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優(yōu)勢病種診療方案設計(一)_第1頁
骨科優(yōu)勢病種診療方案設計(一)_第2頁
骨科優(yōu)勢病種診療方案設計(一)_第3頁
骨科優(yōu)勢病種診療方案設計(一)_第4頁
骨科優(yōu)勢病種診療方案設計(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實用文檔單純性胸腰椎骨折診療方案一、診斷(一)疾病診斷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9-94)及全國中醫(yī)藥高等院校教材《中醫(yī)正骨學》第二版(董?;?、朱云龍主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年)中胸腰椎骨折診斷標準。有明顯外傷史。腰背部疼痛、腫脹、活動受限,壓痛、后凸畸形。(3)X線片顯示:椎體呈楔形改變。雙下肢無神經癥狀,無括約肌功能障礙。2.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外科學》第 5版(吳在德主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84年)和《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孫傳興主編,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1987年)有明顯外傷史。局部疼痛、腫脹,站立及翻身困難,可出現(xiàn)腹痛、腹脹甚至出現(xiàn)腸麻痹癥狀。(3)X線片顯示:椎體呈楔形改變。雙下肢無神經癥狀,無括約肌功能障礙。(二)病期診斷文案大全實用文檔1.早期:傷后2周內。2.中期:傷后2周~4周。3.后期:傷后4周以上。(三)證候診斷血瘀氣滯證:損傷早期,瘀血停積、血瘀氣滯、腫痛并見,多見局部腫脹、疼痛劇烈,胃納不佳,大便秘結,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緊。營血不調證:損傷中期,筋骨雖續(xù)而未堅,腫痛雖消而未盡,局部疼痛程度已有減輕,但活動仍受限,舌暗紅,苔薄白,脈弦緩。氣血兩虛證:損傷后期,氣血不足,筋骨不堅,可見腰部酸軟、四肢無力、活動后腰部仍隱隱作痛,舌淡苔白,脈虛細。二、治療方案(一)分期治療早期手法整復,腰椎牽引,腰背部墊枕和腰背肌功能鍛煉。病人入院后臥硬板床,腰背部墊枕。同時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五點式功能鍛煉,患者用頭部、雙肘及雙足作為承重點,用力使腰背部呈弓形挺起。一般在傷后一周內達到此練功要求)。亦可采用過伸復位外固定等技術進行治療,但要熟練掌握技術操作,保證使用安文案大全實用文檔全。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治法:理氣化瘀、消腫止痛。推薦方藥:復原活血湯加減,柴胡、滅花粉、當歸尾、紅花、穿山甲、酒浸大黃、酒浸桃仁等加味。對于椎管內梗阻明顯的指征明確的,亦可考慮切開復位、椎管減壓、椎弓根螺絲釘內同定及其植骨融合等手術治療方法。2.中期骨盆牽引、墊氣囊托板、佩戴充氣式彈性脊柱固定牽引器、腰背肌功能鍛煉。三周后病人佩戴充氣式彈性脊柱同定牽引器[魯威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08第1640004號]下床活動。充氣式彈性脊柱固定牽引器由五部分組成。①腰圍:用特制皮革制成.背托和左右側翼各一塊使用時由三條皮帶扎緊同定軀干的中下部。②腰背氣囊:粘貼于腰圍背托腹面,使用時病人根據需要自行調節(jié)內壓,氣囊最凸點指向傷椎。③彈簧撐桿:位于腰圍和軀干兩側,與身體縱軸成20°角,下接腰圍側翼插座,卜接腋托。④胸托:由兩塊彈性鋼板組成,位于撐桿的頂端,連接兩側撐桿起穩(wěn)定作用。⑤腋托:位于彈性撐桿的頂端,托柄下裝有微動關節(jié),只能在橫軸上活動10°。(充氣式彈性脊柱固定牽引器圖片及佩戴圖示見附圖)病人仰臥位將牽引器的腰圍部捆扎于腰背部,調好撐桿長度,向氣囊內充氣,氣壓達到16-24kPa,病人雙下肢移到床邊并將小腿垂下,上肢向背側抵住床面撐起上半文案大全實用文檔身則可坐起,繼而下床活動?;顒雍蟀聪麓驳哪娣较蚧氐酱采吓P下,打開氣囊閥門放出氣體,松開腰帶及胸托,解除牽引器。在床上可繼續(xù)臥于氣囊托板上,持續(xù)骨盆牽引,并且進行腰背肌鍛練。(四點式功能鍛煉,患者用雙手及雙足承重,全身弓形挺起如拱橋。此練功方法難度較大,青壯年患者經過努力,在傷后 5~6周內達到此練功要求。)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治法:和營生新、接骨續(xù)筋推薦方藥:接骨紫金丹,續(xù)斷、燙骨碎補、土鱉蟲、煅自然銅等。3.后期充氣式彈性脊柱牽引器外固定和腰背肌功能鍛煉繼續(xù)充氣式彈性脊柱牽引器外固定,逐漸增加活動量。牽引器的佩戴時間為90~120天。同時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三點式功能鍛煉,用頭和雙足承重,全身呈弓形挺起,腰背盡力后伸。一般要求在傷后 2~3周達到此練功要求。)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治法:補益氣血、強壯筋骨推薦方藥:獨活寄牛湯加減,獨活、細辛、秦艽、肉桂心、防風、桑寄牛、杜仲、牛膝、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芍、黨參、茯苓、甘草等。中成藥:六味地黃丸等。亦可選用電腦骨傷愈合儀等治療。文案大全實用文檔(二)護理1.情志護理單純性胸腰椎骨折多屬突發(fā)性損傷,傷及筋骨,以致氣血瘀滯,導致不同程度的腫痛和功能障礙?;颊弑憩F(xiàn)出焦慮、急躁及對疾病預后驚恐的心理。因此護理人員應在詳細了解病情、爭取合理治療措施的同時,加強心理護理,給予患者耐心細致的安慰和解釋,解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幫助患者了解損傷修復過程和治療措施,以配合治療。2.生命體征的觀察椎體骨質疏松,血運豐富,骨折后易斂出血,病情易發(fā)生變化,故在入院初期應嚴密觀察病情,及耐測量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并做好詳細記錄,以防止氣血虛脫的發(fā)生。3.