鐵塔、測試線、簡易雨

凇架等,還應當測量地面覆冰厚度。(5)要隨時關注寒潮及覆冰的發(fā)展和變化趨勢,尤其是覆冰快速增長和覆冰嚴重時應加強巡測的頻次。(6)掌握巡測數(shù)據(jù)后,要通過對這些地表物覆冰情況的分析計算,估算和預判運行線路導線的覆冰情況,以采取相應抗冰措施。(7)觀測了解覆冰生成的起始海拔(凝結高度)和覆冰的類型、覆冰過程時間。(8)測量不同海拔、不同地形的覆冰特征值,踏勘了解區(qū)域覆冰的分布和大小差異。通信線測冰

樹枝覆冰測量10kV拉線上取冰測量樹枝覆冰測量

電桿覆冰測量導線上掉落地面的冰樣測量實測雜草上結冰直徑60mm實測拉線上覆冰直徑為70mm第十二節(jié)氣象要素觀測

(1)一般規(guī)定1)觀測記錄應反映測點及周圍一定范圍內(nèi)的平均氣象狀況;2)觀測時間、觀測儀器、觀測方法和數(shù)據(jù)處理等方面應始終保持一致。3)人工觀測包括目測和儀器測量。4)覆冰相關的氣象要素觀測項目應包括:氣溫、濕度、風向和風速、降水量、能見度、日照、氣壓、雪深、天氣現(xiàn)象。(2)氣溫氣溫:空氣溫度簡稱氣溫,是表示空氣冷熱程度的物理量,通過氣溫觀測,可以了解判斷電線覆冰處于保持、發(fā)展、消融狀態(tài)。測量氣溫的儀器主要是溫度表。1)觀測內(nèi)容應包括最高、最低氣溫,以攝氏度(℃)為單位。2)氣溫的測量高度應為離地1.5m。(3)濕度濕度:指空氣中水汽含量的比例,一般濕度越大,有利于電線覆冰的形成和發(fā)展增大。1)觀測內(nèi)容應包括相對濕度、水汽壓和露點溫度,分別以百分數(shù)(%)、百帕(hPa)和攝氏度(℃)為單位。2)濕度的測量高度應為離地1.5m。

(4)風向和風速

風向風速:空氣運動產(chǎn)生的氣流稱為風。風向指風的來向,最多風向是指在規(guī)定時間段內(nèi)出現(xiàn)頻數(shù)最多的風向。風速是指單位時間內(nèi)空氣移動的水平距離,風速是電線覆冰形成的必要條件,在一定的風速條件下,有利于電線覆冰的發(fā)展。1)觀測內(nèi)容應包括風向和風速,風向用十六方位法,風速以米/秒(m/s)為單位。2)風向和風速的測量高度宜為離地2m。(5)能見度能見度:白天能見度是指視力正常的人在當時的天氣條件下,能夠從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認的目標物(黑色、大小適度)的最大水平距離。通過能見度的觀測,可以了解云霧分布的高度和范圍,有利于判斷覆冰的分布情況。1)人工觀測能見度應是視力正常的人在四周視野中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圍能看到的目標物的最大水平距離。

