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人教版《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第十單元人文心聲 單元質(zhì)量檢測四_第1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第十單元人文心聲 單元質(zhì)量檢測四_第2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第十單元人文心聲 單元質(zhì)量檢測四_第3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第十單元人文心聲 單元質(zhì)量檢測四_第4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第十單元人文心聲 單元質(zhì)量檢測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單元質(zhì)量檢測四(第八至十單元)(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一、基礎(chǔ)鞏固(20分)1.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待夏潦已過,六月方栽者 潦:雨水大B.無稽之言,剿襲之說 稽:根據(jù)C.究其所以紛綸 究:探究D.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 豪:豪爽解析:豪:豪邁。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3分)()A.上稱帝嚳,下道齊桓B.光緒十七年六月在倫敦使署,公度自序C.馬牛而襟裾D.朱陸異同,干戈門戶解析:A項為名詞作狀語,往上。其他三項均為名詞用作動詞,分別是:寫序言;穿衣服;動干戈,攻擊。答案:A3.下列加點的詞,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項是(3分)()A.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煤炭居十七C.雖源流不異,而所遇不同D.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解析:C項,“源流”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相近,是“源頭流派”的意思。A項,行事:古義指“具體的歷史事件”,今義指“做事”。B項,十七:古義指“十分之七”,今義指“十七”這個數(shù)字。D項,人事:古義指“社會現(xiàn)實”,今義指“人員的升遷任免等”。答案:C4.對下列語句中加點的“之”字的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3分)()①無往而不著此樂天之色彩②非是而欲饜閱者之心③目擊之而身歷之④而悟于張道士之一言⑤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⑥其誰信之哉⑦而《紅樓夢》之解脫,自律的也⑧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A.①②④/③⑤⑥⑧/⑦ B.①②④⑦/③⑤/⑥⑧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D.①②④⑦/③⑤/⑥/⑧解析:①②④助詞,的;③⑤⑥⑧代詞;⑦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故選A。答案:A5.默寫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3分)(1)淚眼問花花不語,____________________。(2)有我之境,以我觀物,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4)衣帶漸寬終不悔,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亂紅飛過秋千去(2)故物皆著我之色彩(3)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4)為伊消得人憔悴6.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5分)(1)數(shù)十年來,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獎后生,故華而不實。(2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3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幾十年來,先生君子只是根據(jù)文章提拔獎掖后生,所以外表好看,內(nèi)容空虛。(2)然而像我這樣匆忙以這種意思解釋這幾首詞,恐怕不會被晏殊、歐陽修諸位先生允許。二、閱讀鑒賞(55分)(一)課內(nèi)閱讀(15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題。(15分)天人性命之學(xué),不可以空言講也。故司馬遷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說,而為經(jīng)世之書。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義理以為功,此宋學(xué)之所以見譏于大雅也。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春秋》之所以經(jīng)世也。圣如孔子,言為天鐸,猶且不以空言制勝,況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三代學(xué)術(shù),知有史而不知有經(jīng),切人事也;后人貴經(jīng)術(shù),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談經(jīng),似于人事之外,別有所謂義理矣。浙東之學(xué),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朱陸異同,干戈門戶,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荊棘之林也。