體位護理單純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仍潛在繼續(xù)損傷的危險,做好體位護理非常重要。患者平臥硬板床,骨突部位墊海綿墊,在骨折部墊一薄枕,使脊柱背伸。為防止患者因臥床時問過長而發(fā)牛壓傷和褥瘡,需定時為患者翻身,并按摩骶尾部或用酒精擦拭,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翻身時囑患者挺直腰,繃緊背部肌肉以形成自然內同定,護十或親屬托住患者肩部,髖部及雙下肢同時翻動,保持軀干上下一致,切忌脊柱旋轉扭曲,以免加重損傷。4.飲食護理早期飲食護理:患者因胃腸蠕動減弱出現(xiàn)腹脹、便秘,此時飲食宜清淡,應以易消化的飲食或半流質為主,多吃水果、蔬菜,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及易脹氣的豆類食物。必要時以大承氣湯水煎服或灌腸。中后期飲食護理:患者食欲增加,骨折修復,機體消耗較大,飲食應以營養(yǎng)和鈣質豐富的食物為豐,按照健牌和胃,補益肝腎,強筋壯骨之原則來調理飲食。5.并發(fā)癥的護理文案大全實用文檔腹脹便秘:按摩腹部,每曰在右下腹順著結腸向E、向芹、向下按摩,時問為20-30分鐘,每門3次,可預防腹脹便秘。如出現(xiàn)上述癥狀,可針剌足三里、關元、氣海、天樞穴以理氣消脹,促進排便。根據患者年齡、體質不同采用相應行針療法。尿閉:由于部分患者不習慣臥位,常造成小便困難,甚至尿潴留。在排除神經功能損害性尿潴留的情況下,可川流水誘導排尿,同時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解除其緊張情緒,配合按摩期門穴1000下左右,耳穴取膀胱、腎、皮質下壓迫 3-7滅,針灸療法取三陰交、委中,針后加灸效果更好。以上處理均無效者予以導尿,但尿管留置時問不宣趕過3天,以免發(fā)牛泌尿系感染。6.功能鍛煉功能鍛煉能起到舒筋活絡、強壯筋骨、加速骨連接的作用。采用脊柱骨折的四步練功法(即五點式功能鍛煉、四點式功能鍛煉、三點式功能鍛煉、飛燕點水法)是預防肌肉萎縮、關節(jié)強直、恢復腰背肌功能、減少后遺癥的關鍵。因此要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功能鍛煉。年邁體弱的患者,開始時需要在護理人員的幫助下,使臀、腰背部離開床面每日做3-4次,每次100下。臀、背部抬得越高,速度越快越好,動作要協(xié)調,循序漸進,由少到多,逐漸加大。60歲以下的患者,.般能較好地完成四點式功能鍛煉,要求每次完成200下以上。護理人員每日觀察患者練功,并做好記錄。囑患者勿過早下床活動,鍛煉時勿急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才有利于早日康復。三、療效評價(一)評價標準根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國家中醫(yī)藥管坪局,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9年)中胸腰椎骨折療效標準分為優(yōu)、良、差。文案大全實用文檔優(yōu):椎體高度恢復3/4以上,后凸畸形完全糾正或Cobb氏角<5°,疼痛消失,活動功能正常。良:椎體高度恢復>2/3≤3/4,后凸畸形部分糾正或Cobb氏角<15°,偶有疼痛,勞動誘發(fā)輕度疼痛,同常生活、勞動能力部分影響。差:椎體高度恢復≤2/3,后凸畸形無糾正或Cobb氏角≥l5°,靜息疼痛,活動加劇,口常?;?、勞動能力明顯影響。(二)評價方法1.于治療前、治療3周、治療一個月、治療六個月隨訪時行 X線檢查,分別測量其上位椎體高度和下位椎體高度,取平均值作為參考值,計算傷椎參考高度;分別測量治療前、治療3周、治療一個月、治療六個月傷椎的椎體前緣高度,冉除以傷椎前緣參考高度得出各時問段傷椎前緣的百分率,然后進行比較。中后緣高度百分率的測量及計算方法同理。2.測量矢狀面Cobb角:在側位片上分別作治療前、治療 3周、治療一個月、治療六個月傷椎上位椎體上終板線和傷椎下位椎體的下終板線的垂直線,兩垂直線的交角即為矢狀面Cobb角。3.對患者腰背部疼痛按照美國國立衛(wèi)牛研究所制定的臨床疼痛的測定視覺模擬標尺法(VAS)對治療前后進行比較。評價標準按照: 0分:0cm,無痛,無任何疼痛感覺: 2分:1~3cm,輕度疼痛,不影響工作、?;睿?4分:4~6cm,中度疼痛,影響工作,不影響?;睿?分:7~10cm,重度疼痛,疼痛劇烈,影響工作及?;?。病人根據自己的痛覺在一長為 10cm線上畫在數(shù)字上,治療前及治療后均有病人畫明疼痛所在的位置,最后由醫(yī)生患者評分。橈骨遠端骨折診療方案文案大全實用文檔一、診斷(一)疾病診斷1.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l.994)有外傷史,多為問接暴力所致。傷后腕關節(jié)周圍腫脹,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壓痛明顯,腕臂活動功能障礙。(3)X線攝片檢查可明確診斷。2.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臨床診療指南一骨科分冊》(中華醫(yī)學會編著,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年)有跌倒用手掌撐地的病史:或有腕關節(jié)掌屈著地而受傷病史。傷后有腕部腫脹,并出現(xiàn)“餐叉”畸形;也可由于骨折遠端向掌側及尺側移位,腕關節(jié)畸形不顯著。伸直型X線片上具有三大特征:①骨折遠端向背側及橈側移位;②橈骨遠端關節(jié)面改向背側傾斜,向尺側傾斜的角度也消失:⑧橈骨長度短縮,橈骨莖突與尺骨莖突處于同一平面。屈曲型橈骨骨折遠端向掌側移位。(二)骨折分型與分期1.分型無移位型:骨折無移位,或可為輕度嵌入骨折,腕關節(jié)輕度腫脹,無明顯畸文案大全實用文檔形,折端有環(huán)行壓痛,縱軸擠壓痛,前臂旋轉功能障礙。伸直型:遠端向背側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樣”畸形,腕背側可捫及骨折遠端骨突。屈曲型:遠折端向掌側移位,可伴下尺橈關節(jié)脫位,腕關節(jié)掌側可捫及骨折遠端骨突,畸形與伸直型相反。半脫位型:橈骨遠端背側或掌側緣骨折,可合并腕關節(jié)半脫位,腕關節(jié)腫脹,畸形呈半脫位,腕橫徑增寬。2.分期根據病程,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早期:傷后2周內,可進行手法整復治療,佃初期常腫脹嚴重,可伴有張力性水泡。