2)觀測能見度不足0.1km記0.0。(6)雪深

1)雪深應為從積雪表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以厘米(cm)為單位。2)雪深的觀測地段,應選擇在觀測場附近平坦、開闊的地方。入冬前,應將選定的地段平整好,清除雜草,并應作上標志。3)測量雪深可用量雪尺或普通米尺。(7)天氣現(xiàn)象天氣現(xiàn)象:是指發(fā)生在大氣中、地面上的一些物理現(xiàn)象。它包括降水現(xiàn)象、地面凝結現(xiàn)象、視程障礙現(xiàn)象、雷電現(xiàn)象和其他現(xiàn)象等,這些現(xiàn)象都是在一定天氣條件下產(chǎn)生的。與覆冰相關的天氣現(xiàn)象主要有雨、雪、霧和結冰等。1)天氣現(xiàn)象的觀測內(nèi)容應包括雨、雪、冰針、霧、輕霧、露、霜、雨凇、霧凇、吹雪、積雪、結冰、大風。2)天氣現(xiàn)象的觀測應滿足下列要求:a)應觀測和記錄出現(xiàn)在視區(qū)內(nèi)的全部天氣現(xiàn)象及起止時間。b)當天氣現(xiàn)象判斷困難,應結合氣象要素的變化進行綜合判斷。第十三節(jié)覆冰觀測資料整編(1)封面的填寫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覆冰觀測年度報表封面欄目應分別填寫觀測年度、觀冰站(點)名稱、觀冰站(點)所在地的?。ㄊ?、自治區(qū))、地址、經(jīng)緯度、海拔高度以及報表抄錄人、校對人、審核人的簽名。1)地址欄應填寫觀冰站(點)所在地的詳細地址,并應注明觀冰站(點)的地形特征;2)觀冰站的經(jīng)度和緯度應填度、分、秒。分、秒值不足十位時,十位應補“0”。(2)觀測記錄與統(tǒng)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覆冰觀測編號欄應填寫覆冰過程的次序編號和當次覆冰過程中的觀測序號,兩者用“-”連接;2)種類欄應填寫當次覆冰觀測的覆冰種類;3)觀測時間欄應填寫采集覆冰數(shù)據(jù)的時間,格式為:年-月-日-時-分;4)導線方向欄應填寫懸掛導線的方向;5)其他覆冰物欄應填寫采集覆冰數(shù)據(jù)的覆冰物名稱、尺寸以及觀測到的覆冰長徑、短徑和冰重;6)同時氣象要素欄應填寫采集覆冰數(shù)據(jù)時觀測的氣溫、風向和風速;7)覆冰特性描述欄應填寫當次覆冰觀測時的覆冰種類、混合凍結中不同性質覆冰所占的比例等;8)過程記錄欄應填寫當次覆冰過程的生成、發(fā)展、保持、消融,應注明相應的日期時間,上一個日期時間與下一個日期時間之間用“-”連接,年記為y,月記為m,日記為d,小時選用24h制,分鐘為小時的上標;9)備注欄應填寫當次覆冰觀測的重要細節(jié)或覆冰物特征的描述等;10)年度極值欄應填寫本年度覆冰記錄中冰重最大值及對應的相關項目;11)統(tǒng)計并填寫各月覆冰種類的次數(shù)與合計;12)統(tǒng)計并填寫各月覆冰過程次數(shù)、觀測次數(shù)與合計;第三部分導線覆冰標準厚度計算1)根據(jù)實測冰重計算標準冰厚2)根據(jù)實測覆冰長、短徑計算標準冰厚(一)覆冰標準厚度計算編號覆冰物長度(m)線型導線半徑(mm)冰重(g)標準冰厚(mm)根據(jù)實測冰重計算標準冰厚表編號覆冰物長度(m)線型導線半徑(mm)長徑(mm)短徑(mm)覆冰密度(g/cm3)標準冰厚(mm)根據(jù)實測覆冰長短徑計算標準冰厚表式中:——覆冰密度(g/cm3);G——冰重(g);——圓周率;L——覆冰體長度(m);a——覆冰長徑,包括導線(mm);b——覆冰短徑,包括導線(mm);3)根據(jù)調查或實測覆冰直徑計算標準冰厚編號覆冰物長度(m)線型導線半徑(mm)形狀系數(shù)覆冰半徑(mm)覆冰密度(g/cm3)標準冰厚(mm)根據(jù)調查或實測覆冰直徑計算標準冰厚表r——導線半徑(mm);I——覆冰周長(mm);A——覆冰橫截面面積,包括導線(mm2);B0——標準冰厚(mm);R——覆冰半徑,包括導線(mm);Ks——覆冰形狀系數(shù),覆冰短徑與覆冰長徑的比值。覆冰形狀系數(shù)應由當?shù)貙崪y覆冰資料計算分析確定,無實測資料地區(qū)可參照下表選用。在應用下表時,小覆冰的形狀系數(shù)應靠下限選用,大覆冰的形狀系數(shù)應靠上限選用。覆冰形狀系數(shù)表覆冰種類覆冰附著物名稱覆冰形狀系數(shù)雨淞、霧淞雨霧淞混合凍結電力線、通信線0.80~0.90樹枝、桿件0.30~0.70濕雪電力線、通信線、樹枝、桿件0.80~0.95計算舉例:(1)根據(jù)實測冰重計算標準冰厚例如,已在0.25m長的導線上取覆冰體稱重,測得冰重為980g,導線直徑19mm,則覆冰的標準冰厚為:==27.9mm(2)根據(jù)實測覆冰長、短徑計算標準冰厚例如,在導線上測得覆冰體長徑80mm,短徑76mm,導線直徑19mm,覆冰密度為0.82g/cm3,則標準冰厚為==27.8mm(3)根據(jù)調查或實測覆冰直徑計算標準冰厚例如,在導線上測得覆冰物直徑為60mm,導線直徑19mm,覆冰密度0.6g/cm3,形狀系數(shù)為0.7,則標準冰厚為==11.7mm=(1)氣象勘測技術規(guī)程“高度換算系數(shù)計算公式”覆冰大小與導線懸掛高度有關,在近地層風速隨高度增加,在覆冰發(fā)展期、在相同水汽條件、在一定風速范圍內(nèi),風速愈大,導線捕獲的水滴就愈多,覆冰就愈大。一般導線懸掛高度在30m以下,在離地30m以內(nèi),風向如無變化,覆冰增長時間也相近,兩高度的冰厚比就是冰厚的高度換算系數(shù)。大量實測資料表明,兩高度的覆冰厚度比是高度比的冪函數(shù),即(二)覆冰隨高度變化簡要介紹它表示了冰厚隨高度變化的關系,指數(shù)α綜合反映了風速、含水量、捕獲系數(shù)等隨高度的變化。指數(shù)α應由各地實測覆冰資料分析確定。式中:Kh——高度換算系數(shù)——設計導線離地高度(m);