究其所以紛綸,則惟騰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知史學(xué)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將以經(jīng)世,則知性命無可空言,而講學(xué)者必有事事,不特?zé)o門戶可持,亦且無以持門戶矣。浙東之學(xué),雖源流不異,而所遇不同,故其見于世者,陽明得之為事功,蕺山得之為節(jié)義,梨洲得之為隱逸,萬氏兄弟得之為經(jīng)術(shù)史裁。授受雖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問學(xué),則黃茅白葦,極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門戶,以為自見地耳,故惟陋儒則爭門戶也?;騿枺菏鹿夤?jié),果可與著述相提并論乎?曰:史學(xué)所以經(jīng)世,固非空言著述也。且如六經(jīng),同出于孔子,先儒以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當(dāng)時人事耳。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則吾不得而知之矣。學(xué)者不知斯義,不足言史學(xué)也。7.對下列各句中的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3分)()A.則惟騰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切:切合B.知《春秋》之將以經(jīng)世 經(jīng):治理C.而面目迥殊殊:不同, 差別D.果可與著述相提并論乎 果:果敢解析:果:果真。答案:D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b\lc\{(\a\vs4\al\co1(①而為經(jīng)世之書,②而空言義理以為功))\b\lc\{(\a\vs4\al\co1(①故善言天人性命,②以其各有事事故也))\b\lc\{(\a\vs4\al\co1(①知有史而不知有經(jīng),②而講學(xué)者必有事事))\b\lc\{(\a\vs4\al\co1(①正以切合當(dāng)時人事耳,②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解析:A項,①動詞,寫;②動詞,作為。B項,①連詞,所以;②名詞,緣故。C項,①連詞,表轉(zhuǎn)折,卻;②連詞,因而。D項,都為連詞,因為。答案:D9.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首先從“天人性命之學(xué)”切入話題,以“不可以空言講也”立論,由此展開全篇議論。B.作者認(rèn)為,肇自朱熹、陸九淵的學(xué)術(shù)之爭,到后世愈演愈烈,實在是治學(xué)的桎梏,學(xué)術(shù)的荊棘。究其根本,還是空言鼎沸,不食人間煙火之故。C.第二段中作者用三個排比句,連貫而下,再次敘述了史學(xué)的淵源及其意義,認(rèn)為“史學(xué)之本于《春秋》”。D.文章結(jié)尾一段,作者以一問一答的反問方式,通過對質(zhì)疑的辯駁,進一步批判了“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風(fēng)氣,再次申明治學(xué)要“切合當(dāng)時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經(jīng)世致用的治學(xué)思想。解析:D項,作者以一問一答的設(shè)問方式。答案:D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1)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3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則惟騰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3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要把我的思想托付于空洞的理論,倒不如在敘述具體歷史事件中體現(xiàn)出來深切明顯啊。(2)是因為他們只是空話沸騰而不切合世事罷了。(二)課外閱讀(4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題。(19分)吏道鄧牧與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內(nèi)九卿、百執(zhí)事,外刺史、縣令,其次為佐,為史,為胥徒。若是者,貴賤不同,均吏也。古者君民間相安無事,固不得無吏,而為員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擇才且賢者,才且賢者又不屑為。是以上世之士高隱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陰受其賜。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懼其亂,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詳,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廣,害民愈深,才且賢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數(shù)萬,小者雖無祿養(yǎng),則亦并緣為食以代其耕,數(shù)十農(nóng)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間。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豈可得也?天下非甚愚,豈有厭治思亂、憂安樂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亂與危,何也?夫奪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亂也,由奪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號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奪之而使亂。