中期:傷后2~4周,腫脹逐步消退,有明顯骨痂牛長,骨折斷端相對穩(wěn)定,此時手法復位困難,如需要冉次復位,應在麻醉下行折骨復位。晚期:傷后4周以上。骨折斷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形改造,已相當穩(wěn)定。此時尢法手法復位、調整,如有影響功能的嚴重畸形,需手術治療。二、治療方案(一)手法整復、夾板外固定治療一般首先拔伸牽引,解除短縮畸形,恢復骨端長度。再行端提按壓手法整復成角文案大全實用文檔或側方移位。折頂時應根據骨折端移位及成角的大小,適度靈活運用。根據外同定材料、整復手法差異,參考治療方法簡述如下:1.杉樹皮夾板外固定法采用非麻醉下或血腫內麻醉下徒手整復。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整復方法(以右側為例):患者取坐位,助手立于患者背后,同定患者軀干及患肢肘部,患肢前伸,前臂置中立位,術者左手反握患部近端,拇指按壓骨折近端掌側,右手虎口區(qū)按壓骨折遠端橈側,拇指壓住骨折遠端背側。雙手對抗牽引拔伸后,右手虎口區(qū)向尺側施壓以糾正骨折端橈側移位近端, 右手同時屈曲患腕,糾正背側移位包扎固定。再右拇指按壓骨折遠端,左拇指推頂骨折最后在牽引下,徐徐旋后患肢前臂,進行包扎固定。固定方法:骨折復位后,腕部外敷金黃敞,前臂襯桃花紙,然后在患肢背、掌、橈、尺側放置杉樹皮夾板,夾板近端在肘橫紋下二指,遠端橈、背側塊達掌指關節(jié),尺、掌側塊平腕橫紋。夾板問均留有約 lcm間隙,用橡皮膏膠帶螺旋粘貼吲定,再外用中號繃帶包扎固定。使腕關節(jié)處掌屈尺偏位,患肢屈肘 90°,前臂旋后掌心朝上,用三角巾懸掛于胸前。 3周內每周攝片、換繃調整外固定,注意觀察骨位,防止骨折再次移位,固定4-6周。杉樹皮夾板制作與放置示意見圖 1-6所示。屈曲型橈骨遠端骨折整復方法(以右側為例):患者取坐位,患肘伸直,前臂旋后,掌心向上。術者一文案大全實用文檔手握住患肢的拇指,另一手握住其余四指,助手握住患者肘部,行對抗拔伸充分牽引。然后術者左手握住患肢前臂,右手食指頂住骨折近端,拇指將骨折遠端橈側向尺側按壓盤,糾正橈側移位。最后術者雙手食指頂住骨折近端,雙拇指將橈骨遠端大力向背側按壓,以糾正掌側移位。固定方法:基本同伸直型骨折固定法,不同點在背、掌側夾板位置互換,遠端掌側、橈側塊達掌指關節(jié),尺側、背側塊平腕橫紋,手掌部放置棉墊后包扎固定,使腕背伸15°~30°。前臂固定體位、時問,攝片、換繃等均同伸直型骨折固定法。半脫位型橈骨遠端骨折①整復方法背側半脫位:助手握住肘部,術者握住腕部拔伸充分牽引后,術者·手維持牽引,一手用掌部環(huán)握患者腕部近端,用拇指將遠端骨折塊及脫位部向掌側推擠復位,牽引下徐徐將腕關節(jié)掌屈,使伸肌腱緊張,防止復位的骨折片移位。掌側半脫位:手法與背側脫位型相反。②固定方法背側半脫位同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掌側半脫位同屈曲型橈骨遠端骨折。吲定時問均為4~6周。無移位型橈骨遠端骨折無需手法復位,只需將前臂進行杉樹皮夾板固定,患肢屈肘 90 °前臂旋后位同定。文案大全實用文檔夾板制作與固定同伸直型骨折,固定時問 3~4周。2.小夾板外固定法:采用“郭氏正骨手法”整復,整復后小夾板旋后尺偏位固定 4~6周。整復前了解移位方向及決定采用手法,采用局麻或臂叢麻醉。①整復方法牽抖復位法:適用于骨折遠端向背側移位或骨折斷端向掌成角,但骨折非累及關節(jié),不是粉碎者。患者坐位或臥位,屈肘 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上臂,術者兩手緊握手腕,雙拇指放在骨折遠端背側,觸摸準確繼續(xù)牽引,待重迭基本矯正后,稍旋后猛力牽抖,同時掌屈尺偏,骨折得到復位。提按復位法:適用于老年患者,骨折累及關節(jié),粉碎骨折病人。患者平臥屈肘 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拇指及其他四指,一助手握上臂對抗牽引,待嵌插骨折矯正后,術者先矯正旋轉移位及側方移位,然后雙拇指擠按骨折遠端背側,其他手指置近端掌側向上端提,骨折即可復位。見圖 7~9。②固定方法:用四塊夾板超腕關節(jié)固定。伸直型骨折先在骨折遠端背側和近端掌側各放一平墊,然后用四塊夾板同定,上端達前臂中、上 1/3處,背側板下達掌指關節(jié)處,寬度側根據患肢形狀塑形:在前臂處為 1/3周徑寬,在腕部則為自撓骨莖突至尺骨莖突,約為腕周徑的 1/2,在手掌背處為第一掌骨至第五掌骨,掌例板下達遠側腕橫紋,為前臂及腕部周徑的 1/3。見圖10。文案大全實用文檔屈曲型橈骨遠端骨折屈曲型骨折牽引方法相似,復位方向相反。固定時則在遠端掌側和近端背側各放一平墊,橈、掌側夾板下端應超過腕關節(jié),限制橈偏和掌屈。3.塑性彈力夾板外固定法僅適用于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和背側緣劈裂的半脫位型橈骨遠端骨折,采用血腫內局部麻醉或臂叢神經阻滯麻醉。①整復方法:牽抖復位法,此法適用于伸直型骨折線未進入關節(jié),骨折端完整的青壯年患者?;颊咦换蚱脚P位,患肢外展,肘關節(jié)屈曲 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患肢前臂上段,術者兩手緊握手掌,兩拇指并列置于骨折遠端背側。兩手其余手指置于腕掌側,扣緊大、小魚際,先順橈骨縱軸拔伸牽引 2~3分鐘,待重疊移位完全矯正后,將前臂遠段旋前,在維持牽引力情況下,順橈骨縱軸方向驟然猛抖,同時迅速尺偏掌屈,骨折即可復位。對背側緣劈裂的半脫位骨折,整復時術者兩手緊握患腕,將患腕前后扣緊,與助手對抗拔伸牽引,并將腕部輕度掌屈,然后兩手向中軸線相對擠壓,在腕背之手用拇指推按背側緣骨折塊,使之復位。②固定方法:骨折復位后采用塑性彈力災板固定,掌側選用聚脂塑膠夾板一塊,背側板選用尼龍板一塊,周圍為彈力固定帶,對橈骨遠端進行環(huán)形包扎。腕關節(jié)固定于0°位,前臂為旋轉中立位,固定 4~6周。操作過程中注意以下技術要點:塑性彈文案大全實用文檔)中立位夾板的橈背側環(huán)包板遠端應放置在橈骨莖突下。環(huán)包彈力固定帶以骨折線為中心進行固定。固定后不影響掌指關節(jié)活動。4.另外也可采用其他有效的手法整復,使用石膏等其他外固定材料進行治療。(二)手術治療1.適應證:橈骨遠端關節(jié)內骨折,關節(jié)面塌陷大于 2mm,或伴有關節(jié)面壓縮塌陷無法通過手法復位者;手法整復失敗或復位后穩(wěn)定性極差,橈骨長度、橈傾角、掌傾角等持續(xù)丟失者:陳舊性骨折伴有嚴重畸形,影響功能者;橈骨下端開放性骨折、伴有血管、神經損傷者可考慮手術治療。