Z0

——實測或調查覆冰附著物高度(m);——指數(shù),應由實測覆冰資料計算分析確定,

無資料地區(qū)可采用0.22。

補充說明1)黃茅埂觀冰站位于四川大涼山地區(qū),海拔2850.0m,屬高海拔區(qū)域,電線覆冰為云霧覆冰,觀冰站雨凇塔觀測高度為20.0m,檔距8.0m,其覆冰高度換算關系能較好的反映高海拔地區(qū)從地面到20m高處的導線覆冰變化情況,屬高海拔地區(qū)經(jīng)驗公式。而南網(wǎng)輸電通道區(qū)域為中低海拔地區(qū),電線覆冰為凍雨覆冰,覆冰成因及性質與高海拔地區(qū)差異大;而運行線路檔距大,電線懸掛點高,因此黃茅埂觀冰站覆冰高度變化關系不能代表南網(wǎng)輸電線路的情況。2)氣象勘測技術規(guī)程“高度換算系數(shù)計算公式”主要是為線路勘測設計階段使用的,對現(xiàn)場調查的不同高度覆冰物(通信線、低壓線路、樹枝等)的冰厚作訂正,統(tǒng)一訂正到離地10.0m高,由于調查覆冰資料精度不高,存在一定誤差,使用此關系式作訂正是可行的。而推算運行線路上的電線覆冰厚度,要求精度較高,因此不宜用此關系式推算運行線路的電線覆冰厚度變化。覆冰隨高度變化研究的現(xiàn)狀1)在高海拔地區(qū)做過地面至20.0m高度的覆冰實測研究,在中低海拔做過地面至10.0m高度的覆冰觀測。超過以上高度目前未進行過覆冰觀測研究。2)不同海拔、不同地形、不同區(qū)域、不同覆冰成因條件下的覆冰隨高度變化的規(guī)律是不相同的。3)由于目前投運特高壓線路較多,其導線懸掛高度部分達到60~70M,計劃近期在一些典型的覆冰區(qū)域開展覆冰隨高度變化規(guī)律的實測研究工作,該工作規(guī)模較大,投入人力、物力、財力較多。第四部分導線覆冰密度計算1)根據(jù)實測長、短徑計算覆冰密度(即長短徑法)2)根據(jù)周長計算覆冰密度(即周長法)3)根據(jù)橫截面積計算覆冰密度編號覆冰物長度(m)線型導線半徑(mm)長徑(mm)短徑(mm)冰重(g)覆冰密度(g/cm3)編號覆冰物長度(m)線型導線半徑(mm)覆冰周長(mm)冰重(g)覆冰密度(g/cm3)編號覆冰物長度(m)線型導線半徑(mm)覆冰橫截面面積(包含導線)(mm)冰重(g)覆冰密度(g/cm3)式中:——覆冰密度(g/cm3);G——冰重(g);——圓周率;L——覆冰體長度(m);各類覆冰的密度范圍覆冰種類雨淞霧淞雨霧淞混合凍結濕雪密度(g/cm3)0.7~0.90.1~0.30.2~0.60.2~0.4a——覆冰長徑,包括導線(mm);b——覆冰短徑,包括導線(mm);r——導線半徑(mm);I——覆冰周長(mm);A——覆冰橫截面面積,包括導線(mm2)。計算舉例:(1)根據(jù)實測長、短徑計算覆冰密度例如,已在0.5m長的導線上取覆冰體稱重,測得冰重為1360g,長徑65mm,短徑58mm,導線直徑27.4mm,則覆冰密度為:

==0.77g/cm3(2)根據(jù)周長計算覆冰密度例如,已在0.5m長的導線上取覆冰體稱重,測得冰重為1360g,覆冰體周長為230mm,導線直徑27.4mm,則覆冰密度為:

==0.75g/cm3(3)根據(jù)橫截面面積計算覆冰密度例如,已在0.5m長的導線上取覆冰體稱重,測得冰重為1360g,覆冰體橫截面面積為3860mm2,導線直徑27.4mm2,則覆冰密度為:

==0.83g/c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