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西中醫(yī)學院王萬春中醫(yī)外科學課件之中醫(yī)外科學疾病的治法掌握消、托、補三大法則的適應證、禁忌證。掌握具體的十一種內治法的應用。掌握外治法中藥物療法各種劑型的應用及注意事項。熟悉手術療法的適應證及注意事項。了解外治法中其他療法的應用及注意事項。導學內治法除了從整體觀念進行辨證施治外,還要依據(jù)外科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按照疾病初期、中期、后期各個不同發(fā)展階段,即初期以消散邪毒為主,中期以托毒外出為主,后期以扶正祛邪為主,故確立消、托、補三個總的治療原則。第一節(jié)內治法一、內治法的三個總的原則消法補法托法在內治消法、托法、補法的應用中,有時是一法單用,有時是數(shù)法合用,應靈活掌握。內治法中,還分上、中、下三部用藥:上部加祛風藥中部加行氣藥下部加利濕藥總結二、內治法的具體應用消、托、補三大法則,是治療外科疾病的三個總原則。由于疾病的病種、病因、病機、病位、病性、病程等的不同,因此在臨床具體運用時,治法很多,歸納起來,大致如下:
1.解表法
2.通里法
3.清熱法
4.溫通法
5.祛痰法
6.理濕法
7.行氣法
8.和營法
9.內托法
10.補益法
11.調胃法以上各種內治療法,雖每法均各有其適應癥,但病情的變化是錯綜復雜的,在具體運用時,往往需數(shù)法合并使用。因此,治療時應根據(jù)全身和局部情況、病程階段,按病情的變化和發(fā)展,選法用藥,才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本節(jié)完解表法是用解表發(fā)汗的藥物達邪外出,使外證得以消散的治法。因邪有風熱、風寒之分,故治法分為:解表法辛涼辛熱方劑舉例:
辛涼解表方如銀翹散或牛蒡解肌湯、消風散。
辛溫解表方如荊防敗毒散、萬靈丹、麻桂各半湯。常用藥物:
辛涼解表藥,如薄荷、桑葉、白僵蠶、蠶衣、牛蒡子、連翹、浮萍、菊花等。
辛溫解表藥,如荊芥、防風、麻黃、桂枝、羌活、生姜、蔥白等。適應證:
辛涼解表用于外感風熱證,如頸癰、乳癰初起,頭面部風熱證丹毒、風熱證;癮疹、風熱證藥疹等,癥見局部焮紅腫痛,或皮膚出現(xiàn)急性泛發(fā)性皮損,皮疹色紅、瘙癢,伴有咽喉疼痛、惡寒輕、發(fā)熱重、汗少、口渴、小便黃、苔薄黃、脈浮數(shù)者。
辛溫解表用于外感風寒證,如麻風病初起、風寒證附骨疽初起、風寒證癮疹等,證見局部腫痛酸楚,皮色不變;或皮膚出現(xiàn)急性泛發(fā)性皮損,皮疹色白,或皮膚麻木,伴有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身痛、口不渴、舌苔白、脈浮緊者。注意點:
凡瘡瘍潰后,日久不斂,體質虛弱者,即使有表證存在,亦不宜發(fā)汗太過,否則汗出過多,體質更虛,因而引起痙厥之變。
指用瀉下的藥物,使蓄積在臟腑內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從而達到排毒導滯、逐瘀散結、瀉熱定痛、邪去毒消的目的。外科通里法常用的為通里法攻下潤下方劑舉例:
攻下法,如大承氣湯、內疏黃連湯、涼膈散;
潤下法,如麻仁丸、潤腸湯。常用藥物:
攻下藥物,如大黃、芒硝、枳實、番瀉葉;
潤下藥物,如瓜蔞仁、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適應證:攻下法適用于表證已罷,熱毒入腑,內結不散的實證、熱證。如外科疾病局部焮紅腫脹,疼痛劇烈,或皮膚病之皮損焮紅灼熱,并伴口干飲冷、壯熱煩躁、嘔惡便秘、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糙、脈沉數(shù)有力者。潤下法適用于陰虛腸燥便秘,如瘡瘍、肛腸疾病、皮膚病等陰虛火旺,胃腸津液不足,口干食少,大便秘結,脘腹痞脹,舌干質紅,苔黃膩或薄黃,脈象細數(shù)者。注意點:嚴格掌握適應證,尤以年老體衰、婦女妊娠或月經(jīng)期更宜慎用。使用時應中病即止,不宜過劑,否則會損耗正氣。尤其在化膿階段,過下之后,正氣一虛,則膿腐難透,瘡勢不能起發(fā),反使毒邪內陷,病情惡化。若用之不當,能損傷脾胃,耗傷正氣,致疾病纏綿難愈。瀉下藥物雖然可以直接瀉下壅結之熱毒,但在使用時可適當加清熱解毒、行氣導滯之品,以增強清瀉熱毒之效果。
是用寒涼的藥物,使內蘊之熱毒得以清解。也就是《內經(jīng)》所說“熱者寒之”的治法。由于外科瘡瘍多因火毒所生,所以清熱法是外科的主要治療法則之一。清熱法常用的為清熱法清熱解毒清氣分熱清血分熱養(yǎng)陰清熱清骨蒸潮熱方劑舉例:清熱解毒方,如五味消毒飲
清氣分熱方,如黃連解毒湯
清血分熱方,如犀角地黃湯、清營湯
養(yǎng)陰清熱方,如知柏八味丸
清骨蒸潮熱方,如清骨散、青蒿鱉甲湯常用藥物:清熱解毒: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連翹、蚤休、野菊花等。清氣分熱:黃連、黃芩、黃柏、石膏等。清血分熱:水牛角、鮮生地、赤芍、牡丹皮、紫草、大青葉等。養(yǎng)陰清熱:生地、玄參、麥冬、龜板、知母清骨蒸潮熱:地骨皮、青蒿、銀柴胡、鱉甲適應證:清熱解毒法用于熱毒之證,如疔瘡、癤、癰、丹毒、蛇串瘡、藥疹諸疾,癥見局部紅、腫、熱、痛,伴發(fā)熱煩躁、口咽干燥、舌紅苔黃、脈數(shù)等。清氣分熱適用于局部色紅或皮色不變、灼熱腫痛的陽證,或皮膚病之皮損焮紅灼熱的陽證,如頸癰、流注、接觸性皮炎、膿皰瘡、進行性白疕等,或皮膚病之皮損焮紅灼熱,膿皰、糜爛并伴壯熱煩躁、口干喜冷飲、溲赤便干、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糙、脈洪數(shù)者。清血分熱適用于邪熱入營血,癥見局部焮紅灼熱的外科疾病,如爛疔、發(fā)、大面積燒傷、藥疹、紅皮病型白疕等;皮膚出現(xiàn)紅斑、瘀點、灼熱,如丹毒、血熱證白疕、葡萄疫、急性紅蝴蝶瘡等,可伴有高熱、口渴不欲飲、心煩不寐、舌質紅絳、苔黃、脈數(shù)等。適應證:若熱毒內傳、邪陷心包而見煩躁不安,神昏譫語,身熱,舌質紅絳,苔黑褐而干,脈洪數(shù)或細數(shù),是為疔瘡走黃、疽毒內陷或毒邪內攻之證,又當加用清心開竅法,合安宮牛黃丸(針劑為清開靈)、紫雪丹、至寶丹等養(yǎng)陰清熱法用于陰虛火旺的慢性病證,如慢性紅蝴蝶瘡,有頭疽潰后、蛇串瘡恢復期,或走黃、內陷后陰傷有熱者。清骨蒸潮熱一般用于瘰疬、急性紅蝴蝶瘡發(fā)熱緩急期,流痰后期虛熱不退的病證等。
注意點:應用清熱藥切勿太過,必須兼顧胃氣,如過用苦寒,勢必損傷胃氣而致納呆、嘔惡、泛酸、便溏等癥狀。尤其在瘡瘍潰后體質虛弱者更宜注意,過投寒涼藥能使氣血凝滯,導致瘡口延遲愈合。用溫經(jīng)通絡、散寒化痰的藥物,以驅散陰寒凝滯之邪,為治療寒證的主要法則。即《內經(jīng)》所說“寒者熱之”之意。本法在外科臨床運用時,主要有:溫通法溫經(jīng)通陽、散寒化痰溫經(jīng)散寒、祛風化濕方劑舉例:
溫經(jīng)通陽方,如陽和湯;
溫經(jīng)散寒方,如獨活寄生湯。常用藥物:
溫經(jīng)通陽、散寒化痰藥物,如附子、肉桂、干姜、桂枝、麻黃、白芥子等;
溫經(jīng)散寒、祛風化濕藥物,如細辛、桂枝、羌活、獨活、秦艽、防風、桑寄生等。適應證:
溫經(jīng)通陽、散寒化痰法適用于體虛寒痰阻于筋骨,如流痰、脫疽等,患處隱隱作痛,漫腫不顯,不紅不熱,面色蒼白,形寒畏冷,小便清利,舌淡苔白,脈遲或沉等內寒現(xiàn)象。
溫經(jīng)散寒、祛風化濕法,適用于體虛風寒濕邪侵襲筋骨,如痹病中風寒濕證、麻風病初起、紅蝴蝶瘡關節(jié)疼痛等病,患處酸痛麻木,漫腫,皮色不變,惡寒重、發(fā)熱輕,苔白膩,脈遲緊等外寒現(xiàn)象者。上述兩法之中,陽和湯以溫陽補虛為主,多用于體質較虛者,為治療虛寒陰證之代表方;獨活寄生湯祛邪補虛并重,如體質較強者,只要去其補虛之品,仍可應用。注意點:
癥見陰虛有熱者,不可施用本法,因溫燥之藥能助火劫陰,若用之不當,能造成其他變證。臨床上應用溫通法多配以補氣養(yǎng)血、活血通絡之品,能提高療效。因為元氣充足,血運無阻,經(jīng)脈流通,陽氣自然暢達。
指用咸寒軟堅化痰的藥物,使因痰凝聚之腫塊得以消散的法則。一般來講,痰不是瘡瘍的主要發(fā)病原因,因為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以及體質虛弱等,多能使氣機阻滯,氣血流行不暢,津液凝聚成痰。因此,祛痰法在臨床運用時,大多數(shù)是針對不同的病因,配合其他治法使用,才能達到化痰、消腫、軟堅的目的。祛痰法疏風化痰清熱化痰解郁化痰養(yǎng)營化痰方劑舉例:
疏風化痰方,如牛蒡解肌湯合二陳湯;清熱化痰方,如清咽利膈湯合二母散;解郁化痰方,如逍遙散合二陳湯;
養(yǎng)營化痰方,如香貝養(yǎng)營湯;常用藥物:疏風化痰藥有牛蒡子、薄荷、蟬衣、夏枯草、陳皮、杏仁、半夏等;清熱化痰藥如板藍根、連翹、黃芩、金銀花、貝母、桔梗、瓜蔞、天竺黃、竹茹等;解郁化痰藥如柴胡、川楝子、郁金、香附、海藻、昆布、白芥子等;養(yǎng)營化痰藥如當歸、白芍、首烏、茯苓、貝母、香附、橘葉等。適應證:
疏風化痰法適用于風熱夾痰之病證,如頸癰結塊腫痛,伴有咽喉腫痛,惡風發(fā)熱,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清熱化痰法適用于痰火凝聚之證,如鎖喉癰、丹毒紅腫堅硬,灼熱疼痛,伴氣喘痰壅,壯熱口渴,便秘溲赤,舌質紅絳,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
解郁化痰法適用于氣郁挾痰之病證,如瘰疬、肉癭,乳廦結塊堅實,皮色不變,不痛或微痛,伴有胸悶憋氣、性情急躁等,舌質正常,苔薄,脈弦。養(yǎng)營化痰法適用于體虛夾痰之證,如瘰疬、流痰后期,形體消瘦、神疲肢軟者,舌質淡紅,脈細。注意點:因痰而致的外科病,每與氣滯、火熱相合,應注意辨證。臨床應用可根據(jù)病變部位經(jīng)絡臟腑之所屬,而隨經(jīng)用藥,如病在頸項腮頤加疏肝清火之品;病在乳房加清瀉肝胃之熱藥物。
指用燥濕或淡滲利濕的藥物,祛除濕邪的治法。濕邪停滯,能阻塞氣機,病難速愈。一般來說,在上焦宜化,在中焦宜燥,在下焦宜利。且濕邪致病常與其他邪氣結合為患,最多為挾熱,其次為挾風。因此,理濕之法不是單獨使用,必須結合清熱、祛風等法,才能達到治療目的。如濕熱兩盛,留戀氣分,要利濕化濁,清熱解毒;濕熱下注膀胱,宜清熱瀉火,利水通淋;濕熱蘊結肝膽,宜清肝瀉火,利濕化濁。風濕襲于肌表,宜除濕祛風。理濕法方劑舉例:
燥濕運脾方,如平胃散;
清熱利濕方,如二妙丸、萆薢滲濕湯、五神湯、龍膽瀉肝湯等;
除濕祛風方,如豨薟丸。常用藥物:
燥濕藥物,如蒼術、佩蘭、藿香、厚樸、半夏、陳皮等;
淡滲利濕藥,如萆薢、澤瀉、苡仁、豬苓、茯苓、車前草、茵陳等;
祛風除濕藥,如地膚子、豨薟草、威靈仙、川防己、木瓜、晚蠶砂。適應證:
燥濕健脾適用于濕邪兼有脾虛不運之證,如外科疾患膿皰瘡、蛇串瘡伴有胸悶嘔惡、脘腹脹滿、納食不佳、苔厚膩等。
清熱利濕適用于濕熱交并之證,如濕瘡、漆瘡、臁瘡等肌膚焮紅作癢、滋水淋漓,或肝膽濕熱引發(fā)的蛇串瘡、子癰、囊癰等,舌紅,苔黃膩,脈滑。
祛風除濕法適用于風濕襲于肌表之證,如白駁風,苔薄,脈弦。注意點:濕為黏滯之邪,易聚難化,與脾的運化水濕功能失調有關,常與熱、風、暑等合而發(fā)病,故治療時必須結合清熱、祛風、清暑等法合并應用。理濕之藥,過用每能傷陰,故陰虛、津液虧損者,宜慎用或一般不用。
是運用行氣的藥物,調暢氣機,流通氣血,以達到解郁散結、消腫止痛目的的一種治法。氣血凝滯是外科病理變化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局部腫脹、結塊、疼痛都與氣機不暢、血脈瘀阻有關。因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氣滯則血凝,故行氣之時,多與活血藥配合使用;又氣郁則水濕不行、聚而成痰,故行氣藥又多與化痰藥合用。用疏肝解郁之法,使肝氣得以條達,氣機也得舒暢,故結者散,凝者消,痰涎化,氣血復常。行氣法方劑舉例:疏肝解郁、行氣活血方,如逍遙散、清肝解郁湯;疏肝解郁、化痰軟堅方,如海藻玉壺湯、舒肝潰堅湯或開郁散。常用藥物:疏肝解郁、行氣活血藥:如柴胡、香附、枳殼、陳皮、木香、元胡、當歸、白芍、川楝子、丹參等。疏肝解郁、化痰軟堅藥:如海藻、昆布、貝母、青皮、半夏、川芎等。適應證:疏肝解郁、行氣活血法適用于肝郁氣滯血凝而致腫塊堅硬或結塊腫痛,如乳癖、乳巖等,不紅不熱;或癰疽后期,寒熱已除、毒熱已退、腫硬不散者,伴胸悶不舒、口苦、脈弦等;疏肝解郁、化痰軟堅法適用于如肉癭、氣癭等病,腫勢皮緊內軟,隨喜怒而消長,伴性情急躁、痰多而黏等,苔薄,脈弦。
注意點:凡行氣藥物,多有香燥辛溫特性,容易耗氣傷陰;若氣虛、陰傷或火盛患者須要慎用或禁用。此外,行氣法在臨床上單獨使用者較少,常與祛痰、和營等方法配合使用。
是用調和營血的藥物,使經(jīng)絡疏通,血脈調和流暢,從而達到外科疾病腫消痛止的目的。外科疾病的形成,多因“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導致氣血凝滯,經(jīng)絡阻塞而成。外科和營法大致可分為:和營法攻下潤下方劑舉例:
活血化瘀方,如桃紅四物湯活血逐瘀方,如大黃蟄蟲丸常用藥物:活血化瘀藥,如桃仁、紅花、當歸、赤芍、等;
活血逐瘀藥,如土蟄蟲、水蛭、虻蟲、三棱、莪術等適應證:
活血化瘀法適用于經(jīng)絡阻隔、氣血凝滯引起的外科疾病,如腫瘍或潰后腫硬疼痛不減,結塊色紅較淡,或不紅或青紫者,舌質較暗,苔薄,脈弦;活血逐瘀法適用于瘀血凝聚、閉阻經(jīng)絡所引起的外科疾病,如乳巖、筋瘤等,舌質有瘀點或瘀斑,苔薄,脈弦澀。注意點:
和營法在臨床上有時需與其他治法合并應用,若有寒邪者,宜與祛寒藥合用;血虛者,宜與養(yǎng)血藥合用;痰、氣、瘀互結為患者,宜與理氣化痰藥合用等。和營活血的藥物,一般多溫熱,所以火毒熾盛的疾病不應使用,以防助火:對氣血虧損者,破血逐瘀藥也不宜過用,以免耗傷氣血;破血逐瘀藥大多易傷脾胃,應用時必須加入健脾益胃之品。
用補益和透膿的藥物,扶助正氣,托毒外出,使瘡瘍毒邪移深居淺,早日液化成膿,或使病灶趨于限局化,使邪盛者不致膿毒旁竄深潰,正虛者不致毒邪內陷,從而達到膿出毒泄、腫痛消退的目的,寓有“扶正達邪”之意。內托法透托法補托法益氣托毒法溫陽托毒法方劑舉例:
透托方:透膿散;
益氣托毒方:如托里消毒散;
溫陽托毒方:如神功內托散。常用藥物:
透膿托毒藥物,如黃芪、當歸、穿山甲、皂角刺等;