2.操作方法:臂叢麻醉,手術切口視骨折的類型,可采取掌側或背側入路及聯(lián)合入路。采用閉合手法復位結合克氏針撬撥復位固定,取 1~2根直徑為2-2.5mm克氏針從橈骨遠端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或拇長伸肌腱與第 2指伸肌腱之問經皮進針,進針時與橈骨長軸成約 40°角,通過骨折線,進入近折端骨髓腔或骨皮質。經 C開型臂X線機正側位透視復位固定滿意,折彎針尾,埋入皮下,敷料加壓包扎。采用有限切開、有限內同定方法治療,術后采用夾板或石膏外固定。嚴重的粉碎骨折也可采用手法整復結合外同定支架、克氏針有限內固定治療。有適應癥者,亦可采用切開復位鋼板螺絲釘內固定術,如骨缺損嚴重時可植骨(自體骨、可吸收人工骨等)治療。(三)藥物治療1.外治:外敷膏劑、散劑、水劑等,也可采用熏、洗、灸等方法。早期可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制劑,如金黃散、梔黃止痛散、三七散、活血接骨膏等;中、晚期宜用溫經通絡、化瘀止痛、續(xù)筋接骨之劑,如百草傷膏等。也可采用中藥湯劑熏洗局部,文案大全實用文檔以舒筋通絡,如用川芎行氣洗劑、海桐皮湯、舒筋活絡洗劑、四肢損傷洗方等。有嚴重張力性水泡和使用傷膏后過敏者應避免使用。2.內服:根據骨折三期辨證施治。骨折初期:治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推薦方藥:姜枝活血湯加減:片姜黃,桑枝,桃仁,紅花,歸尾,赤芍、澤蘭,川芎,元胡,骨碎補,川續(xù)斷,地必蟲。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白芍,車前草,大黃(后下),甘草。紅桃消腫合劑加減:當歸,川芎,牛地,香附,牛膝,甘草,元胡,桃仁,木瓜,枳殼,連翹,二花,桂枝,乳香,沒藥,川斷,紅花。骨折中期治法:和營生新,接骨續(xù)筋推薦方藥:歸芎養(yǎng)骨合劑加減:當歸,川芎,牛地,香附,川斷,花粉,牛膝,甘草,毛姜,枳殼,木瓜,透骨草,桂枝,土元,地龍。骨折晚期:治法:補益肝腎、強壯筋骨推薦方藥:熟地壯骨合劑加減: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黨參,白術,川斷,十膝,甘草,木瓜,龍骨,牡蠣,茯苓。文案大全實用文檔熟地強筋合劑加減:熟地,山藥,牛膝,川斷,澤瀉,黃芪.甘草,芋肉,丹皮,五加皮,木瓜,地龍,茯苓。(四)康復治療1.功能鍛煉早期治療方法:在復位固定后當天或手術處理后次日,開始做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等張收縮練習,防止肌腱粘連和肌萎縮。進行患肢未固定關節(jié)的活動,包括肩部懸掛位擺動練習和肘關節(jié)十動屈伸練習。 2~3天后做手部關節(jié)主動運動,手指屈伸,并逐漸增加運動幅度及用力程度。做肘關節(jié)屈伸活動,角度由小到大,逐步加大活動范圍。中期治療方法:①手指抓握鍛煉及手指的靈活性鍛煉。②適度進行前臂旋轉功能練習,旋前40度,旋后30度左右,逐漸加大,同時行肘關節(jié)伸屈活動。晚期治療拆除外固定后,以關節(jié)松動術為豐,每日 1~2次。①橈腕關節(jié)松動牽拉與擠壓,患者坐位,肢體放松,屈肘前臂旋前置于桌面,術者面對患者,一手固定其前臂遠端,另一手握住腕關節(jié)的近排腕骨處,作縱向牽拉、擠壓橈腕關節(jié)。前后位滑動,患者前臂中立位,術者一手固定前臂遠端,另手握住近排腕骨文案大全實用文檔部位,輕牽引下,分別向掌背側滑動近排腕骨。橈尺側方向滑動,患者前臂旋前位,術者一手同定橈骨遠端另一手握住近排腕骨處,輕牽引下,分別向橈尺側滑動橈腕關節(jié)。旋前,旋后位滑動,術者一手固定前臂遠端,另一手握近排腕骨處,分別將腕關節(jié)做旋前、旋后運動。②橈尺關節(jié)松動(a)患者前臂旋后位,術者雙手握住患者尺骨遠端,拇指在掌側,其余 4指在背側,術者尺側手固定,橈側拇指將橈骨折端向背側推動。(b)患者前臂旋前位,術者拇指在背側,其余 4指在掌側,橈側用手固定,拇指將尺骨向掌側推動。⑤腕問關節(jié)松動前后位滑動,患者前臂中立位,一手握近端,一手握遠端,往返推動。做上述運動后,囑患者向各方向活動腕關節(jié),每日 2次,每次30~60分鐘。注意在康復訓練中,宜循序漸進,忌用暴力強扳,以免引起新的損傷。2.作業(yè)療法有目的地進行職業(yè)訓練,日的是增強肌力、耐力、整體協(xié)調能力,比如握拳運動、持筆寫字、釘釘操作、計算機鍵盤操作、搭積木、編織等。3.其他療法文案大全實用文檔可輔以局部紅外線、中波離子導入、通烙寶(外傷散)、消瘀通絡熏條以及電腦骨傷愈合儀等理療,促進深部淤血吸收,使局部腫脹早日消退,為日后關節(jié)功能恢復創(chuàng)造條件,并大大減少日后關節(jié)的殘留隱痛。(五)并發(fā)癥及防治1.壓迫性潰瘍:多由于夾板位置移動未及時調整、使用扎帶過緊、或者加壓墊放置位置不正確造成。骨折端手法復位后,折端出血進一步增加,加劇了局部軟組織的腫脹,且在此過程中,由于受夾板內容量限制,未給予及時松解,而引起局部皮膚及骨突處出現(xiàn)壓瘡。一般經過及時更換敷料,預防性抗生素使用,不會出現(xiàn)嚴重后遺癥。2.腕管綜合征:主要是由于骨折復位不良、掌側壓墊放置不正確、固定過緊斂正中神經受壓引起。3.腕關節(jié)僵硬:患者懼怕疼痛,骨折『古 l定后很少鍛煉手指,腕關節(jié)及肩、肘等關節(jié)。為防止關節(jié)僵硬,早期可使用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中西藥物加以預防。中晚期配合理療并不斷練習患腕活動可逐漸恢復。4.骨質疏松:老年患者骨折后不僅局部需要鍛煉,更應加強全身鍛煉,使氣血運行,消散瘀血,消腫定痛,配合中藥補肝益腎、強筋壯骨辨證治療,促進骨折愈合和骨骼堅硬。5.刨傷性關節(jié)炎:各種原因造成復位不良或復位后冉移位未能及時糾正,可導致橈骨長度短縮 3.0mm以上,橈骨遠端關節(jié)面不平整有 1.0mm以上臺階,晚期可出現(xiàn)腕關節(jié)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文案大全實用文檔6.Sudeck骨萎縮:為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yǎng)障礙、 急性創(chuàng)傷后骨萎縮,其特點是腫痛、皮膚萎縮、骨的普遍疏松、脫鈣,手部活動受限,可達數(shù)月之久,常常是骨折后患者未能積極豐動活動所致。