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三單元9說“木葉”市一等獎_第1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三單元9說“木葉”市一等獎_第2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三單元9說“木葉”市一等獎_第3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三單元9說“木葉”市一等獎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說“木葉”》教案教學目的:1、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

2、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質(zhì);3.引導通過詩歌鑒賞實踐,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4、討論研讀根據(jù)詩歌語言的特質(zhì),進行遷移,領略詩歌的精妙之處。

教學重點:

1、學習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質(zhì)。

2.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實踐,進行遷移,領略詩歌的精妙之處。

教學難點:

1、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nèi)容并不多,在結(jié)構(gòu)疏理上可簡單化。

2、為何用“木”不用“樹”是全文的關鍵,這是重點。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導入:A、如果班上來一位新同學,名字叫“沈勁(婧)”,他是男生還是女生呢?“勁”是男生,“婧”是女孩。這樣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字竟能“決定”人的性別。B、詩歌的語言形象往往和它在現(xiàn)實中的意義不同,例如:“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

總結(jié)得出:月亮——思念之情。從中我們得知,在詩歌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少形象由于表達情感和使用范圍的穩(wěn)固,使之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審美習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文章,相信大家學過之后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二、釋

題:“說”屬于議論文體,本文是文化隨筆(文藝短評);“木葉”是文章論題,本文是就古詩中“木葉”意象進行分析說理。三、整體把握——快速閱讀課文,勾畫出重要句子,思考:文章結(jié)構(gòu)思路如何?

明確:

1、(1-3)“木葉”為詩人所鐘愛。(現(xiàn)象)

鐘愛——木葉=樹葉<木葉——落木(關鍵在一個“木”字)①本文談到了一個什么文學現(xiàn)象?②“木葉”是什么?對此作者有何質(zhì)疑?③“木葉”到“落木”,其與“落葉”或“樹葉”的不同,關鍵點在哪?④小結(jié)前三段:我國歷代詩人們鐘愛“木葉”這一形象,其關鍵在“木”字。

2、(4-6)“木”被人喜歡的原因。(特征及原因)

兩個藝術特征:1、含有落葉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黃和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x第4段,探討以下問題:①“木”一般用在什么場合?②生讀這段內(nèi)容,找出引用的詩句,仔細體會其內(nèi)涵。(方法:找文中關鍵詞句來談)③體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敝小案吣尽钡囊馕丁"荏w會“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敝小案邩洹钡囊馕?。⑤比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木”是否還有別的特征?引入第6段研讀。)〓讀第6段,明確下列問題:①概括“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②品讀比較文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與“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p>

中“木葉”與“落葉”的不同意蘊。③填表比較“(落)木(木葉)”與“樹(葉)”的不同,進一步明確“木”的特征,以突出強調(diào)?!x第5段,分析“木”何以會有如此特征,探討詩歌語言的潛在暗示性問題。明確:①文中是怎樣具體闡述這一問題的,結(jié)合實踐準確把握其內(nèi)涵。②明確詩歌語言富有暗示性觀點是本文作者的寫作目的所在。

3、(7)總結(jié):“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總結(jié))四、問題探究:

1、古詩中為什么用“木”不用“樹”?

明確:因為“木”含有落葉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黃”的暗示內(nèi)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樹”則沒有。

2、理解:“‘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落下的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吧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睘槭裁醋x者看到古詩中的“此景”,就會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明確: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澳救~”、“落葉”其意象沒有離開一個“愁”字。時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聯(lián)想感嘆:人到中年,一生將逝。古代文人進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壯志未酬、抱負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難就,或因身處逆境

、窮途末路,或因羈留異地、倍感思親,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對肅殺、蕭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涼之情隨之而生(觸秋景而生悲情),看到“木葉”、“落木”,就會想到詩中主人公的頹然之貌,悲愴之情。

3、思考:為什么“木”就有了這種暗示呢?