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天之生斯民也,為業(yè)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竊人貨殖,摟而取之,不亦盜賊之心乎?盜賊害民,隨起隨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無避忌,白晝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誅。豈上天不仁,崇淫長奸,使與虎豹蛇虺均為民害邪!然則如之何?曰:“得才且賢者用之。若猶未也,廢有司,去縣令,聽天下自為治亂安危,不猶愈乎?”(節(jié)選自《伯牙琴》)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以日夜竊人貨殖 貨殖:財物B.固不得無吏,而為員不多 固:固然,雖然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 蕃息:繁衍D.擇才且賢者,才且賢者又不屑為 才:人才解析:D項,才:有才能的。答案:D12.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是作者對當(dāng)時“吏道”的批評的一組是(3分)()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②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詳③取民愈廣,害民愈深④竭之而使危,奪之而使亂⑤吏無避忌,白晝肆行⑥隨起隨仆,不至甚焉者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⑥解析:①是發(fā)生在古代的事,⑥是作者對盜賊之禍的看法。排除這兩句即可。答案:C1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遠避塵世而隱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為官吏榨取百姓越來越多,危害百姓越來越深。B.從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們愿意過安定的生活,但是國家仍會出現(xiàn)動亂的情況,這是因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無法得到保障。C.作者站在當(dāng)時官吏的對立面,言辭激烈地批判他們仗勢欺人,無所顧忌,肆意掠取,魚肉百姓,比強盜還要厲害。D.作者認(rèn)為民眾之所以作亂,是因為“吏”“奪其食”“竭其力”,作者能夠從經(jīng)濟學(xué)角度來分析造成社會不安定的因素。解析:A項因果關(guān)系顛倒,而且不肯出山做官的“才且賢者”并非隱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答案:A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與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2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之亂也,由奪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3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之生斯民也,為業(yè)不同,皆所以食力也。(3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與君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2)百姓的作亂,是由于(官吏)奪取了他們的食物;百姓的危難,在于耗盡了自身的氣力。(3)上天生養(yǎng)的這些子民,(雖然過去)從事的職業(yè)不同,(但)都是能夠自食其力的人。參考譯文:與君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朝廷內(nèi)有九卿、百官,外有刺史、縣令,其次是佐、史、胥徒。像這樣的人,(雖然)地位尊卑不同,(但)都屬于官吏。古時候君主與百姓之間相安無事,固然不能夠沒有官吏,但是人員不多。陶唐氏、虞氏(曾經(jīng))設(shè)置官職,這(是)可以考查的,(是)他們距離百姓很近的緣故。選拔有才學(xué)而且品行高尚的賢士(做官),然而賢士又不愿意。因此,上古時的賢士遠避塵世而隱居在大山深谷中,國君的使者來求訪他們,誠懇相待唯恐他們不肯出來做官。所以為官的人常因無可奈何(而做官),因而天下百姓暗中受到他們的福澤。后世(之所以)讓危害百姓的人治理百姓,(是)因為害怕(百姓)作亂,防范不得不嚴(yán)密,禁令和法制不得不詳盡,然后大小官吏遍布天下。榨取百姓越來越多,危害百姓越來越深,有才學(xué)且高尚的人越發(fā)不肯來做官,天下越來越無法治理了。如今一名官員,大到封邑數(shù)萬戶,小到即使沒有采邑的奉養(yǎng),卻也能相互依附勾結(jié)混口飯吃以代替耕作,數(shù)十名農(nóng)夫的勞動不夠奉養(yǎng)他們,致使不正派的人和游手好閑的人混入官吏的行列。帶領(lǐng)虎狼來放牧豬羊,卻希望豬羊滋生繁衍,怎么能夠?qū)崿F(xiàn)呢?天下人并非那么愚蠢,哪能厭惡安定而盼望混亂、擔(dān)憂安樂而渴望危難呢?像這樣應(yīng)該可以長治久安了,卻還有混亂與危難,為什么呢?(如果官吏)強奪(百姓)的食物,(那么百姓)不得不憤怒;(如果官吏)使(百姓的)氣力耗盡,(那么百姓)不能不仇恨(官吏)。百姓的作亂,是由于(官吏)奪取了他們的食物;百姓的危難,在于耗盡了自身的氣力。然而宣稱要治理百姓的人,(卻)耗盡了百姓的氣力因而使他們處于危難之中,奪取了百姓的食物因而使他們作亂。二帝三王(堯舜夏禹商湯周文王)治理天下的辦法,是像這樣的嗎?上天生養(yǎng)的這些子民,(雖然過去)從事的職業(yè)不同,(但)都是能夠自食其力的人。如今為人民做事的官吏不能夠自食其力,日夜竊取百姓的財物,搜刮撈取,不也是與盜賊的心思一樣嗎?盜賊戕害百姓,隨時發(fā)生,隨時(因為百姓的反抗而)敗滅,(因此盜賊的禍患)沒有到很嚴(yán)重的地步,是(盜賊)有所回避與顧忌的緣故。官吏(卻)沒有回避和顧忌,日夜肆意橫行,使天下的百姓敢怨恨卻不敢說出來,敢發(fā)怒卻不敢誅殺他們。