應加強早期功能鍛煉。(六)護理1.早期護理心理護理:老年患者顧慮多,對預后缺乏信心,對治療反應消極,護理應重點從心理上解除顧慮,與患者建立融洽友好的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積極配合治療。生活護理:給予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保證其充足的睡眠,給予易消化食物。外固定后護理:置患肢于治療體位,保持有效的外固定。冬天應注意患肢末節(jié)的保暖,并觀察患肢手指的血液循環(huán)、疼痛、腫脹等情況。手術護理:手術治療者要充分做好術前準備與術后護理,老年患者反應遲鈍對病傷不敏感易掩蓋臨床癥狀.檢查時應詳細全面了解其是否存在合并癥或內科疾病,針對其合并癥,術前及早給予對應處理。術后注意觀察切口的滲出、感染情況,及時更換敷料,注意預防肺炎、心腦血管意外等并發(fā)癥。指導患者適時進行功能鍛煉。2.中期護理吃飯、穿衣、下床等活動時,務必有家人保護,注意安全,以防跌倒再次損傷。文案大全實用文檔將前臂取相應治療體位,三角巾懸掛于胸前,保持有效的外固定。夾板固定者應及時調整固定帶的松緊度,以夾板上下移動范圍 lcm內為宜。觀察傷肢疼痛及腫脹情況,發(fā)現(xiàn)局部出現(xiàn)異常疼痛及腫脹及時來院檢查。定期門診復查,根據X線片顯示骨折愈合情況,選擇時機去除外固定。指導進行功能鍛煉。加強營養(yǎng),防治內科并發(fā)癥。3.晚期護理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冉次損傷。(2)定期門診復查, 根據X線片顯示骨折愈合情況,選擇時機去除內固定。加強功能鍛煉與康復治療,預防各種并發(fā)癥。注意營養(yǎng),多曬太陽,逐漸日常?;钭岳?。三、療效評價(一)評價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進行評定:治愈:骨折對位滿意,有連續(xù)性骨痂形成,局部無明顯畸形,無疼痛腫脹,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或腕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轉受限在15°以內。好轉:骨折對位欠佳,局部輕度疼痛,輕度畸形,腕背伸、掌屈及前臂旋轉受限在 45°以內。文案大全實用文檔未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壓痛、叩擊痛存在,功能障礙。(二)評價方法一股根據治療前后x線表現(xiàn),及骨折愈合后與健側腕關節(jié)進行疼痛、畸形、活動(腕關節(jié)各方向、前臂旋轉)、并發(fā)癥等方面進行對照評價。鎖骨骨折診療方案一、診斷(一)疾病診斷1.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9-94) 及《中醫(yī)正骨學》第二版 (董?;鄣戎骶?,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5年)。有外傷史。多發(fā)于鎖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處。文案大全實用文檔主要癥狀:骨折局部腫脹壓痛明顯,有移位骨折可觸及異常活動及骨擦音。(4)X線攝片檢查可確定骨折類型及移化情況。2.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學分冊》(中華醫(yī)學會編著,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年)。有外傷史。多發(fā)于鎖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處。主要癥狀:骨折局部腫脹壓痛明顯,有移位骨折可觸及異?;顒蛹肮遣烈?。(4)X線攝片檢查可確定骨折類型及移位情況。(二)證候診斷I.血瘀氣滯證:傷后 2周以內。外傷后經絡受損,血溢脈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氣血、氣滯血瘀。局部壓痛,舌質淡,苔薄白,脈弦。2.瘀血凝滯證:傷后2—4周。仍有瘀凝氣滯,腫痛尚未盡除,斷骨已正,骨折未愈,傷處疼痛拒按則加劇,功能活動障礙。舌紅或有瘀點,苔白,脈弦。3.肝腎不足證:骨折 4周以上。斷骨未堅,筋脈疲軟,可出現(xiàn)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兩目干澀,視物模糊,五心煩熱,遺精盜汗,舌紅苔溥,脈細數(shù)。(三)骨折分型1.青枝型骨折:多見于幼兒,骨折處形成向上彎曲的弧形。2.橫斷型骨折:多見于成年人,骨折端可有典型的重疊,近端向上后方移位,遠文案大全實用文檔端向前下力移位。3.粉碎型骨折:多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 1/3處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二、治療方案(一)手法復位適用于有移位的鎖骨骨折?;颊咦唬π靥ь^,雙手叉腰,術右將膝部頂住患者背部正中,雙手握其兩肩外側向背部徐徐牽引,使之挺胸伸肩,此時骨折移位即可改善,如仍有側方移位,可用捺正手法矯正。(二)外固定治療1.三角巾懸吊固定適用于幼兒青枝骨折或其他不全骨折,懸吊 2~3周。2.“8”字繃帶固定同定用布繃帶做“8”字交叉環(huán)形固定或鎖骨帶固定 4周,包扎時必須將兩肩固定,同時用棉墊保護腋窩內神經血管。如病人有手或前臂麻木感、撓動脈搏動觸不到,表明布帶包扎過緊。應即適當放松至解除癥狀為止。3.亦可采用多功能肩鎖同定帶固定。(三)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1.血瘀氣滯證治法:活血祛瘀,消腫止痛文案大全實用文檔推薦方藥:桃仁,紅花,當歸,赤芍,血竭,丹參,川斷,,牛膝,補骨脂,延胡索,甘草。2.瘀血凝滯證治法:和營牛新,接骨續(xù)筋推薦方藥:當歸,赤芍,丹參,川斷,牛膝,木瓜,木香,骨碎補,絲瓜絡,桑枝。肝腎不足證治法:補益肝腎、強壯筋骨推薦方藥:杜仲,枸杞子,山茱萸,黃芪,骨碎補,斷續(xù),當歸,丹參,巴戟天。(四)物理治療和功能鍛煉局部無禁忌癥剛,可以選用電腦骨傷愈合儀等物理治療,以促進骨折的愈合,同時配合功能鍛煉,初期可用手指、腕、肘關節(jié)屈伸活動或用力握拳活動,中期逐漸練習肩部功能活動,后期拆除外固定可作肩關節(jié)各方向活動。