補益托毒藥物,如黃芪、黨參、當歸、白術、川芎、白芍、茯苓、桔梗、皂角刺等:
溫陽托毒藥物,如附子、干姜、黃芪、人參、茯苓、白術、陳皮、川芎、穿山甲等。適應證:透托法用于腫瘍已成,毒盛正氣不虛,腫勢高突,根腳收束,腫瘍膿成尚末潰破或潰破后膿出不暢,多用于實證;補托法用于腫瘍毒勢方盛,正氣已虛,不能托毒外出者。如見瘡形平塌,根盤散漫,難潰難腐,或潰后膿水稀少,堅腫不消,并出現(xiàn)精神不振,面色無華,脈數(shù)無力等癥狀,可用益氣托毒法;如見瘡形漫腫無頭,瘡色灰暗不澤,化膿遲緩,或局部腫勢已退,腐肉已盡,而膿水灰薄,或偶帶綠色,新肉不生,不知疼痛,伴自汗肢冷、腹痛便泄、精神萎靡、脈沉細、舌質淡胖等癥,可用溫陽托毒法。注意點:
透膿法不宜用之過早,腫瘍初起未成膿時勿用。補托法正實毒盛的情況下,不可施用,否則不但無益,反能滋長毒邪,使病勢加劇,而犯“實實之戒”。
故透膿散方中的當歸、川芎,凡濕熱火毒熾盛之時,皆去而不用,適當加入清熱解毒之品。此外,透膿法常與清熱法同用,因熱盛則肉腐、肉腐則為膿,故透膿托毒時要酌加清熱藥物,火熱熄則膿腐盡。是用補虛扶正的藥物,使體內氣血充足,以消除虛弱,恢復正氣,助養(yǎng)新肉生長,使瘡口早曰愈合的治法。即《內經(jīng)》所說“虛者補之”“損者益之”之意。補益法主要有益氣、養(yǎng)血、滋陰、助陽、氣血雙補、補益肝腎、調攝沖任、補益心脾、補益心肺等。補益法方劑舉例:
益氣方,四君子湯;
養(yǎng)血方,四物湯、當歸飲子;
氣血雙補方,八珍湯、圣愈湯;
滋陰方,六味地黃丸、虎潛丸;
助陽方,桂附八味丸或右歸丸;
調攝沖任方,二仙湯;補益肝腎方,一貫煎;
補益心脾方,歸脾湯、天王補心丹;
補益心肺方,生脈散。常用藥物:益氣藥,如黨參、黃芪、白術;
養(yǎng)血藥,如當歸、熟地、雞血藤、白芍
滋陰藥,如生地、玄參、麥冬、女貞子、旱蓮草
溫陽藥,如附子、肉桂、仙茅根、淫羊藿、鹿角片等。適應證:
凡具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癥狀者,均可應用補法。一般適用于外科疾病中后期、皮膚病等凡有氣血不足或陰虛陽微者。注意點:疾病有單純氣虛或血虛、陰虛或陽虛,也有氣虛兩虛,陰陽互傷,所以應用補法當靈活,但以‘見不足者補之‘原則。例如肛門病中小兒、老年人的脫肛,屬氣虛下陷,可給予補中益氣湯以補氣升提;又如失血過多則傷氣,氣虛無以攝血,故必須氣血雙補;又陰陽互根,故助陽法中每佐滋陰之品,滋陰法中常用助陽藥,除互相配合外,還能增加藥效。此外,補法在一般陽證潰后,多不應用,如需應用,也多以清熱養(yǎng)陰醒胃之法,當確顯虛象之時,方加補益品。補益法若用于毒邪熾盛,正氣未衰之時,不僅無益,反有助邪之還。若火毒未清而見虛象者,當以清理為主,佐以補益之品,切忌大補。若元氣雖虛,胃納不振者,應先以健脾醒胃為主,而后才能進補。是用調理胃氣的藥物,使納谷旺盛,從而促進氣血生化的治法。凡瘡瘍后期潰后膿血大泄,必須靠水谷之營養(yǎng),以助氣血恢復,加速瘡口愈合。若胃納不振,則生化乏源,氣血不充,潰后難斂。凡在外科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如出現(xiàn)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應及時調理脾胃。古人云“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故治療外科疾病,自始至終都要注意到胃氣。調胃法理脾和胃和胃化濁清養(yǎng)胃陰方劑舉例:
理牌和胃方,如異功散;
和胃化濁方,如二陳湯、藿香正氣散;
清養(yǎng)胃陰方,如益胃湯。常用藥物:
理脾和胃藥,如黨參、白術、茯苓、陳皮、砂仁等;
和胃化濁藥,如陳皮、茯苓、半夏、厚樸、竹茹、谷芽、麥芽等;
清養(yǎng)胃陰藥,如沙參、麥冬、玉竹、生地、天花粉等。適應證:
理脾和胃法用于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如潰瘍、膿皰瘡等兼見納呆食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紅,脈濡等癥;
和胃化濁法適用于濕濁中阻,胃失和降,如疔瘡或有頭疽潰后,癥見胸悶泛惡,食欲不振,苔薄黃膩,脈濡滑者;
清養(yǎng)胃陰法適用于胃陰不足,如疔瘡走黃、有頭疽內陷,紅蝴蝶瘡急性發(fā)作緩急期,癥見口干少津而不喜飲,胃納不香,或半口糜,舌光紅,脈細數(shù)者。
注意點:理脾和胃、和胃化濁兩法的適應癥中均有胃納不佳之癥狀,但前者適用于脾虛而運化失常,后者適用于濕濁中阻而運化失常,區(qū)分之要點在于舌質淡與不淡,舌苔膩與不膩,以及有無便溏、胸悶欲嘔;而清養(yǎng)胃陰法,重點在于抓住舌光質紅乏津之主癥。假如三法運用之不當,不但胃納不香,反而增加脘腹?jié)M脹。定義:是運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和方藥,使初起的外科疾病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結聚,是一切外科疾病初起的治法總則。
適應癥:未成膿的初期腫瘍和非化膿性腫塊性疾病以
及各種皮膚疾病。該法可使病人免受潰膿、手術之苦,又能縮短病程,故古人有“以消為貴”的說法。注意事項:由于外科疾病的致病原因不同,病機轉化有別,癥狀表現(xiàn)各異,因而在具體應用消法時,是極其靈活的,必須針對病種、病位、病因病機、病情,分別運用不同的方法。
消法
有表邪者解表;里實著通里;熱毒蘊結者清熱;寒邪凝結者溫通;痰凝者祛痰;濕阻者理濕;氣滯者行氣;血瘀者和營化瘀等。
此外,還應結合患者的體質強弱,疾病部位及所屬經(jīng)絡等,選加不同藥物。
若病已形成,亦可慎用消法,如潰瘍中后期亦可用消法,如多發(fā)性癤、頸癰、乳癰等經(jīng)用大量抗生素后,僵腫不消不膿,或癰疽愈后局部形成僵腫,仍可用消法散之。但不可概用內消之法,以免毒散不收,氣血受損;或膿毒內蓄,侵蝕好肉,甚至腐爛筋骨,反使?jié)⒑箅y斂,不易速愈。消法定義:是用補益氣血和透膿的藥物,扶助正氣、托毒外出,
以免毒邪擴散和內陷的治療法則。適應癥:外瘍中期,即成膿期,此時熱毒己腐肉成膿,由于一時瘡口不能潰破,或機體正氣虛弱無力托毒外出,均會導致膿毒滯留。治療上應根據(jù)病人體質強弱和邪毒盛衰狀況,分為補托和透托兩種方法。
﹡透托法用于毒氣雖盛而正氣未衰者,可用透膿的藥物,促其早日膿出毒泄,腫消痛減,以免膿毒旁竄深潰。
﹡補托法用于正虛毒盛,不能托毒外達,瘡形平塌,根腳散漫不收,難潰難腐的虛證。注意事項:如毒邪熾盛的,還需加用清熱解毒藥物才能達到托毒逐邪的效果。托法定義:是用補養(yǎng)的藥物,恢復其正氣,助養(yǎng)其新生,使瘡口早日愈合的治療法則。適應癥:外科疾病只要有虛的癥候存在,特別是瘡瘍的生肌收口期,均可應用。凡氣血虛弱者,宜補養(yǎng)氣血;脾胃虛弱者,宜理脾和胃;肝腎不足者,宜補益肝腎等。注意事項:虛者,不可瀉也,以免犯“虛虛之戒”。但毒邪未盡之時,切勿遽用補法,以免留邪為患,助邪鴟張,犯“實實之戒”。