難道是上天不仁義,助長貪婪奸邪的人,使他們與虎狼蛇虺一起成為百姓的禍害嗎!既然這樣,那么怎么辦呢?(有人)說:“找到有才學(xué)且高尚的人并任用他們。如果(一時)還辦不到,廢除專司,罷去縣令,聽任天下人自己治理混亂的局面,使國家安定、太平,不是還要好一些嗎?”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題。(21分)《震川文鈔》序[清]張士元《震川文集》有昆山本、常熟本,皆不全,且為后人所涂乙,頗改舊觀。最后其曾孫莊出所藏鈔本,商訂于虞山①而刻之。雖亦不免移篇改字之誤,然賴有此刻,人始得見其大全。余生平頗嗜熙甫文,獨病其集中間有應(yīng)酬率易之作,不適于讀也。因手錄其尤可法者若干首,即用熙甫讀《史記》之法讀之,稍稍加評注焉。蓋古今文章,自漢氏以來,至唐之韓、柳始備其格,至宋之歐、蘇、曾、王乃盡其變。自宋迄元,代有作者,姚嬘牧庵、虞集道園尤為一時之杰。明正德、嘉靖間,唐應(yīng)德、王道思相切劘②以古學(xué),唐學(xué)眉山,王學(xué)南豐③,皆大雅之才也。而其力抗歐、曾,氣追班、馬,如江、漢之發(fā)源于岷、嶓而滔滔不竭者,熙甫一人而已。余尤喜其敘事諸文,雖世俗瑣事,皆古雅可觀。江陰楊文定公嘗言:“文章要得《二南》④風(fēng)度。”如熙甫真可謂得之矣。讀之使人喜者忽以悲,悲者忽以喜,不自知其手舞足蹈而不能已也!與熙甫同時人,如王元美⑤,方以詩震動天下,斥熙甫之文為庸,其后乃卒深服之,此豈茍然者哉?而今之剽竊補綴,肥皮厚肉,取青媲白,而自詡為工者,輒敢薄熙甫為不足學(xué),又元美之徒所竊笑者已。是為序。注:①虞山:明末清初文學(xué)家錢謙益。②切劘(mó):切磋。③眉山、南豐:眉山指眉山“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南豐是指南豐人曾鞏。④二南:指《周南》《召南》,是《詩經(jīng)》《國風(fēng)》中的兩部分,多為民俗歌謠,有些詩的內(nèi)容涉及家庭生活、男女關(guān)系之類,也就是本文說的“世俗瑣事”,頗能感人。⑤王元美:明代著名文人王士禎,字元美。1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句是(3分)()A.獨病其集中間有應(yīng)酬率易之作 ?。簯n慮B.至唐之韓、柳始備其格 格:法式、標(biāo)準(zhǔn)C.而自詡為工者 工:精致D.輒敢薄熙甫為不足學(xué) ?。狠p視解析:?。翰幌矚g。答案:A1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b\lc\{(\a\vs4\al\co1(皆大雅之才也,亦每以余事及之))\b\lc\{(\a\vs4\al\co1(最后其曾孫莊出所藏鈔本,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b\lc\{(\a\vs4\al\co1(相切劘以古學(xué),悲者忽以喜))\b\lc\{(\a\vs4\al\co1(此豈茍然者哉,雖然,猶未有樹也))解析:A項,結(jié)構(gòu)助詞,的;代詞,他。B項,所字結(jié)構(gòu),所……的。C項,介詞,用、拿;連詞,同“而”。D項,形容詞詞尾,……的樣子;代詞,這樣。答案:B17.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本文的標(biāo)題和正文中分別用歸有光的號和字稱呼他而不稱其名,這表明了《文鈔》的編者對歸有光的尊重。B.文章寫到唐宋八大家的成就并提及王元美對歸有光的散文的態(tài)度有變化,其目的都是突出歸有光對散文的貢獻。C.在明代正德、嘉慶年間,唐應(yīng)德、王道思都是文章大家,但力抗歐陽修、曾鞏,氣追班固、司馬光的,只有歸有光一人。D.自古以來的序文,褒獎溢美之詞甚多,能像本文作者這樣在充分肯定評價對象的基礎(chǔ)上,又能客觀指出其不足的,實屬難得。解析:C項,“嘉慶”和原文不符,應(yīng)為“嘉靖”;“司馬光”應(yīng)為“司馬遷”。答案:C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2分)(1)余尤喜其敘事諸文,雖世俗瑣事,皆古雅可觀。(6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與熙甫同時人,如王元美,方以詩震動天下,斥熙甫之文為庸,其后乃卒深服之,此豈茍然者哉?(6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尤其喜歡他的敘事類的文章,這些文章雖然寫的是世俗瑣事,但都古樸清雅可觀。(2)與熙甫同時代的人,如王元美,當(dāng)時他以詩歌名震天下,斥責(zé)熙甫的文章平庸,后來他卻又深深為之嘆服,這難道是隨隨便便就出現(xiàn)的嗎?參考譯文:《震川文集》有昆山本、常熟本,但都不完整,而且被后人刪改,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樣子。最后熙甫的曾孫歸莊出版了所藏鈔本,是借鑒虞山人錢謙益的版本刻寫的。雖然也免不了移篇改字的錯誤,但有賴于這個刻本,人們才得以見到歸有光全部的文章。我平生非常喜好讀熙甫的文章,唯獨不喜歡他文集中有應(yīng)酬之類的輕率隨意之作,這類文章不適合閱讀。因此,我親手抄錄了其中特別可以學(xué)習(xí)的幾篇,并學(xué)著熙甫讀《史記》的方法去閱讀,還在上邊加了些評注。古今文章,從漢代以來,到唐代的韓愈、柳宗元,法式開始完備,到宋代的歐陽修、蘇軾、曾鞏、王安石,文章已變化到了最好的狀態(tài)。從宋代到元代,代代有代表作家,姚燧牧庵、虞集道園更是一時俊杰。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唐應(yīng)德、王道思在古學(xué)方面相互切磋,唐應(yīng)德學(xué)習(xí)的是眉山三蘇,王道思學(xué)習(xí)的是南豐曾鞏,他們都成為了宏達雅正之才。但能夠力抗歐陽修、曾鞏,氣追班固、司馬遷,猶如發(fā)源于岷山、嶓冢山的長江、漢水滔滔不絕的,唯有熙甫一人而已。我尤其喜歡他的敘事類的文章,這些文章雖然寫的是世俗瑣事,但都古樸清雅可觀。江陰人楊文定公曾經(jīng)說:“文章要有《周南》《召南》那些詩的氣質(zhì)神韻?!倍醺Φ奈恼抡嬲梢哉f是做到了。讀他的文章能使高興的人忽然悲傷,悲傷的人忽然高興,使人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而不能停止。與熙甫同時代的人,如王元美,當(dāng)時他以詩歌名震天下,斥責(zé)熙甫的文章平庸,后來他卻又深深為之嘆服,這難道是隨隨便便就出現(xiàn)的嗎?