比較:“木”和“樹”的區(qū)別:

“木”—木頭、木料—樹干(疏朗)—落葉—秋天—離愁別緒—悲

“樹”—繁密葉子—濃蔭(綿密)—不是秋天—不是離愁別緒—不悲

“木葉”:是疏朗與綿密的交織;

“落木”:以“木”代“葉”洗凈葉的繁密,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鄭板橋有一句詩,叫做“刪繁就簡三秋(

),領異標新二月花?!痹冢?/p>

)處應填“樹”還是“木”好,為什么?

明確:可見,“木”之所以有了那樣的暗示性內(nèi)涵,全是由“傳統(tǒng)”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傳統(tǒng)”呢,從文學上來說,尤其是從詩歌的“意象”上來講,這個“傳統(tǒng)”就是歷代詩人們的詩句所夠成的文化氛圍,即一句句詩中的意象賦予了該意象的暗示性內(nèi)涵,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說“洞庭波兮樹葉下”又會如何呢?4、品味下列詩句,談談你對它們的微妙的意味和表達效果的理解。

(培養(yǎng)學生體察、咀嚼、品味詩歌語言的習慣,培養(yǎng)融會貫通質(zhì)疑思辯的能力)

第一組:

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韋應物)

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白居易)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

第二組:

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書:樹:繁茂,蔥蘢,婀娜,青翠色——像一位圓潤婀娜的少女木:干枯,孤單,筆直,黃褐色——像一位錚錚鐵骨的硬漢。木葉:疏朗微黃樹葉:繁潤青翠結(jié)論:不同暗示性的詞,產(chǎn)生了不同的意境與情感五、遷移實踐

探究閱讀

融會貫通——

唐詩中的“柳”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fā)人們的感傷情懷。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柳”意象。

柳,姿態(tài)婀娜,搖曳多姿,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青睞,常用來作為抒情言志的對象。唐詩中的詠柳佳作更是不可勝數(shù)?!渲挟敂?shù)賀知章的《詠柳》詩最為著名: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歌一反前人以楊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條的寫法,而使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而出現(xiàn),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畫出楊柳那曼長披拂的枝條、嫩綠的新葉在春風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態(tài)?!?/p>

唐人中,對柳最有感情的當數(shù)李尚隱了?!顿浟吩娒枥L春柳風姿: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把谟场薄皡⒉睢睂懥蛎骰虬怠⑷釛l垂拂的繁茂景象,“風流”“婀娜”寫柳的體態(tài)輕盈,花飛似“雪”則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柳》是寫秋日之柳: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寫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柳在唐詩中常被用以賦別。羅隱的《柳》就是運用比興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送別情景的: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在賦別詩中,詩人一般以折柳相贈惜別。如戴叔倫的《堤上柳》: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

施肩吾的《折楊柳》:

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

而雍裕之的《江邊柳》則別出新意:

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詩中女主人公不僅沒有折柳贈別,倒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

〓白居易的《勤政樓西老柳》用簡括的筆觸勾勒了一幅“臨風立馬圖”,又是詩人的自畫像:

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開元一支柳,長慶二年春。

而唐彥謙的《垂柳》詩又別有寓意: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這首詩不僅寫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別具柔情,而且聯(lián)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托物寄興,諷刺矛頭直指皇帝及其為首的封建官僚集團,于柔情中見犀利,于含蓄中露鋒芒,堪稱“詠柳”詩一絕

拓展延伸

除了上面講到的“梅”“柳”之外,古詩中還有很多具有特點意象內(nèi)涵的事物,

(意象分別有楓葉、菊、松、橋、水、草、花、馬、門、柳絮、竹、舟、亭、酒、風、劍、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內(nèi)涵相對集中而且在古詩中較多見的來)

結(jié):林庚先生深諳詩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詩歌創(chuàng)作與鑒賞的玄機,撩開了詩歌神秘的面紗。林先生沒有擺出那種“理論”的面孔來嚇唬讀者,沒有故弄玄虛地搬弄術語,而是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并滲透于古詩“木葉”意象的捕捉和闡釋中。讓我們在一種“潛在的力量”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參悟了深蘊其中的道理,走進了詩歌的殿堂。附:詩歌的意象與意境意象是物象與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