補法外治法是運用藥物、手術、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體表某部或病變部位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第二節(jié)外治法一、藥物療法三、其他療法二、手術療法一、藥物療法藥物療法是根據(jù)疾病所在的部位不同,以及病程進展變化所需,把藥物制成不同的劑型施用于患處,是藥力直達病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
1.膏藥
2.油膏
3.箍圍藥
4.摻藥
5.洗劑
6.酊劑
7.新鮮中草藥膏藥古代稱薄貼,現(xiàn)稱硬膏。膏藥是按配方用若干藥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黃丹再煎,利用黃丹在高熱下發(fā)生物理變化凝結而成的制劑,俗稱藥肉;也有不用煎熬,經(jīng)搗爛后再用竹簽將藥肉攤在紙或布上。其總的作用是固定患部,使患部減少活動;保護潰瘍瘡面,避免外來刺激和毒邪感染。膏藥使用前加溫軟化,趁熱敷貼患部,使患部得到長時間的熱療,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抗病能力。對腫瘍起到消腫定痛,對潰瘍起到提膿祛腐、生肌收口的作用。膏藥適應證:
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膿、潰后各個階段,均可應用。用法:
太乙膏、千錘膏均可用于紅腫熱痛明顯之陽證潰瘍,為腫瘍、潰瘍的通用方。初起貼之能消,已成貼之能潰,潰后貼之能去腐。太乙膏性偏清涼,功能消腫、清火、解毒、生肌。千錘膏性偏寒涼,功能消腫、解毒、提膿、去腐、止痛。用法:陽和解凝膏用瘡形不紅不熱,漫腫無頭之陰證瘡瘍未潰者,功能溫經(jīng)和陽、祛風散寒、調氣活血、化痰通絡。咬頭膏具有腐蝕性,功能蝕破瘡頭,適用于腫瘍膿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術切開排膿者。此外,膏藥攤制的形式有厚薄之分,在具體運用上也各有所宜。如薄型的膏藥,多適用于潰瘍,宜于勤換;厚型的膏藥,多適用于腫瘍,宜于少換,一般3~5d調換1次。注意點:
凡潰瘍使用的膏藥,有時可能引起皮膚焮紅,或起丘疹,或發(fā)生水皰,瘙癢異常,甚至潰爛等現(xiàn)在,這事因為皮膚過敏,形成膏藥風(接觸性皮炎);或潰瘍膿水過多,由于膏藥不能吸收膿水,淹及瘡口,侵淫皮膚,耳引起濕瘡。凡見此等情況,可以改用油膏或其他藥物。此外,膏藥不可去之過早,否則瘡面不慎受傷,再次感染,復致潰腐;或是瘡面形成紅色瘢痕,不易消退,有損美觀。油膏是將藥物與油類煎熬或搗勻成膏的制劑,現(xiàn)稱軟膏。目前,油膏的基質有豬脂、羊脂、松脂、麻油、黃蠟、白蠟以及凡士林等。其優(yōu)點有柔軟、滑潤、無板硬粘著不舒的感覺,尤其對病灶的凹陷折縫之處,或大面積的潰瘍更為適宜,故近代常用油膏來代替膏藥。油膏還可以用以治療慢性肥厚皮膚損害的封包療法,其療效甚佳。油膏適應證:
適用于腫瘍、潰瘍,皮膚糜爛結痂不多者,以及肛門病等。用法:
腫瘍期:金黃膏、玉露膏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散瘀化痰的作用,適用于瘡瘍陽證。金黃膏長于除濕化痰,對腫瘍初起而有結塊,尤其是急性炎癥控制后形成的慢性遷延性炎癥更為適宜;玉露膏性偏寒涼,對焮紅灼熱明顯、腫勢散漫者效果佳;沖和油膏有活血止痛、疏風祛寒、消腫軟堅的作用,適用于半陰半陽證;回陽玉龍膏有溫經(jīng)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適用于陰證。用法:
潰瘍期:可選用生肌紅玉膏、紅油膏、生肌白玉膏。生肌玉紅膏功能活血祛腐、解毒止痛、潤膚生肌收口,適用于一切潰瘍,腐肉未脫、新肉未生之時,或日久不能收口者;紅油膏功能防腐生肌,適用于一切潰瘍;生肌白玉膏功能潤膚生肌收斂,適用于潰瘍腐肉已凈、瘡口不斂者,以及乳頭皸裂、肛裂等?。化傆透喙δ軡櫾餁⑾x止癢,適用于牛皮癬、慢性濕瘡、皸裂等;青黛散油膏功能收濕止癢、清熱解毒,適用于蛇串瘡,急、慢性濕瘡等皮膚焮紅癢痛、滲液不多之癥,亦可用于痄腮以及對各種油膏過敏者;消痔膏、黃連膏功能消痔退腫止痛,適用于內痔脫出、贅皮外痔、血栓外痔等出血、水腫、疼痛之癥。注意點:凡皮膚濕爛,瘡口腐肉已盡,攤貼油膏,應薄而勤換.以免膿水侵淫皮膚,不易干燥。目前調制油膏大多應用凡士林,凡士林系礦物油,也可刺激皮膚引起皮炎,如要減少刺激應改用植物油或動物油;若對藥物過敏者,則改用其他藥。油膏用于潰瘍腐肉已脫、新肉生長之時,攤貼宜薄,若過于厚涂則使肉芽生長過剩而影響瘡口愈合。箍圍藥在古稱敷貼,是藥粉和液體調制成的糊劑。具有箍集圍聚、收束瘡毒的作用。用于腫瘍初期,促其消散;若毒己結聚,也能促使瘡形縮小,趨于局限,早日成膿和破潰;即使腫瘍破潰,余腫未消,也可用它來消腫,截其余毒。箍圍藥適應證:
凡外瘍不論初起、成膿及潰后,腫勢散漫不聚,而無集中之硬塊者,均可使用本法。用法:
金黃散、玉露散可用于紅腫熱痛明顯的陽證瘡瘍;沖和膏可用于瘡形腫而不高,痛而不甚,微紅微熱,屬半陰半陽證者;回陽玉龍散可用于瘡形不紅不熱、漫腫無頭屬陰證者。
箍圍藥使用時,是將藥粉與各種不同的液體調制成糊狀。以醋調者,取其散瘀解毒;以酒調者,取其助行藥力;以蔥、姜、韭、蒜搗汁調者,取其辛香散邪;以菊花汁、絲瓜葉汁、銀花露調者,取其清涼解毒;以雞子清調者,取其緩和刺激;以油類調者,取其潤澤肌膚。上述液體取用有困難是,可用冷茶汁或蜂蜜水調制。用法:
總之,陽證多用菊花汁、銀花露或冷茶汁或蜂蜜水調制;半陰半陽證多用蔥、姜、韭?lián)v汁或用蜂蜜調制;陰證多用醋、酒調敷。用于外瘍初起時,箍圍藥宜敷滿整個病變部位。若毒已結聚,或潰后余腫未消,宜敷于患處四周,不要完全涂布。敷貼應超過腫勢范圍。敷貼時應保持濕潤,維持藥效。
注意點:凡外瘍初起,腫塊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藥。陽證不能用熱性藥敷貼,以免助長火毒,陰證不能用寒性藥敷貼,以免寒濕凝滯不化。箍圍藥敷后干燥之時,宜時時用液體濕潤,以免藥物剝落及干硬板結不舒。
將各種不同的藥物研成粉末,根據(jù)制方規(guī)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時摻布于膏藥或油膏上,或直接摻布于病變部位,謂之摻藥,古稱散劑,現(xiàn)稱粉劑。摻藥配制時,應研極細,研至無聲為度。植物類藥品,宜另研過篩;礦物類藥品宜水飛;香料貴重藥品,宜另研后再與其他藥物和勻,制成散劑方可應用。有香料的藥粉最好以瓷瓶貯藏,塞緊瓶蓋,以免香氣走散而效差。近年來將藥粉與水溶液相混合制成洗劑,將藥物浸泡于乙醇溶液中制成酊劑,便于患者應用。摻藥摻藥摻藥分為如下幾種:1.消散藥
2.提膿祛腐藥3.腐蝕藥與平胬藥
4.去腐生肌藥5.生肌收口藥
6.止血藥7.清熱收澀藥洗劑是按照組方原則,將各種不同的藥物,先研成細末,然后與水溶液混合在一起而成。因加入的粉劑多系不溶性,故呈混懸狀,用時須加以振蕩,故也稱混合振蕩劑或振蕩洗劑。洗劑適應證:一般用于急性、過敏性皮膚病,如酒齄鼻和粉刺等。用法:三黃洗劑有清熱止癢之功,用于一切急性皮膚病,如濕瘡、接觸性皮炎,皮損為潮紅、腫脹、丘疹等;顛倒散洗劑有清熱散瘀之功,用于酒齄鼻、粉刺。上述方劑中常可加入1%~2%薄荷腦或樟腦,增強止癢之功。在應用洗劑時應充分振蕩,使藥液和勻,以毛筆或棉簽蘸之涂于皮損處,每日3~5次。注意點:凡皮損處糜爛滲液較多,或膿液結痂,或深在性皮膚病,均應禁用。在配制洗劑時,其中藥物粉末應先研細,以免刺激皮膚。酊劑是將各種不同的藥物浸泡于乙醇溶液內,最后傾取其藥液,即為酊劑。酊劑適應證:一般用于瘡瘍未潰及皮膚病等用法:紅靈酒有活血、消腫、止痛之功,用于凍瘡、脫疽未潰之時;