而現(xiàn)在那些剽竊他人的字句拼湊成文,只求形式和對仗,卻夸耀自己的文章寫得好的人,總是敢輕視熙甫認(rèn)為他不足以讓自己學(xué)習(xí),那又是王元美這樣的人所要竊笑的了。因此來作一篇序。三、語言運用(15分)19.請給以下一則新聞寫一則新聞點評。(50字左右)(5分)近日,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著名程派青衣張火丁在演出京劇《江姐》最后一幕《紅梅贊》一段中,突然咳嗽了幾聲,有兩句唱腔沒有完整唱下來。演出結(jié)束后,張火丁深深地向觀眾鞠了一躬,哽咽著說:“我對不起大家了!請求大家原諒!”隨后,她招呼準(zhǔn)備離場的樂隊回座,堅持把沒有唱完整的“紅梅贊”再唱一遍。當(dāng)張火丁“補唱”完這段長達8分多鐘的《紅梅贊》后,觀眾全部起身站立,鼓掌聲持續(xù)了5分鐘之久。張火丁再次向臺下深深地鞠了一躬,含淚退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新聞點評是新聞評論的一種,比短評更簡短。它以新聞報道為依托,對具體事實進行畫龍點睛地評說,或褒或貶,旗幟鮮明地點明要害。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常規(guī)型新聞點評;另一類是爭議型新聞(即新聞人物的做法或言論能引起讀者爭議的新聞)點評。答案:(示例一)演唱中失聲的著名京劇程派青衣張火丁堅持完整重唱,體現(xiàn)了她對藝術(shù)的認(rèn)真執(zhí)著、良好的臺風(fēng)和藝德。(示例二)張火丁為失聲而含淚道歉,體現(xiàn)了她對藝術(shù)和觀眾的尊重,這種品格在當(dāng)今社會彌足珍貴。20.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話改寫成一句話,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減詞語)。(4分)《紅樓夢》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曹雪芹是長篇小說《紅樓夢》的作者。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沒落被《紅樓夢》揭露了。(1)以《紅樓夢》為主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曹雪芹為主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曹雪芹創(chuàng)作的我國古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紅樓夢》,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沒落。(2)曹雪芹在他創(chuàng)作的我國古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紅樓夢》中,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沒落。21.請緊扣下面畫線句子的觀點,結(jié)合《論語》或《三國演義》的有關(guān)內(nèi)容,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續(xù)寫一段意思完整的話,不少于60字。(6分)“和”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蘊含有尚和精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名著、正確運用常見修辭手法以及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首先,要圍繞中心寫一段話,中心就是第一句話;其次,要結(jié)合《論語》或《三國演義》來寫;再次,要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最后,語言要連貫、生動、鮮明,注意字?jǐn)?shù)要求。答案:(示例一)《論語》中既有“禮之用,和為貴”的行事準(zhǔn)則,也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諄諄告誡,還有“和無寡,安無傾”的社會理想,這部儒家經(jīng)典蘊含了仁愛和諧的尚和精神。(示例二)諸侯割據(jù),群雄逐鹿,三國鼎立。生靈涂炭渴盼休養(yǎng)生息,社會動蕩期望和平安寧,戰(zhàn)亂頻仍祈求國家大治,宏偉的三國長卷蘊含了人們對天下歸一的追求。四、寫作(60分)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nèi),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nèi),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nèi),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以上是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一則文字,論述了詩人觀察和表現(xiàn)宇宙人生的態(tài)度和方法。其實,這則文字所含的思想,對我們?yōu)槲?、處事、做人以及觀賞自然、認(rèn)識社會,都有啟發(fā)。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biāo)題;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寫作指導(dǎo):王國維的這段話由三層意思組成。第一層意思是“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nèi),又須出乎其外”。第二層意思是“入乎其內(nèi),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第三層意思是“入乎其內(nèi),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在構(gòu)思時,也可以分別就這三層意思來談自己的體會與感悟。還可以闡明為人處世、讀書治學(xué)既要“入乎其內(nèi)”,又要“出乎其外”的辯證關(guān)系;或描繪某處名山圣水,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