(五)手術療法1.手術指征鎖骨外端骨折伴喙鎖韌帶斷裂。骨折塊壓迫鄰近的血管神經如鎖骨下動靜脈和臂從神經者。鎖骨開放性骨折。伴有多發(fā)性損傷的鎖骨骨折,尤其伴有同側上肢創(chuàng)傷、雙側卜肢骨折或者有移文案大全實用文檔位的鎖骨骨折合并同側肩胛頸骨折者。不能接受可能存在畸形愈合后的隆起外觀要求手術者。閉合復位后不穩(wěn)定或復位失敗者。2.手術方法:可用采用閉合復位或開放復位骨圓針、中空釘內固定,亦可選用鋼板、外固定支架吲定等材料固定,有骨缺損者應同時植骨。3.術后按骨折分型中藥辨證施治。(六)護理調攝病人固定期間,站立行走時要求病人雙手叉腰,昂首挺胸,這樣骨折斷端在外固定及病人的配合下,才能穩(wěn)定。2.睡覺時頭部不能墊枕,要把枕頭墊在背上,不能患側臥位。3.同定期問要密切觀察患側上胺血運情況,防止神經及血管的壓傷。三、療效評價1.治愈:骨折對線滿意,骨折已骨性愈合,斷端無壓痛,功能恢復。2.好轉:骨折對線滿意或欠佳,骨折處有骨痂形成,功能未完全恢復。3.未愈:骨折不愈合或明顯畸形愈合,功能障礙。文案大全實用文檔膝痹?。ㄏリP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診療方案一、診斷(一)疾病診斷參照中華醫(y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jié)診治指南》( 2007年版)。1.臨床表現(xiàn):膝關節(jié)的疼痛及壓痛、關節(jié)僵硬、關節(jié)腫大、骨摩擦音(感)、關節(jié)無力、活動障礙。2.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骨關節(jié)炎的 X線特點表現(xiàn)為非對稱性關節(jié)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囊性變,關節(jié)邊緣骨質增牛和骨贅形成;關節(jié)內游離體,關節(jié)變形及半脫位。3.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蛋白電泳、免疫復合物及血清補體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圍。伴有滑膜炎者可見 C反應蛋白(CRP)及血沉(ESR)輕度升高,類風濕因子及抗核抗體陰性。4.具體診斷標準近1個月內反復膝關節(jié)疼痛文案大全實用文檔(2)X 線片(站立或負重位)示關節(jié)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jié)緣骨贅形成關節(jié)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個/ml中老年患者(≥40歲)晨僵≤3分鐘活動時有骨擦音(感)綜合臨床、實驗室及 X線檢查,符合(1)+(2) 條或(1)+(3)+(5)+(6) 條或(1)+(4)+(5)+(6) 條,可診斷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5.骨性關節(jié)炎的分級根據Kellgren 和Lawrecne的放射學診斷標準,骨性關節(jié)炎分為五級:級:正常。級:關節(jié)間隙可疑變窄,可能有骨贅。級:有明顯的骨贅,關節(jié)間隙輕度變窄。lII 級:中等量骨贅,關節(jié)問隙變窄較明確,軟骨下骨質輕度硬化改變,范圍較小。lV級:大量骨贅形成,可波及軟骨面,關節(jié)問隙明顯變窄,硬化改變極為明顯,關節(jié)肥大及明顯畸形。(二)疾病分期根據臨床與放射學結合,可分為以下三期:文案大全實用文檔早期:癥狀與體征表現(xiàn)為膝關節(jié)疼痛,多見于內側,上下樓或站起時猶重,無明顯畸形,關節(jié)間隙及周圍壓痛,髕骨研磨試驗(+),關節(jié)活動可。X線表現(xiàn)(0~I級)中期:疼痛較重,可合并腫脹,內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動受限,壓痛,髕骨研磨試驗(+),關節(jié)不穩(wěn)。X線表現(xiàn)(II~III 級)晚期:疼痛嚴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內翻及屈膝畸形明顯,壓痛,髕骨研磨試驗,關節(jié)活動度明顯縮小,嚴重不穩(wěn)。X線表現(xiàn)(IV級)。(三)證候診斷1.風寒濕痹證:肢體關節(jié)酸楚疼痛、痛處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顯重著感或患處表現(xiàn)腫脹感,關節(jié)活動欠靈活,畏風寒,得熱則舒。舌質淡,苔白膩,脈緊或濡。2.風濕熱痹證:起病較急,病變關節(jié)紅腫、灼熱、疼痛,甚至痛不可觸,得冷則舒為特征:可伴有全身發(fā)熱,或皮膚紅斑、硬結。舌質紅,苔黃,脈滑數(shù)。3.瘀血閉阻證:肢體關節(jié)刺痛,痛處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質紫暗,苔白而干澀。4.肝腎虧虛證:膝關節(jié)隱隱作痛,腰膝酸軟無力,酸困疼痛,遇勞更甚,舌質紅、 少苔,脈沉細無力。二、治療方案(一)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1.風寒濕痹證治法:祛風散寒,除濕止痛。推薦方藥:防己黃苠湯合防風湯加減。防風,防己,黃芪,羌活,獨活,桂枝,文案大全實用文檔秦艽,當歸,川芎,木香,乳香,甘草。風濕熱痹證治法:清熱疏風,除濕止痛。推薦方藥:大秦艽湯加減。秦艽,當歸,甘草,羌活,防風,白芷,熟地,茯苓,石膏,川芎,白芍,獨活,黃芩,牛地,白術,細辛等。瘀血閉阻證治則:活血化瘀,舒筋止痛。推薦方藥:身痛逐瘀湯加減。桃仁,紅花,當歸,五靈脂,地龍,川芎,沒藥,香附,羌活,秦艽,牛膝,甘草。肝腎虧虛證治則:滋補肝腎,強壯筋骨。推薦力藥:熟地,仙靈脾,骨碎補,土茯苓,川牛膝,炒萊菔子,秦艽,白芍,雞血藤,鹿含草,全蝎粉(沖),蜈蚣粉(沖),地鱉蟲粉(沖)。(二)手法治療1.一般操作體位:患者先取俯臥位,下肢伸直放松,踝關節(jié)下墊低枕。(1)治療者以拿法或滾法施于大腿后側(腘繩?。?、小腿后側約 2分鐘。(2)推、揉或一指禪推腘窩部 2分鐘。文案大全實用文檔體位;患者仰臥,下肢伸直放松,膝關節(jié)下墊低枕。(3)先以滾法施于患肢闊筋膜張肌、股四頭肌、內收肌群約 3分鐘。(4)然后摩、揉或一指禪推法施于內外膝眼、阿是穴,每穴操作約40秒。體位:患者仰臥,下肢伸直放松,移去墊枕。