10%土槿皮酊、復方土槿皮酊有殺蟲止癢之功,適用于鵝掌風、灰指甲、腳濕氣等;
白屑風酊有祛風、殺蟲、止癢之功,適用于面游風。注意點:一般酊劑有刺激性,所以凡瘡瘍破潰后,或皮膚病有糜爛者均應禁用。酊劑應盛于遮光密閉容器中,充裝宜滿,并在陰涼處保存。草藥又稱生藥,是指采集的新鮮植物藥,多為野生。其藥源豐富,使用方便,價格低廉,療效較好,民間積累了很多使用草藥治療外科疾病的經(jīng)驗。新鮮中草藥適應證:一切外科疾病之陽證,具有紅腫熱痛者;創(chuàng)傷淺表出血;皮膚病的止癢;毒蛇咬傷等均可應用。
用法:蒲公英、紫花地丁、馬齒莧、芙蓉花葉、七葉一枝花、絲瓜葉等,有清熱解毒消腫之功,適用于陽證腫瘍。將鮮草藥洗凈,加食鹽少許,搗爛敷患處,每日調換1~2次。旱蓮草、白茅花、絲瓜葉等,有止血之功,適用于淺表創(chuàng)傷之止血。洗凈,搗爛后敷出血處,并加壓包扎,白茅花不用搗爛可直接敷用。
用法:徐長卿、蛇床子、地膚子、澤漆、羊蹄根等有止癢作用,適用于急、慢性皮膚病。用時洗凈,凡無滲液者可煎湯熏洗,有滲液者搗汁或煎湯冷卻后作濕敷。澤漆搗爛后加食鹽少許用紗布包后,涂擦白庀皮損處;羊蹄根用醋浸后取汁外搽治牛皮癬;玉簪花葉、蒲公英洗凈,搗碎,在乳癰初起手法排乳后,微溫敷患處;半邊蓮搗汁吞服蛇藥片,藥渣外敷傷口周圍,治毒蛇咬傷、毒蟲咬傷等。注意點:用鮮草藥外敷時,必須先洗凈,再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浸泡后搗爛外敷,敷后應注意干濕度,干后可用冷開水時時濕潤,以免患部干繃不舒。消散藥將具有滲透和消散作用的藥粉,摻布于膏藥或油膏或箍圍藥上,貼于患處,可以直接發(fā)揮藥力,使瘡瘍蘊結之毒移深居淺,腫消毒散。適應證:適用于腫瘍初起,而腫勢局限尚未成膿者。用法:陽毒內消散、紅靈丹具有活血止痛、消腫化痰之功,適用于一切陽證陰毒內消散、桂麝散、黑退消有溫經(jīng)活血、破堅化痰、散風逐寒之功,適用于一切陰證。注意點:若病變部腫勢不局限者,選用箍圍藥較宜。不宜單獨使用。提膿祛腐藥具有提膿祛腐作用,能使?jié)儍刃罘e之膿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脫落。一一切外瘍潰破之初,應選用提膿祛腐藥。若膿水不能外出,則攻蝕越深,腐肉不去則新肉難生。適應證:凡潰瘍初期,膿栓未溶化,腐肉未脫,或膿水不凈,新肉未生的階段,均宜使用用法:提膿祛腐的主藥是升丹,升丹以其配制原料種類多少的不同而有小升丹和大升丹之分。小升丹,配制的處方中只有水銀、火硝和明礬三種原料。大升丹的配制除了以上三種藥物,尚有皂硝、朱砂、雄黃等。升藥又可依其煉制所得成品的顏色而分為“紅升”和“黃升”兩種。兩者的物理性質、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用法大同小異。用法:目前采用的是一種小升丹,臨床使用時,若瘡口大者,可摻于瘡口上;瘡口小者,可粘附在藥線上插入;亦可摻于膏藥、油膏上蓋貼。升丹因藥性太猛,須加賦形藥使用,常用的有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黃丹等。在腐肉已脫、膿水已少的情況下,更宜減少升丹含量。此外,尚有不含升丹的提膿祛腐藥,如黑虎丹或海浮散,,可用于對升丹過敏者。注意點:
升丹屬有毒刺激性藥品,“中病即止,膿去不用,瘡面紅活者禁用,以免蓄積中毒”。對升丹過敏者應禁用。對大面積瘡面,應慎用,以防過多地吸收而發(fā)生汞中毒。凡見不明原因的高熱、乏力、口有金屬味等汞中毒癥狀時,應立即停用。若病變在眼部、唇部附近者,宜慎用,以免強烈的腐蝕有損容貌。此外,升丹放置陳久使用,可使藥性緩和而減輕疼痛。升丹為汞制劑,宜用黑瓶貯藏置陰冷處,以免氧化變質。腐蝕藥與平胬藥
腐蝕藥又稱追蝕藥,具有腐蝕組織的作用,摻布患處,能使瘡瘍不正常的組織得以腐蝕枯落。
平胬藥具有平復胬肉的作用,能使瘡口增生的胬肉回縮。適應證:
凡腫瘍在膿未潰時;痔瘡、瘰疬、贅疣、息肉等病;潰瘍破潰以后,瘡口太小,引流不暢;瘡口僵硬,胬肉突出,腐肉不脫等妨礙收口時均可使用。用法:
白降丹,適用于潰瘍瘡口太小,膿腐難去,用桑皮紙或絲棉紙做成藥捻,插于瘡口,使瘡口開大,膿腐易出;如腫瘍膿成不能穿潰,同時素體虛弱,而不愿接受手術治療者,也可用白降丹少許,水調和,點放瘡頂,代刀破頭;其他如贅疣,點之可以腐蝕枯落;另有米糊做條,用于瘰疬,則能起攻潰拔核的作用;用法:
枯痔散一般用于痔瘡,將此藥涂敷于痔核表面,能使其焦枯脫落;
三品一條槍插入患處,能腐蝕漏管,也可以蝕去內痔,攻潰瘰疬;
平胬丹適用于瘡面胬肉突出,摻藥其上,能使胬肉平復。注意點:
腐蝕藥一般含有汞、砒成分,因汞、砒的腐蝕力較其他藥物大,在應用時必須謹慎。尤其在頭面、指、趾等肉薄近骨之處,不宜使用過烈的腐蝕藥物。即使需要應用,必須加賦形藥減低其藥力,以免傷及周圍正常組織,待腐蝕目的達到,即應改用其他提膿祛腐或生肌收口藥。不要長期、過量地使用以免引起汞中毒,對汞、砒過敏者,則應禁用。祛腐生肌藥
具有提膿祛腐、解毒活血、生肌收斂的作用,摻敷在創(chuàng)面上,能改善潰瘍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使膿腐液化脫落,促進新肉生長。
適應證:
潰瘍日久,腐肉難脫,新肉不生;或腐肉己脫,新肉不長,久不收口者。用法:
取藥粉適量,直接摻布在創(chuàng)面上;或制成藥捻,插入創(chuàng)口內。回陽玉龍散用于潰瘍陰證,腐肉難脫,肉芽暗紅或腐肉已脫,肉芽灰白,新肉不長者,具有溫陽活血、祛腐生肌之功;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用于潰瘍陽證。月白珍珠散用于腐肉脫而未盡,新肉不生,久不收口者,有清熱解毒、祛腐生肌之功。拔毒生肌散用于腐肉未脫,常流毒水,瘡口下陷,久不生肌者,有拔毒生肌之功;黃芪六一散、回陽生肌散用于潰瘍虛證,膿水清稀,久不收口者。前者補氣和營生肌,擅治偏氣虛者;后者回陽生肌,擅治偏陽虛者。
注意點:
祛腐生肌藥用于慢性潰瘍比較適宜,使用時,應根據(jù)潰瘍陰陽屬性辨證選藥。若全身情況較差,氣血虛衰者,還應配合內治法內外同治,以促進潰瘍愈合。生肌收口藥
具有解毒、收斂、促進新肉生長的作用,摻敷瘡面能使瘡口加速愈合。
適應證:凡潰瘍腐肉已脫、膿水將盡時,瘡面紅活者均可使用。用法:
常用的生肌收口藥,如生肌散、八寶丹等,不論陰證、陽證,均可摻布于瘡面上應用。注意點:膿毒未清、腐肉未凈時,若早用生肌收口藥,則不僅無益,反增潰爛,延緩治愈,甚至引起留毒邪、難愈合之變;若已成漏管之證,即使用之,勉強收口,仍可復潰,此時需配以手術治療,方能達到治愈目的;若潰瘍肉色灰淡而少紅活,新肉生長緩慢,則宜配合內服藥補養(yǎng)氣血和加強食物營養(yǎng),內外兼施,以助新生;若臁瘡日久難斂,則宜配以綁腿纏縛,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止血藥具有收澀凝血的作用,摻敷于出血之處,外用紗布包扎固定,可以促使創(chuàng)口血液凝固,達到止血的目的適應證:適用于潰瘍或創(chuàng)傷出血,凡屬于小絡損傷而出血者,可以使用。用法:
桃花散適用于潰瘍出血;
如圣金刀散適用于創(chuàng)傷性出血;
云南白藥對于潰瘍出血、創(chuàng)傷性出血均可使用。
三七粉,調成糊狀涂敷患部,也有止血作用。注意點:若大出血時,必須配合手術與內治等方法急救,以免因出血不止而引起暈厥之變,甚至危及生命。清熱收澀藥具有清熱收澀止癢的作用,摻撲于皮膚病糜爛滲液不多的皮損處,達到消腫、干燥、止癢的目的。適應證:適用于一切皮膚病急性或亞急性皮炎而滲液不多者。用法:
常用的有青黛散,以其清熱止癢的作用較強,故用于皮膚病大片潮紅丘疹而無滲液者;三石散收澀生肌作用較好,故用于皮膚糜爛、稍有滲液而無紅熱之時,可直接干撲于皮損處,或先涂一層油劑后再撲三石散,外加包扎。注意點:
一般不用于表皮糜爛、滲液較多的皮損處,用后反使?jié)B液不能流出,容易導致自身過敏性皮灸;亦不宜用于毛發(fā)生長的部位,因藥粉不能直接摻撲于皮損處,同時粉末與毛發(fā)易粘結成團。二、手術療法手術療法是應用各種器械進行手法操作的一種治療方法,在外科治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1.切開法
2.火針烙法
3.砭鐮法
4.挑治療法
5.掛線法
6.結扎法
7.拖線療法
8.小針刀療法切開法切開法就是運用手術刀把膿腫切開,以使膿液排出,從而達到瘡瘍毒隨膿泄、腫消痛止、逐漸向愈的目的。這里所講的切開法僅指膿瘍的切開。適應證:
一切外瘍,不論陰證,陽證,確已成膿者,均可使用。用法:(1)選擇有利時機:即辨清膿成熟的程度,準確把握切開的有利時機。當腫瘍成膿之后,且膿腫中央也有透膿之點(即膿腔中央最軟的一點),確為膿成己熟,此時予以切開最為適宜。(2)切口選擇:以便于引流為原則,選擇膿腔最低點或最薄弱處進刀。乳房部應以乳頭為中心,放射狀切開,免傷乳絡;面部膿腫應盡量沿皮膚的自然紋理切開;手指膿腫,應從側方切開;關節(jié)區(qū)附近的膿腫,切口盡量避免越過關節(jié);若為關節(jié)區(qū)膿腫,一般施行橫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肛旁低位膿腫,應以肛管為中心作放射狀切開。
用法:(3)切開原則:不同病變部位,進刀深淺須適度,膿腔淺者,或生在皮肉較薄的頭、頸、脅肋、腹、手指等部位,必須淺切;膿腔深者,或生在皮肉較厚的臀、臂等部位,稍深無妨,以得膿為度。切口大小應根據(jù)膿腫范圍大小,以及病變部位的肌肉厚薄而定,以膿流通暢為原則。范圍大,肌肉豐厚而膿腔較深的,切口宜大;范圍小,肉薄而膿腫較淺的,切口宜小。一般切口不能超越膿腔以外,以免損傷好肉筋絡,愈合后疤痕較大;但切口也不能過小,以免引流不暢,膿水難出,延長治愈時間。(4)操作方法:右手握刀,刀鋒向外,拇、示兩指夾住刀口要進刀的尺寸,余三指把住刀柄,并把刀柄的末端頂在魚際上1/3處,同時左手拇示指兩指按在所要進刀部位的兩側,進刀時刀刃向上,在膿點部位向內直刺,深入膿腔即止,如欲把刀口開大,則可將刀口向上或向下輕輕延伸,然后將刀直出即可注意點:在關節(jié)和筋脈匯集的部位宜謹慎開刀,以免損傷筋脈,致使關節(jié)不利,或大出血;如患者過于體弱,切開時應注意體位并做好充分準備,以防暈厥;凡顏面疔瘡,尤其在鼻唇部位,忌早期切開,以免疔毒走散,并發(fā)走黃危證。切開后,由膿自流,切忌用力擠壓,以免感染擴散、毒邪內攻?;疳樌臃ü欧Q燔針焠刺,是指將針具燒紅后燙烙病變部位,以達到消散、排膿、止血、去除贅生物等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適應證:甲下瘀血,四肢深部膿瘍、癤、癰、贅疣、息肉以及創(chuàng)傷出血等。用法:外傷引起的指甲下瘀血,可施“開窗術”治療。選用平頭粗細適當?shù)蔫F針,燒紅蘸油后點穿指甲,迅速放出瘀血,患指疼痛即刻緩解,一般不會引起指甲與甲床分離;四肢深部膿瘍,可用平頭或帶刃粗針,灼紅蘸油后刺入膿瘍中心部位。出針時,針具向下斜拖,使瘡口開大。一烙不透,可以多烙,烙后應放入藥線引流;癤、癰膿瘍表淺者,平頭粗針烙后,針具直出或斜出,膿汁自流,亦可輕輕擠出膿汁,不必放入藥線;贅疣、息肉患者,切除病灶后,用烙法可燙治病根;創(chuàng)傷出血患者平頭粗細適中的鐵針,燒紅后灼之,即刻止血。注意點:治療時應避開患者的視線,以免引起患者精神緊張,發(fā)生暈厥;烙時,火針應避開大血管及神經(jīng),不能盲目刺入,傷及正常組織;手、足筋骨關節(jié)處,用之恐焦筋灼骨,造成殘廢;胸肋、腰、腹等部位不可深烙,否則易傷及內膜;頭為諸陽之會,皮肉較薄,亦當禁用;血瘤、巖腫等病禁用烙法;年老體弱、大病之后、孕婦等不宜用火針。
砭鐮法砭鐮法俗稱飛針?,F(xiàn)多是用三棱針或刀鋒在瘡瘍患處,皮膚或黏膜上淺刺,放出少量血液,使內蘊熱毒隨血外泄的一種治療方法。有疏通經(jīng)絡、活血化瘀、排毒泄熱、扶正祛邪的作用。適應證:
適用于急性陽證瘡瘍。如下肢丹毒、紅絲疔、癤瘡癰腫初起、外傷瘀血腫痛、痔瘡腫痛等。用法:治療時局部常規(guī)消毒,用三棱針或刀鋒直刺患處或特選部位的皮膚、黏膜,令微微出血。刺畢,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紅絲疔患者用挑刺手法,于紅絲盡頭刺之,令微出血,繼而沿紅絲走向寸寸挑斷;下肢丹毒及癤、癰初起,可用圍刺手法,用三棱針圍繞病灶周圍點刺出血;外傷瘀血腫痛,用三棱針圍刺后,可配合火罐,拔出瘀血,注意觀察罐內出血量,不超過10ml,不需提前起罐;痔瘡腫痛患者,用針絡手法,循經(jīng)取穴,多在齒齦交會處有米粒大小結節(jié),用三棱針刺之出血,可減輕腫痛。注意點:
注意無菌操作,以防感染。擊刺時,宜輕、準、淺、快,出血量不宜過多,避開神經(jīng)和大血管,刺后可再敷藥包扎。頭、面、頸部不宜施用砭鐮法,陰證、虛證及有出血傾向者禁用。挑治療法是在人體的腧穴、敏感點,或一定區(qū)域內,用三棱針挑破皮膚、皮下組織,挑斷部分皮內纖維。是通過刺激皮膚經(jīng)絡,使臟腑得到調理的一種治療方法。有調理氣血、疏通經(jīng)絡、解除瘀滯的作用。適應證:適用于內痔出血、肛裂、脫肛、肛門瘙癢、頸部多發(fā)性癤腫等。
用法:選點挑治:在背部上起第七頸椎,下至第五
腰椎,旁及兩側腋后線范圍內,尋找疾病反應點。反應點多為棕色、灰白色、暗灰色等按之不褪色小米粒大小的丘疹。此法適用于頸部多發(fā)性癤腫區(qū)域挑治:在腰椎兩側旁開1-1.5寸的縱線上任選一點挑治,尤其在第三腰椎到第二腰椎之間旁開1-1.5寸的縱線上,挑治效果更好。本法適用于內痔出血、肛裂、脫肛、肛門瘙癢等。截根療法:大椎下四橫指處,在此處上下左1cm范圍內尋找反應點或敏感點。治療時,讓病人反坐在靠椅上,兩手扶于靠背架,暴露背部。體弱患者可采用俯臥位,防止虛脫。挑治前局部常規(guī)消毒,用小號三棱針刺入皮下至淺筋膜層,挑斷黃白色纖維數(shù)根,挑畢,以消毒紗布敷蓋。一次不愈,可于2-3周后再行挑治,部位可以另選注意點:
注意無菌操作,挑治后一般3~5天內禁止洗澡,防止感染,挑治后當日應注意休息,不吃刺激性食物。恰當選擇好適應病癥,對孕婦、有嚴重心臟病、出血性疾病及身體過度虛弱者禁用本法。掛線法掛線法是采用普通絲線,或藥制絲線,或紙裹藥線,或橡皮筋線等來掛斷瘺管或竇道的治療方法。其機理是利用掛線的緊箍作用,促使氣血阻絕,肌肉壞死,最終達到切開的目的。適應證:
凡瘡瘍潰后,膿水不凈,雖經(jīng)內服、外敷等治療無效而形成瘺管或竇道者;或瘡口過深,或生于血絡叢處而不宜采用切開手術者,均可使用。用法:
先用球頭銀絲自甲孔探入管道,使銀絲從乙孔穿出,然后用絲線做成雙套結,將橡皮筋線1根結扎在自乙孔穿出的銀絲球頭部,再由乙孔退回管道,從甲孔抽出。選樣,橡皮筋線與絲線貫穿瘺管管道兩口。此時將扎在球頭上的絲線與橡皮筋線剪開,再在橡皮筋線下先墊兩根絲線,然后收緊橡皮筋線,打一個單結,再將所墊的兩根絲線,各自分別在橡皮筋線打結處予以結縛固定,最后抽出管道內保留的絲線。上面介紹的是橡皮筋線掛線法,如采用普通絲線或紙裹藥線掛線法,則在掛線以后,須每隔2~3天解開線結,收緊一次。橡皮筋線因有彈性,一般一次扎緊后即可自動收緊切開,所以目前多采用橡皮筋線掛線法。注意點:如果瘺管管道較長,發(fā)現(xiàn)掛線松弛時,必須將線收緊;在探查管道時,要輕巧、細致,避免形成假道。結扎法
結扎法又名纏扎法,是將線纏扎于病變部位與正常皮肉分界處,通過結扎,促使病變部位經(jīng)絡阻塞、氣血不通,結扎遠端的病變組織失去營養(yǎng)而致逐漸壞死脫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
適應證:適用于瘤、贅疣、痔、脫疽等病,以及脈絡斷裂引起的出血之癥。用法:凡頭大蒂小的贅疣、痔核等,可在根部以雙套結扣住扎緊;凡頭小蒂大的痔核,可以縫針貫穿它的根部,再用“8”字式結扎法,或“回”字式結扎法兩線交叉扎緊。如截除脫疽壞死的指、趾,可在其上端預先用絲線纏繞十余圈,漸漸緊扎;如脈絡斷裂,可先找到斷裂的絡頭,再用縫針貫穿出血底部,然后系緊打結。結扎所使用線的種類有普通絲線、藥制絲線、紙裹藥線等,目前多采用較粗的普通絲線或醫(yī)用縫合線。注意點:如內痔用縫針穿線,不可穿過患處的肌層,以免化膿;扎線應扎緊,否則不能達到完全脫落的目的;扎線未脫,應俟其自然脫落,不要硬拉,以防出血。拖線療法拖線法是以粗絲線貫穿于瘺管、竇道中,通過拖拉引流,排盡腐膿,以治療瘺管、竇道的方法。具有組織損傷小、痛苦小、療程短、愈合后外形改變少等特點。適應證:適用于體表化膿性疾病或外科手術后殘留竇道、瘺管。用法:以4-6股7號或10號醫(yī)用絲線或紗帶引置于管道中,絲線兩端要迂折于管道外打結,以防脫離,但絲線或紗帶圈不必拉緊,以便每日來回拖拉。每日換藥時,用提膿祛腐藥摻于紗線上,來回拖拉后將藥物置于管腔內,使管道中膿腐壞死組織得以排出。帶膿腐排盡后,拆除拖線,外用棉墊加壓固定,促使管腔粘合痊愈。拖線一般保留2-3周,肛門部瘺管在10-14d,乳房部瘺管拖線時間可稍長一些。注意點:
在具體操作時,所用拖線可視管壁的大小、厚薄及壞死組織的多少等,采用絲線或紗帶;拖線切口,應注意底位引流和使拖線穿過整個膿腔、竇道或瘺管;剪除拖線不宜過早或過晚,等到管壁化脫、壞死組織和分泌物引流干凈通暢,新生肉芽開始顯露,即可剪除拖線。此外,在每日換藥時,須用生理鹽水或呋喃西林溶液清潔瘡口及拖線周圍的膿腐,防止膿腐干結而影響引流的通暢。提膿祛腐藥應仔細摻于絲線上,然后將絲線輕輕的拉回拖拉,使藥粉均勻的置于管道內。拖線拆除后,必須配合墊棉壓迫法,壓迫整個管道空腔,并用闊繃帶扎緊,是管腔粘連愈合。竇道瘺管收口后,仍應繼續(xù)墊棉加壓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小針刀療法運用特制的小針刀分離陳舊性粘連以治療關節(jié)及周圍部位疾病,有其獨特療效的新療法。三、其他療法
1.引流法
2.墊棉法
3.藥筒拔法
4.針灸法
5.熏法
6.熨法
7.熱烘療法
8.溻漬法
9.冷凍療法
10.激光療法引流法引流法是在膿腫切開或自行潰破后,運用藥線、導管或擴創(chuàng)等法使膿液暢流,腐脫新生,防止毒邪擴散,促使?jié)冊缛沼系囊环N治法藥線引流導管引流擴創(chuàng)引流藥線引流藥線俗稱紙捻或藥捻,大多采用桑皮紙,也可應用絲棉紙或拷貝紙等。按臨床實際需要,將紙裁成寬窄長短適度,搓成大小長短不同線形藥線備用。藥線的類別有外粘藥物及內裹藥物兩類,目前臨床多應用外粘藥物的藥線。它是借著藥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潰瘍瘡孔中,使膿水外流;同時利用藥線之線形,能使壞死組織附著于藥線而使之外出;此外,尚能探查膿腫的深淺,以及有無死骨的存在。探查有否死骨也是利用藥線絞型之螺紋,如觸及粗糙骨質者,則說明潰瘍已損骨無疑。適應證:適用于潰瘍瘡口過小,膿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瘺管、竇道者。用法:常用的有外粘藥物法和內裹藥物法外粘藥物法:一種是將搓成的紙線,臨用時放在油中或水中潤濕,蘸藥插入瘡口;另一種是預先用白及汁與藥和勻,粘附在紙線上,候干存貯,隨時取用。外粘藥物,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方劑或黑虎丹等,因有提膿祛腐的作用,故適用于潰瘍瘡口過深過小、膿水不易排出者。內裹藥物法:將藥物預先放在紙內,裹好搓成線狀備用。內裹藥物,多用白降丹、枯痔散等,因其具有腐蝕化管的作用,故適用于潰瘍已成瘺管或竇道者。注意點:
藥線插入瘡口中,應留出一小部分在瘡口之外,并應將留出的藥線末端向瘡口側方或下方折放,再以膏藥或油膏蓋貼固定。如膿水已盡,流出淡黃色粘稠液體時,即使膿腔尚深,也不可再插藥線,否則影響收口的時間。導管引流古代導管用銅制成,長約1Ocm左右,粗約0.3cm,中空,一端平面光滑,一端呈斜尖式,在斜尖下方之兩側各有一孔,即為導管的形狀,消毒備用。這種導管引流較之藥線引流更易使膿液流出,從而達到膿毒外泄的目的。適應證:
適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膿腔較深、膿液不易暢流者。用法:
將消毒的導管輕輕插入瘡口,達到底部后,再稍退出一些即可。當管腔中已有膿液排出時,即用橡皮膏固定導管,外蓋厚層紗布,放置數(shù)日,當膿液減少后,改用藥線引流。導管引流的另一種用法是:當膿腔位于肌肉深部,切開后不易暢流時,將導管插入,引流膿液外出,待膿稍少后,即拔去導管,再用藥線引流。導管引流目前在體表膿腫已很少采用,大多用于腹腔手術后,且導管均改用塑膠管或橡皮管以替代銅制導管。注意點:
導管應放置在瘡口較低的一端,以使膿液暢流。導管必須固定,以防滑脫或落入瘡口內。管腔如被腐肉阻塞,可松動引流管或輕輕沖洗,以保持引流通暢。銅制導管易引起疼痛或碰傷出血,目前已普遍采用橡皮管代替通過引流。擴創(chuàng)引流是應用手術的方法來進行引流。大多用于膿腫潰破后有袋膿現(xiàn)象,經(jīng)其他引流、墊棉法等無效的情況。適應證:適用于癰、有頭疽潰后有袋膿者,瘰疬潰后形成空腔或脂瘤染毒化膿等。用法:
在消毒局麻下,對膿腔范圍較小者,只需用手術刀將瘡口上下延伸即可;膿腔范圍較大者,則用剪刀作十字形擴創(chuàng)。瘰疬之潰瘍除擴創(chuàng)外,還須將空腔之皮修剪,剪后使瘡面全部暴露;有頭疽潰瘍的袋膿,除作十字形擴創(chuàng)外,切忌將空腔之皮剪去,以免愈合后形成較大的疤痕,影響活動功能;脂瘤染毒化膿的擴創(chuàng),十字形切開后,將瘡面兩側皮膚稍作修剪,便于棉花嵌塞,并用刮匙將渣樣物質及囊壁一并刮除。注意點:
擴創(chuàng)后,須用消毒棉花按瘡口大小,蘸八二丹或七三丹嵌塞瘡口以祛腐,并加壓固定,以防止出血,以后可按潰瘍處理。墊棉法墊棉法是用棉花或紗布折疊成塊以襯墊瘡部的一種輔助療法。它是借著加壓的力量,使?jié)兊哪撘翰恢孪聣嫸罅?,或使過大的潰瘍空腔皮膚與新肉得以粘合而達到愈合的自的。適應證:適用于潰瘍膿出不暢有袋膿者;或瘡孔竇道形成膿水不易排盡者;或潰瘍膿腐已盡,新肉已生,但皮肉一時不能粘合者。用法:袋膿者使用時將棉花或紗布墊襯在瘡口下方隙處,并用寬繃帶加壓固定。竇道深而膿水不易排盡用棉墊壓迫整個竇道空腔,并用繃帶扎緊。潰瘍空腔的皮膚與新肉一時不能粘合使用時可將棉墊按空腔的范圍稍為放大,墊在瘡口之上,再用闊帶繃緊。腋部、腘窩部的瘡瘍,最易形成袋膿或形成空腔,影響瘡口愈合或雖愈合而易復潰應早日使用墊棉法。具體應用時,需根據(jù)不同部位,在墊棉后采用不同的繃帶予以加壓固定,如項部用四頭帶,腹壁多用多頭帶,會陰部用丁字帶,腋部、腘窩部用三角巾包扎,小范圍的用寬橡皮膏加壓固定注意點:
①在急性炎癥紅腫熱痛尚未消退時不可應用,否則有促使炎癥擴散之弊。②所用棉墊必須比膿腔或竇道稍大。③用于粘合皮肉,一般5~7天更換一次,用于袋膿,可2-3天更換一次。④應用本法未能獲得預期效果時,則宜采取擴創(chuàng)引流手術。⑤應用本法期間,若出現(xiàn)發(fā)熱、局部疼痛加重者,則應立即終止使用,采取相應的措施。藥筒拔法藥筒拔法是采用一定的藥物與竹筒若干個同煎,乘熱迅速扣于瘡上,借助藥筒吸取膿液毒水,具有宣通氣血、拔毒泄熱的作用,從而達到膿毒自出、毒盡瘡愈的目的。適應證:適用于有頭疽堅硬散漫不收,膿毒不得外出;或膿瘍已潰,瘡口狹小,膿稠難出,有袋膿者;或毒蛇咬傷,腫勢迅速蔓延,毒水不出者;或反復發(fā)作的流火等。用法:先用鮮菖蒲、羌活、紫蘇、蘄艾、白芷、甘草各15g,連須蔥60g,以清水10碗煎數(shù)十滾備用;次用鮮嫩竹數(shù)段,每段長約10cm,徑口約4cm,一頭留節(jié),刮去青皮留白,厚約0.3cm,靠節(jié)鉆一小孔,以杉木條塞緊,放藥水內煮數(shù)十滾。如瘡口小可用拔火罐筒。將藥水鍋放在病床前,取筒倒去藥水,乘熱急對瘡口合上,按緊,自然吸住,待片刻藥筒己涼(約5-10分鐘),拔去杉木塞,其筒自落。并視其需要和病體強弱,每天可拔l-2筒或3-5筒。其堅腫不消,或腫勢繼續(xù)擴散,膿毒依然不能外出者,翌日可以再次吸拔,如此連用數(shù)天。應用于丹毒,患部消毒后,先用砭鐮法放血,再用藥筒拔吸,待拔吸處血液自然凝固后,用紗布包扎,常應用于復發(fā)性丹毒已形成橡皮腿者。注意點:
必須驗其筒內拔出的膿血,若紅黃稠厚者預后較好;純敗漿稀水,氣穢黑綠者預后較差。此外,操作時須避開大血管,以免出血不止。注意扣上竹筒時溫度不宜過高以免燙傷。凡吸出膿血的竹筒應當立即消毒,及時銷毀。針灸法包括針法與灸法。灸法是用藥物在患處燃燒,借著藥力、火力的溫暖作用,可以溫陽祛寒、活血散瘀、疏通經(jīng)絡、拔引蓄毒。如此腫瘍未成者易于消散,既成者易于潰膿,既潰者易于生肌收口。適應證:針刺適用于瘰疬、乳癰、乳癖、濕瘡、癮疹、蛇串瘡、脫疽、內痔術后疼痛、排尿困難等。灸法適用于凡腫瘍初起堅腫,特別是陰寒毒邪凝滯筋骨而正氣虛弱,難以起發(fā),不能托毒外達者;或潰瘍久不愈合,膿水稀薄,肌肉僵化,新肉生長遲緩者。用法:針刺的用法,一般采取病變遠離部位取穴,手法大多應用瀉法,不同疾病取穴各異。灸主要有兩類,一種是明灸,單純用艾絨作艾柱置皮膚施灸,此法因有灼痛,并易容易引起水皰,所以比較少用;一種是隔灸,搗藥成餅,或切藥成片,上置艾柱,于瘡上灸之。此外,還有用艾絨配伍其他藥物做成藥條,隔紙燃灸,稱為雷火神針灸。豆鼓餅灸,隔姜、蒜灸適用于瘡瘍初起毒邪壅滯之證或扁平疣,取其辛香之氣,行氣散邪;附子餅灸適用于氣血俱虛,風邪寒濕凝滯筋骨之證,取其溫經(jīng)散寒、調氣行血;雷火神針灸適用于風寒濕侵襲經(jīng)絡痹痛之證,取其香竄經(jīng)絡,祛風除濕。至于灸柱的大小,壯數(shù)的多少,須視瘡形的大小及瘡口的深淺而定。務必使藥力達到病所,以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覺痛為止。注意點:
凡針刺一般不宜直接刺于病變部位。疔瘡等實熱陽證,不宜灸之,以免以火濟火;頭面為諸陽之會,頸項接近咽喉,灸之恐逼毒入里;手指等皮肉較薄之處,灸之更增疼痛。此外,在針灸的同時,根據(jù)病情應與內治、外治等法共同施治。熏法熏法是把藥物燃燒后,取其煙氣上熏,借著藥力與熱力的作用,使腠理疏通、氣血流暢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法。包括神燈照法、桑柴火烘法、煙熏法等。適應證:
腫瘍、潰瘍均可應用。用法:神燈照法功能活血消腫、解毒止痛,適用于癰疽輕證,未成膿者自消,已成醞者自潰,不腐者即腐;桑柴火烘法功能助陽通絡、消腫散堅、化腐生肌、止痛,適用于瘡瘍堅而不潰、潰而不腐、新肉不生、疼痛不止之癥;煙熏法功能殺蟲止癢,適用于干燥而無滲液的各種頑固性皮膚病。注意點:
隨時聽取患者對治療部位熱感程度的反映,不得引起皮膚灼傷。室內煙霧彌漫時,要適當流通空氣。急性皮膚病禁用本法。熨法熨法是把藥物加酒、醋炒熱,布包熨摩患處,使腠理疏通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目前常因藥物的炒煮不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外協(xié)生產(chǎn)市場調研策略
- 垃圾分類處理挖機租賃協(xié)議樣本
- 市政道路新建工程路基施工合同
- 智能停車場建設合同
- 科技資源拓展房屋拆遷施工合同
- 曲棍球比賽場地租賃合同
- 天津市菜市場市場調研數(shù)據(jù)備份
- 洗衣店裝修工程投標樣本
- 精神健康診所醫(yī)生聘用合同樣本
- 加拿大餐廳門面租賃合同
- 特種設備“日管控”安全檢查記錄、每周安全排查治理報告
- 2023年江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作人員招聘56人筆試《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模擬試卷(答案詳解版)
- 2024年中國中煤能源集團限公司招聘10人高頻考題難、易錯點模擬試題(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心理健康科普文化墻
- 【川教版】《生態(tài) 生命 安全》四年級上冊第10課《認識傳染病》課件
- 裝修垃圾清運處置方案
- 家庭影音室裝修方案
- 藝術設計就業(yè)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 2024年浙江杭州濱江城建發(fā)展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槍庫應急處置預案
- 處理不同類型客戶的技巧與策略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