推髕骨。向上下內外各方向推動髕骨,先輕柔的推動數(shù)次,再將髕骨推至極限位,維持2-3秒,反復3次。(6)膝關節(jié)拔伸牽引: 治療者雙手握持小腿遠端拔伸并持續(xù) 2秒,力量以有膝關節(jié)牽開感為度,反復5次;然后,以同法作持續(xù)牽引約30秒(如有助手,可由助手同定大腿遠端,再行上述操作)。(7)被動屈伸,收展髖關節(jié),至極限位(以病人能忍受為度),反復 3次;被動屈伸膝關節(jié),至極限位(以病人能忍受為度),反復 3次。手法:滾法、點、揉、一指禪推法、拔伸、牽引等手法。實施方案:其中(1)(2)(3)(4)(5)(6) 為基本手法:關節(jié)活動受限者加手法 (7);有明顯關節(jié)腫脹疼痛者去手法 (5),并降低手法強度。實施手法前可用按摩油劑或膏(如青鵬軟膏)涂抹患處,增加消腫止痛的作用。手法劑量:手法力量要求均勻柔和,患者舒適耐受為度。每次治療約20分鐘,每周2次,三周為一療程。2.按分期操作早期:重點施以夾脛推肘牽膝法和膏摩療法,操作時問延長。文案大全實用文檔第一步:患者俯臥位,醫(yī)者用滾法施于大腿及小腿后側、內側,主要循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來回往返數(shù)次。輕柔手法點按承山、委中、委陽、承扶、三陰交、殷門、陰谷等穴位 3-5分鐘,以酸脹為度。以放松半膜肌、半腱肌、般二頭肌、胭肌、腓腸肌、比日魚肌為主。第二步:醫(yī)者一手扶患者踩部,一手置于胭窩處,伸屈膝關節(jié)5-10次。第三步:患者仰臥位,醫(yī)者用滾法施于大腿前側、外側和內側及髕周、韌帶,循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來回往返數(shù)次。點按內外膝眼、鶴頂、犢鼻、陰陵泉、陽陵泉、血海、膝陽關、伏兔、陰市、梁丘、豐隆等穴位3-5分鐘,以酸脹為度。以放松股四頭肌、髂脛束、內收肌、髕韌帶和內、外側副韌帶為主。第四步:寒濕痹者,加風市、腎俞、關元溫補陽氣,驅寒外出,陰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濕:風濕熱痹者,加膈俞、血海活血祛風,大椎、曲池清瀉熱毒:肝腎虧虛加按足三里、太溪、肝俞、腎俞以滋養(yǎng)肝腎,鞏固腎氣。第五步:膏摩療法,涂抹少許介質于膝關節(jié)表面,施以擦法、摩法、平推法和按揉法,對腫脹處、壓痛點及相應穴位進行膏摩治療。每次 5-10分鐘,每天2-3次。第六步:夾脛推肘牽膝法,操作方法同上。手法力度加強,每次牽膝10下。此外,可根據患者膝關節(jié)疼痛點的不同,做膝關節(jié)內外翻動作,以增加膝關節(jié)內外問隙。第七步:雙手搓揉膝關節(jié),以透熱為度。第八步:拍法、扣擊法施于膝關節(jié)。以上手法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中期文案大全實用文檔第一步:患者俯臥位,醫(yī)者用滾法施于大腿及小腿后側、內側,主要循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米回往返數(shù)次。人拇指循經點按,著重點按殷門、委中、委陽、承山等穴,以酸脹為度。第二步:患者仰臥位,醫(yī)者用滾法施于大腿前側、外側和內側及髕周、韌帶,循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來回往返數(shù)次。大拇指循經點按,內外膝眼、鶴頂、犢鼻、陰陵泉、陽陵泉、血海、膝陽關、伏兔、陰市、梁丘、豐隆等穴位3-5分鐘,以酸脹為度。第三步:肝腎虧虛者,點按伏兔、陽陵泉、陰陵泉、梁丘、足三里、雙膝眼、太溪、太沖、涌泉等穴,以酸脹為度。第四步:膏摩療法,涂抹少許介質于膝關節(jié)表面,施以擦法、摩法、平推法和按揉法,對腫脹處、壓痛點及相應穴位進行膏摩治療。每次 5-10分鐘,每天2-3次。第五步:夾脛推肘牽膝法,操作方法同上,力度加大,同時做屈伸運動。每次牽膝20-30次。此外,可根據患者膝關節(jié)疼痛點的不同,做膝關節(jié)內外翻動作,以增加膝關節(jié)內外問隙。笫六步:雙手搓揉膝關節(jié),以透熱為度。以上手法每日1次,1 0次為一療程。晚期:手法宜柔和、深透,以軟組織手法結合遠道取穴為豐,操作時問不宜太長,適當制動,被動活動幅度宜小。第一步:患者俯臥位,醫(yī)者用滾法施于大腿及小腿后側、內側,豐要循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來回往返數(shù)次。在承山、承扶、三陰交、殷門穴施以振法,每穴1分鐘,輕手法點按太溪、大鐘等穴位1-2分鐘,以患者耐受為度。以放松半膜肌、半腱肌、股二頭肌、腘肌、腓腸肌、比目魚肌為主要目的。文案大全實用文檔第二步:患者仰臥位,醫(yī)者用滾法施于大腿前側、外側及髕周、韌帶,循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來回往返數(shù)次。點按膝陽關、光明、懸鐘、伏兔、陰市、梁丘、豐隆、解溪、度。以放松股四頭肌、髂脛束、內收肌、太沖、行問等穴位1-2分鐘,以患者耐受為髕韌帶和內、外側副韌帶為主要目的。第三步:寒濕痹者,可加風市、腎俞、關元溫補陽氣、驅寒外出;陰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濕:濕熱痹者,加膈俞、血?;钛铒L,大椎、曲池清瀉熱毒;氣滯血瘀者,加氣海、三陰交、血海通行氣血。第四步:膏摩療法,選用自制筋舒霜涂抹少許介質于膝關節(jié)表面,施以擦法、摩法、平推法和按揉法,對腫脹處、壓痛點及相應穴位進行膏摩治療。每次 3-0分鐘,每天2-3次。第五步:夾脛推肘牽膝法,患者仰臥位,患膝屈膝12。15。,醫(yī)者左手手掌置于患膝關節(jié)上方,右腋夾持患者小腿,右手自患者膝關節(jié)下方穿過,置于左手肘部。右手推動左于肘部,帶動膝關節(jié)向前運動,右腋部夾持患者小腿往后作相對運動,形成牽伸動作。此外,可根據患者膝關節(jié)疼痛點的不同,做膝關節(jié)內外翻動作,以增加膝關節(jié)內外間隙。該期牽膝手法要輕柔,每次治療牽膝 3次。以上手法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三)針灸治療1.體位:坐位或仰臥位,膝關節(jié)屈曲 90°。取穴局部取穴: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犢鼻穴、膝眼。文案大全實用文檔遠道取穴:昆侖、懸鐘、三陰交、太溪。3.力法:進針前穴位皮膚碘酒消毒,再用 75%乙醇脫碘消毒;采用指切或夾持進針法,垂直于皮膚進針,針刺深度按部位不同在 10-25mm范圍,捻轉得氣(局部疫,脹,重,麻感)后留針,留針 20分鐘后起針,起針后以消毒棉球輕壓針孔約 3分鐘。每次20分鐘,每周治療2次。4.注意事項:明顯關節(jié)腫脹者只以遠道取穴方式治療。雷火灸、電針、穴位注射等特色針灸療法亦可選擇使用。(四)針刀治療分析病情,尋找高應力點、神經卡壓點及引起功能障礙畸形的原因,選擇不同治療點,進行松解與解鎖。高應力點主要包括:①韌帶(髕前韌帶止點,內、外副韌帶起止點,髕骨斜束韌帶起點);②滑囊(髕上、下囊,鵝足囊,腘窩囊等);⑤關節(jié)內:翳狀皺襞起點、脂肪墊.髕尖內血管袢):④神經卡壓點(隱神經髕下支、腓總神經腓骨小頭部卡壓點)。松解法時注意事項:一問(病史)、二查(功能)、三觸(痛點及結節(jié)條索)、四讀(X線、CT或MRI片)、五定位(疼痛患者定位疼痛神經屬性)。應用針刀松解法治療時,一般先選擇仰臥位治療膝前部,然后再選俯臥位治療膝后部分。操作方法:病人先仰臥以充分暴露膝關節(jié)(膝下墊一軟枕),碘伏皮膚消毒,根據病情輕重和功能障礙關鍵點(主要三大部分:肌腱、韌帶、關節(jié)囊)進行松解治療:1.髕前松解文案大全實用文檔松解髕前韌帶止點(脛骨結節(jié)附著處),進行縱向剝離。松解髕下脂肪墊(從兩側膝眼處斜向45°進針,有柔韌感時進行通透剝離。然后將針刀退至髕尖兩側,直達髕下翼狀皺襞。將刀口線垂直于翼狀皺襞內側切割 1-2刀)。如髕骨上下活動度明顯變小,可將針刀改為治髕尖下骨面內側緣橫向松解髕骨滑膜皺襞附著點,橫向切割2-3刀,使其張力減低。髕骨上下左右活動度均小,可選擇髕骨斜束支持帶附著點。病程過久,髕尖處可形成血管袢(小血管迂曲增生,牽拉髕骨而疼痛),可將針刀沿髕尖左右兩側斜束支持帶和髕韌帶夾角部沿髕尖平行進針,切割已增牛變性的血管袢,突破柔韌部分。術后可能有少量出血,需要壓迫 1-2分鐘。當此處增牛的小血管神經束被切割破壞后,疼痛可消失;松解股脛關節(jié)變窄部位的側副韌帶:去除軟枕,使膝關—節(jié)呈伸位,使側副韌帶處于緊張狀態(tài)。在側副韌帶起止點(位于股骨內外髁外側緣和脛骨髁內外側)必要時松解腓側副韌帶起止點,或髂脛束止點,(脛骨髁外側和腓骨小頭外側。注意:不要傷及腓總神經?。?.膝后松解膝后脛側的半腱肌、半膜肌、腘肌、腓腸肌止點,腓側的跖肌,腓腸肌外側頭,股二頭肌止點。力‘法是沿肌纖維方向平行進針,達骨面后剝離 2—3次,不要橫向切割。3.關節(jié)囊松解病變關節(jié)囊由于長期高應力狀態(tài),使囊壁變性、變厚、攣縮、粘連,其外膜與相關肌腱筋膜密切相連,不同程度地增加了關節(jié)的拉應力;同時,囊內壓處高張力狀態(tài),加上內液體增多,協(xié)同致炎因子相互作用,引起嚴重疼痛癥狀。松解后一方面減張、減壓,同時也解除了相關神經支配區(qū)域的卡壓。文案大全實用文檔髕上囊:附于股骨髕而上力淺窩邊緣及股四頭肌深面,當 KOA時,可產生大量積液。髕前皮下囊:位于髕骨前方深層皮下組織內,在髕骨下半和髕韌帶上半皮膚之問,股四頭肌前力。KOA時,膝關節(jié)屆曲功能受限,松解連結此囊的周邊肌腱筋模,增加其活動度。髕下皮下囊:在脛骨粗隆下半與脛骨之間。功能同髕前皮下囊。髕下深囊:位于髕韌帶深面與脛骨之問。作用與以上兩囊相同。膝外側滑液囊:包括股二頭肌下囊,腓腸肌外側頭腱下囊,腘肌下穩(wěn)窩囊,腓側副韌帶與胭肌腱之問滑液囊。這些囊壁不同程度地與膝關節(jié)副韌帶胭肌起點以及外側半月板相連。當 KOA時,解決關節(jié)屈曲障礙必作。膝內側滑液囊:如鵝足囊,半膜肌囊,腓腸內側頭腱下囊;其中鵝足囊炎常與脂膜炎并存。多見于 50歲以上偏胖女性。胭窩囊腫:或稱胭窩滑囊炎。KOA時較常見,病人自覺膝后發(fā)脹,下蹲困難。與關節(jié)相通者名為滑膜憩室,不通者叫滑囊炎。好發(fā)于腘窩后外側。丌口位置相當于腓腸肌、半膜肌滑液囊的交通口,緊貼腓腸肌內側頭之下。在此疏通剝骨有望使液體經口外泄,減輕腫脹。以上關節(jié)囊的松解法主要采取透通切割法,必要時作十字切開2-3刀,使囊內壓減低。液體超過5ml時,可用無菌針管抽出,再將原針頭注入2%利多卡因2ml,加得寶松5mg,并用小棉墊加彈力繃帶固定3-0天(注意固定物以下山循環(huán)情況,不要太緊,以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缃? 3次治療滑液仍不減少時,可考慮在抽取滑液后,用消痔靈 2-3ml+2%利多卡因2-3ml緩緩注入囊內,外加棉墊加壓氣墊,使囊壁粘連。文案大全實用文檔除上述方法外,帶刃針療法、松解疏通術、鉤活術療法等針刀療法亦可選擇使用。(五)關節(jié)腔內治療、關節(jié)腔沖洗在膝關節(jié)髕骨內上、外下或外上、內下穿刺,總量 1500-2500ml.沖洗配方選用中藥制劑(如復方苦參注射液或威靈仙注射液或月參注射液) 30-l00ml,在嚴格無菌下配置操作。2、關節(jié)腔內藥物注射適應癥:選用風寒濕痹或風濕熱痹,癥狀膝關節(jié)腫脹明顯,關節(jié)腔積液,浮髕試驗陽性,用中藥制劑,用法:每次 4-5ml,每周一次。(六)中藥熏洗療法將諸藥置于盆中,加水 1500-2000ml煎沸20-30分鐘,將患肢放在盆口上力高于藥液30cm左右,并在膝關節(jié)處蓋上毛巾,熏蒸 10-15分鐘(注意防止燙傷),待藥液溫度在60℃左右時,將患膝放入盆中浸洗,邊洗邊按摩膝關節(jié),并做主動伸屈關節(jié)的運動至藥液變涼。每日早、晚各熏洗 1次,每日l劑,10劑為1療程。也可借助腿浴治療器、熏蒸床(坐式)等設備進行治療。外洗力:麻黃,桂枝,細辛,制南星,威靈仙,白芷,鹿含草,花椒。(七)其他療法根據病情需要選擇牽引、外敷、矯形鞋墊、中藥離子導入療法等。(八)運動療法文案大全實用文檔運動治療:以輕微的肌肉活動為豐。當患者關節(jié)發(fā)炎、腫脹時,為了避免關節(jié)攣縮,可以使用豐動輔助性運動。由于患者運動時可以控制自己的關節(jié),比較不會引起肌肉痙攣,對關節(jié)亦較無傷害。應鼓勵患者在白天進行每小時 2-3分鐘的肌肉等長收縮練習,以防止肌萎縮。這種部分輔助運動練刊方法可減少發(fā)生拉傷的可能,而促進了在被動活動時不能被激發(fā)的本體感受反射。治療帥及醫(yī)生必須仔細觀察患者的耐受性,控制活動量。如在運動后疼痛和痙攣時間超過 l小時,就意味著運動過度,在下次治療時必須減少運動強度。1.肌力訓練踝關節(jié)豐動屈伸鍛煉(踝泵):踝關節(jié)用力、緩慢、全范圍的跖屈、背伸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消除腫脹。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